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1篇

时间:2022-12-01 19:20:11 来源:思哲公文网

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1篇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1篇,供大家参考。

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11篇

篇一: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业评价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将探讨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价的几点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标准,还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因此,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仅用教学结束后的纸笔测验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教与学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教后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一方面要树立“全程式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全程式评价观是指在教育教学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阶段中,就需要对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之后的计划实施的评价需要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工作,使评价量规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地应该是“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分析学生的学习

  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作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科特点,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量规.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一)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针对测验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等方面展开班级讨论,共同探讨与评价有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利用评价分析并改进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

  建议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

  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用明确、简洁的方式尽快向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进行解释(关于评价结果的报告和解释方法详见后面的章节).

  (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中小学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竞赛成果四部分组成.

  1、情感态度

  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合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等级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也可实行百分制)。合格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90%左右。对于评定为“待合格”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2、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取平时考察和期末考试总成绩。

  3、综合能力

  采用作品式评价方式。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表格如下:

  评价内容

  标准

  小组自评

  小组间互评

  教师评价

  ☆~☆☆☆☆☆

  ☆~☆☆☆☆☆

  ☆~☆☆☆☆☆

  主题作品的主题鲜明,所包含的各种素

  (15材能恰当、充分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分)

  内容

  主题内容逻辑顺序准确,重点突

  出。作品中的文字流畅,语言精练,句

  (5分)子通顺。

  技术性

  选用的制作工具和制作技巧运用

  恰当.能准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素材,(15

  如声音、动画、视频素材等分)

  色彩

  背景色、前景色、图片、文字、标搭配

  题等元素的色彩搭配协调。整体风格一

  (10致,界面美观。

  分)

  排版

  作品中各种元素排列(大小、位置)

  合理、科学、协调,能突显出主题,既有(15

  局部的特色,又富有整体感.分)

  创造性主题表达形式新颖,构思独特巧

  (15妙.素材获取与其加工属原创。分)

  协作分工

  小组分工明确,能相互合作,小组

  成员能主动帮助别人,共同完成任务。(15分)

  作品演示

  能用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演示小

  组的作品,能总结出本小组的制作经验

  (10分)及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情况。

  作品点评(教师填写)

  4、创作与竞赛成绩

  对参加信息技术奥赛,或在上级组织其它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予以格外奖励,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挖掘对这方面感兴趣并且有天赋的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对获奖学生予以格外奖励不仅奖励获奖学生本身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激励。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积极地围绕新的评价体系,充分领会新课改的核心思想,运用新的评价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将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后必要思考的问题

  三、小结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顺利达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利用表现性评价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和广泛的交流,研讨与经验交流,参与评价方案的合作设计,不断地提高评价的水平,逐步探索出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咏梅,孟庆茂.表现性评定及其相关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27-31

  [3]李永珺,张向众.新课程评价中的表现性评定[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54—57

  [4]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二: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学校名称:

  一、基本情况

  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小学于1943年建校,我校现有1--6年级教学班6

  个,共224名学生,现有教师11人。学校接有中国电信网络专线200兆,覆盖

  教学楼12间教室。六年级教室配备有无线网络,能保障教室互联网信号有足

  够强度。教室设备较为先进,都是17年以来配备的希沃白板,都能正常使用。

  学校有电脑室配备电脑25台。我校有1个教师办公室,办公室配有一至两台

  教学专用电脑,人机比例约为2:1。

  二、SWOT分析

  (一)S优势

  1.校长重视并亲自参与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积极筹措资金组织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培训。

  2.2017年秋季期学校引进了希沃白板,教师通过学习基本能熟练运用多媒体

  进行辅助教学。

  3.2019年我校尝试使用贵港市智慧云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经过一年多的磨

  合,都能运用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及线下作业布置。

  (二)W劣形势

  学校信息化发1.我校教师多为50岁以上的教师,占学校教师比例的40%,这些教师接受

  展现状描述与信息技术能力不强,教师的教学仍用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的知识

  分析

  学习和巩固,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简

  单应用。

  3.教师外出学校信息技术的培训少,此类的专项校本培训也少。

  4.学校没有配备有相应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5.大部分教师只是被动接受培训,主动学习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意识不强。

  6.学校教学、教研、培训等各类信息化软件平台还有待发掘和开发。

  (三)O机遇

  1.贵港市智慧云平台和信息技术2.0工程的搭建,将会促使学校教育信息化

  发展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2.市局、区局举办的各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比赛活动,以及其它

  方面的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和竞赛活动,为提高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

  良好的平台与机遇。

  3.我校重建后,各类信息技术设备将能够得到更新。

  (四)T挑战

  1.社会和家长对信息化教学特别是利用智慧云平台布置课后作业是否会对学生

  身体及自控力产生不利影响仍有争论和疑虑。

  2.地处乡村,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家长信息素养不高。

  学校信息化学校发展定位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1

  发展愿景

  到2023年,将我校打造成一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教学情境,促进师生合作,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学生获得全面知识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学校。教师将在学情分析、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导入、课堂讲授与展示、微课制作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学生将能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支持鼓励下,通过信息技术网络的环境方便地获得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利用学乐云平台空间自主开展学习。

  学情分析: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微能力点选择

  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学法指导: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学业评价: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1.教师寻找适用的网络资源较为困难,筛选与甄别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A2)

  未来3年学校2.教师对演示文稿的制作技术水平不高,设计缺乏创意(A3)。信息化发展需3.教师对课堂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兴趣、缺乏创新(A5)要解决的问题4.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不够熟练。(A6)(差距分析)5.本校使用的学乐云教学平台进行学情分析(A1)需要家长移动端的支持,我校

  学生多为农村家庭子女,家长支持度不高。

  2021年

  1.80%教师学会通过门口易测、学乐云平台人人通空间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A1),有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师能利用网络较快捷熟练地获取需要的资源,并能依情况取舍整合到希沃

  互动课堂平台上。(A2)

  未来3年学校2022年

  信息化发展目3.90%教师能设计与制作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A3)

  标

  4.80%教师熟练使用希沃白板5、学乐云平台进行课堂讲授(A6)

  5.通过集体备课模式,开展集体备课,建成3-6年级数字教育资源库(A4)

  2023年

  6.使100%教师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导入。(A5)

  7.使100%教师学会使用学乐云平台进行教学教育资源的获取与评价(A2)

  (第1页,共4页)

  2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行动计划表

  对应各项目标,把为实现该项目标拟采取的活动措施填入表中,并确定活动措施时间安排、需要的资源、负责人、活动方式。

  上表中的目标对应左栏目标拟采取的措施

  希望产生的预期结果

  活动方式参与人员组织责任人

  活动时间段资源配给

  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

  1.利用校本研修培训,提高教师信成立智慧教研团队息技术应用能力,使90%教师能利用学乐云平台技解读信息化2.0文件专题培训术支持熟练地分析学情,并能依情解读30个微能力点况取舍整合到平

