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11篇)

时间:2022-12-03 01:00: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11篇)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11篇),供大家参考。

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11篇)

篇一: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

  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以前很多人住的最好的都只是平瓦房,进村的路一遇见下雨,就会变成烂泥路想走都困难,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了,农民的说活水平也随着提

  高,现在不少人人都建起了楼房,家里还买了各种样式的家用电器,村里条条水泥路交错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老百姓的生活过的也越来越有滋味,农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自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人们已经不再追求吃的饱,而是追求吃的好,吃的健康,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风行。

  出行方面,以前主要是靠步行,有些人家有自行车,看看现在满大街的永久牌、飞鸽牌电动自行车,各种各样的摩托车,还有家里已经有了汽车。还有现在县城里早就有了公交车,到县城里的每个地方只需花几快钱。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有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

  通信方面,以前只能够靠书信来往,现在不仅有了家庭电话、手机可以直接联系,网络、电脑也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就可以收发电子邮件,这可以方便的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甚至可以网上购物了

  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综合好似立和热门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0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基础

  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

  3、从发展新民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

  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形成了全国方位、多层次、宽开放的对外开放格局。

  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5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飞船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开拓前进。

  

  

篇二: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十六大以来取得的新成就

  \

  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对此有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

  深刻领会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成绩,首先应该了解五年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践及其重大成就。五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权威资料显示,2003年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比世界同期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界第六位跃居第四位。2006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增加到2010美元,比2002年1100美元翻一番,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国家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890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31亿元。外汇储备由2003年的4033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

  第一。

  事实雄辩地证明,十六大以来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五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这确实是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

  1/2

  思想,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我国的改革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一定能够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过去的五年,我省同全国一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新成就、新经验。这是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的结果,坚持走富民强省之路的结果。这样的富民强省新路子,符合中央要求,符合人民愿望,要坚定不移走下去。实践永不停歇,创新永无止境。全省上下一定要始终秉持这样的认识,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湖南、促进中部崛起而不懈努力

  2/2

  

  

篇三: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优异成绩庆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龙德芳

  【期刊名称】《云南教育》

  【年(卷),期】2002(000)034

  【总页数】2页(P3-4)

  【作者】龙德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1

  【相关文献】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优异成绩庆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J],;2.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改革转制新局面[J],余守志3.与时俱进做好民族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J],格桑顿珠4.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国土资源工作管理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J],王文升5.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国土资源工作管理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J],王文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原因

  197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改革开放,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思绪万千。中国迎来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就是实事求是,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来改革。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多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前苏联改革不是从思想上着手解决问题,不联系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是通过撤换干部来解决问题,结果没有促进改革,反而阻碍了改革,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经济体制的破旧主张和彻底转型。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一个很严的转变。是经济体制的破旧主张和彻底转型。我国所创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基制度的优越性又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在资源配置中也发挥了灵活性和有效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又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根本的原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必然要政治体制、文化体制进行改革。以巩固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结合。我国的改革,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反过来又促进改革,形成了改革开放良性互动的局面。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与开放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也是改革取得成就的必要原因。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子。根据中国的国情,改革,首先是经济体制开始,经济体制又是从农村先起步,而农村改革又是从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从农村开始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农村过年增产丰收,我们以世界7%土地养活22%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农村改革成功后,80年代中期改革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没有按照前苏联500天激进改革的策略。而是采取从计划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进改革策

  略,前后大约用了20年。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避免了一场大的社会动荡。政治体制改革,我们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前提下,开始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完善党的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结合制,党党分开,权利下方,精简机构,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干部制度,人事制度。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循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发展、稳定既统一又矛盾。处理得好能互相促进,处理的不好能相互损害,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是使三者保持平衡和良性循环。重视经验总结理论和理论指导。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完成。在改革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干。边实践边总结经验,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对经验进行理性加工上升到为理论。现在说政策,我们已有一套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主要包括: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着重点和落脚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用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就经济体质改革而言是一种根本变革;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具体制度即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否得失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划,我国的改革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进行改革的,完全是一种有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即通过改革具体制度,逐步完善基本制度。邓小平同志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我们遇到了各种干扰,但始终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二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两条是使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篇五: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一加强政治学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任期以来我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全军和公安现役部队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积极参加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反腐倡廉教育等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强化服务意识实践执法为民坚持严格执法的重要意义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

  期刊文献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案例呈现:1978年12月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从此,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二十多年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一直比较稳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下,在党和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衣食住行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衣——服饰文化展新颜。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穿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主宰了近十亿人几十看的“老三色”以及中山装,军便服,对襟衫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人也迎来了服饰文化的明媚春天。近20年来,中国人的服饰大约经历了四个渐变过程。第一个时期,展开改革开放初到80年代中期。首先是由年轻人发起的他们的大胆穿着使大众化服饰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开放的小青年仿佛在一夜之间,留起了长发,穿起了“喇叭裤”和“牛仔衣”等类似于“嬉皮士”的怪异服装。第二个时期,80年代中到80年代末。在经历了上一场“服饰之战”后,世人观念有所改变,对于选择什么样的服装,世俗干涉力量变得日益脆弱,个人有了一定程度的选择自由。所以服饰时尚一波末平一波又起,从迷你裙到健美裤,从西到太空服,从T恤衫到蝙蝠衫,从筒裤到牛仔裤,西裤……年轻人如此,中老年人也不甘落后。他们在经历了观念的碰撞和内心的犹豫之后,也开始努力妆点看书的金色黄昏,“老来俏”一词便成了一句很好的注脚。第三个时期,90年代初至年代中。这一时期更多的体现了人的个性化特点,以流行为时尚。这一个性化时期的到来,是建立在经济实力,较强的自我意识,自我反思,自我发现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基础之上的。人们开始依据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年龄,职业,身份,体形肤色等来选择服饰。第四个时期,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人们对服饰的选择逐渐从单纯突出个性,追求流行式样进化到注重心灵感受,崇尚自在,洒脱。休闲装被普遍接受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曾经是我国百姓衣着服饰的生动真实的写照。而现在在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的人们在衣着方面讲究的是打扮赶时髦,色彩显亮丽,款式求新颖,人们有各式各样的服饰,想穿什么,就可以买什么,不再需要太多的考虑。

