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襄州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6-01 08:10:05 来源:思哲公文网

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2月30日在襄阳市襄州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区长 王士金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13年工作回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襄州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襄州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31230日在襄阳市襄州区第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长 王士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坚持“一主两翼多极”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保十强,争进位”和“三个高于”的目标,实施“五大工程”,各项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胜利完成了区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在今年揭晓的2012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我区排名全省第9位,成为鄂西北地区首家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的县(市、区),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襄阳功勋奖”。十强梦圆,汇集着全区百万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凝聚着各级干部群众的心血与汗水,这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鞭策和鼓励。 

——一年来,我们抓机遇、调结构、保增长,整体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增长1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亿元,增长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亿元,增长14.9%;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增长16.7%;外贸出口20500万美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59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1515元,增长14.7%。 

工业经济提质增量。大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全年新登记企业1092家,新增市场主体15726户,规模以上企业180家,净增33,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11家,过20亿元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550亿元,增长12%;增加值150亿元,增长10.6%。四大支柱产业预计完成总产值507亿元,主导地位凸显。鲁花、正大等9家企业上榜襄阳百强企业,成功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件,创建湖北省名牌产品5个。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家达到9家,实现产值60亿元,增长50%。长源东谷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产业示范项目。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三农综合考评获全省第二名。争取中央投资2亿元,建设农村河道水系连通工程。成功入选全省中央财政小农水建设第五批重点县,补助资金6000万元。投入1亿元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战胜多年不遇特大旱灾,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总产达28.14亿斤,增长9.6%,“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得以巩固。生猪出栏175万头,增长10.1%,有望实现生猪出栏全省“八连冠”。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林木覆盖率达4.9%。专业合作社新增224家达到692家,家庭农场新增25个达到28个,流转土地新增14万亩达到38万亩,培育科技示范户2030个。大力实施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农业机械化率达8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集体经济收益过100万元的村20个,过50万元的50个。强力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创建,示范区生产要素聚集效应不断放大,初步建成池阳新村、陈湾陶岗、陶王岗陶河三个新社区,10万亩高效农业项目推动了传统农业快速转型,产业园区、农村新社区、现代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四大板块”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城乡一体化现场会在襄阳召开,王国生省长对我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给予充分肯定,省内外75个县市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 

镇域经济态势良好。11个建制镇全部完成镇域、镇区和产业园规划编制,4个镇编制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各镇多方筹措资金,总投入8100万元,完善集镇及工业园区道路、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推动了镇园融合布局形成,黄集粮油加工、古驿汽车零配件、峪山建材、程河纺织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各镇共引进工业项目121个,其中建成32个,在建36个。镇域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稳步提升,“一主两翼多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张湾(滨江滨河)、云湾(春园东路)、肖湾(火车东站)三大商圈建设稳步推进,全区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新增127家达到368家。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企业新增76家达到357家,物流业总收入405亿元,增长28%。汽车销售企业达到100多家,其中汽车4S35家。新发展农家乐100多户,李行农业获批“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一年来,我们抓招商、建园区、上项目,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有新亮点。立足产业招商,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引进投资150亿元的际华欧洲纺织工业园、投资50亿元的华中国际服装产业园等项目;围绕食品加工业,引进投资16亿元的正大熟食加工、投资20亿元的北京新发地等项目。开展大员招商,区“四大家”领导先后带队拜访、对接知名企业200多家,引进了一期投资16亿元的昆泰北方工业园、投资30亿元的港龙城市广场、投资14亿元的长源东谷襄州工业园等31个项目。实施定向招商,对知名企业重点攻坚,投资30亿元的湖北天伦城市综合体、投资18亿元的河南银龙纺织等项目已签订协议。采取驻点招商,联系拜访80多家商会、350多家企业,收集有价值招商信息360余条,签订正式协议26个。分别在武汉、广州举办以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导的投资环境推介会。全年新签约项目87个,协议投资654亿元,其中,过50亿元项目3个,过10亿元项目12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0亿元。 

