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15篇

时间:2022-12-03 22:30: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15篇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课原则、实验研究步骤和方法  精选文档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1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15篇

篇一: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课原则、实验研究步骤和方法

  精选文档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课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课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课目的,所采纳的教课手段和教课方法。在新课程标准公布此后,跟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课方法已经不可以完好适应教课的要求,一定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课实践,我们概括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线下,科学课实行的一些教课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线下的小学科学教课方法是依据以下原则确立的:

  科学性原则。教课方法的确定,一定是科学的,切合科学教育的规律,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课方法的确定,一定有益于学生生动、开朗、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课方法的确定,一定有益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一定有益于学生各种研究活动的睁开。

  过程性原则。教课方法的确定,一定有益于学生亲自经历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获取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课方法的确定,应当在汲取传统教课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建出一些与传统教课方式不同的教课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线下的小学科学教课方法详细有以下特色:

  拥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课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表现教师的共同参加,在共同参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表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常常是多种教课方法的综合使用,有益于调换学生非智力要素的踊跃作用,提升讲堂教课成效。

  表现开放性。好多方法的实行,都不是独自在讲堂上能够达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课方法整合、总结、概括为:研究发现法、小组谈论法、角色饰演法、现状检查法、信息采集法、模拟创建法。

  1、研究发现法。研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谛那样,经过自己的研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由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研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

  .

  精选文档

  学课中,运用研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散发挥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研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思想、自学能力和实质操作能力。

  研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含以下六个过程: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研究准备;提出问题是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课的目标之一。要创建一种问题情境,创建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有发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思想才会活跃,才能提出问题,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

  (2)猜想和假定。猜想和假定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要修业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和假定,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后,教师要重申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想集中在要研究的问题上。

  (3)能依据设想答案,拟订简单的科学研究计划。拟订研究计划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比较难的环节,需要学生高质量思想活动的参加。研究计划是要依据展望的结论来拟订,学生预料的结论不同样,他设计的研究方案也就各不同样,只有实验方案设计好了,学生才能明的确验的步骤和思路,防止着手的盲目性。

  (4)实验研究。分组察看、实验操作。研究是依据研究计划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查验自己对问题猜想的详细实践。必定要让学生在拟订研究方案后再睁开实验研究活动。

  (5)剖析办理实验数据。在实验中察看到的现象、丈量的数据都是形成结论的有效事实和靠谱凭证,要指引学生仔细剖析:从这些现象或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结论。

  (6)组织学生谈论和沟通,得出研究结论;沟通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沟通要修业生说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实验所获取的事实(数据)而后说出自己依据实验得出的结论。

  三年级:二单元第一课《果实和种子》,种子萌生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要素有关?

  .

  第5课《摆》,摆的快慢与哪些要素有关系?

  精选文档

  四单元第5课《下降伞》下降伞下降快慢与哪些要素有关系?

  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迪》,斜坡的大小对拉力的影响

  二单元第3课《建桥梁》,桥梁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六年级:五单元第1课《各种各种的能量》,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

  以上7课中包含了运用研究法进行科学实验的一套完好的研究步骤过程。实验种类都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最明显的特色是“控制变量”来采集实验数据。

  问题:

  假定:

  。

  保持不变的是:

  。

  需要改变的是:

  。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

  。

  发现的现象:

  。

  结论:

  。

  下边分别地来说一下:

  三年级二单元第1课“果实和种子”?

  问题:种子萌生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假定①:与水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

  保持不变的是:温度、空气。(种子、容器都同样)

  需要改变的是:水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各放入X粒种子,1号瓶里洒点水(需常常洒水保持润湿),2号瓶里不洒水,放在常温的屋中。

  发现的现象:过几日后,1号瓶内的种子发出小芽,2号瓶里的种子没有抽芽。

  结论:种子萌生与水有关。

  问题:种子萌生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假定②:与温度有关。

  .

  精选文档

  保持不变的是:水、空气需要改变的是:温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常常洒水保持润湿。1号瓶放入冰箱中,2号瓶放在常温的室中。

  我的发现:过几日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生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抽芽。我的结论:种子萌生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易抽芽,温度低不易抽芽)。

  问题:种子萌生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假定③:与空气有关。保持不变的是:温度、水。需要改变的是:空气。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常常洒水保持润湿。1号瓶拧紧盖,2号瓶不盖盖,都放在常温的室中。我的发现:过几日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生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抽芽。结论:种子萌生与空气有关。

  

