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19篇

时间:2022-12-03 08:15:03 来源:思哲公文网

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19篇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论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和反映论,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19篇,供大家参考。

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19篇

篇一: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论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和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

  代表先驱:蒙克、康定斯基等。表现主义的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鸣曲》。他把梦魇鬼魂搬上银幕,将人、亡魂幻影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的欧洲文艺运动与思潮中,表现主义以其鲜明的外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典型代表人物:凯尔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1901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于1905年与海克尔、洛特鲁夫等成员成立桥派。他们期望如巴黎野兽派一样能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凯尔希纳1911年定居柏林,开办现代绘画研习所。在1933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从美术馆移出、没收捣毁。纳粹上台后迁居瑞士,然而这次的迁徙并没有使凯尔希纳看到希望,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距离凯尔希纳的家25公里。这一次他彻底感到绝望,在长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开枪自杀身亡。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头五个女人》《桥社画家肖像》《马戏团的骑士》等。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一员,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绘画风格上,凯尔希纳以叛逆、抽象躁动、狂放不羁惊世,他崇拜梵高与塞尚,但在作品的表达气质上并不具备欢快的灵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凯尔希纳的作品融于生活,给人以慵懒颓废的讽刺意味。这位狂野不羁极富激情的画家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德国表现主义从人性所共有的特征出发,随人物内心情绪变化而塑造事物的外部形态。表现主义将丑陋与怪咖搬上银幕,在内容上反对客观模仿,要求一切从主观感受出发,并力求突破传统的束缚。虽然表现主义画家对绘画的创作主张与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从主观层次来看却是相同的。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总体来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暴力的激情。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充满着对客观真实的暴力,整个画面都具有粗放狂野的激情,表现主义画家往往表现出偏激的感情色彩,比如忧郁痛苦愁苦等,这同时也在画面中反映出一种比较幽暗的美感。最为代表的是梵高与蒙克的作品。如蒙克《呐喊》,蒙克,挪威画家,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艳丽鲜明快活的色彩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原本安静祥和的云彩和潺潺的小溪表现为缠绕、扭动、狂乱的色线,从而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克又通过对主人公夸张的动势传达出波的流动和刺耳的听觉感受,将画面的表现形式推到了高潮。刺眼的橘黄背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斥着动荡与极度

  焦虑的情绪感。这种简练而又细腻的人物变形表达出了对社会的政治讽刺和批判意味。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出表现主义者大多以主观是唯一事实依据,着力表达出艺术家们自己内心情感而非顺应外界市场的潮流。不再将和作品的真实视觉感作为衡量艺术品优劣的基础,而是把个人情感由内向外表达出去。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感情色彩。

  表现主义绘画在对待社会和自我的关系上是相互对立的。表现主义画家采用的语言往往是变形、寓意和抽象的。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整个画面充斥的格调。这种压抑窒息苦闷迎面而来。疯狂、压抑、黑暗这种看似消极的情感渲染,在表现主义画家面前,所有的不公平都是对自由的枷锁,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画笔去冲破世俗的框架,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唤醒当代人们的思想。这种强烈的激情被生动地表现在作品之中。

  2.抒情与和谐。表现主义绘画是欧洲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明显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危机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映射出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思想观点。表现主义把人们的主观幻觉、梦境与错觉,用夸张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他们只能沉迷于虚拟的幻想,在自己虚拟的幻觉和梦境中对人生与生活聊以安慰。正是由于表现主义所提倡的主观感觉和内心真实,使表现主义艺术具有既粗野、狂放,又和谐抒情的个性鲜明的特点。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色彩。疯狂、压抑,黑暗这种看似消极的情感渲染,其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从自身内心体验与情感出发,强调艺术家内心的感受。他们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家庭灾难以及个人遭遇直接表现于架上绘画中去。把自己的特殊感受与怨恨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作为他们内心彷徨、恐惧焦虑的精神流露。表现主义画家不仅具有抽象的大笔触,他们在处理构图的时候往往注重整体的和谐性。把色与线作为精神现象的基础,忽视客观的表象,具有和谐神秘抒情的感情色彩。在麦克绘画的《动物园》中,画面描绘了一些神态可掬的动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画面中的人、树木以及房屋都做了抽象化的表述,整个画面以白、黄为主,又赋予高纯度的红、蓝色。整个画面颜色绚丽丰富,就犹如一幅水彩画,整幅作品保持了自然主义的绘画风格。温暖明快的色调为我们展现出了一种悠闲欢快的格调,人与动物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宛如身在世外桃源之中。整体上形成了一种自然抒情的画面感,这幅画体现了闲适与欢快之情。在另一幅《树丛的姑娘们》作品之中,麦克同样奏响了一曲抒情的乐章。

  

篇二: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永远的表现――梵高与德国早期表现主义绘画德国

  表现主义绘画三杰

  表现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兴起,是德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战争的失败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都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发展。在思想上,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学思潮引导了这一运动的发展。在艺术领域,许多艺术家自发的组成各种文艺团体用异乎寻常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当前艺术和社会的叛逆见解。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许多不同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的青年艺术家聚集在一起,用手中的画笔宣泄出对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的不满,表现出对机械文明压制人性和个性的反感。表现主义绘画由后印象派发展而来,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开启了自我情感表现的大门,梵高画作中对自己主观情感的释放,表现性的色彩以及情绪化的线条深深启发了早期表现主义画家,特别是桥社画家大都沉醉在梵高那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中。1905年11月,梵高作品展的开幕这无疑又给表现主义艺术家做了精神上的向导。

  早期的表现主义画家大都追求着梵高式的自我表现风格,并贯穿于以后的表现主义绘画运动之中。罗尔夫斯是早期表现主义画家中较年长的一位,五十岁以前都是按照传统的技法作画,主要画一些写实风景和受印象派影响的外光画。自他在奥斯托豪斯的收藏中看到了后印象派和梵高的作品,他改变了画风,他喜欢缤纷的色彩和梵高的笔触,注重色彩的表现力及美感。诺尔德是另一位早期表现主义的重要画家,他在色彩上有着独特的成就,笔法也很强烈,豪放。他是一位彻底的表现主义画家,作品完全是自发的真实情感的流露。他曾说过“艺术家要顺从着他的本能制作作品。一切我的自由的幻想的画幅,产生在没有任何范本和模特时也没有任何定型的表象时,我领先避开一切思考,一个在火热和色彩中的空泛的表象对我就足够了”。其余

  两位早期画家贝克尔和科林思也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的表达方式。

  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阶段桥社的集体风格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梵高作品的反应。桥社画家都迷醉于梵高那溢透了火热情感力量的笔触和色彩中。桥社画家认为:青春艺术派过于唯美主义,印象派过于表面化,自然抒情风格过于文学性,古典艺术又太讲究规矩了。受梵高,高更和蒙克艺术的影响下,结合非洲部落艺术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艺术,形成了表现内心冲动的粗犷的艺术形式,在桥社初期,他们追求行为的自由和色彩的张力来宣泄心中被压抑的情感。桥社的发起者之一基希纳曾说过心灵意志的创造,他认为:“通过心灵意志创造出来的才是美的,那是某种深秘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与物,色彩与画框的背后,他把一切重新和生命和感性的形象联结起来,这才是美――我所寻找的美。”在以后寻求表达内心情感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太平洋群岛艺术和非洲部落艺术,使他们的作品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在后他们把时代特征与自我表现融入作品中,表现事物后面的幻想,以真实的内心世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色彩心理,精神表现力越来越强,对于这些风格的形成,梵高作品中的而强烈的生命热情让他们认识到画家需要内在的创作激情,但在自由追求主观情感表达的同时,桥社画家忽视了梵高的作品中有种理性的激情存在。桥社主要成员基希纳与梵高在生活经历上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精神比较敏感有点神经质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两人都用相同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两者都是神经敏感脆弱的人,不知基希纳创作的《非洲小板凳》和梵高创作的椅子是否传达着相同的孤独感和不安。基希纳初期的作品追求简洁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19世纪的色彩理论和歌德的《论色彩学》使他充分认识到色彩在艺术表现中的价值。在1911年迁往柏林后,受柏林社会环境的影响,画面开始变得冷酷,郁闷。在倾斜动荡不安的画面中表现的是人类及其强大生命力的存在。在喧嚣的现代都市中,基希纳感到的事孤独和空虚。在描绘柏林街道的那些作品中,无时无刻不渗透出他那种隔阂焦虑之情。他力求在画面中达到形

  式与情感的统一,来表达那种内心的冲突,同时基希纳也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正是这种在经历上的某些相同之处,使梵高与基希纳两者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统一起来。

  赫克尔是桥社的另一位组织者,他和基希纳在造型上都属于尖尖的哥特式造型,但他画风景比较多。在早期,它主要借鉴梵高的艺术手法,在风景创作上抒情而稳健,又不缺乏内心情感的表现。与其他几位桥社艺术家相比,赫克尔是比较克制理性的一位。在1910年前的风景创作中追寻的是梵高的足迹,而后其作品表现的多是悲剧性的主题。病人,小丑,孤寂者等饱受磨难的形象,使他的画面充满着痛苦和不安,粗放的线条,沉闷的色彩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1920年后又转入了风景画的创作,画作中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赫克尔的木刻作品也堪称大师手笔,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拿他一幅男人像和梵高的自画像相比,仔细观察可看出,两者的眼神所流露出的情感都有中不安和焦虑还有一种迷茫。

  梵高在二十世纪初在精神上引导了德国早期桥社表现主义绘画,直接触及到艺术家生命情感的骚动。梵高来自内心的呼唤,唤醒了沉睡在人们心底的那份情感。总的来看,德国桥社表现主义画家都以直觉和激情为基础,通过画面让自己的内心情感涌现出来,力求利用图式形态唤起人们对历史经验的回忆,利用图示形态理解其中表现和释放出的情感及富有情感的信息。两者的绘画都源自内心,情感是画面的灵魂,虽然在语言表现形式上都各具特色,各自的绘画理论也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宗旨是高度统一的。

  

  

篇三: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作者:无作者机构:不详出版物刊名:公关世界页码:56-59页年卷期:2016年第16期主题词:艺术特征表现主义德国创作方法悲剧美学精神分析学统治地位个人色彩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和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篇四: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到底什么是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与“桥社”的诞生

  CHAPTER01缘起

  20世纪初期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必须要以19世纪末叶德国艺术中产生的一个理论、批评和历史写作团体为背景来评估。新康德派哲学家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探讨过一种客观的艺术科学的可能性,和在认识个性的创造问题。他一方面反对现存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概念,另一方面也反对表现高尚的文学主题或纯粹的人类情感。

  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对费德勒而言,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从内容里、思想里产生的,而内容和思想与形式是不好区别的。大概他是第一个认识到作品是“内在需要”所产生的评论家,虽然他并没有像后来的表现主义画家那样,把这一短语搞成那种强制性的观念或做故弄玄虚的强调。费德勒的主要论点是,艺术作品本来就是艺术家独特的视觉知觉对象,以他的选择能力,所得出的自由形式。他的思想,在雕塑家希尔德布兰特(1847-1921)的重要著作《绘画与雕塑中的形式问题》一书中,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绘画与雕塑中的形式问题》阿道夫·冯·希尔德布兰特著与此同时,先驱心理学家西奥多·立普斯(1851-1914)促进并充实了“移情作用”(empathy)的旧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观者与艺术作品的同一,是美学享受和欣赏的基础。由这一概念得出,色彩、线条、形状或空间都是一种特定情绪特征的提示,或快乐、或悲伤、或鼓舞、或压抑、或强壮、或软弱等等。这一理论,在新印象主义、新艺术运动以及后来的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派别的文章中,广为流传。立普斯的理论最重要的结果,表现在1908年威廉·沃林格(1881-1965)发表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抽象与移情》(AbstraktionundEinfühlung)。

  《抽象与移情》威廉·沃林格著1908年沃林格把移情理论和由阿罗伊斯·里格尔(1858-1905)所发展的艺术家动机的重要性理论结合到一起,形成他自己的论点。因而他认识到,移情作用在有代表性的风格创作中的意义。他认为,现代艺术家的危机在于逃避自然,在于走向对自然的有选择性的组合或抽象的“内在的不可抗抗拒的冲动”(innercompusion)。可以想象,沃林格变成了表现主义的重要支持者和宣传家之一,特别是在1908

  年他和康定斯基熟悉了之后。

  康定斯基作品《伏尔加河上的歌声》1906年甚至在沃林格的著作出版之前,有关的思想已经在支持新艺术运动的出版物上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有《青春》(Jugend)和批评家迈耶-格雷夫办的杂志《潘》(Pan,希腊神话中的山林、畜牧之神),以及巴黎的杂志《白色评论》,它反映的是纳比派风格方面的理论,保罗·西涅克(1863-1935)的重要著作《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主义》,在1899年初版时就译成了德文。书中把色彩、线条的抽象组合,视为画家身心所系的信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修拉作品《年轻女子为自己擦粉》1889-1890

  然而更大的影响是,修拉和新印象主义的绘画已经在德国展出。加之,亨利·凡·德·维尔德(1863-1957)在世纪更替之前,就已经在宣传线条是抽象力量的信条了。

  马蒂斯作品《戴帽子的妇人》1905年

  对德国艺术家的许多影响,大概在1900年就已经有了苗头;大约在1905年所有这些倾向,汇集于德国。这一年,在巴黎的秋季沙龙上,出现了野兽派。

  弗里德里希作品《云海之上的漫步者》1818年德国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直系线索,是从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1840)到19世纪的象征主义,然后是已经提到的20世纪的表现主义。马克斯·利伯曼(1847-1935)在1872年访问巴黎之后,就密切地参与了梵高的早期作品以之为楷模的荷兰自然主义传统。

  马克斯·利伯曼作品《制绳所》1904年利伯曼是一位有才能的折衷主义画家,他那巨匠的画风,反映了他对弗兰斯·哈尔斯(1581-1666)经久不衰的敬仰之情。在他返家之后,他就把一种印象主义的形式引入了德国。CHAPTER02四位先驱

  表现主义的第一个风潮,出现在四个人的作品之中,他们与德国20世纪绘画的任何决定性的派别都没有什么特定交往。

  罗尔夫斯作品《冬日,魏玛的屋顶》1883年克里斯蒂安·罗尔夫斯(1849-1938)一直到50岁,还是按照自然主义的风景画传统作画,逐渐加上一些印象主义的经验。后来他发现了莫奈后期的绘画和梵高的绘画,这对他是一个启示。结果在1905到1907年完成了一系列的德国哥特式教堂画,如《苏斯特的街道,与圣·佩特洛克拉斯教堂》。