  E07-002-T001交城县杜家庄村吕宇思夫妇展示儿子的新婚影集食——仓丰实庆多,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吃,向来被视为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

  期刊文献

  一个重要标志。年纪稍长的人都还记得,改革开放以前“50—70年代”人们在吃这方面无论是粮油肉蛋,还是烟酒糖茶都是凭票证定量供应的,一日三餐琢磨的首先是怎么填饱肚子。而现在,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供应日渐丰富,人们似乎也不再有过去那种“好好吃一顿”的想法了。过去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的鸡、鸭、鱼、肉等,现在已成了百姓家的家常便饭。今天,“花钱买健康,花钱买长寿”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的出现便顺应了这上潮流。

  E07-002-T002过红火的小日子住——人居环境大改善。住房,历来被中国人视着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伴随着改革乐章每一个音符的跳动,我们迎来了人居环境大改善的春天--从1979年到1996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累计完成了29.1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1996年的8.4平方米,农村住宅建设累计完成120亿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1996年的21.7平方米。寻常百姓的居所已变得更加宽敞,整洁,舒适与温馨。

  E07-002-T003市民购房行——神州大地任君行。“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日难!”的谚语,从一侧面反映了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一状况得到了明显的

  期刊文献

  改变。首先(1)“自行车王国”里的变迁。在60年代至70年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自行车都是中国平民百姓的主要代步工具。然而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当时想圆上一个自行车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收入有限,想要买上一辆自行车就得靠全家齐心协力,节衣缩食的攒。时至今日,自行车已是普遍的不能再普遍的东西了,并且结构和样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很多骑自行车纯粹是出于锻炼的目的。(2)梦想成真“私家车”。曾几何时,“轿车”是“官轿”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地位与权力的体现和象征,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连做梦也不敢想。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汽车工业的长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作为“官轿”的时代已从此成为历史。许多普通百姓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据估计,至少有3-4千万人怀揣驾照,为一旦拥有汽车做准备。而有些富起来的人已向私人直升飞机进军了。从衣食住行看出我们党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领导我们取得光辉成就。

  案例点评:

  1.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社会需要的方针策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在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分析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根本方针。江泽民结合新的实践,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开放。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改革首先从农村做起,接着转入城市。改革和革命一样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并由此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改革是一场实验,就其深刻性和艰巨性而言,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正确实施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社会条件得到改善,物质文化社会得到极大提高。我国的历史变化说明,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案例讨论: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坚持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原因是什么?

  教学建议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本案例主要描述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社会在吃穿住行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社会的巨大变化说明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坚定人们坚持和拥护改革开放的信念和信心。本案例可用于第七章第一节中“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二、本案例的结构及其分析思路的建议本案例主要从吃穿住行四个方面比较描述了人民的生活变化:衣——服饰文化展新颜;食——仓丰实庆多;住——人居环境大改善;行——神州大地任君行。

  期刊文献

  分析思路: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将会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日常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论证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2.正因为广大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了利益,生活得到巨大改变,我们的改革才有无穷的支持力量。因此,要使改革开放持续进行下去,就必须使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从内心中支持改革。三、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2.3.通过图片、资料或亲身讲述,引导学生归纳改革开放都在哪些领域取得的成就;根据这些成就,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思考,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措施是如何影响社

  会发展的,这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什么本质;学生小组讨论,在新的时期,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意义(教师可介绍学

  术界一些反思改革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展阅读

  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十三年

  林兆木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召开的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3年来,不论国际国内发生什么情况,党中央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我国经济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重要工业品产量大多成倍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兴建了一大批包括加固长江干堤等利国利民、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工程,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过去长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现在已基本消除,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城镇化进程加快。西部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公路国道主干线、江河上游水利枢纽、生态建设工程等关系西部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总投资6000多亿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13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动力。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

  期刊文献

  功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13年来,国有经济在改革调整中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与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一直居支配地位,并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城乡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市场取向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相适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13年来,探索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和途径、方式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按照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二是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商品市场不断扩大,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的商品流通结构和由市场决定商品价格的机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金融改革稳步推进,计划的功能和方法实现重大转变,政府机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外贸、外汇、价格、流通、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3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对外开放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以及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3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保证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成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消费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事业全面发展13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基本方针,在保持大局稳定、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等各方面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集中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效果。13年来的辉煌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基础上取得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成果,是我们在新世纪继续前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

  期刊文献

  坚实基础。认真总结13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信心,在新世纪新阶段夺取新的胜利。在充分肯定13年和十五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同时,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并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我们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今后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更加伟大,我们要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倍努力奋斗。来源:《人民日报》(2002年11月26日第九版)

  

  

篇六: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未来五年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路径、目标提供思路指南和行动纲领。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定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是1953—1957年的“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称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段是:2011—2015年。

  五年规划与每一次的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普通百姓的就业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的五年规划,既是报效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部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2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2008年超过6万亿;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2009年,在外需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的条件下,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9%。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10年底,城镇化率提高到47.5%。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10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2010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0%,分别比2005年提高4.4、2.3和2.4个百分点。

