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完整文档)

时间:2023-05-15 18:40: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十一五”期间,是双城市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速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根据中央、省、市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完整文档)


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草案)


“十一五”期间,是双城市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速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根据中央、省、市委的建议和市委常委会讨论意见,从双城实际出发,制定体现时代要求、阶段特点和全市人民发展意愿的《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未来五年提出发展预期和前瞻性展望,对各行业发展和结构布局等进行了总体安排和战略引导。《规划纲要》注重操作性,重点明确政府在重大发展领域的责任和任务,是今后五年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过去的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期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工作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拼搏进取,全面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45亿元,比“九五”末期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8%。人均GDP达到17900元(约2150美元),年均增长15.5%。“十五”末期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是“九五”末期的2.3倍,年均增长了18.6%。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三次产业比重达到30.3:35.9:33.8,第二产业产值比“九五”末期提高了9.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双城连续五年名列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前十名,连续三年被国家评为食品工业强县之星和县域食品经济发展示范县,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县市之一。

2、产业格局逐渐优化。“十五”期间我市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举全市之力加快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形成了以粮食种植加工、乳制品加工、蛋禽养殖销售加工、肉制品加工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链条,实现了种、养、加良性循环。“十五”末期,主导产业拉动全市粮食产量实现31.9亿斤,奶牛存栏223598头,生猪饲养量930621头,肉牛饲养量382765头,家禽饲养量1661万只,均创历史新高。“十五”末期双城奶类产量列全国县市第一位,鲜蛋销售量列全国第二位。

3、工业体系逐步完善。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兴项目园为载体,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十五”期间成功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双投资兴业,形成了以雀巢、娃哈哈、旺旺、汇源、菊花、雨润为代表的食品工业;以哈麻、哈博、鑫岳为代表的纺织工业;以三环、华崴、中强为代表的机械电子工业;以临江油田为代表的石化工业;以海兰药业、维康制药为代表的药品保健品工业;以鼎鑫、多多、建恒物流为代表的包装运输服务业;以四季春、荣耀为代表的饲料加工业等优势产业集群,显现出巨大的产业带动和集聚效应,构筑了双城新的工业体系。“十五”期间,全市引进规模项目134个,投资总额70多亿元,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0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75%。“十五”末期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8亿元,是“九五”末期的2.4倍,占GDP比重比“九五”末期上升了4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4、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全面加强了以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城市开发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城区共铺筑水泥路223条120万平方米,街巷路全部实现了硬化;铺筑了双万、双杏、双周、双青路等7条234公里通乡公路,初步构筑了“两环一带三支线”主体交通网络;开发区和新兴项目园的道路、水电、通信以及城乡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扩建了站前、承恩、承旭、贸易城广场,新建设了希望广场;建设了党政办公、急救、交通指挥、客运、职教、疾病控制等八大中心;完成了东护城河改造和民俗文化步行街、地下金街等工程;建设商业住宅楼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显著提高。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十五”末期全市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5%,兆麟中学成为省级示范中学,双城率先通过了省“双高普九”和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验收。积极推进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形成了市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报、预警机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1.8%。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覆盖面逐步扩大。全市共有167个企业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达2.4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城镇1.2万名困难居民和农村2万名弱势贫困人口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科技、文化、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6、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时期,全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6170元,年均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4331元,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预计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达18%。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国内外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的步伐加快,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发挥产业基础、资源和区位优势,吸纳和承接资本、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为我们加强“三农”工作,实现全面小康创造了条件;省委实施鼓励强县发展战略,为我市实现率先发展,营造了广阔空间。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如:我市的产业基地规模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还不相适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跨越发展与区域竞争的压力正在加大,城乡经济发展还存在相当差距,等等。“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在把握机遇中化解挑战,要在迎接挑战中创造机遇,继续把我市经济社会推向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哈尔滨争排头、全省率先建小康、全国力争进百强”为发展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谐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富民强市,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定位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品牌食品城、新兴石油区和哈尔滨“南花园”。

1、建设品牌食品城。主要是引进品牌企业,发展品牌经济,建设以绿色、有机和保健食品为主的品牌食品城市。依托我市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在现有的雀巢、娃哈哈、旺旺、汇源、菊花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再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牵动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企业,构筑以乳品、饮品、肉制品、蛋品、调味品为主的食品品牌集群,实现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的跨越。

2、建设新兴石油区。进一步加强与石化企业合作,以临江为中心,继续向周边沿江一带拓展延伸,扩大石油开采规模,发展壮大石油经济,建设集石油开采、石化加工、行政办公、商业贸易、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石油新区,使石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建设哈尔滨“南花园”。比照大都市建设,突出“古、今、洋”三大特色,加快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步伐,充分挖掘和利用双城历史、现实和民俗文化资源,建设具有独特旅游风格的哈尔滨南部花园城市。