  罗尔夫斯作品《苏斯特的街道,与圣·佩特洛克拉斯教堂》1907年

  虽然是在莫奈影响下的教堂画,但它还是表明了一种绘画空间抽象的、几何式的组合,提示了某种立体主义的支流。这种组合,也体现在在弗朗茨·马尔克和费宁格或者意大利未来主义者的绘画中。洛维斯·柯林斯(1858-1925)是一位有才艺的肖像画家,是一位先贤,也是20世纪表现主义绘画的当代人,成为联系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纽带。

  洛维斯·柯林斯作品《莎乐美》1899年(已打码)他的《莎乐美》是一幅恐怖的景象,是他的瓦尔兴湖(Walchensee)风景与野兽派表现主义者传统的细碎笔法的结合。保拉·莫德松-贝克尔(1876-1907)在1899年之后,描绘了艺术家在沃普斯维德(Worpswede)的侨居地。虽然她哪一派都没有参加,但她通过与诗人里尔克(1875-1926,曾是罗丹的秘书)的友谊,通过去巴黎的一些访问,摸到了艺术和文学的新发展。在这当中,她相继发现了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和印象主义者。而后,在1905年和1906年,发现了高更和塞尚的作品。由于她的早逝,留给我们的只是她可能会获得成功的迹象而已。

  保拉作品《持山茶花的自画像》1907年但在《持山茶花的自画像》这样的作品里,显然她已懂的了她在

  高更那里所看到的,对色块的概括和对性格作有气氛的、浪漫的解释,显示出她是扎根于德国抒情自然主义的,并与20世纪的德国表现主义联系起来。埃米尔·诺尔德(1867-1956)是德国表现主义的第四位先驱。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学习了木刻,并在柏林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家具和装饰艺术设计。他的第一批以山为内容的画,把山形变成巨大而可憎的巨人,反映了原始德国幻想的特点。这些作品吸引了《青春》杂志的编辑们,并且采用了他两张很奇特的图画做了明信片,还选用了他的一些插图。卖掉这些明信片,他又能回校就读,并在慕尼黑、达豪和巴黎严肃认真地从事绘画。

  马奈作品《圣拉扎尔车站》1872年1899-1900年在巴黎,他也和众多的外国学生一样,从杜米埃、德拉克洛瓦到马奈和印象主义者,开始逐渐摸索自己的路子。尽管起初他从印象主义者那里学的一些东西是令人失望的,但他的探索,使得他的色彩呈现出新的光辉和力量。在1906年,他认识了罗尔夫斯,

  并接受了他的邀请,成为艺术家的新团体“桥社”的一员。大约在同时,也和他的盟员们一样,开始制作蚀版画和石版画。诺尔德秉性孤僻,一年以后就离开了桥社,而且愈来愈致力于个人形式的表现主义的宗教绘画和版画,如1912年的《先知》。

  诺尔德作品《先知》木刻,1912年诺尔德第一个幻想的宗教绘画是《最后的晚餐》(1909)。人们可以回想到伦勃朗的《爱莫斯的基督》(1648)甚至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1499)。

  最后的晚餐列奥纳多·达·芬奇约1494-1498

  诺尔德作品《最后的晚餐》1909年但是,诺尔德的情绪和效果,与早先那两幅画的静态和克制很不一样。人物被塞进一个真实并不存在的空间,他们长袍的红色,面部的黄绿,像火炬一样从背景的阴影里向外闪光。面部本身像头骨的面具,这是得自恩索的感恩节系列。但在这里它们被赋予一种强烈的人

  性:他们不再是带着面具的莫名其妙的幻想了,而是在极端戏剧化的场面里,满怀激情地个性化了的人。拥挤的人群塞进画面的正面(这又是得自恩索尔),增强了临难的危机感,一直到几乎难以容忍的地步。

  詹姆斯·恩索尔作品《面具围绕着艺术家的肖像》1899年诺尔德这幅宗教性绘画《最后的晚餐》,表现出了情绪激奋的特征。而《基督在孩子们中间》这幅画,诺尔德运用了同样紧迫的构图,但是它不同于《最后的晚餐》,不是引起悲剧的高潮,而是一派欢乐的颂歌。

  诺尔德作品《基督在孩子们中间》1910年他画儿童的色彩,以明朗的黄、淡红和紫为主,成为放射幸福光辉的抽象象征。《围着金牛犊的舞蹈》用的也是这样的色彩,强烈的黄色或紫色的舞者,在同样随意挥洒的黄、蓝和白色的风景中,疯狂地旋转。

  诺尔德作品《围着金牛犊的舞蹈》1910年

  但是,他表现的却是一种充满色情和肉欲的癫狂,并将它奉献给未知的神明。画面中的人物,被组织在开敞的空间之中,朦胧的色彩分布,起着扩展和紧缩的作用。这种狂热舞蹈的人物,使诺尔德常挂心怀,不时地变换媒介又回到这个题材上来。当然,一件最自由奔放的实例,是《狂热舞蹈的孩子们》。

  诺尔德作品《狂热舞蹈的孩子们》

  在这里,他用画笔的急速砍动,抽打似的色彩笔触和碎点笔触,以使人物溶解的方法,强调了疯狂跳舞的效果。尽管主体是可以辨认的,但色彩和笔触如此独立地运用,使绘画中呈现了后来被叫做“抽象表现主义”的特征(如德库宁的《女人与自行车》)。

  德库宁作品《女人与自行车》1952-1953他的最后一幅《自画像》作于1947年,那时他已

  经80岁了,但他以有力的笔触所塑造的形象,看上去一点也没有因年龄而失去活力。像兀鹰一样凝视的眼神,似乎有点掩饰他那错综复杂的性格。他本来是倾向纳粹的,后来与其他大多数艺术家一样,遇到了纳粹的公开指责,被斥为“堕落的艺术家”。

  诺尔德自画像1947年

  诺尔德是一位有个性的表现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乔治·路阿(又译乔治·鲁奥,1871-1958)也算一个,他们二人之间,就宗教信仰的感情本质而言,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也有重要的不同。他们都是色彩画家,但对色彩的看法不同。当把他们的色彩并排在一起的时候,路阿的色彩总是显得柔和,而诺尔德常常是鲜艳夺目的;路阿的构图也更加谨慎有秩序,与德国人相比,他对信仰的解释也显得比较温和、克制。他们二人之间这种显著不同和类似之处,引起了一个让人十分感兴趣而又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即不同国家的艺术性格问题。

  CHAPTER03桥社1905年,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1880-1938)与埃里希·赫克尔(1883-1970)、卡尔·施密特-罗特卢夫(1884-1976)和弗里茨·布莱依尔(1880-1966)一道,组成了一个著名的团体,名为“桥社”(DieBrücke,联系起“一切革命的和激进的因素”)。

  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1880-1938这些年轻的建筑系学生们都要当画家。他们在一起画画,事先并没有约定什么纲领,而是要反对当时统治他们的艺术。他们充满了工艺美术和青年风格派的说教精神,在工人区租了一所空车间,并开始从事绘画、雕塑和木刻。

  弗里茨·布莱依尔作品中世纪艺术对他们有着强烈影响,他们也有意无意地追求再现中世纪匠师行会的气氛。尽管他们在以多种手段工作,但是最能形成他们的风格并澄清他们的方向的,大概还是他们对于木刻的各种特点的精心研究。

  梵高作品《向日葵》约1888-1889

  他们认为,梵高(1853-1890)是被“内在力量”和“内在需要”所驱使的艺术家当中,最明显的实例。他的绘画,在艺术家及他所表现的主题之间,呈现了令人销魂的“物”和“我”的同一性或移情作用。

  到1905年,蒙克(1863-1944)的书画印刻艺术作品,已经在德国广为流传,艺术家也在这里渡过了许多时光。

  蒙克作品《呐喊》1893年蒙克对象征主义的观念,打动了年轻德国艺术家们的同情心弦,他们从蒙克那娴熟的书画印刻技术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历史风格方面,他们最激动的发现是来自非洲或太平洋岛屿丛林里的原始艺术,这些东西十分引人注目地收藏在德累斯顿的人种志学博物馆内。1906年,诺尔德应邀加入了“桥社”,由于他长期以来感到在探索方面的孤独,即欣然应允。在同一年,马克斯·佩希斯坦(1881-1955)也加入了这一团体。

  马克斯·佩希斯坦作品《沙发上的女孩与猫》1910年也还是1906年,当时担任建筑师的埃里希·赫克尔(18831970),说服一位制造商,为桥社开辟了个展室,允许桥社的艺术家在那里举行展览,这就是历史上桥社的第一次展览。它标志着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的问世。关于这次展览,所留下来的资料很少,因为没有印制目录,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人注意。在当时,由于在一起工作的关系,除了诺尔德这位比较年长的、有建树的艺术家之外,桥社其他成员的绘画和版画,大体上是一个模样。

  德累斯顿阿诺德画廊“桥社”艺术展海报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1910年凯尔希纳从对木刻的探索中,得出了一个大胆地概括组合大色块的作法;而施密特-罗特卢夫总是用他那浑厚的厚涂法和步步紧逼的笔触,这是从梵高那里得来的,在无拘无束的活力方面却超越了梵高。在以后的几年中,桥社的画家们继续坚持他们的纲领,不仅在展览会上,而且也在各位成员设计的出版物上,以及在宣言上表现出来。在宣言里,凯尔希纳的思想反映得最为明显。他的人体是以罗丹研究裸体的方式精心研究的,即不是从形式上看姿势,而是置于环境之中来研究。这一派的作品,虽然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但由于艺术家们错综复杂的个性,结果自然就是一种僵硬的、哥特式的棱角,充斥于

  大多数作品之中。

  凯尔希纳作品《女孩与猫》1910年桥社的画家不久就产生了革命意识,野兽派在巴黎所创立的革命、影响了他们的用色。但是,他们本身的绘画,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不同的,保持了表现主题和形式的德国式观念,以及哥特式结构锯齿交错的特征。1911年,桥社的大部分成员都在柏林,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种新风格。这种风格,证明了他们在逐渐增加法国立体主义以及野兽主义的意识,并有一种德国式的激情,对平铺直叙发出了冲击。1913年,桥社作为一个团体就告解体了,艺术家们各奔前程。CHAPTER04凯尔希纳在年轻的德国艺术家当中,在组织和引导同仁的志趣和活力方面,最有影响的人就是凯尔希纳(1880-1938)。

  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1880-1938从他上中学的时候起,就注定了他要当艺术家。在他发现了丢勒(1471-1528)的木刻以及他所刻的后哥特时期的先贤人物时,他的雄心壮志为之大增。他的第一批木刻制作于1900年以前,大概是受到了菲利克斯·瓦洛东(1868-1928)以及蒙克(1863-1944)的影响。在1901年到1903年之间,凯尔希纳在德累斯顿学习建筑,而后于1903和1904年,在慕尼黑学画。在这里,他受到了新艺术运动设计的影响,并遇到了他在慕尼黑分离派展览会上看到的里塔达泰(retardataire)绘画的排斥。他继续学习丢勒,并且发现了以简约见长的伦勃朗(1606-1669)素描的表现方法。他除了像众多的年轻德国艺术家那样,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逐项加以研究之外,还特别回顾了德国的哥特时期。对凯

  尔希纳有重要启示的第一位现代艺术家就是修拉(1859-1891)及其作品。凯尔希纳对19世纪色彩理论的研究,把他带回到歌德的《色彩理论史》,并超过了修拉的研究。

  凯尔希纳作品《绘画中的赫克尔和模特》1905年

  凯尔希纳在1904年前后的绘画风格,显示出新印象主义的点彩主义的影响,但与梵高相比,他的笔触更大而富有动势。那一年,在慕尼黑艺术家协会举行的展览会上,他看到梵高、高更以及塞尚的绘画。

  在1904年,凯尔希纳回到了德累斯顿和建筑学校,就和赫克尔、施密特-罗特卢夫以及布莱依尔熟悉了。我们已经讲过,他们一同成立了桥社。从凯尔希纳的几幅关键性的绘画和版画,我们可以一窥他作品的发展状况。

  凯尔希纳作品《持日本伞的姑娘》1906年(已打码)

  《持日本伞的姑娘》(1906)是一幅野兽派风格的作品。而画中女子名叫豆豆(Dodo),是凯尔希纳当时的女朋友,她摆着扭曲的造型,双腿夹紧叠放,两只手臂平放在胸下,一把露出伞骨的日本花伞撑在身后,小得不成比例。

  而整个画面大片的肉色色调由漂亮的黄色和粉红色组成,在绿色和蓝色的陪衬下得到强调。人体、伞以及装饰性的背景,都聚集在图画的正面表面上,创造出一幅色彩飞溅的抽象图案来。

  凯尔希纳作品《德累斯顿街道》1907年《德累斯顿街道》(1907)是一幅曲线条人物的集会,他们像幽灵一样,身不由主地飘忽不定,在梦中的世界游荡。而《街道》的另一个稿本,即1913年的《柏林街道》,是凯尔希纳移居柏林以后画的。

  凯尔希纳作品《柏林街道》1913年对比这两幅《街道》可以看出,这些年来使年轻艺术家动情的力量所在。前者是从新艺术运动的阿拉伯式线条装饰和蒙克的幻想那里来的;而后者,则要感谢立体主义的厚意,这是从毕加索、勃拉克、德劳内,以及他们在巴黎的追随者们那里传播过来的。这幅画的结构是锯齿交错和几何形式的,空间有节制而且组合良好。在这里,立体主义的图案和野兽派的色彩结合了起来,尤其是结

  合了一种哥特式的变形,和一种德国式的洋溢情绪,这就赋予画面一种强烈的感觉,不像当时法国的任何东西。

  凯尔希纳作品《市场和红塔》1915年如果说凯尔希纳的《市场和红塔》(1915)可相当于德劳内(1885-1941)的埃菲尔铁塔,那么,从这两件作品里可以看出,德国和法国之间的眼光,显然是不同的。

  罗伯特·德劳内作品《红色埃菲尔铁塔》1911-1912德劳内的《红色的埃菲尔铁塔》,代表了一种立体主义的表现主义看法。这里的表现,是以抽象的彩色形状和线条的动势来完成的。凯尔希纳所画的《市场和红塔》及《街道》系列,同桥社的其他成员的大多数绘画一样,是以更为清晰的方式来表现的。尽管桥社成员们也研究过立体主义的作品,但他们对运用立体主义的几何性始终怀有戒心,他们只是将其与限定的透视空间结合起来,再用梵高的手法加以变形,创造一种与压抑幽闭效果相同的目的。其整体结构大部取自后期中世纪的绘画和手抄的图案装饰,看起来就像