篇二: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步骤初探

  孝昌县悟乡中心小学沈典章以往的科学教学教师习惯用灌输式讲解,学生则习惯被动的接受,识记,因此,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极大的“扼杀”。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时,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但却会失掉学习的动力、欲望、兴趣等这些更加宝贵的东西。新的课标指出,学习必须是积极体验、探究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他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对小学科学课来说,尤为重要。一堂好的科学课应当以学生的探究性体验为主,强调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和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这就是说,探究既是一种学习的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围绕“问题”开展的活动,是一个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教师在科学课中按什么样的过程操作才能更好地让实施探究性学习呢?本人以为,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一、创设教学情境、明确研究主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分析要掌握的知识,确定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明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已有的概念,并通过他们对这些概念的表述来发现其最主要的困难(分析认识上的障碍和错误),由此来进行教学设计情景激发学习和探究兴趣,确定每节课学生的探究主题。例如,开年初第一节科学课,为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我在课堂上准备了一杯辣椒水,并强调学生要仔细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当面模仿老师的动作,当我伸出食指蘸辣椒水后,换用舌头舔中指。当学生代表舌头模仿时,都是舔食指,结果个个辣的叫苦不迭。最后老师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同学明白了仔细观察的好处,从而培养探究活动时仔细观察的习惯。二、确定探究的问题教师设计每个探究问题时,应首先关注“学生的问题”,注意“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或调查,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教师的指导活动重在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研究的问题。教师这时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教师在确定学生选择的探究问题时要应该注意四点:1.确定的问题要能引导出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

  2.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够适合对该问题进行探究。3.通过讨论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科学语言表达能力。4.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和探究过后,有一种探究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如粤科版《动物与环境》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你见过“松鹤延年图”吗?在向学生展示图画时,提问“这幅图表达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自然界中这幅图却是错误的,究竟错在哪里呢”?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一下子就会产生,会吗?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呀?等问题。这就成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其想探究的欲望肯定很强烈。三、合理假设过程,大胆规范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首先让学生以小组或以班级形式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什么?将发生什么?理由是什么?从而明确相关的概念和假设。探讨可行的实验方案,以便开展对假设或推断的检验,接着组织学生整理讨论记录,书写出详细的假设与推测。然后在班级中交流,教师要让学生规范地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推测与假设。以《生锈与防锈》一课为例,学生想证明铁生锈产生的铁锈到底是不是铁呢?教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但还不能让他们马上探究。因为在探究前还要做一些准备,否则学生的探究学习目的不明,使得科学探究的效率降低,这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引入探究学习的推测和假设环节。四、开展探究过程,解决设置问题科学课的探究活动,本质上是注重让学生充分建立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小组开展相关的实验活动,对假设进行科学验证。活动的目的是要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一过程要求学生: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用文字和图形或表格表达出来。2.学生用几组不同参数进行实验,描述实验结论(用图解或文字)。3.对照先前的假设和推断,描述与探讨实验方法和结论,讨论能证明与判断实验结果的各种要素。在探究验证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所在的基础。

  五、广泛交流,合理改进在班级中交流解决的办法、产生的反应、获得的结论和存在的疑惑,对照学生的建议,围绕有效性与论据展开讨论。这些讨论要使学生意识到,同一个结论有多种途径可以达到。如学生经过小组探究后得出“铁生锈产生的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铁锈不是铁。”的方法有许多种,有的很简便,有的就比较麻烦”的结论,然后教师提问:“在各种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中你们认为哪些方法既简单又好,哪些方法相对来说比较麻烦?”引导学生在今后科学探究中遇到类似情况学会方法的选择,让学生增强辨证意识。六、消化应用,拓展延伸教师要帮助学生列出在探究过程中接触过的新知识(概念、技术和方法),对照新知识,让学生阅读材料、参考资料或通过举例延伸知识,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得到应用。如当学生会用一个画了刻度线的一次性杯子来测量水的多少的方法后,教师就应适时、适度地给予引领:“这是同学们自己研究出来的可以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做得不错。如果把这只一次性杯子再做好看些。比如长长的圆柱状,也在上面准确地标上像刚才同学们画的刻度,那么一种新的可以测量液体多少的科学仪器——量筒就被发明了(出示量筒)。事实上你们已经做出来了,小朋友真聪明,科学家也是像你们这样发明一些科学仪器的。”让学生从自己的探究结论来理解量筒,使获得的科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上这六个步骤并是科学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常用模式,包含了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但是,它不应成为对教学方法的限定,也不要将这六个步骤的叙述顺序当成像八股文一样,僵化的当做探究活动的过程顺序。教师应根据三维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课的特点。思考如何设计探究步骤,以及决定采用何种手段来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各种问题。总之,让学生多参与探究过程,感受体验乐趣,学习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是每位科学教师的最终目标。

  

  

篇三: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实用文档.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那么、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到达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到达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公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那么确定的:

  科学性原那么。教学方法确实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那么。教学方法确实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那么。教学方法确实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那么。教学方法确实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那么。教学方法确实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根底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表达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表达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表达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开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

  .

  .实用文档.

  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六个过程: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准备;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根底,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有提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会活泼,才能提出问题,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

  〔2〕猜测和假设。猜测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测和假设,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后,教师要强调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研究的问题上。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制定探究方案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拟难的环节,需要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参与。探究方案是要根据预测的结论来制定,学生预想的结论不一样,他设计的探究方案也就各不相同,只有实验方案设计好了,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思路,防止动手的盲目性。

  〔4〕实验探究。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探究是根据探究方案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猜测的具体实践。一定要让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后再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5〕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都是形成结论的有效事实和可靠证据,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这些现象或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进而得出结论。

  〔6〕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结论;交流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交流要求学生说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数据〕然后说出自己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

  三年级:二单元第一课?果实和种子?,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

  .实用文档.

