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时间:2023-05-15 19:30:08 来源:思哲公文网

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是齐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齐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制定和实施好《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部署及市委建议要求编制,是今后五年齐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环境条件篇

第一章 “十五”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党抓企业,全民搞招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克服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战胜了连续两年农业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非典疫情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良好开端,“十五”计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实力增强。2005年,生产总值完成427亿元,年均递增9.4%,超过计划0.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完成34.2亿元,年均递增14.9%,超过计划8.9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38.7亿元,2005年完成93.4亿元,年均递增24.9%,超过计划15.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四个换位加速。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7.3亿斤,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1%;县域经济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48:5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6.8%;县属企业全部实现非国有化。工业结束连续14年的亏损局面,工业增加值达到70.12亿元,年均递增15.5%。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24:44调整为2005年的27.4:26.3:46.3。

城市经营硕果累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供水、供热、供电、供气、电信等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强。以碾北公路、齐甘公路、县乡公路及联通大道、中华路、民航路等为主干的城乡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商品房、安居住房供应充足,花园式小区遍布鹤城。劳动湖、橡胶坝、党政办公中心、中环广场、和平广场、博物馆、体育馆等一批城市功能性、标志性建筑相继落成,城镇净化、亮化、美化、绿化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86%的国有企业退出国有,北钢集团、黑化集团、齐化集团等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初步完成重组。31.5万职工实现“并轨”。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务用车改革经验推向全国,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招投标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取得较大突破。“全民搞招商”成效显著,累计引资398.8亿元,年均递增17.8%。全市对外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63个,缔结国内外友好城市、友好市区19个。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品牌更亮更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民政、安全、新闻、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2001年起,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先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获得了2008年全国第十一届冬运会的举办权。

总体上看,齐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仍很突出,制约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任务艰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运行机制和工作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较弱;产业集群发育不全,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不强;投资拉动不够,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建设任务加重,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城乡差别较大,“三农问题”突出;下岗失业和富余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二章 “十一五”发展特征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齐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一五”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全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为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齐市两大基地、九大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非公有制经济蓄势待发,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齐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省委、省政府实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重大举措,为齐市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除农业生态、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会继续得到国家、省的扶持外,齐市一些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也将获得重点支持,焕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

国内外重大装备和绿色食品需求将继续增加,为齐市装备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促进资本、技术、人才、产业加速向资源富集和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齐市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十五”时期齐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改革和开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上下人心齐、人气旺,民心思进,团结稳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都为“十一五”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二、“十一五”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齐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在发展过程中,体制和机制创新不够,资金、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要素利用率不高,集约化水平低。这种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难以为继。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工艺和产品将被强制淘汰,因此我们必须主动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十一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目前齐市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协调的矛盾仍然存在,有的方面还比较突出。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为2.9:1;公共服务不健全,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覆盖范围窄,统筹层次低,农村居民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全市城镇年平均失业人员达5万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就业压力较大。“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和谐。

四、“十一五”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

“十一五”是我国改革的攻坚时期,改革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齐市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任务还相当艰巨。未来一个时期要保持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在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改革获取发展动力。重点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高,是齐市经济发展上的一个严重缺陷,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形成巨大反差。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为齐市提供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机遇,新一轮国际化产业分工,也为齐市以优势产品为龙头,实现外贸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条件。

战略目标篇

第三章 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机遇,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把又快又好地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坚持“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的发展定位,按照“全党抓企业、全民搞招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县域经济“四个换位”的发展要求,不断壮大两大基地、九大产业,延伸十一条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打造品牌,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优势,强化机遇意识,增强紧迫感,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确保经济较快的增长态势。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事业单位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牢固树立齐市之外全是外的理念,全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必须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突出工业强市和大项目拉动。进一步实施“全党抓企业”战略,以工业为龙头,带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施大项目拉动和品牌带动战略,加强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加快产业集聚。

——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全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装备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在省内做强、国内叫响,建成黑龙江经济强市。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社会和谐。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680亿元(2000年价),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5亿元,年均增长17%。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10年达到32%以上;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达到20:32:48。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城镇化水平达到47%。县域经济实现“四个换位”。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行政管理、投资、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对外贸易得到战略性升级,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累积达到820亿元,2010年达到213亿元,年均增长15%。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得到加强。到2010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5.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嫩江水质控制在三类标准以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达到1.8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3%。

——和谐社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民族更加团结、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重点产业篇

