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三种自然观发展的启示7篇

时间:2023-05-02 15:40:06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三种自然观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如今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趋于恶化,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也在不断反思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这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又一次得到我们的关注。自然相对于人的优先性、人对自然客观规律的遵循、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等这些思想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的“自然”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原始的自然”,其二是“人为化的自然”。原始的自然即为最纯粹意义上的自然,没有经过人类活动的加工,具有最初自然的本色;而人为化的自然就失去了最初自然的本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这种自然当中具有人为活动的存在,即他所说的人为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对自然进行了划分,并认为二者存在着不同。反过来,二者虽然不同,但又有相互联系的地方,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二者联系了起来。“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生产的实践活动,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1]人类将自己的行为活动加入原始的自然中,使原始自然有另一番景象。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内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一方

  面,人属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2]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界这个外在环境。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是相互限制的关系。自然具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人类在自然界中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可以的,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探究二者之间关系时,不断给我们以启示,即认识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自身的客观规律、做到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

  1、自然的先在性以及人对自然的依赖

  马克思始终认为人处于自然界中,人是从自然界中进化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是先有自然界的存在而后才有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的先在性表现在:其一,人在自然界出现之后才出现。“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其二,人类只有在于自然界中才有意义。人类出现之后,依然存在与自然界当中,我们不能将自然与人类分开来,脱离了自然,人类没有办法存在,再别说发展了。“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人类自身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2、自然的客观规律与人对客观规律的遵循

  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还需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以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界具有其客观规律,并且通

  过客观规律来对人类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进行约束与限制。当然人类在自然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相反的,而是积极主动地以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生产生活活动。人类若不积适应自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与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恩格斯的这段话告诫我们,正因为我们能够把握好自然自身客观规律,能够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我们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人类强于其他物。同样相反的,如果我们无视客观规律,就会遭到相应的惩罚。

  3、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从前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认为以前人们没有从实践层面来理解一切,只是把他们放在表面上,所谓的理解和看法都是直观静止的。而马克思主义将实践引入进来,强调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也正是劳动将人类与自然界联系

  起来,实践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主要体现在实践促进了自然的不断人为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6]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在此基础上,人类积极地认识和改造了自然界,给自然界注入人为的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启示作用

  1、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建立在把‘人―社会―自然’看做是一个辩证、发展、整体的生态世界观基础上,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美丽看做是全人类根本利益之所在和基础,崇尚节约自然资源、尊重大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追求‘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7]工业革命发展在给我们带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我们应该重新看待工业革命带给社会的利与弊,重新看待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出了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并且提出实践是联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阐明了人与自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关系。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在实践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理论的运用。“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8]自十七大之后,在党的号召与带领下,积极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并取得了相应的效率,我们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由于前期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比较大,对环境的恢复与治理还需要加大力度。为此,在十八大中第一次提出了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其他建设之中,而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已有的成果和不足又提出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提出和运用更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与要求。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利于反思我国的生态问题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出来,例如,水资源的短缺、土地资源的退化、严重的大气污染等。有很多因素促成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但追究其根本,我们会发现更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改革?_放以后,我国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过度追求GDP的增长,没有关注到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与破坏。同时又因为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问题,使环境保护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现在在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下,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手段与方式。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利于我们反思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时代之所以会出现生态危机,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的生产引发的。我国经济起步发展阶段,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注重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忽略了自然环境本身的的承载能力。因此,现如今必须加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我们要抛弃资本主义社会下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与方式,紧紧跟本国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将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紧密结合起来。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方向

  在社会发展中应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发展,为了达到这双重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相比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得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指的方向表现在:首先,改变只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向注重环境保护的发展。在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相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我们转变以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成本”不断追求质量的发展。同时既要发展经济,又要进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再次,毫不动摇地坚持绿色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主要是强调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绿色、健康、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新发展模式。

  四、结语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一直是我国发展致力于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核心观点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手段与方式、反思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与