  第5课?摆?,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大小对拉力的影响

  二单元第3课?建桥梁?,桥梁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六年级:五单元第1课?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

  以上7课中包括了运用探究法进行科学实验的一套完整的探究步骤过程。实验类型都是比照实验,比照实验最显著的特征是“控制变量〞来收集实验数据。

  问题:

  假设:

  。

  保持不变的是:

  。

  需要改变的是:

  。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

  。

  发现的现象:

  。

  结论:

  。

  下面分别地来说一下:

  三年级二单元第1课“果实和种子〞?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假设①:与水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

  保持不变的是:温度、空气。〔种子、容器都一样〕

  需要改变的是:水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各放入X粒种子,1号瓶里洒点水〔需经常洒水保持湿润〕,2号瓶里不洒水,放在常温的屋中。

  发现的现象:过几天后,1号瓶内的种子发出小芽,2号瓶里的种子没有发芽。

  结论:种子萌发与水有关。

  …………………………………………………………………………………………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假设②:与温度有关。

  .

  保持不变的是:水、空气

  .实用文档.

  需要改变的是:温度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经常洒水保持

  湿润。1号瓶放入冰箱中,2号瓶放在常温的室中。

  我的发现:过几天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发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发芽。

  我的结论:种子萌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易发芽,温度低不易发芽〕。

  …………………………………………………………………………………………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假设③:与空气有关。

  保持不变的是:温度、水。

  需要改变的是:空气。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经常洒水保

  持湿润。1号瓶拧紧盖,2号瓶不盖盖,都放在常温的室中。

  我的发现:过几天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发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发芽。

  结论:种子萌发与空气有关。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①: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路面情况、距离一样〕

  保持不变的是:小车重量。

  需要改变的是:拉力大小。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细绳一端挂小车,另一端挂钩码悬于桌边下,用改变钩码个数的方法来改变拉力的大小〔改变三次力〕。每次力做三遍,分别记下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数据比拟、分析,得出小车的快慢情况。

  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没有秒表,可在明显改变拉力大小的情况下,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如拉力分别为5、10、15克〔可自定〕。

  我的发现:重量不变时,拉力越大,速度越快;拉力越小,速度越慢。

  我的结论: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反之就越慢。

  ……………………………………………………………………………………………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

  .实用文档.

  假设②:与重量有关。小车越重走得越慢;小车越轻走得越快。保持不变是的:拉力大小需要改变的是:小车重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细绳一端挂小车,另一端挂一定重量的钩码悬于桌边下,通过增加砝码个数的方法来改变小车重量〔改变三次〕。每次做三遍,分别记下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数据比拟、分析,得出小车的快慢情况。我的发现:拉力不变,小车越重,速度越慢。结论:小车越重,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四年级三单元第5课?摆?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①: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的重量、摆摆动的角度。〔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是:摆长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一个摆分别拴在长是20、30、40CM长〔摆长可自

  定〕的摆线下端〔上端固定好〕,把摆移开垂直位置一定角度,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来回算一次〕,每个摆长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拟、分析,得出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快。结论:摆长越长,摆的越慢;反之就越快。…………………………………………………………………………………………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②:与摆重有关,摆越重,摆的越快;摆越轻,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长、摆动的角度、〔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是:摆重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重量不同的三个摆分别拴在长是一定的摆线下〔上端固定〕,使摆移开垂直位置一定角度,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每个摆重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拟、分析,得出我的发

  .

  现。

  .实用文档.

  我的发现:在摆长、摆角一定时,不管摆轻摆重,摆的次数都相同。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无关。

  ……………………………………………………………………………………………

  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假设③: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小,摆的越快;摆角越大,摆的越慢。

  保持不变的是:摆重、摆长

  需要改变的是:摆角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一摆拴在一定长度的摆线下〔上端固定〕,分别移开垂直位置25°、30°、35°角〔角度可自定〕,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分别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每个角度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拟、分析,得出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虽摆角不同,但摆的次数都相同。

  结论:摆角大小与摆的快慢无关。

  四年级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

  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假设①:伞面越大,下降越慢;伞面越小,下降越快。保持不变的是:挂的重物。〔空气阻力不变〕需要改变的是:伞面大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重量相同的三个重物分别拴在伞面大小不同的三个降落伞的细绳上,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看哪个下降的快或慢。〔可做三次〕我的发现:伞面越大的伞下降越慢,伞面越小的伞下降越快。结论:伞面越大下降越慢。反之就越快。……………………………………………………………………………………………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②:重物越重,下降越快;重物越轻,下降越慢。保持不变的是:伞面大小。需要改变的是:挂的重物。

  .