园区建设有新突破。投入13.2亿元,四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襄阳纺织工业园,投资6.5亿元,重点修建西区“三纵两横”和五条延伸段道路,110KV变电站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全年入驻项目52个,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服装转移试点园区”,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投资1.5亿元,建成8910号道路,一期 3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北京新发地、正大熟食及36万吨饲料加工等优质项目先后入驻。襄阳国际物流园,投资4亿元,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已入驻光彩、本昌、东风合运等20多个项目。襄州洪山头机电工业园,投资1.2亿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实现项目满园。国邦物流园、科技孵化园等4个园区被市政府授予“襄阳市创业示范基地”称号。 

项目建设有新进展。申报土地开发复垦项目294个,储备耕地“占一补一”指标47708亩,利用增减挂钩、低丘缓坡改造等政策争取用地计划指标15869亩,保障了各类项目用地需求。全区在建项目125个,投资总额62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8个,投资总额458亿元。新开工项目60个,投资总额197亿元,新建成、投产项目55个,投资总额105亿元,新开工、新建成、新投产项目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采取“四大家”领导包保督办,项目秘书跟踪协调等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建设,68个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全部推行路线图计划。12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全年完成投资8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3%。严格执行工业项目“零收费”,为近百家企业减免行政规费800万元。 

——一年来,我们抓投入、严管理、树形象,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城区建管力度加大。大力开展“五城同创”,城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明显改善。投资2.4亿元实施“南机路”、襄新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投资1700万元建设垃圾压缩转运站,投资4600万元进行道路新建及维修,投资1800万元实施航空路“桂花大道”建设等城区绿化工程。累计铺设供水管网78公里,排水管网138公里,城区供水普及率95%。强力推进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八项整治”,投入151万元建设城管110信息指挥中心,打造一流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投资494万元购置19台新能源电动垃圾清运车,城市管养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实现全天候“无缝对接”。 

两改工作成绩突出。围绕市委、市政府对襄州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城市蝶变”工程,引进省外知名地产企业,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努力对接主城区、融入主城区。西湾、洪山头等5个片区11个项目,共投入25.1亿元,征迁居民3929户、企事业单位80多家,征迁面积139.4万㎡,累计建设还建房50.2万㎡,各类保障性住房49.2万㎡。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新开工面积103万㎡,开发总面积263万㎡,创历史最好水平,促进了城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力服务东津新区建设,“四村一组”核心区征迁工作基本完成,共征迁居民4100户、企业80家,保证了骨干路网、行政中心、市民中心、世纪金源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 

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全区新农村社区规划,356个行政村将逐步整合为100多个社区。结合迁村腾田、土地规模经营,共启动23个农村新社区建设项目,池阳新村、黄龙刘岗、程河卧阳岗、龙王红水家园、峪山山水俊园等千户以上新社区建设进展顺利。

——一年来,我们抓征管、壮财源、重服务,财政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狠抓财税征管。紧盯财政收入目标,强化收入征管,各项税费收入应收尽收。推进财税改革,建立“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和区、镇上下联系的征管机制,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8亿元,增长44%,税收收入13.1亿元,增长44%。狠抓部门预算管理,坚持控制与保障并重,压缩和支持并举,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国库集中收付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财政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注重财源建设。为69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3.4亿元,投入财政奖补资金3502万元,落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5亿元、科技三项经费1800万元,为42家民营企业提供发展调度资金1.1亿元。纳税大户稳步增加,全年纳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22家,比上年增加3家,过500万元的14家,比上年增加3家。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全年累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0多亿元。 

强化金融支持。不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金融信用县市区”称号。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10亿元,增长41%;各项贷款余额达62亿元,增长21%。支持242家中小企业投放贷款33亿元,增长22%;“三农”贷款35亿元,增长25%。先后与襄阳市农村商业银行和湖北银行襄阳分行,达成“政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两家银行分别对我区授信60亿元。李行农业等3家企业在“新三板”、“四板”挂牌交易。 

