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10篇

时间:2023-05-02 19:50:06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二: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三: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

  

  康德论教育学

  教育学,或者教育的学说,要么是自然的(physisch),要么是实践的(praktisch)。自然的教育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教育,或者就是抚养。实践的教育或者道德的教育是人受到教化的教育,为的是他能够像一个自由行动的存在者那样生活。(人们把一切与自由相关联的东西都称为实践的。)它是导向人格性的教育,是一个自由行动的存在者的教育,这个存在者能够自立,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但自身又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据此,构成它的是:(1)在技能方面的学院式的一机械的教化,因此是说教性的(传授者的)教化;(2)在明智方面的实用性的(家庭教师的)教化;(3)在德性(Sittlichkeit)方面的道德的教化。

  人需要学院式的教化或者教导,以便有技能达成自己的所有目的。它给人提供其自身作为个体的一种价值。但通过达到明智的教化,他被培养成公民,这样他就获得了一种公共的价值。在此他既学会了使公民社会遵循自己的意图,也学会了适应公民社会。最后,通过道德教化,他获得了一种对于整个人类的价值。

  (德)伊曼努埃尔·康德著,论教育学

  系科之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02,第25页

篇四: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五: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六: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导语:大家读了教育学原理方面的书籍之后有什么感受?如何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一)

  作为教师,也可以称为教育工作者。每天和学生打交道,这个词语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要确切让我来说一说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却无法说清楚……

  书上这样说︰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教育学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师和教育学的关系如同鱼水在一起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读师范的学生,哪一个没有学过教育学?哪一个没背过教育学?但是谈起了教育学,我好像不是很熟悉。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各种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等等这样一些具体的目标和结果。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通过教育局每学期的抽测和学校每学期的考试已经成了我和我们学校老师最重要的事情。我想这个目的对于很多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吧!

  一谈到教育这个词语,我就马上想到了我目前在从事的这项工作,想到了我目前每天忙忙碌碌在做的这些事情究竟是不是教育?

  为此我重点读了石中英等各位教授推荐的由英国学者乔伊·帕尔默编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

  下面就我以前学习的教育学和学习了《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以后说说我对教育的理解。

  因为我对哲学有一点儿粗浅的了解,知道这里列举到的许多思想家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先哲。如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意大利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等。

  使我感到有点奇怪的是,作者编著的书中是挑选了100位思想家论教育,而不是100位教育家论教育。

  作为老师,我在平日的工作中最多接受的是教育家对我

  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里大力倡导我们学习的也是这些教育家对教育的阐述。

  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手一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每位老师都要就其中的一条建议在全校进行读书笔记的宣讲,可以说这本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学了不少。还有就是我们在学生时代的教育学教材中接触的也都是前苏联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如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作为现代课堂模式的经典代表——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广大教师已经潜移默化为课堂教学的习惯。即使是在今天,在实现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也没有完全摒弃这种教学模式。

  我想,编者乔伊·帕尔默先生之所以把这100位思想家选进书中,是他的团队认为这100位思想家都以某种形式对教育思想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我同时又在想一个幼稚的问题,平时我们学校大力倡导我们学习的这些前苏联的教育家为什么都不可以说是对教育思想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的思想家呢?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教育家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的总结而非上层建筑领域之下的认识呢

  ……

  想想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真的都在沿着书中

  的大师给我们指引的道路向前走。但是让我具体叙述这些理论性的思想,我感到十分的惭愧。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二)

  1.教育模式: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模式。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与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教育活动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既具有概括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具有明确性、简明性和操作性,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中介。

  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模式课归为两类:一种是强调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另一种是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探索,重视学生的发展。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和杜威的“现代教育”是代表。

  2.赫尔巴特的四个教学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被追随者发展成为五个教学阶段(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即“五段教学法”。

  评价:西方教育史上,把赫尔巴特成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教育模式就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知识的教育模式。不仅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而且重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课堂学习。人们概括为“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缺陷是: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个人自由度相对有限,实践机会少,发现成分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及时的交流和反馈。从而不

  利于学生的发展。

  3.杜威宣称“教育即生长”。教学阶段分为,情境、问题、假设、推断和验证。“五步法”。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开展

  探究活动,能养成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即实验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

  评价:杜威是“实用主义的巨人”,提出了理论,并开展了教育实验。优点是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缺陷是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

  4.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目标是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1)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学生提出概念假设。(2)对获得的概念进行检验(3)要求学生分析他们获得概念的策略。

  发现法因学科而异的。教学过程费时较多,对设备要求较高,且要求教师要懂得如何发现。

  5.奥苏贝尔的讲解教学模式:目标是要造就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日后新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认为有意义的讲解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具备三个条件:(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3)学习的新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一般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奥苏贝尔提倡的讲解教学为主,以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教学为辅。这两种都是侧重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