  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导作用,坚持绿色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进行环境保护,做到环境保护与

  经济发展两不误,构建美丽中国。

  【

篇二:三种自然观发展的启示

  

  毛泽东的自然观及其现实启示

  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领袖及思想家,其对于自然的观察、思考、认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然观。毛泽东在其著作《实践论》中阐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这种实践主义的思想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他对于自然的认知和对于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在毛泽东的自然观中,强调了自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也展现出了科学、理性、开拓进取的特征。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毛泽东的自然观中获得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然、接近自然,更好地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首先,毛泽东的自然观主张科学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强调要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去对自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它不是靠口号、宗教信仰或是想象出来的,而是要以实践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去验证理论。他认为,知识源于实践,理性思维是基础,只有深刻了解自然现象,才有可能指导科技创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在今天的科技飞速发展和智能科技的兴起,我们同样需要坚持科学精神,保持对知识的追求和持续创新的动力,才能更加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其次,毛泽东的自然观主张实事求是。毛泽东认为,只有真实、准确的了解了问题的本质,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中,他也指出了必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批判传统思想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深入剖析与实证研究,才能

  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仅适用于自然,同样也适用于人文社会领域。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就是毛泽东那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秉持客观、真实、科学的态度去探究人文社会问题,指导我们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最后,毛泽东的自然观主张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毛泽东坚信自然资源的充裕、自然力量的强大,可以引发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深刻激发。他认为,人民群众不仅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自然资源的受益者和保护者,任何科学技术和实践发展都必须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这种思想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同样适用于全球。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资源短缺、环境受损加剧、气候变化危机等多重挑战的时代,只有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关爱自然,才可能激发出人民群众创造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自然观及其现实启示,不仅仅对于中国人民,而且对于全世界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毛泽东对自然的认知、对科学的追求、对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人民创造力的发扬,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在今天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中,这些思想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篇三:三种自然观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

  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它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与蕴藏的方法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对于当前生态危机治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字: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文明;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一直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它没有为人类的产生而停止发展,也没有因为人类的发展而停止发展,这是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类产生之后,通过不断实践和认识,逐渐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离开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一切都来自于自然,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界是不可或缺的。

  1.2实践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必须不断地向自然获取,而这个获取活动就是人的实践过程,实践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缺了这个桥梁,人类会同动物一样被动地接受自然。人类进行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但是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人的实践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将会遭到破坏,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

  1.3人与自然界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马克思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了异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根本对立。资本主义的生产,由于其逐利性,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资本主义社会接连出现的生态危机印证了恩格斯对人类的警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对立只会愈演愈烈,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1.4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反自然反生态本性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完全扬弃异化劳动,人们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将不复存在,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然界将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原材料仓库,人们不再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会得到彻底改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妥当处理好经济建设同环境保护的关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绿色发展做出了各种努力,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彰显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的决心和意志。在此形势下,深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论原则对当前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2.1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有机联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

  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是可以实现动态平衡的。自然界先与人而存在,但是由于人不断的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人与自然界在一次次互动过程中,二者不断刻上对方的印记。人类虽然可以改造自然界,但是不代表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只有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可以实现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质上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有机联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发展。当前我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注重经济的增长,同时也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只有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使人们能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2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过去的错误认识,即GDP的增长就是地区的发展,于是人们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获得短期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实践得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坚持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条,要正识到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就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唯GDP论非但不是实现中国梦的坦途,反而是一条与社会主义与中国梦背道而驰的危险之路,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以前的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

  2.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待资本必须既利用又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们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旧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所以我们仍需利用资本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的增殖永远得不到满足。正因为如此,资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所以,我们在引进资本的同时,也必须对其进行限制、设立门槛,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进行投资建厂,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自己本国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在限制资本引进的同时创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找到资本引进和本国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2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

篇四:三种自然观发展的启示

  