  得自立体主义的情况一样。

  凯尔希纳作品《醉酒的自画像》在凯尔希纳的身上,始终带着一些德国过去的哥特式观念的影响,他也是原桥社最得力的一人。在晚年,因为年轻时的极度狂乱状态逐渐趋于平稳,凯尔希纳开始怀疑自己继续画下去是否还有意义。对于艺术家,人生是一个艰难

  的发展历程,但正是这样的艺术道路喻示着人类在成长、现代人在成熟。在精神饱受摧残的同时,晚年的凯尔希纳,身体状况也极度不好,他受到梅毒、麻痹症、以及烟酒和过量药物引起的健康困扰。

  1938年,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离他家只有25公里(注:一战之后,凯尔希纳便流亡瑞士,此时居住在瑞士达沃斯)。

  凯尔希纳作品《雪山前的紫色小屋》1938年眼看家园不保的凯尔希纳,在1938年6月15日这天,在他家的外面,离他希望葬身的达沃斯园林墓地不远处,他举枪自杀了。

  CHAPTER05埃里希·赫克尔、奥托·牟勒

  埃里希·赫克尔是一位比较克制的表现主义者。他的早期作品,很好地显示了心理学上的顿悟和抒情的闪光。特别常见的是,他那形影憔悴的人物,暗示出一种手法主义者的程式,而不是强有力的内在冲突的感觉。从1920年以后,事实上他已愈来愈转向多彩的绘画,但是,基本上是浪漫现实主义者的风景。

  赫克尔作品《桌边两男子》1912年然而,像《桌边两男子》这样的作品(1912),成功地唤起了两者戏剧性的相互关系,不但人物,就连压缩了的倾斜的房间空间也充满了感情。这幅画题为“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画,几乎是陀翁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文学插图。墙上基督蒙难的画和左边那个人的痛苦表情,以及另一个人的威胁,都参照了伊万的《基督的故事》和《大审判官》。

  赫克尔作品《CrystallineDay》1913年(已打码)

  在另一个极端,艺术家所画的原始、淳朴的场景,有一种神秘感。在异国情调的风景中,有棱角的裸女,反映了桥社对于高更、非洲或太平洋岛屿艺术的奉迎,显示出如何把过去常常用来造成天水结晶特点的立体主义碎面,变化成抽象的几何色块。这些主题的最成功的解释,就是赫克尔和奥托·牟勒的作品。

  高更作品《塔希提的牧歌》1898年奥托·牟勒(1874-1930)的色彩,在所有的桥社艺术家中,是非常柔和、雅致和含蓄的。他的绘画,最能使人想起东方典雅的组合。他的裸女是纤弱的、斜目而视和身段优美的。柔和的外轮廓,黄赭色的身体,不知不觉和谐地退进绿色和黄色的簇叶背景之中。

  奥托·牟勒自画像1921年

  他的《自画像》(1921),在表现主义者自己和彼此之间的画像中,有着鲜明的特征,如憔悴的面容和强烈的凝视。但是,他把这些感受方面的特点和审美的意趣结合起来,成为他绘画的标志。

  CHAPTER06马克斯·佩希斯坦、施密特-罗特卢夫马克斯·佩希斯坦和施密特-罗特卢夫虽然彼此有明显的不同,但在表现主义之中,代表了一种更大胆、更富有色彩的气质。佩希斯坦是桥社中最折衷的一个,但是,他能以自己有个性的绘画,从一种风格画到另一种风格。

  马克斯·佩希斯坦作品《印第安人和妇女》1910年佩希斯坦早期的《印第安人和妇女》,以异乡的主题和人物的造型及野兽派精神的色彩,非常精彩地表现了他的绘画的戏剧性。佩希斯坦的素描是雕塑式和曲线式的,与牟勒或赫克尔形成对比。他的色彩趋于浓重,时常是粗放的,正是由于这些特征,他有时成功地考虑了表现力量的问题。在1910年,施密特-罗特卢夫画了一幅身穿高翻领绿色棉毛衫的自画像。留着胡子,戴着单眼镜,靠着一个抽象的背景,紫色的帘子侧面打开一个黄色的洞口,这是傲慢的表现主义者少年得意的画像(《戴单眼镜的自画像》,1910)。

  施密特-罗特卢夫作品《戴单眼镜的自画像》1910年

  虽然这是一种特殊绘画的夸张效果,但它如实地表现了桥社艺术家的性格特征,尤其是施密特-罗特卢夫本人的个性。除了诺尔德之外,他是这一派中最大胆的色彩画家。他经常用鲜明的蓝、深红、黄和绿色,在色彩的同时并置中,使之互相激荡,而且是非常明显的不和谐。虽然他从来不是一位抽象画家,但在桥社当中,他大概是在抽象结构方面走得最远、信心最足的一个,比如1912年的《月儿初开》。

  施密特-罗特卢夫作品《月儿初开》1912年他把立体主义对室内的简化和野兽派的风景及原始人物,与预示后期毕加索的东西,组织到了一起了。

  来源:艺术vs建筑vs音乐

  

  

篇五: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绘画

  作者:黄美鼎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9期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应,充斥着一股反对传统的思想,同时受到尼采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在思想上推崇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不再客观的描摹自然世界的物象,把自己的情绪和幻想利用绘画媒介来表达,在创作方式上抛弃了欧洲传统艺术的技法与内容,主张狂放的色彩与线条相互交融的表现力,作品充满了分裂与不安的生命力,感性的力量被无限放大,汇聚成一部精神史诗。

  关键词:德國;表现主义;主观情感;生命力;抒情性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4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28

  一、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重要组织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欧洲国家进入资本垄断主义时代后产生的,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在所面临的机遇与问题。在这期间诞生了几个重要组织:“桥社”“、青骑士”等。

  1.;;;桥社。桥社是1905年有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成立的一个表现主义组织。他们追求的是理想主义,凭着用艺术改变社会的信念,建立起一个无所拘束的表达艺术家情感、表现人的天性与原始性,反抗资产阶级虚伪性的社团;他们的绘画作品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摒弃平静的、死气沉沉的、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在桥社团体中有一位表现主义先驱人物“基希纳”。在基希纳的作品《德累斯顿大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上人物的状态看起来无精打采眼神空洞,他通过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变化带给观众一种轻盈的感觉,像是一群鬼魂漫步在街道上。他的绘画直接表现内心,非常具有质感,同时也十分真挚,这些绘画特点属于他个人的灵魂,同时也受到所处的民族和时代的影响。

  2.;;;青骑士。青骑士是在德国慕尼黑成立的一个表现主义绘画组织,其中人员的构成多数是从“德国新美术家协会”分离出的艺术家,这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他们没有共同主张一种艺术风格或者是思想,只是经常共同举办一些展览。青骑士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可以来源于对抽象的强烈要求,而不一定受客观世界的约束。他主张音乐融入绘画,他的作品中没有固定格式,随着音乐的起伏自己的情感也发生变化,把这种变化表现到绘画里,线条和一些块面色彩像是跳动在画面上的音符,都是一种即时精神状态和情绪的表现,绘画就成了他表现主观情绪的一种媒介、一种工具。

  二、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特点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人们的欲望在真实生活中受到了压抑,那么,他就会在幻想中去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他用一种新的方法重新安排那个世界的事物,来使自己得到满足”。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下,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受艺术家的精神和内心情感驱动的,不仅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象征与讽刺意味,又借用抒情性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极富装饰性和节奏感的作品。在这一倾向下的艺术家们自然把情绪和精神寄托在绘画上来得到慰藉,迸发了非常具有生命力的艺术特点。总体可分为以下两点:

  1.;;;强烈的生命力。在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画面都具有狂放的激情,呈现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暴力美学,艺术家往往利用一些比较狂野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抒发自己的忧郁苦闷等情感,最后呈现出的状态就像具有生命力一般唤醒了人们心中压抑已久的情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有蒙克。在蒙克的作品《呐喊》中,作者用缠绕扭曲的线条表现天空和河流与左下角那座消逝的笔直长桥做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主人公双手抱脸表现出一副惊恐尖叫的神态,作者利用这些夸张的表现手法使人视觉和听觉上走向高潮,心中积郁已久的压力得到释放。

  2.;;;抒情性。表现主义艺术家把人们的幻想或者梦境用夸张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沉迷于虚拟的想象世界,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给予人性以慰藉,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如珂勒惠支的系列素描作品《死亡》中利用强烈的黑白对比手法还有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内容是几个面对死神而没有丝毫恐惧和悲哀的人,体现出她当时对死亡已经麻木的状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所呈现出来的感情主题有孤独、麻木与死亡的色彩。这种情感虽然阴郁,但都是从艺术家的内心体验以及主观情感出发,具有十分强烈的抒情性。

  三、总结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艺术家通过抒情性的、夸张的、无所畏惧的艺术表现手法,利用绘画这个媒介描绘出自己内心的主观情感,对当时社会进行辛辣批判和抗争,呈现出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作品,这是社会进步的趋势,也推动了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作为当代青年虽然没有背负过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所处的资本主义世界冷漠动荡的重压与不安的情感,但如今我们也要去面对当下时代的忧虑与迷茫,所以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精神内涵是与时代所平行的。

  参考文献:

  [1];;杨晓斌.外国美术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2](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俄)瓦·康定斯基.查立译.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4]荣生“.桥社”表现派画家基希纳[J].外国文学,2011,2.

  

  

篇六: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简谈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代表先驱:蒙克、康定斯基等。表现主义的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鸣曲》。他把梦魇鬼魂搬上银幕,将人、亡魂幻影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的欧洲文艺运动与思潮中,表现主义以其鲜明的外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典型代表人物:凯尔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1901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于1905年与海克尔、洛特鲁夫等成员成立桥派。他们期望如巴黎野兽派一样能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凯尔希纳1911年定居柏林,开办现代绘画研习所。在1933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从美术馆移出、没收捣毁。纳粹上台后迁居瑞士,然而这次的迁徙并没有使凯尔希纳看到希望,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距离凯尔希纳的家25公里。这一次他彻底感到绝望,在长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开枪自杀身亡。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头五个女人》《桥社画家肖像》《马戏团的骑士》等。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一员,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1

  在绘画风格上,凯尔希纳以叛逆、抽象躁动、狂放不羁惊世,他崇拜梵高与塞尚,但在作品的表达气质上并不具备欢快的灵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凯尔希纳的作品融于生活,给人以慵懒颓废的讽刺意味。这位狂野不羁极富激情的画家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特征德国表现主义从人性所共有的特征出发,随人物内心情绪变化而塑造事物的外部形态。表现主义将丑陋与怪咖搬上银幕,在内容上反对客观模仿,要求一切从主观感受出发,并力求突破传统的束缚。虽然表现主义画家对绘画的创作主张与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从主观层次来看却是相同的。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总体来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暴力的激情。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充满着对客观真实的暴力,整个画面都具有粗放狂野的激情,表现主义画家面对往往表现出偏激的感情色彩,比如忧郁痛苦愁苦等,这同时也在画面中反映出一种比较幽暗的美感。最为代表的是梵高与蒙克的作品。如蒙克《呐喊》,蒙克,挪威画家,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艳丽鲜明快活的色彩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原本安静祥和的云彩和

  2

  潺潺的小溪表现为缠绕、扭动、狂乱的色线,从而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克又通过对主人公夸张的动势传达出波的流动和刺耳的听觉感受,将画面的表现形式推到了高潮。刺眼的橘黄背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斥着动荡与极度焦虑的情绪感。这种简练而又细腻的人物变形表达出了对社会的政治讽刺和批判意味。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出表现主义者大多以主观是唯一事实依据,着力表达出艺术家们自己内心情感而非顺应外界市场的潮流。不再将和作品的真实视觉感作为衡量艺术品优劣的基础,而是把个人情感由内向外表达出去。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感情色彩。

  表现主义绘画在对待社会和自我的关系上是相互对立的。表现主义画家采用的语言往往是变形、寓意和抽象的。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整个画面充斥的格调。这种压抑窒息苦闷迎面而来。疯狂、压抑黑暗这种看似消极的情感渲染,在表现主义画家面前,所有的不公平都是对自由的枷锁,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画笔去冲破世俗的框架,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唤醒当代人们的思想。这种强烈的激情被生动的表现在作品之中。

  2.抒情与和谐。表现主义绘画是欧洲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明显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国

  3

  家在这种危机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映射出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思想观点。表现主义把人们的主观幻觉、梦境与错觉,用夸张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他们只能沉迷于虚拟的幻想,在自己虚拟的幻觉和梦境中对人生与生活了以安慰。正是由于表现主义所提倡的主观感觉和内心真实。使表现主义艺术具有既粗野、狂放,又和谐抒情的个性鲜明的特点。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色彩。疯狂、压抑黑暗这种看似消极的情感渲染,其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从自身内心体验与情感出发,强调艺术家内心的感受。他们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家庭灾难以及个人遭遇直接表现于架上绘画中去。把自己的特殊感受与怨恨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作为他们内心彷徨、恐惧焦虑的精神流露。表现主义画家不仅具有抽象的大笔触,他们在处理构图的时候往往注重整体的和谐性。把色与线作为精神现象的基础,忽视客观的表象,具有和谐神秘抒情的感情色彩。在麦克绘画的《动物园》中,画面描绘了一些神态可掬的动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画面中的人、树木以及房屋都做了抽象化的表述,整个画面以白、黄为主,又赋予高纯度的红、蓝色。整个画面颜色绚丽丰富,就犹如一幅水彩画,整幅作品保持了自然主义的绘画风格。温暖明快的色调为我们展现出了一种悠闲欢快的格调,人与动物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4

  宛如深在世外桃源之中。整体上形成了一种自然抒情的画面感,这幅画体现了闲适与欢快之情。在另一幅《树丛的姑娘们》作品之中,麦克同样奏响了一曲抒情的乐章。

  3.抽象的概括。表现主义艺术作品通常以诡异的造型出现揭示出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冲突,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摒弃事物的客观表面主动去探索事物中精神本质的内在形式,去渲染人们对生活的难。这是因为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大多数都经历了20世纪初的社会危机,在到处弥漫着社会异化和堕落的氛围中,人们的精神受到重创,生活也变得一塌糊涂。整个社会充满了忧郁和孤独,犹如生活在梦魇之中。表现主义画家们便拿起手中的画笔,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日常创作的宗旨,通过一些抽象的概括的创作,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战争茫然无措和惊恐不安的心情。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充斥着不安、矛盾、孤独和恐惧,这种夸张的手笔以及不从常规出牌的套路抽象的线条都给表现主义以独特的色彩。比如康定斯基的《构图第七号》,这幅画是一曲狂想曲,整幅画呈现出色块线条的无数重复与叠加,给人抽象暴躁的强烈视觉。画家将想表达的物体进行大笔触抽象,整个画面到处是看似杂乱的物体构造,其实在构图上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构造轨迹,每一个物体都在整体的画面中发挥着强大的冲击力。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整体的律动感。