  台上。(A1)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成立领导小组成立智慧教研团队初步了解文件精神初步了解30个微能力点

  会议会议培训会培训会

  信息技术团队

  信息技术培训团队

  信息技术团队全体教师全体教师

  全体个人撰写研修计划

  培训会全体教师

  2021年下半年

  提供领导小组名单

  提供智慧

  2021年下半年教研团队

  成员名单

  2021年下半年活动材料

  2021年下半年会议材料

  每个人提2021年下半年交个人研

  修计划

  解读制定评价标准

  初步了解评价标准

  培训会全体教师

  2021年下半年

  2.教师能利用网门口易测、学乐云平台基本操作使用培

  络较快捷熟练地

  训

  获取需要的资源,通过学希沃5、学乐云平台获取网络教

  并能依情况取舍学资源培训

  整合到希沃互动网络教学资源分享会

  课堂平台上。(A2、

  A4)

  开展学乐云等平台资源上传培训

  100%使会用

  100%使会用整合教学资源学会数据上传方法

  培训

  全体教师

  培训

  全体教师

  集体备课平台操作

  全体教师全体教师

  2021年下半年

  2021年下半年2021年下半年2021年下半年

  3

  3.90%教师能设计

  与制作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培训

  (A3)

  4.80%教师熟练使使用希沃白板5、学乐云平台授课培训用学乐云平台进行课堂讲授(A6)使用希沃白板5、学乐云授课课堂比赛

  5.使100%教师能合理利用信息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导术手段设计并实入培训施课堂导入。(A5)

  6.利用信息技术

  手段进行资源整合,以及学生学习大数据可视化呈

  使用希沃白板进行学生学习数据统计分析

  现和解读。(A13)

  教师都能熟练掌握课件设计与制作

  教师能熟练使用学乐云平台授课培训开展各科教学比赛教师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导入

  教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学情分析

  培训

  培训教学比赛培训

  平台操作分析

  全体教师全体教师全体教师全体教师

  全体教师

  学校信息化发展工作周历表(2021年下半年)

  2022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2022年下半年

  2022年下半年

  周次

  日期

  预备12

  8.30-9.39.6-9.109.13-9.17

  工作内容

  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智慧教研团队解读信息化2.0文件专题培训

  主管领导

  责任人

  4

  69.20-9.24解读30个微能力点79.27-10.1制定学校、教研组、个人研修计划810.11-10.15解读制定评价标准910.18-11.19学希沃白板5、乐云平台基本操作培训1011.22-12.12通过希沃白板5、学乐云平台获取网络教学资源培训1112.22-12.26网络教学资源分享会1212.29-1.3开展学乐云平台资源上传培训

  学校信息化发展工作周历表(2022年上半年)

  12.15-3.12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培训

  23.13-4.16课堂教学比赛

  34.17-5.14使用希沃白板5、学乐云平台授课培训

  45.15-6.11三个微能力点作业的提交培训

  56.12-6.25教师提交三个微能力点作业,完成自评、互评

  66.26-7.9

  学校完成三个微能力点作业评阅、推优工作

  7

  8

  (第3页,共4页)

  5

  

篇三: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评价[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业评价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将探讨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价的几点看法。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标准,还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因此,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仅用教学结束后的纸笔测验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教与学的需要。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教后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一方面要树立“全程式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全程式评价观是指在教育教学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阶段中,就需要对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之后的计划实施的评价需要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工作,使评价量规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地应该是“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作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科特点,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量规。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高中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一)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针对测验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等方面展开班级讨论,共同探讨与评价有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利用评价分析并改进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建议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用明确、简洁的方式尽快向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进行解释(关于评价结果的报告和解释方法详见后面的章节)。(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中小学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竞赛成果四部分组成。1、情感态度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合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等级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也可实行百分制)。合格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90%左右。对于评定为“待合格”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2、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取平时考察和期末考试总成绩。3、综合能力采用作品式评价方式。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表格如下:评价内容标准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

  作品的主题鲜明,所包含的各种素主题材能恰当、充分地表现作品的主(15分)题。内容(5分)主题内容逻辑顺序准确,重点突出。作品中的文字流畅,语言精练,

  句子通顺。选用的制作工具和制作技巧运用技术性恰当。能准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15分)素材,如声音、动画、视频素材等色彩背景色、前景色、图片、文字、标搭配题等元素的色彩搭配协调。整体风(10分)格一致,界面美观。作品中各种元素排列(大小、位置)排版合理、科学、协调,能突显出主题,(15分)既有局部的特色,又富有整体感。创造性主题表达形式新颖,构思独特巧(15分)妙。素材获取与其加工属原创。协作分工(15分)小组分工明确,能相互合作,小组成员能主动帮助别人,共同完成任务。能用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演示小组的作品,能总结出本小组的制作经验及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情况。

  作品演示(10分)作品点评(教师填写)

  4、创作与竞赛成绩对参加信息技术奥赛,或在上级组织其它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予以格外奖励,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挖掘对这方面感兴趣并且有天赋的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对获奖学生予以格外奖励不仅奖励获奖学生本身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激励。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积极地围绕新的评价体系,充分领会新课改的核心思想,运用新的评价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将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后必要思考的问题三、小结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顺利达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利用表现性评价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和广泛的交流,研讨与经验交流,参与评价方案的合作设计,不断地提高评价的水平,逐步探索出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参考文献】[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张咏梅,孟庆茂.表现性评定及其相关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27-31[3]李永珺,张向众.新课程评价中的表现性评定[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54-57[4]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四: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浅谈信息技术2.0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运用

  摘要:2.0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老师们运用科学技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以模块化的方式使老师养成了良好的、高效的信息教育教学习惯,使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有规则的、高效率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教学信息技术优势性

  信息技术2.0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大家互动的、信息互联的教学模块。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四个方面使我们课堂教学步入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快车道。信息技术2.0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2.0创设学生乐学的语文情境

  “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我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2.0,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例如《燕子》一课,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突出文章主旨,我播放自己制作的教学视频,配上优美的歌曲《小燕子》,在歌手深情的

  演唱中,小燕子找春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一组幻灯片的放映,学生们深切体会到了春天美好,这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解。孩子们上课积极性可高了,他们看得那么认真,听得那么入迷,很快就对课文的内容能够熟练掌握了,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语文教材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信息技术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难为易,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你根据内容需要,合理选择并使用电子白板,并确定信息技术2.0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一定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