  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此题目,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恩格斯认为,最强大的是自然力量,生态平衡是他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恩格斯认为,自然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每个个体都有神圣的职责要履行,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尊重自然的和谐的力量,才能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要建设生态宜人的环境,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尊重、感恩、珍惜之心,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与自然和谐共处。

  其次,恩格斯认为,历史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复杂而灵活的,每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关系。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历史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在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害,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必须坚守科学发展的理念,努力以科学、以人为本的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快生态建设的步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坚定不移走下去。

  最后,恩格斯认为,历史发展的基础是人文关怀。如果我们不关心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产生的社会景象,社会文明就无法发展。只有实施人文关怀,才能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

  -1-

  如此,我们必须关注自然生态的重要性,要深入人心深处,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发展节约资源的经济体制,把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和谐,只有建设和谐的社会,才能持续发展。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应该以“守望?保卫?活化?调节”为思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落实更为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以生态文明发展的乐章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

篇五:三种自然观发展的启示

  

  CMYK//生态经济/·95·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9.24.053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刘磊1,石胜全2(1.齐鲁理工学院商学院山东济南250200;2.山东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山东济南250200)摘要: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是生态学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姻,从生态学角度阐释未来人类社会乃至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命运共同体;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4-0095-02中国图书分类号:X22文献标志码:A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人对自然的“支配”、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共产主义目重要的流派之一,主张以辩证、系统、动态的方法,重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对自然“人道的‘占有’”。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要求以人的利益评判生态问题。人1生态社会主义的自然观的利益是多维度的,所追求的“人的利益”应该是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长远的、可持续的超物质主义的利1.1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益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人道的‘占有’”自然,除了人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类理性改造自然(人化自然),是否要将未开发的自然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是追求利润的代名词,在生纳入其中,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是否要“留白”,是否产方式上“高举唯生产力论旗帜”,这与生态合理性是要不断改造下去[1]。不相容的。同时,资本主义在消费领域,过度消费尤为正义作为人类理性观念之一,应该被嵌入生态文明显,不仅造成人们消费观念的异化,还导致过度生明建设中。尽管具体思想观念不同,但人们拥有一个产。如此,过度消费与过度生产围绕着市场形成一个共同初衷,那就是“重建人类生存环境、关注人类生化恶性循环。质量、实现人类与自然生生与共”。利用刚性约束落实1.2人与自然具有同质性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人的理人与自然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首性过度也是生态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未来社先,人类起源于自然,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命。这就使得会模式的经济和政治机制上,实现经济正义与环境正人具备了同自然相同的本质属性。其次,自从人走出义、社会正义相统一,真正尊重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自然,进入人类社会,成为自然的“他者”,人的自然属发展的内在规定性、秩序性,才能实现和谐、可持续的性逐渐退去,人的社会属性日益突出。社会主义。1.3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2.2科学发展生产力,否定唯生产力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用生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成熟主义。首先,在制度设计上,倡导绿色、和平、公正的社化,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用“适度发展的稳态经济模会主义社会,营造绿色、正义的政治生态。其次,在经式”取代“零增长的稳态经济模式”。所谓适度增长,是济发展模式领域,生态社会主义者强调建立“稳态”的指理性看待GDP增长,生产力发展要与社会各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稳态”经济模式跨越了“先污染、相协调。大跃进时期,我国片面追求生产力,“浮夸风”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用“质的改进”平衡“量盛行,造成了严重损失,留下了深刻教训,应该引以为的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人与自然利益的失衡状态。例戒。日本学者岩佐茂指出,生产力有“质”与“量”的发如反对垄断特权,鼓励中小企业,旨在创造一个充满展[2]。所谓生产力的“质”,就是一种生产是否在推动社活力的市场氛围。再次,生态社会主义者提倡充分发会进步、保护环境、维护工人身心健康、满足人的真实挥科学技术的作用,通过科学技术解决生态危机。需要,包含“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等问题。2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我国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反映出更加注重增强生产力的“质”。2.1坚持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原则2.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论”,即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延伸。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断推进,科技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人类逐渐人类始终要坚守一把“清晰的尺度”,即人类尺度。把被科学技术“绑架”,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作者简介:刘磊(1990—),女,汉族,山东章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石胜全(1990—),男,汉族,山东章丘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篇六:三种自然观发展的启示