  .实用文档.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轻重不同的三个重物分别拴在伞面大小相同的三个降落伞的细绳上,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看哪个下降的快或慢。

  我的发现:重物越重,下降越快;重物越轻,下降越慢。结论:重物越重下降越快;反之就越慢。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斜坡是否省力的实验

  问题: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假设①:斜坡〔坡度〕越大,拉力越大;斜坡越小,拉力越小。保持不变的是:斜坡长度。〔路面情况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斜面坡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用测力计在一端高分别为5、10、15本书的斜面上向上拉小车,分别记下用力的大小,各做三次并分别求出平均值。我的发现:斜坡越大,拉力越大;斜坡越小,拉力越小。结论:〔同上〕……………………………………………………………………………………………问题: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假设②:与坡长度有关,斜坡越长,拉力越大,斜坡越短,拉力越小。

  .

  保持不变的是:斜坡高度

  .实用文档.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用测力计在三块长分别为20、30、40cm的斜面上向上拉小车,分别记下用力的大小,各做三次记并分别求出平均值。

  我的发现:斜坡越长、拉力越小;斜坡越短,拉力越大。

  结论:斜坡越长,拉力越小,反之就越大。

  问题: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假设:橡皮筋拉的越长,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越远。保持不变的是:橡皮筋、“火箭〞本身不变,发射地方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橡此筋拉伸的长度。〔改变三次〕实验步骤〔我的做法〕:1、把“火箭〞底部抵在“发射器〞的橡皮筋上。

  2、向下拉“火箭〞,分别使“火箭〞上的第一、第二、第三个刻度对准“发射器〞底边,松手发射,各发射三次并分别记下射出的高度。

  3、求出“火箭〞三次高度的平均值。

  .

  .实用文档.

  我的发现:橡皮筋拉的越长,“火箭〞射出的高度越高。结论:物体能量越大,运动距离越远。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创造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根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拟、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开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决不是唯一的方法。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创造家不能一天到晚都在搞创造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根底,所以比拟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那么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那么充分表达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假设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机,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

  .

  .实用文档.

  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问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法的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

  学内容、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根底,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尝试,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

  〔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

  〔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那么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到达应用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

  〔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

  .

  .实用文档.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在总结和归纳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防止概念模糊不清。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局部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局部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国。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4、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年级科学课中使用。

  作品制作法的主要特点是:〔1〕制作是趣味性比拟强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多于讲,做多于想,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动手制作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将所学的知识、能力应用于实践。

  〔2〕教师休启发和教育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这不但能够从小培养他们利用废旧物资的环保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3〕制作的作品、学到的技巧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的可以直接用于生活,美化环境,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

  〔4〕通过作品制作,尤其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创造意识,学生中的很多有意义的小创造、小创造都是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灵感的。

  〔5〕在科学课中,不是为了制作而制作,不是单纯为了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在作品完成以后,教师要安排一些使用制作出的作品的活动,通过活动指导学生发现和继续探究。

  .

  .实用文档.

  作品制作法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其中包括掌握和使用材料与操作工具的技能,对作品的大胆想象和设计能力,培养他们尊重实践、热爱劳动的态度,并激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能力与日常生活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创造创造意识。

  作品制作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可以使共享,也便于教师的指导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种形式既可以使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5、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业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拟、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根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而且是现代人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及至日常生活中的普遍需要,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在活动过程中,文献搜集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研究活动,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指导。在教师向学生布置专题和进行信息搜集的操作指导时,可以采用班级辅导方式;在学生独立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时,教师既可以个别指导,也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就信息搜集和整理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进行统一指导。

  信息搜集法的活动过程是: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专题。在确定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根底和信息能力,设计的题目要具体,不要过大过空,以免学生无所适从。

  〔2〕教师在确定专题后,要指导学生了解搜集专题信息的来源、途径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必要时可以出示信息搜集的主要观点提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

  .实用文档.

  〔3〕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整理,这项工作主要在进行。这些资料可以是书籍、报刊,也可以是光盘或多媒体软件,在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或集体指导。

  〔4〕学生汇报信息搜集整理的情况,展示和发表自己对专题的观点和看法,这个过程可以在课堂中完成。在训练有素的条件下,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文献报告。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汇报材料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信息搜集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研究方法,虽然学生在语文课的教学已经接触过阅读,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语言教学中的阅读毕竟和信息搜集法不同。他们对于搜集与综合处理信息,形成专题结论仍然是比拟陌生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把指导学生搜集与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活动的重点。

  .