  传统的生字教学,学生学起来无趣,教师教起来乏味,而且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特别在汉字中,又有许多音形相近的字,学生极易混淆。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资源,那么这些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例如生字“睛”与“晴”,学生很容易写错,在学习时,我先让他们找出相同的地方“青”,并随图展示出来,接着我把眼睛的图画“拉”到青的左边,学生明白眼睛就是目,那这个字就是——“睛”,再把一个太阳的图片“拉”到青的左边,让学生主动说出这是日字旁,有太阳就是晴天,组成了“晴”字。这样学生一下就记住并区分出了这两个字,也明白了字义,组起词、说起句子来滔滔不绝。因为年龄小,见识少,他们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先用录音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让学生听故事,看画面;接着关掉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然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编故事;最后请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效率较高。

  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现代小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学习理解时有不少的困难,光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借助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课件,或让学生直接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借此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拉进文本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

  三、运用信息技术2.0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综合,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使用交互式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形式多样,能使低年级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虽然认识了很多生字,但是会写的字还是有限,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会写的字就更少。在教《爷爷和小树》一课时,要教学生认识自然段。我是这样做的:在2.0教学呈现电子课文,然后向学生讲解自然段的划分,随后我用白板笔在电子课文上标出了前面两个自然段的序号,然后指名学生用白板笔标出其它的自然段。最后在白板上呈现几篇学生没有学过的电子课文,让学生用白板笔标出课文的自然段,提高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对能亲自操作、上台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复习题型,现场讲完后,让学生到白板上演示,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及时讲解,让学生在白板上修改。教师除了利用好白板的批注、书写、色彩等功能,还可以大大发挥了白板的储存库功能,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同时尽可能多请几位同学上来进行操作,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修正教学内容、进度、程度,然后再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大大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交互式信息技术2.0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电教媒体的表现、重视力、接触面、参与性与受控性方面的差异,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应用和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把握其使用时机,使小学语文教学更生动、更有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篇五: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实践研究与再思考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实

  践研究与再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先就笔者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早期研究情况,以及参与《初中信息技术学生评价体系实施研究》课题的研究情况作了介绍,然后结合研究的实践,从评价的方式、标准、目标、工具与实施五个方面进行了再思考,提出了自已的观点。最后,附上了笔者的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

  作为一名从事了六年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课程评价的实践研究与思考。这种关注来源于笔者对评价在课程发展中的重要性的主观认识。这种认识在早几年更多的来自于“第六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笔者对教育理论的学习,这种认识由于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变得更加理性。《初中信息技术学生评价体系实施研究》课题的参与,让我有机会与动力对这一命题进行更深入和实在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实践研究

  1.笔者过去的实践研究

  年我参加了题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创建与应用研

  究》的课题研究组。在组中负责《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总表》的创建工作。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模型(见附一),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建立了《初中网页制作评价指标表》(见附二)等。通过研究加深了对课程评价问题的认识,积累了研究经验与一手资料。

  2.本课题的实践研究

  作为实验学校的实验教师,参与了《初中信息技术学生评价体系实施研究》201*课题的研究。确定了初一6班为实验班。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作品评价与智博平台开展了课程学业成就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的研究。设计了WORD作品的评价方案(见附三)。以“分项加权”模式计算学生期末成绩,即学生学业成绩=WORD作品评价(40%)+PPT作品评价(40%)+机考成绩(20%)。其中,WORD和PPT作品(PPT的评价方案由同事完

  1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成)的评价在学期教学过程中完成,机考成绩利用智博平台来完成。成绩分布图显示学生的成绩呈正态分布,且高分区高于底分区,说明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再思考1.对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再思考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两种评价,一个关注教育教学的过程,一个关注教育教学的结果。关于两种评价的地位或是重要性,教育界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要比总结性评价重要;一是认为片面的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弱化总结性评价的地位是错误的。总的说来,两种评价都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某些特殊的场合或前提下,某个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会更显突出。

  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而言,笔者认为,近几年来似乎出现了“轻”结果“重”过程的趋势。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由来已久,并普遍存在于中学阶段的各学科当中。但近几年来,教育界对过程性评价越来越重视,“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等过程性评价的工具也相继出现,并被应用于教学实践。然而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这种现象却反了过来。信息技术教师,在其拥有“先天”性的技术优势的条件下,可以说是开展过程性评价应用与研究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这种群体性的“活跃”似乎营造了一种氛围教师更关注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更加重要。此消彼长之下,总结性评价似乎受到了“轻视”与“冷落”。这是“轻结果”之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是没有总结性评价。如每学期初中学生成绩单上的信息技术成绩,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会考成绩。前者,我经历过,学生班主任在没经过任课教师的允许下,为了让学生评三好生随意更改其信息技术成绩的事情。后者,作为经历过两界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一线教师,对于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只能抱以尴尬的一笑。换言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似乎仅仅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时间一长,连信息技术教师自己也慢慢对“结果”失去了兴趣。这是“轻结果”之二。无论是过程性评价研究与应用的热潮对总结性评价客观上造成的“挤压”,还是评价者和被评者不重视评价结果对总结性评价主观上造成的“漠视”,都使得总结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问题突显出来。

  事实上,所谓的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都只是相对的概念。在一段时期内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一个更短或是更长的时期内又可以转变成总结性评价或是过程性评价。一个学期中的单元测验可以看作是过程性评价,但放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期内又可以看成是总结性评价;同样,作为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放在整个中学学习阶段又可以看成是过程性评价。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将目光集中在一个评价的类别上,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实施的目标与绩效。

  2.对评价标准的再思考

  评价标准的确定是一件十分困难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事情。笔者也曾满怀热情地做过标准方面的研究,并设计了指标体系表。但在网上一查才发现有很多同事都设计了自己的评价标准。

  2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在早期,我们确实需要“百花齐放”式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客观上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始终维持这样的状态,对课程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课程标准相对长时期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教学的稳定和有的方矢。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当前的教学环境又决定了,评价标准的绝对稳定和统一又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各类评价标准进行整合、分析与提取,形成相对稳定与统一的标准以促进课程的发展。

