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党的领导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意义论文6篇

时间:2023-05-02 18:40: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党的领导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意义论文

  

  政研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肩负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都在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说到底,就是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艰辛探索。

  新中国6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思想理论上说,这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丰碑。怎样总结它的基本经验?这有多种视角,可以进行这样那样的概括。本文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思路着重论述五点。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指南

  实事求是思想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获得辉煌成就的伟大指南。

  首先要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思想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个伟大贡献。作为思想路线,它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工作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新中国60年的历史发展也证明:凡是凯歌行进之时,就是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凡是发生曲折和挫折之时,都是违背实事求是思想种下的祸根;最后纠正错误、拨乱反正,也要高擎实事求是思想旗帜,才能使党的路线和作风,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新中国60年按照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先看前“30年”的情况。新中国建国后头8年在总的方面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遭受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新民主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的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一五”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邓小平同志说:建国后的前8年,我们搞得

  /2不错,政策是恰当的,发展是健康的,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当然,在个别方面也存在不实事求是的缺点。但是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党的指导思想就逐渐违背甚至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左”的错误越来越严重。邓小平同志总结这段历史指出: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后来又搞“文化大革命”,走到“左”的极端。这一“左”,差不多整整20年。他强调:“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对前“30年”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

  1978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两个凡是”,就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高扬实事求是思想的“30年”。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思想本身的内涵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被正式确立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被视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虽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但它被明确为党的思想路线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由邓小平同志首次倡导的。他在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82年十二大的新党章基本沿用这个表述。邓小平同志还十分强调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他在许多讲话中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统统归结为“实事求是”,明确指出“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在党代会报告中,比如十四大和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思想路线内涵时,对邓小平同志讲的“解放思想”和江泽民同志讲的“与时俱进”思想还展开作了分析,强调改革开放实践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从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拓展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

  /2

篇二:党的领导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意义论文

  

  课程名称:党校培训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共产党执政

  学生姓名:学

  号:专业名称:

  XX

  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年XX月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也更加密切,越来越多的国人呼吁中国的政治制度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向西方国家借鉴。甚至有人开始疑惑,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专政,而不学习西方的多党制。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发展关系为线索,从党执政的历史原因、党执政的优越性(适应性转型)、党的现代化发展、总结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浅谈中国共产党执政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党政建设

  国家发展

  历史原因

  现代化发展

  浅谈中国共产党执政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一、中西方政党的差别及历史成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政治权力能够成为一种可以用来实现某种利益的力量,商品经济生产的自由平等原则渗透到了政治领域时,政党现象才有可能产生。显然,这一定义反映出政党的产生与经济水平基础的密切关系。对经济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政党的性质和作用和西方政党有很大差别。

  西方政党既是议会制度的产物,又是议会制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所有的政党都能按照某种形式的合法程序进行工作,互相对立的政党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在议会制度下合作的伙伴。因此,政党的轮换一般不涉及到政体的改变,也不会危及对方的根本利益。这是大多数西方政党能够在一起共事,并经常能够组成联合政府的主要原因。西方政党的起源对巩固西方的议会制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的政治发展,然而,西方政党对本国的经济发展一般并不承担直接的责任,只是在20世纪西方的执政党才在很大的程度上承担了本国经济发展的责任,而此时,西方的工业化任务早已完成。

  而对中国为代表的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政党的产生的主要动力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这些国家政党的产生往往并不是因为本国传统文化具有适合孕育政党的条件,而多是在反侵略和压迫中应运而生的革命党。例如加纳的人民大会党、印度国大党,就是起源于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就这点而言,第三世界政党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一种指导本国发展的历史使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政党不可避免的缺少一些民主性,毕竟民主并不是这些政党建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但是,这些政党仍然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政治和国家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些政党,发展中国家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可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这些政党尽管没有多少民主性,在本国的政治生活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非君主的国家中,这些政党一般就等于国家或准国家。没有执政的政党往往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对政治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正是对这类革命而生的政党对国家建设奠基作用的最好诠释。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很大一部分源于带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成就,在中国反侵略时期有重要地位。

  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政党,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适应中国国

  情的重大成就,党的执政有其历史必然性。

  二、共产党执政的优越性:顺应时代发展的三大适应性转变

  当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后,面临着新时期的发展形势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努力学习和不断反思,曲折前进,渐渐地实现了三大转型,反映了党的强大适应性。

  (一)意识形态的适应性更新:从阶级斗争到阶层合作

  过去在全能主义的政党国家体制下,政治意识形态以党领导一切、个人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阶级斗争”为基本内容。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步形成,党员的身份也日益多元化。这些说明党面临意识形态的适应性更新。

  2000年5月25日,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适应性最明显的表现。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阶级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在党的代表性上,也从宽泛的各族人民利益向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领域延伸,体现了对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各阶层的开放和吸收,而不再一味强调“公有”与“私有”等意识形态标准。可见,中国共产党之前高度强调的阶级意识日益淡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提出后,中国共产党更多的强调合作,而不是斗争。

