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10篇

时间:2023-05-02 06:30:01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教育管理714289877@qq.com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产教融合”模式探讨■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李旭芳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破解当前劳动力市场上“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努力探索政行校企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通过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接“产业链”和“岗位链”,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契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关键词:高职;产教融合;模式;探讨1 产教融合模式创新背景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重磅文件,明确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推进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企业参与办学内驱力不强、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监督与保障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路径不明确,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湖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谋划了“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和现代服务体系战略布局。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武汉船院)全面启动实施“双高建设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以期深化合作,形成产教融合长效机制。2 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1 打造互联互通、跨界协同育人命运共同体区域产业转型和高速发展,人才供给质量是关键。在所有的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打造多方主体参与的互联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跨界协同育人,是当前校深化校企合作重要任务之一。武汉船院依据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结合已有的办学条件和自身的办学特色,主动争取地方政策支持,积极打造职业教育联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产业龙头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目前已建成鑫裕盛、京东、华航唯实、麒盛科技、中德智能制造等多个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对接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与经营,对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2 打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可以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和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既是学校专业建设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又能在学校与产业对接过程发挥黏合作用。根据湖北省“十四五”规划及武汉市“965”产业规划,武汉船院分类指导专业群设置,重点打造船舶工程技术、智能装备制造与应用、轮机工程技术、数字商贸物流管理、现代信息技术六个专业群,建立了与产业动态匹配的专业调整机制。与村田、京东、SK海力士、沃尔玛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中心,逐步践行把高职院校建在工业园区,“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使人力资源供给与科技服务、社区服务、文化服务的“一供给三服务”精准落地。2.3 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满足区域产业本土化企业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行、校、企各主体围绕“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组合资源优势,各司其职,形成强大合力。武汉船院探索“一引领、双主体、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思想政治引领;优化双元育人合作机制,力求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六个维度融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学历证书与“X”证书融合、课程设计与工作任务融合、教学情境与生产环境融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在高职教育中的创新与实践”(2020marketA002)。作者简介:李旭芳(1978-),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2021.71714289877@qq.com教育管理流管理专业群为例。图1 “一引领、双主体、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4 完善长效运行的政行校企合作新模式由于企业的内驱力严重不足,许多校企合作仅短期作为,而缺乏通盘考虑与整体推进。研究和实践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完善合作教育体系,促进多方联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来提高合作教育质量和效益。武汉船院紧抓校企合作中“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这一共同需求点,通过协调资源配置,规范教育合作法律法规,建立设计、监督、考核的专门机构,构建政行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切入点,从外部生存环境与内部管理出发,从搭建合作平台、选择合作形式、制定培养方案、确定评价体系到具体的实施等方面研究与实践合作新模式。图3 “分层培养、跨界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2.6 建设互派共育、专兼结对的教学团队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扎实、技术过硬、能文能武的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之一。按照“互派共育、专兼结对”的建设原则,形成行业、企业培养专业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学校培养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专、兼职教师每年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轮岗,形成校企互派共育机制。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即要实施“教学名师+技能名师”双带头人制度,建设高水平名师工作室,形成国家、省、校三级名师培养梯队机制,又要将实践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高水平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纳入兼职教师队伍中。武汉船院根据专业选择与岗位经验,安排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结对,共同承担理实一体化、实践实训、顶岗实习、双创教育等课程。除此之外,校企“对子”积极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精品课程、指导技能竞赛、共编校企合作教材等工作正在逐步落实。3 结论图2 政行校企长效运行合作模式2.5 构建分层培养、跨界协同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在调整和优化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时,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标准与要求来设计课程,通过社会、企业、学校的跨界协同培养,让学生实现学生———学徒———职业人的进阶。武汉船院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以“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为原则,形成“分层培养、跨界协同”的体系。具体而言,是将课程划分为专业群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群拓展课三个层次:底层可共享的课程包括全校性通识教育课和专业群公共平台课,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中层可融合的课程是专业核心能力课,以“1+X”职业技能和专业群岗位能力为导向,强化专业实践、夯实岗位技能;上层可互选的课程为专业群拓展课,对接“1+X”素质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地域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所需的岗位迁移能力。这样的课程体系,即打破了专业限制和课程限制,又实现了业务领域与行业岗位的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协同。这样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区域人才需求和专业人才发展与迁移的需求,实现“一专多能”。以数字商贸物2021.7武汉船院近年来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在共建产业学院、打造特色专业群、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成绩突出。人才共享、科研成果相互转化才是最迅速、最稳定、最直接影响校企合作主体效益的因素,因此高职院校牢牢抓住职教改革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地方产业办学,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通过政策引领、利益共享来激发政、行、校、企多方主体内驱力,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通过转型与发展,形成内涵建设、特色建设;联合企业研发新技术,攻克技术难关,增强科技创新原动力,切实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参考文献[1]张恩芳.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9-16(2).[2]冯翔慧.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21,(08):24-25.[3]魏岩岩.企业参与“三对接”人才培养的方式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1,(07):91-92.[4]孙伟峰.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07):224-225.责任编辑

  孙晓东11

篇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2221年第0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A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22021Generul

  No.

  134(总

  134期)

  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及策略於泽明(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省锦州市12100)摘

  要:新时代,我国经济稳步发展,随着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迎来了黄金幵发时期。基于此,调

  查并研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总结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常见模式,分析实际执行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改革对

  策,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键词:技术合作;科技攻关;产教融合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2021)02—0099—22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

  业、促进经济转型和增强经济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产教融合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

  与进步提供服务⑴。以工业为基础的科学和技术

  合资企业可以加快学校技术成果的积累,加快将这

  些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进程,为企业带来直接

  措,需要调整企业和学校合作,促进创新发展。培训

  的经济利益,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使学生能够

  提前进入工业前沿项目,获得实际经验,并进一步提

  高创新创业能力。实习中心的合并,大多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完成

  的,研究适合发展职业培训中心一体化模式,其中仍

  存在一些问题。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常见模式(三)

  现代化学徒制近年来,教育部引入了现代化学徒制的教育模

  (一)

  校企技术合作技术合作模式是学校和企业资源优势互补的一

  式,作为发展技能的创新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框架

  内,学生具有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双重实体”

  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双重实体”

  共同承担着培养人

  才的责任。

  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

  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学习监测和评价机制等,学

  种形式,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特别是与中小企业合

  作,构成工程和技术发展中心、教师技术工作室,在

  这一模式下,根据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合理地划

  分技术任务,以便在合作项目的不同阶段更合理地

  校和企业也共同努力实现一体化。

  企业参与对个人

  分配技术资源。企业获得学校取得成果的技术资

  源,通过开办项目研究组加快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进

  职业培训的整个过程,按行业需要提供职业培训,按

  职业标准提供课程内容,按生产过程提供的教育过

  程,有效缩短成果积累周期,减少因科学和技术研究

  与开发资源结构不当或人力资源不足而造成的创新

  延误,学校能够分担企业创新过程中投入的费用。程,此外,还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终身职业培训以

  及对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四)

  集团式职业教育集团式的职业教育是由职业学校、工业企业和

  其他机构组成的一个教育小组,目的是交流资源、互

  (二)项目科技攻关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国家政府公布的生产研究与发展合作项目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框架

  内,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科学和技术研究,提高企业

  补优势和共同发展。合作的专业团体分为六类:政

  府机构、工业组织、企业、培训机构、研究机构和社会

  组织。通过成立职业培训小组,不同的利益攸关方

  的技术革新能力,实现企业的技术升级,与此同时也

  可以提高教师的技术研究和发展能力,为经济转型

  在支持和参与培训发展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以收稿日期:2921-92-

  22基金项目:2919年辽宁省教育厅一般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以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JYTJSZ095);2919年度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本课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JZSZ292914)阶段成果作者简介:於泽明(197-),男,辽宁省锦州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及教育学研究。9提供专业的培训。可将各小组分为专业性的区域小

  分认识到,培养足够数量的应用和技术专业人员,是

  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迫切需要。

  只有高校

  组,侧重于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一体化。工业结构

  以区域为基础导向,组建专门小组。工业组织根据

  对技能的需求,组织专业团体,丰富学生跨地区或跨

  部门的混合职业知识。

  特殊职业教育组提供对外就

  和有关企业不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并积极促进生产

  一体化,才能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促进产教融合并创

  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分析(二)加强对工业机构的考察

  在建立产教联合生产一体化之前,必须充分了

  解和调查企业的情况,充分考虑工业机构是否满足

  教学一体化的需要,是否有合适的教学方法。

  另外

  还应在各区域之间加以区别对待,必须通过教育制

  (一)

  校企目标追求不同企业和学校属于不同的部门,双方有着不同的追求,在处理有些问题上存在分歧,限制了解决问题

  的速度和有效性,阻碍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

  等教育的长期融合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学校缺乏远

  度为产教融合做好充分准备。

  提高企业和高校对其

  责任的认识并协调各项教育活动,

  为生产和教育的见且两者的发展目标不同。学校的目标是让学生做

  好就业准备,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而企业则是

  努力确保学生能够为企业生产内部所需的产品,并

  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益。

  学校需要时间和培训

  空间,而企业能够等待的时间并不多,这导致了双方

  的矛盾,也阻止了更深入的合作与发展。(二)

  生产性教育无法保证教育质量有关部门对高校和企业的监督不够,企业和学

  校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从不同的起点出发,都

  有自己的概念和方法,企业和学校使用不同的方法,

  这很容易导致教育管理的不统一、效率低下和方向

  不同。高校目前制度化不完善,难以完成高等教育

  的工业指标。

  尽管采取了积极行动并在企业和学校

  之间进行了联合努力,但却偏离了将教育纳入主流

  的正确方向。

  生产性教育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更

  不用说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教育一体化。(三)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浅尝辄止在我国工业结构改革和供应改革这一背景下,

  各行业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公司的生产职能和学

  校的教育职能逐渐有了明确的分界线。在工业竞争

  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缺乏鼓励企业参与教育及生产

  一体化的措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性专业技能

  培养合作显得肤浅,企业不愿意与学校进行更深入

  的合作。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中,企业拥有财务优

  势,大学拥有人力资源优势,而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

  资于高校的人员培训系统,而是将这部分资金投资

  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策略(一)纠正思想改变态度和思想,明确站位,更好地理解生产一

  体化,意识到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培训的紧迫性和提

  高专业水平的必要性⑵。高校和相关企业必须充

  140成功融合以及学生权利的保障奠定基础。(三)

  加强对教育的监督加强教育监督,认真检查教育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具体情况。在这方面,必须进行良好的研究,

  科学选择合作的公司,保障联合人员和学生的个人

  利益。

  教育部门应建立相应制度,使企业能够改进

  其管理系统,使学校能够监督教学质量。

  建立统一

  的决策进程框架,根据目前产教教育一体化系统管

  理模式,采取一系列措施,不应是一个无序、非正规、盲目的决策过程,需充分考虑当事方也就是广大学

  生的利益⑶。高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

  受糖衣炮弹的诱惑,保持坚定的立场,并考虑到整个

  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考虑到培训新工人的目标,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福利,

  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并促进将所有的产教融合教育

  纳入主流。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常见

  模式有校企技术合作、项目科技攻关、现代化学徒

  制、集团式职业教育等。

  在实际执行时存在多种问

  题,包括校企目标追求不同、生产性教育无法保证教

  育质量、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浅尝辄止,对此,应纠正

  产教融合发展思想,并加强企业考察和教育监督。参考文献〔1〕邵长芬,李得发.产教融合视角下承包经营模式在实践

  教学中的应用——以园林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

  2020,19(12)

  :4-51,〔2〕宣慧.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市

  场,2020(13)

  :173-177,〔3〕张鑫,马炎,韩玉.供给侧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

  合发展的现状和切入点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11)

  :263-224,

篇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第22卷第6期

  辽宁省交通咼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

  22No.

