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13篇

时间:2022-12-04 14:25:09 来源:思哲公文网

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13篇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浅谈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13篇,供大家参考。

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13篇

篇一: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2007-12-1216:35:2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2)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观察了解社会变化的窗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功能和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关联系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态势,社区管理也遇到许多新的问题。研究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和解决原有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化后的城市管理、秩序维护以及加快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稳固基层政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1~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就目前的情况看,原有的社区,其管理环境与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管理出现新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为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发展内容。一、制约当前社区发展的因素由于现代社区重要性的加强,社区管理内容也相应增加,面对繁重的社区管理任务,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存在各种制约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水平提高的因素,我觉得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1、旧体制意识的存在,阻碍社区管理优势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过去,社区只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辖区的安全卫生等简单管理就行了,然而现在的社区工作千头万绪,除管好自己的经济外,可以说,政府有多少牌子,社区工作就有多少副担子。2、社区居委会干部存在文化偏低的现象。对于这方面虽然在近年社区大调整中已经大力改革,社区干部的文化素质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2~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社区干部中依旧存在文化偏低的现象。3、社区社会服务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居民对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长,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细致的服务。然而,各个社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还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4、对各类党员的有效管理不够完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存在集中学习教育难、监督管理难等现象;一些党员长期在外,远离组织群体,党组织无法对其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掌握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因此,加强对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十分紧迫。5、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滞后。一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对建立党组织或发展党员工作心存顾虑,怕影响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二是一些改制企业的领导过于注重企业的实际效益,忽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3~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视党组织建设与发展。三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或局限在本辖区与居委中发展党员,选择面窄、代表性不强、广泛性不够;即使在改制企业、新经济组织中发现了一批有政治经济头脑、有管理才能、踏实肯干的员工,但又担心他们的流动性大、联系考核难、集中学习教育难等因素而放弃了发展。二、对改进现代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思考

  通过对以上社区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大致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功能和地位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联系的社区管理包括社会服务、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管理机制建设等有了新的内容,这就需要广大社区管理者紧紧围绕当前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作出新的探索。在此,我认为现代社区管理应注重以下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4~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几点。(一)进一步明确社区管理重心,理顺条块关系,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效能1、强化社区工作职能。目前,许多城市任务层层落实到社区,为此,政府应着眼于强化社区的职能作用。要明确社区有关职能,按照社会行政管理的职能,使其接受街道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街道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组织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起全面责任,有效提高街道社区管理的效能。2、理顺“条块”关系,形成以街道综合管理为主的结构体系。针对仍存在的传统体制各个政府部门分别属于不同的“条条”和“块块”,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新体制。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强化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的基础上,突出街道办事处在街辖区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管理权力,确保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篇二: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我国社区建设经验及问题分析

  我国社区建设经验及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对我国目前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阐述了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借鉴,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制和社区建设模式。

  关键词:基层治理;社区建设一、社区的内涵(一)社区的含义。“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F.滕尼斯提出,在滕尼斯眼中,社区与共同体的内涵一致,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1]而费孝通先生将地方与共同体两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中文的“社区”这一概念。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2](二)社区的功能。首先是社会服务功能,包括向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也包括为全体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其次是人的社会化功能,社区是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载体和场所。第三是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社区是人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场所,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正是参与全社会公共事务的前提。第四是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功能,社区在控制社会矛盾与冲突以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有着自身特色的作用。二、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在我国,社区建设就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社区环境建设、社区经济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服务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倡导开展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认识到稳定团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而这需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从社区服务开始的根本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意识到社区建设及社区体制改革,关系到整个社会功能性结构转变,涉及政

  1

  府、社会、社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期,提出社会建设必须以社区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社区建设主要是社区居委会辖区共同体的建设,社区居委会辖区共同体是目前社区建设的最基本的操作单位。而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通常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受我国整个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制约,社区的结构、运行方式等都明显的带有中国特色,即不但包含有政府行为,还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

  在我国社区建设发展的几十年时间内,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基本建立起社区组织体系,社区服务体系等,实现了基层社会的有序管理,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公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也正逐步提高。各地纷纷涌现出了创新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维护城市的社会稳定。而且,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社区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居委会是我国社会基层民众的自治组织,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而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相关工作,必须要以不影响居民自治为前提。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的社区建设工作有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居委会俨然成为了政府部门的下属办事机构,社区居委会就整天忙着完成上级部门指定的各种任务,社区建设工作内容复杂。再加上我国现在又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工作也都要由居委会来承担。这就导致了社区居委会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基层自治管理。(二)社区意识淡漠,公民参与程度低。费孝通先生曾指出,社区意识是对社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软件条件,是使社区真正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的重要元素。而中国在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公民的参与积极性和社区认同度不高。(三)社区经费不足、设施不全,社区民间组织发育不完善,阻碍了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由于社区经费投入少,导致社区服务设施不全,一些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城市的老城区社区居委会,因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开展服务相对较差。而为了满足社区居民自身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也并不完善。社区民间组织是介于社区居委

  2

  会和居民个体之间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支撑架,其发展的不完善势必会阻碍社区建设的发展步伐。社区民间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公共事务过于行政化只是一方面的表现,而各种社区中介服务组织虽然数量多,但是质量不高,规模不大,不正规不专业,甚至出现收费不合理等问题,不能有效地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

  (四)对社区专业工作者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社区志愿工作者太少。随着近几年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工作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工作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还是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现有社区工作人员中,接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很少,大多是其他相关部门转调而来的,不能正确的用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思维模式来从事社区工作。而社区志愿组织发展的滞后使得有意愿参与社区志愿者工作的志愿者们也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四、我国社区建设对策及经验借鉴(一)完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社区建设包括三个主体: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在未来的社区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明确界定三者的职能,有效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由目前的政府主导向社区自治的转变,从而促进社会宏观制度结构与社区微观制度结构的形成、完善和发展。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江汉模式”,就是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的经验,它以主动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特征。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社区自治。明确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不是行政上下级的关系。政府部门负责行政管理,承担行政任务,居委会负责社区自治,建立评议考核监督机制。(二)重视公民社区意识的培育。社区的管理和发展离不开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而居民参与程度低正是我国当前社区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薄弱,社区意识是社区成员对社区的情感依赖和价值认同,只有社区成员具备了浓厚的社区意识,才可能积极投入到社区建设中,使参与社区事务成为自觉的理性行为。居民社区意识的培养是当前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基层社区的管理中一直坚持以居委会为主导核心,社区居民一直处在被

  3

  动接受服务的位置,难以形成有效互动。培养居民社区意识,吸纳居民参与,关键是搭建好平台和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吸引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大大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三)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建立健全社区民间组织管理体制。民间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社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相配套的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实践证明,民间社会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繁荣社区公益事业、强化社区自治能力、拓展就业和再就业渠道、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创新上,上海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的社区民间组织管理体制算是一次成功地改革了。上海市普陀区通过建立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以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为平台,为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和扶持,在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不但积极为已有民间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帮助解决民间组织的各种困难,并且引导。支持、培育其他服务性、公益性的民间组织,满足社区需求,救助社区弱势群体。将党支部建立在民间组织上,解决民间组织的党建问题,对于群众团队实行备案登记。最突出的一点是,通过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这一平台,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公益性服务。不仅将大量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民间组织,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缺陷,又扶持了民间组织的发展。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还成立社区义工服务总站,不仅为义工提供了服务场所,利用中心掌握的信息来高效合理的配置社区资源。而且中心对志愿者们提供专业的社工培训,使得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四)关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高质量专业化地服务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队伍应该是一支懂得政策、熟悉民情、富于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首先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应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挣脱固有的居委会思维模式的束缚,采取新观念、新方法参与社区建设工作。重视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比如教育方面对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培养具有高水平、新思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鼓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投入到社区建设的事业中来。其次,为社区志愿者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场所和平台,杜绝有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却不知道对谁提供,对哪个地方提供的现象发生。

  4

  结语:以上是对我国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的初步探讨,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社会基层治理发展的迫切需要。社区作为区域性社会共同体,集中体现了改革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不少社会矛盾。要妥善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只有切实搞好社区建设,才能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防范社会失序及越轨行为的发生。

  5

  

  

篇三: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重自身建设发扬优良传统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认真学习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学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典型案例吸取深刻教训真正做到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带头廉洁奉公不做有损党员和本单位形象的事同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正确认识自己从灵魂深处自重自省自警自制自励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好品行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对城市社区建设问题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市场机制功能的逐步增强,扩充了社会自身拥有的能量,加速了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量的释放。社会能量除通过各个行业的社会中介组织释放外,另一重要途径是与地域密切相关的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它与行业性的社会中介组织不同,社会中介组织反映社会的某一个侧面,城市社区则是较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实体,社区地域虽有限,但社区公共事务范围则较广。城市社区发展如何,对整个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全方位地加强社区建设强化社区功能,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整合城市社会、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要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应及时有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必须大力培育和强化社区意识社区意识是构成社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毫无社区意识,就构不成真正的社会共同体。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思想,而且能以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指导实践,把思想的东西变成现实,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意识还能通过意志、信念和情感等形式,指导人们的行动,使整个社会、集团等能够统一行动,依靠社会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意识的作用要求我们,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社区意识的形成作为重要标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社区意识一直较为薄弱,城市社区因此而未真正形成。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社区无法形成整合社会的功能,人们所在的各类“单位”组织,取代了社区,“单位意识”远浓于“社区意识”。单位组织基本上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直接管理的组织手段和纽带。单位组织不仅代表其成员的利益,且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赋予他们社会行为之权利、身份和地位,以致人们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都习惯找单位组织解决(不过,客观上也只有组织能够且愿意帮助解决),单位组织拥有全方位的社会整合功能,“单位体制”成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整合机制。单位功能的强大,自然没有城市社区发挥其作用的空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单位体制的功能大大弱化,社会功能得到大幅度增强,“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过渡,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某个“单位”的管理体制被打破。——诚然,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环境愈来愈有利,但因受传统“单位体制”惯性的影响,单位体制整合社会能力仍很强,找“单位”办事的习惯尚存,甚至一些政府机关在办理纯属个人事务时,也得需所在“单位”出具意见,盖上印章。如果单位体制整合社会的能力不弱化,城市社区建设就无法迈出大步。除受单位组织功能多元化影响外,社区建设还受到传统政治与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政治与行政文化的一大弊端是“官本位”观念强,人们考虑问题,自觉或不自觉地事事都往官员级别高低上靠,“官大一级压死人”,级高才使人服,如果级别低,则人贱言微,无法成事。处于最基层的社区组织,在人们眼中似乎不值得一提,更不愿与其打交道,即使社区组织全力为社区服务,人们仍忘不了“级别”这一衡量尺度,对社区组织的意见不愿听取,社区的活动不愿参与,致使社区建设无法开展。同时,社区组织自身也因级别低而“自惭形秽”,居民有事找,社区组织自觉不自觉地往“单位”推,往政府推,导致社区组织无法形成整合社会的威信,居民也因此培育不了社区意识。

  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应合理界定社区组织的基本权限城市社区建设不是居民自发地进行,需由一定的社区组织来推行各项工作、组织相应的活动,否则,社区建设就会处于无序状态。我国城市社区的主要组织是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是法定的城市社区组织。但有了社区组织,并不能表明社区建设就能有效开展起来,必须使社区组织具备相应的条件方可。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虽有合法定位,但却因缺乏社区组织运行所具备的条件,尤其是缺少必要的自我管理权限,导致居委会在现实中无法发挥其整合社会的功能。居委会权限之不足,主因在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其一表现在居民委员会法定责任之中社会自我管理职权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居委会任务之中,仅两条带有社会自我管理的性质,即“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其他的则为“协助”政府之责,诸如“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的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居委会“协助”政府事项之多,任务之重,使得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主要精力用于完成政府的任务,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则退居其次。其二是居民委员会社会自我管理的事项,既缺乏必要的界定标准,更缺少应有的社会整合手段。“居住地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范围较广,它不仅包括居住地内部的一些公共问题,而且涵盖了政府应提供的公共物品,因此,如若不加界定,则难以操作,政府既能因界定不清而包揽全部事务,也会因此而推卸一切责任。另一方面,其内容不仅涉及到必须的社区服务,社区良好环境的形成,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等等。这些任务和工作的展开,既需相当的财力,也要一定的人力,还得具备相关的条件,而这些,居委会都很欠缺。更何况,居委会所在的居住地区并不仅仅是住宅区,还驻有大量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将社区的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动员起来,并将这些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与设施转为准社区公共资源加以利用,社区组织必须拥有制度性的协调整合手段,而居委会却缺少基本的“协调”职权,无法承担起应有的重任。其三表现在社区现有功能不健全上。现有的城市社区功能突出地体现在社区服务,即为老年人、残疾人、少儿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为居民提供家务劳动、居民生活(如便民食杂店等)、文体等便民利民服务,而且,服务对象重在有困难的人群,服务内容单一分散,功能很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幅度的加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诸项制度改革的深人,要求社区必须拓展其作用空间,增强功能,在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治安等方面全方位地发挥社区的作用,其服务对象需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服务结构需多层次、多方位,服务形式需多元化。同时,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社区组织也应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社会结构开始转型时期,推动社区建设,必须赋予城市社区组织基本的社会自我管理权限,目前,当务之急应从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出发,修改完善居委会组织法,将居委会应有的管理、服务、组织、协调等权限予以具体详细地明确规定,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居委会与驻居各类单位在社区建设各方面的关系,全面增

  强社区功能,真正发挥好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写)扬子回答采纳率:62.7%2008-09-1922:38三、推动杜区建设,必须合理构建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社区建设离不开新型的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运作机制,如果体制不顺、机制缺乏活力,社区建设则无法依据时势发展的要求向前推进,无法满足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我国城市社区因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存在许多缺陷。一是政府与社区的关系不顺。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社会活动空间还不够宽广、到位,尤其是在基层,政府职能范围较广,基层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社区公共事务都被纳入到政府管理范围,城市居民委员会行政化现象较严重,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程度不高,一切依赖政府的所作所为。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社区组织自身的发展。二是社区组织与驻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清。随着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业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勃勃兴起。物业管理企业承担了所管辖的住宅区或工业区的环境卫生、绿化、治安,乃至群众文娱活动等方面的工作,传统意义上的居委会工作大部分让物业管理企业代替了。面临着新的形势,居委会似乎有被取代之势(现在有些城市已直接让少数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一起办公),企业行为冲击了群众自治组织的活动,以致日常工作中,二者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这既影响了社区建设,又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行为。三是城市社区组织(居委会)自身存在较大问题。居委会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规模设置不合理,居委会“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这种设置标准与现代高楼林立的城市建设极不相符,依此设置,自然是规模偏小,社区建设“规模效益”难以形成,不利于优化配置社区资源、组织社区活动等等。其二为组织体系不健全。依据居委会组织法的规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组织,但严格来讲,它本身并不是社区自治组织,它只是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产生的社区管理的机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机构,代表居民行使社区自治权利。然而,在但实际当中,社区组织体系并不健全,社区自治权利似乎没有健全的组织表达,居委会(政府下达了适量的人员编制)几乎取代了社区自治组织,致使居民很多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四是社区建设缺乏具有活力的运作机制。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社区建设需突出广泛的社会性,需社会广泛参与。然而,社区建设却长期未能形成这种参与机制,往往由政府唱独角戏,而政府因财力有限,在社区建设方面往往顾此失彼,力不从心。社区建设重在社区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它是第三产业的特殊领域。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社区建设的具体活动可推向市场,以便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社区建设所需资金,改善社区服务质量等等。然而,目前的城市社区建设因社会化程度不高,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程度也很低,现有社区建设基本上仍处在传统的模式下缓慢进行着。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变革,推进社区建设,必须革除现有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以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动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政社关系、企社关系,增强社会的活力,建立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首先需理顺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同社区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管理和办理好社区的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社区组织可“协助”政府完成某些事项,但必须限定范围,处理好“协助”关系。对政府需协助的事项,可运用契约的形式予以规定。政府不能直接管理、干预社区的事务,二者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社区组织应充分行使其自主权。其次要理顺新形势下社区组织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关系。物业管理企业同社区组织之间在相互支持、帮助的同时,前者必须接受后者的指导与监督,为后者提供必要的服务,不能以物业管理取代社区管理。再次要对现有城市居民委员会进行改革完善。一是调整居委会的规模,适当扩大其区域,强化居民社区认同感,优化资源配置,如1999年,沈阳市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将原来的2700多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1277个新型社区,这一做法,较好地推进了城市社区建设。二要对社区组织进行健全完善,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社区组织有权力机构、议事机构(咨询、协调)、管理机构。权力机构为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议事机构可设社区议事协调委员会(其成员应由居委会、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多方代表组成);管理机构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也可改为社区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下还可根据社区建设内容设立市政管理委员会、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专业性的组织。健全的组织,能确保社区建设满足居民需要,协调区内各类单位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目前,全国有26个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收效较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健全社区组织,并不是在居委会之上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而是对居委会自身的组织改革,并逐步通过居委会改革推进和深化街道办事处的改革,改变现有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机制,切切实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最后必须建立良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社区建设运作机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机制重点是从社区建设的特点出发,结合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制定推进社区建设的法规和政策,促使各类组织能自觉、自动地参与社区建设,支持社区建设,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如通过立法鼓励民间机构积极参与低收入阶层社区建设及社会救济活动,政府对中标参与社区建设的企业给予资助及税收优惠;规定开发商对社区要依法配套、完善各类生活设施等等,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除此之外,还应通过政策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引导驻区各类单位自觉地为社区提供有关资源,以充分调动社区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满足社区各方面的共同需求与共同利益,互利互惠,成果共享,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共同体,推动整个城市现代化建设。

  

  

篇四: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应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坚持自愿选择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以社区居民参与为核心突出社区自治性满足居民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区氛围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把关怀方便爱护带给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尊严和幸福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服务、自治、以人为本成为新型城市社区的发展理念,针对我国城市社区重行政轻自治、重物质轻人文、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我国城市社区未来的发展应按照社区的特性、时代的要求,坚持自治、服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结合本地实际状况,合理调度资源,走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关键词:社区;自治;以人为本Abstract:Alongwiththecityoft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theservice,autonomy,itiswiththepersonthisbecomeanewcitycommunitydevelopmentconcept,inviewofChina’surbancommunityautonomy,liftingheavyadministrativelightqualitativelightthehumanities,theheavymanagementlightservices,thefuturedevelopmentoftheurbancommunityshould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mmunity,therequirementsofTheTimes,insisttoautonomy,service,tothepeople-centereddevelopmentphilosophy,combinedwithlocalactualcondition,reasonabledispatchresources,godiversifieddevelopmentway.Keywords:Community;Autonomy;Peoplecomesfirst.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和谐社会,探索和建设一个新型的适应城市发展的城市社区发展模式势在必行。一、新时期社区发展的要求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与建设和谐的要求,在新的时期我国社区的发展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区。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党正式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的子细胞,和谐社区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谐的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和谐的社区组成的。所以社区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基础,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区来。2.突出社区自治,实现共同发展。社区的发展要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进行,