  

  

篇四: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的探究课

  [摘要]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课堂点滴思考

  一、“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总结、验正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很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二、“电化教学”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参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随后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动脑思索,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探究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言如:“某某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某某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还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

  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我还结合实际,进行了“两会两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能说,能做。学生在科学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自评,自己认为做到了,就可以到科代表那儿要求加一颗星,当然也要结合学生互评。学期结束前,教师可根据组长统计的情况,满15颗星以上可以得“优”,10颗到15颗可以得“良”,5颗到10颗可以得“中”,这就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一切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操作,既方便,又真实。

  总之事实表明,“课改”后教师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出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篇五: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探究课

  使小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培育具有科学思维的世界公民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刻不容缓。那么,在全面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环境下如何上好科学探究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的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本课的研究方向,这时教师可以参与提出问题。在本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关键,所以:1、情境要指向学生未知的新事物;2、情境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杠杆》一课,我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二、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例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预测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橡皮泥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橡皮泥在底部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要处理好这个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要有所预见,并有应对预案。2、教师要减少外界暗示作用对学生思维的影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3、学生出现多个错误假设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揭示矛盾的方式,由学生

  自己作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设,而不是教师武断地决定探究方向。三、制定探究方案《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所学校有教学计划,一家企业也有营销计划,同样学生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是为了自主探究、顺利有序地进行,使自主探究的成功有了保证。当然学生初次设计,很难做到思路清晰,设计合理,但教师可有意识地作指导和训练,比较几个学生设计方案的优劣,师生一起评议优劣各在什么地方,久而久之,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就大大提高。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在本环节中要注意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点拨的作用。四、实施探究根据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研究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一般不要求学生在本环节能够解决全部问题,只是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探究、亲历探究的机会。五、展示与交流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展示与交流环节要注意两个方面:1、创设民主氛围。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的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2、允许学生犯错。在交流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六、拓展与创新科学课解决的是科学的问题,但是课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就不是一节完美的科学课,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

  

  

篇六: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五种类型:

  一、探究某种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如水的性质、植物的根、蚂蚁、种子的构造、各种各样的岩石、土壤的成分等。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分析与综合。探究时。首先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分别进行探究;然后通过交流和研讨把探究结果综合起来,从而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

  二、探究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建立概念。如昆虫、果实、溶解、金属、导体与绝缘体、弹性等。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抽象与概括。探究时,首先选取这类事物中几种典型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然后把这类事物全有、其他事物没有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之后再用概括的方法把抽象出的本质特征推及到全类事物,从而建立明确的概念。

  三、探究某种事物变化的规律、原因、条件。如物体热胀冷缩、凸透镜成像、雾的成因、风的成因、种子发芽条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等。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归纳。探究时,首先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多个或多次观察;然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后用归纳方法(求同法、差异法等)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

  .

  四、探究某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水的三态变化、自然界里水的循环、食物链、鸟的形态与生活习性、水域污染的原因与危害等。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分析与综合。探究时,首先运用观察、实验、研讨等方法,分别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用综合的方法,认识这几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类的综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认识的进一步抽象、概括和提升。

  五、探究某种事情的做法,学习某种方法技能。如测定物体的温度、辨认方向、制作保温箱、饲养小动物、种植花卉、怎样使落下的鸡蛋摔不破等。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认知和练习。探究时,首先根据已有经验、相关资料、教师讲解等了解操作的基本过程和要点;然后进行尝试性的操作,亲自体会各项操作要点;之后再结合不同的应用反复练习,从而正确、熟练地掌握这种方法技能。

  ;.

  

  

篇七: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科学性原则: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体性原则: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小组讨论法:

  1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

  2

  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李华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

  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所有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好科学课、喜欢科学课。作为教师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沉与浮》这一课时,我设置了问题:“把一小块铁放在水里,这一小块铁立即沉下去,而船也是铁做的,它却没有沉下去,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出,许多学生就情绪高涨,激动不已,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查资料,看书学习,询问老师,尽量去弄清楚这一问题。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设置,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目的。

  3

  二、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的教学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过程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能使学生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其探究过程必然要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疑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和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学生学好科学课。如:我在教学《沉与浮》这一课时时,让学生通过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出:“小铁块能沉入水里,而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看书学习,然后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进行探究,终于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物体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也使学生弄清楚了一块铁块能沉入水里,而轮船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这样通过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了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

  三、在教学中要强化科学实验、促进学生爱科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加强科学实验。因为实验是最直观的,它尊重客观事实,是能验证事实、道理的有效方法。通过实验,很容易让学生去感知和接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和强化实验教学。

  4

  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首先明确实验目的。(二)其次明确操作过程。如教学《怎样接亮小电珠》这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最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

  补充。通过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操作过程,他们就能从实验中去感知科学问题,并且容易接受,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三)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作为实验的结论。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中处处包含着问题,所以科学期待着学生去探究、去学习,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中去感知自然规律和科学问题,让自然规律和科学问题在实验中得以体现,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动口、动手、动脑、动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八: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课

  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研究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微课直观演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是以科学实验为支撑的学科,学生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为了让学生的实验更有效,熟练掌握科学实验的技能,教师的演示、指导实验就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低中年级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得操作的指导,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教师们往往现场演示、亲自示范,但是由于班级学生数较多,学生离教师较远,操作器材体积太小……这样的演示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不能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这时,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利用多媒体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疑善问多想,培养发散性思维