  6Dec.

  °

  °2年

  12月

  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文章编号:1008-3812(2020)06-043-0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互联网+高职教育”

  融合发展研究柯轶凡(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落实和“互联网+”环境的深度优化,为

  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契机,深刻把

  握开展“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意义与融合机制,从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组织管理、促进技术集成

  化运用以及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四个角度入手,来深度推进“互联网+高职教育”融合发展。关键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互联网+高职教育”;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日渐壮大,高职教

  育的发展也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2019年

  的提升。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理念下“互联网+高职教

  育”融合的意义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

  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提出要适应

  “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

  1.1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技

  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方案》进一步确立了职

  业教育的地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

  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新时代急需

  具有复合素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当与时

  俱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育具有创新精神

  的设想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有利于大幅提升新

  时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广大高职院校要深刻领会国家关于新时代职

  和复合型知识背景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来满足社

  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时代新常

  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认真研究《方案》中支持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积极构建“互

  联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大

  力推动职业教育进入“互联网+

  ”的快车道。随

  态背景下,高职教育要想取得新一轮的突破,就

  必须从“互联网+

  ”的角度入手,开展互联网+学

  习、+课堂、+教学、+评价融合,开发微课、慕

  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加大符合

  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培育力度。高职院校学

  生也应当对时代发展的整体形势有清醒的认知,着“互联网+

  ”环境的完善,不少高职院校开展

  了

  “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

  益的经验,从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两者的有序结

  合,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优化,并推动了学生能力

  在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形成符合自身能力

  实际的个人发展规划,在实践中逐步适应工作岗

  与社会需求的深度匹配[1]o但从实践情况来看,“互联网+

  ”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推动了高职教育

  的发展,尚未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环节来推动高

  位的要求。1.2高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

  职教育改革的进程。因此,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改

  革理念为指导,探讨“互联网+高职教育”融合

  发展的策略,以此来推动广大高职院校办学能力

  收稿日期:2020-07-11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丰富

  的职业背景知识、较强职业技能以及良好职业道

  德素养的合格人才。然而,随着“互联网+

  ”环

  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职业院校专项)(JZ180598)

  作者简介:柯轶凡(1981—),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43-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年境对于社会发展影响的日益深入,现有的高职教

  育人才培育方式,越来越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整

  体需求。一方面,企业对于引进人才的要求与高

  职学生整体素养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引起职业技

  能型人才供给和需求结构性不平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育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与企业人才需

  求形成紧密衔接,导致职业教育供给能力不足⑵。

  因此,大力开展高职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高职

  院校基于“互联网+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远程

  工学结合,促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

  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解决实训难题,促进人才培育

  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衔接。1.3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水平明显滞后于

  本科院校,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择业竞

  争力明显不足。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互

  联网+”环境的支持,优化学生的整体学习环境,开展现代学徒制式教学、企业新型学徒制式教

  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化教学、情景式

  教学、案例教学,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学习主动

  探究,促进其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能力的双提

  升。广大高职院校学生也可以通过逐步适应“互

  联网+

  ”环境,接触更广泛的外部世界,增强勤

  钻研、善应用、能创新、会创业的职业能力,以

  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职业教育改革理念下“互联网+高职教育”的融合机制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理

  念不仅要密切衔接社会需求,而且要充分利用

  “互联网+”这一基础工具,通过布局专业设置与

  升华专业内涵,循序渐进的推动“互联网+

  ”与

  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着重体现“互联网+

  ”发

  展理念、专业思维、能力特征以及平台的构建。

  2.1高职教育与“互联网+”发展理念的融合高职院校要把“互联网+

  ”的核心理念融入

  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逐步推动办学的现代

  化、国际化,调整课程建设规划以及发展定位,注重实验和实训基础建设以及特色化专业课程建

  设,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运用校

  园移动物联网等教育教学资源,增强学生“互联

  网+”的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同步提升⑶。2.2高职教育与“互联网+”专业思维的融合“互联网+”理念是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

  革的全新动力。高职院校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双

  -44-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深度合作,全面推动

  教育教学组织方式优化升级以及教学内容的协同

  创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与专业知识体系,让学

  生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选择更加多元化的专业课

  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2.3高职教育与“互联网+”能力特征的融合“互联网+”互动化、即时化的能力特征与当

  前职业教育改革相契合。高职院校应当基于“互

  联网+

  ”技术,运用全新的在线交互教学模式,如远程实时协作学习、慕课教学及职业环境模拟

  等,推动传统教学组织方式的渐进式改变⑷。利

  用“互联网+

  ”的强大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形象

  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多元化教学场景中建立互联

  网思维,进一步提高其职业能力以及丰富其专业

  知识储备。2.4高职教育与“互联网+”成长平台的融合“互联网+”成长平台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充分

  融入“互联网+

  ”创意思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

  搭建“互联网+

  ”智慧校园平台,采集各项原始

  数据和信息,分析行业企业的重大政策、重点项

  目以及技术革新方向,研判未来企业对于人才技

  能需求,并对教育教学总体设计做出相应的调

  整。同时,借助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教学

  模式的改革,致力于实现课程类型多样化以及职

  业素养教育的多样化,更好地给予学生优质的教

  育教学资源与职业环境体验。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理念下“互联网+高职教

  育”融合发展的策略3.1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互联网+高职教育”

  政策体系“互联网+高职教育”政策体系的优化设计,来自多方的协调与支持,主要包括政府、高职

  院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应该对“互

  联网+高职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持续优

  化高职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管理与监督制度,对

  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提供财政政策倾斜。教育行

  政管理部门应对当前教育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加

  以完善,让“互联网+高职教育”成为校企合作

  的新方向,同时还应鼓励高职院校优势资源面

  向

  全

  社会共享共用,优

  化

  资源

  共享制

  度,在

  高

  职院校中逐步实行校际间学分替换互换制度与

  弹性学制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激

  励机制,制定并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提

  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与精神奖励,以此来提升一

  第6期柯轶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互联网+高职教育”融合发展研究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3.2优化组织管理,构建融合发展的供给新体系

  “互联网+高职教育”要想真正的实现融合发

  展,就必须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推动组织管理

  方式的优化:一是构建“互联网+高职教育”新

  型供给结构。新型供给结构要围绕现阶段高职教

  育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形成

  产学研重要合作企业需求与毕业生求职需求的全

  覆盖结构;二是组建“互联网+高职教育”融合

  发展资源供给新体系。新体系需实现数字资源、基础设施设备、人力资源以及服务路径的共享共

  用,并致力推动囊括泛在化学习、远程实时协作

  学习、在线学习小组讨论、人工职能服务等内容

  的高效供给;三是实现“互联网+高职教育”融

  合发展的供给决策。要致力于推动学生、企业、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部门等多元跨界主体在教育

  教学管理中的共同参与,并依托具有真实、全

  面、客观、动态更新特性的大数据技术,来确保

  供给决策科学性与准确性同。3.3促进技术集成化运用,打造“一站式”服务

  平台“互联网+高职教育”应大力推动各类技术的集成化运用,打造以“云+网+端”为结构特征的新型服务链。其中,“云”主要指云计算技术与

  大数据技术,“网”主要指互联网、移动网以及

  物联网,端主要指计算机、手机、传感器等。在

  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校

  园平台、数据管理平台、身份认证系统、信息管

  理系统等主要网络教育教学服务内容为一体,进

  而实现“一站式”的供给服务⑺。通过技术的集

  成化应用,教学、课程管理、科研以及后勤等工

  作内容可以实现高效协同。教学方面,教师可以

  进行云课堂、翻转课堂以及远程线上教育等多样

  化的教学活动;课程管理方面,学生的互动式学

  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可以有效的得到

  满足;科研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加速科

  研进程,并为之提供高精准度的参考咨询服务;

  后勤方面,智能楼宇、智慧食堂以及节能环保等

  主体内容都可以得以实现。3.4积极利用“互联网+

  ”技术环境优势,搭建

  创新创业平台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

  下,高职院校更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

  ”技术

  环境优势,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7]o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以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为目标,通过“互联网+

  ”信息共享渠道优势,来为学生匹配系统化的信息资源,并专项提供创

  业沙龙、项目实践训练、技术实训平台等创新素

  养培训活动,促使他们开展创新活动,积累经验

  并形成成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

  专业化运营的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实体化创

  新创业服务平台,形成技术、资源、服务汇集优

  势,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化水平的创新创业服

  务。4结束语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

  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办学发展

  定位,直面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以推动“互联网+高职教育”融合发展为主攻方

  向,大胆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打造崭新的教育

  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来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

  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参考文献[1]

  赵园园?“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7):

  14-15.[2]

  胥秀文,姜庆,屈晶.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

  产业经济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

  230-231.[3]

  杨旭.基于“互联网+教育”时代培养职院学生职业核心竞

  争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8):

  112-114.[4]

  王懿,胡敏.互联网+

  ”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法探

  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

  170-171.[5]

  宋艳,宋文,张风彦?“互联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05):

  61-62.[6]

  唐丽均,尤淑辉,吴畏.互联网+

  ”时代高职产教融合人才

  培养方式探索[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95-98.[7]

  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02):

  1-5.?45?

  第22卷第6期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22No.

  622年

  I2月

  JOURNAL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Dec.

  0文章编号:1008-3812(2020)06-046-04“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异步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外语课程为例王斯璐(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005)摘要伴随着信息化时代MOOC教学的深入发展,SPOC作为MOOC衍生的新形式教学模

  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推崇。异步SPOC以SPOC为基础,结合混合式教学理念,通过教师自建线

  上资源来满足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需求,异步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动力改革中起了关键作

  用。鉴于此,本文以应用型高校的外语课程为例,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课堂异步SPOC

  教学模式设计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推进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混合式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异步SPOC;混合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H319文献标识码:A“互联网+

  ”教育时代的到来,为应用型本科

  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SPOC作为线上开放

  的教育资源,为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有效和高

  效的开展带来重要依托,对目前信息化教学起着

  重要的支持作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堂动力

  改革带来了契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

  何结合MOOC和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科学地

  运用“互联网+

  ”教育资源,合理地引入SPOC

  平台,形成有意义的线上学习和课程教学的构建收稿日期:2020-07-02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BJG20180245)。

  作者简介:王斯璐(1991—),女,福建龙岩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比较高等教育。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Internet

  Plu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Occupation

  Education

  Reform

  Ke

  Yifan〔Abstract〕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plan

  and

  the

  deep

  optimiza-tion

  of

  the

  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

  new

  impetus

  has

  been

  injecte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opportunity

  of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grasp

  the

  meaning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ternet

  plu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ngles: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optimiz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Internet

  plu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Keywords

  ]

  national

  occupation

  education

  reform,

  Internet

  plu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strategy?