——一年来,我们抓统筹、惠民生、促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综合参保率达99%,为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养老金7187万元,发放率100%,为1228名被征地农民发放养老金462万元。强化社会救助管理,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600万元,受灾、医疗救助金1930万元。全区22所农村福利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3782人,投资近500万元改扩建六个社区服务中心。投资7亿元,推进两条国道(316207)改线和绕城高速襄州段前期建设,完成县乡公路23.5公里,通村公路173公里,襄阳汽车客运东站即将完工。投资4750万元,解决了9.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3945人,新增公益性岗位240个,为222名创业人员担保贷款39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8900人。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1.3亿元,提供公积金贷款3801万元。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实施城区学校扩容改造,强化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引进紧缺高素质专业人才100人。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大型广场文化演出12场,公益演出370场,黄龙镇贾湾村等三个村农家书屋被评为“全省模范农家书屋”。深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新农合参合率100%,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0%以上,大病保险实现全市统筹,基本药物制度运行、农村卫生室管理、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更加规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出生政策符合率85.32%,上升1.25%,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2.29。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开展“三查一促”,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一周一访”工作,完善领导公开接待群众制度和信访包案制度,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信访案件办结率98%以上,依法妥善处置32起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刑事发案率大幅下降,实现了命案全破,平安襄州建设扎实推进。发放原迁移民直补资金1526万元,完成移民后扶项目438个,扎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后续发展稳定工作。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年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荣获“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区)”。加强安全检查,安全生产形势良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大民生工程除襄州城市广场项目,因规划调整等客观因素限制,需跨年度实施外,其他项目全部完成年度任务。 

——一年来,我们抓作风、建机制、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治庸问责”、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加大效能监察力度,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切实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争做“六个表率”大讨论活动,促进干部作风大转变,服务意识大提升。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100%,满意率98%。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政务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制度,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意识进一步增强。共调整行政审批事项82项,优化审批环节208项,免除收费项目15项,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4万余件,办结率100%,窗口服务效率全面提高,“12345”政府热线共受理各类诉求7168件,办结率100%,行政服务中心效能不断提升。 

人民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进一步加强,统计、物价、人防、气象、供销、石油、烟草、电力、邮政、通信、档案、史志、对台、扶贫、残联、双拥、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驻外联络、机关事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襄州发展的各界朋友,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推进襄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推动襄州经济逆势上扬; 

——必须强调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努力取得项目建设重大突破; 

——必须注重科学决策、真抓实干,全力实现争先创优预期目标; 

——必须依靠团结协作、上下一心,强力凝聚干事创业强大气场; 

——必须做到公平正义、依法行政,大力维护党和政府良好形象; 

——必须强化民生保障、勤政为民,倾力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能够支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仍然偏少;四大园区建设任务仍然繁重,部分项目落地缓慢;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自我发展后劲不足;城市功能还不完善,“脏乱差堵”现象仍然存在;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千方百计破除难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绝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 

2014年工作安排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指明了我们工作的新方向。当前,“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深入推进,“一心四城”城市空间不断优化,东津新区上升为省级战略,襄阳在汉江流域城市群中的中心作用更加明显,市委市政府对襄州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支持,赋予了襄州更大的历史使命。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坚持底线思维,向前展望,超前谋划,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牢牢把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一主两翼多极”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奋力跨越发展不动摇,坚持推进“五大工程”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为实现全省县域经济“保十争五”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安排意见,结合我区实际,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增长12.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5亿元,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亿元,增长16.7%;利用外资8200万美元,增长18%;外贸出口23500万美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2900元,增长12.5%。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招商引资,提升发展活力 

围绕产业集群招商。制定产业招商行动计划,编制产业招商地图。研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优势地区产业转移政策,瞄准全区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招商引资。围绕目标产业,目标区域,有针对性地搭建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平台,定向推介、集群承接。以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依托,承接山东、福建等地区食品加工产业转移;以襄阳纺织工业园为依托,承接武汉、广州等地区家纺、服装产业转移;以襄州洪山头机电工业园为依托,承接沿海地区及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转移等。认真落实“四大家”领导和部门招商责任制,制订工作路径图,在产业招商、集群招商上再求新突破。 