振兴齐市老工业基地,必须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装备工业、绿色食品产业两大基地,培育和发展煤油化工、冶金、能源、电子信息、医药、造纸、纺织、建材、环保九大产业,延伸县域经济十一条产业链,提高区属经济为大中型企业配套协作能力,不断壮大服务业,努力使装备工业集群化、食品工业规模化、九大产业现代化、重点产品品牌化,成为齐市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支柱力量。通过重点产业培育,做大主导产业,做强核心企业,做精配套企业,做响产品品牌。

第五章 建设两大基地

加快两大基地建设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到2010年,两大基地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力争在省内做强,国内叫响。

一、建设装备工业基地

加强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充分利用齐市重型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依托核心企业和企业集团,把齐市建成国内较大的重型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数控车镗铣床技术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国防装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货车技术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2010年装备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成套轧制设备、数控多工位压力机、多轴控制多轴联动重型加工中心、海水淡化设备、热模锻压力机、重型数控车削加工中心、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加工中心、大型数控龙门并联机床、无弧复合开关、电机软启动器等系列产品。

其它机械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重型容器(加氢、核容器、气化炉、煤制油)、煤液化装置、大型高档铸锻件、特种优质轧辊、核电设备、多向模锻压力机、大重型常规机床、普通车铣床、深孔钻镗床等系列产品。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时速120km-160km高速铁路货车、21t轴重活顶棚车、400t-500t钳夹车、第二代行包快运棚车、铝合金运煤专用车、180t-250t大吨位铁路起重机、公路改装车、汽车橡塑件等系列产品。

二、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齐齐哈尔是“绿色食品之都”。“十一五”期间,要努力使齐市的绿色食品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标准,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区域集散基地。

建设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和利用齐市水土空气良好的优势,按照标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种植业和养殖业,增加达标品种和品牌,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到2010年,全市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71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5.5%。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发展到120个,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达到300万亩,产量达到420万吨,实现产值28亿元;绿色食品养殖业饲养量1640万头(只),产量达到9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绿色食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8.3%提高到25%以上。

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加快以肉、乳、薯、豆、玉米等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发展步伐,围绕优势产业,提高齐市农产品的加工档次和竞争力。其中:

大豆加工业。重点发展销路广、市场潜力大的豆奶、豆奶粉、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等新兴大豆食品;积极开发大豆磷脂、皂甙、低聚糖、异黄酮、食用纤维等功能性食品。

玉米加工业。开发方便营养玉米食品,突出主食粗细搭配;应用投入低、污染小的玉米干法脱胚技术生产玉米粉,用作淀粉糖和发酵制品的生产原料;采用玉米提胚技术,开发玉米油系列产品;发展玉米蛋白深加工,促进饲料生产。

马铃薯加工业。重点发展马铃薯全粉和食用马铃薯淀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和马铃薯各类食品。

乳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以及作为食品工业配料的全脂奶粉、脱脂奶粉等,适当发展灭菌奶、干酪、奶油等。

肉类加工业。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禽肉、牛羊肉等制品,生产高档、优质、方便、卫生、营养的肉制品。

饮料加工业。重点发展果菜汁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支持矿泉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

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速冻、微波、保鲜、休闲、调味食品和中西式快餐食品等方便食品。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定型包装食品、婴幼儿辅助添加剂食品、断奶食品以及特殊人群食用的功能性食品。

第六章 发展九大产业

煤油化工产业。在煤化工方面,黑化集团要建成东北地区规模大型化、装置集中化、产品精细化、技术中心化的煤化工生产和出口企业;在油化工方面,齐化集团要建成东北较大的氯碱化工和油头化尾产业的大型企业。煤油化工重点发展聚氯乙烯、聚碳酸酯、氯化高聚物、双酚A、100万吨冶金焦、40万吨甲醇、阳极焦、高效复合肥、生物肥微生态菌剂、高级植物润滑油、精细化工等系列产品。加快规模经营和产品结构调整,形成上下游产品相衔接的煤油化学工业体系。

冶金产业。依托北满特钢集团,建成国内一流的轴承钢、工模具钢、成品冷轧辊生产企业。争取建设大型铜冶炼企业。

能源产业。大力推广热电联产、热能梯级利用、热电冷多联供、风力发电、太阳能等技术,打造清洁能源、生物能源和绿色能源,逐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提高供给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通讯及重点装备工业企业,同时谋划建设新兴企业,以机电一体化、节约能源和智能控制技术为重点,加快装备产品机电一体化、工业现场控制系统、IC卡应用系统、城市应急连动系统等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加速齐市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