  6.谢夫特的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是一种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技能的教学模式。

  7.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目的。一种侧重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缺点是:轻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理性活动的作用,教师时间浪费多,教学过程失去明确的目标而影响到教学的效率。

  8.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一种侧重于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模式。强调教材的编制,还强调在教学中使用教学机器。还提出了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等教学原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过重要影响。

  优点:强调教学要适合个人的特点,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缺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都不密切,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是不利的;严格规定了学生学习的步子,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9.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创造性的工作。教育模式内在地需要教育艺术。教育是一门艺术的含义分析:(1)教育是一门艺术主要针对教师工作而言的,说

  教师的工作或劳动是一门艺术。(2)是与“人的培养和教育”连在一起的。主要是教师在培养和教育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3)是一种类比,目的在于强调教师工作某些为人们所忽视或误解的性质和特点。

  教育技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类似于艺术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的东西。(1)情感性(2)审美性(3)创造性

  教育艺术是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师是创造教育艺术的主体。教育艺术的创造涉及多种因素,最基本的因素是教师的素质。教师必须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1)陶冶情感(2)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创造性。教师还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升华教育艺术。

篇七: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摘

  要:伊曼努尔?康德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他的教育教学观对我国现今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康德;《论教育学》

  伊曼努尔?康德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林可对其讲课笔记进行整理成《论教育学》,对随后教育学的确立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康德重视教育目的及价值

  康德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较大,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也成于“教育”――培养成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故而《论教育学》开篇就指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规训或训戒把动物性转变为人性等”,指出教育的目在于使用自然教育法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将人育之为“人”。从这点出发,康德特别注重对儿童早期教育,即从襁褓中就应开始对一个孩子进行教育,这将直接影响孩子随后的发展。在教育目的上,康德主张:首先,对心灵各种能力的一般培养。它与对个别能力相区别,它与技能和完善有关。其次,对心灵各种能力的个别培养。这是指对认知、感官、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机智等能力的培养。康德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

  二、康德对不同阶段孩子的教育内容进行了论述

  康德首先指出教育指的是保育、规训及塑造在内的一切教导。人要依次经历婴儿、儿童和学生这几个成长阶段。还指出“天意希望人自己从自身中把善产生出来,因此对人说‘到世界中去吧,我已经给你配备了达至“善”的所有禀赋,现在要由你自己把它实现出来,因此你能否幸福就取决你自己了’。”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康德教育观的核心就是围绕自然教育而展开的。他论述了孩子的哭声及摇篮的利弊,指出哭喊是孩子本能发出来的,对孩子是有益的,大人如果一听到孩子哭声就立刻过来看护对孩子是非常有害的,这也通常是孩子学坏的开始,因为孩子会发现他只要哭喊就可以得到一切时,他就会一再地以哭喊为手段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如果人们对其置若罔闻,他们最终就会停止哭喊,因为没有哪种被造物会做无用功,否则人们总会让孩子养成习惯,总是渴望别人来满足自己的一切任性要求。而在这以后再要对其意志驯服就太难了,而要满足孩子小时候所有的任性要求就会败坏其心志和道德。故而当孩子想靠哭喊来迫使大人做什么时,可以对其不予理睬。然而,人们不能总是回绝儿童的所有请求,他友好的要求的东西,只要对他有益,就应该给他,这样孩子就能习惯于坦率表达想法,而不会以哭喊扰人,而每个人反过来也都会友好的对他。人们通过另一种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知道通过哭喊达不到目的,他就能变得坦率而不鲁莽,谨慎但不畏缩。

  他还指出让孩子学步最好不是使用牵引带,而是使其自己在地上来回爬行。工具只会毁掉天然的能力。他指出孩子从不会摔得很重,只会学会更好地掌握平衡,以免再次摔倒受伤。孩子最容易上瘾,因此要让他们远离刺激性东西,如烧酒、饮料等。然而,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是很有好处的,孩子会较早学会适应或进行适当的改变来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处于现今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现状下,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身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孩子出生到三岁左右进幼儿园,孩子就是家中的小皇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一哭所有人都围上去哄,孩子想要的东西只要不给马上就躺在地上哭,目前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具有什么品性质确实是个大问号,令人堪忧。同时,有的孩子从小就挑食,家长更是哄着、骗着让心肝宝贝吃饭,熟不知“食欲应该是活动

  或劳动的结果”。我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不可以、什么东西不可以要,从小教育子女,即保育、规训以及连同塑造在内的教导,父母去除不好的东西,提供一个很好前提,然后,在这一前提下接受他人的指导,有效地行动,肩负起培养子女的责任。