(三)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0年达到2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0722元,约折合378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7亿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累计1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5亿元,年均增长10%。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农业保持稳定发展,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水平全面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高。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下,总人口控制在83万人以内;城市人口达22万以上,城区用地规模达38平方公里;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建设加强,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丰富。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把统筹城乡发展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统筹推进城乡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和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逐步形成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流通、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1、搞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起步。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未来五年内,全市将投入1亿元规划建设到2010年,力争以新兴、周家、兰棱、韩甸、临江等5个乡镇为示范镇,以周边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50个规模行政村为中心村,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框架,采取率先发展,全面跟进的办法,进一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筹资1.77亿元规划建设200万亩吨粮田;筹资5亿元更新大型农机具1000台套;争取国家立项,投资3.65亿元实施友谊灌渠扩建改造,使灌溉面积达到70万亩。同时新增机电井2000眼,新上喷灌设备1500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使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0亿斤左右,满足畜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需要。

3、加快产业基地建设。要加快牧业小区、养殖专业村和规模大户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化经营的领域和空间,使全市80%的村都变成专业村,60%的户变成专业户。要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制定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增强其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功能,发挥新型合作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等作用。

4、完善畜牧防疫体系建设。要筹资1.5亿元,在市里规划建设一个标准化的畜牧防疫医院,在乡镇建设24个乡级畜牧防疫所,在村级建设246个畜牧防疫站点,配备先进设施仪器,建立起完善的市、乡、村三级防疫体系。

5、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城市转移,引导鼓励农民离土从事畜牧业、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使80%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成为产业工人、企业经营者和城市居民。

(二)以壮大龙头优化布局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重点实施“一三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是继续壮大食品工业这一优势支柱产业。坚持品牌食品发展方向,重点调整优化食品工业结构,引进建设知名食品企业,做强做大乳制品加工、粮食加工、肉类加工、酒类加工、饮品和保健品加工业,形成品牌食品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6户超亿元的知名食品企业,实现产值超百亿元。

二是培育发展亚麻纺织、生物制药、饲料加工三大比较优势产业,使它们尽快成为骨干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制药业。依托新兴项目园现有的制药企业,建设保健品生产、抗生素生产、天然植物药生产三大出口基地。“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4户投资超亿元的生物制药企业,实现产值20亿元,建成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亚麻纺织业。依托现有的哈麻集团、哈博纺织、鑫岳亚麻等支柱企业的牵动与辐射,重点发展麻纺印染业。“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3户投资超亿元的企业,实现产值3亿元,着力打造东北最大麻纺出口基地。稳步发展饲料加工业。在发展壮大现有饲料企业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重点引进建设生物饲料、畜牧精细饲料生产企业,推进饲料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引进2户投资超亿元的企业,实现产值6亿元。

三是积极培育开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木材加工等三大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科学开发石化产业。石化工业是我市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要以临江为中心,加快我市沿江石油开发,计划新打生产井300眼,年产原油达到30万吨;力争引进超亿元企业2家,实现产值7亿元,发展新兴石化产业,建设新兴石油区。重点发展微电子、汽车配件、新型机电、数字处理软件等行业。建设“三大基地”,即:在新兴项目园建设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和以数字处理软件研发为主的软件开发基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以有载开关、新型锂离子电池研发为主的机电开发基地。“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超亿元的企业2户,实现新增产值2亿元。积极推进木材加工贸易。省市为促进对俄贸易在周家镇规划建设木材贸易加工基地,该基地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年加工木材500万立方米。“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木材加工企业50户,吸纳经营户300户,安置就业人员6000人,年销售额70亿元,利税7亿元。

2、实施“五大园区”产业布局

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期间,借助国家开发银行资金的支持,投资3.1亿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8.3平方公里的食品工业基地,完成4.9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兴项目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起步区25平方公里,园区内规划新型材料加工区、轻纺工业区、机械制造产业区、生物制药产业区、高新产业区、对俄贸易加工、配套产业区。石油经济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建设临江石油区,重点引进新型采油、吸附材料、石油化工、生物农药等石油天燃气下游产品项目。空港工业区。同哈市道里区共同创建哈太平空港工业区,规划面积为29.2平方公里,我市园区面积14.6平方公里,突出发展物流、食品、制药、高科技等产业。国际木业加工区。在周家镇规划建设木材贸易加工基地,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年加工木材500万立方米。通过五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聚发展,产生规模效益,推动产业升级,使产业向多层次、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要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服务经济。