  3.对评价目标的再思考

  借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春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全国统一的课标。课标要求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评价要面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遗憾的是,相对而言,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显得比较混乱,包括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如此。由于高中阶段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与考察的高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提出了综合应用的高要求,并提升到了人文和文化的层次,这就要求学生对常用的信息工具与技术的使用有相当的熟练程度。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还要大量的补工具与技术方面的课,这使得高中新课标理念的实现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工具与技术的熟练掌握,正是初中阶段应该完成的最重要任务。因此,在初中阶段,我们的评价目标就应该偏重于工具与技术的使用和掌握,从而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对评价工具的再思考目前而言,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工具或方式有多种电子档案袋、成长记录、博客、作品评价、考试平台、试笔测试等。关于评价工具的选择,笔者认为不应以评价的类别为标准,而是关注评价工具的特点与评价需求之间的结合度如何。我们大可不必一谈到过程性评价就马上去想电子档案袋或是博客,而谈到总结性评价就等同于机考或是纸笔测试。正如前文所述,所谓过程或是总结都只是相对而言的。电子档案袋未必就不可以作为总结性评价的工具,而纸笔测试也同样可以在过程性评价中频繁的使用。

  笔者认为,关于评价工具的功能,特别是考试平台的功能,在设计之初应该在一线教师中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过程中的漏洞百出。以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智博平台为例,平台的设计从总体上来看,和以往的同类平台相比还是颇有新意的。新意在两处,其一,操作题的出题系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解决了考试平台操作题的出题问题,但使用下来,感觉还是远远不够成熟。比如,涉及的知识点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知识点的判分僵硬不灵活等。其二,学生成绩的实时分析系统。成绩的实时分析使得教师能够较好较快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使教师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随堂分析成为可能。然而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分析系统给出了选择题每题学生答对与答错的整体情况,这样方便了教师对试题难度的分析。但由于没有给出每个学生每题答题情况的二维关系表,使得教师对试题的区分度、信度与效度分析变得很困难,这是应该完善的地方。

  3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此外,参考国外的机考或是在线考试系统具有的人性化、情境化、体现过程化等特点,反观国内的机考系统,无论是题库还是出题系统都不能满足上述特点的要求,这些都是在考试平台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要关注与完善的。

  5.对评价实施的再思考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研究伙伴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与思考,也渐渐形成了多样的评价策略、标准与模式。特别是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方法多姿多彩,包括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分组评价,汇报评价等等。而在这些多姿多彩的评价方式方法面前,我们急需的是分析、综合与提炼,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下,尽早的形成相对标准化的指导文件。因为是经过科学论证与充分实践的,一旦标准形成就要鼓励和监督一线教师能将这些评价标准与方法落实的实践上,这样才能保证评价对课程发展的促进与推动,才能保证评价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励。如果好的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研究活动本身,那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评价体系实施的同时,也应该开始关注对评价体系实施的评价研究。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与思考,在和课题组同事们的交流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已渐渐现出雏形,虽然它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它是实在而充满生命力的。在它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不了阳光、空气与水,这就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实践、思考与研究,让我们继续努力!

  扩展阅读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实践和思考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但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其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等环节还都处在曲折发展阶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对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体会,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定位为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把握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这给我们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评价方式外,还要求有一个更加合理、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

  4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一、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基本差异课堂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相应的手段,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及发展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存在以下差异:

  传统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与评优的功能,忽视评价的帮助与激励的功能;重学科学业成绩评价,轻综合能力评价;强调统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轻视对过程的评价。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的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其着眼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实践研究与再思考》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实践研究与再思考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5

  

篇六: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模板

  学校信息化应用模式:智慧教育

  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

  学校信息

  姓名性别

  化负责人

  姓名性别

  多技术融合

  电话电话

  职务职务

  邮编职称

  职称

  电子邮箱电子邮箱

  信息化管理团队

  可从以下方面填写: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现状,对标选择的应用模式,学校应用中

  存在的问题,学校智慧教育建设与实践情况。

  我校始终将信息化的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校长担任组长,负责整个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对信息化工作实施的指导。主管教学校信息育教学的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规划的推进。信息技术老师为组员,主要负化教育教责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培训。学校有电脑室1间,多功能阶梯室一间。配学概况备学生电脑52台,教师办公电脑54台,课室多媒体系统24套(其中10套为一体机,其他设备陈旧,亟待更换)。

  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在经过XX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和相关专题培训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基本能胜任常规信息化教学,但也有一些欠缺和不足,在后期的培训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学校近几年共有6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论文在《教育技术杂志》发表。

  学校重视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申报的全国教育技术课题《信息化环境下有效拓展阅读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已经进入结题阶段,另外由我校教师参与研究的2020年市级教科研课题《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图形化编程教学案例研究》正在开展实践研究。

  学校信息可

  化教育教从培训总体目标概括为:“三提升两建构一全面”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

  学发展以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建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发展

  目标下新机制,建构整校推进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模式;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

  方创新发展。

  面一年绩效目标:1.提升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技术人员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填2.每位教师均能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50学时的网络研修和校本应用研修学习;写3.每位管理人员及教师掌握3项以上能力点,并会熟练应用于课堂教学中;4.每位:教师有一项以上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应用教学设计、论文、课题、课堂实学录、……)校

  三年发展愿景:以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为核心,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信资源库;培养造就一支信息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息系;保障硬件正常安全运行,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学校化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教

  为了让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顺利开展,学校将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育障等三个方面制定相关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学校将成立信息化2.0领导小组,教校长担任组长(CIO),全面负责本轮培训的统筹与管理工作,并结合我校发展规学划,持续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2)制度保障:根据上级文件要发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情况纳入过程性绩效考核;信息技术展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分和骨干教师考核内容;教师完成目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标备条件和重要依据。对优秀个人和优秀教研组、年级组进行表彰;(3)经费保障:(学校全力支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开展。一

  年

  绩

  效

  目

  标

  、

  三

  年

  可从以下方面填写:简要说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况,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课程资源及研修管理服务平台等建设情况,重点说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与存在的问题。

  老师们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将信息

  技术融入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与快捷互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最终目标。疫

  教师信息情期间,老师们人人开展在线教学,使用微课辅助教学,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技术应用果,老师们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了初步经验。

  能力建设情况

  目前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化设备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少教师停留在把电子白板作为屏幕投放PPT课件,其内置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交互

  功能还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大部分教师开通了中山市“人人通”网络个人学

  习空间,但是应用率偏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学校信息化办公、管

  理等平台的功能发挥还不够,学科教学资源更新不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

  深度融合还缺少引领,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作用发挥不够。我校教师中老年教

  师居多,能在短期内快速成长的年轻教师还不多。

  可结合本校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计划,统筹安排三年的总体规划,重点说明第一年的安排。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每阶段的时间、目标与任务、校本研修目标、特色项目规划、具体实施措施等。

  学校的整体推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及校本应用全员考核

  工作本着“立足应用、目标学习、全员参与”的原则,围绕目标规划,切实

  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支持教师参与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

  训,组织实施本校应用考核。

  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三年实施安排

  实施时间:2021年9月-2024年6月培训人数:共计59人,推进学科占比100%,培训教师占比100%。2021年9-2022年2月(2021-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前的教师调查;