  三、康德重视道德教育

  康德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的道德教育,他指出如果要确立道德,就一定不能靠惩罚。道德是及其神圣的东西,人们不能把他降格到规训的层次上。道德性的培养就是为了塑造品格,人们要学会在被拒绝后得不到满足的匮乏。如果自己是恶的,就要让自己变得有道德――这就是人应该做的。规训决不能是奴役性的,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认识事物、明白道理。他指出儿童说谎时一定不要惩罚他,而要让他面对轻蔑,并且告诉他人们将来回不信任他。如儿童做了坏事大人就要惩罚,做了好事就应表扬,就会使他为了得到好处而做好事。往后,在他进入一个并无这种奖惩的环境就会变得只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善还是恶。除了说谎这样的事情外,父母绝不要对孩子谈羞耻,这样他们就会终生牢记羞耻是与撒谎联系在一起的,而如果是不停地感到羞愧,就会产生一种此后无法改变的畏缩心态。同时,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性知识讲解及培养他们仁爱之心,向他们指出,他们有必要给自己每天做一个总结。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诚信、尊严、对他人的义务等,完善人格,为以后生活奠定基础。

  上述内容即康德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康德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是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的论述,即使是论道德教育,也是服从于他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即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在这部分内容中,他所表达的教育理念,后来成为支配欧洲教育的基本思想。然而他的文章中也不乏存有争议的观点,例如“人们总是肯定回答孩子们的这种问题:‘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就只会纵容他们的好奇心。让儿童读小说是最不好的,因为读小说会减弱儿童的记忆力。同时,向他人进行陈述小说内容也是很可笑的。看小说只会使他们浮想联翩,幻想不同的环境,坐在那里神游千里却毫无所得。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康德的教育思想,吸取精华为我国现今教育事业所用。

篇八: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

  

  《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义务教育:指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现代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二战后,出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知识传授(教学)、知识创新(科研)、知识转化(社会服务)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化、创新为主要特征。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博学于文,约之于礼)。D,孔子倡导启发试的教育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A,《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学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C,《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师严然后道尊)。D,《学记》同样重视启发性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点:

  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伯拉图:一是强调人受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回到理性;二是重视教育与政治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一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主张和谐教育(德智体都得到发展的教育)。三是他倡导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特点:

  (1)、主张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封建教会的压迫和统治,张扬个性(2)、强调满足儿童的性情和爱好。

  夸美纽思的教育思想:

  (1)、强调要遵循自然,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2)、他用自然法则来解释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3)、教育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重要的发展途径。

  英国教育家洛克: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

  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德国的教育家康德,都非常重视教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1)、主张教育要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2)、教育的过程、方法要遵循自然。

  《论语》孔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1)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2)以“仁”为核心的和最高道理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纳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3)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承认人的先天个性差异,但更强调重视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以致用。

  《墨子》:墨家代表墨翟的著作,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应用技术的传习;认为获得知识有三种途径:“亲知”、“闻知”、“说知”。

  《道德经》:道家代表作,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学记》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一章,从正反两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约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提出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设计了完整的教育体制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4)提出了教

  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6)重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但不使其灰心。

  《理想国》:作者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根据三种由谁主导,可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通过教育,才能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政治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行的代表作,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所有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公共教育),但没有公民资格的奴隶是不可以受教育的;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步分阶段教育,这也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思想渊源。

  自然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具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自由发展

  2)卢梭:强调自然性到了与文明对立的程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认为儿童顺其自然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3)康德: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人的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大教学论》:17中叶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念体系,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具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尊重人的自由发展;进行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的“泛爱教育”,而不强调宗教教育。

  《爱弥儿》法.卢梭的著作,强调自然性到了与文明对立的程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认为儿童顺其自然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康德是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他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个人的价值。他认为,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然,都得到自然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了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人的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教育漫话》: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代表作。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有差别是因为教育。主张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主张绅士教育在家进行,并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他轻视国民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们和作品。(即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另一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

  础。

  《普通教育学》共分三篇: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形式阶段。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赫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篇九: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篇十: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说:“人不受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人。”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生物。”兰格维尔特说:“人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是能教育而且需要教育的生物。”以下是关于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博尔诺夫: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他思想的闪光点,在于他把他的哲学思想和他的教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博尔诺夫自称是狄尔泰学派的一员,及精神科学学派的一员,但却是一名该学派的坏学生,因为他兼容其他学派的观点。他吸收了不少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观点,从这些哲学出发阐述了教育学问题,提出了他的教育主张,但他的基本立足点还是在精神科学教育学中,他的方法也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以往的各种的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而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塑造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是人的可塑性。博尔诺夫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他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这不全面,还需要修正。他写道:“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

  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这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无关教育的大局。只有存在主义敏锐地看到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从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新的,迄今尚被忽视的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博尔诺夫做了上述说明之后,他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常常给教育带来障碍,使教育结果深受其害,而人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环境,认为教育工作者教育不得法,环境糟糕所致。而如今用非连续性教育的观点来剖析这一现象,就能正确处理这种现象,应付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和困难,使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把危机、唤醒、号召、告诫和遭遇等等视为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既是造成人生非连续性或者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又是教育的一种途径。他认为教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形式的统一。

  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呢?