  

篇七: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在理论上接受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了北欧的表现主义以及当代美国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主张还原绘画的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色彩和形式的语言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原始粗犷的艺术风格

  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

  二战后到二十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波普艺术、环境艺术、观念艺术为主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架上绘画几乎完全被抛弃。但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绘画在长期的低迷之后又重新跃回现代艺术舞台上,绘画不但没有被新的艺术形式取代,反而以新的面孔出现,成为八十年代的主流艺术形式。绘画复兴其中重要的代表就是德国新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主义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而到了七十年代的末期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独立的流派。德国一批青年艺术家反对美国波普艺术以及观念艺术,重新使用起油彩和画布,在画面、笔触、情调方面显现出对上世纪表现主义传统的回归,但又表现出新的面貌,人们称作新表现主义。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争的挑起者与战败者,在战后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都遭受了极大的创伤。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防止法西斯力量的复兴,两德的艺术分别被美国和苏联控制。而德国人裹挟在失落感和强烈的文化自尊心之间,产生了对美国文化和艺术波普化的抵触,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欧洲政治影响的减弱,欧洲艺术家也开始

  抵制美国艺术。六七十年代新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复兴,即是对美国文化霸权的一种反击,德国新表现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和观念艺术饱和的八十年代,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动摇了纽约当代艺术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艺术精神,决定了未来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将传统绘画重新带回了艺术舞台。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德意志自十八世纪以来,理想派和写实派交错流转,到了十九世纪末,就掀起了’分离派’的运动,这运动扩充起来,到了二十世纪初就出现表现派”。表现派注重主观的表现,因此他们的表现手法大胆、夸张、激烈。基希纳写道:“德国艺术的创作活动根本不同于拉丁艺术的创造活动。拉丁人模仿存在于自然的客观物体的构造艺术形式。视觉看到的自然形式只对她起到象征的作用……而他追求的的美不在物体的表面而在其深层。”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在理论上接受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了北欧的表现主义以及当代美国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主张还原绘画的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色彩和形式的语言,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原始粗犷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反思战败历史和缅怀民族传统的思想情结。

  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的艺术家包括巴塞利兹、马库斯?吕佩尔兹、约格?伊门道夫、A?R?彭克以及安塞尔姆?基弗等。

  巴塞利兹(GeorgBaselitz)在1957年从东德来到西德时,西德美院所教授的大多是抽象画法,其笔下投射的却都是具象人物。他也被认为是最直接回归形象来反驳抽象绘画的画家,他所创作的英雄系列作品也被认为是“新表现主义”的开始,他将人物绘画作品颠倒来颠覆传统的视觉观看习惯,借以来贯彻自己“既不想画抽象画,也不想太过具象”的理念。用个人独到的经验见解来诠释绘画。

  伊门道夫(J?rgImmendorff)在这些艺术家中最富有争议。他曾追随波伊斯从事行为艺术,但不同于波伊斯的装置行为的艺术形式,他仍然专注于传统绘画当中。他是一个对政治非常敏感的艺术家,创作过大量以工人劳动者为题材的作品。其作品早先受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以及波普艺术的影响,而系列作品《咖啡馆》则以混乱压抑的画面反应了德国分裂时期德国人的痛苦状态,人类社会在两个意识形态阵营的分裂的背景。也是他对于德国历史现状的思考及批判。吕佩尔兹(MarkusLüpertz)除开他的画家身份,他同时也是一位雕塑家、一位诗人,早年他曾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学习。他擅长用图像来隐喻德国的分裂和纳粹历史。钢盔,鹿角,军帽,稻穗这些素材常常被用在作品当中;变幻莫测的画面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其艺术的独特魅力。他对

  军帽、徽章等符号的使用,并非执意挪用,而是在变化中调和出所需要的视觉力度。在他的画面中没有历史的陈述,却有形式的探索,他利用符号探究绘画的可能性,对抽象艺术中的形象缺失做出了正面回应。

  A?R?彭克(A.R.Penck)则是记号语言的贯彻者,彭克说过,他的作品是分析性的作品,是对制度,人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冲突和经济诸方面的分析。他的作品也是风格,手段,形式,戏剧和诗的综合体。他运用来自原始艺术的符号图像来传达对于德国分裂造成的民族心理危机。彭克和巴塞利兹都有意识地从表现主义的手法中提取属于他们自己的主题,而这影响到了美国七十年代新意向画派,也将彭克和巴塞利兹同他们之前的20世纪初表现主义先驱相区分开来。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Kiefer)则是一位善于运用材料的新表现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大量使用如草灰,尘土,石头,胶水,金属,沙子一类包含隐晦含义的素材,并引用大量政治,历史,宗教典故和材料作为创作来源。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被战争毁灭掉的德国景象,瓦格纳的歌剧,犹太教卡巴拉符号,圣经事典等主题,这都给予他的作品一种晦涩而富有诗意的意境,隐含着一种痛苦而沉重的历史感。

  德国新表现主义在60年代至80年代西方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的时代是独特的。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坚持了架上绘画的艺术方式,同时他们画面的图像都保有着“具象”的影子。他们对图像的表达方式做出了变革,一方面他们打破了现代主义惯常的艺术语言逻辑,利用怪异的构图、不和谐的色彩、混乱的笔触进行创作,这些反绘画的方式展现了一种新奇而又震撼的视觉效果;其二,他们将形象的暗示简化得更为纯粹,将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以最单纯的方式表达出来。德国新表现主义尊重传统,更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延续,体现出战后德国重新反思和整理历史文脉和重拾民族自信的努力,也体现出以现实反观过去的危机意识以及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作者简介肖煜(1992.6.-),男,汉族,籍贯湖北武?h人,湖北美术院校,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方向油画研究。(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篇八: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在理论上接受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了北欧的表现主义以及当代美国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主张还原绘画的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色彩和形式的语言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原始粗犷的艺术风格

  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争的挑起者与战败者,在战后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都遭受了极大的创伤。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防止法西斯力量的复兴,两德的艺术分别被美国和苏联控制。而德国人裹挟在失落感和强烈的文化自尊心之间,产生了对美国文化和艺术波普化的抵触,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欧洲政治影响的减弱,欧洲艺术家也开始抵制美国艺术。六七十年代新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复兴,即是对美国文化霸权的一种反击,德国新表现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和观念艺术饱和的八十年代,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动摇了纽约当代艺术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艺术精神,决定了未来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将传统绘画重新带回了艺术舞台。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德意志自十八世纪以来,理想派和写实派交错流转,到了十九世纪末,就掀起了分离派的运动,这运动扩充起来,到了二十世纪初就出现表现派”。表现派注重主观的表现,因此他们的表现手法大胆、夸张、激烈。基希纳写道:“德国艺术的创作活动根本不同于拉丁艺术的创造活动。拉丁人模仿存在于自然的客观物体的构造艺术形式。视觉看到的自然形式只对她起到象征的作用……而他追求的的美不在物体的表面而在其深层。”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的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在理论上接受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了北欧的表现主义以及当代美国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主张还原绘画的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色彩和形式的语言,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原始粗犷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反思战败历史和缅怀民族传统的思想情结。

  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的艺术家包括巴塞利兹、马库斯·吕佩尔兹、约格·伊门道夫、A·R·彭克以及安塞尔姆·基弗等。

  巴塞利兹(GeorgBaselitz)在1957年从东德来到西德时,西德美院所教授的大多是抽象画法,其笔下投射的却都是具象人物。他也被认为是最直接回归形象来反驳抽象绘画的画家,他所创作的英雄系列作品也被认为是“新表现主义”的开始,他将人物绘画作品颠倒来颠覆传统的视觉观看习惯,借以来贯彻自己“既不想画抽象画,也不想太过具象”的理念。用个人独到的经验见解来诠释绘画。

  伊门道夫(J?rgImmendorff)在这些艺术家中最富有争议。他曾追随波伊斯从事行为艺术,但不同于波伊斯的装置行为的艺术形式,他仍然专注于传统绘画当中。他是一个对政治非常敏感的艺术家,创作过大量以工人劳动者为题材的作品。其作品早先受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以及波普艺术的影响,而系列作品《咖啡馆》则以混乱压抑的画面反应了德国分裂时期德国人的痛苦状态,人类社会在两个意识形态阵营的分裂的背景。也是他对于德国历史现状的思考及批判。吕佩尔兹(MarkusLüpertz)除开他的画家身份,他同时也是一位雕塑家、一位诗人,早年他曾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学习。他擅长用图像来隐喻德国的分裂和纳粹

  历史。钢盔,鹿角,军帽,稻穗这些素材常常被用在作品当中;变幻莫测的画面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其艺术的独特魅力。他对军帽、徽章等符号的使用,并非执意挪用,而是在变化中调和出所需要的视觉力度。在他的画面中没有历史的陈述,却有形式的探索,他利用符号探究绘画的可能性,对抽象艺术中的形象缺失做出了正面回应。

  A·R·彭克(A.R.Penck)则是记号语言的贯彻者,彭克说过,他的作品是分析性的作品,是对制度,人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冲突和经济诸方面的分析。他的作品也是风格,手段,形式,戏剧和诗的综合体。他运用来自原始艺术的符号图像来传达对于德国分裂造成的民族心理危机。彭克和巴塞利兹都有意识地从表现主义的手法中提取属于他们自己的主题,而这影响到了美国七十年代新意向画派,也将彭克和巴塞利兹同他们之前的20世纪初表现主义先驱相区分开来。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Kiefer)则是一位善于运用材料的新表现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大量使用如草灰,尘土,石头,胶水,金属,沙子一类包含隐晦含义的素材,并引用大量政治,历史,宗教典故和材料作为创作来源。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被战争毁灭掉的德国景象,瓦格纳的歌剧,犹太教卡巴拉符号,圣经事典等主题,这都给予他的作品一种晦涩而富有诗意的意境,隐含着一种痛苦而沉重的历史感。

  德国新表现主义在60年代至80年代西方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的时代是独特的。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坚持了架上绘画的艺术方式,同时他们画面的图像都保有着“具象”的影子。他们对图像的表达方式做出了变革,一方面他们打破了现代主义惯常的艺术语言逻辑,利用怪异的构图、不和谐的色彩、混乱的笔触进行创作,这些反绘画的方式展现了一种新奇而又震撼的视觉效果;其二,他们将形象的暗示简化得更为纯粹,将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以最单纯的方式表达出来。德国新表现主义尊重传统,更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延续,体现出战后德国重新反思和整理历史文脉和重拾民族自信的努力,也体现出以现实反观过去的危机意识以及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作者简介

  肖煜(1992.6.-),男,汉族,籍贯湖北武漢人,湖北美术院校,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方向油画研究。

  

  

篇九: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2016年第8期

  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和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

  代表先驱:“蒙克”、“康定斯基”等。表现主义的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鸣曲》。他把梦魇鬼魂搬上银幕,将人、亡魂幻影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的欧洲文艺运动与思潮中,表现主义以其鲜明的外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典型代表人物:凯尔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1901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于1905年与海克尔、洛特鲁夫等成员成立桥派。他们期望如巴黎野兽派一样能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1]。凯尔希纳1911年定居柏林,开办现代绘画研习所。在1933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从美术馆移出、没收捣毁。纳粹上台后迁居瑞士,然而这次的迁徙并没有使凯尔希纳看到希望,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距离凯尔希纳的家25公里。这一次他彻底感到绝望,在长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开枪自杀身亡。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头五个女人》《桥社画家肖像》《马戏团的骑士》等。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一员,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绘画风格上,凯尔希纳以叛逆、抽象躁动、狂放不羁惊世,他崇拜梵高与塞尚,但在作品的表达气质上并不具备欢快的灵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凯尔希纳的作品融于生活,给人以慵懒颓废的讽刺意味。这位狂野不羁极富激情的画家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德国表现主义从人性所共有的特征出发,随人物内心情绪变化而塑造事物的外部形态。表现主义将丑陋与怪咖搬上银幕,在内容上反对客观模仿,要求一切从主观感受出发,并力求突破传统的束缚[2]。虽然表现主义画家对绘画的创作主张与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从主观层次来看却是相同的。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总体来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暴力的激情。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充满着对客观真实的暴力,整个画面都具有粗放狂野的激情,表现主义画家往往表现出偏激的感情色彩,比如忧郁痛苦愁苦等,这同时也在画面中反映出一种比较“幽暗”的美感。最为代表的是梵高与蒙克的作品。如蒙克《呐喊》(如图1所示),蒙克,挪威画家,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艳丽鲜明快活的色彩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原本安静祥和的云彩和潺潺的小溪表现为缠绕、扭动、狂乱的色线,从而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克又通过对主人公夸张的动势传达出波的流动和刺耳的听觉感受,将画面的表现形式推到了高潮。刺眼的橘黄背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斥着动荡与极度焦虑的情绪感。这种简练而又细腻的人物变形表达出了对社会的政治讽刺和批判意味。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出表现主义者大多以主观是唯一事实依据,着力表达出艺术家们自己内心情感而

  非顺应外界市场的潮流。不再将和作品的真实视觉感作为衡量艺术品优劣的基础,而是把个人情感由内向外表达出去。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感情色彩[3]。

  表现主义绘画在对待社会和自我的关系上是相互对立的。表现主义画家采用的语言往往是变形、寓意和抽象的。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整个画面充斥的格调。这种压抑窒息苦闷迎面而来。疯狂、压抑、黑暗这种看似“消极”的情感渲染,在表现主义画家面前,所有的不公平都是对自由的枷锁,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画笔去冲破世俗的框架,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唤醒当代人们的思想。这种强烈的激情被生动地表现在作品之中。