  生物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而课堂提问恰恰是促进师生或学生之间互动的催化剂。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英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深入,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回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提问时易陷入误区,有的教师提问时随意性较大;有的教师为问而问,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不当,问题肤浅、平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准确等等。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善问”和“巧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人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虽然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操作能力逐渐被弱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例如在教学《温度和温度计》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计的读数。我在演示实验之前,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图片,观看操作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然后,我再分别取一杯热水和凉水,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浸入热水中,观看液柱不断上升的过程,等待液柱不再上升了,目光与液柱顶端保持水平,观察读数并记录好数据。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跟着操作,用同样的方法将温度计的液泡浸入凉水杯里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们个个都像科学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同一个实验要求每一个人都来做一次,确保了人人动手做实验,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动手做操作的能力。

  四、分组合作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但是,在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时,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每小组4人,各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选出组长、记录员、材料员。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

  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中的各种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材料员负责领取、保管、归还实验材料;汇报员要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小组各成员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从而达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要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学生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对学生讲明白该实验的目的和要研究的问题,并且说明各种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营造和谐氛围,师生教学相长

  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键。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要以爱为基础,让学生动之以情,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从一个指挥者转变为一个引领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和学生们一起探究,一起动手,一起学习;教师要真诚地面对学生,并且多鼓励。总之我们应该多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我在探究热的传导这个问题时,我先是将双手搓得很热,然后与学生握手,这时学生的手就感觉到暖和,同时告诉学生,这个现象就是热的传导,从而也使课堂气氛非常和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总之,要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学生合作探究的各项准备工作。再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具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我在教学《秋季星空》、《冬季星空》时,这两课的内容讲起来,非常抽象、空洞,而通过多媒体网络来帮助教学,当打开视频和图片时,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活力。

  

  

篇九: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通过科学实验可以验证一些科学真理和科学规律,在小学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为了更好地提升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要对科学实验进行深度探究,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高效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课程中??验探究方法的相关问题,并针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展开了几点论述。所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得来的,不经过科学实验证实的科学知识都是不具有说服力的,甚至有的是错误的。因此科学实验在小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也要在这些活动中突出实验教学的地位,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重点讲述一些科学实验,让学生在看实验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成了一个关键问题,也成了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多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和创新,不断扩充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展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1/5

  更加主动。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于现在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师要针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思考,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上的创新。

  一、教材自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自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观看小学科学实验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其实在小学阶段中有些实验课程,不需要教师进行正面的讲授,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完全可以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此外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科学知识,自己的印象更为深刻。同时,通过自主学习还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自主学习完成一个实验课程之后,就会有很好的信心进入到下一个实验课程的学习当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通过教材自学法可以达到很好的自主学习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一个简单的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比如当教师在讲到《动物有哪些相同点》这部分科学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给我提供了的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在这些图片中找动物一些相同点。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住这部分小学科学知识内容,很快

  2/5

  就能知道它们的相同点都有什么,有些动物不仅在外貌上、集群分布上以及食物上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一些其他的科学实验,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虚荣心,学生在教材自学法中找到了学习的快乐,也就会不断地进行教材自学,摆脱了传统学习方法的束缚,对提升自身的小学生科学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引导探究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虽然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很多的实验课程可以通过教材自学法来完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这样完成,仍然有一部分实验知识很难掌握,或者是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针对学生的不同之处进行反复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积极探寻一些科学真理,鼓励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因此教师要在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实验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引导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盲目地引导可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信心受挫。教师主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在学生苦苦思索而得不出答案的

  3/5

  时候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马铃薯沉浮实验的过程中,会让学生找到一种能让马铃薯漂浮起来的液体。学生通过自己的科学实验,找了很多种液体却没有成功,马铃薯都会沉到水中,而不会漂浮在水面上。这之后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要找到一种密度一定比水大的物体,或者说是密度比马铃薯的密度要大的物体,这样才有可能让马铃薯漂浮在溶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马上就会转变思维,找一种密度比较大的溶液。学生们就会想到汞这个液体,汞这个液体密度非常大,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证明马铃薯是否能漂浮在汞这个液体溶液当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换一个实验思维去思考问题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对学生实验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放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才会对一些实验现象产生浓厚的好奇心,进而主动的探索思考。这对提升学生自身的科学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开放实验法,把实验的空间和时间完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从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5

  比如当教师在讲到静电的相关知识的时候,会讲到一些静电产生的原理,或者是可以引发静电的方法。教师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什么物体在一起摩擦才会生成静电,然后给学生准备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动手验证。学生会在实践过程中让两种物体进行摩擦,然后再把物体靠近小纸屑,检验一下是否有静电存在。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获得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者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可以产生静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而获得的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师也要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验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满洲里市第三小学XX]

  5/5

  

  

篇十: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喻屯第一中心小学李惠贤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根据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结合区教研室倡导的“导学议练”,我们构建了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5、尊重事实,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

  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

  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如《我们的营养》一课,各组学生在实验后汇报:我把碘酒滴在馒头上,馒头变成蓝色了!滴在米饭、土豆上以后也变蓝了!碘酒滴在油菜上面没有变化,碘酒滴在辣椒上面没有变化……在学生汇报了丰富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中食物凡是有淀粉的,滴上碘酒都会变成蓝色;而不含淀粉的就不会变色。从而,使学生对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色的特性有了很直观的认识。本环节注意问题: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