1、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我市的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开放、灵活、畅通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发展一批农贸市场和各类特色工业品专业市场,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加快特色产业物流、行业物流和乡镇配送物流体系建设,构筑现代物流中心和建设地方产品展销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2、交通运输、仓储业。大力发展公路、铁路运输,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大宗货物仓储运输服务业,满足招商引资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和产品销售运输需要。

3、通讯、信息服务业。加快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程度,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公共服务、政府行政管理要实行数字化、网络化;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增值服务业和系统集成业,筹资2.9亿元建立农业信息资讯系统,使农村电脑上网率达到40%以上,5.2万户农民实现电脑上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农业生产上水平。大力发展家政、餐饮、康复、养老托幼、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咨询等社区服务业,建立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公共服务业和园林绿化业建设,不断提高市政工程管理服务水平。

4、金融保险业。提高金融保险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吸储增贷。加强银企合作,妥善处理扩大信贷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支持对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投入,满足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需求。

5、旅游业。重点开辟拉林河畔满族风情、冰雪艺术、漂流垂钓、田园风光四个旅游项目;完善和建设好观音寺、承旭公园、民俗文化街、民族风情渡假村、文化体育会展中心五大景点,使这些文化品牌和旅游热线,与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与全市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相适应,与哈尔滨“南花园”的定位相适应,使旅游经济真正成为双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将投资4200万元建设“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恢复工程,新建“四野”征战纪实馆和万米主题广场,使我市成为哈尔滨市旅游的重要支线。

6、社会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餐饮、康复、养老托幼、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咨询等社区服务业,建立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公共服务业和园林绿化业建设,不断提高市政工程管理服务水平。

(四)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为重点,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按照“花园”城市的定位和都市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1、完善城市区域规划。加快城市区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和发展质量,按照拓展南北、提升中心的总体构想,加快建设中等规模哈尔滨卫星城。形成“一市两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状态,北区以新兴项目园为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其打造成全市高新产业密集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承接摇篮;南区以双城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全力打造品牌食品城;市城区进一步改造提升品位,建成全市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全面加快周家、新兴、兰棱、韩甸、临江五个乡镇建设,建成要素集聚明显、基础设施健全的中心集镇,基本形成以市城区为中心。形成核心城区、城镇群和城市链总体框架,以重点中心镇为骨干,一般建制乡镇为基础的梯度分布、增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功能,统筹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新兴城镇: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新铺筑“三横三纵”道路网络,铺设地下排水管线5000米,新建变电所1处,开发建设住宅面积3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0亿元。临江石油镇: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铺筑道路15公里,开发建设住宅面积20万平方米,铺设给排水管线12000延长米,计划总投资7亿元。周家工贸镇:完善现有周家镇内基础设施,形成一轴两纵一环的道路网格局。新建1处日供水量为2万立方米的供水厂,新建1处变电所,开发住宅面积1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亿元。兰棱工业镇:新铺筑道路10万平方米,增设部分给排水管线,计划投资2亿元。韩甸集贸镇:新铺筑道路10公里,开发住宅面积10万平方米,新铺设部分给排水管线,计划投资2亿元

2、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供水、供电、供热、排水和道路建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城市的载体功能,努力提升城市品位。

——市区道路工程。完成铁北区“三横两纵”道路网络建设。

——市区供排水工程。筹资1.5亿元规划建设1座日供水能力6万吨供水厂,使城市供水能力提高到每日7万立方米,解决城市用水紧张、水质不达标等问题,满足居民及企业用水的需求。筹资2.5亿元规划建设1座日处理能力7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完善市城区排水系统。

——集中供热工程。新建热电集中供热项目,项目建成后,集中供热面积将达到23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燃气工程。筹资1亿元在开发区规划建设天然气供气工程,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铺设供气管线37公里,日供气2.34万立方米,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气需求。

——园林绿化工程。扩建承旭公园,扩建面积20公顷。在新城区兴建水上公园,面积5公顷,为市民提供一个新的休闲娱乐场所。

——城市垃圾处理工程。采取机械化微生物堆肥处理方法,筹7200万元在102国道1261公里处,规划建设1座占地面积2.94万平方米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300吨,年产2万吨有机复合肥,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住宅建设工程。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城市生活环境为目标,组团式开发建设精品住宅小区和别墅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市住宅竣工面积保持在10万平方米以上,农村住宅建设每年保持在15万平方米左右。

——加快通乡(村)公路建设。筹资6亿元,建成双单、双团、双前、兰金等6条135.8公里通乡公路,133条786.5公里的通村公路。全面完成“两环一带三支线”交通主干线路网建设。

3、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综合执法,消除城市管理的盲区和空白点,进一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市执法局管理城市的主体作用和社区管理的基础作用,实现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属地化、网络化。