  2.拟定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规划方案;

  3.组建学校信息化团队;

  4.遴选学校校本研修培训团队;

  5.启动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学校校本研修培训团队、中层及以上管

  理人员、骨干教师培训;

  6.启动学科教师培训(线上学,线下用,上传能力点认证材料、考核

  结果、校级绩效评估材料并结项)。2022年2-7月(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总结前期试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经验,提炼成果,在不同学科内开展经

  验交流,实现同伴互助。2022年9-12月:开展校内各组的赛课、分工作坊研究如何有效进行信息

  技术与学科融合;2023年1-2024年6月:继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应用的融合实践,同时进

  

篇七: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业评价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将探讨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价的几点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标准,还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因此,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仅用教学结束后的纸笔测验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教与学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教后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一方面要树立“全程式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全程式评价观是指在教育教学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阶段中,就需要对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之后的计划实施的评价需要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工作,使评价量规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

  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地应该是“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作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科特点,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量规。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一)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针对测验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等方面

  展开班级讨论,共同探讨与评价有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利用评价分析并改进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

  建议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用明确、简洁的方式尽快向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进行解释(关于评价结果的报告和解释方法详见后面的章节)。

  (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中小学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竞赛成果四部分组成。

  1、情感态度

  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合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等级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也可实行百分制)。合格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90%左右。对于评定为“待合格”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2、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取平时考察和期末考试总成绩。

  3、综合能力

  采用作品式评价方式。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表格如下:

  小组自评

  小组间互评

  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

  标准

  ☆~☆☆☆☆☆

  ☆~☆☆☆☆☆

  ☆~☆☆☆☆☆

  主题作品的主题鲜明,所包含的各种素

  (15材能恰当、充分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分)

  内容

  主题内容逻辑顺序准确,重点突

  出。作品中的文字流畅,语言精练,句

  (5分)子通顺。

  技术性

  选用的制作工具和制作技巧运用

  恰当。能准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素材,(15

  如声音、动画、视频素材等分)

  色彩

  背景色、前景色、图片、文字、标搭配

  题等元素的色彩搭配协调。整体风格一

  (10致,界面美观。

  分)

  排版

  作品中各种元素排列(大小、位置)

  合理、科学、协调,能突显出主题,既(15

  有局部的特色,又富有整体感。分)

  创造性主题表达形式新颖,构思独特巧

  (15妙。素材获取与其加工属原创。分)

  协作分工

  小组分工明确,能相互合作,小组

  成员能主动帮助别人,共同完成任务。(15分)

  作品演示

  能用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演示小

  组的作品,能总结出本小组的制作经验

  (10分)及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情况。

  作品点评(教师填写)

  4、创作与竞赛成绩

  对参加信息技术奥赛,或在上级组织其它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予以格外奖励,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挖掘对这方面感兴趣并且有天赋的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对获奖学生予以格外奖励不仅奖励获奖学生本身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激励。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积极地围绕新的评价体系,充分领会新课改的核心思想,运用新的评价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将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后必要思考的问题

  三、小结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顺利达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利用表现性评价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和广泛的交流,研讨与经验交流,参与评价方案的合作设计,不断地提高评价的水平,逐步探索出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咏梅,孟庆茂.表现性评定及其相关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27-31

  [3]李永珺,张向众.新课程评价中的表现性评定[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54-57

  [4]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八: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规划建议报告

  基本信息学校名称博斯坦镇中心幼儿园所涉学段幼儿园

  学校区县tuokexun

  平台建设

  有/无

  □办公管理平台

  无

  □教学平台

  无

  技术现状

  □教研平台

  无

  □资源平台

  无

  校园无线网络

  准备配置

  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尽管教师年龄

  (S)优势

  偏大,但对待问题比较认真,虽然学的慢,但有钻

  研的恒心。

  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比较难以接受新鲜的事物,

  SWOT(W)劣势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校信息化环境比较薄弱,

  可以尝试从改善课堂教学的理念加以引导

  新型教学模式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探索

  (O)机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信息技术应用可能与现

  有的教学环境不匹配

  (T)风险

  学校信息化环境制约了教师的应用热情;教师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学习信息技术

  根据您对问题回答,结果显示:

  学校信息化环境

  您学校的总分为:49,应选择的信息化环境为:多媒体学习环境注:多媒体教学环境,即信息化条件支持集体教。

  混合学习环境,即信息化条件支持集体学。

  智慧学习环境,即信息化条件支持集体学。

  学校信息化团队期待学校教师能够达到的能力点为: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教师研修的关键能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B7.家校交流与合作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B10.档案袋评价

  C6.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C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注:我们建议学校教师研修能力的从上述能力点选择

  愿景(三年)

  绩效目标(一年)

  经过三年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我想用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

  学校中的老师都掌握了最基础的办公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创设良好的信息

  软件。每位老师都能撰写电子教案,打化环境,增加教师电脑数量。

  印成绩单,做质量分析报告等。年轻一分层培训信息技术,对不同年龄的教

  点的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翻转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强化技术在课堂

  学,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可教学中应用,不断改善教师的信息化

  以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也参与互动。教学能力

  学生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作为农村出台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种规

  中学生视野狭隘,可以利用周末休息章制度;对已有的备课制度、上课制

  时间听听老师的微课,或者可以利用度、听评课制度等进修修订,使之符合

  一些学习平台自学,让学生的学习变信息化教学要求

  得多元而有趣。我们的学校也会渐提高师机比例;提高学校网络带宽

  渐有了信息化与教学完美融合的氛不断改进探究教学的设计,提高探究

  围,不再谈“信息化”全是抗拒,而是在教学中的比例;改善信息化演示课

  好奇,并且愿意去尝试。

  件的质量,增强课件的可读性

  模式选择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加大探究教学的探索,提高探究活动的质量

  完善性项目

  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并且已经形成了制度;开展了信息技术优化课堂

  突破性项目开展基于数据的学习评估;电子白板的熟练应用

  总学时:50

  听评课:20

  ●主题: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项目

  ●细节要求:1.教师全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并撰写文档2.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全体教师都