  46?

篇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高等职教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

  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叶陆艳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前提,也是高层次人才实现创新能力提升的重

  要路径。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了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宁波市7所高职院校的186位高层次人才为研究对象,探究创新能力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贡献总体

  水平较高;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成果贡献与知识技能背景、创新晶质动机、创新能力积累、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平

  台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创新平台环境对创新成果贡献的影响最大。为提升高职院校高层次

  人才创新能力,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和平台;多渠道增进创新能力积累,提升创新成果产出

  力;完善配套制度,激发自主创新驱动意识。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

  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02Z1013)作者简介:叶陆艳,女,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及高

  职教育管理。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

  02-0072-09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

  教融合建设的风向标。同时,高职院校高层次

  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⑴。2017年12月出

  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

  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

  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选择曲。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

  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

  意见》,说明“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

  制度,为校企间实现协同育人提供了有力制度

  划的意见》,提出要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而这

  支撑[2]o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

  离不开高层次人才作用的发挥。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

  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让“深化”一词成为产

  72咼等职教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实施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要分级打造师德高

  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学名师、专业带

  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4]o由此

  可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产教融合的制度安排

  已经延展至整个职业教育领域,要求职业院校通

  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

  对接叫而这需要发挥高水平师资、高层次人才

  的桥梁纽带作用。一、问题的提出有关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特征的研究受到学

  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科技型高层次人才创新

  能力的研究又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在概念内涵方

  面,有学者指出,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指在国内外某

  科研、产业或社会管理领域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超凡的意志力,以突出的创新性思维、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特征,拥有社会公认的重大

  成果和社会贡献以及崇高的社会声誉,对国家和

  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的高端创新人才问;也有学者研究指出,高层

  次技能人才是掌握精深专业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

  技能,能够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7]o在实证探索方面,彭云等构建了高层次科研

  人才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了未来科研贡献能

  力的预测181;王小刚等应用校企融合实践基地,提

  出了创新科研机制、强化团队建设等举措,以提

  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叫郭茜等基于

  2012年第三次一级学科评估的材料,将各高校/

  科研机构不同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逐一进行了梳理

  和分析,对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现状进行

  探析购;李瑞等针对工程技术类高层次人才开展

  深度访谈,结合胜任力模型基本理论,构建了评

  2021年第2期

  弗条通;A价指标体系问;郭丹等从高技能人才入手,采用

  扎根研究方法提炼出高层次人才创新素质初始

  内容条目和结构维度凹;杨错和赵希男从个体角

  度出发,运用凯利方格访谈技术识别出高层次人

  才创新能力要素,进而根据竞优思想,提出了构

  建团队成员选择方法问。针对高职院校的高层

  次人才研究方面,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高职院校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队伍建设问题、高职院校高

  层次人才的流失和原因对策分析、高职院校高层

  次人才的激励对策和机制构建问题闪均,但是对

  于如何挖掘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

  缺乏足够的分析,这有待进一步探究O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是关系

  到其长久发展的重要命脉。同时,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

  校贯彻国家政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但以

  往研究一般侧重于对高层次人才全面素质能力

  的评估和筛选,对其中的创新能力关注不足,且

  从个体视角对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要素的关注

  较少。因此,接下来的研究需要全面审视和评估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并找寻其中

  存在的问题和提升路径。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目前,已有研究对高层次人才的界定,依然

  没有统一的标准。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

  将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界定为:(1)高技能人

  才,主要指“省首席技师”

  “钱江技能大奖获得

  者”“省级及以上技术能手”等荣誉获得者或省

  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2)高学历人

  才,主要指有博职斟通;A

  2021年第2期和研究员职称的高水平人才。本研究以浙江省

  高等职教有效回收问卷186份,有效率为93%0调查对象

  的基本特征,如性别、学科背景、年龄、学历背景

  宁波市的7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

  200份,合计回收195份,回收率为97.5%;其中,及高层次人才类别等信息,具体如表1所示。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背景因素类别男数量比重(%)5613011830.169.963.4性别女自然科学学科背景人文社会科学68189536.69.730岁以下30-45岁年龄51.13&145-60岁60岁以上硕士及以下712941.150.5学历背景博士及博士后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类别9256676349.530.136.033.9高学历人才高职称人才(二)研究工具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对

  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

  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1][17-18]o参照已有研

  究的评价指标,遵照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的指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

  行确定与选取。胜任力模型是指能将某一工作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具有个体

  标筛选原则[11旳,在产教融合的背景指引下,构

  建一套包含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4性的深层次特征,它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

  个三级指标的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评

  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

  价指标体系,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表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至少1项指标赋分说明5分:符合5项及以上;4分:符合4项;创新成果贡献科研成果贡献授权专利或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至少]项3分:符合3项;74咼等职教续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21年第2期

  弗条通;A三级指标专利成果转让或横向经费到账超过30万指标赋分说明创新成果贡献产业产出贡献合作企业效益增加值超过500万2分:符合2项;]分:符合]项或无社会服务培训人数超过200人/年有博士学位知识背景有海外留学经历5分:符合5项;4分:符合4项;3分:符合3项;2分:符合2项;]分:符合]项或无有省级访问工程师的实践培养知识技能背景技能素养有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有企业实践或研发合作经历有负责科研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驱动力认为完成社会服务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喜欢有挑战性的任务,希望解决科学问题5分:符合5项及以上;4分:符合4项;3分:符合3项;2分:符合2项;[分:符合]项或无创新品质动机兴趣驱动力喜欢传授技能,有自信培养高技能学生有为了职称晋升的科研创新动力利益驱动力有为了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期待善于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综合处理相关信息学习总结能力5分:符合5项;善于总结科研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4分:符合4项;3分:符合3项;2分:符合2项;创新能力积累良好分析能力分析科学问题、现象及数据处理具有提出备选方案的灵活应变能力较强应变能力具有技术创新的风险意识和规避方案1分:符合1项或无能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项目的科学决策决策调控能力能按照预定计划,高质量推进科研项目实施能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5分:符合5项及以上;4分:符合4项;创新管理能力有合理构建学术团队的领导能力3分:符合3项;2分:符合2项;]分:符合]项或无组织协调能力能合理分配项目任务、协调管理团队运营能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潜力地方城市有优越的科技、人才配套政策制度环境院校有科研刺激和人才创新的激励制度5分:符合5项及以上;有市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工程中心等平台支撑4分:符合4项;3分:符合3项;2分:符合2项;]分:符合]项或无创新平台环境平台环境有校企深度合作或高水平双师培养基地有完善的学生科研能力和教学培育体系学生培养环境有指导学生开展各熾能比赛、竞赛等的支撑刊注:指标赋分采用累计赋分的方式。75职斟通;A

  2021年第2期2.回归模型构建。为了探寻高职院校高

  高等职教新平台环境(3.390)>创新管理能力(3.369)>创

  层次人才创新成果贡献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

  新能力积累(3.210)>知识技能背景(1.731),具

  体情况如表3所示。这意味着,对于高层次人才

  而言,其创新动机最为强烈,对当前的创新平台和

  度,构建以知识技能背景(XI)、创新品质动机

  (X2)、创新能力积累(X3)、创新管理能力(X4)

  和创新平台环境(X5)为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

  环境认可程度也较高,但是在创新管理能力和创

  方程:Y=j8o+j81Xl+j82X2+j83X3+j84X4+j85X5,

  新能力积累方面相对较弱,而知识技能背景得分

  最低、最为欠缺。(二)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相关分析该方程式中,0。为常数项,血~念为五个解释变

  量的回归估计系数,系数为正值则说明该指标对

  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对高职院校高层次

  人才创新成果贡献、知识技能背景、创新品质动

  创新成果贡献有正向影响,反之为负向影响。数据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机、创新能力积累、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平台环境

  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五个解释变

  量与创新成果贡献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其

  中,创新平台环境和创新成果贡献的正相关程度

  从描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186名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平均创新成果贡献值为

  3.440,标准差为1.214O在其他一级指标中,平均

  最高;其次为创新品质动机、创新管理能力,知识

  技能背景与创新成果贡献之间的相关性最弱,具

  体情况如表3所示。得分的顺序依次为:创新品质动机(3.492)>创

  表3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基本统计状态和相关关系指标创新成果贝献—r-*L-X?h

  知识技能

  背景创新品质创新能力

  积累创新管理

  能力创新平台

  动机环境平均值标准差创新成果贡献知识技能背景1.0000.451*0.451*0.753**0.531**0.427**0.570**0.648**0.453**0.789**0.641**0.800**0.492**0.770**0.738**0.788**3.4401.2140.6521.0000.387**0.427**0.453**0.387**1.0001.7313.4923.2103.369创新品质动机创新能力积累创新管理能力0.753**0.531**0.648**0.800**0.7650.9780.7820.570**0.789**1.0000.641**1.000创新平台环境0.492**0.770**0.738**0.788**1.0003.3900.927注:*p<0.05,**p<0.01o(三)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VIF

  (方差膨胀系数)检验判断,剔除了变量X2以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成果贡献为因

  创新品质动机和X4创新管理能力,即高层次人

  变量,知识技能背景、创新品质动机、创新能力

  才创新成果贡献最终可以简化为由XI知识技

  积累、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平台环境为五个解

  释变量,在SPSS软件中采取逐步回归法进行多

  元回归分析。为消除指标变量共线性问题,通过

  76能背景、X3创新能力积累和X5创新平台环境

  三个变量来解释。从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可以

  看出,X5创新平台环境对创新成果贡献的影响

  咼等职教最大,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良好的环境和制度

  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关键要素,良好的科研平

  2021年第2期

  弗条通;A识技能背景对最终创新成果贡献的影响相对较

  弱,这也是当前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年轻的新进

  高层次研究人员)创新能力提升需要进一步加

  强的方面。台搭建、校企合作和学生、资本、设备等投入是

  保障创新产出的重要支撑。创新能力积累和知

  表4逐步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统计指标常量标准化系数Betat值-1.926显著性VIF-0.1240.0560.0020.002XI知识技能背景0.1510.1910.8723.1423.1310.8960.618X3创新能力积累X5创新平台环境14.0530.0000.514四、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分析识技能背景平均值,相比创新管理、平台环境等其