  (二)执政方式的适应性转变:从全能控制到以法治国

  在建国早期落后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下,中国共产党选择一种全能的控制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需要更大的自主空间,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整合能力要有所收缩。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确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这突出了法治的理念,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从包揽一切、全面集权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执政转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当今时代要求的适应,是党主动在执政观念与管理方式方面进行的重要调整。

  (三)从革命党到执政党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国家与社

  会关系的新变化再度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党再度对自身进行了定位。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正在改变和完善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正在进行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调整。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共产党对党、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进行的重塑,成功进行了党的三大适应性调整,也因此中国国家转型较为平稳,不像有的国家如苏联在转型中解体,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转型中变得更强大。为什么相同性质的政党具有如此不同的命运?此问题答案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党是否进行自身的适应性调整。这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先进性。

  三、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

  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更加充分地实现人民民主。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各个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但是,从中国政治的实际运作过程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软弱瘫痪状态,常常被人们仅仅当作“花瓶”和“橡皮图章”,人大领导多由年老体弱的干部担任,常常被人们看作无职无权的象征。而推行诸如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等措施有利于改善这一点。

  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贯彻落实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中共十六大将坚持依法执政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内容,正是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家权力体系中行使执政权。

  理顺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我们进行了以党政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常常只注重调整执政党与政府行政部门的关系,只是进行党政的“分”与“合”,因而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际上,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框架内,更为根本的党政关系是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要真正理顺党政关系,就必须从改革和完善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入手。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无论从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原因还是优越性,都体现了党执政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是有利于国家平稳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保证。

  但与此同时,党的执政和发展在新时期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虽然在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指导下管理方式开始向更加符合民主与法治原则的方向转变,并取得了初步成就,但是这种转变并没有完成:现实中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党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即便是在推进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的过程中,各个地方也存在不少实践上的阻碍。由此可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党的执政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党只有真正置身于宪法和法律之下,才能正确地实施领导。

  而作为新时期的有志青年,作为愿意为人民、为党贡献自己力量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要学习知识、关注社会、开拓视野,关心党的发展路线和任务,时刻准备好参与到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叶麒麟.期刊.《政党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J].《中共天津市委党

  校学报》.2010年3期

  参考文献[2].郭定平.期刊.《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

  报》.2009年1期

  参考文献[3].陈毅.期刊.《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内在关联性》[J].《山东大学

  学报》.2012年1期

  参考文献[4].陈晓律.期刊.《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作》[J].

  《战略与管理》.1996年5期

篇三:党的领导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意义论文

  

  ()

  〔高中有关于党的议论文作文〕

  党的辉煌带领我们走进新社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一直环绕在我们耳旁,让小编带你走进党的辉煌历史。

  ▲

  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党的积极领导下,中国各项实力就一直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人均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居首位,始终领导世界这个整体。

  中国的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迅速的经济发展已经超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排名也从第10升到了第4,这惊人的进步得到了美国一些经济学家的预言:如果中国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到2050年的时候将要超过美国。连美国都预言说中国不可估量,可想而知中国的实力。

  回顾中国历史,也是坎坷而多难。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千千万万的党的优秀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上了他们宝贵而年轻生命。用生命诠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是中国的救星,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20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废墟

  里正是党因担忧人民安全,考虑人们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抗灾,与人民群众共度灾难,这件事至今使我记忆犹新,在山动地摇面前,我们还有一个比灾难更厉害的共产党做后盾。

  正是有了像温总理说的那样国家只有“多难兴邦”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前途。因此08年中国举办了震惊世界的体育盛世——奥运会,2010年再次举办即奥运后的又一大令世人瞩目的盛宴——世博会,这充分证明中国的综合国力一直不断提高,在其他国家心目中中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国家,因为它们心里清楚中国是自己的靠山投靠中国就有利可图。也从侧面证明中国是有实力有信心的,面对国际竞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吸取经验,为更好地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基础。

  中国共产党背后不是花拳绣腿,而是一招一式的真才实学,是思想一点一滴的结晶。要想中国强,则少年强。要肩负起使命,好好接受教育,在党的领导之下发展新中国。

  “世界目光看到东边,舞台写满了留念,总是中国元素闪亮眼”这首主题曲《世界看中国》道出了中国是一个不可征服的国家。让我更加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

  ▲

  第二篇:党在我心中

  小时候,妈妈教我唱过这样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时只因为我年幼无知,不懂歌的内涵,只是会唱而已。如今,我渐渐长大了,开始明白这首歌。歌词有气势,旋律很动听,它唱出我们整个华下儿女的心声。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1日,它的成立,让我们华夏儿女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祖国的未来。那时,人们还过着水深火热、流离失所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越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正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走上了这条社会主义新道路。

  今天,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国家和平安康,祖国繁荣昌盛,这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不惜一切代价,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这些铁的事实,都证明了,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我们。

  中国共产党就像一位慈祥和善的母亲,她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成长,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我们,照顾着我们。她在我心中的位置是无法替代的,永远都是我的第二任母亲。