造纸产业。依托齐齐哈尔造纸厂、斯达造纸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废纸脱墨、低定量高白度胶印新闻纸、精制牛皮纸、胶带原纸、复合原纸、不干胶底纸等系列产品。积极调整原料结构,加快林纸一体化进程,建设俄罗斯原料基地。

医药产业。依托现有企业,重点发展六味地黄丸、风寒双离拐、娃娃宁泡腾片、灯盏花素片、消栓通络片等系列产品。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大北药开发力度,发展特色医药,推进新药开发、生产和销售。

纺织产业。依托金鼎亚麻、翔羽和中天集团等纺织企业,重点发展亚麻时装、高支亚麻轻薄织物、亚麻色织提花、亚麻针织纱、功能型亚麻保健织物、精梳棉等系列产品。

建材产业。重点发展复合砼承重(非承重)空心保温砌块、纳士塔新型墙体材料。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发展水泥、玻璃等建材产业,提高生产质量和环保水平。

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炉渣代替粘土生产实心砖、空心砖,炉渣、电石渣代替粘土生产水泥,粉煤灰生产陶粒等产品和企业。

第七章 延伸十一条产业链

奶牛、肉牛、肉羊、生猪、肉鸡、大豆、马铃薯、林草、玉米、葵花、亚麻等11个品种是齐市农业的优势产品,也是两大基地、九大产业中相关企业的重要原料,更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坚持“四个换位”的前提下,要以这十一个品种为起点,以大型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全力打造、延伸十一条产业链,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各县(市)要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2-3条产业链,形成合理的县域经济产业布局。鼓励扶持产业链做大做长,成为绿色食品基地和九大产业的组成部分;没有条件做长的产业链,也要成为基地和产业的重要配套力量,借机发展,变相延长。

第八章 壮大服务业

服务业的发展既要面向广大消费者,更要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积极发展旅游业

充分发挥“中国魅力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围绕“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区位优势,利用齐市拥有的湿地文化、冰雪文化、鹤乡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宗教文化和昂昂溪古人类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冰雪游、观鹤游、民族风情游、生态游、工业游和人文景观游,使齐市形成东有扎龙、西有明月岛、南有历史遗迹、北有尼尔基斯湖、中有城市综合游览区的旅游观光网络。全力打造扎龙湿地观鹤、尼尔基斯湖休闲度假两大旅游品牌,使其成为鹤城旅游腾飞的“双翼”。

在扎龙保护区的实验区及通达景区道路两侧,依据规划适度发展旅游服务业,为游人提供休闲度假场所。杜绝有损生态系统自然性和完整性的过量旅游活动,确保扎龙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尼尔基斯湖(水库)以全国最大的库容面积、最北的人工湖泊、良好的周边生态等特征,必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避暑度假胜地。要高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分步实施,高质量按规划建设,高规格、高水平管理,以避免资源、环境、市场、资金的浪费。

二、大力发展物流业

合理规划布局,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加快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高效物流网络。推进工商企业与运输、仓储、配送等企业的联合重组,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物流企业。重点将齐齐哈尔绿色食品物流打造成全省乃至辐射俄罗斯的专业物流中心。引导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仓储、配送、货代等企业从实际出发,整合社会资源,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逐步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搞好铁路运输的规划与调节,整合公路运输资源,加快解决货物运输瓶颈问题。

三、发展其它服务业

以绿展中心、明月岛会议中心为载体,以绿博会为龙头,发展会展产业,繁荣会展经济。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强化运输、信息、仓储等物流要素,高档次专业化运作,提高绿博会会展水平。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开展特色和连锁经营,建立以社区服务和综合服务为重点的便民服务中心。加快社会化养老、劳动力技能培训等体系建设。

空间布局篇

齐市空间布局要突出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的路径应以中心城区扩张为主,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重点,建设城市经济圈,发展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功能划分等方面形成梯度落差、有机联系的格局。

第九章 城镇化

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以产业为基础,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562万,城镇人口达到264万,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36.1%提高到47%。乡镇由124个减少到100个,自治村由1256个减少到800个,自然屯要向50户以上的规模发展。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

二、城市定位

目标定位:建成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

功能定位:“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即全国的装备工业基地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区域的经贸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中心。