  1、危机

  危机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人的疾病危机等等。以往人们把危机视为一种偶然现象,但博尔诺夫认为这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危机的发生带有必然性,主要人生存下去,他必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危机。此外,危机并非总是来自与外部,他有时也可能产生于内部。危机不总是破坏性的,也有对人生积极地一面。危机任何时候都可能对人生产生威胁、酿成灾难,但这种灾难经过最大的努力是可以制止的,或者是可以战胜的。而当人们一旦战胜了灾难,重新开始生活时,就会觉得人生格外轻松,因此危机常常和人生的新起点联系在一起。人可以通过危机的威胁获得真正的自我,树立稳定的,不怕任何外来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从而使自己成熟起来,坚定起来。

  那么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危机来进行及教育呢?

  博尔诺夫认为,首先,一旦危机发生,教育工作者必须千方百计帮助青少年战胜危机。这方面关键是使他们认识危机的本质及其对哦生活的意义,而不是包办代替,代替学生承担困难,或者去帮助他们消除危机带来的困难,也不是用安慰去掩饰或低估危机的严重性。其中最好的措施是告诫与号召。教育工作者通过高阶可以防止青少年在遇到危机时消沉下去或误入歧途;而通过号召可以把青少年的力量动员起来对付危机,推动他们恢复中断了的发展而重新走上正道,激发他们的意志,从而培养他们具有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的品质。其次,教育工作者不能给青少年设置危机,或人为地触发它产生。

  总之,危机是不可能为人所主动地控制和消灭的,人只能因势利导的去积极战胜它,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它有积极意义而促使它产生,也不能因为它有害而抑制它,不让它出现;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用启发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战胜危机,从而培养他们既有一定的品质。

  2、遭遇

  遭遇指的是一个人突然碰到的某些事物。

  教育学应当把遭遇视为必然的东西,因此应当面对它。博尔诺夫之处,从人在遭遇中发生的转折方面深入进行探讨就可以发现人的真谛,了解他的内心的真假,即他们内心世界的真面目。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遭遇某些重大事件时应当引导他们,启发他们。而这种启发引导就是使他们在遭遇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个人能在遭遇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他就可能在人生道路上出现积极的转折,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导致失误,因为遭遇是无法预料的,因而也无法事先有所规划,因此教育工作者只能为学生做一件事,那就是为他们对付遭遇做好准备,主要是做好心理准备。教育工作者平时就应当启发他们,使他们能够正视现今社会世态炎凉与人生的艰难,培养他们具有那种处变不惊、冷静沉着的心理素

  质以及坚强的意志。博尔诺夫强调指出:“教育必须已经可能的全面和完善为目标。”这就意味着,教育不仅应当注意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也应注意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德行和心理素质。

  3、告诫和号召

  博尔诺夫认为人不可能一直保持在一个发展高度或者持续向前发展,人的生活更多地由于习性和疲乏而被损耗,由此而陷入非其存在本意的退化状态,同时他指出,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自己察觉到失控,于是很吃惊,马上“鼓起劲儿来”,以更大的热情重新投入;但也经常有相反的情况,尤其是幼儿,他们无法以自己的力量纠偏,必须借助外界的推动力,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干预。这种干预也就是一种激励,博尔诺夫带有结论性地说:“有些人要保持高尚的品德是需要不断的受到激励的。”

  如何进行上述的激励呢?这只要包括告诫和号召。当青少你啊走上歧途时,当他们有所失误时,当他们陷入这种困境而无力自拔时,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对他们进行告诫,对他们力陈利弊,指明出路,使他们幡然醒悟,回到“该做的事情”上去。而当青少年出现上述情况时也可配以号召的教育形式,采取号召的手段,把青少年自身的力量动员起来,使他们“鼓起劲来”,促使他们“良心发现”,重新走上正道。“这种号召是不带强制性的,不是耳提命面的。虽然如此,“但号召是必要的,因为人是一种需要这样一种需要外力推动的屡教不改的动物。”

  4、唤醒

  博尔诺夫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所谓“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处在沉睡状态;人来到世界上,当他在孩提时代处于他正在成长的环境中,在被他理所当然地接受的世界与生活范围内产生意识的时候,他免不了已受他们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成为他们观察世界的偏见,因此教育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唤醒儿童处在沉睡状态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回到本源上来。正是这种唤醒使一个人可能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同时也可能理解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历史和未来的使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这种唤醒无异于一次心灵的解放,是使一个人的生命发生一次升华。

推荐访问: 康德论教育学读书笔记 康德 教育学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