  (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1?创新成果贡献总体较高。高职院校高层

  他关键指标的得分偏弱。通过访谈发现,高层次

  人才创新能力积累不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科研创新的个体独立性问题。由于新引进博

  次人才的平均创新成果贡献值为3.440,这意味

  着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贡献总体较高。但是

  在具体的两个维度中,科研成果贡献的平均得分

  士、博士后人员刚脱离之前所在导师团队的研究

  工作,面临重新开启自己科研创新的研究局面,在

  科研环境、设备条件、资金投入、科研项目支撑等

  为1.952,高于产业产出贡献的平均得分1.488,这

  表明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创新贡献体现在

  科研成果的产出上,而在跟企业、产业合作过程中

  的突出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一方面,可能

  方面均面临挑战或者不适应等现象,独立开展科

  学创新研究存在诸多困难如。二是科研创新的环境干扰问题。创新能力的积累需要固定、稳定、持续性的科研时间投入,在实际调研中,约70%

  的高层次人才反映自己的科研创新投入会受其他

  跟调查对象中的部分高层次人才是各高职院校近

  年来新引进的博士、博士后有关,这类人才约占调

  査总人数的20%,他们的企业实践和校企合作经

  历、积累较少,或者已经开始跟企业进行合作研

  事务性工作的干扰和影响,进而不利于科学问题

  的思索、积累和总结。已有研究也指出,教学工作、究,但是时间尚短,还没有进入成果产出期;另一

  方面,可能跟高层次人才的总体成果转化能力偏

  弱有关,他们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理论层面,缺乏足

  够的机会和平台进行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日常性事务工作挤占了高职教师本该投入到科研

  创新活动中的时间如。此外,部分高技能人才更

  加偏重于指导学生的比赛和技能竞赛活动,在科

  研创新能力的积累上有所忽视。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推进访问工程师项目、支撑

  (二)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1?知识技能背景的影响。调査发现,高职院

  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初衷之一凹。2.创新能力积累总体偏弱。高职院校高层次

  校高层次人才的知识技能背景平均得分最低,其

  对创新成果贡献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低。一方

  77人才的平均创新能力积累分值为3.210,仅高于知

  职斟通;A

  2021年第2期面,这意味着当前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知识技

  能背景有待进一步优化,对于高技能人才和没有

  博士学位的教师而言,学校可以在学历培养上加

  大支持力度,使其通过攻读博士等方式来提升其

  创新能力;而对于新进的博士、博士后而言,他

  们则要通过下企业实践、访问工程师等项目来有

  效推进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提升企业

  效益的强大动能。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的知识

  技能背景对高职院校创新成果贡献的影响程度

  较低,这意味着高层次人才的学历、职称和技能

  尽管非常重要,但是对创新成果贡献还依赖于其

  他几个指标因素,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印证了破除

  “唯学历、唯职称”的积极意义㈤。2.

  创新能力积累的影响。创新能力积累对高

  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成果贡献的影响程度略

  高于知识技能背景。创新能力积累包括学习总结

  能力、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较强应变能力。创新能

  力积累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对于高层次人才

  而言,高职院校当务之急在于提供一个有利于创

  新能力积累的、宽松的科研环境,能让这些人才有

  足够投入科研创新的时间,减少内部一些不必要

  的时间消耗。比如,在实际调研中,有受访者指出,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生班级班主任,不少时间浪费

  在处理学生事务、会议等诸多事情上扮散了科研

  创新的精力,并建议改当科研班主任,让辅导员专

  职处理学生一般性事务上,让高层次人次有更多

  精力思考和梳理科学问题,积累科研创新能力,使

  他们能指导和带领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社会调研、技能竞赛等,起到“导师”的作用。3.

  创新平台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高层次人

  才的创新平台环境和创新成果贡献相关性较高,

  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科研平台是保障创新成果产出

  的重要因素如。创新平台环境主要涉及如下两

  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区域城市的科技创

  新环境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制度,这是吸

  引高层次人才就业、落户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因素。

  例如,近年来,宁波市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

  78高等职教发展新政策的意见》《关于优化人才住房保障的实施细则》《关于加快推进开放揽才产业聚智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泛3315计划”引进支持

  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等诸多政策文件,

  极大地吸引了高层次人才的落户和工作。第二个

  层面是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新

  成果产出的平台和制度环境,例如,有利于创新的科研激励政策、职称晋升政策、科研平台构建等。

  在实际调研中,诸多受访者均表示需要妥善处理

  学校配套政策和区域城市的制度衔接优化问题。五、结论和建议(―)结论在产教融合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基于胜任力

  模型,本研究构建了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

  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宁波市7所高职院校的186位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为研究对象,探究

  其创新成果贡献水平及创新能力的相关影响因

  素,结果发现:第一,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创新

  能力和成果贡献总体水平较高,高层次人才的平

  均创新成果贡献值为3.440,并且科研成果贡献

  的平均得分为1.952,高于产业产出贡献的平均得

  分1.488,这意味着高层次人才跟企业、产业合作

  过程中的创新作用还有挖掘提升的潜力;第二,高

  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成果贡献与知识技能背

  景、创新品质动机、创新能力积累、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平台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创新

  平台环境和创新成果贡献的正相关程度最高咼等职教的广度和深度,引企入校、引企入教、校企融通,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和平台,这些都是提升高职院

  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对于高职

  院校而言,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启动经费

  资助,积极搭建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为新进高

  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提供切实保障冋。例

  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

  置,优化创新环境和平台,提高研究机构建设质

  量及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撑学

  校“双高”建设,于2020年3月份出台《宁波职

  业技术学院研究机构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大了

  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并于2020年9月

  份启动建设了

  10家校级紧密依托型研究机构,且每个科研机构都与一家对应的校外企业或者

  研究单位开展联合研究和创新攻关,这些科研

  机构以高层次人才为团队负责人和核心人员,起到了良好的创新示范作用。2.

  多渠道增进创新能力积累,提升创新成果

  产出水平。增进创新能力积累,可以有效提升高

  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成果产出。第一,创造条

  件,优先满足并保障高层次人才开展“访问工程

  师”项目或者博士后深造,使高层次人才有足够

  时间投入到创新项目研发过程中,并在与前沿同

  行交流过程中提炼科学问题、训练科学思维、解

  决生产实际困难,有效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第

  二,创造条件,优先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团队

  构建和投入保障,减少科研创新团队的事务性投

  入和考核要求,营造有助于创新能力积累的环境

  氛围;第三,创造条件,实施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专项计划,组织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学科交

  叉的科研创新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科研创新和

  企业实践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

  题,从而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3.

  完善配套制度,激发自主创新驱动意识。

  高职院校要积极完善工资分配、职称晋升等激励

  制度,激发自主创新驱动意识。在责任驱动层面,

  2020年,国家高度重视重大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关

  2021年第2期

  弗条通;A键技术的突破,社会层面对科学创新及科研人员

  的重要性认识也与日俱增。对此,高职院校应该

  积极宣传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技

  术的创新文化范围,增进高层次人才在科研创新

  方面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担当,激发他们的无

  限潜能。在利益驱动层面,高职院校应该制订有

  利于激发人才创新能力的配套制度,切实保障和

  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

  王泳涛.我国省级政府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分析与局

  限突破一基于24省市实施意见的文本分析[JJ.职教

  论坛,202⑴:42-49.[2]

  余祖光.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关键之

  举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解读[J].江苏教育,2018(28):15-18.⑶吴虑,朱德全.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目标框架

  与行动賂向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现

  代化蓝图与实践方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

  115-124.[4]曹晔.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于治理体

  系的思考一《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

  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清系列文件解读[J].职教发展研

  究,2019(3)

  :

  33-37.⑸幸岱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

  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9,35(3):29-32.[6]

  张瑾,伊振中,张体勤.高层次创新人才概念的界定:

  基于文献综述和聚类分析方法[J].东岳论丛,2011,32(10):

  165-169.[7]

  张振元.“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相关研究综述[J].职业技

  术教育,2013,34(10)

  :23-28.[8]

  彭云,阮鹏,张敏,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及

  预测模式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2):

  187-190.[9]

  王小刚,蒋卫祥,朱利华.基于校企融合创新提升高职

  教师应用科研能力的实践研究[耳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2):5265-5267,5273.[10]

  郭茜.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创新现状分析[J].教育现代

  化,2016(37):

  79-81.[11]

  李瑞,吴孟珊,吴殿廷.工程技术类高层次创新型科

  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7职斟通;A

  2021年第2期(18)

  :

  57-62.高等职教续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2):

  [12]

  郭丹,姚先国,杨若邻,等.高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

  及结构[J].科学学研究,2017(7):

  1112-1120.73-76.[19]

  齐小萍.基于教师个体视角的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

  项目”绩效评估[J].中国高教研究,2019(3):98-101.[13]

  杨错,赵希男.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识别及团队

  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18(11):141-150.[20]

  任君庆,王琪.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组织支持感与

  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

  [14]

  柯万利.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的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07(6)

  :48-49.54-60.[15]

  曹必文.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困惑

  与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1]

  陆弟.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的探

  究[J].教育探索,2019(6)

  =95-100.(4)

  :

  54-5&[22]

  鲁世林,杨希.高层次人才对青年教师的科研产出有

  何影响一基于45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研究[J],

  [16]

  翟羽佳.构建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有效机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2)

  :219-220.中国高教研究,201(12):

  84-90,98.[17]

  张林红.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信息类教师职业胜任

  力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

  [23]

  张杰,刘晶.财经类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一基于内部工作环境视角[J].重庆高教研

  究,2014(6)

  :

  15-19.33-36.[18]

  周芳,陈学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专任教师继

  [责任编辑刘素萍]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High-level

  Tal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YE

  LuyanAbstract: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remi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th

  for

  high-level

  talents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e

  competency

  model,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akes

  186high-level

  talents

  fr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Ningbo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innovation

  ability

  contribu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s

  high;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and

  knowledge

  and

  skill

  background,

  innovation

  quality

  moti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accumula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ability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environment.

  Among

  them,

  the

  innovation

  platform

  environment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tform,

  enhance

  the

  accumul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enhance

  the

  output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

  the

  supporting

  system

  to

  stimulate

  the

  driving

  consciousnes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Key

  words: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

  level

  talents;

  innovation

  ability80

篇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

  2021年第2期DOI:

  10.

  16309/j.

  cnki.

  issn.

  1007-1776.

  2021.

  02.