注重招商引资质量。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紧盯跨国公司、全球及中国500强、行业100强,着眼招大商、招名商、招外商,积极引进大中型企业总部入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进一步强化与各类商会对接,建立行业商会联络员制度,对投资意向明显的广东王老吉、山东万福、香港顺虹电子等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全年引进投资过10亿元的工业项目5个、过5亿元的10个;工业项目占全部项目的比例达70%以上;引进全国知名品牌5个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70亿元。 

(二)加快园区建设,集聚发展优势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通过多种渠道筹资20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区、镇园区建设。襄阳纺织工业园,投资5亿元,完成“三纵三横”骨干路网、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征迁工作。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投资3亿元,完成6条道路及污水处理厂、供水供电管网建设。襄阳国际物流园,投资4亿元,完成二期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征迁工作。襄州洪山头机电工业园,投资2亿元,完成道路、土地平整、水电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亿元,支持重点镇园区建设。 

构建园区产业特色。襄阳纺织工业园围绕纺织服装业,以际华3542、新襄棉、新国缘等企业为依托,打造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围绕食品加工业,以正大、万宝等企业为依托,督促12个在建项目建成投产。襄阳国际物流园和襄州洪山头机电工业园围绕机电汽配及装备制造业,以长源东谷、鹰牌轴承等企业为依托,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产业。 

(三)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采取各种途径,争取用地指标6000亩以上,力争供地10000亩。对投资强度大、税收贡献多、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确保落地优先、用地指标配置优先、基础设施配套优先。加快推进长源东谷襄州工业园、际华欧洲纺织工业园、华中国际服装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全力促进赛尔斯电子、新襄棉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全年在建项目50个,新开工项目50个,建成投产项目50个。 

强化项目建设服务。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全程帮办代理制,健全重大项目挂钩责任制、项目服务承诺制、项目服务秘书制,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成立由区领导挂帅的服务专班,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成立由责任单位牵头的包保专班,切实为项目建设提供快速、便捷、高效服务。 

(四)坚持工业先导,发展主导产业 

推动产业集聚。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我区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有针对性的做大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力争培植200亿元级食品加工产业、100亿元级纺织服装产业、150亿元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100亿元级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全省知名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全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50亿元,增加值达到170亿元。 

坚持龙头带动。启动“百亿级企业培植计划”,深入推进为龙头企业“五送”活动,培育扶持长源东谷、新中昌、华强照明等成为上市后备企业,引导东风合运物流、汇源农林、丰庆源、古襄阳等在“新三板”、“四板”挂牌交易。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1家、过30亿元的1家、过10亿元的2家。新增税收过千万元工业企业5家。 

培育精品名牌。从支柱产业中筛选、确定重点培育扶持的企业和产品,实施分类指导,形成一批争创名牌的企业群体、产品群体,构筑梯次推进、动态发展的培育模式。2014年重点做好硒山禽业、武钢长材、金标轧辊、忠良扒渣机等企业培育工作,力争新增省级品牌5个以上,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10个以上。 

(五)加强三农工作,夯实发展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实现粮食总产29亿斤,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努力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加快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加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对正大百万头生猪、良友金牛等畜牧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强力推进“四个畜牧”建设,争创全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力争土地流转面积占农户经营面积的30%以上,家庭农场达到50个,专业合作社突破800家,集体经济收入过100万元的村达到25个,过50万元的60个。支持鲁花、正大、丰庆源等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0家,产值320亿元。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力争新增农产品品牌13个,争创省级名优品牌4个。做好“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两个试点工作。强化农技推广、农民技能培训,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整村、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个,省级宜居村庄6个,力争各镇都有一个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复垦旧村庄土地6000亩。投资4500万元,加快推进“两权”登记,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3000亩。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争取2000户危房改造指标。按照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组织实施好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农村垃圾清运体系,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城乡水生态环境。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样板”的建设目标,强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全面完成池阳新村各项配套工程,加快推进高效农业项目区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农田建设力度,确保农作物丰产高产。加快推进“1+9”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产业联盟建设,努力发展智能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争创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六)振兴镇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一主两翼三重六特”的镇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积极稳妥推进扩权强镇,委托下放行政执法权和审批权,建立相应的权力约束和责任追究机制,提升镇级干部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设立城镇建设管理基金,实行以奖代补,工业重点镇每年最高200万元,农业特色镇每年最高100万元;继续设立镇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镇级新增税收区级留存部分、镇储土地出让净收益、镇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返还各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加快重点镇产业园区建设,探索“镇园合一”新模式。加快农业特色镇特色农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局面。力争全年实现财政收入过1亿元的镇(街道)1个(张湾),过5000万元的2个(伙牌、双沟),过1000万的3个(黄集、古驿、峪山)。 