三、发展空间

构建齐齐哈尔城市经济圈。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两大基地、九大产业为承载,以111国道、齐-昂-富高速公路及沿线铁路为纽带,建立外展半径50公里的富(富裕)-齐(中心城区)-梅(梅里斯)-昂(昂昂溪)-富(富拉尔基)城市经济圈。为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都市化发展奠定基础。

富裕、中心城区、昂昂溪、富拉尔基至龙江、碾子山一带产业集中,能源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十分雄厚。借鉴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发展模式,沿111国道(富裕至中心城区)、碾北公路(富裕至碾子山)、齐-昂-富高速公路及铁路,建设齐市的富-齐-昂-富-龙(龙江)-碾(碾子山)工业走廊。“十一五”期间实现联通,即道路通畅,企业星罗棋布;到2020年实现贯通,即区域联片,企业合理密布。

如果将工业走廊看做“条”,那么跨江向西、向梅里斯(梅里斯镇、雅尔塞镇)拓展就应视为“块”。在宏观发展上应该条块结合。“十一五”时期,通过江西(梅里斯)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区的开发,使江东江西联成一片。到202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通过江西防洪大道、内河湖泊、安顺跨江大桥的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嫩江两岸融为一体,使齐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由“劳动湖时代”跨跃到“嫩江时代”。

四、土地功能区划

划分出优化开发区域(市区和富裕、龙江)、重点开发区域(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区、各县区园区和产业基地)、限制开发区域(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之外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扎龙湿地核心和缓冲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区、草原林地和优质农田等区域),为产业集聚、城镇化发展和保护基本农田、水土资源提供依据。

第十章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要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集聚,注重上、中、下游产业的链接,努力做到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

一、工业

工业产业布局应以中心城区(龙沙、建华、铁锋)、重点工业区(富拉尔基、碾子山)和重点发展区(昂昂溪、梅里斯、富裕、龙江)为主,其它县城及有条件的建制镇主要围绕十一条产业链进行布局,每个县(市)重点安排2-3个产业。

市区产业布局。在维持现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南苑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工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北苑开发区主要发展能源、有机农业生产资料和新型建材业;富拉尔基民营科技示范区重点发展为一重、北钢等大中型企业配套的机械加工类中小型企业和技术先进性企业;昂昂溪对俄贸易基地重点发展物流业;梅里斯区主要发展蔬菜瓜果和乳品加工业,开发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江西规划区;碾子山区主要发展为华安厂配套的企业和建材业。

县(市)产业布局。讷河市重点发展马铃薯、大豆、甜菜加工业;依安县重点发展禽类、大豆、陶瓷加工业;克山县重点发展亚麻、马铃薯、大豆、生猪加工业;克东县重点发展乳品、大豆、小型农机加工业;富裕县主要发展酿造、乳品加工业;龙江县主要发展玉米、肉牛肉羊、建材加工业;甘南县主要发展酿造、玉米、葵花加工业;泰来县主要发展乳品、水稻加工业;拜泉县主要发展牛肉、猪肉加工业。

二、农业

畜牧业产业布局。以富裕、龙江、泰来、甘南、梅里斯等县区为主的牧区和半牧区重点建设草食型畜牧业生产基地;以讷河、拜泉、依安、克东、克山等县(市)为主的农区重点发展肉牛、大鹅、肉鸡和生猪生产,逐步成为肉类畜产品主产区和集散地;市郊重点发展城市消费型的畜产品,搞好副食品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菜篮子”基地生产水平。

种植业产业布局。种植业的发展应以现有的区域分工为框架,围绕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等主导产品,形成五大集中区,即以克山、克东、讷河、拜泉、依安为主体的大豆集中区;以泰来、龙江、市郊为主体的水稻集中区;以龙江、甘南、泰来为主体的玉米和药材集中区;以讷河、克山、克东、依安为主体的马铃薯集中区;以甘南、龙江、富裕、梅里斯为主体的葵花集中区;以市郊为主体的蔬菜、瓜果集中区。

三、服务业

中心城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重点发展物流、会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各县(市)及梅里斯区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兼顾发展物流等其它服务业,根据资源状况发展旅游业。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形成以市级中心批发市场为骨干,县(市)区级批发市场为补充,产地级批发市场为基础的市场格局,打造黑、吉、蒙交界区域物资集散中心。

