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征程上中国青年的使命任务与责任担当参考文献2篇

时间:2023-05-01 00:25:01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新征程上中国青年的使命任务与责任担当参考文献

  

  青春向党不负人民为主题参考文献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为广大青年奋进新征程指明方向。

  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青年的成长。他曾说:“每年五四前后,这个时间我是留给青年人的,到年轻人中间和青年学生相处,到学校看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多所高校,走进校园和大学生朋友面对面,谈梦想、谈志向、谈信仰。

  亦师亦友,言谆意重,温暖的话语,是指引青年前进的力量。

  青春向党,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1990年7月下旬,北京大学黄誌、李树峰等30多名学生赴福州开展为期10天左右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获悉后非常重视,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到实践团驻地看望大家并座谈。

  “中国比较大,国情比较复杂,各个地方的情况可能都有差异,但是,如果我们要真正的想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有报国理想的话,应该更多地深入到基层,真正了解实际的国情是怎么样的。”“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

  语重心长的嘱托,让同学们至今难忘。

  2018年,人民日报在头版推出“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通过实地走访,从贫困山村到繁华城市,从黄土高原到山水江南,从国内到国外,努力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轨迹。

  在采访中,他们常听到这样的数字——“在正定工作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的足迹遍及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宁德地区124个乡镇,他去过123个,跟着他下去调研,一年要穿坏三四双解放鞋”;“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他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虽然只在上海工作了7个月时间,但他马不停蹄考察了全市所有19个区县”……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本幅员辽阔、瞬息万变的“无字之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青年惟有用眼睛阅读山河,用脚步丈量大地,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激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在实践中真切体会改革之难、骨头之硬、创新之要,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

  青春向党,要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回望历史,那一段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光辉记忆,是新时代青年的“人生灯塔”。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发表,划破了旧时代的夜空,照亮新时代的航程,这一年马克思30岁,恩格斯

  28岁。1921年,在民族危难、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小小红船承载千钧,见证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1927年,年仅29岁的共产党员陈延年被捕,他宁死不跪,偏要站着受刑,高呼:“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被反动派乱刀砍死;1928年,陈延年的弟弟、年仅26岁的共产党员陈乔年受尽酷刑,从容赴死,他给后人留下了一句话: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我们看到,中国精神正在青年的身上延续和传扬。

  在工厂车间一线,青年工人苦练本领、精益求精,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争当“青年岗位能手”,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在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热血里流淌着敢为人先的勇气,涌动着一往无前的执着,承载着对人民对国家舍我其谁的责任与使命,熔铸成为梦想、为民族的奋斗与担当。

  青春向党,要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2020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

  树高千尺必有根,水流万里也有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长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地上,青年的发展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须臾不可分离。

  曾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一生都在倾听群众的声音。

  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抗战时期,她就曾担任村里纺花织布小组组长。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她担任了副社长。按照当时的规定,干同样的工作,女社员只有男社员一半的工分。申纪兰了解到,这种不合理的计酬机制严重挫伤了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积极性,很多妇女只愿操持家务,而这又妨碍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为了证明“男女同工同酬”的合理性,她组织女社员同男社员开展劳动竞赛,证明了女性劳动能力并不比男性差。1952年,西沟村就实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25岁的青年申纪兰,坐着驴车走出大山,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倡议,写入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对推动实现男女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是农民出身,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直到91岁逝世前,申纪兰始终和人民在一起,为青年做出了榜样。

  细数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也有不少“80后”“90后”。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的勉励下,来自江西九江的李洪亮毅然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整村容村貌,听群众呼声,促产业发展,握住了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四川代表团最年轻的“95后”代表徐萍,通过直播与年轻网友积极互动听取意见建议,每场直播都超过10万播放量;“85后”农民工代表柴闪闪,在调研中走街串巷,把手机号存在了许多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的通讯录里,就是为了反映更多基层劳动者的所思所想,期盼与大家的人生一起“闪闪发光”。

  青春向党,要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写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同青年交流的方式之一。翻开《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239封书信中,写给青年朋友的有近30封。

  2000年到2022年,河北保定学院200多名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工作生活。对于扎根西部的青年人,习近平总书记感同身受:“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

  “你们在信中说,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的需求,才会有意义、有价值。讲得很好。”“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支教毕业生代表回信。一纸信笺,承载着殷殷期许,从中南海传到边疆远塞,飞到支教青年的心坎上。

  赞许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勉励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嘱咐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一次次跨越山海的“信笺对话”,于润物无声中,引领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引领青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入基层、投身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在复杂艰苦环境中成就人生。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1501个先进集体中,就有许多青年先进典型。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其中很多是像黄文秀、吴应谱、樊贞子这样年轻的面孔,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人民的事业。

  我们看到,冬奥赛场上,中国代表团首次全项参赛,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枚奖牌和冬残奥会18枚金牌、61枚奖牌,创造历史最好成绩,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倍感荣光。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为参赛各方带去春天般的温暖,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

  我们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医疗救护、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援鄂医疗队2.86万名护士中,“80后”“90后”占90%。广大青年

  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青春向党,不负人民。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在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篇二:新征程上中国青年的使命任务与责任担当参考文献

  