  但同时社区的发展还应建设自治的原则,1955年联合国在《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文件中就提出社区各种活动必须符合社区基本需要,并以居民的愿望为根据制订工作方案。我国虽未参与联合国制订的社区发展计划,但实际上也进行了类似社区发展的工作。我国城市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制度与农村地区的村民委员会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群众自治的组织体系。我国社区组织建设工作也始终坚持引导居民走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人们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中培育公共意识、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扩大民主、居民自治”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3.强调服务,淡化管理。社区承担着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任务,作为一个自治组织,社区更多的是强调服务,特别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时期。这要求有关管理人员应按照法律规定由本社区居民选举产生,充分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反映他们的心声,实现社区居民民主权利。在社区建设中应坚持自愿选择,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以社区居民参与为核心,突出社区自治性,满足居民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区氛围,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把关怀、方便、爱护带给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尊严和幸福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当下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受我国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的影响,以及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社区发展中还存在重行政轻自治,重物质轻人文,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1.重行政轻自治。在我国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社会中的很多组织都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质。在城市中,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也被赋予了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城市居委会接受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指导,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开展工作,完成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委托承办的一些政府事务。同时,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律赋予城市居委会在财产、财务、人事、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和处理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另一方面,也是居委会的法定职责。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居委会的行政作用被放大,其自治的属性被弱化了。这导致在居委会在组织设置、人事任免、经费运作等方面向政府看齐。例如,在我国居委会管理人员产生过程中,按照法律要经过居民的选举,但候选人实际上是由政府组织机构确定,选举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度也不是很高。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社区工作的考核等都是有上级政府负责。2.重物质轻人文。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再加上城中村的改造建设,社区的规模和数量迅速增加。物质的改观可以短时间内完成,但文化层面的变化则较为缓慢。社区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这个问题。目前社区建设偏重于社区物质与设施建设,特别是街道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社区文化教育、社区服务、公共道德等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层面的建设,造成实际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忽视了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居民文化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社区成员对社区管理主体缺乏认同感,对社区缺乏归属感,无法

  真正的与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相契合、积极参与社区管理。3.重管理轻服务。长期的行政化管理使得社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重管理轻服务的特点,应该承担的“有关居民工作”的职能反被弱化。目前,我国城市基层组织中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行政管理权,而街道办则直接管理社区居委会,因此,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工作人员都把居委会看成是政府组织而非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的工作按照街道办分配的任务来进行。行政任务占居委会工作的80%以上,例如城管爱卫、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最低生活保障、民间纠纷调解、宣传教育、迎接考核评比、收款收费、人口普查等都是居委会要承担的行政工作。居民把居委会看作是政府行政力量的延伸,实际上居委会的工作也是以行政任务为主。政府对社区干预过多促使居民对政府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参与意识比较淡薄。在这种情况下,居委会自我管理、服务居民的特征减弱。三、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建议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应按照社区的特性、结合时代的要求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资源调度等方面着手。1.坚持自治、服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社区应该是群众性的自我管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无论是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展实践来看,走向自治是它的基本方向。只有真正走向才能够真正服务居民,所以,社区发展就要围绕强化社区居民自治这个核心,进一步明确政府、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和职能,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强化社区的服务意识。在发展过程要注意物质与人文比重,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基础,是为了更好的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社区的发展也应秉持这一原则。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应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坚持自愿选择,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以社区居民参与为核心,突出社区自治性,满足居民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区氛围,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把关怀、方便、爱护带给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尊严和幸福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开展各项社区管理活动的基本操作平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促进社区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区的管理模式千篇一律。在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虽说多数学者认为社区自治是先进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发展的方向。但由于我国具有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现象,使得社区发展也必然是多元化的。所以在选择社区发展模式时,应该考虑到国情、地情,应该注重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结合,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在发展模式选择方面,国际上美国、日本、新加坡的自主模式、混合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可以借鉴;在国内也出现了市场导向型模式、社会导向型模式、政府导向型模式。各个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区发展的状况,科学合理的模式,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保证社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3.科学合理调度社区资源。城市社区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状态的下的发展,社区内部资源的有效调度十分重要。首先,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因此应当合理的调整原有居委会的规模,最大限度的利用社区资源,本着便于服务、便于开发社区管理、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对社区进行科学定位,从而提高居委会的功能和居民的归属感。其次,充分调动社区广大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有计划的扶植、培养一些非政府、非营利性中介组织,发挥各种组织的社会性功能。再者,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中,抓好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要转变管理者的观念,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肩负起社区建设的责任;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人才,充实社区管理干部队伍,改变现有社区管理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专业知识偏少的状态。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关系着城市居民的利益,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息息相关。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1]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海,2006(3)[2]管志利.大中小社区管理模式之比较选择[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3]郑康,刘秀清.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新探[J].经济与管理,2006(6)[4]杨一丹.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2(14)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篇五: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观察了解社会变化的窗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功能和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关联系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态势,社区管理也遇到许多新的问题。研究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和解决原有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化后的城市管理、秩序维护以及加快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稳固基层政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情况看,原有的社区,其管理环境与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管理出现新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为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发展内容。一、制约当前社区发展的因素由于现代社区重要性的加强,社区管理内容也相应增加,面对繁重的社区管理任务,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存在各种制约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水平提高的因素,我觉得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1、旧体制意识的存在,阻碍社区管理优势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过去,社区只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辖区的安全卫生等简单管理就行了,然而现在的社区工作千头万绪,除管好自己的经济外,可以说,政府有多少牌子,社区工作就有多少副担子。2、社区居委会干部存在文化偏低的现象。对于这方面虽然在近年社区大调整中已经大力改革,社区干部的文化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社区干部中依旧存在文化偏低的现象。3、社区社会服务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居民对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长,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细致的服务。然而,各个社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还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4、对各类党员的有效管理不够完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存在集中学习教育难、监督管理难等现象;一些党员长期在外,远离组织群体,党组织无法对其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掌握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因此,加强对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十分紧迫。5、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滞后。一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对建立党组织或发展党员工作心存顾虑,怕影响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二是一些改制企业的领导过于注重企业的实际效益,忽视党组织建设与发展。三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或局限在本辖区与居委中发展党员,选择面窄、代表性不强、广泛性不够;即使在改制企业、新经济组织中发现了一批有政治经济头脑、有管理才能、踏实肯干的员工,但又担心他们的流动性大、联系考核难、集中学习教育难等因素而放弃了发展。二、对改进现代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思考通过对以上社区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大致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功能和地位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联系的社区管理包括社会服务、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管理机制建设等有了新的内容,这就需要广大社区管理者紧紧围绕当前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作出新的探索。在此,我认为现代社区管理应注重以下几点。(一)进一步明确社区管理重心,理顺条块关系,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效能1、强化社区工作职能。目前,许多城市任务层层落实到社区,为此,政府应着眼于强化社区的职能作用。要明确社区有关职能,按照社会行政管理的职能,使其接受街道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街道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

  设、街道经济组织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起全面责任,有效提高街道社区管理的效能。2、理顺“条块”关系,形成以街道综合管理为主的结构体系。针对仍存在的传统体制各个政府部门分别属于不同的“条条”和“块块”,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新体制。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强化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的基础上,突出街道办事处在街辖区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管理权力,确保街道办事处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务负起全面责任。(二)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育,形成优质的社区工作基本力量1、按照现代管理的素质要求,加强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社会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按照现代管理的素质要求,将那些思想坚定、道德修养高、善于团结同志、年龄结构合理、有专业知识的同志吸引到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中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街道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为此,上级政府应多配备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干部,并尽可能向社区多输送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和提高社区管理工作队伍的力量和素质,各级党校也要为社区干部的培训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使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同志尽快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学会运用现代科学管

  理知识完成社区管理任务,以适应新时期社区管理工作的需要。2、全力调动各类人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工作合力。社区管理工作复杂而艰巨,单靠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一支力量是无法很好完成该项工作的。因此,社区内的各系统、各单位、各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只要与社区发生关系,就应当主动关心和支持社区管理工作,认真配合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建立共建联席制度,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努力做到优势互补,尽量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和支持。(三)积极培育居民群众的社会意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促进居民自治水平的提高1、建立健全各类社区组织,发挥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社区的工作很多,工作难度也很大,因此,应充分发辉社区组织的作用。一个社区的成熟,很重要一点是看社区组织能否是在社区中发挥调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组织和人际关系。因此,社区管理部门要下功夫建立健全各类社区组织,把各类社区组织包括学术性的、行业性的、专业性的、联合性的、义务性的社团组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工作共同体,并通过加强对这些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从而发挥这些组织的服务功能,减轻街道办事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2、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重心下移,职工由“单位人”逐渐向“社区人”转变;与此同时,人们对工作单位依附关系减弱,而对居住地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共同体中,许多新的矛盾必然在社区内表现出来。因此,社区党员干部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和服务带头作用,协调各方矛盾,引导居民树立社区共同体意识,实现社区资源、社会利益共享和社会义务共担,使社区各方达成共识,从而满足社区内居民与单位不同的需要,建设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现代化社区。(四)立足社区工作实际,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拓展党的覆盖面1、努力形成区、街、社区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社区党建的良好局面。作为社区党组织的上级领导,区党委应当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认真了解社区党建以及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新成果、总结新经验、提高新思路;应当定期研究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战略,纠正社区党建工作中出现的偏差,领导、组织、协调各个社区党建工作的共同发展。而作为社区各项工作领导核心的街道工委,则应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结合本社区的特点和实

  

篇六: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

  摘要: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管理工作和城市民政工作的重心,及时把握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长沙市各城区社区建设工作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南京等城市社区建设的做法,通过描述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政府管理规范有序、社区自治充满生机、市场机制充分发育、执政基础坚强巩固的社区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当前着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目录

  一、社区及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3-4二、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4—7

  (一)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二)基本明确了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基本思路(三)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三、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7-10

  1.社区缺乏全方位建设.2.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3.行政体制改革滞后。4.街道、居委会管理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5.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6.社区组织功能错位.7.广大居民认识还不到位。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10—13

  1

  1.完善社区工作体系.2.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居委会规模。3.社区居委会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5.发挥社区整合功能。6.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7.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间的关系.8.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9.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10.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工业化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逐步深入,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负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社区服务职能开始分化.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成员的“单位人”属性逐渐向“社会人”过渡趋势愈加明显,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大规模社区建设启动之前,长沙市已开展了创建文明社区的活动,创建了望月湖、咸嘉新村等一大批文明社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的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笔者就长沙市内五区重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并结合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做法,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社区及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社区一词,由英文community译来,其意为在一起生活、工作的同质人群的共同体。目前,我国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权威解释是:社区是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构成社区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地域因素,即由一定地域自然环境构成的社区主体的生活条件和场所;二是社会关系,即必须有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三是互动因素,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共同的社会归属感,认同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社区建设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和自治性。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当前,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取向。一种是着眼于基层政权建设,强调城市管理权力的下放和政府权力在社区的整合。因此,这类研究者提出要将城市管理权力下放,扩大基层政府的权能,进一步强化街、居组织的地位,乃至把街道办事处变革为基层政府,使其由主要承担民政职能转为承担整个街区的社会综合管理职能.由于这类研究直接面对街区实际,并且集中在政策层面,针对性较强,因而直接影响了基层政权建设的实践。虽然法律尚未确认,但90年代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试点实际上都将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政府管理的实

  2

  体来强化,现实中大多数城市沿用的是这一种取向。第二种取向是着眼于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强调社区动员、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持这种观点的

  研究者也倾向于进行操作性政策的设计,但多以社区理论和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假设和分析的基础,因而其研究成果被称为“社区制"。他们针对街区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对社区居民的动员,而政府方面又因包揽公共事务过多,所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并进一步滞缓了社区发育。为此,他们提出:(1)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政府权力应向社会转移;(2)通过社区工作促进居民互动,并实现社区动员;(3)将社区服务由政府对居民的单向服务变为居民相互之间的双向服务,从而营造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发育;(4)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市场组织,让社区管理自己.对应于街道权力的扩张,这类观点的极端是政府对社区事务干预越少越好。

  社区制研究强调街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供了解决街道行政压力繁重这一问题的思路,适应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初衷,因而正在对社区建设的实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政府鼓励下,各地街道和居委会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和基本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总结社区建设的上海、南京、青岛、沈阳、武汉等模式,有以下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社区成员实际需求出发,服务社区居民;二是坚持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活动,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社区建设氛围;三是坚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着力抓好社区自治组织建设,逐渐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已基本明确,即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的功能,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方针,以长沙市为例,各城区都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是建立了推进社区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经过一阶段的探索实践,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而加大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力度。二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按照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各城区对街道、居委会,特别是居委会的规模进行了调整,科学划分社区,合理地建立社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区自治组织。三是因地制宜地确定社区建设的项目。目前,从各城区确定的项目来看,有多有少,不尽相同,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基本内容有六项,即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这些也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四是理顺关系,强化社区功能。各区都重点抓了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这个环

  3

  节,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注重理顺区、街与社区的关系,以及社区基层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与物业管理机构的关系。五是推进社区民主.通过“四个民主”,实现党委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建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三)社区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社区建设已取得初见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得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得到所在省、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社区建设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功能得到了强化。各部门、各驻区单位在社区中找准位置,从各自本职出发,向社区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社区普通开展了便民利民服务、治安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以及各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尤其是着手解决一些群众亟需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社区建设丰富了社区生活,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凝聚力增强,群众自觉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三是通过社区建设,找到了一条加强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的新路子。通过实践,城市基层管理开始由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为主的方式向社区自我管理为主的自治方式转变,使城市社区成为全部城市工作的基础和载体,使城市大量实际问题解决在基层,促进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四是通过社区建设,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推进社区建设,使社区居委会干部素质有所提高,工作条例有所改善.社区居民通过民主选举、评议社区工作和参与社区事务,既促进了社区工作作风的改善,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密切了干群关系.

  三、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社区制关注的焦点其实也是基层社会功能性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秩序的形成,但由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它与前面所言的另一种主张在事实上形成了“社会化”与“行政化”的争论。其实,如果各执一端,两者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都非常明显.对于强调行政化的倾向来说,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街区历史与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和强力解释,因而实用色彩较浓,缺少宏观和长远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忽视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的力量,因而不能找到推动社区发展的更为丰富的资源。对于强调社区制的倾向来说,虽然视野较为开阔,政策思路也更加适应街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但由于在理论上以国家与社会的分野作为预设前提,他们的对策思路在实践中就常常缺乏实施推动的主体.换言之,社区制研究的理论与对策是相互矛盾的,在理论上,它主张政府行政权力的淡出,在实践中却又将政府作为预设的推动主体。因此,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法上,以行政推动为主导,以工作方案为导向,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仍然很浓厚,居民的自发参与限于配合政府工作方案,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专业方法启发社区居民的独立自主行动,主要表现:在形成机制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社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政府划定或一手促成的;从已有社区的性质看,目前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大量政府职能的街道办事处是社区唯一主体,与社区有关的工作被纳入了政府工作轨道,成为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从管理体制上看,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的社区,仍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和行政模式,存在着强化政府行政职能的倾向。另一方面是社区建设

  4

  成果上,重视有形的硬件建设和经济发展,忽视无形的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缺乏全方位建设。社区建设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化体育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而目前不少地方社区建设基本上以解困济贫,解决孤寡残困人员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困难为主要内容,没有突破福利服务的范围,在实现社区全方位建设上做得不够。

  2.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居委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及其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增强、希望扩大基层民主的需要,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3.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管理体制变化不大,这已成为阻碍社区发展的一大因素。一些城市在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时,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4.街道、居委会管理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街道、居委会还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服务手段不健全。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础设施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社区干部中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的较高素质人才还相当缺乏,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5.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对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

  6.社区组织功能错位.现行社区组织按照行政区划或行政系统,被划入不同层次的政府各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单位制”混杂于“社区制”,社区内“诸侯割据”,各单位“自办社会”现象严重.社区基本不具备一个相对独立实体进行活动的能力,很难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社区资源整合相对滞后。社区服务发展前景看好,实现产业化市场潜力也大,但由于整合资源的办法不多,导致社区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实施社区设施投资多元化尚未实现.

  7.广大居民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还不够高。部分居民的文明水平与广大群众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较高期望不相适应。社区成员在自觉维护社区整体利益、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管理上尚处于较低的水平。

  四、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要对策社区建设的目标是:政府管理规范有序、社区自治充满生机、市场机制充分发育、执政基础坚强巩固。党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将社区建设摆到事关改革、发展和稳

  5

  定大局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比较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党政领导与社区群众同心协力建设社区的良好局面.

  1.完善社区工作体系。理顺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各政府职能部门要调整机构,转变职能,作为指导与服务,为社区居委会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要保证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会》规定,建设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决策、社区委员会议事、社区工作者办事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通过四个社区主体组织的互相配合、促进与制约,形成科学、完善的社区工作组织体制。

  2.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居委会规模。街道办事处是政府派出机构,行政色彩较浓,不利于体现社区自治性质;而现有居委会规模过小,资源少,功能弱,居民归属感不强。应当合理调整现有居委会的规模。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划定社区。如大连市居委会由1826个减到879;深圳市在保持街道原有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以3至4个居委会基础,组建一个新的社区管理委员会,一般包括3000—5000户左右,人口1万人左右。

  3.社区居委会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要依照《居委会组织法》,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领导班子.坚持定期开好居民代表大会,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经常性联系。抓好居委会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居委会工作档案。把居委会的自治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责权利明确、协调配合、互相制约、管理到位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要把社区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如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社区流动党支部、党员登记站、社区业余党校,加强社区党组织与广大党员的紧密联系,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同时,建立并发挥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互助协会、社区科普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5.发挥社区整合功能。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主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组成社区的管理体系.行政管理系统应承担制定社区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社区自主管理系统要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形成社区的文化合力,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系统,其任务主要是通过提供便民服务,营造一个舒适、便利、优美、安全的社区环境.