  3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十一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高速铁路从零开始,目前投入运营里程7055公里,全国铁路日开行动车组1000多列,日发送旅客达到92.5万人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时速350公里、380公里,甚至达到416.6公里,中国高铁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速”。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到武广高铁、京沪高速……长三角、环渤海、中原城市群等,打破时空限制,凸显“同城效应”。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各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推动了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提前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十一五”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2006-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05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2010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四、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6-2010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时期的1.6倍。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连续18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4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在“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4.1万亿元增加到26万亿元,增长84.4%。普遍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十一五”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省级统筹。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出台了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六、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继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之后,从2008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免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从此,“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由老百姓自编的顺口溜伴随着这项政策,一起被载入共和国发展的史册,成为一座高耸的里程碑。

  5

  “十一五”期间,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7年,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我们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昂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文化馆3258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新创作并首演的剧目每年达上千种,图书出版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得到空前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长79.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十一五”期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5.9%,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4.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1%,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2.0%,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5%。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

  6

  务。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意见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尽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二部分“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规划纲要》全文约6万字,共十六篇,分别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7

  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城镇化率的规划目标是47%,实际完成47.5%,超出预期。“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城镇化率51.5%、增长4%的目标。这一目标若能完成,中国的城镇人口将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当然意义重大。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相比“十一五”的20%左右,下调了4%。中国对外承诺了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这主要依靠节能来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从指标上看,人口只有4900万的增长空间。应该说,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因在人均收入、医疗、教育等方面差距,全国不同区域的人均预期寿命差别非常大,如上海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2岁。城镇居民人均可

  8

  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为了落实中央确定的“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部署了十项重大任务。

  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使我国不仅要成为生产大国,还要成为消费大国,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时期将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时期。三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二是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总之,“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还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未来五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既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也有许多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把握形势,清醒认识自己,才能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9

  

  

篇七: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中国建国历史xx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2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7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9年12月20澳门回归反右派斗争开始1958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反右倾斗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弹爆炸成功1966年化大革命开始1971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建国60周年手抄报资料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10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西藏和平解放1952土地改革完成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建国历史-中国建国历史中国从

  建国到现在的重大历史事件

  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xx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1976年四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中国建国历史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并于xx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并使之国际化。中国建国历史xx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87年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反右派斗争开始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建国60周年手抄报资料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

  

  

篇八: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三年来在上级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党支部团结和带领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创先争优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各级党委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以行政服务为中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团结干事结合实际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得到体现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了进一步发挥

  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报告

  推荐文章廉政建设工作报告热度:干部个人工作总结报告热度:党代会纪检工作报告热度:后期制作工作总结热度:广播电视个人工作总结热度:党支部按期举行换届选举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扬民主,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几篇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报告篇1同志们:我受本届中心党总支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20xx年以来,在县直工委和计划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心党总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粮食事业科学发展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在完成党总支的各项工作任务中发挥了模范作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任务,紧密联系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抓紧抓好。一是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把理论学习与担负的职责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与研究谋划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系列讲话、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等内容,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保持党的纯洁性”、“班子团结战斗、规范权力运行,勇于担当责任”、“学习讨论落实”等主题教育活动。按照党总支要求,采取领导班子辅导解读、学习讨论交流和个人自学等方式,组织机关科以上领导干部分期分批参加了县委党校政治理论学习研讨班10期,组织党员干部坚持每周一、三、五参加机关集中学习。二是注重学习形式创新。坚持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调研、领导授课与讨论交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确保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支持和鼓励机关

  干部参加执法资执、粮食业务、学历资执等各种形式教育培训。截至目前,我中心7名同志取得粮食执法监督证,8名同志取得高级和技师等级证书,2名同志取得了经济师中级资格,10名同志参加了市局组织的粮食清仓查库业务学习。三是注重学用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开展各种活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了《焦裕禄》、《周恩来的四天四夜》、《党的群众路线》、《段爱萍》等优秀影片,赴武乡八路军纪念馆、平顺西沟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增强党性修养”主题活动,使党员干部重新经受党的洗礼,接受党性再教育。四是注重营造学习氛围。每逢党的重要会议召开、国家重要政策出台、省市县委重要工作部署,中心领导亲自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学习、讨论。积极引导党员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营造主动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浓厚氛围。认真开展理论研讨,机关2名党员干部撰写的理论和调研文章受到上级粮食部门的表彰或被相关书籍收录。

  二、夯实组织建设基础,不断提升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三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机关党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使党建工作覆盖各方面、贯穿全过程,不断提升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一是构建良好机制抓党建。中心党总支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党建和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5名总支领导认真抓好分管股室的党建工作,做到党建和业务工作一起抓、工作推动力度一样大、工作标准一样严,形成了抓业务不忘抓党建,抓党建促进业务快发展态势,构建了一个支部对应一个单位,一个党小组对应一个股室的工作格局,营造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夯实组织建设基础抓党建。挑选1名优秀干部充实到总支党委,成立了集店粮站和佳禾公司2个党支部,进一步规范了改制以来的党员管理方式,加强了总支党建工作力量。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制度和有关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20xx年至20xx年,总支党员缴纳党费12228元,订购党报、党刊10836元。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按照“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的原则,发展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三、切实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按照县委学教办的部署,中心党总支切实担负起群众路线教育实

  践活动的牵头实施工作,精心组织,搞好服务,抓好落实,成效显著。一是创新学习方式,打牢思想基础。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集中时间全面系统学习中央要求必读文件和系列重要讲话,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召开专题会议交流学习体会,开展专题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广泛听取意见,提升教育效果。通过走访基层单位、召开各类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共征求意见建议68条,梳理出21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研究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三是坚持知行统一,即知即改见效。坚持即知即改,边整边改、立说立改,认真开展“四风”专项整治,全面提升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效。积极筹划,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拟定和完善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习制度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等制度35条,全面深化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机关党的建设。