  007“双高

  ”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与出路黄春艳[摘要$在国家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计划的政策引领下,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必然

  趋势。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然而,通过

  从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对“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进

  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着一些桎梏。可从顶层设计、体制建设、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调整师资结构及

  校企文化融合方面入手,帮助职业教育走出产教融合的困境。[关键词$双高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者简介$黄春艳,女,云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为了

  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内

  视,处于不利地位。虽然近几年职业院校毕业生

  就业率逐年升高,但是就业质量得不到保障,参

  实施“双高计划)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的建设*1+。考虑到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

  要与岗位需求人才的教育目的,产教融合作为一

  加工作后要花费一段时间与精力来适应工作岗

  位工作性质以及需求。因此对我国职业教育产

  教融合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程度虽然在不断深化,也得到了国家政

  业企业与学校融合起来共同培育技术技

  能人才的双元育人模式,在“双高计划”战略定位

  的大,但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

  指出为了落实“双高)要集中

  象。受企业盈利目的以及不同于学校的企业文

  推动产教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更注重

  短期的既得利益,把职业院校学生当成企业的临

  融合发展,深化职业教育双元制育人办学模式

  改革,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

  时工来看待,并没有投入精力对他们进行技术技

  要培养“职业”人才。在国际职业教育范围内,德国职业教育的双

  元制育人与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典范,为德国

  能的培养与锻炼*3+。当然这只是我国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过程中比较突出又摆在明面上的一种

  现象,学校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在产教融合过程中

  中低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

  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陷和不足。要以及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培养了一批高端技术

  由于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不能较

  好地适应产业需求、企业工作岗位需要,对职业

  产教融合模式进行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找出制

  技能型人才,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

  展,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在国际范围内占有绝对优

  势。虽然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也在不

  断的深入发展过程中,但反观我国职业教育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模式的窠

  臼,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发展出路,以

  培养与就业现状,受普通高校扩招影响,越来越

  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涌向就业市场,再加

  上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过多地考虑学历因

  素,因此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得不到重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并

  落实“双高计划”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市场经济发

  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输送大量的高

  端技术技能型人才。2一、“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必然性分析(一)

  政府政策指引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能够通过对学生

  及技能实需要的人才,践知识的业,培养一批

  对产教融合的相关

  梳理,对其解读,我们可以看源结构。在

  经济

  下,每个企

  中的一些关

  源部门为企业的发展

  、提出国家大,为其发展

  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供和培养人才,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提

  指。类似,从国

  面来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源

  的最大化。目前,与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行业企业的融合,能够在

  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在职业教育

  国家范

  实

  领

  实行校企合作*4+。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

  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坚

  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发展*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促

  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

  W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发

  相关部、学校、企业以及

  位一体的对接作,落实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6+。2020年《职

  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

  (2020—2023年)》指出要完善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建设,以促

  业教育的创新发展7。

  经济体制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国

  及

  部门从

  断

  教融合的标准体系建,一系

  面

  的发布,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展提

  。(二)

  市场环境下,国家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提到人力资本是

  指对生产者的发展所

  的及

  成本的累加。对教育

  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获优质的源,所获得的源生产与工作岗位中去,会创造更多的经济,远远超出其发展过程中的成本。目前我国处于新工业

  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际交流与合作

  切,这一系

  需要大量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但目前我国

  源结构的配置合理,存在管

  低、高端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技术人才

  程度较低的问题。具体

  在中间阶段的技术技能

  才较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一线技师、顶尖技

  术人员与高端管

  才较为缺乏,出现一些企业

  高薪聘请技术人才却

  的尴尬局面。30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德国等国家⑻,高素质劳动人才数

  大,但是

  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中高端技术技能

  才的需求却:到满足,出

  企业用工荒,毕业生找

  工作的荒诞现象。为

  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业导向,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实意义,能够从

  促进国

  源的合理配置。(三)

  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的需要21世纪以后,社会经济由粗放式的经济发

  展

  的经济发展

  转变,尤其是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引起

  生产生活

  的&

  业转型升级势在

  。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更是思想观

  、思维

  、发展

  的转型升级。思维与发展

  的转

  能为

  业结构的转

  升级提领作用。在这

  下&

  业教育发展下的“行业企业需求一职业院校供给一行业

  企业需求)

  复的人才培养

  就显

  合时宜。“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下,教育的前瞻

  I可以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产业的发展。此时

  由

  业企业对高端技术技能

  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以达到技术、理念、思维

  、解决问题能力的领

  位,在市场同

  业中

  争优,就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技术技能知识积累转换升级的目的。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下的企业发展需求提

  同时也满

  业教育高

  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的同时,为企业发展提

  才,促

  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四)

  职业教育类型本质使然,培养“职业人”

  /

  2021年第2期的需要教育产教融合办学

  业性原则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守的一条定

  过程中

  相关者;、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五个主体,但考虑到

  律⑻。

  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还是其他类的就办学

  面的宏观性,以及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体之间关系的密切性,这里仅从的教育形式,从其本质上来说都是为

  业和学校两

  业

  一

  谋生知识与谋生技能。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就业企业和学校两个角度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

  中的相

  关者

  位

  (相

  关目的更加

  技能人才的,其培养

  业工作需求的技术才在对接企业岗者的不同站位

  双

  在

  的立场看问更加明显。但目前我国职业教题,合作视角

  宽阔、合作资源有限、产教“融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部

  合”度不高,甚至出现隔离现象。位需求方面,存在滞后

  及实践

  强等现象。考虑到目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在“职业性”方面存在的,以及职业教育是为业企业培养人才,这就

  企业

  参与

  {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建立企业和职业院

  校协同育,培养出促

  经济发展的“职业人”。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制约瓶颈分析(一)基于管理学视角分析1.

  I

  的不合

  。政府、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等

  体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其实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宏观把控与微观层面的。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是

  的融合。由

  乏

  制度的和推动,企业和学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很难

  共享,共

  “*+。在中国范,产教融合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

  由

  部门管辖的医科大学及

  f属医

  展的校企合作。比如,郑州大学医学院和郑州大学第一

  医院的关系,郑州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实习工作是在郑州大学第一

  医院的,而这对

  医院来说就是一种培训体系。这其实就是一,由有合

  能很

  和存在的必要性展&

  下

  (是

  目

  前

  大

  部教融合工作也

  的教

  融合

  乏顶层设计,或者

  在不合

  1象,企业

  培养出来的人才

  之的企业工作;实习培训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衔接制度等都没有

  有,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度(2.

  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站位。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

  决

  及行为影响的外部环境中的每一位参与者。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经济

  下,企业完全成为经济主体,其生产与发展过程

  为目的,在这

  寻况下,企业没有义务

  教育任务*10+;而且考虑到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

  大量的物,制度

  等也没有落到实处,这就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把学生当做临

  工来“使唤)哪个岗位

  就去哪个岗位实习,没有达到真正的实习实训目的。在企业主导

  的产教融合发展

  下,职业教育沦为企业需求的“附庸)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在产教融合过

  程中,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在培养

  才的过程中忽

  企业的质因,造成了目前产教融合办学

  流于形式,或

  者是两个主体的简单相加,并没有

  度融合(3相关部

  的协

  能

  (管

  学

  中

  为企业

  及

  部

  所

  的协

  能

  能

  根据

  者

  部门的工作任务的不同,对资源

  度不同的分配以及衔接工作,使得各体之间的交往与活动过程能够相互融合,从而

  提升企业以及部门的工作

  。由于企业和职业院校是两

  同的主体,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对接中,企业和学校

  共建一些相关部门提升

  教

  融

  合,来

  的和源以及

  质

  (在的互享互通,

  真

  实

  的融

  合过程中,由于企业和学校都拥有相互独立的部

  门,各自为政,资源和

  通不顺畅,呈现滞后弊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有学者曾经

  一关

  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方面的,调中显示有50%的企业,70.

  8%的院校认为

  、通不畅是影响校企合作的首要因素*11+。另一

  面,教

  融

  合

  的相

  关部

  合

  作

  切,导致产教融合

  低下,加大了工作难度,导致代构

  有效作为,制约了校企合作的长效31发展。(二)

  基于市场经济学角度分析有考虑对稀缺人才的培养。另外,专业内容比较

  旧,没有跟

  业企业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及,从根本上导致人才培养的滞后作为一

  有%

  教育植根

  征下&

  ”的教育类型,职业在管

  更新教学

  经济与产业行业的发展。这一(由于专业

  与专业

  与企业生产需要大

  部

  %

  放相匹配,不能为企业赢,也导致学)发

  体的作用,但目前职业教育,一些

  的体校在产教融合合作中

  教育办学质量的位。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

  2.师资配置结构不合理。师资是提升职业

  经济发展

  粗放型为主,这导致

  。一个学校没有一支优质参与办学的动,政府的宏观把控在一定程的师,对学生

  培养的规划就犹如空中度上是变相的控制。另一方面

  的:影

  校企合作长

  制的发展。“双高计”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旨在推动行

  业产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促

  经济的长效发展。

  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要求企业拥有大量的技术技能创新型“职业”人才,并且

  需要学校的师资与科研

  源与成果的转化。这就

  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占据动地位与优势,而学校则要在

  中与其他类体

  争&

  企业的“好感)是一种被动式的“被选择”。最关键的一点是,市场经济

  下,行业产业生产更新换代快,企业

  『时根据

  的需要

  生产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及数量,这可能

  生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被迫终止的危机,从

  择其他合适的院校

  :人才的培养,这样相当一部

  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才在

  需求中

  一种饱和状态,使学校位。

  的,使得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

  为导向,在合作中有所保留,融合程度较低。(三)

  基于教育学视角分析1.专业

  配

  高。专业设置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与企业业务或岗位有

  对接的和载体,职业院校的专业

  在内近企业的生产需要,校企双方达成合作

  的可能性就越高。据2018年教育部

  的数据显示,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第一产业、第二

  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

  65:27.

  05:

  71.