  6.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在社区建设启动阶段,政府投资是必需的,然而更需挖掘社会资源办社区。加强社区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动员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辖区群众造福,使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

  7.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部门间的关系.社区的物业管理要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物业管理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性企业,而社区居委会在本辖区具有法定的服务、管理和指导职能,它代表居民对物业公司的工作给予支持、配合和监督;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应该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

  8.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让居民了解社

  6

  区、关心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和“民主活动日”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实施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建立社区居民直接评议街居工作和街居干部制度。要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

  9.选拔一批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

  10.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于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创新理论和政策,以指导实践,推动社区快速发展。当前从理论政策上要探讨以下问题:

  社区定性问题.社区应是居民的自治组织,但人们往往把它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后一种定性是不符合社区建设宗旨的。社区建设不是基层政权建设,而是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应该指导,而不是包办,要及时地把群众能够自治的公共权利交给群众自己行使,促进社区群众自治的发展。

  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问题。如果只有社区为居民群众的一面,而无居民群众积极参加社区的自治,社区建设任务就只完成了一半,必须把这两个方面都做好。

  社区建设动力问题。在社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力主要来自政府。其次,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又一重要动力。越是往后,就越要借助和突出社区群众的动力。

  7

  

  

篇七: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工作平台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尽量交由社区以增强社区凝聚力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论文7篇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慈爱嘉公司负责专业化管理服务。专家指出,“合作创新模式把来自民政、残联、卫生、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的资源聚集在服务中心内,避免交叉管理和重复建设,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企业按市场竞争机制经营,自负盈亏。”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区治理体制的创新。创新是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促进社区更好更健康发展。

  (二)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深入群众的基础。利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思想,加强社区建设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加强构建和谐社会。某市某街道东江社区创新地推出“e线”工作法,一条看不见的“e线”成为辖区12个小区、2937户、7000多居民情感相连的纽带,成为快速高效解决居民急事难事、社区大事小事的“大管家”。这种创新思维的工作方法,开启了社区020服务群众新模式,给居民带来便捷,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三、社会创新的重要意义在经济主体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正在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民生问题、社会矛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与社会治理创新同步进行。社会治理创新是在政府的带领下,激发社会各界力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量,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在社会治理创新下加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重要意义。一是社会治理创新是党在治国理政理念升华后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二是社会治理创新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三是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在化的重要环节。

  四、社会治理创新下加强我国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一)坚持政府领头,构建和谐社区一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工作平台,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尽量交由社区,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二是强化工作考核考评,落实部门共建责任。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构建纵向到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底、横向到边的“大社区”工作格局,以增强社区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社区建设效率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建设效率,是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首要目标。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着力解决社区居民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心、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二是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预防机制。(三)针对社区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社区重点问题在于社区人群的管理。针对重点人群,一是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掌握社区人口的户籍,对社区内人口和社区外人口进行分类,对外来人口进行备案,促进人口的规范流动。二是加强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开展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务管理。三是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四)扩展服务内容,整合社区资源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整合社区资源,是社区建设的关键。一是促进社区内外的就业服务机制。二是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救助机制。针对失业人口等弱势群体这些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多渠道救助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三是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以政府为主体,倡导社会各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界力量,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满足老人需求的服务模式。

  :杨晓季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多个部门协调配合、监督纠正、及时高效的新型社区管理的运行体制。

  (二)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健全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青州市城市社区网格化建设管理考核意见》等多个文件,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网格化大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建筑面积,在老城区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新区开发的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均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截至2012年底,全市97%的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社区经费按照每百户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由市级、街道级财政按5:5的比例拨付。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保障了社区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社区功能的有效发挥。(三)服务功能建设获得新突破重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各个社区建立了服务站,明确了服务网点,形成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在网格化大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会保险、户籍管理、计生服务等公共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在各个社区居委会都建立了图书借阅室、文体活动室、读报角、幼儿园、社区养老机构等。这些设施现已成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在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文体娱乐、家政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二、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管理体制不理顺一是社区各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之间权责界定不明晰,导致社区无法正常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例如,有的小区由农民拆迁安置而来,致使社区管理产生诸多困难;党员组织关系要么是两头落空,要么是两头都管,甚至人口普查信息都难以准确。二是各层关系不理顺。例如以商品房开发小区为主的社区,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企业共同管理社区事务。然而,有的物业管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导致服务不周,大量工作推诿于居委会。而业主委员会有时会只考虑自身利益,不愿意服从社区居委会的协商沟通。(二)投入基础设施经费少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非常单一。虽然“百企联社区,共建新农村”活动有了很大成效,但各企业参加的积极性还不高,投入的力度少,很多企业只是口头上的应付,至今没有投入钱物,甚至有些社区联系的企业甚至已经人去楼空。(三)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不足一是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有些居民认为,社区建设好坏和自己没有关系,甚至有的还破坏社区公共设施。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二是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虽然有些驻社区单位或个人为社区建设捐献财物,但并没有真正把社区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主动性不强,以局外人漠然视之。

  (四)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高当前,社区工作把重心放在了完成镇(街)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下达的社会行政事务上,然而,社区居民期待的综合服务发展却不尽人意,比如文体娱乐、养老扶老、医疗卫生等一些便民利民的服务有待提高。三、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加强社会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必须全力提高、改进城市社区建设,让社区平台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才能切实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一)继续加强理顺社区管理体制的工作一是要理顺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要坚持政社分开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需要协助社区做的工作,由各级政府和街办从实际出发,统筹进行安排。那些属于政府的职能和工作的事项,就不要简单下派给社区去做。二是正确理顺好社区居委会与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单位和社会组织担有综合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责,要尽可能地帮助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把社区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三是坚持居委会主办,理清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加强社区居民自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治组织建设工作,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社区成员选举组成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行使社区成员民主决策的最高权利;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推举组织能力强、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具有较高威信的人员组成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按照依法选举的原则,选出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协商议事委员会的监督下行使职责,逐步实现居民自治。

  (二)以财政支持为主,尽力以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社区供气、供水、供电、供暖等设施维修问题,一直是居民最关注的问题。对于城市社区办公经费不够与设备落后的问题,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街办、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该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社区工作所需资金,形成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导,社会多元支持为主体的筹资新机制。各级政府要在每年的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按照社区内居民人数及党员人数确定资金投入标准,把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长。财政应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及社区活动的经费供给。切实贯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民政部门应会同下放社会管理权限的其它市级部门商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费随事转”工作经费或补贴的种类、标准和运行方式,切实保障并逐步提高社区办公经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费,为社区完成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可以批准社区工作人员收入在财政补助的基础上,让有能力的社区依据自己社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工作业绩考核各种因素,对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通过提高待遇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者,还可以通过鼓励街道以及社区内单位、私企主动加入街道社区建设队伍,赞助开展多样式公益性活动,建立稳定的社区建设筹资机制。

  (三)激发推动社区党建的内生动力要处理好社区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因此,社区居委会务必积极服从党组织的领导,社区党组织也要为社区居委会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发展社区党建,充分调动驻区单位、社区“两新”组织及其他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党建、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社区“大党委”建设,使社区所有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推动社区各成员之间的理解互信,形成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内化力量。要提高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落实驻区单位以及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各层自身以及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各级政府应注重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努力搭建居民参与平台,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通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让居民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通过这些活动的展开,让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居民之间、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居民与居民之间相互了解,共同协作,增加彼此了解,共同为社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四)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社区公共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充分发挥社区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枢纽作用的纽带,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良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量的“单位人”逐步变为“社会人”,尤其是那些破产企业,遗留下的各类问题不少,管理任务重、难度大。积极稳妥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顺利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更是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把社会管理重心下移,让社区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在改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加强社区就业服务,通过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培训以及开发公益性岗位等,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等“四类群体”的就业问题。充分发挥社区在参与社会保障中的主体作用,为社区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提供便利服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积极构建覆盖社区优抚对象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慈善爱心超市的建设和管理。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加强依法治理中的作用。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范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体系,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逐步建立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全面提升社区安全防范水平。加强对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效开展社区扫黄、禁毒、禁赌等工作。加强社区安全防范宣传,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消防等安全事故的应急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社区信访与群众工作中心,主要做好群众信访接待工作,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来表达正当的利益诉求,“依法治社”。完善社区矛盾纠纷的预警、排查、调节机制,把那些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王海燕单位:中共青州市委党校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社区建设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居民的社区意识还没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社会非盈利性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还没能被调动起来;社区建设所需要的主要资源还没有真正纳入政府体制性安排;无钱办事,无场所议事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形成。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1、社区管理事务不断增多随着企业深化改革和政府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目前大部分都下沉到社区。目前,社区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有36大项,179小项,涉及33个职能部门。主要包括社区服务方面、文化建设方面、卫生方面、治安方面及组织方面等。2、社区服务平台趋于完善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地,尤其是一些特殊社会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主要是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员、贫困群体、老年人和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未成年人群体。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根据本社区实际情况,考虑到特殊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文化和交往的需求,从具体事情抓起,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内容,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从如何使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区、开展职业培训、介绍就业岗位、协助申请低保、联系社会救助、拓展老年人服务领域、进行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加强社区内网吧管理等多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个方面为其开展服务。3、社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区的居住环境也发生着改

  变。政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社区基础设施。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用房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次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吉林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意见》,明确提出从2010年起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定在2015年前全省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现在全省社区服务用房的平均面积是638平方米,提前完成了社区建设任务。

  4、社区人员结构不断优化首先,社区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区工队伍,政府通过公开招聘专职社工人员,使社区工作人员在文化层次、年龄结构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招聘社区公益岗服务人员,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其次,进一步发扬了基层民主,扩大直选比例,直接选举比例和户代表选举比例都有所提高,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建设和谐社区的积极性。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工资标准,起到了很好的拴心留人的作用,保证了优秀人才能够安心社区工作,全身心投入社区工作。

  三、当前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城市社区缺乏广大居民的认同,常常是在职人员普遍缺乏认同感,许多人甚至没有感到社区的存在,不知自己所在的社区。这是由于城市居民习惯于对周围事物的冷漠态度。只有到涉及自身利益时,居民才会关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名称、社区办公地点。另一方面由于上班族工作日与社区工作日同步,当社区在进行对外宣传活动时,他们也没有能够参与,进而错失对社区了解的机会。同时,当小区内发生危害集体居民权益时,如物业拆除健身器材,或者他人侵占绿地等,居民往往觉得可有可无、事不关己,对社区建设、管理事务不关心。2、社区自治程度不高目前,城市社区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治体,多数社区在自治方面比较薄弱,自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各类社团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和对弃管的物业小区的管理中。针对社区居民普遍关注的水、电、热、气等问题多数是通过基层民主协商方式解决。3、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现阶段,社区服务内容仍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主,志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愿互助服务和市场化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首先,服务对象仍以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为主,直接面对社区全体居民的服务项目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其次,社区提供的服务大部分为行政服务。例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计生服务、劳动保障服务等,而缺少针对大众的社会福利性服务,致使社区功能缺失;最后,服务方式多以政府提供为主,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为辅。例如,政府为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办理老年证,享受相应福利待遇,却缺乏精神慰藉。社区受人员精力与能力限制,尚未完全发挥服务功能,这就需要社区整合资源,双管齐下,在物质与精神上协调供给服务。当前大部分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志愿者及社会公益组织,整合资源不到位。

  4、社区建设工作负担过重当前,社区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中,有很多本该由相关职能部门自身去完成的,却通过行政手段强压给了社区,社区承担了大量超出职责范围的工作。同时,社区还要迎接各类检查评比,检查过多,并且流于形式。每年除上级政府安排的综合检查外,还有一些检查只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四、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建设的经典模式1、在社区自治组织内介入的模式在我国,实质性的社区工作在现实的社会工作中已基本形成,并且显现出了较为陈旧的特点,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社区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的发展要求,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社区工作较为困难,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在社区原有的体制下进行探索,创造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的模式。在长春市许多社区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使社会工作介入到社区工作中:首先,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工作的作用。在当前社区建设的格局下,政府的行政系统较为完善,但社会组织并不完善。因为最初社区工作人员是在“政社不分”的这种理念下开展工作的,所以在运用当前社区工作体系开展工作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并且以前的工作模式无法满足现今社区居民的需求。因此,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在从事社区工作中价值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队伍更加壮大。例如对在职的非本专业工作人员要侧重理论和应用的教育,在职本专业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前沿工作方法研究的培养。长春市委组织部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社会工作专业进修学习机会,开展社会工作专科、本科继续教育。

  2、政府主导、高校与政府合作模式在我国的社区建设体系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依靠强大的公民社会,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在当前国内的现实背景下,主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与推动,借助“官民合作”的方式介入社区建设。由于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公众也缺乏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因此,社会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工作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个政治和社会认知合法化的过程。以长春市南关区为例:社工服务站的运作基于政府主导,其主导地位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组织构成上,由社工服务中心指导决策,街道社会事务科成立社工服务社进行监督管理,社工服务站开展服务。二是在运营经费上,社工服务站的场地、设施设备以及日常行政和办公经费由街道提供。尽管社工服务站的运作是处于政府主导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因素的影响和渗透,但是服务站在强化以社区公共事务为服务中心,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化为民服务的同时,重点发展社区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3、政府采购、民间运作的模式“政府采购、民间运作”模式以深圳市为例,专业社工的发展主要采取“政府采购、民间运作”的路径:政府扶持成立了各种非营利性的社工服务机构,并将一些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外包”给社工服务机构。政府将有需要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的部门需求纳入政府采购计划,面对全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招标,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依据自身优势,公平竞争,提交投标书,由招标单位评议,最终由政府确定由哪家社工服务机构派驻社区提供工作。:曹迪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一、善治思想善治理念随着治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作为治理理论的完善与补充,善治可以使公共权力中心变得多元化,弱化了政府行政领域与私人领域明确的界限。善治强调政府与公民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的合作关系;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与公民的有效回归;强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团体的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与合作关系,强调被管理对象的参与而非政府的强制力。随着民间团体,自治组织与社区组织等团体和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善治思想在民间组织和团体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二、城市社区及主要机构善治要达到有效和成功,就必须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建立起互助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社区作为一个居民聚居的小团体,是当前社会城市中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沟通政府与市民联系的有效桥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重心的下移,社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借助于居民自治,社区所起的作用不断的增强,逐渐成为上为政府解忧,下为居民解难的重要机构。成为实现统治到治理转变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区建设的实践也表明,社区发展和社区自治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的生长点,正推动国家和社会朝着强国家和强社会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一直受到“大政府、小社会”的影响,是建立在“政府推动主导、街道参与支持、居委会实际操作和各居民积极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参与”的原则下设置和调整的组织机构。我国的社区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包括街道办事处和群众性自治组织。而后者包含了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和其他居民自治性组织和一些中介组织等。

  三、善治思想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善治思想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善治思想治理社区的基本思路是在理解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建设发展出相应的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社区内人群的文化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作为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社区居民,他们共创着社区的文化,也共同享有着社区生活。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组织社区居民进行文化建设,把社区内拥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工作经历的各种人员组织起来,积极引导他们掌握健康向上的思想理念。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共创文明和社区繁荣,真正做到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行“共同创立、共同建设、共同繁荣、共享荣誉”的良好氛围。(三)增加社区环保意识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对周围环境的整合,可以直接、具体地影响社区社会化进程。当今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以往的“住得下”发展成为现在的“住得好”。在社区这个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主人,每个人都应该在社区环境建设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个人都应当在社区工的带领下,参与到社区环境的建设当中。不论是路边捡垃圾、搜集电池、不随便扔纸这样的小事,还是对社区环境建设建议的提出,每个居民都应当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四)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社区基础设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承载体和物质保障。不论是在买房还是在居住的过程中,住宅之外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热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加快社区用房的建设和改造,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工作人员办公楼建设,社区内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工作、学习场所的建设与维护、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等。社区工应该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以人为本贯彻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将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工作作为社区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强化社区安全建设国家要稳定,首要的是社区的稳定,社区要稳定,首要的是建设好社区安全。治安是群众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治安搞不好,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在现代城市社区中,流动人口增多,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层次日益复杂,人际关系相对淡化,这就要求各社区加强治安管理,对外来人员及时进行社会登记。同时,要积极为社区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努力平息居民间的纠纷,防止事态的恶化,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此外,高空抛物事件不断的增多、社区内交通事故等的发生等,都会引发出一系列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都是社区安全工作的重点。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六)积极推进居民自治社区是一个微型社会,社区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正确有力的引导,还需要广大居民的有效参与。在坚持党组织领导的前提下,要积极建立以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代表会为主体,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居民自治体系。政府与社区工应当积极为合法的社会组织与自治团体提供有效的登记备案,鼓励其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积极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和组织运行帮助。同时增强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积极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努力营造社区和谐、和睦、稳定、安详的良好氛围。:艾奕单位:吉林工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更加适应我们现在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从开始的农业大国逐步发展成工业强国,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对城市的发展,这样促使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使中国城市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集体经济不仅处于分散状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这种依附的形式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经历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这种固有的制度上进行创新,使其得以完善。

  二、对于城市建设中社区居民自治采取的措施(一)大力加强社区的培育力度社区的建立,一般情况更多的是自然形成的,不过也有的是为了某种原因而人为的形成一些社区,例如“地球村”。对于社区,主要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载体,它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通过一定的制度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口落实地区,这样我们可以通过社区的培育,有效的促进了居民自治的宣传,使得社区居民更加合理的适应城市建设。在社区的建立过程中,往往我们应该更加具有规划性和方向性,这样更加有利于政府的管理和资源的开发,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地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具备不同的地域性,所以,我们在建立培养社区时,这个因素是我们考虑的范围之一。(二)有效的强化社区的服务模式社区的服务是我们居民择居的首选条件,社区居民的自治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是一种变化式的模式,不是说它在社区的建立的同时就稳定不变,它是随着社区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说我们城市建设居民社区依靠一种强制性的力量是无法持久的,必须重视培育社区成员的归属性和认同感,引导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社区建设,通过社区居民自身积极的反映社区情况,提供强有效的居民信息源,从而使政府提供有效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得到更加丰富的需要和享受更加方便的服务。

  (三)营造和谐愉悦的社会大家庭的氛围“和谐社会大家庭”这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理想目标,在中国随着城镇居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和谐的现象也逐渐的显露出来,比如说各种资源的利用不充足,经济的不协调等等,这就导致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大量的工人没有就业单位,用人单位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处于一种离散没有归依感的模式。所以,社区居民自身应该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以社区为平台,通过发现自身的优势,有效的参加社区的活动,提高社区的宣传效果,使得社区的居民都相互的了解,激发社区成员的热情,同时以社区居民自治为导向,整合社区的各种利益以及经济的发展。(四)实施民主的管理制度和新型的领导方式实行社区居民自治意味着社区居民有权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而相比较于原来的体制,更加侧重的政府的一根线制度,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民主的管理制度,让居民自己管理自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己,使他们的权利得到相应的分配,这样就会使得国家的治理更加具有民主基础。