第十一章 园区、基地规划

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发展以装备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多种产业相互协调配套,结构合理,与哈尔滨、大庆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把齐市重点工业园区建成体制新、高科技、民营化、外向型的新型工业经济区。

统筹规划和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南苑、北苑、富拉尔基民营科技三个启动区,“十一五”期间完成规划目标。搞好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区江西(梅里斯)区域和昂昂溪工业园的整体规划,抓紧分步实施。结合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对市区重点工业布局进行总体规划,形成企业相对集聚、产业特征突出、公用设施配套、环境质量良好、交通快捷便利、生活设施及社会服务功能完善,并留有足够发展空间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

按照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需要,规划建设各县(市)区的产业园区和基地。

发展战略篇

第十二章 大项目拉动战略

固定资产投资是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大项目的拉动对齐市“十一五”的发展尤为重要。按照“突出重点、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发展、带动就业”的原则,“十一五”期间齐市规划建设214个项目,总投资815亿元。其中,农业27项,总投资118亿元;工业65项,总投资472亿元;服务业29项,总投资38亿元;基础设施57项,总投资160亿元;社会事业36项,总投资27亿元。要将这批项目纳入市项目库,用项目库的灵活机制和推动程序促进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市领导联系大项目制度,高层次、大力度地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问题。

第十三章 集群化发展战略

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齐市宜于集群化发展的主导产业是装备工业。

一、目标

逐步增加为一重、齐车、北钢、齐重数控、齐二机床集团、三大军工等核心企业配套的企业数量,到2010年,零件地方配套率达60%以上。齐重数控和齐二机床集团应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基础,加快研发、总装、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核心资源的整合,壮大机床龙头企业实力。

二、途径

通过核心企业裂变实现集群化。鼓励和引导齐市装备工业的核心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购并重组、职工持股、债转股、出售等形式,使原企业仅保留设计研发、总装、市场开发、售后服务等核心部分,其它加工环节按不同生产阶段或工艺进行剥离,加速“大而全”企业的裂变。军工企业在确保核心技术控制力的前提下,也应将军品的一般配套零部件、一般民品和辅业进行剥离。

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实现集群化。积极鼓励现有装备行业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调整研发方向和产品结构,主动给核心企业进行专业化配套,形成铸造、锻压、金属切削等专业化企业集群,壮大区属经济。

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大企业的引进,而且应注重相关配套中小企业的引进,通过新企业的引入,逐步完善产业链,带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营造环境实现产业集群。出台优惠政策,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提供融资、科研、安全等配套服务,促进集群化发展。

第十四章 品牌带动战略

把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作为城市营销和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城市品牌以“生态市园林城、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为主题进行打造。

做响“鹤”品牌。加强以鹤为主题的标志性设施建设及“诗、书、画、节”等文化建设和产品品牌建设,让仙鹤的风姿遍布鹤城大地,让仙鹤的品质感召鹤城儿女,让“鹤”牌产品畅销全国,走向世界。

要以工业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把技术水平相当、产业相近或能形成产业链的企业组建成紧密型企业集团,共同开拓市场,打造同一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占有率。小而弱的品牌企业应向名牌企业靠拢,推进统一品牌、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放大品牌效应,提升产品层次。实行资源配置优先政策。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技术基础工作、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实行名牌奖励政策。对获得中国名牌的企业,政府给予奖励。到2010年,齐市全国驰名商标达到4枚、省级著名商标达到42枚;中国名牌产品达到7种、省级名牌产品36种;绿色食品标识产品达到140种。名牌产品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

在做大做强现有品牌产品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品牌,整合一批、发展一批、培育一批、引进一批,逐步形成品牌的良性循环。要注重产品的目的性、服务对象和群体,努力开拓市场,从理念、名称、功能、视觉、质量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打造品牌。突出人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打造品牌,通过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品牌,通过精英人物的宣传打造品牌,通过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打造品牌。

第十五章 科教兴市与人才强市战略

加快科技发展。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起对全市经济振兴、加快两大基地、九大产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优势,搞好校企联合。组织实施重点攻关项目、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应用项目和引进消化吸收科技成果项目。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实施园丁工程、教育科研先导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和体制创新与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小学、初中规范化学校比例达到98%,残疾儿童入学率不低于97%,流动人口子女基本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招生数量,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扩大高校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发展民办教育。通过教育培训,把齐市的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搞好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定向代培、区域交流、异地挂职、海内外招聘等形式,建设一支开拓创新、为民谋利、廉洁高效的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世界眼光、现代经营理念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富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本专业世界前沿技术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改革开放篇