  2.抒情与和谐。表现主义绘画是欧洲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明显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危机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映射出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思想观点。表现主义把人们的主观幻觉、梦境与错觉,用夸张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他们只能沉迷于虚拟的幻想,在自己虚拟的幻觉和梦境中对人生与生活聊以安慰。正是由于表现主义所提倡的主观感觉和内心真实,使表现主义艺术具有既粗野、狂放,又和谐抒情的个性鲜明的特点。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色彩[4]。疯狂、压抑,黑暗这种看似“消极”的情感渲染,其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从自身内心体验与情感出发,强调艺术家内心的感受。他们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家庭灾难以及个人遭遇直接表现于架上绘画中去。把自己的特殊感受与怨恨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作为他们内心彷徨、恐惧焦虑的精神流露。表现主义画家不仅具有抽象的大笔触,他们在处理构图的时候往往注重整体的和谐性。把色与线作为精神现象的基础,忽视客观的表象,具有和谐神秘抒情的感情色彩。在麦克绘画的《动物园》(如图2所示)中,画面描绘了一些神态可掬的动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画面中的人、树木以及房屋都做了抽象化的表述,整个画面以白、黄为主,又赋予高纯度的红、蓝色。整个画面颜色绚丽丰富,就犹如一幅水彩画,整幅作品保持了自然主义的绘画风格。温暖明快的色调为我们展现出了一种悠闲欢快的格调,人与动物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宛如身在世外桃源之中。整体上形成了一种自然抒情的画面感,这幅画体现了闲适与欢快之情。在另一幅《树丛的姑娘们》作品之中,麦克同样奏响了一曲抒情的乐章。

  

篇十: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德国表现主义的一般论述

  作者:刘强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

  摘要:20世纪初,德国正在经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人们迫切需要能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艺术作品,以此来表达内心思想。德国表现主义的出现,对当时德国艺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表现主义的绘画要求艺术超脱客观存在,注重个性的表现,具有很强烈的情感因素成分,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的力量,通过激情荡漾的笔法、视觉冲击,强烈色彩以及夸张、变形的主体形象,并以抽象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艺术家对于社会、文化的态度,德国表现主义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同时还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美术发展。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情感;色彩;艺术创作

  1德国表现主义的概念及特征

  1.1德国表现主义的概念

  所谓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思想感情,这种艺术形式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的,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流行于20世纪初期欧洲的绘画领域,是当时社会精神错乱和文化危机的反映。

  1.2德国表现主义的特征

  德国的表现主义绘画艺术是在梵高等著名画家的影响之下诞生的一种现代绘画艺术的主导趋势,相对于同时期的野兽派绘画,表现主义对于内心情感因素的描写更加侧重,主张通过夸张的主体形象、强大的视觉色彩冲击结合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色彩,用鲜明的绘画语言以表达其摆脱传统束缚的渴望及对个性的追求,将对世俗的反抗精神及对个人的自由追求上升到要求人性解放的层面,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德国绘画史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

  2德国表现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9世纪末期,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升华,欧洲的艺术思潮不断推崇出新,各艺术家们不断打破传统的束缚,对艺术的表达形式及表达的内容进行创新。到了20世纪初,欧洲正面临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各种社会思潮及社会体制相继涌现,并发生激烈碰撞,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交织,引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由于世纪之初发生的世界大战,对人们的内心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处起着巨大的冲击作用。因而,人们内心对时代充满了极度复杂的感情,艺术家们凭借自己饱经沧桑的画笔,将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感情,运用夸张的主体及色彩,在画作上得到深情释放。

  德国的表现主义就兴起于20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社会变革的激烈进行、战争以及工业革命的冲击都对社会的思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时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度,在色彩、线条、表达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德国以桥社和青骑士为代表、法国以野兽派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团体几近同时掀起了世界艺术史上的“表现主义运动”。表现主义艺术画作是德国绘画史的一座丰碑,其所展现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对现当代的绘画都有极重要的启示意义。它的产生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首先,时代背景的影响。表现主义诞生的前奏背景是社会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中,机械的大规模生产对原有的生产模式造成了极大冲击,资本主义的文明日益对旧文明起着巨大的冲击作用,同时,这种文明使得一部分人资本家极度富有,而另外一些手工业者及小企业家日益贫穷,从而引起世人对这种机械文明的极度不满,同时,战争的洗礼让人们的内心饱经风霜,这种复杂交织的心理促使艺术家们开始打破传统艺术的机械性及目的性,而主张追求精神的力量。其次,民族因素的影响。德国的民族构成中有主体的德意志民族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索布族、犹太族以及少数的亚裔族人,因而其民族构成极为复杂,这种复杂的民族特性使得德国人在精神上存在多重性,同时具备一定的思辨及抽象力,并且极善于宣泄被压抑的情感,这种独特的人格特性,对于德国艺术家们对个性的追求、对世俗的不屑等的精神宣泄起到了巨大的铺垫作用,对于促使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产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重大原因。这里的环境一方面包括自然环境,同时也包含“精神”环境,及时代精神以及习俗等。德国缺乏自然屏障的地理条件使得德国人在思想上较为开放,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德国的绘画艺术传统上便具备重视个性的发挥、主观思想表达以及感情色彩的宣泄等独具一格的特点,这使得善于“表现”成为德国绘画艺术的精神支柱,并在后续的发展中为“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德国表现主义的主要派别

  在20世纪初,表现主义艺术初步兴起时,涌现出主要的德国绘画表现主义美术团体有桥社、青骑士等派别。于1905年在德国的德莱顿成立的“桥社”的灵魂人物是当时德莱顿理工学院建筑专业的学生基希纳,其成员中包括基希纳、黑克尔,施米特·罗特卢夫等。桥社一词的含义是团结所有德国艺术家,共同起来反对腐败的学院派绘画和雕塑,建立一种新的同日耳曼传统有联系的而又充满现代情感和形式的美学,从而在艺术家和切实有力的精神源泉之间建立一座“桥梁”。1906年10月在一家灯具厂的临时陈列馆里举行了他们的首次展览,而后又连续举行过几次。他们从新印象主义画家及梵高,蒙克等人的作品中吸收营养,发展了一种以简化的自然形体和版画作品中的线条为主的明晰风格。1913年因内部意见分歧而宣告解散。这个派别的基本特点是采用简洁但扭曲的线条、配合浓艳非自然的夸张色彩引发人们的视觉冲击,同时在绘画对象上倾注精神上的表达,以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浪,更加强烈、直接的对现存世俗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进行感情上的抨击与批判。桥社的建立是德国艺术家在绘画中开始追求表达个性的起始点,它在绘画史上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德国,并且在推动欧洲艺术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国表现主义的另一个影响深远的美术团体是1911年成立于慕尼黑的由康定斯基与马克尔发起组织的“青骑士社”,这是德国的表现主义艺术开始成熟的标志。“青骑士”一词,产生于这年初冬康定斯基与马克尔的一次闲谈。康定斯基曾在其《自传》中回忆道:“我们都喜欢蓝色。马克尔喜欢马,骑士则是我的主题。我们两个很自然地说出‘青骑士’的名称”。在青骑士社中,康定斯基是最核心的人物。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学和政治学,曾受聘为俄国一所大学的法律教授。他精通音乐,还系统钻研过西方现代哲学,尤其信奉通神学和通灵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貌似斯文冷静而性格内向的俄国人,竟像梵高一样,内心总是燃烧着炽热的感情之火。这位极度敏感的艺术家,能在那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颜六色之中,看见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他们于1911年12月~1912年1月在慕尼黑的坦豪塞画廊举办首次画展,选取青骑士为标记,1912年以后所出版的年鉴也以此为名。他们的艺术作品极度注重色彩上的明亮性以及表达形式上的抽象性,作品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变革,涉及城市、生活、宗教、自然、战争等题材,青骑士社的存在逐步肯定了艺术的真实价值在于其对精神的表达。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一个人用某些外在的标志将自己体验过的情感有意识地传达给别人的人类活动。艺术品中若没有融合艺术家自身强烈的情感,那么该作品在世人看来,也会显得索然无味。”表现主义的绘画艺术极其注重艺术家的内心活动与情感表达,其作品中对艺术家的感情不加任何掩饰。由于社会背景造成的影响,社会的动荡不安、机械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等,引发了人民内心的极度不安情绪,因此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在情感上的突出特点是焦虑不安。

  

篇十一: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彩色版画:1】【德国表现主义彩色版画:2】【德国表现主义彩色版画:3】【德国表现主义彩色版画:4】【德国表现主义彩色版画:5】看完了以上的德国表现主义彩色版画之后,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表现主义的知识吧!表现主义的许多画家,无不是在油画与木刻两个画种间自由游走的能手,他们的表现激情随着需要而选择,需要用油彩时就着迷于彩色,用彩色呼喊;若需要犀利的版画语言时,就毫无犹豫地奏刀刻木,在刀痕中呐喊。应该肯定,他们与柯勒惠支都共同倾向于表现风格的美学追求,但表现主义的一些画家毕竟是色彩型的,他们在绘画基础素养与艺术表达之间更重视内心情绪的伸张与色彩表现的直接性,在素描造型上更多的追求散漫与自由,由此而又缺乏了柯勒惠支的那种“理性”的魅力。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强调表现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习惯用夸张、变形乃至怪诞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的苦闷。桥社和青骑士社这两个德国艺术家团体的建立标志着表现主义的形成。

  猜你喜欢:1.德国表现主义版画欣赏2.德国表现主义版画3.德国表现主义版画作品4.德国表现主义木刻版画5.表现主义版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二: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德国表现主义】~~~~~~~~

  【7.4】德国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主要有两个集团组成:德累斯顿的“桥”社(北德)和慕尼黑的“青骑士”俱乐部(南德)。桥社成立于1905年,它的创始人是凯尔希纳、黑克尔,尔后参加的有诺尔德、佩希斯泰因等。凯尔希纳在一份宣言中声称:“每一个人,每一个属于我们的人,直接地、毫不虚伪地表现出驱使他们进行创作的东西。”他们赞赏凡高和高更的作品,对蒙克持肯定态度,而且对原始艺术怀有虔诚态度。不过他们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描绘自然和城市中变化多端的世态万相,总带有一股愁闷的、空虚的、木偶般的神态。桥社在风格上的探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形式上起先多采用流畅、松弛、自由、柔和的线条,尔后就逐渐倾向于紧张、曲折、斜向,最后又变得短促、坚硬,这只是总的画风。在南德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活跃着另外一个表现主义集团,取名“青骑士”,成员有马尔凯、克利等。法国的德劳内在立体主义基础上的松散的几何形结构,大胆吸收色彩光学原理而创造的色彩技法,都给“青骑士”成员很大的启发,他们视他为“现代美术”的缔造者。青骑士集团的宗旨与桥社一致,但表现语言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比对任何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康定斯基的艺术中。

  

  2008-7-412:01回复

  

  2楼

  康定斯基等人1911年脱离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而成立青骑士社。“青骑士”一词,产生于这年初冬康定斯基与马尔克的一次闲谈。康定斯基曾在其《自传》中回忆道:“我们都喜欢蓝色。马尔克喜欢马,骑士则是我的主题。我们两个很自然地说出‘青骑士’的名称”。在青骑土社中,康定斯基是最核心的人物。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学和政治学,曾受聘为俄国一所大学的法律教授,也从事过业余的人种志研究。他精通音乐,还系统钻研过西方现代哲学,尤其信奉通神学和通灵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貌似斯文冷静而性格内向的俄国人,竟象凡高一样,内心总是燃烧着炽热的感情之火。这位极度敏感的艺术家,能在那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颜六色之中,看见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这使人油然想到诗人兰波——兰波能在字母A中想象出黑色的苍蝇。油画:ChurchinMarnau,1910年

  

  小雪love庆庆

  

  1

  ~~~~~~~~【德国表现主义】~~~~~~~~

  

  2008-7-412:02回复

  2

  ~~~~~~~~【德国表现主义】~~~~~~~~

  康定斯基的绘画,在1910年转为彻底抽象之前,主要趋于野兽主义的风格。他1896年从莫斯科来到慕尼黑之后,便全身心投入前卫艺术运动中去。他曾在巴黎渡过数月,他日后抽象绘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启示。他认识到色彩在绘画构成要素中占有首要地位。他发现高更和凡高的画尤其将色彩的表现放在容易得多。他还领悟到,色彩与线条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他也许对修拉在此方面的观点有过专门的研究。事实上,修拉的有关绘画不同要素(色彩、线条定斯基在他早期的绘画中,特别强调色彩的表现力。他以浓重而明亮的色彩来表现自然风光,内部[我的餐厅](Interior(MyDiningRoom)),1909年

  小雪love庆庆

  

  基希纳(ErnstLudwingKirchner,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桥社的核心人物。他1880年生于西德的阿沙芬堡,1838年卒于瑞士的达沃斯。他曾在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并曾在墨尼黑美术学校学习绘画。1905年,基希纳与几位朋友(赫克尔、施密特一罗特卢夫等人)一起创立了桥社。在该社的年轻画家中,基希纳称得上是最有才华和最为敏感脆弱的一位。早在年轻时代,他就开始悉心研究德国的晚期哥特式艺术,那种“尖尖的、间断式造型的、强调坦率的直觉和强烈感的德国哥特式”艺术风格,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绘画上,基希纳追求简洁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通过对形和色的凝练处理而达到其画面独特的装饰性平面效果,这与野兽派尤其是马蒂斯的艺术影。向密切相关。但是,基希纳的作品所传达出的意味,却与马蒂斯艺术的悠闲舒适大异其趣。基希纳的艺术被灌注了一种沉重而痛苦的精神性,充满蒙克式的悲观主义情绪。也许是由于他身体多病、性格内向的缘故,其作品常常流露出某种病态的焦虑与压抑,并带有一些神经质倾向。他常常通过某种歪曲形状、色彩和空间的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象征性和表现性的追求。他在画上,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冲突,并将由这种冲突而产生的痛苦,绵延不断地传达给观者。1911年,桥社成员由德累斯顿迁往柏林。从此,大都市景象便成为他们画中的新主题。基希纳以简洁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创作了一批表现柏林街景(他称之为“石头海洋”)的作品。他曾经这样写道,“现代的城市之光,大街上的运动——那里有我的刺激,观察运动能激发我的生命脉搏,我的创作源泉。一个运动中的身体显示它的各个局部的外貌,这些外貌又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内在形象。”(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52页。)在基希纳所画的都市街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这种内在形象:时髦女郎、高级妓女以及花花公子等。那些带角的几何化造型,显然是从立体派那里汲取过来,不过基希纳真正关注的倒并不是毕加索或布拉克的那种体积