  四、发挥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整体推进文明创建活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推进总支精神文明建设。一是注重发挥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心党总支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妇建,切实加强对工会、妇女工作的领导,总支各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不断增强。努力为部门职工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大力支持关心妇女工作,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每年“三八”都有计划地组织机关女同志参加特色活动,为妇女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三年来,党总支妇女共获得省级表彰2个,市级表彰1个,县级表彰3个。二是组织开展“帮扶解困”送温暖活动。共向各类慈善组织捐款约1.3万元。开展“双包双联”工作和元旦春节“送温暖”等活动,关爱退休人员,邀请退休人员参加机关举办的主要活动,支持包联村的发展。三年来,共发放慰问物品价值5万元;给包联村争取资金12万元,发放小粮仓600套。三是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组织机关26名党员积极参

  与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确保党员志愿活动深入广泛开展。目前,在职党员已全部进社区报到,报到率达到100%。

  五、落实廉政责任体系,不断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等方面入手,把反腐倡廉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行政效能。一是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重视纪检监察工作,根据现行组织纪检部门规范要求设置,中心纪检监察工作职责由党总支承担,设总支副书记具体分管。设置总支办公室具体抓落实,确保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的有效落实,具体结合我中心实际,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围绕“责任分解、责任机制、责任考核、责任报告、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狠抓各项任务落实,形成党总支履行“两个责任”、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股室负责人具体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廉政建设责任机制。二是增强制度执行意识。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一系列作风建设规定,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测评、诫勉谈话、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责任制报告和廉洁自律等各项规定。总支重要领导每年都要在干部职工大会上述职述廉,班子成员每年都要上交述职述廉报告。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对重大问题,通过党总支班子会,主任办公会讨论决定。三年来,共召开民主生活会6次,党员领导干部如实报告个人有关重大事项,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坚持减少会议数量,提高会议效率,控制会议规模。控制发文数量,严格审批程序。改进公务活动,减少陪同人员,减少经费开支。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切实落实好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三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特别是针对收购证年检、申请和市场执法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等行为,加大了教育、规范和监督力度,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同志们,总支党建工作取得这些成绩,既是县直工委和计划党委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总支党员干部在各自工作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心党总支,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届任期内,中心党总支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一些不足不妥的地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

  20xx年,我们将持续引深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中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扎扎实实,兢兢业业把粮食中心党总支工作做好做实。

  一要继续抓好学习教育,增强党员政治定力。学习教育是增强党员政治定力的有效法宝。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工作,从《党章》《廉政准则》等有关党的纪律方面进行重点学习,注重学习我党的艰辛发展历程,使机关全体了解我党发展的历史,遵守党内的纪律规定。特别是要以“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新人”为标准,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艰苦朴素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在部门营造人人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人人的争当“四有新人”的良好氛围。

  二要继续抓好制度建设,完善总支规章制度。党建工作是一项软指标,但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硬任务来开展、来完成。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紧紧围绕粮食行业改革发展稳定需要,着力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重点抓好基层党组织制度创建、企业职工管理使用突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制定切实改革举措,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更加成熟的党的建设制度体系。

  三要继续加强组织建设,提升业务整体水平。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更严的要求,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在这一特殊时期,对总支班子来说,在思想上要把党建的认识提一提,在行动上要把党建的工作抬一抬,把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去谋划、去实施;对我们的党员来说,要以党员的标准规范言行,尽职尽责;对粮站和佳禾支部来说,首先把在职职工的党员关系转入支部,高标准、严要求把新支部建设好,其次要发挥好支部的组织作用和党员带头作用,利用好协会的平台,加大与社会粮食经纪人的交流与合作,把人心拢一拢,把合力聚一聚,在企业改革和业务拓展上寻求新突破。

  四要继续改进工作作风,打造高效廉洁队伍。作风建设没有休止

  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是在当前我国进入政治新常态下,提出的一个既具体、又贴切的工作要求。对于我们粮食中心党总支来讲,就是要持续引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强化“三严三实”,狠抓作风转变不放松,力争把粮食中心党总支党员干部队伍打造成全县一流的坚强集体。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报告篇2

  同志们:大家好!根据党章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按照区级机关党工委的统一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大会主要任务是总结汇报本届党支部工作,进行党支部换届选举。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本届党支部向大家汇报工作。一、支部工作与主要成绩三年来,在上级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党支部团结和带领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创先争优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各级党委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以行政服务为中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团结干事,结合实际,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得到体现,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了进一步发挥。各方面工作在广大党员和窗口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有效的做好党建工作1、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中心实际,认真研究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到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去,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履职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主题实践活动,把实践特色体现于活动全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扎实开展了组织建设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机构,支部工作始终如一的按照党工委的工作要求扎实有序的开展,每年都制订了党

  支部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认真开展了组织发展工作,组织发展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在支部任期内,按照党员发展程序,培养王锦、陈建良等2名积极分子参加机关党工委组织的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另外又有施曾平、王颖婷、吴君良、钱月红等同志思想积极要求上进,成为新的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形成全体窗口服务人员积极向组织靠拢,积极要求进步的良好形势。

  3、加强了制度建设。坚持每月党政例会制度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和问题,做到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坚持政务公开,征求全体工作人员意见和建议,如评优评先、制度修订等。实行了“党员评议制度”,定期开展座谈、讨论,征求对中心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抓好“三会一课”制度落实,认真开好党员民主生活会。

  4、党风廉政建设有效推进。深入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了廉洁文化进机关活动,争创区级“廉洁文化示范点”;大力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在工作场所制作挂贴了廉洁文化宣传画,在服务大厅设置“背靠背”服务评价器,制订了廉洁服务工作制度,将“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列入“一票否决”。全面增强工作人员自省意识,强化自律意识,树立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形象,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风尚。

  

  