  三、结语在城市居民建设中,社区居民自治成为了现在政府管理一种新型的模式,不仅是可以使政府的信誉得到提高,也使得居民得到行使权力更加充分利用,使得城市建设更加和谐完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力度也得以提高。:张莉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强化风格的衔接和功能的互补,弥补老小区规划建设的不足。适度整合规模不大的毗邻小区,拆除小区间隔墙,设置外围整体隔离设施,便于统一管理和服务。加强老旧小区公用设施规划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停车场、绿化带、垃圾存放点等便民设施。逐步清理沿街沿巷临时建筑、私人堆放物等,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统筹配置公共资源,逐年拿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方案,有计划地推进实施。

  二、强化社区自身管理职能推进社区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控减社区负担。对确需在社区推进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由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入驻社区并落实专项经费,实行部门直属管理,保障相关工作的规范运作和推进实施。严格社区行政事务的准入和考评,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满意度”的积分权重,促进社区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推进社区管理网格化。丰富网格管理内涵,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将人口户籍、就业创业、社保医保、民政优抚、计生卫生等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之中。加强对社区居民的调查摸底,建立各类信息台帐。及时分析社区各类动态信息,详细了解居民利益诉求,及时发现和调处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问题。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适应社区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设计构建适用社区管理的专用软件模块,鼓励街道或社区管理中心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定时发布政策法规、社区工作动态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各类信息,征询居民对社区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提升社区各类服务水平拓展生产生活类服务。创业就业方面,充分发挥社区的纽

  带作用,利用好社区数字网络、区务公示栏、居民学堂等平台,拓宽居民创业就业门路。环卫保洁方面,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街道、社区环卫保洁工作责任,重点做好后街巷道、城中村、棚户区、城郊结合部的环卫保洁工作。物业服务方面,对基础条件好的新建小区,试点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委员会,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对人居复杂的老旧小区,可由社区牵头组织或招聘物业公司,开展物业、准物业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类服务。开展居民教育培训活动,选择居民关心关注、热心参与的课题,聘请专业人士开展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应急救护、安全防范等方面专题培训,吸引居民参与。引导和鼓励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居民文明创建活动,定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等文明宣讲活动,深入开展“清洁楼寓”“敬老之星”“公益模范”“爱心家庭”创建评比,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强化维权救助类服务。密切社区与居民联系,通过建立社情民意征集箱、开通居民投诉热线、进门入户调查了解等形式,并发挥好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听取居民的意愿诉求,帮助居民化解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妇联等部门的协调配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合,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的作用,利用“社区民警工作室”“民调司法进社区”“家庭暴力投诉站”等服务载体,及时化解家庭矛盾,调处邻里纠纷。加强社区弱势群体救助,建立健全低保对象、医疗救助、优抚对象等分类档案,加强与银行、企业、驻区单位合作,成立相应冠名的“爱心基金”,或采取“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及时提供救助服务。

  四、落实社区建设保障措施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社区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的专业人才,提升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引进专业性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按照志愿服务的项目或人员类别,逐步组建司法、文化、医疗、环卫等志愿者队伍,实现志愿者服务工作常态化。加强社区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地方财政逐年加大社区办公、活动和服务经费的投入,确保社区正常运转。加强社区集体资产运作,对经济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集体资产的社区,帮助社区成立规范的运营公司,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社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社区经费管理,每年对社区经费收支、集体资产经营、债权债务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完善社区财务公开制度,提高社区经费使用的透明度。落实社区用房保障。完善社区用房规划,强化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社区用房的规范化管理,对新建小区的社区用房,建设初期充分征求社区的意见,工程结束时组织社区参与综合验收。落实社区用房后续装修和设备配套的责任主体,设立社区用房后续维护专项资金,以满足社区服务和居民活动的要求。对社区办公用房已经落实的小区,要重视做好居民活动用房的配置,或者以货币的形式统筹建设和维护资金,弥补社区居民活动用房布点不均、功能不齐、维护不力的缺陷,提高社区用房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张连国单位:建湖县政协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好的效果。2.设置社区专用编制,充实人员队伍。为进一步加强社

  区管理、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区委办、政府办印发的《张店区城市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和张店区实际,将杏园街道福兴社区和福升社区、科苑街道迎春苑社区和科技苑社区等15个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试点社区作为此次“社区专用事业编制”试点社区,在全区编制总量控制内,优化编制资源配置,为15个试点社区各配备1名为民服务“社区专用事业编制”。社区专用事业编制性质为全额事业编制,按辖属关系挂靠在镇(街道),专门用于任用、调用、招聘社区工作人员,充实基层为民服务力量。使用此项编制的人员接受镇(街道)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领导和管理,也可担任社区领导职务,其它任何情况不得挤占挪用。

  3.建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机制。2013年为15个社区试点落实了300万元专项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1:1比例负担,用于社区党建服务品牌创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团队打造、便民服务活动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开展、群众急需解决的各类事项,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弥补了社区经费不足。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社区积极利用专项经费完善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到社区服务中心的群众明显多了,社区开展工作也比以前顺畅了。从2014年开始,这项工作已全面铺开,有力缓解了社区经费紧张状况。

  4.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延伸工作触角,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社区服务环境。一是划网格、组团、建信息。根据辖区老干部分布、居住户数、服务资源等信息,进一步优化社区管理服务架构,合理划分为四级网格(街道作为一级网格,下设二级片区网格、三级社区网格、四级基础网格)。以四级基础网格为单元,建立为老服务组团式服务团组,细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责任。在每个基础网格上配齐配强为老服务团组人员队伍,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形成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社区老干部管理服务的良好局面。以户为最小单元,以一栋楼为基础单元绘制情况图,详细记录老干部的基本情况、特殊状况,明确老干部家庭信息,装订成册。二是定岗位、明职责、优服务,打造全方位服务工作新格局。按照“职责明确、多级联动、运转高效”的原则,建立“街道网格长—片区长—社区网格长—楼长—单元长”上下“五级联动”管理服务机制。以街道网格长为统领,以社区网格长为骨干,协调推进辖区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以基础网格长为主导,全面开展老干部组团式服务工作;以楼长为基础,以单元长为先导,进一步充实老干部管理服务力量,确保管理服务细致到位。三是成立为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牵头,同时吸收政治素质高、身体健康、热心公益的老干部,依托物业服务企业成立多个老干部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家政服务、健康保健、心理咨询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帮助老干部解决生活难题。

  二、张店区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政府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没有理顺1.个别政府部门把社区居委会当作延伸机构,将专业工作交给社区。如基层意见较大的要求居委会开证明问题,据初步统计,大约有工商等10家单位、不扰民证明等20项事项,均要求居民到居委会开具证明,方可办理业务。除缺乏法律依据外,社区居委会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无法掌握真实情况。“政府有多大,社区就有多大”是基层对社区行政化的生动反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张店区每个社区共承担18类、46大项、208小项工作任务,几乎涵盖所有党政群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制约了社区自治作用的发挥。2.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将业务下沉,推行属地化管理,却没有将相应的人、财、物下放。实际工作中,街道办事处也常常把自身任务下派给社区居委会,更是削弱了社区自治功能。社区由协助配合变为工作主体。社区大多数时间和精力均用于应付各类检查,挤占了有效服务群众的时间。在面向社区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书记(主任)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工作中的压力,有69.86%的选择“需要应付的部门各种检查多”,16.44%的选择“社区日常事务繁重”,仅有13.70%的选择“开展服务群众活动”。

  (二)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紧缺1.工作力量不足。一是人手少。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一般应配置5-9名工作人员。据统计,张店区79个城市社区共366名社区工,平均每个社区4-5人,平均每人管理近1400人。二是文化程度不高。以社区书记(主任)队伍为例,在所调查的79人中,拥有原始本科学历占5.48%,大专占28.77%,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5.75(%如图2所示)。其中,学过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与社区管理相关专业的仅有6人,占7.59%。三是队伍分散。目前,张店区计生、民政、残联等部门都有各自的社区管理员(网格员)队伍,每月发放20-350元不等的补贴补助。由于分头管理、待遇偏低,人员未能有效整合,流动性较大。2.工作经费少,人员待遇低。一是从办公经费看,张店区的社区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市、区拨付(比例5:5),平均每年3万元,其中5个社区只有1.5万元,仅能维持居委会的基本运转。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张店区很多社区书记(主任)在联系服务群众、推进社区工作上有很多思路,但往往受经费制约,无力开展便民服务活动。二是从人员待遇看,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张店区社区工现行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2466元,扣除保险后只有1770元,只略高于张店区16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这直接导致难以为社区招到合适人才,经常出现培训后辞职的情况。

  3.社区服务用房面积不足。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意见》(鲁办发〔2012〕22号)文件规定,新建小区和旧城区居民委员会的办公服务用房由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所需资金由区、镇(街道)按一定比例分担,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应不低于300平米。但受到财力、地域等因素制约,目前张店区79个城市社区中只有41个社区面积达标,仍有近半数不达标,其中老城区29个、新城区9个。此外,大多数开发商并未按规定为社区居委会提供足够面积的办公服务用房,甚至个别开发商提供楼顶、车库等位置。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空间狭小,导致很多便民服务、文体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三、对策和建议针对社区建设中的问题,要摆脱“行政化”倾向,清晰定位社区职能。机构编制部门应当明确,作为政府派驻机构的街道党委(社区党工委),其职能的转变应成为关键。(一)理顺关系,促进社区建设和谐发展1.理顺政府部门、街道与社区的关系。应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共政策及服务标准,提供社区服务资金和设施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资助并实施监督,而不是包办社区事务。作为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除承担社会民生、城市管理等功能外,目前仍要继续突出经济发展职能。部门下派任务时,要明确以部门牵头、街道配合的定位,界定清楚各方的责、权、利,规范任务下派程序,通过建立完善合作联动机制,形成推进社会管理的合力。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内物业管理等社区机构的关系,明确政府部门、街道与社区居委会之间是指导与协助、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确立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开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社区运行机制,使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各自的责、权、利更加明晰,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得到减轻。

  2.明确街道、社区居委会职责,强化社区公共服务职能。要理清行政事务、政府委托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的界限。实行“权随事走,费随事转”,带动相关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一是强化社区居委会的主体地位。为丰富自治功能、避免行政化,建议借鉴北京、济南、青岛等地做法,对上逐步把事务性工作交给街道办事处承担,对下把民生服务事项交给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办理,居委会负责社区的党务工作和民生服务的组织、协调、督导、反馈等。二是探索“居社分离”模式。加快“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将行政性事务工作交给镇(街道)承担,具体工作由“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完成。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社区为民服务中心”作为镇(街道)的派出机构,直接隶属于镇(街道)领导,对各级各类组织机构进入社区的项目和活动实行准入制度,对各种行政事务进行综合管理和执行。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为民服务中心”两个机构合署办公,共同做好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服务工作。同时,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编制工作为契机,编制并出台镇(街道)、“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权力与责任清单,切实理顺各方权责边界。

  (二)改革管理体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随着和谐社区建设的开展,机构编制部门要在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上下功夫。要明确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必须打破社区“政府化,小机关”模式,逐步由政府包揽一切,过渡到由选举产生的社区代表会议及社区委员会来管理社区,依靠社区的力量和资源来发展社区事业。同时,不断强化基层民主自治,完善与提高服务功能,摆脱不相关事务,实实在在为社区提供服务。大力培育民间中介机构,由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民主进程,实行社区直选。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意识,完善居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三)加大人力财力等资源投入力度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1.创新编制管理,探索人员构成多元化。一是探索整合社区管理队伍资源。研究制定整合民政、计生等社区管理员队伍的具体办法,统一实行网格化管理和绩效考核,赋予镇(街道)调配使用权,解决社区管理队伍多头设置、力量分散问题。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借鉴青岛八大关街道“帮到家”、济南历山名郡社区“社区帮帮团”做法,加强与山东理工大学的沟通联系,在新、老城区各选几个试点,策划打造一批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活动载体,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

  2.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和服务。推动政府简政放权,防止‘大包大揽’,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使购岗走向市场化。根据社区人员编制少,管理服务力不从心的情况,可以采取由服务承接主体承接公益性岗位招聘、管理工作,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的方式推动公益性岗位购买走向市场化,弥补镇办、街道工作力量的不足。购买服务由服务承接主体支付每人每月相应的服务费,确保对就业人员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杜绝套取、骗取补贴的现象。由服务承接主体进行日常监管,及时发现人岗分离等与政策不符的人员,避免错发补贴资金。对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化管理,甄别不合规对象,对于新招聘的人员组织岗位培训,确保能快速准确地承担起岗位职责。

  3.在简易物业管理工作中,进一步考虑如何维持小区物业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的长久运营。以科苑街道办事处的潘苑社区为例,辖区内共有3117户,按每户每年130元的物业补贴标准,该社区每年可拿到约40万元,但即便如此,物业的手头也并不宽裕。除了居委会成员,潘苑物业服务中心还有约20人的社会用工。受资金情况制约,目前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在600元左右,人员流动率大,不利于工作的稳定持续开展。若按照淄博市最低工资标准1380元来执行,仅工资支出每年就要33万多元。再加上平时的维护费用,更是捉襟见肘,仅靠财政支持,不是长久之计。政府买单只是暂时的办法,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市场化是必行之路。

  4.多方筹措协调解决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办公用房不足等问题。一是发挥镇(街道)主导作用。由各镇(街道)按照辖区内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办公用房实际情况,采取资源整合、租赁、新建等方式,利用两年时间对办公用房不达标的社区进行综合整治。二是建立城乡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逐步将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拿出100-200万元对5-10个社区为民服务中心用房进行援建、改造、提升。三是争取上级支持。由区组织、民政、财政、住建、体育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器材,不断充实完善社区办公用房、场所。

  5.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社区工激励机制。要在用人机制上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有所突破创新。一是通过岗位培训、资格认定,加快社区工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步伐。二是建立社区工补贴自然增长机制,切实提高社区工待遇。每年调整一次,使社区工补贴达到全区最低工资标准或区上年度在岗职工人均工资,统筹解决社区干部医疗、养老、失业的社会保障,完善退养补贴,确保人才招得来、留得住,保持社区工作的连续性。三是建立社区工纳入编制内管理激励机制,建立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规范编外人员转为在编人员考试、考核程序,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选拔服务期满的社区工,并在社区专用编制总量允许的范围内将其纳入编制内管理,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滕春生单位:中共淄博市张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篇八: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以西部地区社区服务为例

  1、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

  1.1国外有关“社区”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其标志为滕尼斯1887年发表的《社区和社会》一书。“社区”概念是滕尼斯首先提出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大发展的时代,存在着社会转型和由此造成的两种社会组织的分野。一种组织是传统的,以农村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赖等特性;另一种组织是现代的,以城市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陌生、反感、不信任、相互独立等属性。他把前一种传统组织称之为“社区”,后一种现代组织称之为“社会”。并且他看到,在社会转型中,前者正在为后者所取代;在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社区”与“社会”对立起来看,社会是以目的、利益为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契约、交易和计算关系,其制约因素通常是依据正式法律:而社区则是以认同的意愿、价值观念为基础,社区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其行为控制通常是依据习惯、传统或乡规民约、良风民俗。(2)“区域”论时代以麦基文1917年发表的《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为标志,麦基文把社区看作是人类在其中共同生活的区域,它可大可小,在这里,社区不再是绝对的,它与社会的界限不再是刚性的。(3)“综合”论时代以1958年桑德斯的《社区论》的发表为标志,对社区的研究进入了“综合”论时代,既把社区既看作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又看作是“一个行动的场所”。“综合社区”论把冲突论和行动论引了进来,打破了“组织社区”和“区域社区”的均质、平衡状态,全面地反映了社区的属性,科学地揭示了社区发展,同时为社区发展提供了过程、运动、方案和方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1.2城市社区服务的概念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主要包括:1)社区福利性服务。其对象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收养和寄托、老年群体文化生活、残疾人康复、以及儿童寄托服务等此外,还有为社区心理障碍群体提供的服务,比如心理咨询、诊治服务等。以及其它一些生活综合服务项目。2)区行政性服务,即针对社区居民提供的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的服务。主要包括家政管理、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辅导等等方面,属于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3)社区商业性服务。指一些提供营业性的服务的方式,比如社区小卖部、理发室等等。目的是拾遗补缺,方面居民,是社区服务的拓展或辐射。

  ofrualdinkgwtesc,pbyhm

  2、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建设的背景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深刻变化,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不断上升,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一系列变化的趋势正是社区建设的大背景。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系统。在单位体制之下,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关系网,单位成为居民一切生活的中心。“单位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社会空间形态,一是具有高度的依附性,二是具有身份的先赋性,三是自身价值的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体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单位及其成员的利益日益与市场挂钩,单位的各种社会职能日益剥离出来,复归于社会,单位已不再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惟一中心,社区逐渐取代单位的角色,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我国城市正在出现“单位体制”向社区体制、单位化向社区化的转变。

  2.1城市居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社区化,社会管理的“单位体制”正在转化,要求社区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单位体制”在计划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城市居民的管理,但它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办社会、机关办社会”的状况,是以经济的低效率、社会的迟滞性发展为代价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体制”正在瓦解,企业办社会格局正在被打破,城市居民正在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单位对城市居民的社会整合作用正在弱化,城市居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地与其所在社区产生紧密的联系,社区开始成为对城市居民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组织。

  2.2城市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客观上要求社区发挥全方位管理功能。目前城市人口结构正出现四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比例显著上升。二是体制外人员增多,主要是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他们从原来的阶层分离出来,迅速增长。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时期,下岗、失业现象成为重要的衍生物,而且在短时期内很难完全消除。四是外来流动人口增多。外来流动人口多为从农村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往来频繁、变动不定,在为城市经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卫生环境、治安秩序、人口管理、就业安置等带来新的压力。上述四方面社会群体,在从其原有的社会归属体分化出来以后,正在寻找一种有效的被社会接纳的方式。社区对本区域内的综合管理,整合了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体现了越来越突出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2.3城市居民居住空间的变化,城市家庭结构功能的变迁,对社区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通过成片开发建设的居民小区。居民小区打破了城市居民原有的世代居住的胡同、小巷、弄堂的格局,代之以新型的现代化的生活空间。而且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居民在住房的供暖、修缮、维护等由完全的对单位依赖,变为在社区系统管理基础上的自我解决。在城市居民居住空间变化的同时,城市家庭的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随着居住小区化和家庭小型化,社区接受由单位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

  ofrualdinkgwtesc,pbyhm

  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完美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3、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建设的历程:

  3.1实验准备阶段(1991—1995)1991年7月民政部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通

  知》。1992年,社区建设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实践。1992年9月下旬,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和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讨会在杭

  州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会上研究了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社区的定位问题。对社区的定位,当时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一是社区定位在街道办事处之下,居委会之上;二是社区等同于街道。

  1993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民政部设立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岗”,表明政府也认定社区建设是自己的工作职责。

  1993年3月—1994年3月,镇江市开展了全面和正规的社区建设实验。3.2开始起步阶段(1996年1月—1998年5月)

  1996年是我国社区建设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年。这一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关于加强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意见》、《关于加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意见》、《关于加强街道、居委会和社区管理意见》。此后,石家庄市、杭州市、青岛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制定了比较规范的社区建设实施计划,社区建设开始在一些城市中逐步推广开来。3.3全面推进阶段(1998年—2001年)

  政府有了专司此项工作的职能部门,并配备了人员,设置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工作思路已经形成,工作机制全面启动。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社区建设这项工作正在不断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社区建设这项事业已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花结果。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对社区建设的内容、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内容、实施方法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全面阐述,为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3.4不断深化和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

  突出标志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完整科学地阐述了关于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

  4、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社会功能:

  有社区存在就会有社区建设,我国把社区建设作为一个概念明确提出来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因此,社区党务工作者应该对社区建设的基本常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4.1社区服务建设的基本内涵

  社区,在社会学上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尽管

  ofrualdinkgwtesc,pbyhm

  目前对社区的概念争议很大,但在构成社区的要素上基本形成了共识。这些要素是:(1)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达到一定规模的、参加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2)有一定界限的地域供人们从事社会活动;(3)有一定数量的、可以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社会生活服务设施;(4)有一定的适合社区生活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5)居民群体之间产生种种社会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职业关系等),在情感上和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几种构成要素中,人群是社区的主体;地域和生活服务设施是社区的物质基础;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是协调社区关系的调节器;社区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是社区成员在社区长期共同生活的结果,又是把社区凝成一体的粘合剂,是社区成员连在一起的纽带。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4.2社区服务建设。是指社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动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内容繁杂、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从总体上看,社区建设大体包括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保障建设。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十分重要,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

  从社区服务建设的一般性概念出发,我们认为社区服务建设必然带动城市的经济相对繁荣、文化相对发达、信息聚集、设施完善的发展。城市社区服务建设作为一项城市基层社区的综合性工作,其内涵必然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包括硬件建设,又包括软件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整体性的社会服务系统工程。例如沈阳市和平区,区委、区政府把社区服务建设作为建设文明城区的基础工程,在全部20个街道启动了全方位社区建设的“一二三四工程”。“一”就是一会,即社区志愿者协会;“二”就是两化,即楼道亮化、净化工程;“三”就是三相,即相认、相知、相助;“四”就是四爱,即爱心牵手、爱心奉献、爱心承诺、爱心服务。这个工程,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一切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出发,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是社区建设的主人,使人们感到社区有家的感觉。这里有软件,有硬件,“软硬兼施”,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社区建设。4.3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是指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的功能。服务功能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功能。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社区服务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以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便民利民,能就地解决问题为优势,以公益性、服务性、群众性、互助性为特征,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也得到政府的支持,在社区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社区服务能够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为民排忧,为民解难。比如敬老院帮助、照顾孤寡老人,福利工厂、康复中心帮助解决残疾人就业、康复的问题,家务劳动服务站、社区服务站代请保姆、代请钟点工、代送孩子入托上学、代取牛奶、代取报纸、代搞清洁、代买菜做饭等。由于收费低廉,服务到家,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要,深受社区居民的

  ofrualdinkgwtesc,pbyhm

  欢迎。目前,社区服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服务对象上,已从原来的优抚对象等特殊人群扩展到社区全体成员;在服务项目上,已从当初单项、简陋的服务,转向全方位、系列化、高档次的服务;在管理手段上,已从单纯的社会福利型转向福利与经营结合型。总之,社区服务已经从社会福利型向社会公益型过渡。

  5、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建设的现状:

  5.1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现状: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社区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总的来说,我国的社区服务发展迅速,但就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来说,还有相当的差距。这都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我国社区服务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社区建设的背景可以看出,当前推进城市社区服务建设意义重大。1)推进社区服务建设,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城市

  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双重作用的结果,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则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承接主体。新形势下,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国有企业剥离出的社会职能、分流出的下岗失业人员、产生新的经济模式、日益增加的城市流动人口,统统进入城市社区这个最基础的载体之中;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管理人员的精简和分流、政府部分权力和职责的下移、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引发的管理方式的改变;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管理的市场化取向、医疗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及户籍管理的改革、城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等,也都汇集到城市社区这个载体之中;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式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改革街居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选择。无论是上海推行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型街居管理模式,还是“区划重组,民主自治”的沈阳模式,都是顺应改革变化和城市变化后的新格局的一种创新。

  2)推进社区服务建设,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措施。社区是城市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只有抓住社区建设这个最佳切入点,以社区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才能使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在建设中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再上一个台阶。近年来,各地还通过在社区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浓厚文化氛围。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区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多,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

  ofrualdinkgwtesc,pbyhm

  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3)推进社区服务建设,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居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行政化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建设的程度不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日益关注,居民委员会原有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各种问题,居委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工作条件较差和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加强社区组织服务建设,包括加强社区的党组织建设和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两个主要部分,也包括社区内其他社团的建设。各地在加强社区的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上海、南京、沈阳、武汉、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积极探索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参与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旗帜作用日益明显。各地还加强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很多城市社区建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时,在各城市社区中,出现了许多社区成员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如上海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群众性自发组织的团体就有79个之多,促进了政事分离、政社分离,有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加强社区建设,也有利于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的提高。各地普遍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既提高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又形成了一支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践证明,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促进居民依法自己管理自己,是解决城市社会转型时期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4)推进社区服务建设,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满足社区成员不同需求的有效办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随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程的加快,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社区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社区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我国的社区建设的最初形式就是社区服务,这种服务是在合理、充分地利用社区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引导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通过各种便民、利民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同时向社区成员提供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绿化以及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等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精神生活的各种需要。在社区服务方面,北京西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青岛的社区服务网络、上海的社区服务中心,等等,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加强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以体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6、社区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ofrualdinkgwtesc,pbyhm

  6.1存在的问题1)社区服务的发展支持度不够。就全国范围而言,仍然有一些地方政府的职

  能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和社区服务的作用,对其重视度和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一些优惠政策。

  2)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改善。就目前而言,我国从事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等,很多人没有受过比较专业化的训练,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经常凭经验办事,较少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导致服务总体质量不高。

  3)社区服务缺乏相应资金支持。目前,由于相应的财政拨款比较缺乏,我国社区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其资金来源,大都依赖于区、街、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而这些组织本身经济能力较弱,且投入非常有限,因此发展力量不够。

  4)社区服务硬件设施不完善。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正确的理论方法引导,许多社区基本硬件服务设施品种单一,功能有限,仍停留在如卫生所、小卖部、理发室等传统服务项目,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6.2完善社区服务建设的对策

  1)切实加大对社区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虽然社区建设早就成为了政府的决策目标和内容,但具体来说资金投入不到位,建设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全国社区建设资金绝大部分仍来自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而各地社区发展状况又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引。那些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社区服务发展必然受阻。因此必须在财政上做好规划,积极合理的筹措资金加以安排,并保证资金落实.笙社区建设的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社区财政机制。

  2)提高社区服务的多元化水平。在服务内容上要突破社区服务的传统套路,积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针对自身发展基本状况,顺应社区建设自身需求,密切相关社区居民生活,大力开发广大居民需求最迫切的服务项目。在服务样式方面要因社区而异,针对各个社区的不同情况采取多样化服务形式。同时还应该注重社区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九: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单位制逐渐解构以前单位提供的服务剥离出来社会的需求和政府的管理模式小政府一大社会使得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迫在眉睫市场经济同样带动着农村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流动扩大了农村的需求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同时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而社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而且社区共同体精神的建设利于城乡社会凝聚力的提高同样为经济建设提供软实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城乡社区建设背景研究综述

  作者:李梅李增元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

  摘要: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区的时代命题,城乡社区建设的背景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当前城市社区建设背景研究突出了单位制变迁论、体制改革论、社会治理空间论、社会资本论、政权合法论、社会与政府双重驱动和社会结构分化论的解析框架;农村社区建设背景研究重点强调市民社会论、发展需求论和乡村社会变迁论理论视角。城乡社区建设面临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变迁的共同宏观大背景;面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管理模式差异、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步的迥异微观社会环境。

  关键词: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背景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0)06-0069-05

  社区一词进入学科领域,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它不仅表征着一种空间的地域特征更主要的是强调了它是一种由共享的价值利益和共同的道德承诺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或社群。社区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是我国城乡社区建设面临着共同宏观背景和不同微观背景,探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至关重要。本文在对我国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城乡社区建设面临背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为社区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活力。

  一、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背景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社区服务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社区建设这一概念由民政部于1991年5月首次提出,自此,城市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背景涵盖很多内容,有单位制的变迁,体制改革的推动,社会治理空间的变化,政权合法性的要求,等等。

  (一)单位制变迁论社会转型使单位体制趋于瓦解。单一传统公有制经济已经转变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而瓦解了单位体制赖以运行的经济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而瓦解了单位体制赖以运行的体制基础;城乡二元格局已经打破,从而动摇了单位体制在城市社会整合中的主体地位;战时供给制和组织军事化的历史传统正在消失,从而瓦解了单位体制赖于运行的历史文化基础;单位自身的角色功能明显变化,从而瓦解了单位体制赖以运行的主要载体。一是表现为单位利益独立化。二是表现为单位功能的专业化。单位体制衰落后,社会转型要求社区组织成为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改革的冲击和单位制固有的弊端,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单位制逐渐解构。同时,随着社会成员需求的多样化,原先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主体的城市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需要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一种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会基层网络组织体制,这种组织体制就是社区。

  (二)体制改革论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双重作用的结果,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则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所在。新形势下,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国有企业剥离出的社会职能、分流出的下岗失业人员、产生新的经济模式、日益增加的城市流动人口,统统进入城市社区这个最基础的载体;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管理人员的精简和分流、政府部分权力和职责的下移、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引发的管理方式的改变;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管理的市场化取向、医疗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及户籍管理的改革、城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等,也都汇集到城市社区这个载体之中;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式管理模式。

  (三)社会治理空间论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深刻影响并不断重构着大城市社会空间,在此过程中,居住空间分异、城市空间剥夺、弱势群体边缘化、郊区社会空间“破碎化”、“城中村”等构成大城市社会空间的典型问题特征。在城市基层社会中,从单位制的隐退,到社区制的兴起,本质上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调整与治理结构的转变。这种变化体现在空间关系上,从直接统治向“有距离的治理”转变;在运作机制上,从组织扩散与组织覆盖向“交织一渗透”模式转变;在治理资源上,由资源掌控向资源动员转变。

  (四)社会资本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社区社会资本包括和谐的关系网络、有效的制度规范、普遍的信任互惠以及合作性的社会组织。对于如社区这种共同体而言,社会资本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共同体的稳定和行动的相对一致性,增强共同体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共同体内部个人或制度的行动效率。帕特南是较早研究社会资本对组织和社区影响的学者,在他看来,作为一个组织或地区特征的社会资本,能够通过协调人们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并能够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城市社会的和谐建设与发展必然要依托这些社会资本。

  (五)政权合法论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权力合法性即权力的正当性,指民众对于政治治理的内心认同。权力的合法性乃是权力得以正常行使的前提,权力的合法性一定是在权力应用之前就必须确定的。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合法性的建设。社区建设的重心不在“建设(基层)社会”,而在“建设(基层)政权”,从合法性的分析维度来看(如意识形态的作用,社会治理的绩效等),当前的城市基层政权已潜在着合法性危机。

  (六)社会与政府双重驱动论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典型的社会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双重驱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原有的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基本构架逐步走向解体,特别是“单位”功能的分解及其控制社会能力的弱化,致使政府必须重新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这种客观的社会变迁使替代“单位”组织的原有功能的城市社区发展尤为迫切,政府对城市社区建设倾注的热情当然远远超过相对没有社会变迁压力的农村社区建设,这实际上是政府城市管理强烈的内在需求。

  (七)社会结构分化论

  社区制是在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呈现分化和重组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调整和改善社会结构的重要一环,社区制从管理理念上来说,强调以人为本,变管理控制为服务照顾;从管理形式上来说,强调以居民自治为主,变行政控制为居民参与;从管理目标来说,强调多元合作,加强政府与社区的互动,达至善治。总的来说,在“社区制”管理体制下,通过积极的社区建设,有利于社区价值的培育和社区精神的塑造。换句话说,通过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文化和社区教育等途径培育以社会契约为原则的社区价值,塑造平等、互惠、参与、合作的社区精神,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缓和社会结构的分离倾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八)过度组织化论

  顾俊认为,通过人员的单位所有制和单位的行政归属制,政府几乎将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的一切方面都纳入单位单一行政体制之下。所剩无几的遗留空间则归之于街道这一地区性行政机构的控管之下。由此形成了高度单一的社会联系方式和社会联系纽带,说得更精确一点是高度单纯的行政联系。强有力的行政联系极为有效地将整个国家组织了起来,其严密程度没有给其他联系方式和整合机制留下什么存在空间,更没有多少发挥作用的余地,后者自然萎缩到了没有意义的程度。过度组织化的城市生活空间开始出现空白,与此同时,由政府全力推进的城市社区建设也开始兴起。刚刚从单位中退出的行政体制,转而借助街道架构向区域范围中的基层生活转移和蔓延。这样一种行政体制建设与其说是城市社区的一种发展方式,毋宁说构成了未来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之发展的结构背景,一种更加过度组织化的背景。

  二、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背景

  2006年国家民政部在215个县开始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还有待于各地的创新和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旨在构建新型的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实现农村社区及整个社会的融合,也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农村一项重大的社会建设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市民社会论

  现代因素的社区作为孵化器承载培育市民精神。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自然村落的衰败与现代社区的崛起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居住环境的投入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两个主题背景。农村社区建设和自治的必要性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的发育成熟给社区实践培育了良好土壤。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流动可以形成一个类似美国的“中国式移民社会”,这是农村社区形成和自治的基本条件。农村自然村落的解体给农村社区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村民自治面临的困境使之向更高层次的农村社区自治转型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农村社区具有较强的聚集组合功能,可以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培育各种社会组织,在加强合作和改善服务中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二)发展需求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第一,来自“弱者”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和企业务工,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一些年老、体弱、多病农民的生活难以得到子女的悉心照顾,在对这一些弱势群体的管理上出现了真空。广大老百姓盼望在农村建立一个等同于城市社区的社会公共组织,以便更好地关心并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把这一弱势群体纳入管理范畴,以解除其生活及家庭成员工作的后顾之忧。

  第二,便利服务的需求。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集镇建成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零星小村落和“兵营式”农房大量拆迁,迫切要求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尽快改变居住环境几千年来单一分散:各自为政、生活设施不配套的落后状况。农村现代社区的建设,为广大农民实现集中居住、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提供了条件。但在农村现实生活中,农民感到办事不方便。如何使这种不方便变为方便?这就必须在政府和老百姓之间建立一座彼此沟通、办事高效、服务优良的联系桥梁——社区,帮助社区居民办理以前需要亲自处理的事项,化解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第三,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城乡公共产品分配不均显得更加突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乡村社会变迁论

  第一,社会化小农。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的基本内容是适应现代化取向,国家愈来愈深地进入乡村社会,并按照国家意志改造着与现代取向不相吻合的传统乡村社会。20世纪50年代,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乡村的改造,并按国家意志构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乡村社会与外部、与他人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和依存度。笔者将其称之为“社会化的小生产”。这种社会化的小生产将会长期存在,并成为现阶段乡村社会的基本特性。同时,乡村社会仍然长期处在迅速的变动之中。这就是村民自治制度运行必须面对的社会基础。

  第二,宗族利益表达机制。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各社区集团利益日趋分化,农村基层政权与农村社区民众的利益也出现分化,导致农村基层政权本身并不能完全代表农村社区和农民的利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基层干部与农民的矛盾则已经带有较多的利益冲突成分。而现实生活中农村社区本身又没有形成对政权不良行为的制约力量,当基层政权和社区农民发生矛盾冲突时,往往很难得到公正的解决。宗族作为代表和维护农民利益的群体组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挥其自治功能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第三,社会分层的村庄。我国农村目前的制度是改革或渐进式的制度变革,这种制度变化一般来说会造就出新的“中产阶级”和少量的上层,但却不会根本动摇上层和底层,以后的上层将很快适应这种变革并适时将手中的象征性资本通过社会网络加以转化,从而成为新的上层。选用两个指标来测量或区分农村制度结构的变化,一是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二是集体经济的发达程度。根据这两项指标,将我国农村社区分为四种类型:即普通型村庄、集体经济发达的村庄、民营经济发达的村庄与混和型村庄。我国的农村居民分为四大阶层:上层(精英阶层)、中上层(代理人阶层)、中层(普通村民)以及下层(弱势群体)。这意味着我们要更加注意研究如何促成更为开放的社会流动路径与机制,预防目前农村社会分层出现过度不平等累积。这个问题带来的影响将是多层面、多方位的。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是优化农村社区管理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

  三、城乡社区建设背景的比较与分析

  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共同的宏观背景和不同的微观背景,主要体现在均面临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社会变迁的需要,但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乡管理模式不同、城乡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一)城乡社区建设的共同宏观背景

  我国城乡社区建设都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因此也面临着相同的背景。一是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单位制逐渐解构,以前单位提供的服务剥离出来,社会的需求和政府的管理模式(小政府一大社会)使得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迫在眉睫,市场经济同样带动着农村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流动,扩大了农村的需求,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同时,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而社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而且,社区共同体精神的建设利于城乡社会凝聚力的提高,同样为经济建设提供“软实力”。二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权利维护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又存在着缺陷。当利益的表达机制不够完善的时候,社会的稳定就存在着隐患。而社区建设可以重塑政权的合法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社会变迁的需要。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城市和农村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呈现分化和重组,居民和农民的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多元化;公民文化逐渐形成;和谐社会的建设正在进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城乡社区建设的迥异微观背景