  3*12+,

  从数据

  的悬殊我们可以看第三产业的设置呈压倒性优势。通过对职业院校的相关

  研究也发现,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

  紧跟业“热词)比如

  、、会计等,很少有考虑人才在

  是

  在饱和的状专业

  没有有效对接

  需求&者说没32楼阁。正因为如此,产教融合办学

  下,企业对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满意的次原因是也在师资呢?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当前,我

  国高

  校的师

  中“双师型”教师

  为39.7%。虽然“双师型”教师数,但总体来看&双师型”教师

  数

  口仍很大因,目前高

  校“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较为单一,虽

  教融合过程中要求企业技能骨干专参与

  业院校教学过程中去,职业院校教师可

  企业参与实践培训,提升动手能力。但由于配套体制的全,使得企业骨干专

  学校教学的制不畅通;而且由

  共担等没有协,企业对接纳教师

  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师资配置的结构不合理,影

  ?职

  业院校为企业培养的人才质量,成了制

  教融合发展的桎梏。(四)基于社会学角度分析在

  学

  角下,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解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状提’良的基础。

  厄在%

  ”中提到,“场域”是在一定的逻辑要求之下,参与“场域”的成员共同创造的活动场所,它

  习惯、资本等要素。在新工业

  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发展

  下,职业院校和产业企业共同组成一个教育生成“场域)这个“场域”里面的习

  惯可以说是对企业

  和学校

  的一种解读(在文化生成过程中,由于企业

  和学校

  有同的生成载体&

  涵上也存在着区别。业教育产教融合“场域”里面显著且具有巨

  大

  的,是制

  教融合发展的一个隐性因素。是“双高计划”背景下的产教融合

  的重要标识*9+。

  是一种精神,具有整

  合、导向的功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体系

  /

  2021年第2期要求企业和学校要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

  中去,这就

  同式产教融合合作,保障双方的因为市企业

  有

  成为职业教育校:化生太大,打造校企“命运共同的建设者。

  与校

  言

  的是在

  面,企业文与体),从而实

  教的真正融合

  是简单相加(同的价值与内涵,实:化的相

  (二)

  完善体制建设,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融合意

  企业

  两

  同

  物质

  及

  源的共

  与

  及

  有

  的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享是产教融合有效发展的关键。由于目前的产

  教融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企业和学校在合

  心力,作为一种精神,它能够改变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在

  的指引下,员工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

  工作,更

  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从而为企业创,这与校

  有一定的冲突。当前的校企文化融合,注重短期的既;注重在

  、基地等方面的物质对接,而忽

  精神层面

  的对接,导致校企

  融合的形

  征明显。有学者对校企

  状进过

  研究,结果显示在高

  校学生对企业的认知了解

  面,企业主体的满意度只有45%*13+,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观、知识能力以及技能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导致企业深度参与合作的意愿降低,阻碍了

  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出路探讨(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

  同体“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实

  质是实现“双赢”。企业在产教融合中通过学校

  提供的师

  才以及科研创新知识的,对资源以及生

  转换;同时通过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学校通过企业提,促进企业生产的转型升级

  的、,提高经济及技能

  才的,培养出高质量的业发展、企业需求、岗位需要的“职业人才),提升职业院校

  的人才质量;同时通过

  一批

  骨干教师进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师

  的素质。

  教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校企组合,它需要从

  结构和法律层面为产教融合中的、风险、资源配等提,同时从

  教融合纳

  学生的日常培养过程中去。首先,政府部可

  “金融+财政+土地+

  ”的J,从宏观层面促

  教融合的开展。其次,业院校和企业可以对产教融合的资源

  细、重组和创新。最后,职业院校和企业可

  f

  源共享,共同打

  业教育培训基地、职教

  丨、发展研究中心等。从

  手,建立合约合作过程中

  流通滞后,资源对接

  位,造成源分配

  低下,学校对

  的度低的困,影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

  。而体制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利器,因此可以从体制建

  手,提升合作

  。其一,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建产教融合管理部门,对接企业和学校的资源

  及

  &,以提高办事

  。,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让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人才

  管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及时为学

  校提

  新的动态和技术创新支持。其三,加强章程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职业校和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决

  制,提升校企合作相关部门的决策能力。最

  后,在职业院校内部设立

  构,并联合企业积极搭建

  校内外

  交流,及时掌握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三)

  改革办学模式,深化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

  出在

  业

  校办学过程中

  要

  发

  企业的体作用。产教融合背景下,行业企业参与

  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实

  源共享、信息共通、有助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教

  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企业需求的人才。由目前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意识不强,导致

  {

  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很大程度上满

  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改

  业院校办学,让企业参与到办学过程中去,提升职业教育推动现

  代经济发展的、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水。首先,要从

  面

  律

  与

  措,提升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

  其次,企业要意识

  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作&动参与

  业院校的课程

  、教学价、学生培养、人才管理、师资培训过程中去。

  后,企业的办学主体作

  仅体现在职业院校里面,也体现在企业对本

  员工的培养培训中,企业可

  的资源优势,建立企业“学33校)对职工开展培训工作,提升职工的工作能

  (六)深化校企文化融合,建立意识共同体

  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源。(四)

  改革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对接产业

  正如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是滋润我

  与

  部门、、中国

  义数中华儿女成长的精神摇篮一样,社会大生产背景下,每个企业、每个体都有

  需求的。:“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愿景,一种目标,激励同

  一

  背景下的群体共同

  。华为

  是现

  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是产教融合办

  学

  下对职业院校的改革所做出的符合实际代企业

  中的典范,在华为企业

  的号召的质性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

  同

  他教育的,其实质是为

  经济的发展培养合的高质

  才,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行业业的需求与生产“两辆

  ”的拉动,这就要求业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产业的需求

  专业,课程

  要符合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

  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

  有职业意识与岗位工作能力。其次,职业院校在

  教学

  改要邀请

  工作人员、职业教育领域优秀

  教师、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行业企业管理者、市场需求调研者等参与到全过程中去。最

  后,专业

  的是一成

  的,要根据“三年大修,一年小修”的标准,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

  正,使其紧跟

  与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五)

  改革师资选聘制度,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由于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

  体,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完善师

  结构能

  体提升师

  素质。目前职业院校的师资来源单一,职业能力与岗位意识不强,因此

  需要改革师

  制度,从不同的渠道

  业校教师,从而完善师

  结构。首先,应建立教师到企业

  实践

  的制度,给教师提供的物质、精神

  与,鼓励教师到企业提升

  的岗位意识、实践能力,发展

  “双师型”素质能力。其次,政府部门和职业院校

  可

  一系

  律

  和

  措施,建立健全教师选拔

  制,为教师提

  的工作与生活,并放宽企业人才进校门的限制,引进企业人才,让企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去,适当

  大企业技术人才

  教师的比例,改善师

  状,完善师

  结构,打造一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

  。—34—下,华为在科技创新领域创

  俗的成绩。类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下,企业和学校也应该建立一种共同的制度,树立产教融合文化意识。当下,由于企业

  和学校

  的冲突,学生对企业

  同度低&

  为目的的企业也

  “淡泊

  ”的学校

  的发展。“双高

  ”背景下,通过

  校企

  融合,打造意识共同体,能够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

  度。首先,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建

  部门,对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其次,学校应对企业

  批判

  “把企业

  融

  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去。最后,企业可

  学校文化中有

  :企业成长的,进行融合创新,提升企业文化的“质量”。但校企

  融合,不是学校和企业文的简单堆叠,而是互相

  中合理的、适合发展的部分,对

  融合创新,从而从

  面上打造意识共同体。“双高

  ”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

  能人才、从而促

  经济发展。这

  教融合成为

  代

  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因素(由

  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发展在实际过程中还在

  和,制

  教融合的长效发展,因此可以从加强

  、完善体制建设、改办学体制

  、专

  业

  、完

  善

  师

  结

  构

  及校企

  融合等方面入手&

  业教育产教融合走出现有的瓶颈期。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J+.教育

  科学论坛,2019(6):3-9.: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

  文摘,2020,37(4)

  :223-224.(下转第59页)

  /

  2021年第2期学和动力学中相关概念的理解;通过理论与实训

  的通知:国发10193号[A+.*+周建松,陈正江.高

  校%三教”改革:背景、程协同翻转,让学生掌握了工业机器人工具坐

  标系标定等关键技术。通过

  协作关系内涵与路径

  J

  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1.*+秦华伟,陈光.“双高

  ”实施背景下%三教”

  的协同教学,很

  程教学质量。提升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基改革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3538.“三教”作为知识传递的协同体,对塑造学生

  [4+汪忠明.:%三改教育”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

  技术和技能的作

  期职业教育改革中值

  凸显。如

  “三教”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

  108-110知识

  形成“同频共振”机制,依然是我国新时

  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三教”未来的[5+黄永程,杨斌,黎志勇,等.新工科背景下工业

  器

  *+

  《实

  案》虽从宏观层面阐

  技术教学改

  [J+.机电工程技术,2019(2)

  :40-41,66.改

  改,但要针对具体专业实施有效的“三教”,谢立敏,梁晓,等.工业机器人实验项目开发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9):

  201-203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从专业内,其中最根本的关系便部关系不断协调中

  是专业知识关系。通过对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

  [7+李宪华,石雪峰,盛蕊,等.基于虚拟仿真技术

  的机器人课程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9(1):151-154.[8+段海峰,韩伟,刘建光.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数控

  “三教”改革实证研究,建立基于知识关系的高水

  平教师

  建设、咼品质教

  发、咼

  教学创新等策略,有效提升了我校工业机器人专

  业人才培养质量。以知识关系引领“三教”改革,既可作为“双高计划”启动高

  教学

  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专业群建设的索,2018(5):259-262。[9+曾志斌.基于CDIO模式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

  一个重要研究,又能对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

  育起一个关键的作用。参考文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业工程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4):77-82.责任编辑魏子凡(上接第34页):3+郝天聪,石伟平.产业结构转型与职业教育办

  会上的讲话[J

  +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7(4):5-8.学模式改革:基于对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比较分析[J

  +

  .现代教育管理,202(8):

  122-128[+李梦卿,李鑫.“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

  融合的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

  +

  .职教论坛,

  2020,36(6):44-50.[10+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年)*+.中国德育,2010(8):5-22.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

  +

  .教育研究,

  2019,40(7):102-110.:11+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5+教育部.关

  [A+.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101536号

  :华东师范大学,2013.[12+陈小娟,樊明成,黄歲.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诉[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

  见:国办发〔2017〕95号[A].求、困境、成因及路径:J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38(4)

  :123-127.[+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

  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

  10203号[A+.[13+

  &和

  %双

  高)高

  校

  教融合的维度及内涵研究:J

  +

  .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17)

