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物总结】嘉定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

时间:2023-05-22 18:10:06 来源:思哲公文网

嘉定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一、普查工作背景嘉定位于上海市的西北部,与江苏省昆山、太仓两市接壤。南宋嘉定十年建县,元代升为州,明代复为县,1992年撤县建区。近800年来,嘉定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物总结】嘉定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文物总结】嘉定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



嘉定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


一、普查工作背景

嘉定位于上海市的西北部,与江苏省昆山、太仓两市接壤。南宋嘉定十年建县,元代升为州,明代复为县,1992年撤县建区。近800年来,嘉定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辖区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新中国成立后,嘉定按照要求完成了第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并及时地将文物普查成果公布为嘉定县(区)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截止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前,辖区内共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5处,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45处,嘉定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1处。

2007年,《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后,嘉定区认真学习《通知》精神,并按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三普办)和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以下简称上海市三普办)的要求,对嘉定区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

二、普查工作基本情况

开展文物普查,是我国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开展三普工作,对摸清家底,全面掌握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因此,自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后,嘉定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落实,使我区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迅速形成了协同合作、措施有力的良好局面。普查准备、实地文物调查、资料整理三个阶段的工作脉络清晰、扎实有效。

(一)普查机构的组建及工作情况

1、成立普查领导小组

2007129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成立嘉定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三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区三普办)。领导小组由夏以群副区长挂帅,成员包括了区政府办公室、区发改委、区文广局、区规土局、区建交委、区财政局、区经委、公安嘉定分局等相关委办局的负责人。区三普办设在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区各街镇也相继成立文物普查工作组,并由行政分管领导牵头负责。

2、落实普查保障措施

一是嘉定历史悠久,遗存较多,为全面摸清前人创造并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嘉定区通过区政府门户网、嘉定广播电视台、嘉定报、嘉定博物馆《疁城文博》等媒介,以宣传版面、海报、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呼吁市民签名等形式,广泛宣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向社会公开征集文物信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结合嘉定区实际情况,制定《嘉定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区政府批准,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编制年度普查经费预算。四是开展队伍培训,除选派嘉定博物馆负责文保工作的业务骨干参加上海市三普办举办的三普培训外,区三普办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织了嘉定博物馆及各街镇负责文保工作的业务骨干进行集中培训,聘请市文管委、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测绘院的专家来嘉定讲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知识。并从区文物普查队中抽出骨干,深入到各街镇指导摸底自查工作的开展。通过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制度、落实经费、开展培训,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为我区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给予保障。

(二)普查队伍的组建及工作情况

1、组建业务精干的普查队伍

20084月,嘉定区文物普查队正式成立。区文物普查队由12名成员组成,分为四个工作小组,均为嘉定博物馆在职业务骨干或返聘的长期从事文保工作的退休老同志。每个小组确保一名通过上海市三普办举办的三普培训班培训学习的成员。此外另设一个3人机动小组,视实际需要,随时充实普查队伍。(详见附件:区普查队员一览表)与此同时,各街镇文物普查小组也相继建立。嘉定区文物普查队伍,以区和街镇文物普查队(组)为主,同时鼓励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了区、街镇(村),以及社会志愿者参与的普查员队伍。各街镇普查小组按照普查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对本辖区进行拉网式摸底自查,并将普查信息上报区普查办。区普查办根据上报信息,安排区普查队进行实地踏勘,同时再进行一次摸底复查,并确认符合要求应予调查的文物点。

2、进行内容明确的普查培训

314日,嘉定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总结2007年文物保护工作,研究、部署我区08年文物保护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紧接着,321日,嘉定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开班,全区13个街镇的分管领导和普查队员共30多人参加培训。上海市三普办的领导和上海交通大学、嘉定地方史等专家学者向嘉定的普查队员介绍并详细解读了上海市三普方案、有关政策法规、三普的认定标准、技术规范、问题对策,以及上海地区的古文化、古建筑的基本知识,使嘉定区的普查队员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三普工作的基本概况、普查内容和方法,为嘉定三普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开展学习指导性的试点调查

20085月上旬,嘉定区文物普查队首先在嘉定孔庙进行普查试点工作。上海市三普办专门派出指导老师就有关技术等问题进行现场指导。通过试点调查,区文物普查队成员基本熟悉和掌握了专为三普配置的GPS定位仪、测距仪、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照相、摄录机等设备的基本功能及其运用,普查数据的采集并登录普查表等。

(三)实地文物调查

1、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基本情况

嘉定区三普实地文物调查自20085月中旬开始,至200912月底结束。作为文物大区,嘉定人文史迹丰厚,分布范围广泛,其中以古镇嘉定、南翔、工业区娄塘等地分布最为集中。根据这种状况,我区制定了以古镇为重点,同时覆盖农村自然村落的实地调查工作计划。一是以街镇等为单位,开展自查排摸。内容包括各历史时期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发布征集文物线索的启事,多途径收集各类文物线索。并根据市民上报、反映的线索,由区普查队员深入到点,进行实地勘查。三是根据文物分布,重点突破,由区普查队直接对隶属于嘉定工业区的娄塘古镇进行地毯式排摸调查。四是对照历次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档案、《中国文物地图集•上海分册》和《嘉定县志》等文献中列入的文物单位进行逐条复查,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彻底摸清文物家底。