  应该掌握最基础的办公软件。

  3.展开电子白板应用的通识培训。

  4.开展微信打卡等助学手段。

  根据问卷内容,我们建议学校在校本研修中,重点开展以下内

  容的研修。研修内容建议

  ◆提高技术在学情分析中的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为:一是通过研修,使教师养成思考的习惯。如何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学情分析?如何克服学情分析泛化和手段单一的问题?如何保证对学习者的评定真实有效?如何将学情分析与教学内容的重新筛选、组织编排和优化设计相结合?学情分析如何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差异?二是掌握学情分析的途径和方法。从“认知状况”和“学习准备”两个维度,针对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情分析。例如,为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在新课讲授前可运用“问卷星”工具设计调查问卷,通过QQ、微信、晓黑板等方式组织学生填写问卷,通过快速分析在线收集的问卷结果,教师能有效了解学生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单元复习课前,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如MindMap)提供结构化的思维支持框架,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清晰捕捉学生系统知识框架中存在的漏洞并进行针对性教学。三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生活经验、学习动机、发展需要、技术条件等因素,从而找到教学的适切目标;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学情调整和修改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数字资源的检索、判断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对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的应用,如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得多媒体材料,利用全景网、素材中国、昵图网等专业图片网站获取图片资源,在公开课、网易云课堂、TED等视频资源平台获取视频课程资源,利用期刊网、百度文库、豆瓣读书获取文献、书籍类资源等。二是判断资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在教育教学中引用资源时需要评估数字资源的可用性,可从资源发布机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资源发布的主要目的、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研修。

  ◆提高教师演示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水平。具体目标为:一提高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能力。是要避免不顾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呈现过多的冗余信息,如声音、动画等干扰学生注意;要注重知识要点的整合提炼,注意避免教材文字堆砌和搬家;要通过表格、标志符号、图示或超链接等方式清晰地呈现内容结构;要考虑合理进行内容布局和色彩搭配。MicrosoftPowerPoint、WPS、Prezi、斧子演示等软件都是适合使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二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演示文稿。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着“演示文稿”宣科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数字资源的管理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提高纸质资源的数字化能力:将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有利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检索应用,如可以通过扫描、拍照、录入等方式实现资源的电子化。二是将现有数字资源应按照教学需要和使用习惯,根据一定的规则命名、分类存储。数字资源命名时需尽可能详细地标注资源属性,如课件资源命名需体现课件的教学范围、试卷资源命名应体现年份或学期、地域或校名、年级或学段、考试类别、教材版本、学科名等。资源分类可根据内容、面向对象、任务等维度进行整理,如教师可以将自身制作的学科数字教育资源与收集到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计、制作的数字教育和收集的数字教育资源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利于对本学科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和利用。三是提高教师数字资源的管理能力。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可借助文件夹、云笔记、网盘等技术工具,利用云笔记的标签功能和快捷方式功能能够便捷的查找、获取资源。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能力。

  具体目标为:一是解决导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课堂导入时,如何保证导入内容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怎样促进学生找到学习内容与预期学习目标的关联性?如何通过导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课堂导入能否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学习迁移?如何把握好导入环节的度,不喧宾夺主?二是通过对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教学内容、技术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合理设计导入环节。例如在导入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动画速度、字体大小、变色、放大等方式引发学生有意注意;通过真实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呈现与学生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事情和实际问题;运用随机抽题效果方式辅助学生进行难度适中又能通过自己思考而成功解决的游戏体验增强其自信心;通过统计图、投影等方式直观展示学生前期学习成果使其产生学习成就感等。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引导教师思考不同教学内容与不同课型是否需要不一样的技术支持手段?如何评价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与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是否发挥了技术作为“学习支架”的支持功能?教与学的效益是否得到改善?二是学会相应的应用软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Inspiration概

  念图软件作为教学支架,通过采取师生共同绘制概念图的方式,使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学会自我导向的学习;通过几何画板进行简明直观的生动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感受数学思维和数学的美感;通过WISE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基于网络的脚手架式科学探究环境,为学生提供具有交互性的课程材料(如可视化虚拟实验和科学模型),创造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新形式等。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总结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提高教师应用技术的意识,引导教师思考: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总结提升的环节中,如何有效测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情况和内化情况?如何有效解决反馈延时性的问题?如何定位教学重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可视化及结构化手段增进总结提升效果?二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支持实现总结提升教学目标的信息技术工具可能有视频资源、演示文稿、WORD、在线测试平台、思维导图等等。例如即时反馈、在线测试等工具有助于提升复习巩固的效率,思维导图工具能够对知识进行可视化、结构化分析,深化知识的应用。三是掌握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根据学习目标录制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结合学生自

  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与答题情况,针对性地预设及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在课内侧重于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和可视化的梳理,通过多元化表征方式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复习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用思维导图或其它工具进行知识整理,或者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集体梳理,感受对知识的多元理解视角,形成个人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意义。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方法指导时,如何构建真实的探究情境?如何解决学生探究自主性不足的问题?如何发挥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如何在技能训练中更凸显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与探究?二是帮助教师掌握利用虚拟实验环境、仿真环境、语音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或资源进行技能方法指导。例如,利用PhET等仿真实验平台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数字化实验环境,借助采集与处理数字化实验数据、支持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尝试和突破、丰富体验等方式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理解学科知识、发现学科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场景)中,利用几何画板等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学生可以自主

  观察现象、动态测量、收集数据、完成数学实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WISE在线科学探究平台的虚拟实验工具组织论据并生成解释,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或亲身实践来掌握社会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学习方法,借助PS等软件设计图像,利用定格动画APP设计视频、电子作业等。

  ◆提高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能力。具体内容为:一是掌握评价量规的内涵。评价量规是一种结构性的量化评价工具,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二维表格,它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级指标,具有操作性好、准确度高的特点。由于量规清晰地描述了评价目标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定义“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继而能够更为清晰、准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掌握评价量规的设计步骤。量规需要包括评价指标、等级、指标等级描述以及指标权重设置等要素。设计步骤一般为:选择重要的内容作为评价指标,设定评价级别,用清晰的语言描述每个指标每个级别的要求,同时为指标设计不同的权重。在评价标准描述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例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

  力时,标准如果描述成“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了出处”则比“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明确得多。三是掌握评价量规的使用方法。在使用量规时,可以提前公布量规,与学生一起学习量规,这样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学习评价要求;可以在自评或互评活动时使用量规,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自评或互评能力;如果有可能的话,应尽量让学生参与设计量规并讨论量规的应用方法。