第十六章 深化改革

强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立足于长远发展,促进黑化、齐化、黑龙等企业深化改革,加快以一厂、二厂为重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战略性重组步伐,构建机床航母,强化装备工业基地实力。着力推进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完善的出资人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所属国有企业的监管责任。

促进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项改革。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全面为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采取有力措施,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政府工作重心要逐步向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统筹协调和维护竞争秩序等方面转移。不断完善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建立政务公开、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建设法制政府。建立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倡导节约行为,建设节约型政府。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创新。

深化投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政府只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它自行投资项目均改为备案制。鼓励社会投资,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在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做到事权清晰,财权明确。深化商业银行改革,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安全运营。做强担保公司,提高担保能力,提高中小企业贷款份额。

第十七章 扩大开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充分发挥优势,把握发达地区生产要素转移的新趋势,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资产重组,整合壮大一批企业集团。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项目推介和招商活动,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不断谋划招商引资项目,围绕项目招商;加快以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区为重点的园区建设,围绕园区招商;以基地、产业和产业链为依托,围绕优势产业招商;以国内外500强企业为重点,围绕既定目标招商;积极参加广交会、哈洽会、厦洽会,努力将绿博会搭建成全省招商引资平台,围绕会节招商;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搞好土地储备,围绕土地招商。继续落实领导干部招商引资责任目标和奖惩措施,充分发挥全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搞招商”的氛围。

提高对外经贸水平。加快昂昂溪陆路口岸建设,使之成为齐市对俄贸易基地。争取在齐市设立东北国际航运中心延伸内陆港,使之成为黑龙江西部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出口基地。要转变对外贸易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使出口从生产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化,从比较优势向效益优势和技术密集优势转化。促进机电产品、钢铁棒材、亚麻织物、粗苯、农副产品、织物制服装等产品的出口,进一步促进与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欧美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中东、东欧等新兴市场,提高齐市外贸依存度。“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达到7.6亿美元,年均增长15%。

加强政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市政务中心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县(市)及南四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集政府行政审批、电子政务、一站式办公于一体的阳光政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外来投资者投诉案(事)件结案率达到100%。

协调发展篇

第十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结合齐市实际,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县域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按照“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方向,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四个换位”,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延伸“十一条产业链”,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高农村经济增量,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防洪、灌溉、除涝水利工程,使嫩江干流防洪工程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区堤防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搞好土地整理。利用现代大型农用机械装备农业,实施农机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壮大科技人员队伍。加快作物良种优质化进程,良种供应能力由30%提高到45%。加快奶牛、肉牛、肉羊良种普及与推广,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加强对兽药和饲料监管监测,增强对畜产品安全的监督保障能力。

促进土地适度集中经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规模化种植、庄园化生产、企业化经营。逐步弱化乡以下行政建制,代之以股份合作公司,农民以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入股。通过土地集中,使土地由农民生存要素变成农业生产要素,使落后的自然经济农业转化为现代化市场经济农业。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

加强小城镇建设。根据人口规模和辐射范围适度开展小城镇建设,围绕为农业和农村服务,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工业园区提供初级加工品。要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和环境保障。逐步消除户籍、教育、就业等障碍,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加大扶贫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扶贫机制,尽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消除绝对贫困。2010年,50万绝对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以上;56.7万相对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以上;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要逐步扩大农户种养规模,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要增加绿色食品等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生产,靠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要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靠“劳务经济”增加收入;要通过合同或入股等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紧密型农业产业化,靠工业带动提高收入;要继续落实“多予少取”的一系列政策,靠政策提高收入;要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保制度,靠公平制度提高收入。

加强农村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除陋习、树新风,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生机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农村思想文化环境,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健康和谐的文明之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十九章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提高社会事业水平,为城乡人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一、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对卫生资源的存量做结构性调整,使其流向预防领域、社区和乡村。到2010年,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农村地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医疗、科研方面形成优势,把齐市建成区域性重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健康水平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以创建省和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卫生质量。

二、繁荣文化事业

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民族文化和街区文化。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努力打造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精品的生产和创作,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队伍。

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积极发展博物馆、图书档案事业,加强文物保护与开发。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提高文化市场经营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搞好市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

三、推进体育事业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搞好群众体育活动,增加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加大对农村体育工作和农民体育活动的支持,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普及和推广冰雪运动。积极发展以冰上项目为主的竞技体育,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步伐,搞好场馆建设,办好全国第十一届冬运会。