  :52-58.[+姜大源.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

  关键问题: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教师座谈责任编辑胡小勇59

篇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Vocational?education

  职业教育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协同创新路径探析文/熊英摘要:在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通过引入国际标准与教学模式,介绍先进制造技术主要功能特点、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聚焦区域经济发展,汇总输出人才能力需求标准,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通过融入新技术、新标准,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先进制造产业需求吻合度。通过共享平台建设、师资团队发展探索建立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路径,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教学中去,打造区域经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创新示范区。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区域经济引言: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教学观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已经在当今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基于该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探究高职校企协同创新的新路径,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为学校、企业、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等方面将会大有裨益。因此,本文以此为基础便展开相关探讨。1产教融合的内涵和特点随着新时代的教学改革不断进行,以往的单一式课堂教学已经无法实现当今的高职教学目标,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综合需求。基于此,将高职院校与特定的相关企业进行对接,使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工作标准,使教学流程满足企业切实需求,使毕业证书能够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从而不至于使学生出现“就业难”、“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出现。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该类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如其他重点本科院校,所以更应当在教学学习阶段就培养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在教学阶段就能对日后工作内有所接触,从而才能对自己进行精准定位,并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产教融合的主要内涵便在于合作共赢,互为补充。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当今时代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主要原因便在于其目的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社会的互利共赢。高职院校为相关企业提供专业型人才,从而使企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簪,相关企业又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践岗位,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产教融合的教学就是建立了一个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教育体系和合作平台,院校与企业能够实现相关对接,也能进行互相补充,从而促进彼此的全面发展和有效提高。2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途径2.1?建立以协同创新平台为落脚的校企资源实体化共建共享机制高等学校应该通过项目的形式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在人才培养、实验室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主动加强与企业的交流,这有助于加深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融合。重新规划与调整学院实践教学场所,为引入合作企业并共建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2.2?智能制造虚拟学习中心智能制造虚拟学习中心是基于智能制造产线、智能加工典型应用实训岛与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工作站构建,融合虚拟仿真、信息化综合教学平台等元素,搭建数字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智能加工产线调试及应用实训、智能加工典型应用等学习任务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学习。虚拟仿真系统由智能制造规划型仿真、在线仿真与离线仿真等三部份组成,是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主要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等领域,让学生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学习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与编程。2.3?设立教学改革班学院自2018年初,首次开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班。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携手省内优秀企业实施“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与湖南新联硕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固高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科瑞特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市机器人研究院、深圳燕中元科技教育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机器人学院成立机器人学院,实施“学校主导、校企共育、企业主导”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第1阶段学校为主导开展基础教学,企业参与产业认知、企业认知,参与教学、职业规划等;第2阶段学生分方向入驻不同的产业(企业)园区,校企共同开展工学交替学习,学校主导理论知识学习,企业主导岗前培训、考证和具体生产实践活动;第3阶段由企业主导开展顶岗实习,由企业组织生产实习、项目设计和骨干培养。2.4?因地制宜发展自身特色,政策鼓励协同创新首先,中国幅员辽阔,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有些甚至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不能生搬硬套。其次,成千上万企业当中,也各不相同,有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企业文化、人才需求、技术发展各不相同。职业院校之间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所学校里面,不同专业对校企合作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由此决定了我们要因地制宜进行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最后,高职院校应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找准办学方向,提升办学质量,打造自身品牌特色,培养市场短缺人才,增强“双师型”师资力量,突出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特色,提高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服务企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结论:产教融合作为引领一个新时代的教育环境,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对待,理性对待。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要合理应对,但是也要善于发现其有益的一面,通过改善原有的弊端和困境,同时积极进行有效创新。在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还要强化企业引导作用,打造专业教师队伍,除此之外,也要创建信息平台,实施无缝对接。通过产教融合的背景,将高职校企协同合作工作进行深入开展,有效开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知识、有担当、有能力的栋梁之材。参考文献:[1]?鲍桂楠.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王晓刚,冯玮.校企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广西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探索[J].大众科技,2015(12).[3]?赖金明.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12).(作者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CuttingEdgeEducation

  教育前沿

  321

篇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新时代产教融合;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1一、问题的提出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思路。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行业协会等应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

  作,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阐明了党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位。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设计,使产教融合内涵由浅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关系向教育与产业融合制度演变。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当前高职教育与产业升级需求不适应,与人民增长的接受更好职业教育的诉求不适应,与满足学生再就业能力发展需要不适应。深化产教融合是实现高职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教育同行对产教融合的新定位和新举措的研究正在深入。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对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推进以产教融合为根本特征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课题的界定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提出了职业教育办学要实行“校企合作”。2011年,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理念,随后在2013年明确为“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把产业与专业教学密切结合,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技术研究、服务产业为一体的经营主体,形成校企共生互利的办学模式。

  (二)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概念

  新时代产教融合可以理解为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的改革体系。“多主体”强调政府、企业、教育、社会组织发挥合力。政府不再是主导,而是政策引导和支持。“多层次”体现在宏观层面政策制度的整体设计、中观层面产教融合理念的树立、微观层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实际

  的结合。“多类型”主要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课题组认为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实现高职教育和产业、企业协同发展的供给侧改革过程,包括学校侧改革、企业侧改革、社会相关组织侧改革以及政府侧改革。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指通过改革优化产业供需结构,提高对市场的有效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并激发生产力。这一创新思路是我国包含高职教育在内的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改革路径。高职教育在供给侧改革中地位特殊,既是人才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主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指学校从关注人才供给需求向注重人才供给质量转变,在微观层面主动作为,动态调整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同时改变单一结构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用10年左右时间,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关于产教融合概念、模式与机制的研究

  根据文献资料,江苏无锡市技工学校最早提出产教融合这一说法。教育部在2011年出台的文件《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时,提到“产教合作”,这是“产教融合”概念的第一次正式表述。杨善江(2014)认为产教融合是学校与企业依托各自掌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条件,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优化组合互相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杨运鑫(2014)将产教融合视为企业与职业教育全过程的融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培养技能型人才。国内研究较多集中在产教融合模式与机制。曹元军

  (2018)针对满足中国制造2025,提出“引企入校”、因材施教、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李薪茹(2018)在协同研究视阈下对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规律的多元逻辑及跨界思辨进行分析。基于已有文献分析,我国对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始于近十年,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没有统一认可的定义或模式,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研究的文献和案例较少。

  (二)德国等职教发达国家开展产教融合的研究

  国外对于产教融合的研究依托行业组织开展。德国联邦层面行业协会均设立专业科研机构,开展本行业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行业协会内部也设立专门职业教育部门,研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刘立新(2015)认为应该学习德国,将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推出政策依法推进。宋婷(2018)对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三个国家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机机制进行了研究。史文生(2019)提出学习和借鉴澳大利亚产业主导研制培训包的制度。

  (三)国内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研究

  夏继周认为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经济“疗方”,也是高校以及其他职业类学校新一阶段发展的重要背景。方法林指出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率是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任君庆认为破解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困境,关键要通过“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的过渡破解导向困境。目前国内集中论述深化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实施的路径的文献和案例较少。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新技术革命和政策的催化下,产教融合的形式和内涵的深化将促进职业教育形态变革,课题的研究对于高职院校未雨绸缪、主动谋划、创新设

  计具有理论意义。同时通过理论研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开发和贯彻供给侧改革的措施,对满足高职生创新创业及再就业的迫切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产教融合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比,与新技术革命下人才供给矛盾相比,以往的层次尚浅,亟待深化。本课题研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在探索新时代产教融合实践创新上,在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全局中谋一隅。课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1课题的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的“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

  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的意见为依据,以部分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改革为观测点,分析阻碍人才有效供给的成因,探索产教融合生态化思维理念及措施,研究推进产教要素转换与对接为目标。

  2.2课题的研究内容

  课题组分析新时代产教融合的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同建、同育、同入、同享”的产教融合生态化思维理念,探索“产”、“教”要素的融入、融通、融合——学校与行业企业“供需对接”的基础上,融入行企业实践资源(教育链同建),通过政校企社搭建的平台,高职院校进行自身改革实现“资源转化”(人才链同育),培养匹配供需的人才,提高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自身价值增值。同时,通过人才技术创新,创造价值,在机制保障下和企业、社会组织利益、成果共享(产业链同入、创业链同享),使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一)研究新时代产教融合的背景及成因

  分析产教融合从职教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成因,包括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新业态新技术带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下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等。正是由于内、外部多种力量互相叠加、互相作用,推动产教融合从理念、模式逐步上升为机制、战略。

  (二)研究新时代产教融合的特征

  课题组研究新时代产教融合的特征,包括“产”、“教”各方对产业链进行以创新为核心的重组。高职院校要有吸纳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的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将创新科技和人才融入产业链,推动产业创新乃至经济社会的创新;包括以推动技术进步作为衡量产教融合度的主要指标;包括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创新教育生态体系,通过产教融合将行业创新成果逐渐积累到人才培养上,创造创新教育生态体系。

  (三)研究高职院校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创新思维理念、分析解决措施

  研究“产”“教”三大要素——资源、平台、机制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上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针对教育链产教分离、人才链供给错位、产业链动力不足、创新链效率不高等人才供给侧问题,提出“同建、同育、同入、同享”的产教融合生态化思维理念,产教要素转换与对接的措施,如理顺产教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办学多元化、行业企业的话语权改革、特聘专聘行业师资等措施形成“资源”融入、“平台”融通、“机制”融合。

  (四)研究开展学校供给侧改革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成效

  课题组通过在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开展的实践和调研,研讨改革措施对促进区域产教融合中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作用及成效。

  2.3研究重点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现阶段,课题组的研究重点为分析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维理念和措施,使产教融合从“供给—需求”单向联动转向“供给—需求—供给”的良性循环运行,从产教要素的松散合作转向紧密融合;从突出形式和方法走向重视技术进步和应用效果。

  (一)厘清产教融合关键要素,资源、平台和机制之间的关系,促进要素各自蕴含的内部要素的整合,如资源要素中蕴含的政策资源、企业资源、学校资源等。

  (二)研究在“同建、同育、同入、同享”的产教融合生态化思维理念下,推动产教行为融入、要素合作融通和成果转化融合的生态系统的措施,包括院校拓宽企业参与途径,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增强企业话语权以企业为主体推

  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造新型职教“多主体”育人模式等。

  2.4创新之处

  (一)从研究内容分析,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目前学术界对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并不多。研究对象集中在人才供需矛盾上,未涉及现新时代产教融合变化给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深度变革,包括主体地位变化、办学机制变革等等。开展产教融合政策对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从研究角度分析,产教融合是现阶段直至未来十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课题的研究基于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变化,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对高职院校提前规划,借助产教融合浪潮不断破立和壮大发展具有创新意义。

  3.1研究思路

  基于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十九大报告和对《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的理解,课题组以研究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深化改革促进产教融合为目标,通过对新时代产教融合内涵、开展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改革原因的分析,提出改革理念和对应措施,最后在部分高职院校有关专业开展的人才供给侧改革进行调研和分析,检验改革成效,提出推广建议。

  3.2研究方法

  (一)用调研法、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决策法进行小组研讨;

  (二)用专家讨论、论证的方法进行理念的修正;

  (三)用实验法进行措施的检验和改进;

  (四)用项目管理费促进管理,提高效率。

  3.3实施步骤

  2019年11月—2020年1月

  系统梳理研究国内外产教融合研究现状,结合对十九大、《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

  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等文件的深入学习,对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内涵进行界

  定;

  2020年2月—2020年4月

  通过文献和调研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才供给侧改革推行阻滞的原因;

  2020年5月—2020年8月

  以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等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院校人才供给

  侧改革的理念和措施;

  2020年9月—2020年12月

  整理资料及课题研讨,将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为论文;

  2021年1月—2021年5月

  分析理念和措施在部分院校专业开展的情况并进行检验和调整;

  2021年6月—2021年8月

  整理资料及课题研讨,总结经验和成果,撰写论文,准备结题工作;

  2021年9月—2021年12月

  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3.4预期成果形式

  阶段研究成果为4篇论文。《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与政策思考》、《企业主导的行业型职教多主体推进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联动工作机制研究》、《产教要素融合下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最终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途径研究》。

  4.1课题负责人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课题组负责人从事高职教学十余年,副教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持省厅级课题2项,参加省厅级课题6项,并在《河北职业教育》、《职业时空》、《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发表专著1部。主持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门、数字化课程2门。教学经验丰富,教改能力突出。2017年主持建设的校级数字化课《XXXX》在中央电教馆举办的职业院校优秀网络学习空间活动获得优秀奖。2018年获得湖北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竞赛XXXX赛项二等奖。2019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XXXXXXXX赛项”三等奖。