(五)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

1、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采取节能节水节地节林等有效措施,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使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筹资1.4亿元规划建设5万个沼气池,年产沼气2100万立方米,满足5万户居民日常生活用气。

2、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非农建设用地的审批要严格把关,强化管理。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规划建设松花江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及拉林河流域生态功能保护区,使松花江双城段水质达到国家II类水体标准,拉林河水质达到国家III类水体标准。

3、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通过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调整我市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筹资1363.5万元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筹资1.2亿元完成3800公顷拉林河植保工程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通过在排污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污染物排放量比“十五”期间减少10%以上的目标。筹资5060万元规划建设年加工畜禽粪便300万吨、生产有机肥料200万吨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筹集资金规划启动以市区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林业工程建设为主的六大项22小项生态园林城建设工程。

4、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切实转变城乡居民生育观念,重点加强农村、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和改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科技水平和设施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下。

(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

1、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按照统一部署推进机构改革,规范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国有资产资本运营体系,建立并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实施推进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 

2、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在产权、投融资方面的政策,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真正让非公有制经济在双城创业有条件、投资有回报、扩张有扶持、做强有基础。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制度创新,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向扩张型、外向型、科技型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推进产业升级。放手发展和规范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构建比较完备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3、全力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把招商引资与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品牌食品城和建设新兴石油区结合起来,重视引进外资的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努力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环境污染小的大项目。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农业和服务业,在城市建设、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

4、着力发挥对外开放载体作用。构建以我市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兴项目园为重点,临江石油区、空港工业区、国际木业加工区以及乡镇工业集中区为配套的招商引资大平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兴项目园要把集聚主导产业、形成项目集群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高起点实施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多渠道增加有效投入,加快形成承接大项目的基础平台和配套环境。特别是新兴项目园进一步完善开发建设体制,形成项目园开发建设合力,使之在五年内成为我市最具经济活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园区。临江石油区,按照资源整合、功能配套、错位互补、特色明显的要求,提升发展质量,建设调整传统产业和积蓄发展后劲的新高地。

(七)、实施科教兴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步伐。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科技中介组织,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和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工作,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普工作,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科普素质。

2、优先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十一五”期间,突出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项重点,全面完成农村初中标准化建设。筹资2亿元规划建设市幼教中心、兆麟小学,扩建兆麟高级中学;筹资3000 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以职教中心为重点,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能力。扶持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挖掘文化底蕴,弘扬文化传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提高城市文化生产力。规划和建设双城影视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十一五”期间,筹资5000万元,规划建设2万平方米的文化娱乐中心;筹资300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8000平方米、容纳3000人的体育馆;筹资1000万元,完成24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

(八)、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1、积极扩大就业。坚持把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作为“十一五”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快发展经济尤其是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私营个体经济、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尽可能多的吸收社会劳动力。进一步完善落实再就业政策,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创新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为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公益性事业领域的投入。“十一五”期间,筹资1500万元规划建设标准化乡镇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社会事业投入机制。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提高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坚持政府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控制医疗费用,重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抓好体育场馆建设,积极培育体育事业,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普及和丰富全民健身活动,整体提高市民健康素质。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视老龄工作,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4、努力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严格易燃易爆、剧毒品和放射源的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对各种灾害的预测预报、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能力。建立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施对食品供应链的全程监控。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保健品的监管,建立食品、药品检测体系,全面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网络,切实保障全市人民饮食用药安全。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双城”活动,加强治安管理和群防群控体系建设,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行业的依法管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5、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标准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事业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把失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五、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措施

(一)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深入理解“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要紧密围绕双城实际,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全市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围绕、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更新发展理念,统一思想,聚精会神,谋划好经济社会发展,要勇于突破常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要锁住既定目标,矢志不移,合力攻坚,保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要依法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调整收支关系,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鼓励支持金融企业加快改制步伐,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步伐,激发农村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要把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招商引资、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上来。要建立并认真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进度和质量,充分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三)完善政策,营造优良发展环境

要从双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重点项目建设奖励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以及相关配套的工作落实、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工作运行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要把优化投资环境做为提高开放水平的“生命线”,切实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公平、统一、有序、规范的市场,努力为扩大开放创造动心的政策环境、放心的法治环境、顺心的建设环境、舒心的生活环境、倾心的人文环境。

(四)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调整优化人才结构,要认真兑现人才政策,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抢占人才制高点。要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领导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要切实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激发干部队伍的创造活力,选派优秀干部和优秀人才充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五)加强领导,确保“十一五”目标的圆满完成

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凝聚全市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推荐访问:双城市 纲要 草案 【发改规划】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