篇九: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绩包括().1.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2.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3.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5.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6.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8.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9.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10.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篇十: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当然能源产品是基础性产品能源价格改革对其它产业特别是下游产业影响较大煤电油气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涉及面广影响大在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时盘考虑科学论证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建立健全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合理补偿的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不因改革而受到影响

  一、我国能源发展取得的成绩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党的三代中央领

  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把能源作为关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摆在重要地位,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长期的、共同的努力下,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能源供给能力逐步增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很低,1949年仅为0.237亿吨标准煤。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0.6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87倍,是改革开放初的3.29倍,约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13.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达到2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68倍、改革开放初的3.5倍。石油和天然气,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8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08倍、改革开放初的1.74倍,居世界第6位。天然气产量达500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的5000倍、改革开放初的3.64倍。电力,200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275倍和576倍,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小水电的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电从无到有,发电装机近700万千瓦;年产沼气约80亿立方米,已拥有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

  第二,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2.2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近年来,通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方面,煤炭消费的比重趋于下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5年的68.7%;另一方面,优质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1990?2005年,油气消费比重由18.7%提高到24%,水电及核电由5.1%提高到7.3%。

  第三,能源技术进步不断加快。解放初期,我国能源工业技术装备基础极其薄弱。以石油勘探开发为例,当时全国只有8台浅井钻机、40多名技术人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复杂段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1990年为65%,目前已超过80%。电力工业,火电单机容量从1978年的5万和10万千瓦级,发展到目前主力为30万和60万千瓦级

  机组,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及核电机组正在成为新一代主力机组。三峡左岸最后一台机组国产化水平达到85%。从电网看,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运,电网发展进入了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第四,节能环保取得进展。在党中央、国务院“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我国节能提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单位GDP能耗总体下降,按不变价格计算,目前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4%。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乙烯综合能耗下降65%,粗钢综合能耗下降37%,火电供电煤耗下降16%。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有所提高,目前达到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同时,能源领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强。新建火电厂配套建设了脱硫装置,已有火电厂加大了脱硫改造力度,电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提高,东北等地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加快建设。

  第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2002年出台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改革的总体目标,目前已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煤炭生产和销售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煤炭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推广完善了峰谷电价、丰枯电价、差别电价办法,引导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大型企业制定了节电改造、优化用电方案,这对近两年顺利完成迎峰度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能源立法明显加强。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和完善了《电力监管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能源法制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能源开发利用正在走向依法管理的轨道。

  三、“十一五”能源发展的主要措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奋斗目标,今

  年人代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总体要求: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近年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研究编制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煤炭、油气、电力、新能源、节能等五个专项规划,各专项规划下面又编制了核电、风电、LNG(液化天然气)、煤层气、替代能源等子规划。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第一,节约优先,效率为本。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降低能耗的目标,不少人说,定得过高,很难实现。客观地讲,我国目前仍处在资源消费强度较高的时期,强化节能降耗措施见效需要一个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确实比较大。但是,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坚持节能优先的方针,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要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能源效率、能源强度、单位产品能耗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节能潜力不小。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节能工作的

  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节能作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摆在首要位置,切实下大力气抓紧抓好,舍此没有别的出路。

  我们确定的节能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十一五”期末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年均节能率为4.4%。到2010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节能工作总的要求是: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宣传教育,调动市场主体节约资源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为确保“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综合的、更加有力的措施强化节能工作。

  一是通过调整结构节能。节能不仅仅是微观层次的问题,首先是宏观层面的事情,即是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目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刚过40%。OECD(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这一比重平均水平超过70%,其中,美国为75.3%。与我发展水平相近的巴西和印度分别为75.1%和51.2%。按照有关部门的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就可降低约1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能耗行业比重大,特别是高耗能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去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0.3%。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可再降低1.3个百分点。因此,解决节能问题,首先要调整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二是通过技术进步节能。我们在这方面的潜力非常大。比如锅炉。我国在用的中小锅炉约50万台,实际运行效率只有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这些中小锅炉中90%都是燃煤锅炉,年消耗煤炭4亿吨左右,通过技术改造和完善管理等措施,仅燃煤锅炉一项的节约潜力就有7000万吨。又比如节能灯。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2005年节能灯产量达到17.6亿只,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但我国生产的节能灯国内使用的比例并不高,大部分都出口了,出口量占到生产总量的70%以上。如果把现有的普通白炽灯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相当于中部地区一个省的全年用电量。再比如电动机。我国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量大、面广,而达到国家节能评价标准的只占市场销售量的1%,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推广高效节能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力度,将市场份额提高到12%,每年就可节电100亿度左右。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只要大家真正重视起来,总会找到节能的路子。一方面,要把节能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我们将利用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大力支持节能重点项目,优先扶持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解决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示范项目,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加快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节能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促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重点淘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如水泥土窑、普通立窑,土法炼焦(含改良焦炉),2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炼钢转炉、电炉,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常规小火电机组,以发电为主的燃油锅炉及发电机组(5万千瓦及以下),等等。

  三是通过加强管理节能。目前,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节能管理都是薄弱环节,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比如,不少人没有出门随手关灯的习惯,长明灯经常见;很多单位的计算机整晚开着不关;大马路、广场上,华灯高照,浪费严重。加强节能管理,形成长效机制,非常必要,十分迫切。当前,急需抓好的工作是: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把“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降低能耗的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省区市。各地也将把GDP能耗降低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市、县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明确责任,全面推进。要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管理。抓紧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主要是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加快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尽快形成稳定的节能能力。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明确节能目标和措施,采取政府主管部门与重点企业签订节能协议,通过公报、检查、抽查、通报、交流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节能进行跟踪、指导和监督。要完善能效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型产品。