四、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宣传和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死保健知识。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保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加强人口综合调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齐市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险、救济、福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和管理机制。失业保险覆盖到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并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个体劳动者,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到基本医疗保险收支平衡。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做好优抚安置,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发展慈善事业。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推进残疾人康复、就业,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应对老龄社会问题,建立健全养老体系。

六、提高就业水平

改革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用创业带动就业,用就业推动创业。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市场,基本实现劳动力市场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加大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十一五”期间,每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就业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技术资格证书覆盖面达到90%,其中初、中、高级工的比例达到20:50:30。

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督。加强交通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强化各种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鹤城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反恐体系建设,建立“打、防、控”一体化格局。继续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依法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事件,提高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水平,维护社会稳定。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创造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第二十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化资源节约。力争经过“十一五”的努力,生产经营性企业的能耗、水耗、物耗等指标创历史最低水平,全民节约意识明显增强,浪费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自觉节约的风尚基本形成,节约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基本完善,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3%,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0%,水重复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实现零增长,工业用水量年均增长率不超过1%,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内先进水平。资源节约重点推广油、气替代品和节油节电技术。在农村全面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和新型节能设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开发和推广循环利用技术,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增长方式。大力支持化工、食品、建材、冶金、电力和造纸等高消耗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改造,提高原料、水等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中水回用步伐,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将富拉尔基区列为循环经济示范区。

加快生态市园林城建设。重点对龙、甘、泰、梅里斯进行风沙干旱治理,对讷河、克山、克东、依安、拜泉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扎龙湿地保护,及时补水,加快核心区移民。认真谋划一批退耕还林、草原“三化”治理、湿地保护、控制水土流失等生态项目,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加大风景区、城防林、绿化通道及生态涵养区建设力度,重点搞好街路绿化、单位亭院和居住小区美化绿化,劳动湖水系和嫩江沿岸风景带美化绿化,提高城区园林绿化面积和标准,建成园林城。

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水平。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嫩江两岸重点区域的环境监管,杜绝有害污水排放,全力保护好母亲河。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工程,改善以富拉尔基区为重点的工业城区环境质量。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提高对环境事故应急和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保障措施篇

第二十一章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按照“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的原则,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到“十一五” 末期,力争新增各类民营企业2000户。

提供政策服务。放宽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除国家明令禁止个体经济进入的行业外,所有行业全面放开。降低准入成本,切实解决创办民营企业前置审批多、审批时间长、多头收费和收费过高等问题。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和外贸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探索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化的路子,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打破各种限制,对非生产性的研发企业、中介机构实行资金零注册。

提供创业服务。通过整合企业闲置土地、房产等资源,组建创业辅导基地,培育企业孵化器,为民营经济组织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建立行业性信息网以及政策性、商业性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向企业提供市场、资金、技术、人才、法律和政策等信息。

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服务平台及设立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发展筹资融资、闲置设备调剂、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健全专职信用评价机构,建成民营企业信用档案和企业信用信息库,完善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发布制度,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提升企业信誉促进发展。

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发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产品设计、设备测试、生产力促进等服务组织,为民营企业的产品研发试制、设备检验、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条件,帮助民营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第二十二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城市布局,中心城区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市区空间和基础设施按200万人口进行规划。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效能管理,高质量服务,努力打造“开阔、舒朗、灵秀、大气”的城市风格。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工程。到2010年,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达40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96%,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3%,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平方米,高级和次高级道路铺装率达到8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增加农村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能力和质量。201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1.2%,通村路通达率达到70%,四级白色路面铺装率达到50%。加强农村建筑节能、抗震、防洪工作。搞好沼气等农村新型节能设施建设。

第二十三章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制度,保证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快民族区域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整体推进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工作进程。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在社区、企业、校园广泛开展以讲卫生、讲文明、讲道德、讲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法制环境。

第二十四章 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对相关领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监测,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及时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搞好衔接。各县(市)区、各部门和大型企业,要依据本《纲要》做好县(市)区规划、专项规划和企业规划,规划之间要纵横衔接,落到实处。

广泛宣传。本《纲要》批准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使之成为企业、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决定自身经济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参考。

适时调整规划。在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受不可预见因素影响,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市政府可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送市人大审议。

推荐访问:齐齐哈尔市 十一五 国民经济 【发改规划】齐齐哈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