  3

  ~~~~~~~~【德国表现主义】~~~~~~~~

  塑造法,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表达。事实上,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人及其强盛生命力的即刻存在,因而其画中的人物有着某种更深层的含意。通过这些表现街景的作品,基希纳将其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感受,将都市所特有的那种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层示出来。在那浮华喧嚣的热闹场景中,无时无刻不渗透出孤独、隔阂和焦虑之感。而这些表现主义作品上所充斥着的极度紧张的线条与笔触的形式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正反映了基希纳自身那濒于崩溃的精神世界。由于体弱多病,基希纳自1917年起定居瑞士的达沃斯。其间他画了不少风景画,追求宏伟、静穆与不朽的精神。后来,其艺术被纳粹归为“颓废”,他被取消了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资格。1937年,其639件作品被移出德国的各博物馆,且被没收。由于不堪这种迫害与折磨,他于1938年在瑞土自杀。

  

  2008-7-412:03回复

  

  《街道》(Street,Berlin)1913年,布面油画,120.7x91.3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MuseumofModernArt,NewYork)基希纳画中描绘了一群漫步在街头的男女。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时髦女郎,其顾盼生姿的身形,颇有几分自观望的男士,则衣冠楚楚,很具有绅士风度。背景之上挤满熙熙攘攘的行人,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大都市的那种画家在勾画出人物瞬间姿态的同时,也给画面抹上了一层空寂、缥缈的感觉。画中的人物形象,那些妖媚的都被高度概括化了,不过是一些戴面具的躯壳罢了。他们仿佛幽灵一般,身不由已,飘忽不定,似在梦的世界“也许作品不一定符合大自然中的形象,但更清晰地传递了我所看到的一切。”在这幅画上,画家以大刀阔斧触,勾画人物的形体。他把立体派的构成与野兽派的色彩有效地结合,并且渗入了某种哥特式的变形,从而使

  

  小雪love庆庆

  2008-7-412:03回复6楼

  埃里希黑克尔(ErichHeckel)1883-1970,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1883年生于萨克斯的多贝尔恩,曾在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学习建筑,主要依靠自学成为艺术家。1905年,他与基希纳、施米特一罗特鲁夫等人一起创建了桥社。受蒙克、凡高等人影响,他在艺术中追求“内在需要”的表现。不过,与其同伴相比,他似乎保持了一种严谨、冷静而克制的风格。其作品表现的多是悲剧性主题。病人、小丑、孤寂者等饱受磨难的形象,使他的画面充满痛苦、悲哀和不安。他使用方的或带角的形状造型,这种几何形状似乎是受立体派的影响。不过与立体派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于结构的需要,而是为了传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并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心理。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看上去憔悴而郁闷,仿佛因长期生活的重压或痛苦的折磨而陷人了某种绝望的无以自拔的境地。粗放的线条、沉闷的色彩则强化了其作品的表现力。1920年后,赫克尔转向了风景画。其艺术语言的震撼力虽然有所减弱,但风景中的那些结晶色块散发出相当迷人的魅力。几何状轮廓线勾勒出简约的景物和裸女。颜色虽然是自然主

  小雪love庆庆

  

  4

  ~~~~~~~~【德国表现主义】~~~~~~~~

  义的,但却进行过夸张,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效果。与其伙伴一样,1937年,他的艺术亦被纳粹指责为“颓废”,其七百多幅作品被没收充公。在此困境下,他被迫移居奥地利的卡林西卡。二战后,他任教于西德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1963年在墨尼黑、柏林和斯图加特举行了作品回顾展。

  

  2008-7-412:04回复7楼

  在桥社创始者中,施密特一罗特卢夫(KarlSchmidt-Rottluff,1884—1976)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于1884年生于罗特卢夫,早年曾就读于德累斯顿理工学院。他在德累斯顿结识了桥社的成员,并与他们一道组成这个小小的艺术家社团,该社团成为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在桥社的绘画中,他的作品代表一种粗野奔放的表现主义风格。他在绘画上曾受到蒙克、凡高等人作品的影响,并且,还从黑人艺术及立体派艺术中得到启发,从而形成自己大胆粗放的风格。他的那些近似版画风格的油画,构图奇巧,造型简洁,色彩浓重而明快,用笔随意而粗放,他对于色彩的大胆运用,主要是受诺尔德的影响,早在1906年他就和诺尔德一起作过画。在他的画面上,深红、黄褐、深绿等颜色常常并置在一块,以各自强烈的浓度与明度而相互衬托和碰撞,在不和谐的冲突中产生生气勃勃的画面效果。在桥社画家中他的色彩在强度上仅次于诺尔德。他曾在1914年声称:“我并没有什么特定的计划,我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抓住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力求以最完美的方式表现它们。我同样知道,除了艺术,任何思维和语言都无法使我接近这些东西。”确实,他以色彩和线条在画布上真实地展示了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质,揭示了人际间错综复杂的微妙关系,甚至给自然也赋予了独特的个性。虽然施密特一罗特卢夫并非一个抽象画家,但在桥派画家中,他也许是在抽象结构的追求方面走得最远的一位,这在其后来的一些作品上(如《月儿初升》等),反映得尤为明显。

  小雪love庆庆

  2008-7-412:04回复8楼

  施密特一罗特卢夫1910年所作的《戴单眼镜的自画像》,充分反映了其粗放简洁的绘画风格。画家在画中身着高翻领绿色毛衫,留着胡子,戴着单眼镜,一副傲慢自得的气派。由此我们可看出这位表现主义画家的个性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幅画也如实反映了桥派画家的性格特征。在这个画面上,人物被安排在一个抽象的背景上,紫色的帘子向两边展开,在画的中央留下一个黄色的“洞口”。画中的色彩浓重而明快。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互相激荡、冲突,产生不和谐之感。画中粗糙的笔触,不仅反映出表现主义那种激越的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于一切程式化的传统绘画规范的有意否定。

  

  小雪love庆庆

  《戴单眼镜的自画像》

  