  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篇十一: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科学探究课

  新课程要求科学课讲究探究式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对学科学的兴趣。为了使科学探究真正走进小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上好每一节科学探究课,在几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就如何上好一节小学科学探究课我有如下几点想法:

  1.激发探究的兴趣,新课的导入是关键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精彩的科学探究课,新课的导人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如:采用游戏导人,课件动画导入,谜语导人,魔术表演等形式。例如我在讲《动物运动会》时,播放了一段动物运动会的精彩视频导人新课,学生看后兴趣非常浓厚,迫不及待的投入到了新课的探究中。

  2.探究问题的提出是开启科学探究活动的大门

  在科学探究课中,探究的问题必须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也可以是学生在预习和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提出问题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前提。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的环节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欲望。例如我在讲三年级科学《浮与沉》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一起放入水槽中,同学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上课时学生看到这一现象马上提出来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还有那些物体能沉在里,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此时激起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产生想弄明白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由此可见,探究问题的提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激发了探究动机,有利于开启探究活动的大门。

  3.探究活动材料的准备要充分

  新课的导入和探究问题的提出,已经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要想探究活动进行的更充分,材料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材料的吸引远远大于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动手之前能对活动做缜密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材料的准备我们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人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学生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例如我在讲《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准备了乒乓球、扇子、细线、注射器、铁片、磁铁还有塑料弹簧等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准备起来比较容易,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利用这些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的材料使小球运动起来,材料的准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也能做探究活动的主人。

  4.探究目的明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最容易范的错误是没有对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从而使探究活动成为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不知道要探究什么就开始了探究,其结果只能造成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失去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漫无目的的探究中,科学知识已支离破碎,学生探究的乐趣得不到体验,探究方法得不到提升,失去了探究活动意义。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明确这些,学生才会有目标地去发现问题,探究未知。在充分明确了探究的目的后,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问,让学生在充分探究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反复强调了“利用实验材料,让小球在力的作用下动起来”这一探究目的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活动,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进而解决问题。当时我用激励的话语对学生说:“老师现在给大家足够的时间,你们来尽情的玩小球,我们来比一比谁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最多,谁的发现也最多,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同桌玩,还可以小组间玩。”同学们立即行动了起来,有用扇子扇小球使小球动起来的,也有用弹簧的弹力使小球动起来的,还有的学生把小球放在铁片上,转动铁片使小球动起来等等。学生想的方法各种各样,有许多新奇的想法都在自己动手探究活动中蹦了出来。之后,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向我汇报。我惊讶了,惊讶于学生们的发现过程不正是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吗?他们发现的不正是这一节课中要解决的重点吗?学生们之所以能发现这些,正是源于老师给了他们充足发现的时问。试想,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学生们会有那么多的发现吗?

  5.给予赏识性评价,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只要学生真正参与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即使探究活动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有时甚至会不了了之,但是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采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的热情。

  

  

篇十二: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目录一对学生做好引导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1应当保证引入部分具有浓厚的趣味性2要保证引入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3应当保证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二引导学生学会猜想假设1学生首先要独立思考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3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通过积极思考把握结论四引导学生勇于表达掌握交流及评价方法正文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对问题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最终自主掌握结论的学习过程

  金寰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对问题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最终自主掌握结论的学习过程。本文拟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如何让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更好地实施。一、对学生做好引导,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引入”部分,使学生明确相关内容中存在的疑难点,为学生下一步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如“电磁铁”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纸盒进行小魔术表演(使纸盒与小铁钉靠近,小铁钉被吸住),让学生思考“纸盒里装了什么东西”“为什么你们都认为里面是磁铁呢?”当完成一个电磁铁的制作活动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同学思考电磁铁吸了多少颗小铁钉(把学生说出的数量写在黑板上)。“对这些数字你有什么疑问?””这样,在“吸钉数字”的差异中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设计引入部分时需要把握如下几个原则:(1)应当保证引入部分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以“电磁铁”这部分教学的引入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入,利用“游戏揭秘”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做到对电磁铁有关概念与结构的掌握,很多学生就跃跃欲试,要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电磁铁。(2)要保证引入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引入部分选用的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上述课例中学生通过观察盒子中电磁铁吸铁钉的现象,对电磁铁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更加具体地掌握了“磁铁”和“电磁铁”相关概念,为接下来对电磁铁性质的研究做了有力的铺垫。(3)应当保证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在引入环节的设计中尽可能排除同探究内容没有关系的干扰因素,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究的具体问题上来,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组织学生展开小竞赛的方式,在“吸钉数字”的差异中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二、引导学生学会猜想、假设,相关方法验证及策略设计小学生的猜想、假说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且需要进一步验证的。例如在“电磁铁”教学中,学生就会提出许多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受电量影响,电量越大,磁力可能就会越强”“也可能受铁芯上绕的线圈匝数影响,绕得越多磁力就越大”“可能受导线的粗细影响,导线越粗磁力越强”“可能与铁芯的粗细有关,铁芯粗的比细的磁力强”。这就为自主探究活动的推进奠定了基础。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学生首先要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最终对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到的具有共性的猜想、假设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交流。(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开拓思路,要引导学生立足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展开猜想与假设。(3)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好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究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通过积极思考把握结论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为参与者与组织者,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凭借已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使学生明确问题的重难点,体验活动更丰富,问题探究更充实,这样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四、引导学生勇于表达,掌握交流及评价方法学生在自主合作课堂学习中,通过交流、汇报,能够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检验,同时,促进新的探究问题的生成。如在“电磁铁”教学中,学生交流如下的实验结果:电磁铁磁力大小受线圈的匝数影响、导线的粗细一样、电池一样、铁芯一样,13颗小铁钉,1绕15圈,17颗小铁钉,2绕20圈,23颗小铁钉。结论:线圈的匝数绕得越多磁力相应的就越强。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在对比实验中个别小组关于变量的控制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提出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新发现,新问题、新猜想,例如:线圈绕的松紧程度可能会对电磁铁磁力大小产生影响等。让学生就自己的学习情况、探究结果展开交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探究成果与相关知识的掌握,提升对自我学习的控制能力。(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