  四是通过深化改革节能。要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能够反映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加大财税政策对节能的支持。加快制定《节能产品目录》,对生产和使用目录中的产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实施节能产品政府强制性采购政策,特别是将企业研发的首台、首套节能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五是通过强化法治节能。要把实践中、改革中形成的节能措施和有益经验上升为法律,进一步完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的标准体系。重点抓好《节约能源法》的修订工作,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5%左右,而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如果通过健全并严格实施建筑节能,特别是墙体材料革新等方面的有关法规,使我们的建筑能耗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全社会的总能耗就可以再降低10%以上。为此,要严格执行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节能50%的标准,四个直辖市和北方地区执行节能65%的标准。要制定和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等能效标准,组织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设计规范。

  六是通过全民参与节能。节能是事关全社会的大事,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上海市算过一笔账,如果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1度,全市480万户家庭可减少24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如果每天将白天不用的电器插头全部拔掉,全市可再减少7.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这两年,我们倡导将夏天的空调温度调高到26度,作用就很明显,可以说,迎峰度夏工作顺利完成,“军功章”里面有它的一份。要增强公众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节约文化,发挥政府机关的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使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自觉养成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油、每一方气的良好习惯,成为一种生活风尚,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总之,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能源。节约能源,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的消费模式,把我国建设成为节约型社会。

  第二,立足国内,多元发展。这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基本方略。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把能源供给主要寄托于国际市场是不现实、也是不安全的;同时,国内能源资源尚有较大的潜力,我们也有能力主要依靠国内解决我国的能源供给问题,把能源自给能力维持在合理水平。

  一是有序发展煤炭。要坚持煤为基础,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加快建设神东、陕北、黄陇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和发展亿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炭供应基地。大力提

  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积极推进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综合利用,发展煤炭液化、气化,鼓励瓦斯抽采利用。

  二是积极发展电力。以大型高效环保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火电。建设大型超超临界电站和大型空冷电站,启动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工程。鼓励发展一批大型坑口电站,建设大型煤电基地。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站。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重点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逐步实现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自主化。加强核燃料资源勘查、开采、加工工艺改造以及核电关键技术开发。建设西电东送三大输电通道和跨区域输变电工程,加强区域、省级电网建设,同步发展输配电网络,继续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城乡配电网络。

  三是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力度,重点开拓海域、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开展煤层气、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勘探。实行油气并举,稳定增加原油产量,提高天然气产量。搞好东部老区挖潜,加大西部和海域新区开发力度。加快深海海域和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川盆地等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发展乙醇、二甲醚等替代石油燃料。加快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逐步完善全国油气管线网络,适时建设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及陆路进口油气管道。

  四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风能,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建成30个10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风电项目,在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区形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支持发展秸秆、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气发电,建设一批秸秆和林木质电站,扩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提高自主设计和制造水平。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

  第三,保障安全,保护环境。这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基本要求。目前,人民群众对能源特别是煤炭生产重特大事故频发和环境污染问题意见较大,议论较多。对于能源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并多方采取措施,促进能源的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特别是为解决煤炭安全生产问题,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成立了“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率有所降低,百万吨死亡率从2002年的4.94下降到2005年的2.71。但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

  一是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使煤矿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深入进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的清理工作。

  二是多渠道增加煤矿安全投入。国家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地方和企业也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煤矿技术改造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选择和推广瓦斯防治和利用先进适用技术。

  三是加快制定煤炭开采瓦斯含量具体标准。四是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煤矿干部职工素质,自觉遵守安全生产各项制度。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健全煤矿安全工作体系,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同时,建立能源安全生产应急机制,确保电网和油气管网安全运行,防范电力和油气生产安全事故。

  面对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我国未来能源发展需要兼顾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双重要求,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合理开发能源资源,规范开发秩序。做好矿区生态保护工作,对煤矿采空区、塌陷区及历史形成的环境欠账实行综合治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积极鼓励洁净煤发电、核电、天然气发电和新能源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四,对外合作,互利共赢。这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我国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外交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与合作。通过加强对外合作,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提高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增加境外油气资源供应的能力,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保障,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应当指出的是,我们在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中国能源威胁论”,说什么中国是国际能源市场的“掠食者”,中国无限制的能源资源“胃口”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等等。这是违背客观事实的,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立足国内的方针,能源自给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我们既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根据BP公司统计,2005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13.6%,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比OECD国家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我们今后的能源供给潜力依然很大。

  ——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我国煤炭地质理论资源量为5万多亿吨,保有储量为1万多亿吨,探明剩余可开采储量还有1200亿吨。

  ——水电资源丰富。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约4亿千瓦,目前只开发了1/4。——加快发展风电大有可为。有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目前只开发0.13%。——太阳能利用条件良好。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间在2200小时以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生物质能源前景广阔。每年可用于能源使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1.5亿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2亿吨标准煤,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潜在种植面积可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其次,我国实行的是节约优先的方针,人均能源消费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人均一次能源消费,我国仅为1.18吨油当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日本的1/4、美国的1/7。我国人均石油消费量,2005年为0.242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美国的1/13、日本的1/8。过去二十多年,我们以较低水平的能源消费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增长。1978?2005年,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16%,GDP年均增长9.6%。改革开放以来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超过10亿吨标准煤,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今后,我们仍有很大的能源节约潜力,未来五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将再降低20%左右。再次,我国坚持的是互利共赢的对外合作原则,能源国际贸易与合作处于正常的经济贸易合作范畴。2005年,石油净进口为1.36亿吨,约占世界贸易量的5.5%左右,而美国和日本石油净进口分别为6.13亿吨和2.53亿吨,分别占世界贸易量的25%和10%左右,是中国的4.5倍和1.86倍。我国人均石油净进口水平更低,2005年仅0.1吨,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1/20左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我们在进口能源的同时,还出口相当数量的能源。2005年,向国际市场净出口了约4551万吨煤炭和1276万吨焦炭,其中焦炭出口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贸易量的60%左右。