  5

  ~~~~~~~~【德国表现主义】~~~~~~~~

  6

  

  

篇十三: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6)

  一.起因:

  1.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签署《凡尔赛合约》面临叛乱和无政府状态的威玛共和国在风

  雨飘摇中无所适从。通货膨胀形势严峻,人民事业,食物短缺,经济恶化,社会的现实状况强化了人民对生活的失落感和危机感,于是,人们开始呼唤心灵,整个时代变成了一种求救的呼声。艺术反映时代,与时代脉搏息息相连,此时艺术也向着光明呼唤。为达到表现内在意识的要求,德国电影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电影世界,它用心灵王国代替物质世界;整个宇宙被极度夸张变形,风格化地表现为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表现主义电影折射了当时的德国,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德国。参加表现主义运动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有无政府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也有社会主义者。因此,表现主义运动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也很少有始终如一的“纯粹”的表现主义者。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2.源于绘画:

  表现主义初始于1910年左右,是绘画上的一个前卫运动,后来很快即影响了戏剧,文学及建筑的表现手法。3.超现实倾向:

  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4.哲学渊源:

  来自于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斯特纳的神秘主义。

  二.发展时期

  1.兴起:1920年,制作低廉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先在柏林,后在美国、法国及其他国家

  造成轰动。由于此片的成功,许多德国影片纷纷跟进,这种现象持续了好几年,兴起了表现主义电影运动。2.发展:

  稍后,当表现主义成为风潮,导演已不将它作为精神不正常的任务的观点。相反的,它被用来制造恐怖片或幻想片(如1924年的《蜡像馆》和1922年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或者史诗片(1923-1923年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景观。有一些表现主义的电影从图形转向建筑空间的设计。3.衰落:

  自1924年来与进口好莱坞影片的激烈竞争,使得有些德国电影也开始模仿美国剧情片,结果淡化了德国电影中重要的表现风格。因此,1927年表现主义运动渐趋止息。

  三.结果

  1924年以后,随着德国经济的暂时好转和社会的相对稳定,表现主义电影接近尾声。1924年,由保罗·莱尼拍摄的《蜡像馆》是以“卡里加里风格”拍摄的最后一部作品,成为了表现主义的压轴之作。

  虽然表现主义电影刷落了,但是它的探索与创新的成果保留了下来,并继续被运用。表

  现主义倾向仍在许多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影片中残存,甚至进入20世纪30年代,仍有其痕迹。而且,因为许多德国电影工作者转战美国,好莱坞影片也呈现出表现主义风格。因此,虽然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黄金时期仅有七年,但是,表现电影风格的影响却从未停止。

  四.意义

  1.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们在扩展表现真实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没。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艺术家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

  2.表现主义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造型的风格化以及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手段后来被很多主流电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电影类型中,表现主义手法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3.作为艺术形式的保留: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深远。从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到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柯克与奥逊·威尔斯也受表现主义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的电影中时常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的手法,事实上,表现主义已经成为电影艺术常用手法或者风格

  五.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1.罗伯特·维内(德国,1880-1938),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CabinetofDr.Caligari,1920)

  以剧中人物弗朗西斯的叙述,解释了卡里加里博士的邪恶和他对社会所施加的暴力和恐怖,创造出那个纯属于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世界。

  标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卡里加里主义”成为表现主义的代名词。《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在叙事上富有创造性的主观表现。《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属于首映后不久就被奉为经典的影片,1920年代时就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不断有人对这部电影进行剖析,但是没有人模仿它去拍摄电影,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它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残酷而极端。2.保罗·威格纳(德国,1847-1948)代表作:《泥人哥连》(1920)

  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成的转至暴君的残酷性,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3.弗里茨·朗格(德裔美籍,1890-1976)代表作:《三生记》(又译《疲倦的死》,1921年)

  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4.弗莱德立希·茂瑙(德国,1889-1931)代表作:《吸血鬼诺斯费拉杜》(1922年)

  关于布拉姆·斯托克的吸血鬼的故事,而影片中成群结队的老鼠,则预示着那另人可怖的鼠疫。5.保罗·莱尼(德国,1885-1929)代表作:《蜡像陈列馆》(1924年)

  蜡像馆中3个蜡人起死复生,各自讲述了他们以残酷的刑罚残暴地统治人类的故事。

  六.表现主义的特点:

  1.影像:表现主义的导演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倾向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在构图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往往在一个构图中用相似的形状并列而形成相当具有表现力的镜头。表现主义电影经常摒弃常规的影像形态,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采用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画面的明暗反差一般会很大。表现主义电影常用人物特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使用特写可以看作是在“放大”表演,增强戏剧性;而对环境的渲染可以看作是对人物行为和灵魂的“解释”,力图揭示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诱因。此外,主观镜头也是表现主义常用的手法,表现主义艺术家轻视局限于客观的写实,强调表现“主观的现实”。

  2.表演:表现主义的表演一般比较夸张,基本放弃了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

  3.题材和类型: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内容荒诞离奇,有时结构散乱,情节变化突兀,故事人物类型化,往往鬼魂与活人同时出现(《吸血鬼》等),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关注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透视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七.运动优缺点

  表现主义的地位曾经受到争议,卢卡奇将它看作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颓废流派,因此予以否定;布莱希特则认为表现主义暴露和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可克服的矛盾,虽然不能揭示产生这些弊病的真正根源,找出克服这些矛盾的正确途径,却也能引起人震惊,启发人思考;在艺术方面也作了有价值的探索与创新。

  

  

篇十四: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艺术家们通过抽象夸张的艺术表现技巧通过对绘画作品的着重描绘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忽视对客观事物对象形式化的摹写整个画面往往表现出一些对现实较为扭曲和抽象化的表述从而表达出对这个世界复杂的情感

  论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和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

  代表先驱:蒙克、康定斯基等。表现主义的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鸣曲》。他把梦魇鬼魂搬上银幕,将人、亡魂幻影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的欧洲文艺运动与思潮中,表现主义以其鲜明的外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典型代表人物:凯尔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1901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于1905年与海克尔、洛特鲁夫等成员成立桥派。他们期望如巴黎野兽派一样能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凯尔希纳1911年定居柏林,开办现代绘画研习所。在1933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从美术馆移出、没收捣毁。纳粹上台后迁居瑞士,然而这次的迁徙并没有使凯尔希纳看到希望,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距离凯尔希纳的家25公里。这一次他彻底感到绝望,在长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开枪自杀身亡。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头五个女人》《桥社画家肖像》《马戏团的骑士》等。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一员,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绘画风格上,凯尔希纳以叛逆、抽象躁动、狂放不羁惊世,他崇拜梵高与塞尚,但在作品的表达气质上并不具备欢快的灵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凯尔希纳的作品融于生活,给人以慵懒颓废的讽刺意味。这位狂野不羁极富激情的画家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德国表现主义从人性所共有的特征出发,随人物内心情绪变化而塑造事物的外部形态。表现主义将丑陋与怪咖搬上银幕,在内容上反对客观模仿,要求一切从主观感受出发,并力求突破传统的束缚。虽然表现主义画家对绘画的创作主张与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从主观层次来看却是相同的。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总体来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暴力的激情。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充满着对客观真实的暴力,整个画面都具有粗放狂野的激情,表现主义画家往往表现出偏激的感情色彩,比如忧郁痛苦愁苦等,这同时也在画面中反映出一种比较幽暗的美感。最为代表的是梵高与蒙克的作品。如蒙克《呐喊》,蒙克,挪威画家,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艳丽鲜明快活的色彩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原本安静祥和的云彩和潺潺的小溪表现为缠绕、扭动、狂乱的色线,从而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克又通过对主人公夸张的动势传达出波的流动和刺耳的听觉感受,将画面的表现形式推到了高潮。刺眼的橘黄背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斥着动荡与极度

  焦虑的情绪感。这种简练而又细腻的人物变形表达出了对社会的政治讽刺和批判意味。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出表现主义者大多以主观是唯一事实依据,着力表达出艺术家们自己内心情感而非顺应外界市场的潮流。不再将和作品的真实视觉感作为衡量艺术品优劣的基础,而是把个人情感由内向外表达出去。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感情色彩。

  表现主义绘画在对待社会和自我的关系上是相互对立的。表现主义画家采用的语言往往是变形、寓意和抽象的。在对作品的欣赏中,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整个画面充斥的格调。这种压抑窒息苦闷迎面而来。疯狂、压抑、黑暗这种看似消极的情感渲染,在表现主义画家面前,所有的不公平都是对自由的枷锁,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画笔去冲破世俗的框架,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唤醒当代人们的思想。这种强烈的激情被生动地表现在作品之中。

  2.抒情与和谐。表现主义绘画是欧洲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明显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危机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映射出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思想观点。表现主义把人们的主观幻觉、梦境与错觉,用夸张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他们只能沉迷于虚拟的幻想,在自己虚拟的幻觉和梦境中对人生与生活聊以安慰。正是由于表现主义所提倡的主观感觉和内心真实,使表现主义艺术具有既粗野、狂放,又和谐抒情的个性鲜明的特点。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色彩。疯狂、压抑,黑暗这种看似消极的情感渲染,其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从自身内心体验与情感出发,强调艺术家内心的感受。他们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家庭灾难以及个人遭遇直接表现于架上绘画中去。把自己的特殊感受与怨恨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作为他们内心彷徨、恐惧焦虑的精神流露。表现主义画家不仅具有抽象的大笔触,他们在处理构图的时候往往注重整体的和谐性。把色与线作为精神现象的基础,忽视客观的表象,具有和谐神秘抒情的感情色彩。在麦克绘画的《动物园》中,画面描绘了一些神态可掬的动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画面中的人、树木以及房屋都做了抽象化的表述,整个画面以白、黄为主,又赋予高纯度的红、蓝色。整个画面颜色绚丽丰富,就犹如一幅水彩画,整幅作品保持了自然主义的绘画风格。温暖明快的色调为我们展现出了一种悠闲欢快的格调,人与动物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宛如身在世外桃源之中。整体上形成了一种自然抒情的画面感,这幅画体现了闲适与欢快之情。在另一幅《树丛的姑娘们》作品之中,麦克同样奏响了一曲抒情的乐章。

  3.抽象的概括。表现主义艺术作品通常以诡异的造型出现揭示出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冲突,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摒弃事物的客观表面主动去探索事物中精神本质的内在形式,去渲染人们对生活的难。这是因为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大多数都经历了20世纪初的社会危机,在到处弥漫着社会异化和堕落的氛围中,人们的精神受到重创,生活也变得一塌糊涂。整个社会充满了忧郁和孤独,犹如生活在梦魇之中。表现主义画家们便拿起手中的画笔,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日常创作的宗旨,通过一些抽象的概括的创作,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战争茫然无措和惊恐不安的心情。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充斥着不安、矛盾、孤独和恐惧,这种夸张的手笔以及不从常规出牌的套路抽象的线条都给表现主义以独特的色彩。比如康定斯基的《构图第七号》,这幅画是一曲狂想曲,整幅画呈现出色块线条的无数重复与叠加,给人抽象暴躁的强烈视觉。画家将想表达的物体进行大笔触抽象,整个画面到处是看似杂乱的物体构造,其实在构图上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构造轨迹,每一个物体都在整体的画面中发挥着强大的冲击力。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整体的律动感。

  三、德国表现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艺术家们通过抽象夸张的艺术表现技巧,通过对绘画作品的着重描绘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忽视对客观事物对象形式化的摹写,整个画面往往表现出一些对现实较为扭曲和抽象化的表述,从而表达出对这个世界复杂的情感。表现主义绘画是艺术家们以绘画的形式去反抗命运和批判社会,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翻开了绘画史上崭新的一页。这种不同于印象主义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艺术史的发展,给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人民凝聚在一起,凝成一股力量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进行呐吼,同时也给当地政府施展压力,使他们注意到国家的现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救,使整个社会萌出新的生机。

  表现主义艺术家们不仅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象征与讽刺意味,又借用抒情语言展示出极富装饰和节奏感的主观想象。他们从视觉感受为出发点,不是停留在事物的第一表象,而是寻求一种方式将色彩与事物组合起来,转化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和谐之美。这种夸张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出了人们精神和内心情感的驱动。从而使表现主义艺术以特有的率真向人们揭示出人性精神的光辉。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奇特,既有充满客观血腥的暴力又有浪漫的想象的抒情更具有抽象的概括力。德国表现主义用一种高尚的道德观来评判客观世界的方法,它不仅拓展了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语言,其精神内涵更是对欧洲美术发展以及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

  

  

篇十五: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12德国表现主义的特征德国的表现主义绘画艺术是在梵高等著名画家的影响之下诞生的一种现代绘画艺术的主导趋势相对于同时期的野兽派绘画表现主义对于内心情感因素的描写更加侧重主张通过夸张的主体形象强大的视觉色彩冲击结合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色彩用鲜明的绘画语言以表达其摆脱传统束缚的渴望及对个性的追求将对世俗的反抗精神及对个人的自由追求上升到要求人性解放的层面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德国绘画史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德国表现主义的一般论述

  作者:刘强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

  摘要:20世纪初,德国正在经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人们迫切需要能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艺术作品,以此来表达内心思想。德国表现主义的出现,对当时德国艺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表现主义的绘画要求艺术超脱客观存在,注重个性的表现,具有很强烈的情感因素成分,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的力量,通过激情荡漾的笔法、视觉冲击,强烈色彩以及夸张、变形的主体形象,并以抽象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艺术家对于社会、文化的态度,德国表现主义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同时还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美术发展。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情感;色彩;艺术创作

  1德国表现主义的概念及特征

  1.1德国表现主义的概念

  所谓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思想感情,这种艺术形式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的,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流行于20世纪初期欧洲的绘画领域,是当时社会精神错乱和文化危机的反映。

  1.2德国表现主义的特征

  德国的表现主义绘画艺术是在梵高等著名画家的影响之下诞生的一种现代绘画艺术的主导趋势,相对于同时期的野兽派绘画,表现主义对于内心情感因素的描写更加侧重,主张通过夸张的主体形象、强大的视觉色彩冲击结合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色彩,用鲜明的绘画语言以表达其摆脱传统束缚的渴望及对个性的追求,将对世俗的反抗精神及对个人的自由追求上升到要求人性解放的层面,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德国绘画史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

  2德国表现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9世纪末期,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升华,欧洲的艺术思潮不断推崇出新,各艺术家们不断打破传统的束缚,对艺术的表达形式及表达的内容进行创新。到了20世纪初,欧洲正面临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各种社会思潮及社会体制相继涌现,并发生激烈碰撞,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交织,引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由于世纪之初发生的世界大战,对人们的内心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处起着巨大的冲击作用。因而,人们内心对时代充满了极度复杂的感情,艺术家们凭借自己饱经沧桑的画笔,将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感情,运用夸张的主体及色彩,在画作上得到深情释放。

  德国的表现主义就兴起于20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社会变革的激烈进行、战争以及工业革命的冲击都对社会的思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时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度,在色彩、线条、表达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德国以桥社和青骑士为代表、法国以野兽派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团体几近同时掀起了世界艺术史上的“表现主义运动”。表现主义艺术画作是德国绘画史的一座丰碑,其所展现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对现当代的绘画都有极重要的启示意义。它的产生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首先,时代背景的影响。表现主义诞生的前奏背景是社会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中,机械的大规模生产对原有的生产模式造成了极大冲击,资本主义的文明日益对旧文明起着巨大的冲击作用,同时,这种文明使得一部分人资本家极度富有,而另外一些手工业者及小企业家日益贫穷,从而引起世人对这种机械文明的极度不满,同时,战争的洗礼让人们的内心饱经风霜,这种复杂交织的心理促使艺术家们开始打破传统艺术的机械性及目的性,而主张追求精神的力量。其次,民族因素的影响。德国的民族构成中有主体的德意志民族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索布族、犹太族以及少数的亚裔族人,因而其民族构成极为复杂,这种复杂的民族特性使得德国人在精神上存在多重性,同时具备一定的思辨及抽象力,并且极善于宣泄被压抑的情感,这种独特的人格特性,对于德国艺术家们对个性的追求、对世俗的不屑等的精神宣泄起到了巨大的铺垫作用,对于促使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产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重大原因。这里的环境一方面包括自然环境,同时也包含“精神”环境,及时代精神以及习俗等。德国缺乏自然屏障的地理条件使得德国人在思想上较为开放,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德国的绘画艺术传统上便具备重视个性的发挥、主观思想表达以及感情色彩的宣泄等独具一格的特点,这使得善于“表现”成为德国绘画艺术的精神支柱,并在后续的发展中为“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德国表现主义的主要派别

  在20世纪初,表现主义艺术初步兴起时,涌现出主要的德国绘画表现主义美术团体有桥社、青骑士等派别。于1905年在德国的德莱顿成立的“桥社”的灵魂人物是当时德莱顿理工学院建筑专业的学生基希纳,其成员中包括基希纳、黑克尔,施米特·罗特卢夫等。桥社一词的含义是团结所有德国艺术家,共同起来反对腐败的学院派绘画和雕塑,建立一种新的同日耳曼传统有联系的而又充满现代情感和形式的美学,从而在艺术家和切实有力的精神源泉之间建立一座“桥梁”。1906年10月在一家灯具厂的临时陈列馆里举行了他们的首次展览,而后又连续举行过几次。他们从新印象主义画家及梵高,蒙克等人的作品中吸收营养,发展了一种以简化的自然形体和版画作品中的线条为主的明晰风格。1913年因内部意见分歧而宣告解散。这个派别的基本特点是采用简洁但扭曲的线条、配合浓艳非自然的夸张色彩引发人们的视觉冲击,同时在绘画对象上倾注精神上的表达,以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浪,更加强烈、直接的对现存世俗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进行感情上的抨击与批判。桥社的建立是德国艺术家在绘画中开始追求表达个性的起始点,它在绘画史上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德国,并且在推动欧洲艺术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国表现主义的另一个影响深远的美术团体是1911年成立于慕尼黑的由康定斯基与马克尔发起组织的“青骑士社”,这是德国的表现主义艺术开始成熟的标志。“青骑士”一词,产生于这年初冬康定斯基与马克尔的一次闲谈。康定斯基曾在其《自传》中回忆道:“我们都喜欢蓝色。马克尔喜欢马,骑士则是我的主题。我们两个很自然地说出‘青骑士’的名称”。在青骑士社中,康定斯基是最核心的人物。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学和政治学,曾受聘为俄国一所大学的法律教授。他精通音乐,还系统钻研过西方现代哲学,尤其信奉通神学和通灵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貌似斯文冷静而性格内向的俄国人,竟像梵高一样,内心总是燃烧着炽热的感情之火。这位极度敏感的艺术家,能在那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颜六色之中,看见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他们于1911年12月~1912年1月在慕尼黑的坦豪塞画廊举办首次画展,选取青骑士为标记,1912年以后所出版的年鉴也以此为名。他们的艺术作品极度注重色彩上的明亮性以及表达形式上的抽象性,作品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变革,涉及城市、生活、宗教、自然、战争等题材,青骑士社的存在逐步肯定了艺术的真实价值在于其对精神的表达。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一个人用某些外在的标志将自己体验过的情感有意识地传达给别人的人类活动。艺术品中若没有融合艺术家自身强烈的情感,那么该作品在世人看来,也会显得索然无味。”表现主义的绘画艺术极其注重艺术家的内心活动与情感表达,其作品中对艺术家的感情不加任何掩饰。由于社会背景造成的影响,社会的动荡不安、机械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击等,引发了人民内心的极度不安情绪,因此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在情感上的突出特点是焦虑不安。

  

  

篇十六: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影响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哲学思想德国的表现主义画家似乎更赞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随着德国自身的战败德国社会中本身的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在政治上也更加不稳定从而社会意识形态上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此时康德尼采和叔本华的唯心主义被大家接受寻求用理性求证的思维方式揭示艺术和生命的本质寻求自身和外在世界的最本质联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产生的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作者:郭婷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3期