  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彰显当代青年责任与担当于司酮(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新冠疫情是2020年发生的极其罕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对我国的治理能力也是一次重大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我国政府及各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中国抗疫大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此次重大疫情防控战役中,青年人承前辈之志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彰显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关键词:抗疫精神;中国精神;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20)11-0089-03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始终是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此次新冠疫情防控难度极大,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也让人们意识到了各国命运是休戚与共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是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次生动的实践。“国无精神不强”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的实践中,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容,凝铸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一、抗疫精神的形成及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危机的产生是精神形成的前提和根据,伟大的中华民族始终在困难中成长,在磨砺中奋进。中国的抗疫精神就是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安全挑战中淬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抗疫精神的形成1.内部条件:疫情防控难度大,抗疫成果显著对新冠病毒本身的特点来讲,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首先,疫情防控本身就是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从病毒溯源到分离毒株再到研制疫苗,时间紧任务重,想要在短时间内将疫情控制住,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其次,随着人员货物的跨区域性流动,新冠疫情大范围暴发,医疗物资供应链难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大批量需求,防疫物资的短缺一度成为困扰疫情防控的最大问题。最后,新冠疫情在武汉大规模暴发后,各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并且由于新冠病毒的特殊性,需要对病患进行集中的隔离治疗,建立方舱医院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就疫情的暴发节点来讲,中国是较早暴发新冠疫情的国家,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尊重科学规律,加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从疫苗研发到医疗物资供应再到封闭隔离,各部门高度配合,创造出了中国的抗疫方案。同时,2020年对我国是多个目标的任务进度顺利实现的关键之年,是重要的历史交汇点。2020年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期,也是全面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国内形势复杂,加之新冠疫情持续蔓延,既要控制疫情扩散,又要统筹目标进度,保证各项任务稳步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意味着我国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就抗疫实践取得的成果来讲,首先,我国用了极短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了核酸检测试剂盒,提高了新冠病毒的检测率。多地在疫情暴发后,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第11期时间就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党和国家集中统一的领导下,我国已经取得了抗疫大战的重大战略成果,扭转了新冠疫情的整体局势,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抗疫成果显著。2.外部因素: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全球抗疫合力新冠疫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在这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在这场疫情防控实践中,积极配合世界卫生组织的防疫工作,派出医疗团队协助多个国家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为全球抗疫争取了“机会窗口”,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作为大国的担当。中国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全球抗疫合作中,集全球抗疫之合力,共担责任、共克时艰,输出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方案,展现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二)抗疫精神的内涵生命至上,就是将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最高位置,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惜一切成本,不计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对患病者应收尽收、全力救治,发扬了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无论襁褓婴儿,还是耄耋老人,每一个病患都得到了平等的救治,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体现了广大医务人员和党员干部奋勇当先、冲锋在前时,在祖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大后方,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汇涓滴之力,筑城了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在党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下,各部门紧密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很多企业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主动为国分忧,开放线上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平稳运转。还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也在联防联控一线,用自己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举国上下勠力同心,为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证,提振了打赢“抗疫大战”的信心。舍生忘死,是在此次“抗疫大战”中,临危不惧、冲锋在前的勇士们,不计个人生死,以生命赴使命的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无论是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主动请战白衣为甲的医护人员,还是向险而行率先进入污染区协助医疗物资调配的志愿者,无论是从疫情暴发开始就坚守在岗位上的党员干部,还是在医疗物资、消杀物品紧缺的情况下,奋战在医疗物资供应链上不眠不休的普通工人。这些不惧牺牲的中华儿女都展现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力量,为“抗疫大战”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来源。90BIANJIANGJINGJIYUWENHUA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尊重科学,贯穿了中国新冠疫情防控实践的始终,疫情暴发后,中国采取“封城”举措,迅速抢建方舱医院集中隔离治疗最大限度地切断传染途径。医疗工作者、科研人员在面对陌生的新冠病毒时,秉持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精准施策,独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科研人员加快疫苗和药物的研发速度,加紧科研攻关。同时,运用大数据追本溯源,利用健康码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第11期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写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三)抗疫精神展现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中国之治的优越性制度优势是国家应对变局的强大支撑,在此次抗击疫情的实践中充分展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果断决策,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是应对变局的定海神针。在抗击疫情的实践中还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抗疫“战争”中,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集中收治、应收尽收、全力救治,并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全部费用,由国家承担,体现了“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在重大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国上下一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能力,深刻体现了“中国之治”的优越性,展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三、当代青年在全球抗疫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一)青年一代在此次抗疫斗争中表现突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时,挺身而出,是“抗疫大战”的主力军。据统计应召出征的4.2万名医务人员中,有1.2万名是“90后”。感染病区作为抗疫“战争”的最前线,是风险最大的“主战区”,但也不缺少青年一代的身影,许多青年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用血肉之躯构筑起了保障人民安全的屏障。他们不畏难,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挑起了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担。广大青年志愿者也奋勇争先,积极响应共青团的号召,2020年1月25日,团中央发起疫情动员令,动员青年志愿者们立即行动起来,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1月26日,《关于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的工作指引》发布后,各地区团组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规范性文件,使青年志愿活动不仅拥有热情的态度、奉献的精神,还拥有了专业的指引。一批又一批“90后”“00后”走上了历史舞台,踏上征程扛起时代的大旗,投身志愿服务中。面对风险与挑战,展现了青年群体的勇气与担当,成为“抗疫大战”中充满活力的青春力量。普通青年党员、基层的青年干部也在此次疫情防控实践中,挺身而出,接过“奉献”的接力棒,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党的队伍中始终不缺少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奉献精神的青年人,他们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一线上淬炼党性,据统计,全国3914.4万名党员、干部拼搏奋战在抗疫一线,超过44万人在抗疫一线提交了入党申请,新发展党员超2.5万人,其中“90后”占32.8%。磨难是一块试金石,青年党员、干部们经受住了实践考验,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答卷。坚守各自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抗疫故事。(二)青年一代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面对危机能够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支柱,是

推荐访问: 新征程上中国青年的使命任务与责任担当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 参考文献 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