  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相比,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尤其是经济水平,城市市场化水平较高,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城乡管理模式不同。城市社区发展与农村社区发展相比,起步较早,其组织体制,管理模式的发展相对完善,居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高,而农村社区干部和农民对于社区建设的理解有待加深。三是城乡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首先,城乡人口聚散程度不同,城市人口经济活动集中,人才充溢,教育文化水平较高,而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其次,城乡组织化程度不同,城市家庭规模职能缩小,人际交流感情发生变化,社区管理组织完善,社会团体较多,而农村管理组织结构简单,社会团体极少,第三部门不够发达,但是小农社会化增强。四是城乡差距在扩大,城乡社区所需公共服务的需求不同,出现非均等化,城市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需求多样化,服务多样化,而农村社区侧重于生存环境的建设,基础设施陈旧,资金短缺。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社区服务设施配置并不完善,除社区组织(村委员会、村党组织等)办公用房等社会管理设施相对健全外,生活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的配置率均较低。城市社区在服务设施的配置上要远远好于农村社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并不均等。五是思想文化方面,城市居民思想相对开放,而农村村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如宗族势力等)。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突出的是思想与观念的差异,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农村居民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生产方式的主要障碍,城乡一体化必然要求构筑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从文化层面上实现城乡融合。

  四、城乡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反思

  从理论层面来看,目前,对于城乡社区建设背景进行系统和比较研究的尚少,仅侧重于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单位制到街居制的转变和人民公社以来农村的社会变迁。学者更多关注于社区建设的内容研究,而忽视了社区民主治理体制和共同体认同的建设。事实上,农村社区建设旨在构建有凝聚力的、体现多元社会主体平等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主要是在精神文化层面打造社区认同,形成参与式民主治理模式。从实践层面来看,事实上,早在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党中央就已经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从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来看,社区建设的重心在于搞好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力图通过公共服务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整合。同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从而提升社区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总之,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也在社区。把握城乡社区建设的三大共同宏观背景和五大迥异微观背景,对于中期社区建设政策的反馈与评估,对于后一阶段社区建设政策的制定,以及城乡之间社区建设经验的相互借鉴至关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社区建设尤其是农村社区建设,应加强社区凝聚力建设和民主式参与模式建设,以不断增强国家治理的乡村社会基础,从而有效地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篇十: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任务内容: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社区最早形成的形式是(B)。

  A.城镇B.农村C.居民小区D.山区

  2.以下哪个不是构成社区的要素(C)。

  A.地域要素B.人口要素C.经济要素D.组织结构要素

  3.社区人群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A)是最基本的社区群体。

  A.家庭、邻里B.家庭、小区C.邻里、小区D.亲属、邻里

  4.城市作为一种比村庄社区规模大、社会结构复杂的社区,有着村庄社区所没有的两大功能

  是(A)。

  A.聚焦和综合B.稳定和综合C.聚集和稳定D.凝聚和稳定

  5.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阶段的探索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6年3月在(D)召开了

  城区工作会议。

  A.北京B.广州C.南京D.上海

  6.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由本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单位推选产生,每届任期(C)年。

  年年年年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区自治包含的要素?(C)。

  A.人事选免B.财务管理C.社区文化D.协助政府工作

  8.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不包括(A)。

  A.教育要素B.空间要素C.管理要素D.生态要素

  9.社区文化最先由哪位美国学者提出的(A)。

  A.梅森

  B.乔治

  C.马斯诺

  D.滕尼斯

  10.下面哪项不是社区文化功能的是(D)。

  A.融合与规范功能

  B.娱乐与教育功能

  C.传承与发展功能

  D.娱乐与提高功能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70分)

  1.狭义的社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___________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社区的绿化环境、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按社区环境对社区管理作用的层次划分,可将社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3.城市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社区服务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_______和_______。

  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的重要条件。

  8.汉语“社区”一词的译名最初是由__________先生用来翻译英文community一词的。

  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区”一词。

  10.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社区工作者队伍由

  、

  、

  和

  这几个部分组成。

  11.通过“四个民主”,实现党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

  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型社区。12.沈阳市社区自治模式主要是以____________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13.《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作答结果:

  二、填空题1、人文环境、美化和净化状况2、宏观社区环境、中观社区环境和微观社区环境3、空间要素、居住生活环境要素、社区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管理要素、人文要素4、政府主导模式;社会参与机制发展模式;政社合作模式。5、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地域性。6、社会群体、社会组织。7、地域要素。8、查尔斯·罗密。9、滕尼斯。10、专职人员、公职人员、志愿服务人员和理论工作者。11、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12、社区居民。13、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名词解释1.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城市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3.社区工作站是政府、社会出资购买其服务的非营利性公益服务组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4.社区党建是街道党建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地域性党建工作。5、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以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为平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依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的以福利性、公益性服务为主、以经营性服务为辅的各种服务性产品和服务性活动。6.社区环境保护是指基层政府和各种自治组织运用各种手段来防治社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保护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为目的而开展的各项活动。7.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8.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进行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保障。9.居民委员会城市和农村按照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0.社区治安

  是指社区政府和自治组织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的公务活动。11.社区教育管理对社区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进行合理组合,使之有效运转,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协调活动过程,也是对社区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的一种组织力量。12.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区中介机构,其在社区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社区服务和福利的提供者,同时也是社区经济的助燃物和催化剂。13.社区居民自治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四、简答题1、试述城市社区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城市社区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基层行政社区与自然社区相耦合原则;有利于加强社区管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原则;有利于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管理效能的原则;纵向和横向管理整体协调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2、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队伍完善社区文化共建机制和相关制度法规3、社区治安管理主要要求做好哪几方面工作?社区健全社区治安管理组织机构,协调多方力量,加强领导,发展壮大社区治安管理队伍。协助公安、政法机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失足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助教育,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群众内部矛盾。此外,深化法制教育,增强居民的法律意思,教育居民群众自觉地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应该抓紧抓好。4、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有何借鉴意义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既是进行社会整合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小康社会来临的必然趋势。国外先进的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国内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体现为以下四点:首先,社区管理逐步向社区自治转化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即规划、协调、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其次,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法规。再次,积极培育城市社区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最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5、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历程?(1)萌芽阶段(1986-1991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87年社区服务的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2)起步阶段(1991-199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1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拉开了探索、实验和研究社区建设的序幕,社区建设正式启动。(3)探索阶段(1995-200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6年3月上海召开了“上海市城区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加强街道、居委会建设和社区管理的政策意见》,开始着手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并引起全国的仿效。社区建设的实验、探索工作开始在全国逐步展开。(4)推广阶段(2000-200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2000年民政部颁布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全国范围内开始全面实施社区建设与社区体制改革,社区建设由实验走向示范。(5)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2005年8月2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建设和谐社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讲话。

  6、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7、简述当前我国社区自治四种模式的主要特征

  沈阳模式:沈阳市社区自治模式主要是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上海浦东新区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的社区自治模式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形成“街道社区”,注重政府在社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依靠行政力量,通过街居联动发展社区的各项事业。深圳盐田模式:盐田模式在于通过“一会两站”的基本架构,破解社区工作行政化的困境,促成居委会独立化和自主化,还原法律规定的社区自治。江汉模式:江汉模式主要是在社区建设中,转变政府职能,突出社区自治功能,建立新型的政府行政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调控机制与社会自治机制结合、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的城市基础社会管理体制。江汉区也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并成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这三个组织构成社区自治组织体系。

  8、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党建的工作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第二、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第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文明社区。第五、搞好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多方面需求。第六、扩大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1、社区治安管理主要要求做好哪几方面工作?答:健全社区治安管理组织机构,协调多方力量,加强领导,发展壮大社区治安管理队伍。协助公安、政法机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失足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助教育,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群众内部矛盾。此外,深化法制教育,增强居民的法律意思,教育居民群众自觉地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

  争,既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应该抓紧抓好。2、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既是进行社会整合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小康社会来临的必然趋势。国外先进的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国内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体现为以下四点:首先,社区管理逐步向社区自治转化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即规划、协调、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其次,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法规。再次,积极培育城市社区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最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3、如何提升我国城市社区治安服务水平?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区治安服务关系建立健全城市社区治安服务体系疏通参与渠道,大力提高社区居民对治安服务的参与度从实际出发,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任务内容:

  题目:假如你是一名社区社会工作者,你所在的社区有很多大龄单身

  青年,他们有婚恋方面的需求,但因为种种原因却没有解决个人问题。

  针对这些大龄单身青年的需求,请拟定一份社区服务方案。(字数:

  约700—800字)

  作答结果:工作目标、任务目标:通过地区发展,帮助该社区待业青年顺利就业,建立一套转变待业青年就业观念、培训他们的技能和促进他们顺利上岗就业的体系。(二)实施策略1.了解现状和需求通过海报宣传、报名,调查问卷、个人申请以及个案访谈等方式统计待业青年人数,充分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职业技能水平以及就业需求等信息,建立待业青年信息数据库。以社区居委会、社工、待业青年代表以及社区志愿者等人组成“待青就业”居民小组,召开小组会议,分析社区青年待业的原因,讨论解决的措施,形成大概的策略框架。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待青就业”居民小组会议的结论,联合居委会社区精英的力量,发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开展“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就业形式”等内容的讲座或者座谈会,另外采取个案访谈和家庭动员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待业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刺激他们的就业欲望,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上网搜索、社区相关机构劳务需要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建议等信息,收集劳动力市场需求。“待青就业”居民小组走访社区精英和相关机构,调动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拥有的专业人员和设备,开展各类相应的职业培训。培训完后,有相关证书的就要拿到,没有的就鼓励参加考试获得。如果两项都没有,可以请求权威单位或者培训单位或者居委会开技能证明。还可以向社区内外招收志愿者,协助培训。此外还可以向政府等相关部门请求支持。

  4.拓宽就业渠道设置就业信息公布栏,把上网搜索、社区相关需要劳务的机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公布出来,居委会写推荐信,积极鼓励待业青年前去面试应聘;委托社区精英人群支持和帮助待业青年就业,动员居民介绍岗位;在社会事业相关部门登记失业;对符合低保或者失业的青年要积极申请;寻找厂家建立长期人力供给关系。5.监督改进执行进度“待青就业”居民小组组织人员开展单位走访、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和其它方式及时收集已就业青年的满意度和单位意见,对不合适或者不符合工作的人员要及时调配和“回笼”培训。对一些仍未就业的青年也要继续开展个案工作。另外检查促进待业青年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的建立,必要购买失业保险等。(三)效果评估通过单位走访、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和其它方式收集已就业青年的满意度、就业率和就业单位的评价,撰写评估报告。用文字形式将“促进待业青年就业”方法理论化和形式化,长期应用。

  

  

篇十一: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社区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区建设也必须充分体现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社区建设一定要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区建设和全面发展的基石,社区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许多社区都有一些企业和科研单位,社区要积极为这些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使他们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和科研,发展生产力。同时社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企业和居民迫切需要的以服务业为主的

  安定祥和、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要把社区作为传播繁荣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文化取代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文化,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

  社区建设一定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们在社区建设中,必须把为社区居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居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着力解决老百姓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在推进社区建设中,突出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全面开展社区就业、扶贫济困、排忧解难、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工作,为社区居民创造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社会环境,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我们常讲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在社区建设中的体现,就是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是我们社区建设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

  (二)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工作。同时,城市社区建设是一个新事物,是城市的一项综合性改革,所涉及的方面广泛,涉及的问题也很多,具体工作十分复杂。原来的居委会已经不能适应

  3

  

  新形势,所以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我国城市建设具有自己的特点,各个城市之间的历史传统、经济状况、基本建设、工作基础、资源状况却很不平衡,各个城市以至于社区的功能也有大差异。例如,社区的协调和整合功能、服务的功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功能、互助互济功能、安全保障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都表现出各个社区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水平,有些社区的功能还不完善甚至还非常薄弱。这与社会的发展,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远远不相适应的。因此,必须强化社区的功能,而社区功能的发挥和加强,必须有基层组织作为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社区建设中,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各个城市及每个社区的实际出发,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社区的功能,这是最实际最基础的社会工作。

  (三)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党和国家政权在城市基层组织的巩固。它也是城市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重大探索和尝试,是意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事业。然而社区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管城市是一条重要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党的领导。要适应城市发展形势的需要,结合社区体制改革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搞好社区建设最重要的组织保证。社区建设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群众性组织建设,建立

  4

  

  健全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居民自治是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要通过社区自治组织培养和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民主意识,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变“政府号召居民参与”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居委会要依法自治,制定自制章程,建立工作制度,通过居民自治切实实现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城市社区建设也必须围绕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目标进行,要通过不断完善和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加强社区服务,根据居民的多种需求,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质量,来方便居民服务居民。这不仅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巩固和发展社区新型和睦的人际关系,维护和促进社区的安定团结。而且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现代化观念,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五)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5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在新世纪的发展,迫切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成政治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机制,以建立社会长远稳定的基础。而基层民主是前提和基础,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越来越成为人们利益的共同体。以动员社区力量、开发社区资源、密切联系群众、开展社区服务、情系千家万户为特点的社区建设,则能使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大大增加社区的凝聚力,调动广大基层群众投入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使社区居民关心社区事务,关心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效地实现城市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这样不仅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奠定坚定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而且会促进城市的社会关系的协调和经济的繁荣,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二、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所谓原则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准则,社区建设的指导原则就是在推进社区发展的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是社区建设的理论根据和政策指导。(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这是社区建设的方向性问题,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的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是社区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社区建设的归宿。

  6

  

  

  把法纪约束、道德规范融入居民行为之中,把现代科技知识融入日常的普及教育之中,提高居民各自所需的现代技能,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修养等。归根结底,通过社区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每个社区都存在既定的原有的设施资源,例如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会场、学校的操场、医院、礼堂、俱乐部、教室、广场以及其他的各类共建配套设施。应该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单位原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有效利用各个单位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互相补充、资源共享。把各单位能够向社区开放的文化体育设施、社区服务设施等都应面向社区全体居民,让大家在社区范围内共同享用物质设施资源。

  对社区现有的设施资源要充分利用、合理调配,或者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原有的设施,同时还应根据社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实力,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有计划地进行资金投入,建设各类配套设施。对所有的设施资源要认真的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服务和创收、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关系,以充分发挥设施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社区党组织在街道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全面地贯彻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团组织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动和领导青年发挥突击队的作用,既要做好党组织的有力助手,又要发挥青年团的特点,在各项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社区居民为了一定的目的和利益而自发组成的各类组织,在社区内发挥着联系各类社区成员参与和支持各种社区活动的中介作用。其主要的组织形式有:社区管委会,这是传统的自治组织(居委会)在现阶段的继续,社区居民通过这一组织形式参与本社区各项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自主权利;业主委员会,这是住宅商品化以后的产物,他们在物业管理区域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并负责物业维修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文化体育类社团,这是在社区内以文化与健身锻炼为主的自治性组织;志愿者协会,主要任务是发动和组织志愿者提供定期的、无偿的公益性服务,由于这类组织自身的非赢利性、自愿性和经常性,它在社区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社区建设中,要科学地调动、整合上述的各类组织资源,通过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内各种群体的力量,吸引和凝聚社区单位的群众以及社区广大居民的积极性,踊跃参加社区的各项社会活动,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资源的能量。

  

  区建设的重要条件。积极挖掘和合理的调配人力资源,推动社区的发展,是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社区人力资源在这里主要指政治型、专业型和“特色群体”型,他们都是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

  政治型人力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党员、干部、团员、先进工作者等等。他们大多数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受到党的教育和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较强的历史责任感和较强的组织观念。社区的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奉献精神,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和榜样力量,在社区建设中为居民形成一个示范群体。

  专业型人力资源是社区内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的艺术人才、文学人才、教师及社会活动家等等。由于他们在某一方面的专长的权威性,使他们在社区居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具有特殊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因此,社区必须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条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个人的人格力量,吸引群众和带动群众积极参加社区建设。

  社区的“特色群体”是“人以群分”的具体表现,由于人们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个人兴趣、社会地位以及个人经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从而产生共同语言和共同的情感,形成了社区内各具特色的群体。例如:老年人、知识分子、老干部、文体爱好者、下岗职工等等,他们以一种体现其独有的人生价值观的形式开展活动,有比较鲜明的倾向性。社区的管理者应该在承认他们的“个性”特色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以相互需要为现实基础,以共同的社会利益为价值取向,使社区的人们依据自己的“个性”找

  11

  

  到同类群体,产生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三)责权统一、管理有序这个问题涉及到责任和权力如何统一的问题,也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难

  题。由于政府和企业在改革中把许多业务外职能转移给社区,社区的责任重了,他们要承担对本社区居民的组织、管理、教育、服务、协调等责任。在尽这些责任时,随之也必须赋予社区一定的权力。否则只尽责任义务,没有享有权利,责和权分离,不仅会挫伤社区管理者的积极性,也会阻碍社区建设的进程。因此,应该在明确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的指导、协调、服务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明晰社区组织的权力,做到“在职工作,行使权力”。

  

  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管理以及协税护税的权力;有协助政府做好社区的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出租房屋、违章建筑的管理和治理权力。

  

  社区组织必须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四自”方针,明确社区居民自治是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从依赖政府的行政管理转向自主决策社区事务,社区的重大事务由政府包办为主转向由社区居委会自治为主,实现由依赖到自主,由配角到主体的转变。社区居民必须明确自己是社区的主人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和增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意识,形成热爱社区关心社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局面。实现由政府动员居民参与到居民主动、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转变。

  

  

  (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由于我国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平衡。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应该采取适合本社区特点的方式进行,因地制宜地推动城市社区进程。

  实地,循序渐进地实现社区发展目标。

  

  面的服务,以便民利民、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包括各种特殊需求,使群众安居乐业为宗旨。

  (三)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这项服务是改革深入发展出现的新事物,主要承接企事业单位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从自身卸掉的“办社会”的重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从而使各单位专心抓生产搞业务,轻装参与市场经济的运作和竞争,解除它们的“后顾之忧”。(四)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是社会保障中社会救助工作的延伸和发展。这项工作原来都是由职工单位和民政部门负担。随着民政工作社会化和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下岗职工和社会保障的对象的管理问题也转向社会基层组织,社区已经成为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重要运作主体。社区组织根据国家的政策,利用社区资源和发动社区力量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对社会保障对象进行属地化的管理。这不仅涉及到他们本人和家庭生活,也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总之,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广泛的前景,要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社区服务工作必须把服务群众、造福居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适应群众安居乐业的要求,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兴办社区服务设施、场所和服务项目,要从社区弱势群体和社