(七)提升城市功能,发展城区经济 

提高城区建管水平。按照“两轴两廊三圈六大片”规划,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力争10个“两改”项目完成4000户、125万㎡征迁工作,加大还建安置力度,建设60万㎡还建房,开发商住面积280万㎡。投入6亿元完善城区交通路网体系,加强城区供排水管网等市政设施建设。加快西湾路广场等市民休闲广场建设,着力改善群众休闲健身活动环境。深入推行“八项整治”,城市管理实现精细化、长效化、常态化。坚决遏制违法建设,打击“小产权房”开发,大力开展“五城同创”,加强施工现场和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绿化工程、亮化工程,建立健全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机制,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功能。 

大力发展城区经济。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金融保险企业入驻。支持鼓励特色餐饮、休闲娱乐、茶艺文化、运动健身等休闲服务业发展,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0家。依托物流产业园区,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力争完成物流业营运收入500亿元,加快三大商圈建设,重点打造民发商业广场、百盟城市广场、新世纪家居广场、港龙东站广场,商业面积开发不低于50万㎡。 

(八)强化民生保障,促进和谐发展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化,争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大力普及学前教育,争创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卫生和人口计生机构整合工作。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巩固乡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规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5%;全面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出生政策符合率达86.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6以下。加强城乡居民文体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强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探索建立农村道路养护“以奖代补”新机制。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完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深入实施“一推行四公开”制度,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社会群体服务管理和信访维稳、风险评估等机制,落实领导接访、下访和包案制度,主动分析研判、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强力推进法治襄州、平安襄州建设,全面推行“农村治安卡点管理”新模式,大力开展“平安分类”创建,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区管理,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和管理队伍建设,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现代化。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投入5000万元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大力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和优抚政策。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体制改革,夯实食品安全基层基础工作,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大排查,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 

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2014年集中精力办好以下十件实事: 

1、医疗卫生惠民工程。投资3亿元,完成区医院新院区主体工程建设;投资2000万元,完成伙牌镇境内二级综合医院选址、规划、设计、征地工作;投资600万元,新建3家卫生院住院部;投资200万元,新(改、扩)建50家村卫生室;投资3000万元,力争城镇参保居民政策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0%。 

2、中小学校建设工程。总投资9800万元,建设襄州区第七中学(西湾)、襄州区第九中学(朱庄)、八一路小学、天润小学。 

3、公共交通路网工程。投资2500万元,修建通村公路100公里;投资620万元,修建县乡公路7.5公里;投资5600万元,新建农村公路桥梁6(双沟唐河大桥、柳营西河桥、石桥付王桥、龙王唐岗桥、程河赵营小河桥、曹河桥)。 

4、农村安全饮水和水利建设工程。投资4700万元,新(扩)建水厂3个,管网延伸150公里,再解决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投资2000万元,完善100处机井泵站电力配套设施,恢复灌溉面积10万亩。 

5、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投资500万元,在城区新建公厕2所、垃圾中转站2个;投资2000万元,在镇村建设垃圾压缩及中转站11个,垃圾池400个。 

6、安居工程。投资1.8亿元,延续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900套;享受廉租住房补贴群众新增650户。投资2亿元(含市场主体投资),为无安置去向的征迁户建设还建安置房600套,6万㎡。 

7、标准化社区建设工程。投资2213万元,新建6个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 

8、特殊群体惠民工程。投资200万元,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投资900万元,建设孤儿福利指导中心和襄州区救助管理站。 