  最后,近年国际油价飙升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炒家恶意炒作。去年,我国石油净进口是下降的,可国际原油价格仍不断攀升,把国际油价上涨归结为中国大量进口是毫无道理的、别有用心的。

  第五,加快石油储备,搞好运行调节。这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应急保证。国内外对我国的石油储备非常关注,不少人在打听我们的进度。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石油储备规划,主要是“四个建立”:逐步建立能够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安全、应对石油突发事件、稳定石油市场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逐步建立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合理分工,储备品种适应市场需要,石油生产、加工、销售、进口和储备密切衔接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石油储备法律制度;逐步建立稳定的石油储备资金来源保障体制。近期,要重点做好第一、二期石油储备基地项目建设工作,加强项目组织协调,制定石油储备实物收储实施意见,开展企业储备研究。

  为保证能源运行安全,要高度重视煤电油运的协调,搞好供需衔接。今年虽是我国煤、电供需关系从全面紧张转向基本平衡的过渡时期,但新老问题相互交织,深层次矛盾会进一步显现。我们必须把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对策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为了做好今年迎峰度夏的各项工作,5月底我们专门召开了2006年全国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议,会上要求,及早动手,精心安排,强化引导,搞好协调,切实做到“四个确保”:确保居民生活用电,确保农业生产用电,确保医院、学校、金融机构、交通枢纽、重点工程等重点单位正常用电,确保高科技等优势企业的合理用电。同时,进一步抓好电力需求侧管理,调整完善峰谷电价、丰枯电价、季节电价办法,在有条件的地区研究制定可中断电价、高可靠性电价等新的电价制度,坚持对高耗能行业的差别电价政策不动摇。根据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及时在发电侧实施推广峰谷电价办法。要认真汲取国际上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经验教训,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相关预案,着力确保电网安全,提高安全可靠供电的能力。

  第六,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这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形

  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把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落到实处。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深化油气行业改革。强化能源管理,健全能源监管体系。

  能源价格改革问题。能源价格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能源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格上涨。当前,人们对油价、气价、电价调整议论较多。客观地讲,我们人均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从长期看,价格偏低不利于节约,不利于缓解能源的“瓶颈”制约,稀缺资源长期价格偏低,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内能源价格会呈适度上升趋势,大家要有这种思想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当然,能源产品是基础性产品,能源价格改革对其他产业特别是下游产业影响较大,煤电油气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涉及面广、影响大,在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时,要通盘考虑,科学论证,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建立健全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合理补偿的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不因改革而受到影响。

  能源价格改革要坚持“市场取向、政府调控,统筹兼顾、配套推进,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当前的重点是:完善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逐步建立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同时,建立健全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对部分弱势行业和弱势群体适当补贴的机制等。积极推进电价改革。要区分自然垄断与非垄断环节,逐步建立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利用价格杠杆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全面反映煤炭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改进煤炭订货方式,推行长期交易合同;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煤电价格的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加快《能源法》的研究起草,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做好《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

  做好能源发展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

  二、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一

  步凸显。这集中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资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比较大,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

  亿吨标准煤,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煤炭。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但从中长期来看,要把储量变成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面临“三大不足”的压力:一是煤炭精查储量不足。据测算,2010年前拟开工建设的煤矿项目缺精查储量500多亿吨,2011?2020年缺1200多亿吨。二是生产能力不足。根据全国目前煤炭的生产能力,考虑部分矿井衰老报废等因素,2020年前还需要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0亿吨,接近美国目前的产煤总量,这意味着我国还要新建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1000个左右。三是运输能力不足。我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这种资源禀赋与需求地理分布的失衡,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按照10亿吨新增煤炭的70%需要外运测算,2020年前需要再建7条亿吨级铁路线以及相应的港口。这些实现起来难度都是很大的。

  石油。据最新全国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平均探明率为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目前,我国石油勘探难度不断加大,新增储量质量变差,经过努力做到稳产、小幅增长尚有可能,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比如,我国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持续了27年,从2002年起产量开始递减,平均每年减少150万吨。从分布情况来看,东部主要含油盆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待发现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松辽、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和渤海海域。西部主要含油盆地和我国海域资源丰富,且探明程度低,处于勘探开发早期。据测算,即使考虑大力节能降耗、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可替代品等因素,2020年石油缺口仍将达2.5亿吨。

  天然气。从整体上看,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储量产量将快速增长。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边古生界,四川盆地川东、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柴达木盆

  地涩北和台南地区,东海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等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但是快速增长的天然气生产难以满足更快的需求增长。预计到2020年需要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4万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需要再翻一番。

  此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较多。比如,水电剩余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受自然条件和移民因素影响,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核电由于投资密集、建设周期长,新的核电能力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

  与资源约束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近几年的能源供需形势看,能源消费总量越来越大,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仍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十五”期间平均为1.05,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正是能源消耗“倒U”型的上升阶段。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油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型煤矿综合采掘装备、煤炭液化技术核心装备需要引进,瓦斯抽取和利用技术落后,矿井生产系统装备水平低。重大石油开采加工设备、特高压输电设备、先进的核电装备还不能自主设计制造。氢能及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等技术研究开发不够,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技术的落后,制约了效率的提高。从总的能源效率看,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尤其是这几年,高耗能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我国的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1.9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4%,为此消费煤炭20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35%;消费原油3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8%。以上比较,即使考虑汇价因素,我国能源效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从主要用能行业和耗能设备看,水泥综合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3.6%,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1%,火电供电煤耗高20.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从能源开发过程看,资源浪费惊人。比如煤矿的综合回采率,国际上一般为45%?60%,我国平均只有30%,小煤矿有的仅为10%?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煤矿产量由1978年的9500多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8.5亿吨,在此期间,累计生产煤炭120亿吨左右,消耗资源储量约800亿吨。按照正规开采方法计算,800亿吨资源储量可产出煤炭400亿吨左右,这意味着用同样的资源量,少产了近300亿吨的煤炭,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炭的总产量。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也只有40%,全国累计堆放的煤矸石总量约38亿吨,占地约11万亩,而且每年仍以约2亿吨的速度增加。每年还产生近亿吨的粉煤灰,历年积存量已有30多亿吨,目前的综合利用仅限于生产水泥、墙体材料或者铺路、建坝等,大量物质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能源结构尚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较,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结构特点:煤炭消费比重基本上与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相当,占60%?70%;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与世界煤炭消费比重持平,只占20%?30%。尽管我国能源结构将不断优化,煤炭比重会有所下降,但煤炭的主导地位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仍可能超过55%。