  现在,正因为有了党,我们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到学校里上学,不但不用交学费,而且还享受国家共产党的补助与支持。是党的政策好,让我们在求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正因为有了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奉献精神也随之涌出,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们在我心中的位置。

  2010年7月18日,由于安康地区持续强降暴雨,引发了特大洪水与泥石流,以紫阳等地尤为严重,倒塌房屋和形成危房数间,损毁道路,催毁了农田及农作物,使许多农民无法安居,受伤人口也较多。当党、县政府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亲自去受灾地区抗洪抢险,认真贯彻省市指示精神,快速反应,严密防范,扎实开展抗洪工作,竭尽全力将损失降到最低。并组织、号召大家为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使这些受灾群众摆脱了困境。

  中国共产党,因为有了你,我们有了一个光明的未来,有了一个不舍的信念与不弃的追求。你是一盏明灯,永远驻留在我心中,指引我坚定不移地做一名共产主义的忠实追随者。

篇四:党的领导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意义论文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_中国史论文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_中国史论文

  中国史论文

  如果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谋求近代化构成其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推进现代化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构成了现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着意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现代中国推向前进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

  一、从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的。近代中国的起始,不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这样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在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作过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的尝试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破土而生但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企盼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却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无数仁人志士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征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经过艰辛的探索,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

  义理论,确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的正确道路。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样,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客观要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在实质上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走中国革命的第一步不动摇,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起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时,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完成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重大成果。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的改革与建设,都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6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以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而奋斗的新纲领,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初步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确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尽管在改造过程中也有“要求过急”等缺点和偏差,但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不平凡的创举。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

  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面对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着手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后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这次大会的重要任务就是毛泽东在大会开幕词中所说的“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在中共八大召开之前,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所带来的国际影响,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去思考自己的道路。4月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探索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共八大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一个突破性的贡献就是把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定性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针对着这个主要矛盾确立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从中共八大初步确立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路线,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政治路线的20余年间,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在这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所出现的失误是紧紧相关的。一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二是怎样把握社会主义的建设速度。就前者而言,从1957年9—10月间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把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定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来自“左”的危害大大超过了出自右的干扰,致使中共八大所确定的正确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就后者来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尽管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却忽视了经

  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结果造成了“大跃进”、“浮夸风”等的失误。当然,在探讨这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进程所带来的曲折的同时,也要看到这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但是,毕竟在这20年间,过多的失误影响了正常的发展,“文革”中流行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言论足以证明在那个时代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是十分模糊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时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样,怎样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点。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为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尤其是1992年1—2月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作了系统科学的阐述。正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方面的内容,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加快改革开放,

  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并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部署。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强调必须

  充分认识我们党确立起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重要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精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因此,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6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仅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而且通过一步步地摸索前进,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现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破浪前进。

  二、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

  现代化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有感于英军船坚炮利的情况,主张仿造外国船炮以加强海防,开启中国近代化

  之先河。从1842年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希望“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到1919年孙中提出发展实业蓝图,以使“人民将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乐”,?经过自强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下,中国的近代化步履维艰,难以实现。然而,近代中国毕竟开始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这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近代化有着崇高的追求,这就是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要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把独立、民主、统一与富强相提并论,把实现近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当然,只有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才能为实现近代化与现代化扫清障碍和创造前1/3123下一页尾页

篇五:党的领导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意义论文

  

  近代史论文

  浅谈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2011/4/2[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浅谈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论文关键词:新中国成立

  历史意义

  论文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旧中国国家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

  要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必须将新中国的成立放到中华民族从逐步沉沦到走向复兴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去分析。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840年—1949年的109年时间里,无数志士仁人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形容近代历史上志士仁人的心路历程,实在是最贴切不过了。这109年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第二个阶段是从1895年的甲午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这两个阶段,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都曾经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第三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开始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道路,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个历史任务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

  提。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摆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鼓舞并支持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

  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新中国刚一成立,就通知联合国秘书长,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派驻联合国的外交代表,并且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提出中国的主张,发出独立主权国家的声音。此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一贯强调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政治,主张多极政治,主张发达国家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主张对话反对战争,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新中国的国际关系理念,对构建和谐国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正因为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之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

  巨大进步。当然,我们不能骄傲。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篇六:党的领导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意义论文

  

  关于党的指导思想论文

  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基础。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每一位要求入党的同志,都要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自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我们党之所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因为他是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是指导我们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工人阶级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精神武器。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就不可能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也只能是自发的无组织的运动。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工人阶级运动的初期,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他们的斗争,包括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斗争都是自发的,始终不能改变自己被压迫剥削的地位。在工人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之后才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懂得了工人阶级要翻身解放,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夺取政权为首要目标的革命斗争。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才能整整担负起子泵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呢?

  简要说来,就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而这是辩证统一的。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的、孤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和科学的前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科,他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一种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他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远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将这门学科推向前进。”

  我国社会主义生理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各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他是我们从正反两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十分珍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正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

  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加以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大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国国情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阶段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堕落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推荐访问: 党的领导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意义论文 新中国 成立以来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