  18

  

  区居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对发展社区服务的各项扶持政策,统筹规划,规范行业管理。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社区管理水平,使社区服务在改善居民生活、扩大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社区卫生这是搞好城市卫生的基础,应该把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社区,积极搞好和发展社区卫生。这里讲的社区卫生是指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是为了治疗疾病和保护人们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性对策和措施。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对象包括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两个方面。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

  这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有认真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要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卫生服务站以及卫生康复中心,有一定的现代先进医疗设备、康复设备,还有要有一定水平的医护人员,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服务质量,取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和信任。

  (二)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内容是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社区居民就医和保健提供方便,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卫生保健活动。应以医疗单位康复门诊为基础,组织医疗康复活动,发挥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国家兴办的医院或医疗保健中心的作用,同时鼓励群众进行自发的康复功能锻炼。不仅要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还要开展良好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19

  

  (三)不断改善居民的卫生条件居民的卫生条件是保证居民健康的基础,是居民健康质量的表现。要发挥卫生部门和卫生专业人员的作用,积极向群众宣传卫生常识;动员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全面组织卫生保健服务;制定各种相关的政策及章程,认真落实并且经常检查落实的情况;不断改善居民的卫生条件和保证良好的卫生环境,并逐渐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把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综合起来。三、繁荣社区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发展繁荣社区文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社区文化是社区总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抓好。(一)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要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首先必须有物质载体即场地和设施。这就应该设立文化活动站、活动中心、俱乐部或活动广场以及各种活动设施。这是吸引和凝聚群众开展社区文化事业的必备条件,是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物质保障和基础,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首要条件。社区的管理部门一定要根据本社区的文化设施现状和经济投入情况,认真研究,有计划地发展社区文化的物质载体。

  (二)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站、文化服务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现有的社区文化

  20

  

  活动设施,组织和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的艺术、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活跃居民生活,加强社区凝聚力。由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多层次的,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多个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吸引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都来参加。社区通过健康有益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给人们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了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有利于人们的心身健康,有利于社区建设的发展和稳定。

  (三)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城市社区文化应该宣传精神文明,倡导社会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通过组织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利用社区的各种专栏、板报及其他宣传工具,面向社区居民,为居民提供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宣传和提倡精神文明和科学生活方式。科学的生活方式是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要注重精神生活,注重道德、理想、纪律方面的修养。而且要求人们的生活必须符合科学规律,做到既要注意身体健康,又要保持心理健康,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关注社区环境。社区环境是居民生活的依托,也是社区文明的显性标志,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重视社区环境建设。(一)整治、净化、绿化、美化社区

  21

  

  社区环境既要整顿又要治理,不仅要有序、整洁干净、空气清新,而且要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让它美起来绿起来,这是社区不断向更高层次建设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然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社区环境,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特别是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既需要社区内部的积极主动性,又需要有关部门的各种投入和支持。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以及社区组织和群众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过程,社区的建设者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整治社区环境,缩短这个过程。

  (二)提高社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居民要想拥有良好的社区环境,必须有环保意识,明确社区环境对个人的生活和健康、对城市文明的重要价值,主动积极地保护环境。同时要赋予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知情权,即了解社区环境的情况,包括:绿化情况、污染情况、建设方向、改造重点等内容。使社区居民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一清二楚,心中有数、有底,以便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建设和保护活动。(三)搞好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重要的一条是搞好社区环境卫生,这是人们生活的起码条件和基础。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社区卫生管理人员的努力,需要保洁队成员的辛勤劳动,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地参加卫生活动,作到人人讲卫生,人人搞卫生,人人保持卫生。建设大家共同享有的良好的社区卫生环境,建设干净整洁的文明社区。五、加强社区治安

  22

  

  (一)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治安也要建立综合治安网络,建立起畅通敏捷的防范体系,包括社区消防安全工作,这是社区治安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必备条件。要最大限度的推动社区群众对治安工作的各种途径的参与,把社区的非警务力量以各种方式组织起来,成为警民一体化程度很高的治安防范机制,社区的居民治安组织、各单位各系统的相关部门都成为社区综合治安网络的组成部分。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建设过程,不仅需要筹建治安网络设备,而且需要培养具有治安理论技术的网络人才,形成一支掌握现代化技能的专业治安队伍。(二)按照“一区一警”的模式设立社区警务室随着社区规模的调整和稳定,社区的治安也必须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它直接关系到社区的安定和居民的人身安全,是社区文明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社区稳定的基础。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发布之后,治安防范成为工作的重点。2002年,社区防范成为这方面工作的重中之重,9月份全国已经建立社区警务室2.6万个,配备专职社区民警5.7万名,在2004年以前,全面实行社区警务战略。因此,每个社区都应有民警及责任区、警务室,要按照“一区一警”的模式调整和建立社区的治安网络,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实行群防群治。(三)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法制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治安管理的基础条件。社区

  23

  

  管理部门不仅要经常地宣传各种法律和制定法规,更重要的是让居民知法守法,主动遵守、自觉遵守。这样居民不仅积极地遵守社区治安条例,还会主动地运用法律与违背治安的现象作斗争,使社区的治安工作置于广大群众的维护和监督之下,以保持社区良好的安定的生活环境。这样就必须开展经常性和群众性的法律教育工作及民事调查工作,有的放矢的进行法制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要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或者建立法律咨询中心,这不仅可以巩固法律教育的积极效果,而且对有些居民进行急需的法律援助,使他们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

  (四)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这些人员虽然经过劳动改造和教育有自新的表现,但是面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况,仍有动摇的可能。因此,当他们回归社区时必须及时地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和安置工作,使他们感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有生存条件和重新生活的机会,巩固和加强劳动改造和教育的成果,坚持对他们帮教的连续性,防止他们再次成为社区的不安定因素。(五)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也将不断增加,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加强管理。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计划生育、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站,并派兼职人员或治保积极分子参加和协助管理。既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又要让他们遵守社区的秩序和有关规定,使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充满信心,尽

  24

  

  快融入所生活的社区,有序地生活和工作,积极参加社区的管理和建设,消除不安定因素。

  六、发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区发展和进步的必须环节,也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一)社会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居民的思想政治方向性教育,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公民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就必须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为什么社会主义能解放中国能发展中国等。增加居民对社会主义的了解以及对其本质的认识,从而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让居民自觉地信仰和宣传社会主义,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对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高居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有着丰富而深远的内涵。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是教育人们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艰苦奋斗建功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现代中国公民政治觉悟、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二)科学技术教育

  2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不断革新和发展,科技成果的物化形式极大地促进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同时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已经由传统的权威人士即少数人掌握的状态渗透到全社会。为了适应时代的前进步伐,必须对居民进行新科学新技术教育,特别是迷信、愚昧还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经常发生的情况下,在居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极为重要。主要是教育人们树立科学思想,破除旧思想、旧习惯、旧传统、旧文化,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精益求精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工作作风。在新科学观念的指导下,鼓励人们掌握现代的一些技能,例如电脑技术,已经进入办公自动化和家庭生活中,人们迫切希望能掌握电脑的实际应用技术。社区的有关部门就应组织力量举办各项形式的培训班,针对老年人、青年人、下岗职工等不同层次的人们的不同需求,建立适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科技教育形式。满足人们及社会的科技需求,从而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道德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新世纪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就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26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参与和落实。社区教育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社区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形成道德教育与社区管理,自律与他律互相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社会舆论等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地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居民的道德素质。使道德教育真正的起到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确立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的作用。使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修养、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四)心身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身卫生和保健问题越来越重要。人生的质量、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文明都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热爱生活、积极工作,有较强的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特别是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突出、尖锐,社会竞争激烈,面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很难适应的,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人生的幸福需要心身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身健康,社会生活也需要心身健康,现代社区建设和完善更需要心身健康,必须对人们进行心身健康教育。(五)审美教育

  2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有理智和道德,还要有审美的情趣和知识。审美是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激情、一种欣赏和评价。审美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思想情感方式,它以情感、启示、满足、成功、愉悦等特殊形式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审美实践活动能通过各种美的形象来触发情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作用。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审美修养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和内在需要。因此,社区教育必须把对居民的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审美的知识和能力,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居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

  (六)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们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治的政治传统是根深蒂固的,法治的观念不仅比较薄弱而且发展也很曲折。建国以来虽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法制建设,制定了一部分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普遍认为政治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重要手段,形成了轻法治重政治的片面观点。这种观点长期影响着人们,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广大干部和群众基本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许多人的基本人权遭到践踏。因此,有法律不等于就是法治社会,关键在于人们对法律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程度,是否做到依法治国。这

  28

  

  就必须对人们进行法制教育,确立法律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最高权威。任何政党、机关、团体和个人的政治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最高准绳,都必须服从法律,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认真学习法律宣传法制,并且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制教育使人们形成一种新的法律价值取向,树立新的法治观,为促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贡献。

  

  现状特点,掌握社区的各种资源状况和社区的区位特征以及社区各个要素的发展状况。认真分析总结社区发展的优势条件及不足,对本社区的地域条件、人口要素、社会分层及其社会需要、文化与道德氛围、人际关系状况、社群状况、社会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等现实资源都要有全面的把握。明确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判断社区的发展方向、特色和水平,为社区建设目标的制定奠定客观的基础。这是社区建设目标的制定和可行性的必须条件,也是避免形式主义的基本措施。

  (二)社区建设目标要有利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战略已经被确定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社区发展同社会发展一样,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时,应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近期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的衔接。无论是社区各种设施的建设和规划,还是社区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要从现有条件出发,同时要考虑未来社区人口结构、素质、规模、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和新的需求等因素,为未来社区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人口多底子薄。在这种条件下制定社区发展目标,必须同整体社会发展相一致,既要考虑现实可行性,又要考虑未来社区发展能够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之路,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三)社区建设目标力求具体化精确化

  30

  

  社区发展目标虽然有总体设计方向性的特点,但是要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必须做到具体化,尽量做到精心设计和量化。因为只有精细化,社区发展目标才会可操作而不空泛,只有量化,社区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进展程度才有检测标准。社区发展目标是一个体系,不是单一的设计和管理,社区建设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概念,既有物质内容,又有精神内容。仅从社区文化建设看,既包括科教、文体以及物质设施的整体目标的设计,又包括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观念、文化娱乐、文化队伍等等。这些内容都应有具体化的目标,才有利于操作和检验。也就是说,具有可以付诸实施的阶段性目标、指标要求、数据要求、工作步骤、应对措施、法律依据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等条件,保证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例如,长春市政府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做出了社区发展规划,详细制定了全市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的建设目标,并且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监理、统一验收。经过一年多努力,到2004年初,95%以上社区按期完成,总面积达17万平方米,事实证明,长春市的社区建设目标的具体设计是可行的,是比较精确的。

  (四)社区建设目标要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化特征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经济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特点将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制定社区发展目标应当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时代特点,不仅要对社区管理者和服务者进行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培训和终身教育,积极的迎接知识经济时

  31

  

  代的挑战,而且还要更新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技术和手段,例如引进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从而使社区服务和管理跟上时代发展,体现现代化特征。从网络技术的引进目标看,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详细目标计划,从网站策划、硬件购买到各个网页的编写设计等都应列出具体目标和规划。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城市社区建设目标是基于对社区的历史状况与现实状况科学分析,以及对社区未来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的结果,它对社区的整体发展起重要导向作用,因此必须认真设计、科学规划。根据我国民政部“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中期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适应城市现代化要求,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我国城市社区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它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区规划要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并纳入当地的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部署,建立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社区组织体系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民间组织组成。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党的政策路线的落实要靠党的基层组织,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党组织的建设。那么如何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社区党组织战斗力,发挥社区广大党员的作用,这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明显目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民间组织都属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是发动社

  32

  

  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城市基层群众最好的组织形式,都必须列入城市社区建设目标。

  (二)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服务是城市社会福利向基层社区的延伸和补充,是社会保障新的成长点,是现代社会新的稳定机制和整合机制。我国的社区服务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中,随着社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加快,家庭自我服务功能弱化,社会化服务尚未充分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又力所不及的条件下,逐步发展和繁荣起来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彻底剥离,社区服务会更有价值,它将成为社区建设的重点项目。在社区建设中,要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项目方便居民生活。应该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根据群众要求不断增加服务项目,例如家电、饮食、家政服务、商业等。不但可以逐渐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重要的目的是方便群众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社区建设以人为本的具体落实。同时,还要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产业化,不断满足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各方面需求,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发展应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目前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于传统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它极大的拓展了社区服务和管理的时空界限,改变着社区服务与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联系方式,空前的提高公众参与社区事务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所以在社区建设特别在社区服务领域,必须重视

  33

  

  对它的研究,有条件的社区都应使自己的服务网络化、产业化,这对于社区建设有重要意义。

  (三)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加强社区管理,探索构筑新型体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更新社区管理观念,建立新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原有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以行业、单位和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政府和企业在体制改革中移交出的社会职能主要由社区来承担,形成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以社区为主导的管理局面。社会管理重心下移之后,社区成为社会治安、社会服务、社区保障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社区的功能增多地位增强,对社区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以新的社会管理观念,来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式。建立新型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来强化社区的综合管理,对于稳定社会推动社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创造良好社区环境。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有许多组织和机构,其中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就是主体组织,理顺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居委会是党领导下的依法自治的组织,社区党组织应积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支持和保障社区自治组织依法管理社区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社区自治组织要增强党的领导观念,维护和尊重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模范地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处理好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代表居民利益、支持和协调物业管

  34

  

  理,共同为社区居民服务。还要处理好与社区各服务组织的关系,加强指导、监督,帮助理顺关系完善功能,协调一致运作自如,促进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

  (四)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建设新型的现代化社区从目前看,我国许多省、市的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在促进新形式下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看到,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这就必须明确政府的指导作用,发挥社区主体力量。在社区发展中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指导作用,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转移到社会中去,实行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充分发挥社区中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服务中介组织的作用。同时要合理配置社区资源,这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等。要明确各类资源的重要作用,合理的进行调配、利用、管理和规划,这是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还要努力提高居民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提高居民素质是社区建设“以人为本”指导原则的具体落实,社区工作在服务居民、满足人民需要的同时,还要教育人、塑造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居民素质是社区建设的目的,也是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区文明的重要标志,因为社区文明不仅要有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人的文明。最终目的是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

  35

  

  谐的新型的现代化社区。这既是新型现代化社区的综合目标,也是社区建设

  追求的理想目标,只有达到管理、服务、环境、治安、生活、人际关系的全

  面和谐,才是新型现代化社区的楷模。真正地实现这一综合目标,是一项艰

  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也需要有关部门的认真策

  划和实施。

  以上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中期总体目标,是长远目标的一个阶段,对社

  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党员必然归向社区,社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建立党组织,接纳本社区的所有党员,组织他们开展工作。可以根据本社区党员的具体情况,制定管理制度,例如,制定离退休党员活动制度、下岗党员管理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等。让党员感到社区党组织的温暖,继续在社区党组织的关怀下坚定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还应该鼓励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工作,鼓励他们和社区内的党员一起为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和党的工作做贡献。必须强调,作为共产党员不论在工作单位还是在社区,都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都要自觉自愿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明确社区党组织的职责,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关键是在街道党组织领导下,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其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组织党支部成员和居民群众完成本社区所担负的各项任务;支持和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履行职责;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探索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经验和方法;作好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达到联系群众、体贴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二、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社区居民自治是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

  37

  

  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其根本性质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依法实行自治的组织。

  (一)合理地划分社区规模是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前提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同时考虑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做适当的调整,以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作为社区地域,并冠名社区。例如:天津、南京、青岛、武汉、长春等城市,结合当地实际,把社区规模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有居委会的管辖范围的范围内。在这一思路下,对拟划分社区的辖域、驻地单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居民分类居住状况、社区各类资源分布等进行细致调查的基础上,按照1000户——3000户的规模,对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保证了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到位。沈阳市将原来的2700多个居委会划分为1277个新型社区。长春市将1000多个居委会调整组建为351个社区。吉林省四平市将市区原来的210个居委会划分为75个社区。新社区的建立使城市基础管理工作的载体更加明确,使社区的管辖范围更加合理,社区资源更加丰富,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明显增强。(二)抓好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社区居委会的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包括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建立,任期为三年。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是社区的权力机构,其各位代表从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中推举产生。社区成员代表会议

  38

  

  的主要职责是:依法选举、罢免社区居委会成员;听取和审议社区居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讨论决定社区建设重大事项;评议社区重要工作;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监督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其成员通过选聘产生,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工作有综合管理、协调和监督的职能。其主要职责是:落实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管理社区自治组织的财务和财产;维护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办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做好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助县(市、区)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做好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环境卫生、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和人口管理等各项工作。

  三、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的工作者,这些人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关系到社区工作质量的好坏,特别能影响社区对所属居民的凝聚力。因此,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仅是社区工作者本人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加强社区管理工作,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工作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目前在我国的城市社区里,主要包括专职的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居委会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治安与环卫工作人员、政府部门的特别联络人员等等。在一定意义上,社区里的志愿工作人员也是非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与职业化的社区管理人员一起共同担当着城市社区的管理工作。但是当务之急是要重点解决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

  39

  

  员,他们是社区建设

  地方的社区管理部门往往缺少够格的社区管理者,或者人员有了,但大多数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甚至认为社区工作人员由退休的或者闲着没事干的人管一管就可以了。根本无法开展高层次的社区管理活动,更没有把它同专业化、职业化联系起来。这种情况造成我们对社区管理者的培养重视不够,所以社区工作者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专业技能少等问题。

  从社区发展的形式看,急需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技能、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应该从机关分流干部、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经过法定程序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去。还应对现有的社区工作干部进行专业培训,既可以让他们以在职的形式进入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或社区管理专业学习,也可以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社区干部培训班,为他们讲授现代社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逐步提高他们的城市社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总之,要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基本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管理知识的培训,特别要搞好社区干部的专业教育,推进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城市社区管理干部的新一代群体。

  (三)要切实改善社区基层管理机构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国家在城市基层实施地大量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工作,都有赖于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以及社区管理者的实际管理才能落实到位。因此,上级政府和领导部门必须积极地改善社区

  41

  