  ◆提高评价数据的伴随式采集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评价数据采集的意义。为了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实施干预、提供支持,也为了更为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教师需要在学习旅程中及时采集评价信息,例如用电子表格记录和整理学生每周阅读书籍的情况、制作学习行为观察记录表实时记录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二是掌握评价数据采集的特点。一般而言,伴随性数据采集周期长、工作量大,在实施伴随性数据采集前,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详细规划。伴随性数据采集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例如记录单、观察表等。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借鉴一些较为成熟的数据采集工具,也可以针对需要开发,在开发信息工具之前,教师需要思考:评价目标是什么?哪些行为或现象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每个环节有哪些对象参与?三是掌握评价数据采集的工具。同时教师还应当考虑伴随性数据采集的操作性,思考用什么形式的工具更有利于信息汇聚,以及将来信息处理与分析工作的可行性?建议在实践中设计清晰的数据收集行动计划,例如细分项目形成数据采集表格,包括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采集方式、采集时间(环节)、负责人等重要信息。四是掌握评价数据采集的途径和方法。数据采集过程中,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评价数据的类型,例如学生学习状态、学生活动参与以及学生之间交往、学习过程数据等。对于描述性评价资料,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拍摄学生活动瞬间、利用云笔记随时记录对学生行为的观察等,这些质性记录资料既可以作为教师评价学生行为和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能成为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

  ◆提高教师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可视化呈现与解读的意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excel、PPT、tableau等)能够长期存储数据、快速分析和呈现数据,使得数据的解读更加直观、精准、便捷。同时,在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下能够分析数据之间的潜在的、多维度的关

  联,为发现问题、寻找依据提供方向和思路。二是掌握可视化呈现与解读的方法。数据分析与解读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形式能够更直观的呈现数据和问题?通过数据反映了学生的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教育教学。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的测验与评价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信息手段与测验相融合的途径。信息化手段能够支持形式多样的测试与练习,如选择题、填空题、匹配题、问答题等,能够提高统计效率与反馈速度,同时也能及时获得可视化结果,优化评价方式与评价成效。二是掌握与测验相关的技术操作方法。在课堂中可以利用PowerPoint开发随机选择题,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问卷星、问卷派等软件可以开发标准化测试题,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此类活动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内容或目标是否适合采用标准化试题形式?学生是否都可以很方便访问测试资源?如何呈现测验与练习的结果?在教学中应用测试与练习,需要对应用过程进行精细规划,同时考虑如何反馈与应用测试与练习结果。

  ◆提高教师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成熟的微课程,也可以动手设计、制作或修改微课程。如需自主开发,教师应掌握拍摄、录屏、PPT合成等微课程制作方法和相应的技术工具,根据内容特点及应用目的选择开发不同的微课程。二是掌握微课程的制作方法和工具。制作微课程时,教师需要考虑微课程的用途是什么,该知识点适合何种媒体表达方式,通过该微课程能否将知识点讲清楚。同时,应把握几个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要点,如微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一个微视频中只讲一个知识点或实用策略;不要轻易跳过任何一个教学步骤,提供完整的讲解或文字;选择合适的内容结构序列;用标注给学习者提示性信息、放大关键点、拉近拉远、镜头快慢、字幕等;注重过程中与学习者的交互;结束的时候要有简短的回顾和总结;课程教学情景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三是掌握微课程应用的方法和策略。在应用微课程时,还需要结合学习任务单,以支持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提高教师探究型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法和设计框架。可借鉴研究性学习模式、WebQuest模式、MiniQuest模式、英特尔?未来

  教育模式等学习模式的设计框架。二是掌握探究学习的策略: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任务的设计是否明确具体,是否体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过程设计是否清晰,是否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是否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学习?评价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结合过程性评价(如量规/检查表支持的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测验/量规支持的针对学习成果的评价)?

  ◆提高教师应用技术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工具。教师在支持学生用技术来发现与解决问题时,需真正理解技术的潜在价值,处理好教师、学生、技术之间的关系,将学生视作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主体,支持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参与环境建构、提供资源支持以及方法指导。二是掌握相关的操作策略。技术有着支持学生学习的强大潜力,例如:技术作为支撑知识建构的工具(如帮助学习者表征观点和理解)、技术作为探索知识的信息工具(如帮助学习者对比观点)、技术作为背景支撑做中学(如描述、模拟有意义的真实世界的问题、情景和情境)、技术作为社会中介支撑在对话中学习(如支持小组合作与共同体知识建构)、技术作为

  智能伙伴支撑在反思中学习(如条理地反思他们学会的以及他们是怎样学会的)等等。

  ◆提高教师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明确小组组织与管理的意义。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需要设计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导小组成员交流合作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观察或学习平台数据随时监控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给予干预和支持。学习小组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学生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以及学生的特长和家庭背景、合作学习任务要求等因素。借助信息技术可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组,例如依据学生就某个问题的在线讨论数据和关注点,逐渐形成学习小组。二是掌握小组组织与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如利用Zoho、Groove、有道云笔记等软件实现小组成员实时、非实时的协同编辑文档,快速整合集体智慧,实现小组讨论和资源共享;利用微信、QQ、YY语音等工具实现小组成员即时互动交流。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展示和交流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掌握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教学设计的意识。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展示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如何设计兼具真实性与趣

  味性的教学情境,搭建学习活动“脚手架”并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如何引导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并促进学生对他人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二是掌握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教学设计的方法。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支持学生观察静态图形的动态变化规律,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利用无线同屏技术,实时镜像分享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时收集课堂交流与反馈信息;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利用WISE在线平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布,实施建模、合作学习等创新活动,并通过在线讨论功能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交流;在STEM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借助scratch编程软件创作作品,完成交互式项目设计并将作品上传至在线社区,实现与学习伙伴的实时分享与协同创造。

  ◆提高教师家校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理解家校交流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双向活动可以更为及时、频繁,也更为有效,因而教师需要具备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媒体素养,能够应用新媒体技术与家长进行良性沟通、有效合作。二是掌握家校交流的方法和途径。首先,信息技术可以搭建家校及时交流的平台,例如通过微信、QQ群、校校通等工具能及时传递教师与家长间的信息,通过博客等工具进行学生作品

  展示,通过在线问卷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等。其次,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创造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如在博客展示活动中请家长参与作品评价,既能促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能帮助家长更深入理解学校教育理念与方法。此外,信息技术还使得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更为有效,例如制作微课程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等。

  ◆提高教师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的内涵。自评与互评是有益的学习体验,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不断调整学习过程与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因而自评与互评是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落实过程性评价理念的重要载体。二是掌握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的方法和工具。自评与互评的工具可以是学习契约、量规、档案袋、概念图、评估表、观察记录表等,需要自然地嵌入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某个单元教学结束时,用概念图的形式梳理单元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概念图就成为学生学习反思与评价的工具。三是掌握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的基本环节和策略。在自评与互评活动组织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评价标准可以是评价要点,也可以评价量规的形式出现。评价

  规范需要明确学生的评价步骤、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实施自评与互评活动时,若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的制定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相关要求。在评价活动结束之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一起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了解,发展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自我成长者。

  ◆提高教师档案袋评价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档案袋评价的意义。无论是纸质档案袋还是电子档案袋都旨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进步、努力或成就等,需要仔细规划。二是掌握档案袋评价的步骤和环节。(1)明确评价目标。档案袋评价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2)确定放入档案袋中的内容。依据评价目标,明确要放入档案袋中的内容及具体要求。例如:如果是作品,是否需要多次修改的版本?作品是否要注明完成及放入的时间?是否需要反思?是纸质、音频还是视频材料?如果是电子档案袋,需要考虑主要应用什么软件来实施评价?学生是否有相应设备来制作和使用电子档案袋?他们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技能?