  【摘要】在世界艺术史中,表现主义是一个重要而且不能跨过的艺术流派,当然,“表现主义”最早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不是以一个艺术派别而出现的。本文通过对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和传统绘画艺术的剖析,让我们理解了表现主义及其特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色与以往传统的绘画艺术特点不一样,表现主义反对传统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描绘,而更加提倡对自身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传统【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一、表现主义的兴起与特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会产生特定的绘画语言和相应的的艺术流派,如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种艺术风格和流派一样都具有自身鲜明的艺术形式特色,而各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都是在自身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造就的。在传统的西方绘画艺术来看,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洛可可与新古典主义和后来的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然后是具有变革性的印象派,他们更加在意对自然界和一切事物的再现性刻画,以自然的客观属性为模仿对象,从作品的外观、视觉的真实感来评判艺术作品的优劣程度。到了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这里,则与传统的绘画艺术有所差异,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大多更赞同主观的才是唯一真实的,他们在寻求一种能够表现出艺术家内心的主观情感而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再现描绘。表现主义通过从内在到外在的对主观情感抑或是生命的本质的观念当作艺术表现的主题。从基希纳和蒙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表现主义在其表现方式上通常以诡异的造型元素来表达内心的矛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伴随着战争带给人民的心灵创伤和德国社会矛盾的加剧,年轻的德国艺术家们对社会本质生活的认识愈加敏锐。社会矛盾的加剧让他们感到神经紧张和不安,战后的德国,整个国家风雨飘摇,人民饥寒交迫,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战后硝烟的恐惧之中,这对德国的艺术家思想和精神上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在他们的作品中最能够体现他们的内心冲突,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用色大胆,他们不是很关注自身作品内在的和谐。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寻求色彩在画布上达到最大限度的对比,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冲突和对整个社会的失望。战争和时局的动荡不安让人民变得没有安全感,以前所信仰的东西似乎已经丢失了,表现主义就产生在这样充满恐慌的时代。二、影响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哲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德国的表现主义画家似乎更赞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随着德国自身的战败,德国社会中本身的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在政治上也更加不稳定,从而社会意识形态上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此时康德、尼采和叔本华的唯心主义被大家接受,寻求用理性求证的思维方式揭示艺术和生命的本质,寻求自身和外在世界的最本质联系。由于德国社会动荡、时局不稳,导致社会意识性质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德国的艺术家们在创作和思想观念上也发生着变化。表现主义不像其他艺术流派,它从来都不是协调统一的,运动表现主义的成员在其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都存在着一些区别。但是总的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受康德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影响,表现主义成员坚定地反对德国学院传统的理念和姿态,尚且不满足于当前的社会现状,他们认为学院派的绘画艺术已经陈旧僵化,已经不能够表达他们内心复杂的自我生命体验。尼采哲学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尼采认为基督教从一个被压迫者的角色转而变成一个统治压迫者的角色,基督教的萌芽到发展到最后的没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尼采要建立一个不一样的哲学,将生命最根本的意义搁置于理性之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哲学。尼采的哲学思想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深刻而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精神状况或者是对世界的感受。真实的自我已经迷失在了“无精神性”的劳动中,这就导致了追求与表达“自我”成为德国人民的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表现主义艺术家们会把绘画艺术当作是能够表现本体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手段,这种表现内在主观感受的表达方式,使艺术家们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人们内心强烈的冲突与矛盾,和寻找缺乏安全感的自我的内心需求,这体现了尼采的“自我”思想,而表现主义也是在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和精神。表现主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使得其既有抒情的韵味,又具有客观真实而且强有力的冲击力,他表现狂放不羁的内心情感,通过夸张变形的造型来增加作品的张力,使作品牵动着观众内心最深处的阴郁、烦闷和挣扎不堪,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主义擅长使用浓郁的色彩和运动的笔触来引起人们的视觉震动,牵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表现主义艺术家力求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大自然的印象的体验,找出一种表现这两种体验能够相互联系的艺术形式,寻求一种表现艺术本质的艺术形式。三、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征在20世纪初期,桥社联结所有活跃的成分一起去往未来。桥社的艺术家们反对学院派的绘画理念,学院派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看来老套、无意义,也没有感召力,他们认为这都不是艺术所要表达的东西,这是一种大工业和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一种不真实的假象。他们不要平静的、死气沉沉的、毫无生命力的艺术。在桥社团体中有一位坚定不移的灵魂人物,他就是基希纳。起初基希纳在德累斯顿艺术学校学习,后来到慕尼黑学习绘画艺术。基希纳由于身体原因,常年带病,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病态的情绪和虚弱的情感。在基希纳的《得累斯顿大街》的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上,作者通过曲线的变化带给观众一种轻飘的感觉,画中人物的眼神看起来空洞无神,像一群幽灵漫游在街道上。在《街道》中,人物的线条颇具立体主义特征,线条夸张、简练,这种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有情绪感的线条把特定社会背景中的人物精神面貌刻画得淋漓尽致,基希纳对形式独特的研究并且力图寻找出现实生命最真实的意义。德国表现主义的成熟阶段是青骑士的出现,青骑士的成员追求一种外部世界和内心能够相通的一种最真实的表现形式,表现客观事物和主观最真实的最本质的东西,表现事物背后最真实的精神世界。康定斯基作为青骑士的主要代表艺术家,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在画非具象的绘画,他通过对线条和色彩、空间等各种绘画形式语言,去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表明事物本身精神层面的的反映,他认为绘画和音乐具有极度的相似性。在他的作品《红,黄,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试图将抒情的抽象与几何的抽象结合起来,把几何形的结构与线条、色彩、空间等基本元素结合起来,从而传达作家的内心情感和精神,是音乐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德国表现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新客观派的出现,一战前表现主义的前两个团体已经瓦解了,但是表现主义的追随者们却没有减少,这一时期的表现主义具有极端悲观主义的特点。新客观派作为表现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受到了桥社和青骑士的影响,但是也有所区别。新客观派注重对细节的表现,不会极端地分解和歪曲客观事实,他们用抽象的形式揭露客观现实。迪克斯作为新客观派的代表画家,受到了梵高的影响,他的作品《战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和充满阴霾的城市生活,画面中破坏的形式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透视,让我们看到了被颠覆的现实。四、结语德国表现主义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外来历史因素的影响。表现主义反对学院主义,表现主义的艺术家认为所有客观事物的外在并不是最真实的,而事物的内在精神才是真实的,才是他们所要追求和表现的,他们热衷于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表达自己内心的最真实的情感。参考文献:[1]崔庆忠.表现主义.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书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德]沃尔夫-杜贝.表现主义艺术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5.[3]丰子恺.西洋美术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德]盖尔特-普莱斯勒.新客观派绘画[M].北京:德国科隆杜蒙特出版社,1992.

  

  

篇十七: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探索-艺术形式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在西方艺术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体系。表现主义的形成离不开当时德国社会特有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战后的德国处在一个恐惧、不安、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种种因素导致了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怪诞、孤独、让人感到不安。表现主义艺术家注重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身情感的表现。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情感;表现形式;形式因素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形成

  战后的德国社会混乱不堪,格局不稳,心思细腻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们终日惶惶不安,艺术家们急于表达这一切。印象派绘画大师对光和色的追求影响了表现主义艺术家,同时也受到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传统的绘画形式是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所排斥的,他们追求对真理的表现,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只不过是事物的表象而已,表现主义艺术家强调对情感的阐释和精神的解放。战争使人们加深了对痛苦的体会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深刻地表现出人内心最深最敏感的地方。表现主义从形成到发展又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桥社的代表人物以蒙克为首,蒙克是桥社这个艺术团体的精神领袖,桥社传统的学院派,艺术家追求“内在的冲动”,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表现,忽视对客观对象形式的描摹,艺术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扭曲变形和抽象化的艺术形式将人们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青骑士比起桥社更为开放和注重理论思考,更加强调色彩的作用,青骑士的代表艺术家康定斯基具有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康定斯基采用抽象和抒情的艺术语言,忽略一切外部世界的外在形式,注重内在精神的表现。一战末的新客观派与桥社青骑士有所不同,较之前两者新客观派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绘。从大体上看,表现主义艺术家似乎更多表现的是悲观的情绪。但是除了悲观的主题之外,欢快明朗的主题也会被表现主义艺术家所表现,只不过比较少而已。

  二、表现主义形式的构成

  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追求崭新的绘画语言和艺术形式,抛开对客观事物的客观描绘而探索艺术的精神本质和内在形式,事物的客观方面不是真实的,所有的一切,包括人与外部世界都具有自己绝对主观的真实性。而主观性是表现主义艺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康定斯基采用抽象和抒情的艺术语言,用线条、色块、几何形体的动感和韵律来表现情绪和精神。蒙克作为表现主义重要的代表画家,他的代表作《呐喊》能够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精神,情绪濒临,内心的呐喊歇斯底里,扭曲变形的人物,红黄色的天空,观众仿佛已经走进了画里并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恐惧。罗伯特休斯顿说:“梦可体现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是见了它”,情感在表现主义运输体系中也是最重要的特征。青骑士的代表画家康定斯基认为抽象才是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运用抽象与抒情的艺术语言,他注重色彩在作品中的作用,抽象的线条和抽象的色块运用,还有象征概括的几何形体来表现一切他认为最真的本质。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应该是纯粹的,干净的,不要涉及其他外在的东西。

  三、德国表现主义的形式特点

  表现主义的绘画作品给欣赏者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应该就是个性特征强烈,表现主义有众多的艺术家,他们之间都所区别和不同,不管是在艺术观念还是所相信的哲学体系抑或是绘画语言和艺术形式都有所差异。表现主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主义艺术手法风格迥异,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体系。保罗克利的作品充满强烈的节奏感,在《鱼的围绕》中观众可以看到画面中观念的符号,童稚般天真的绘画语言,他认为美术和音乐相同,这一点和康定斯基有共同点,将音乐的形式运用到绘画中,带给观众无限的美感和极为丰富的形式。恩索尔画面上不安分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和笔触,看似不修边幅的外在轮廓,看起来更像是小孩子拿着画笔随意乱涂的结果,画面整个呈现出来的感觉让人心里发毛,有一股莫名的魔力在发挥它的作用,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在他的作品《1889年基督降临布鲁塞尔》中我们看到构图非常满,人物面部僵硬没有一丝生机,这个残酷荒谬的世界,带给他恐惧和不安。桥社画家施密特罗特卢夫在其作品《戴单眼镜的自画像》中我们看到画家厚重结实的轮廓线条,高纯度的色块运用和对比,整个人物神态看似傲慢不羁,画面中冲突和对比,产生了非常震撼的艺术效果,简洁粗放的画风和

  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人畅快淋漓之感。

  四、结语

  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各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使得表现主义在社会混乱不安定的状况下充分显示艺术家们的内心情绪体验和精神,不管是夸张的表现手法还是和谐与抒情,画家们表现的主题不同,绘画语言和艺术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追求对情感的宣泄,用自由的形式来强化精神的内在力量。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陈洛家著.外国美术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7.[3]何政广主编.康定斯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刘润生著.美术欣赏[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篇十八: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论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和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代表先驱:蒙克、康定斯基等。表现主义的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鸣曲》。他把梦魇鬼魂搬上银幕,将人、亡魂幻影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的欧洲文艺运动与思潮中,表现主义以其鲜明的外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典型代表人物:凯尔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1901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于1905年与海克尔、洛特鲁夫等成员成立桥派。他们期望如巴黎野

  1

  兽派一样能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凯尔希纳1911年定居柏林,开办现代绘画研习所。在1933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从美术馆移出、没收捣毁。纳粹上台后迁居瑞士,然而这次的迁徙并没有使凯尔希纳看到希望,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距离凯尔希纳的家25公里。这一次他彻底感到绝望,在长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开枪自杀身亡。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头五个女人》《桥社画家肖像》《马戏团的骑士》等。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一员,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绘画风格上,凯尔希纳以叛逆、抽象躁动、狂放不羁惊世,他崇拜梵高与塞尚,但在作品的表达气质上并不具备欢快的灵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凯尔希纳的作品融于生活,给人以慵懒颓废的讽刺意味。这位狂野不羁极富激情的画家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特征德国表现主义从人性所共有的特征出发,随人物内心情绪变化而塑造事物的外部形态。表现主义将丑陋与怪咖搬上银幕,在内容上反对客观模仿,要求一切从主观感受出发,并力求突破传统的束缚。虽然表现主义画家对绘画的创作主张与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从主观层次来看却是相同的。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

  2

  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总体来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暴力的激情。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充满着对客观真实的暴力,整

  个画面都具有粗放狂野的激情,表现主义画家往往表现出偏激的感情色彩,比如忧郁痛苦愁苦等,这同时也在画面中反映出一种比较幽暗的美感。最为代表的是梵高与蒙克的作品。如蒙克《呐喊》,蒙克,挪威画家,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艳丽鲜明快活的色彩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原本安静祥和的云彩和潺潺的小溪表现为缠绕、扭动、狂乱的色线,从而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克又通过对主人公夸张的动势传达出波的流动和刺耳的听觉感受,将画面的表现形式推到了高潮。刺眼的橘黄背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斥着动荡与极度焦虑的情绪感。这种简练而又细腻的人物变形表达出了对社会的政治讽刺和批判意味。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出表现主义者大多以主观是唯一事实依据,着力表达出艺术家们自己内心情感而非顺应外界市场的潮流。不再将和作品的真实视觉感作为衡量艺术品优劣的基础,而是把个人情感由内向外表达出去。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感情色彩。

  表现主义绘画在对待社会和自我的关系上是相互对立的。表现主义画家采用的语言往往是变形、寓意和抽象的。在对作品的欣赏中,

  3

  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整个画面充斥的格调。这种压抑窒息苦闷迎面而来。疯狂、压抑、黑暗这种看似消极的情感渲染,在表现主义画家面前,所有的不公平都是对自由的枷锁,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画笔去冲破世俗的框架,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唤醒当代人们的思想。这种强烈的激情被生动地表现在作品之中。

  2.抒情与和谐。表现主义绘画是欧洲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明显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危机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映射出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思想观点。表现主义把人们的主观幻觉、梦境与错觉,用夸张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他们只能沉迷于虚拟的幻想,在自己虚拟的幻觉和梦境中对人生与生活聊以安慰。正是由于表现主义所提倡的主观感觉和内心真实,使表现主义艺术具有既粗野、狂放,又和谐抒情的个性鲜明的特点。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色彩。疯狂、压抑,黑暗这种看似消极的情感渲染,其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从自身内心体验与情感出发,强调艺术家内心的感受。他们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家庭灾难以及个人遭遇直接表现于架上绘画中去。把自己的特殊感受与怨恨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作为他们内心彷徨、恐惧焦虑的精神流露。表现主义画家不仅具有抽象的大笔触,他

  4

  们在处理构图的时候往往注重整体的和谐性。把色与线作为精神现象的基础,忽视客观的表象,具有和谐神秘抒情的感情色彩。在麦克绘画的《动物园》中,画面描绘了一些神态可掬的动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画面中的人、树木以及房屋都做了抽象化的表述,整个画面以白、黄为主,又赋予高纯度的红、蓝色。整个画面颜色绚丽丰富,就犹如一幅水彩画,整幅作品保持了自然主义的绘画风格。温暖明快的色调为我们展现出了一种悠闲欢快的格调,人与动物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宛如身在世外桃源之中。整体上形成了一种自然抒情的画面感,这幅画体现了闲适与欢快之情。在另一幅《树丛的姑娘们》作品之中,麦克同样奏响了一曲抒情的乐章。

  

篇十九: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封闭的世界中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去挖掘人物内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心深处的孤独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残暴残暴恐怖恐怖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

  131605223翟志鹏首先谈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处于这样的惶惶不安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急需要一个渠道来表达出内心的惶惑与不安。所以,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应运而生。其是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的特点及其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它的题材类型选择。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比如罗伯特·威恩执导的在1920年上映的《卡里加里博士》,影片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里的生活,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等一系列影片出现,他们同是关于谋杀、死亡和暴力的主题的表现,同样突出了表现主义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观的手段创造出来充满神秘主义的作品。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往往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和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找出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其次,德国表现主义的表演形式往往采用夸张的方式,不同于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这类电影基本上都是运用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在《卡里加里博士》中,演员以奇形怪状的服装、戏剧脸谱式的化妆和

  动作夸张的表演,创造出卡里加里(维纳·克劳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导演们试图用这些表现手段,来直接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深层世界中幻想和疯狂的一面,引发人们的共鸣。

  电影的影像受到当时表现主义画派的影响,经常摒弃写实主义的常规影像形态,倾向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采用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画面的明暗反差一般会很大。比如《卡里加里博士》中,建筑物是倾斜的,地面是失去水平线的,远近透视也是相互颠倒的。这是由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啰哩希和雷曼三位表现主义画家所绘制的布景,这个布景不仅有效地体现了作品的叙事背景和情调的要求,同时,还在影片中起到了视觉主导作用,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由美工师决定影片视觉风格的先例。影片中灯光的处理也非常特殊,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影片没有使用自然光效,完全靠人工照明,创造出投射在自墙上的人物黑影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怖感。在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中,还精心设计了手提灯光、煤油灯光、火炬等一系列光源效果,用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营造影片的环境气氛。创造性地动用光的阴影效果,最终成为表现主义影片视觉造型的一大特征,向表现主义戏剧学习,他们利用脚灯造成使人物变形的巨大投影。在表现主义电影之后,具有表现力地运用灯光效果的方法,最终发展为所有德国电影形式表现的一大特征,同时也为电影恐怖片的造型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经验;表现主义的电影制作者们就是这样,接受了表现主义造型艺术的影响,导演们寻找到一种怪诞的造型语言来表现出他们眼中那个荒诞的社会.

  总而言之,电影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的表达方式,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更是一种对超现实艺术的文化产物。电影从大方面的选题,到小方面的表演方式及影像处理,无不是建立在当时德意志名族特殊的心理状态上的。导演们通过这些电影表现当时人们的痛苦、失望和无可奈何的愤怒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它创新的电影形式,对后来的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推荐访问: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 表现主义 德国 艺术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