2、社会力量参与普查工作情况

在普查期间,一些社会热心人士得悉正在开展文物普查,纷纷主动上门或来电,向嘉定区三普办提供文物信息,并义务陪同区普查队员到实地进行踏勘了解。如家住农村的徐志昌、朱士林等老同志,不仅向我们提供线索,还不顾盛夏烈日酷暑,陪同区文物普查队同志,到实地进行调查。经过实地踏勘,他们所提供的线索,不乏有重要发现,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人民公社初期农村公共食堂旧址三幅“三面红旗”题材的彩色壁画等。嘉定古城北水关遗址,也是在热心人士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发现的。

3、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情况

嘉定区文物普查队在实地文物调查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相关标准和规范等为指导,认真勘查每一个调查对象,查阅历史资料,不迷信口碑传说,综合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向区三普办提出初步意见。在此基础上,区三普办邀请上海市三普办专家前来指导、会审,确定是否应予调查登录。

同时,对基本单元实地文物调查阶段验收工作中的普查数据进行严格审核,在对实地文物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登录过程中发现的个别数据遗漏或有疑问的数据,及时到实地进行认真复核,或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核对,力求数据准确,资料来源有据。对于上海市三普办在巡查和上报资料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按要求进行复核、修改。

2010225日,上海市三普办专家组对嘉定区(基本单元)实地文物调查工作进行整体验收。在验收过程中,三普数据接收顺畅,现场复核准确,数据整体审核基本达到要求。对审核验收中发现的一些文字表述、数据误差等问题,区三普办都按照要求,及时进行复核、整改。经过普查数据整体质量分析,嘉定区普查数据整体质量优良,合格率达到100%

(四)资料整理

三普资料整理,是三普工作的重要一环。嘉定区开展三普以来,十分重视档案管理。包括各类文件、报表、简报、图书、实地文物调查的原始图纸、照片等纸质或电子等文档,均有专人管理,并在集中整理、归类后,集中档案资料室,并在区档案馆的指导下,按规范要求装订成册,专人负责保管。对于实地文物调查中采集的标本,则一律入藏博物馆藏品库保存、管理。电子文档则由多台电脑和移动硬盘分别备份保存,确保了文物普查资料的完整和安全。

三、普查成果

(一)普查的整体成果和统计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实地调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重视、支持与配合下,在文物普查全体工作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上摸清了嘉定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三普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工作任务。

1、普查成果的量化指标

20085月至200912月,普查组同志对嘉定区辖区内12个行政街镇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进行了实地调查,普查到达率为100%、完成率100%、覆盖率100%,圆满完成了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预定目标。经上海市三普办和国务院三普办的反复审核、调整,最终确认204处符合要求的各类新发现和复查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其中复查数88处,新发现数116。另有消失文物56处,移动碑刻38通。

2、普查成果的主要分类

在收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从类别看,六大类中,以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两大类数量最多,超过总数90%

文物分布状况,以历史古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嘉定镇、嘉定工业区的娄塘镇、南翔镇、安亭镇和外冈镇。

(二)普查数据的成果及其转化

1、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情况

嘉定区十分重视三普数据的成果转化,一是编制了本区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可行性建设方案,并在区信息委的指导、支持下,进行了招投标。目前,该工程已初步建成,正在进行调试和进一步优化完善。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将使文物保护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也将为市民快速查询相关信息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

2、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情况

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工作,在实地文物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按文物保护级别,进行编制。

四、普查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

经过三年普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重视、支持与配合下,在文物普查全体工作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嘉定区共完成了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204处,其中复查88处,新发现116处。在这新发现的116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民居建筑占绝大部分。

800年间,尤其是明清以来,嘉定经济发展,人才辈出,文化昌盛,享有“教化嘉定”之美誉,也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包括具有很高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民居建筑等,尽管有大多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消失,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并在此次普查中被一一发现。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1、重要新发现及时保护

嘉定三普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几乎每一个身上都有独特的、令人欣喜的新发现,蕴藏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避免三普中的重要发现在普查工作尚未结束即遭毁失的厄运,嘉定区三普办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在要求文物所在地有关部门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同时,及时向区规划、房管等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协同采取保护措施,确保新发现重要文物的安全。

例如嘉定北水关遗址,正好处在改造中的嘉定老城区北门泵闸位置。被发现后,相关部门立即协调研究,调整建设方案,保护遗址,泵闸工程另行选址建设。201012月,嘉定北水关遗址被公布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再如玉虹桥,俗名长桥,僻处农村荒野,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间重建,为嘉定唯一仅存的平五架石桥,也是区三普摸底排查时发现。当区普查队同志将于拆除时,立即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最终避免了毁失的厄运。20097月,该桥被公布为嘉定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2、公布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2008年底,实地文物调查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为了有效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经过普查组筛选和市文管委专家评审,嘉定区率先于20097月公布了21处各类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为嘉定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并设置了保护标志,从而使这批阶段性重要成果受到及时有效地保护。实地文物调查结束后,普查组又筛选了一批重要成果通过专家评审。20109月,嘉定区文广局再次公布一批24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嘉定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另外,在此基础上,嘉定区人民政府于201012月,调整、公布了9处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挂牌工作也将于近期完成。至此,嘉定区境内,共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5处,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54处,嘉定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1处。

3、制定管理暂行规定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为了更有效地对三普成果实施保护管理,嘉定区人民政府根据《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定了《嘉定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本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该《规定》已于201161日起执行。

推荐访问:嘉定区 文物 普查 【文物总结】嘉定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