  相比油气,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大。煤矿地表沉陷、煤田自燃火灾、矸石山自燃等所引发的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原煤洗选率仅30%左右,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低60个百分点,带来的污染更为严重。在全国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中,由煤炭燃烧产生的分别占70%和90%。目前我国已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导致区域性的环境酸化,酸雨区已超过国土面积的40%。此外,煤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还会加重温室效应。

  第四,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利用境外油气资源难度加大。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国内生产能力增长有限,需要更多地利用境外资源,但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剩余可开采的煤炭储量为9845亿吨,石油1427亿吨,天然气156万亿立方米。即使维持现有消费水平不变,化石能源总储量也只能维持人类消费100年左右。在全球能源产量中,国际贸易量不到50%。目前开发环境和条件好的油气资源大部分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利用并控制,国际自由贸易量的比例更低,我国能源进口需求不可能无限制地得到满足。我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大多是远距离、大运量,每年进口的石油约80%经过马六甲海峡,现有远洋船队超大型油轮严重不足,约95%的进口石油依靠海外公司运输。同时,能源资源是战略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过于依赖进口,不仅涉及供求格局和价格变化等问题,还涉及如何打破现有垄断格局、运输线路安全保障等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处理不好或出现难以控制的动荡,会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

  第五,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存在隐患。石油储备在能源供应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署要求包括西方七国在内的成员国,必须承担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义务。欧盟也要求其成员国承担石油储备义务。这些国家已经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石油储备制度,而且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石油储备刚刚起步,目前项目建设进展较为顺利,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石油储备要达到储备目标还需若干年,形成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和应急机制还任重道远。

  能源特别是煤炭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近年,市场需求旺盛,拉动煤炭产量快速增加,但有近1/3的产量缺乏安全保障条件,煤矿瓦斯爆炸等重特大事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去年全国发生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1起,今年的煤炭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油气生产和管网仍存在潜在的事故风险。近年来,电力建设高速发展,在设备制造安装、工程建设等方面潜存诸多隐患,可能带来一些安全问题。美、加和莫斯科大停电事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电力建设和安全运行的警钟。

  第六,能源体制改革尚未到位,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煤炭企业机制转换滞后,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跨区经营的体制环境没有完全形成,煤炭流通体制尚不完善,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煤炭交易市场建设等配套改革滞后。建设适应WTO要求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市场体系,以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等方面还有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确定的各项改革措施也有待进一步落实。

  同时,我国能源法律法规还不能适应能源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体现我国能源战略、维护能源安全、衔接能源政策的基本法律尚不完备;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等方面至今还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电力法》、《煤炭法》等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已不适应发展需要,有待进一步协调、修改或废止。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能源资源尚有较大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资源可利用程度加深,以及非常规能源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增强,我们有能力、有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源支撑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保障程度不高;近期供求矛盾已经很大,未来资源瓶颈更为突出;千方百计缓解能源瓶颈约束,事关全局,刻不容缓。我

  们要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保障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子孙福祉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我国能源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篇十一: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1964年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们站起来了,一直到20XX年

  建国六十五年来,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真正当上了国家的主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成为人民爱戴拥护为民服务的执政党。全国56个民族团结,炎黄子孙一家亲,少数民族都实现民族自治,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农奴制度最终被推翻,西藏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建国六十五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开展全方位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妥善应对金融危机,911事件等一系列国际危机中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建交国家地区达165个,积极推动亚太、欧太地区对话与合作,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政治、经济的外交促进祖国统一,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值得自豪的是被帝国主义抢占的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让百年来受屈辱的中华民族扬眉吐气,踏上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如今,我国的成绩更是惊人,在政治地位上,我国是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体育方面,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总之,我们的祖国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我将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为六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感到自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篇二:祖国辉煌的成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每当听到这样的歌声,我便会心潮澎湃,心中激起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感慨;每当早晨,当我用美妙的声音,唱响国歌时,当我们瞻仰鲜艳的五星红旗,唱响于百年来的激情时,我不禁为祖国感到自豪。我们的祖国有过辉煌的过去。“丝绸之路”他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无一不体现中国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科技辉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为此感到无比骄傲。虽然到了近代,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那一段苦难深重的历史成为我们心灵上永远不能磨灭的烙印,但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会更加激起我们那颗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的心。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唤醒了不愿当奴隶的中国人,卢沟桥的狮子见证了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斗志,赢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雄伟的天安门更记载了“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随后我们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五千年的历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和卓越创造,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6年7月1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下线。我国自己生产

  努力拼搏,中国代表团高居奖牌榜首位,共获52枚金牌,这一些辉煌的成绩,让世界看到了我们,这些伟大的成就能与西方强国媲美。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坚信,只要我们有恒心与毅力,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让我们再一次铭记这句名言吧。让爱国主义的情感永驻心间。请铭记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让我们与祖国同辉煌。

  

  篇三:祖国辉煌成就

  1.三峡大坝,世界

  22.四代重歼,世界

  

  

推荐访问:党到目前取得的成绩 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