  (3)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说明档案袋中的每一份材料如何评价,可以以评价量规的形式进行呈现。建议评价标准制定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以书面形式记录讨论结果。(4)向学校领导和家长解释评价标准、实施办法等。(5)收集资料实施评价。

  ◆提高教师构建、评价与改进数据评价模型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评价与改进数据评价模型”的意义。基于教育实践应用的经历,对现有的评价模型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阐明其意义、应用范畴、应用方法,同时对评价模型的优化与完善提出有建设的改进建议。在使用该模型之前,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需求与问题理解该模型,同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收集数据尝试着应用该模型,同时分析应用结果,并能够结合实践对模型构建以及应用提出改进建议。二是掌握改进建议的具体环节。其环节一般包括:指标构成及数据来源、应用方式、结果呈现形式、工具功能设置。

  ◆提高教师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的能力。具体目标为:一是掌握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的概念和意义。据分析微模型是基于教育教学需求、面向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创建教育教学问

  题的数据分析模型,帮助教师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工具使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统计基础外,还应当具备应用技术工具进行数据探究的能力。二是掌握数据分析微模型的基本内容。(1)主题或教育教学问题/需求,例如学生认知结构分析模型,并对该模型拟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现象进行简要说明,重在阐释其教育教学的意义(2)模型简介,阐明模型的结构、包含指标、指标间的关系(3)数据来源及要求,即说明模型的应用条件,如需要导入的数据字段、数据类型、数据容量等(4)模型使用方法,对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该模型进行扼要说明(5)建议应用数据分析模型后的结果用可视化形式进行呈现,直观表达分析结果。

  机制创新

  修改教师上课和评价制度。、修改内容为,教师每学期至少要有一半的课程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促使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完美融合。

  评价方式多元化,不必拘泥于课堂的口语或书面表达,可以利用微信、QQ等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阶段性评价。

  

篇九: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G3多技术融合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总结在学习了G3多技术融合环境教学模式创新这个课程后,我从中对技术对教学模式的改变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觉得,在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深度融合,创新课堂模式,改进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高效的教学手段,改革学生的评价形式,为课堂教学带来创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共同发展。下面谈谈在培训中的一下体会。多技术融合环境的教学模式可以创设多种学习环境,使教学环境多样化。比如培训中讲到的翻转课堂,可以让云教学进入课堂,让学习的内容在平台上供学生根据需要来获得,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多维融合,让信息技术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多元化化发展,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习的主体都得到较大的进步。另外,在多技术融合的教学中,还可以打造适合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创客空间。多技术融合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发展。现在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提到核心素养,为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学科间的融合问题自然就出来了,比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们会发现化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对学生的科学精神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两个学期在学习在过程中都是充满了理性思维、

  质疑、探究和不断的尝试,所以,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融合的方向发展。很多教育、教学的专家也认为,以后的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设置都要围绕核心素养来展开,学校将成为文化与空间的顶层设计,以理念为核心,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课程为支撑,校园空间和云空间为载体,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注重校园文化的呈现,通过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习得知识,培养核心素养,增强思想感悟

  多技术融合促进教学形式不断革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环境下,教学的内容不但是要求学生仅仅学会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到会学、善学的水平,另外,还要学会通过信息技术自主解决一些问题。所以多技术融合环境下的教学,课程也需要根据教学的情况做出调整。比如某大学开设了一门3D打印课,但是老师发现,学生学了3年3D打印课,除了学会打印这种技术外,似乎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还是很低。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呢?某老师做了一个成功的探索,他从新设计了3D微塑课程,开发了贴近生活的课题内容:让学生打印一座四合院,具体的课程安排是:首先让学生用2周左右的时间掌握需要用到的建筑知识,然后再用两周的时间开展实地调研,到真实的四合院进行测量,获得最真实的数据,接着用二至三周的时间设计四合院的模型,把数据变成微缩图,整理,收集四合院的模型数据,然

  后用2个月的时间进行3D建模,最后用3周的时间3D打印出四合院的模型;最后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成果展示,总结课程经验,再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评奖组织专家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课程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可以得到重构和再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学习中,学生不但是学习者,也是课堂资源的创造折。由此可见,多技术融合环境下的教学使教学形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通过这项培训,我提高了对多技术融合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也有了更全面的看法,现在我最希望的是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使教学的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篇十: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业评价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将探讨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价的几点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标准,还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因此,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仅用教学结束后的纸笔测验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教与学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教后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一方面要树立“全程式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全程式评价观是指在教育教学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阶段中,就需要对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之后的计划实施的评价需要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工作,使评价量规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2

  部分。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地应该是“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作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科特点,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量规。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一)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针对测验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等方面展开班级讨论,共同探讨与评价有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利用评价分析并改进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

  3

  建议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用明确、简洁的方式尽快向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进行解释(关于评价结果的报告和解释方法详见后面的章节)。

  (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中小学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竞赛成果四部分组成。

  1、情感态度

  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合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等级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也可实行百分制)。合格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90%左右。对于评定为“待合格”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4

  2、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取平时考察和期末考试总成绩。

  

篇十一:请老师谈谈信息技术2.0环境中学业评价的新发展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评价[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业评价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将探讨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价的几点看法。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标准,还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

  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因此,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仅用教学结束后的纸笔测验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教与学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教后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一方面要树立“全程式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全程式评价观是指在教育教学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阶段中,就需要对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之后的计划实施的评价需要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工作,使评价量规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地应该是“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作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科特点,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量规。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一)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针对测验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等方面展开班

  级讨论,共同探讨与评价有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利用评价分析并改进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

  建议教师根据评价目的和当地现状创造条件组织家长、学校、外部考试机构、教育团体等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教学评价。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用明确、简洁的方式尽快向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进行解释(关于评价结果的报告和解释方法详见后面的章节)。

  (二)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中小学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竞赛成果四部分组成。

  1、情感态度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合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等级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也可实行百分制)。合格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90%左右。对于评定为“待合格”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2、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取平时考察和期末考试总成绩。3、综合能力采用作品式评价方式。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4、创作与竞赛成绩对参加信息技术奥赛,或在上级组织其它活动中获奖的学生予以格外奖励,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挖掘对这方面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学业 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