  基层组织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和他们的生活条件,这既是基层建设组织稳定的物质基础,也是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社区管理的用房问题。目前从全国看这项工作很不平衡,相互之间差距很大,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各地区领导都在重视并力求解决这个问题。吉林省于2003年2月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决定在2003年底全省各市、州所在地都要建成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县级市和县的社区用房面积至少200平方米。室内要有电脑、电话等必备的办公及活动设施,室外要有居民活动场所。长春市在2004年初,已经有315个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得到落实,平均建筑面积达550平方米,并精心组织了建筑设计,统一了全市的社区标识。四平市78个社区用房已经达到平均建筑面积430平方米,这项工作是长期的,也是艰巨和复杂的,但是只要各级领导重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就会有计划的实现这些条件和目标。

  在重视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条件的同时,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条件,目前主要是工资待遇问题。从大部分的调查资料看,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多数以生活补贴的形式发给本人,金额在200—500元之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已经不适应社区建设的需要。因为社区工作人员已经不再是以退休人员为主的守家在地的“老大爷”、“老大妈”为主体,而是通过公开招聘以合法形式选入到社区的优秀人才。为了稳定这支队伍,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必须解决他们的具体生活问题,把他们的工资纳入正常的分配领域。据长春市民政局的资料,长春市已经把提高社区干部待遇提到工作日程、有的城区已

  42

  

  经将社区干部的待遇提高到700元。随着社区经济的好转,还要不断提高工资收入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才能,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是搞好社区的基本保证,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很重要的措施就是积极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可以在社区内成立“志愿者协会”组织,广泛地宣传和发动群众,使他们了解社区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他们踊跃参加社区工作,并树立建设社区家园,人人都有责任的社区意识,形成人人关心社区,人人爱护社区,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少先队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以他们为主体带动其他居民群众,逐步建立一支热爱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志愿者队伍。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志愿者的特长为社区服务,解决好多实际问题,又可以传播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促进社区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区建设纳入工作日程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改革能否深入,社会能否正常发展的大局。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切实加强领导,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一)要做到认识到位

  43

  

  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应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必须认识到社区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领导成员要统一思想,明确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发展和基层群众自治相结合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行为。大力推行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体现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一项“民心工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明确自己在社区建设中的使命和责任,增强推进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做到工作到位社区建设是一个体制和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常研究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建立社区建设的财力保障机制,逐渐加大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各地的领导要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社会发展计划,在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亲自参加研究,制定具体的社区发展计划。制定计划要立足长远具有前瞻性,实施计划要着眼于现实注重可操作性,保证社区建设的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三)要做到职责到位城市社区建设涉及到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又要互相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能做好工作。特别是民政部门作为

  44

  

  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职能部门,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主动地履行职责,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民政工作的重点工程积极推进。还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及老龄委等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努力形成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带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总之,社区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充满生机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紧抓住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机遇,开拓进取,再创城市社区建设新的辉煌。

  45

  

  

篇十二: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任务内容: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社区最早形成的形式是(B)。

  A.城镇B.农村C.居民小区D.山区

  2.以下哪个不是构成社区的要素(C)。

  A.地域要素B.人口要素C.经济要素D.组织结构要素

  3.社区人群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A)是最基本的社区群体。

  A.家庭、邻里B.家庭、小区C.邻里、小区D.亲属、邻里

  4.城市作为一种比村庄社区规模大、社会结构复杂的社区,有着村庄社区所没有的两大功能

  是(A)。

  A.聚焦和综合B.稳定和综合C.聚集和稳定D.凝聚和稳定

  5.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阶段的探索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6年3月在(D)召开了

  城区工作会议。

  A.北京B.广州C.南京D.上海

  6.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由本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单位推选产生,每届任期(C)年。

  A.1年B.2年C.3年D.5年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区自治包含的要素?(C)。

  A.人事选免B.财务管理C.社区文化D.协助政府工作

  8.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不包括(A)。

  A.教育要素B.空间要素C.管理要素D.生态要素

  9.社区文化最先由哪位美国学者提出的(A)。

  A.梅森

  B.乔治

  C.马斯诺

  D.滕尼斯

  10.下面哪项不是社区文化功能的是(D)。

  A.融合与规范功能

  B.娱乐与教育功能

  C.传承与发展功能

  D.娱乐与提高功能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70分)

  1.狭义的社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___________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社区的绿化环境、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按社区环境对社区管理作用的层次划分,可将社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3.城市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社区服务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_______和_______。

  7._________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

  的重要条件。

  8.汉语“社区”一词的译名最初是由__________先生用来翻译英文community一词的。

  9._________________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区”一词。

  10.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社区工作者队伍由

  、

  、

  和

  1/6

  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这几个部分组成。11.通过“四个民主”,实现党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型社区。12.沈阳市社区自治模式主要是以____________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13.《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作答结果:

  二、填空题1、人文环境、美化和净化状况2、宏观社区环境、中观社区环境和微观社区环境3、空间要素、居住生活环境要素、社区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管理要素、人文要素4、政府主导模式;社会参与机制发展模式;政社合作模式。5、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地域性。6、社会群体、社会组织。7、地域要素。8、查尔斯·罗密。9、滕尼斯。10、专职人员、公职人员、志愿服务人员和理论工作者。11、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12、社区居民。13、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名词解释1.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城市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3.社区工作站是政府、社会出资购买其服务的非营利性公益服务组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4.社区党建是街道党建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地域性党建工作。5、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以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为平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依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的以福利性、公益性服务为主、以经营性服务为辅的各种服务性产品和服务性活动。6.社区环境保护是指基层政府和各种自治组织运用各种手段来防治社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保护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生态环境为目的而开展的各项活动。7.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8.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主要是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进行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保障。9.居民委员会

  2/6

  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城市和农村按照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0.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政府和自治组织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的公务活动。11.社区教育管理对社区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进行合理组合,使之有效运转,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协调活动过程,也是对社区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的一种组织力量。12.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区中介机构,其在社区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社区服务和福利的提供者,同时也是社区经济的助燃物和催化剂。13.社区居民自治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四、简答题1、试述城市社区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城市社区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基层行政社区与自然社区相耦合原则;有利于加强社区管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原则;有利于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管理效能的原则;纵向和横向管理整体协调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2、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队伍完善社区文化共建机制和相关制度法规3、社区治安管理主要要求做好哪几方面工作?社区健全社区治安管理组织机构,协调多方力量,加强领导,发展壮大社区治安管理队伍。协助公安、政法机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失足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助教育,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群众内部矛盾。此外,深化法制教育,增强居民的法律意思,教育居民群众自觉地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应该抓紧抓好。4、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有何借鉴意义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既是进行社会整合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小康社会来临的必然趋势。国外先进的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国内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体现为以下四点:首先,社区管理逐步向社区自治转化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即规划、协调、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其次,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法规。

  3/6

  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再次,积极培育城市社区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最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5、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历程?(1)萌芽阶段(1986-1991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87年社区服务的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2)起步阶段(1991-199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1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拉开了探索、实验和研究社区建设的序幕,社区建设正式启动。(3)探索阶段(1995-200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6年3月上海召开了“上海市城区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加强街道、居委会建设和社区管理的政策意见》,开始着手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并引起全国的仿效。社区建设的实验、探索工作开始在全国逐步展开。(4)推广阶段(2000-200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2000年民政部颁布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全国范围内开始全面实施社区建设与社区体制改革,社区建设由实验走向示范。(5)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2005年8月2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建设和谐社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讲话。

  6、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7、简述当前我国社区自治四种模式的主要特征

  沈阳模式:沈阳市社区自治模式主要是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上海浦东新区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的社区自治模式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形成“街道社区”,注重政府在社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依靠行政力量,通过街居联动发展社区的各项事业。深圳盐田模式:盐田模式在于通过“一会两站”的基本架构,破解社区工作行政化的困境,促成居委会独立化和自主化,还原法律规定的社区自治。江汉模式:江汉模式主要是在社区建设中,转变政府职能,突出社区自治功能,建立新型的政府行政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调控机制与社会自治机制结合、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的城市基础社会管理体制。江汉区也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并成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这三个组织构成社区自治组织体系。

  8、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党建的工作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第二、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第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文明社区。第五、搞好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群众多方面需求。第六、扩大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1、社区治安管理主要要求做好哪几方面工作?答:健全社区治安管理组织机构,协调多方力量,加强领导,发展壮大社区治安管理队伍。协助公安、政法机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失足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助教育,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4/6

  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群众内部矛盾。此外,深化法制教育,增强居民的法律意思,教育居民群众自觉地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应该抓紧抓好。2、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既是进行社会整合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小康社会来临的必然趋势。国外先进的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国内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体现为以下四点:首先,社区管理逐步向社区自治转化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即规划、协调、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其次,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法规。再次,积极培育城市社区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最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3、如何提升我国城市社区治安服务水平?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区治安服务关系建立健全城市社区治安服务体系疏通参与渠道,大力提高社区居民对治安服务的参与度从实际出发,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任务内容:

  题目:假如你是一名社区社会工作者,你所在的社区有很多大龄单身

  青年,他们有婚恋方面的需求,但因为种种原因却没有解决个人问题。

  针对这些大龄单身青年的需求,请拟定一份社区服务方案。(字数:

  约700—800字)

  作答结果:工作目标、任务目标:通过地区发展,帮助该社区待业青年顺利就业,建立一套转变待业青年就业观念、培训他们的技能和促进他们顺利上岗就业的体系。(二)实施策略1.了解现状和需求通过海报宣传、报名,调查问卷、个人申请以及个案访谈等方式统计待业青年人数,充分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职业技能水平以及就业需求等信息,建立待业青年信息数据库。以社区居委会、社工、待业青年代表以及社区志愿者等人组成“待青就业”居民小组,召开小组会议,分析社区青年待业的原因,讨论解决的措施,形成大概的策略框架。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待青就业”居民小组会议的结论,联合居委会社区精英的力量,发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开展“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就业形式”等内容的讲座或者座谈会,另外采取个案访谈

  5/6

  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和家庭动员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待业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刺激他们的就业欲望,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3.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上网搜索、社区相关机构劳务需要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建议等信息,收集劳动力市场需求。“待青就业”居民小组走访社区精英和相关机构,调动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拥有的专业人员和设备,开展各类相应的职业培训。培训完后,有相关证书的就要拿到,没有的就鼓励参加考试获得。如果两项都没有,可以请求权威单位或者培训单位或者居委会开技能证明。还可以向社区内外招收志愿者,协助培训。此外还可以向政府等相关部门请求支持。4.拓宽就业渠道设置就业信息公布栏,把上网搜索、社区相关需要劳务的机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公布出来,居委会写推荐信,积极鼓励待业青年前去面试应聘;委托社区精英人群支持和帮助待业青年就业,动员居民介绍岗位;在社会事业相关部门登记失业;对符合低保或者失业的青年要积极申请;寻找厂家建立长期人力供给关系。5.监督改进执行进度“待青就业”居民小组组织人员开展单位走访、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和其它方式及时收集已就业青年的满意度和单位意见,对不合适或者不符合工作的人员要及时调配和“回笼”培训。对一些仍未就业的青年也要继续开展个案工作。另外检查促进待业青年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的建立,必要购买失业保险等。(三)效果评估通过单位走访、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和其它方式收集已就业青年的满意度、就业率和就业单位的评价,撰写评估报告。用文字形式将“促进待业青年就业”方法理论化和形式化,长期应用。

  6/6

  

  

篇十三: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任务内容: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社区最早形成的形式是(B)。

  A.城镇B.农村C.居民小区D.山区

  2.以下哪个不是构成社区的要素(C)。

  A.地域要素B.人口要素C.经济要素D.组织结构要素

  3.社区人群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A)是最基本的社区群体。

  A.家庭、邻里B.家庭、小区C.邻里、小区D.亲属、邻里

  4.城市作为一种比村庄社区规模大、社会结构复杂的社区,有着村庄社区所没有的两大功能

  是(A)。

  A.聚焦和综合B.稳定和综合C.聚集和稳定D.凝聚和稳定

  5.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阶段的探索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6年3月在(D)召开了

  城区工作会议。

  A.北京B.广州C.南京D.上海

  6.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由本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单位推选产生,每届任期(C)年。

  A.1年B.2年C.3年D.5年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区自治包含的要素?(C)。

  A.人事选免B.财务管理C.社区文化D.协助政府工作

  8.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不包括(A)。

  A.教育要素B.空间要素C.管理要素D.生态要素

  9.社区文化最先由哪位美国学者提出的(A)。

  A.梅森

  B.乔治

  C.马斯诺

  D.滕尼斯

  10.下面哪项不是社区文化功能的是(D)。

  A.融合与规范功能

  B.娱乐与教育功能

  C.传承与发展功能

  D.娱乐与提高功能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70分)

  1.狭义的社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___________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社区的绿化环境、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按社区环境对社区管理作用的层次划分,可将社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3.城市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社区服务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_______和_______。

  7._________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

  的重要条件。

  8.汉语“社区”一词的译名最初是由__________先生用来翻译英文community一词的。

  9._________________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区”一词。

  10.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社区工作者队伍由

  、

  、

  和

  这几个部分组成。

  

  11.通过“四个民主”,实现党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型社区。12.沈阳市社区自治模式主要是以____________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13.《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0.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政府和自治组织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的公务活动。11.社区教育管理对社区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进行合理组合,使之有效运转,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协调活动过程,也是对社区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的一种组织力量。12.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区中介机构,其在社区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社区服务和福利的提供者,同时也是社区经济的助燃物和催化剂。13.社区居民自治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四、简答题1、试述城市社区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城市社区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基层行政社区与自然社区相耦合原则;有利于加强社区管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原则;有利于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管理效能的原则;纵向和横向管理整体协调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2、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队伍完善社区文化共建机制和相关制度法规3、社区治安管理主要要求做好哪几方面工作?社区健全社区治安管理组织机构,协调多方力量,加强领导,发展壮大社区治安管理队伍。协助公安、政法机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失足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助教育,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群众内部矛盾。此外,深化法制教育,增强居民的法律意思,教育居民群众自觉地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应该抓紧抓好。4、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有何借鉴意义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既是进行社会整合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小康社会来临的必然趋势。国外先进的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国内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体现为以下四点:首先,社区管理逐步向社区自治转化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即规划、协调、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其次,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法规。再次,积极培育城市社区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最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5、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历程?(1)萌芽阶段(1986-1991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87年社区服务的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2)起步阶段(1991-199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1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拉开了探索、实验和研究社区建设的序幕,社区建设正式启动。(3)探索阶段(1995-200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1996年3月上海召开了“上海市城区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加强街道、居委会建设和社区管理的政策意见》,开始着手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并引起全国的仿效。社区建设的实验、探索工作开始在全国逐步展开。(4)推广阶段(2000-200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2000年民政部颁布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全国范围内开始全面实施社区建设与社区体制改革,社区建设由实验走向示范。(5)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2005年8月2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建设和谐社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讲话

  6、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7、简述当前我国社区自治四种模式的主要特征

  沈阳模式:沈阳市社区自治模式主要是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上海浦东新区模式:上海市浦东新区的社区自治模式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形成“街道社区”,注重政府在社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依靠行政力量,通过街居联动发展社区的各项事业。深圳盐田模式:盐田模式在于通过“一会两站”的基本架构,破解社区工作行政化的困境,促成居委会独立化和自主化,还原法律规定的社区自治。江汉模式:江汉模式主要是在社区建设中,转变政府职能,突出社区自治功能,建立新型的政府行政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调控机制与社会自治机制结合、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的城市基础社会管理体制。江汉区也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并成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这三个组织构成社区自治组织体系。

  8、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党建的工作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此外,深化法制教育,增强居民的法律意思,教育居民群众自觉地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应该抓紧抓好。2、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既是进行社会整合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小康社会来临的必然趋势。国外先进的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对国内社区建设的借鉴意义体现为以下四点:首先,社区管理逐步向社区自治转化的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即规划、协调、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其次,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法规。再次,积极培育城市社区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最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3、如何提升我国城市社区治安服务水平?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区治安服务关系建立健全城市社区治安服务体系疏通参与渠道,大力提高社区居民对治安服务的参与度从实际出发,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任务内容:

  题目:假如你是一名社区社会工作者,你所在的社区有很多大龄单身

  青年,他们有婚恋方面的需求,但因为种种原因却没有解决个人问题。

  针对这些大龄单身青年的需求,请拟定一份社区服务方案。(字数:

  约700—800字)

  作答结果:工作目标、任务目标:通过地区发展,帮助该社区待业青年顺利就业,建立一套转变待业青年就业观念、培训他们的技能和促进他们顺利上岗就业的体系。(二)实施策略1.了解现状和需求通过海报宣传、报名,调查问卷、个人申请以及个案访谈等方式统计待业青年人数,充分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职业技能水平以及就业需求等信息,建立待业青年信息数据库。以社区居委会、社工、待业青年代表以及社区志愿者等人组成“待青就业”居民小组,召开小组会议,分析社区青年待业的原因,讨论解决的措施,形成大概的策略框架。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待青就业”居民小组会议的结论,联合居委会社区精英的力量,发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开展“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就业形式”等内容的讲座或者座谈会,另外采取个案访谈和家庭动员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待业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刺激他们的就业欲望,进而树立正

  

  确的就业观念。3.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上网搜索、社区相关机构劳务需要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建议等信息,收集劳动力市场需求。“待青就业”居民小组走访社区精英和相关机构,调动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拥有的专业人员和设备,开展各类相应的职业培训。培训完后,有相关证书的就要拿到,没有的就鼓励参加考试获得。如果两项都没有,可以请求权威单位或者培训单位或者居委会开技能证明。还可以向社区内外招收志愿者,协助培训。此外还可以向政府等相关部门请求支持。4.拓宽就业渠道设置就业信息公布栏,把上网搜索、社区相关需要劳务的机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公布出来,居委会写推荐信,积极鼓励待业青年前去面试应聘;委托社区精英人群支持和帮助待业青年就业,动员居民介绍岗位;在社会事业相关部门登记失业;对符合低保或者失业的青年要积极申请;寻找厂家建立长期人力供给关系。5.监督改进执行进度“待青就业”居民小组组织人员开展单位走访、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和其它方式及时收集已就业青年的满意度和单位意见,对不合适或者不符合工作的人员要及时调配和“回笼”培训。对一些仍未就业的青年也要继续开展个案工作。另外检查促进待业青年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的建立,必要购买失业保险等。(三)效果评估通过单位走访、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和其它方式收集已就业青年的满意度、就业率和就业单位的评价,撰写评估报告。用文字形式将“促进待业青年就业”方法理论化和形式化,长期应用。

  

  

  

推荐访问:分析我国的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 我国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