9、菜市场改造工程。投资2000万元,新(改)建4-5家标准化集贸菜市场。 

10、信息化工程。投资1.2亿元,建设4G基站150个,实现4G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投资3000万元,实现数字广播农村全覆盖。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推进襄州新一轮发展,是全区人民的热切期待,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政府将严格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依法履职尽责,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作风,让政府服务更加高效、更加规范、更加贴心、更加务实,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强化监督,规范权力,树立依法行政新形象。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推行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认真办理建议、提案,主动听取社会各界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行政执法监管,狠抓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法治政府。 

转变作风,提高效能,树立为民服务新形象。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转变作风,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深化“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坚决整治“不作为、怕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沉疴顽疾,从严整治岗位服务不尽责、沟通服务不主动的行为,切实提高政府效能,打造服务型政府。 

苦干实干,狠抓落实,树立干事创业新形象。把狠抓落实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做到观念在实干中更新、形象在实干中树立、政绩在实干中体现。把破梗阻、解难题作为抓落实的着力点,把下基层、到一线作为抓落实的主战场,把干大事、创大业作为抓落实的总目标,不避难责、勇于担当,以带头实干、认真负责的崭新形象,增强政府的号召力和执行力。 

牢记宗旨,永葆纯洁,树立清正廉洁新形象。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落实“八项规定”、“六项禁令”, 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抓好“四风”建设,强化纪律观念,遵守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努力建设风清气正、高效廉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襄州已形成上下团结、苦干实干、奋力拼搏的强大气场,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有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有百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加速发展的步伐,任何压力都动摇不了我们奋力崛起的决心。让我们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实现襄州“跨越梦”、“富强梦”而努力奋斗

附:名词解释 

1、三个高于——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于我区上年增长水平,高于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平均水平。 

2、五大工程——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工业经济先导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城镇建设蝶变工程、镇域经济振兴工程。

3、四大支柱产业——我区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四大产业。 

4、“南机路”整治——“南湖宾馆至襄阳机场”沿线环境综合整治。 

5、财税库银横向联网——财政部门、税务机关、人民银行国库、银行金融机构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电子网络系统办理税收收入征缴、入库、退库、更正、免抵调、对账等业务,使税款直接缴入国库,实现税款征缴信息共享的业务处理系统。 

6、新三板、四板——“三板”、“四板”是和“一板”、“二板”相对应所存在的概念。“一板”是上交所、深交所的主板市场;“二板”是针对中小成长性新兴公司所创立的创业板;“三板”是股份代转让系统;新三板是国家级高新技术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代办股份转让的平台。“四板”是区域性柜台市场。例如上海股权交易所、重庆股权交易所等地方性、区域性的交易市场。 

7、三查一促——查安全隐患、查不稳定因素、查干部作风,促社会和谐。 

8、“五送”活动——送优惠政策、送资金、送人才、送良策、送发展平台。 

9、一主两翼三重六特——“一主”即襄州主城区;“两翼”即伙牌镇暨襄阳纺织工业园、双沟镇暨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三重”即黄集、古驿、峪山等3个重点镇;“六特”即龙王、黄龙、石桥、张家集、朱集、程河6个特色镇。 

10、两轴两廊三圈六大片——“两轴”,即围绕航空路和钻石大道形成的两个城市发展轴;“两廊”,即在小清河、唐白河沿岸区域打造两条集观光、休闲、商住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廊道;“三圈”,即建设打造火车东站商圈、滨江滨河商圈和春园东路商圈。“六大片”即改造西湾、云湾、红星、张湾、潘台、洪山头六个城中村片区。 

11、“四个畜牧”建设——品质畜牧、产业畜牧、安全畜牧、生态畜牧建设。 

12、两权登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 

13、“一推行四公开”制度——“一推行”,就是要全面推行干部联点驻村制度。“四公开”就是要公开联系方式、公开岗位责任、公开监督机制、公开考核方法。 

推荐访问:政府工作报告 州区 襄州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