  

  

篇十三: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体性原则: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小组讨论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李华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所有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好科学课、喜欢科学课。作为教师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沉与浮》这一课时,我设置了问题:“把一小块铁放在水里,这一小块铁立即沉下去,而船也是铁做的,它却没有沉下去,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出,许多学生就情绪高涨,激动不已,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查资料,看书学习,询问老师,尽量去弄清楚这一问题。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设置,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的教学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过程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能使学生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其探究过程必然要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疑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和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学生学好科学课。如:我在教学《沉与浮》这一课时时,让学生通过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出:“小铁块能沉入水里,而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看书学习,然后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进行探究,终于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物体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也使学生弄清楚了一块铁块能沉入水里,而轮船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了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

  三、在教学中要强化科学实验、促进学生爱科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加强科学实验。因为实验是最直观的,它尊重客观事实,是能验证事实、道理的有效方法。通过实验,很容易让学生去感知和接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和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首先明确实验目的。(二)其次明确操作过程。如教学《怎样接亮小电珠》这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最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

  补充。通过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操作过程,他们就能从实验中去感知科学问题,并且容易接受,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三)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作为实验的结论。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中处处包含着问题,所以科学期待着学生去探究、去学习,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中去感知自然规律和科学问题,让自然规律和科学问题在实验中得以体现,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动口、动手、动脑、动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四: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

  .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喻屯第一中心小学惠贤

  .

  -可修编-

  .

  -

  .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

  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

  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

  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

  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

  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根据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结合区

  教研室倡导的“导学议练”,我们构建了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

  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涵及特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

  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

  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

  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

  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

  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

  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

  习的开始;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3、以学生已有的

  .

  -可修编-

  .

  -

  .

  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5、尊重事实,重视证据;6、重视合作式学习;7、重视发展性评价;8、开放的学习时空。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这一个个“板块”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根据探究的对象、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基本环节:1、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只有通过问题的展开,从而实现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实现探究学习目标,实现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首要环节就是能提出或发现问题。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

  -可修编-

  .

  -

  .

  如教学《纸的秘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纸和不同用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纸的哪些秘密?让所有学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疏理分类,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如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程度等)进行探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造纸过程,纸的种类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参观访问或进行实验继续研究、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胀大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过争辩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么证明?”学生的探究又开始了。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2、猜想假设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述,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

  -可修编-

  .

  -

  .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

  合理地猜想与假设。(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

  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

  假设。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

  -可修编-

  .

  -

  .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

  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

  .

  -可修编-

  .

  -

  .

  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如《我们的营养》一课,各组学生在实验后汇报:我把碘酒滴在馒头上,馒头变成蓝色了!滴在米饭、土豆上以后也变蓝了!碘酒滴在油菜上面没有变化,碘酒滴在辣椒上面没有变化……在学生汇报了丰富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中食物凡是有淀粉的,滴上碘酒都会变成蓝色;而不含淀粉的就不会变色。从而,使学生对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色的特性有了很直观的认识。本环节注意问题: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

  .

  -可修编-

  .

  -

  .

  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结束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容做了铺垫。本环节注意问题: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学习完《声音是怎

  .

  -可修编-

  .

  -

  .

  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

  -可修编-

  .

  

  

篇十五: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发现法.二、实验探索法.三、小组讨论法.四、角色扮演法.五、现状调查法.六、作品制作法.七、信息搜集法.八、模拟创造法.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重要途径.

  1/3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五、现状调查法:现状调查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种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与解决方法的一种活动方法.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各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合乎把握现状的能力.六、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的活动,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低年级科学课中使用.七、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

  2/3

  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到运用信息搜集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八、模拟创造法:模拟创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独立或协作完成某种科技作品的活动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模拟创造,能够通过模拟创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和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3/3

  

  

推荐访问:小学科学探究课的做法 探究 做法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