  

  --自然观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他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很多的阶段。从最初的神论、唯心主义到最后的唯物辩证主义,其发展都历经曲折,研究自然观的演变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

  --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但它的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宙的秩序问题。继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自然由什么构成转化为了自然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问题,突出了数学方法的意义。随后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俩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论断,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真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促进了唯心主义的发展。

  三、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自然界及万物是由上帝创于虚无之中;地球是宇宙不变的中心,这是上帝的创造和安排;自然界万物自己是不能运动的,而是在上帝的推动下运动的,运动又服从造物主的目的;人类由上帝创造,人类既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更不能改变上帝的意志,一切只能服从。此阶段是利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基督教教义和教条做论证,使基督教变成一个完整的神学体系。这一时期是神学统治时期,科学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肯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法,运用逻辑方法推理,尊重理性。

  四、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从科学上说,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体系,使人类对地球和太阳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从哲学上讲,根本上揭穿了所谓“上帝赋予地球特殊地位”的说法,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从而使禁锢了人类近十个世纪的自然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近代自然科学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的系统的实验科学。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微积分,建立了古典力学体系。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用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此时力学成为主导学科,人们热衷于用力学和机械论的观点看待一切。同时,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们总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而不是把他们看作运动的、变化的东西,总是看作静止的、永恒不变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而没有提供其演化图景,认为自然界向来如此,万事万物只是时间上的并列,而没有时间上的发展。同时期还有决定论和还原论。决定论认为自然界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结于同一原因;还原论的观点追求简单性,人为总体总可以分解为部分,复杂的现象总可以分解为简单的现象来理解。

  五、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是伴随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和原子论、元素周期律的确定而产生的。它从用机械运动的观点进入到了用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阶段,逐步解释了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

  --之中。承认了物质本原性,关注到了人的主体性因素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把自然界、人和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标志着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思维到近代机械论思维,再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自然观对科学发展起指导作用,是通过不断影响科学家的思想、概念和方法,从而将自然观的思辨形式转化为实证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

  3、自然观演变意义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化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最终我们认识到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常我们要从辩证法的角度思考问题,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现规律,发现真理,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同自然观的演变过程一般,真理的产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一个过程。真理性的确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次能完成的。从尼古拉斯起初从事植物研究,提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吸收水分的某些过程有关到海尔蒙特的柳条试验,将增重归于水,尽管这些再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结论,但科学的试验方法已渐渐引入了研究中。19世纪初泰伊尔的腐殖质营养学说盛行,认为肥力取决于腐殖质含量,是唯一营养物质,矿物质起间接作用,后李比希否定了腐殖质学说,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并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但他仍未认识到养分间的联系,将作用各自独立。这些科学结论无一不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在一次次的否定后,科学结论得到证明,并逐步趋于正确。

  在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中,应该明白大自然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是时刻都在进行的,而且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地球大的生态系统正常运作,打破任何一方都是有害无益的。在当前生态危机日渐明显,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情况下,研究植物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要根据植物的实际情况来为其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用植物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功能,为生态建设服务。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知识,主动把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科学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收教训,总结经验并不断完善自我,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2]《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2005.1--

  --[3]《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W.C.丹皮尔.商务印书馆.2009.3[4]《科学的历程》.吴国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5]《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

  --

篇七:三种自然观发展的启示

  

  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立者之一,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恩格斯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他指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命的危险。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和破坏。恩格斯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要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恩格斯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牺牲环境和社会利益。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素质。恩格

  斯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符合人类的利益和需要,不能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健康。我们要加强环保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素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推荐访问: 三种自然观发展的启示 自然观 三种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