  课题组成员XXXX,副教授,XXXX学院XXXX院

  长,中国XXXX学会理事,中国XXXX学会理事,全国XXXX职业教育专家库成员。主持研究省厅级课题4项,参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XXXX的XXXXXXXX成因与XXXX研究”等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近二十篇。该成员主持建设了国家XXXX实训基地、全国职业学校XXXXXX双创实训示范性基地、中国XX学会产学研基地,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经验丰富,将为课题研究提供宏观指导。

  课题组成员XXXX,副教授,高级物流师,XXXX学院副院长,中国XXXX协会研究员。近几年来主持参与省(厅)级课题7项,主编教材2部,参编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该成员将为课题在相关专业进行调研和开展实践研究提供细则指导。

  课题组成员XXXX,副教授,国家中级导游,高等学校XXXXXXXX国内访问学者,湖北省XXXX集团副主任委员,湖北省XXXX考试特聘专家,发表

  检索论文3篇,专著2部。该成员将为课题在相关专业进行调研和开展实践研究提供细则指导。

  课题组成员XXXX,副教授,主持参与省厅级课题6项,发表文章近二十篇,曾获得校级“十佳教师”称号。该成员将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检验人才培养效果提供实证分析。

  4.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1.论文

  《基于服务外包产业的高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独撰

  发表于《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

  12月

  2.论文《从知识流程外包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改革方向》

  独撰

  发表于《教育现代化》2016年1月

  3.论文《基于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独撰发表于《河北职业教育》201年1月

  4.论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独撰

  发表于《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4月

  5.论文《湖北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人才需求研究》独撰

  发表于《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1月

  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基于服务外包产业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主

  持,按期结题

  7.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

  《基于跨境电商产业链的高职复合型外贸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持,按期结题

  8.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融合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理念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参研,按期结题

  9.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参研,按期结

  题

  4.3核心观点

  我国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最贴近的教育种类,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产教融合在过去十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思路。在新技术革命和政策的催化下,深化产教融合是实现高职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入进行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改革重在研究产教要素——资源、平台、机制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上的转换与对接的措施,从而实现作为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供给—需求—供给”的良性循环运行,解决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突出矛盾,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孙翠香.新时代的新使命:“产教融合”政策分析[J],职业与教育2018(9)

  [2]高文静,傅琳.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演变与若干建议[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11)

  [3]崔玲玲,王傲冰,陈立民,胡跃强.产教融合下职业教育有效供给的问题与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4]刘红.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进策略——2018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会议观点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

  [5]丁金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及其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

  [6]刘君.“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2)

  [7]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11)

  [8]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9]曹元军,卢意,宋正和.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高职工科人才培养[J].河北职业教育2018(12)

  [10]李薪茹,茹宁.多学科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2)

  [11]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12]宋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三国比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

  [13]史文生.怎样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4)

  [14]刘苗苗,张永生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供需平衡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9(5)

  [15]赵莺燕.高职学分制改革实践路径及共性问题探讨[J].智富时代

  [16]夏继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

  [17]方法林.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J].大学教育

  2016(9)

  [18]任君庆.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困境的破解之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9)

  [15]吕景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职教论坛2016(13)

  课题编号:7375

篇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转型发展

  作者:邓华

  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0年第08期

  [摘要]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对教师转型发展提出了社会功能转变、知识供给转变、知识体系转变、专业组织转变、学习方式转变、价值追求转变等要求。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转型发展不想转、懒得转、无法转、无可转等瓶颈问题,文章从顶层设计、激励引导、产教协同、视野聚焦四个角度,提出预警专业调整方向、角色定位“融合”、新旧教学经验的内化、关注学生和产业的需求等举措。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教师转型

  [作者简介]邓华(1977-),男,重庆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重庆4007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重庆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研究”(项目编号:2017-GX-050)和2018年度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重点项目“重庆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需求”(项目编号:CQY2018GGZ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5-0081-06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模式改革的核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随着高职院校从普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型,职业院校教师只有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能力,不断进行角色转换、知识更新、教法转型、技术创新,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发展经历了专业地位确立到专业内涵发展的阶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特有的类型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属性必然由单一涉及“教”的教学专业能力,向包含“产”(岗位专业能力)和“教”(教学专业能力)的双重专业属性转变。

  (一)社会功能转变:从单一传授知识到引领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中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直接和密切的“传道、授业、解惑”专业人员,兼有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行业性和应用性等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培

  育的“产品”除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包括积累的技术技能、开展的社会服务、传承的工匠精神、参与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受产教结合不紧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闭门教书”的现象依旧比较突出,主动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不够强烈。产教融合背景下,除了发挥人才培养的间接社会功能外,高职院校教师还应该通过应用研究、实践研究直接带动产业技术革新、产品更新换代成为新主题。在此境况下,教师不再仅仅是学习、模仿、舶来产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也成为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产业技术革新的引领者。

  (二)知识供给转变:从供给侧知识“拼盘”到需求侧“菜单”订制

  高职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规模到质量、从共性到个性的历程,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也必将从班级授课制向针对学生个体的“师徒制”拓展。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人才培养时,主要依据的是教育部编制的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以及各校按照国家标准体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这样的知识供给,大多以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为对象,常常是根据现有办学条件,从供给侧提供“拼盘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拘囿于涵盖教师、教材、教法的教育标准体系,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知识、技能、素质需求。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作为知识供给的主体,必须按照“专业设置应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应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以学生需求侧订制课程菜单,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偏向、就业行业等具体需求,构建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目标岗位的个性化成长菜单,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努力让每位学生都有出彩人生。

  (三)知识体系转变:从“理实一体化”到“实理全融合”

  技术技能是区别职业院校教师与普通院校教师的核心属性。受政策导向、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聘用高职院校教师时,应届毕业生往往占主体地位。这种从校园到校园的空间换位,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使得大多高职院校教师存在技术技能实践不足的短板。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已采取企业送培、跟岗锻炼等方式引导教师实现“理实一体化”的知识体系重构,然而这种短期学习培训的成效仍不尽如人意。目前实践教学大多仍为理论教学中的辅助环节,学生理实一体化的知识体系难以形成,不能满足产教融合的要求。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将实践技能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实“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的要求,以岗位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嵌入技术技能之中,构建“实理全融合”的教学体系。

  (四)专业组织转变:从“教师联盟”到“产教联盟”

  “教师职业是世界上组织得最紧密的职业之一,所以教师组织在各个领域能够起着并且正在起着极大的作用。”①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组织,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区性的,还有学校内部的,但均以校内在职在岗教师为主,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参与院校管理和教學的外

  聘教师、兼职教师通常未在专业组织之列。虽然职教集团、职教联盟等组织机构已成为院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但此层面的校企联系多停留在学校和企业管理层的沟通交流,并未完全落实到教师和师傅(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层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组织的构成不仅是在职教师单一主体,而应在校企深度合作下,由生产和教学一线工作者共同组成多元的主体联盟,共同搭建教师和师傅进行专业学习、合作沟通的平台。

  (五)学习方式转变:从“一劳永逸”到终身学习

  高职院校生源发展日益多元化,微课、慕课、私播课等学习资源更加丰富,面对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性格特长的高职学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艺术能否与时俱进至关重要。同时,我国正处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产业发展规模、岗位链配置、从业人员素养需求,到产业发展政策动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业集群配置,均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与此相应,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储备、技术积累、产业文化输出等也在快速更新升级。对于大多数从学术型院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要履行好教师岗位职责,入职后,绝不能以一套“一成不变的教材教案”“一劳永逸”。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责任,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新动能、新产品、新技术、新技能的快速迭代更替。

  (六)价值追求转变:从个人职业发展到贡献社会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坚持产教融合,必然会有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从而导致社会资本的进入,社会资本的营利性与职业教育本体公益性的冲突由此产生。对于同样的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师傅之间必然存在薪酬待遇的差别。因此,产教融合不仅对职业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也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教师能否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坚守职业道德,将发展的眼光从追求个人职业发展向追求社会贡献发展转变,已成为教师能否切实明晰发展定位、理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面临的考验。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瓶颈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将“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作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与普通高校和中职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和学历层次多样,在转型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不想转:缺乏“竞品分析”,危机意识不足

  从“竞品分析”而言,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优质教育产品快速传播,未来优势资源强势流动等,引发了公众对“未来学校是否存在”“未来教师职业是否存在”的讨论。

  但是,高职教育常被贴以“高等教育低配版”的标签,高职院校教师极易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环境,缺乏自主的“竞品分析”意识,危机感整体不强,发展内驱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尚未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高职院校教师对类型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社会角色、学科定位、专业面向模糊,主动研究产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二是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教师持续开展新技术学习、研发、服务,工作时间必然更长,工作难度必然增强,在待遇未改变的情况下,不愿意为转型而付出;三是高职院校教师大多已经习惯于从学校到家庭的工作、生活方式,不愿参与校外的行业企业实践。

  (二)懒得转:管理体制僵化,转型动力不足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在‘顶层设计’中阔步向前,也在一次又一次主动叩问自身命运的‘基层探索’中实现着飞跃和突破。”②无论是“教育强国”“绿色教育”的理念转变,“工业4.0”“大国工匠”的精神引领,“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还是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私播课的资源整合,都对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很多教师虽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重要性,但在转型进程中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相对安稳的管理机制与工作环境,使高职院校教师的“铁饭碗”思想根深蒂固,缺乏自我发展、提升、转型的客观动力;二是管理体制设计中对合理退出机制的弱化,使教师的业务质量管理无法形成闭环,转型前后薪酬待遇难以形成显著对比,激励效果不明显;三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总体饱和,“上岗”的竞争性尚不激烈,不愿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自我专业发展上。

  (三)无法转:终身学习能力不足,转型能力欠缺

  从教师转型的专业角色定位、专业知识模块重构、实践技能知识补充、转型发展规划等角度而言,高职院校教师的转型需要教师转变之前“象牙塔内书生”的形象,转而变成“拿得起粉笔、用得了扳手”的“双师型”教师。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教师需要按照新业态发展,将旧有知识结构打碎重组,吸收产业不断更新的操作技能,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体系,并不断探索应用研究,为企业提供超前、优质、创新的社会服务。因此,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的终身学习,不是无方向、无章法、无体系的随意学习,而应是深入产业企业一线生产、沉浸业界管理文化的深度学习,这对“偏居一隅”的高职院校教师而言,无疑是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四)无可转:专业设置调整较快,转型方向有偏差

  产教融合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比较教育部2015年和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高职教育的专业类由2015年的78个调整增加到2018年的99个,专业由2015年的1170个调减到2018年的748个。由此,各专业的目标岗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方式等必将引起新的变化,精通传统学科、专业的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撤销与调整,面临没有直接对口专业可转的尴尬境地。只有敏锐把握政策导向、区域资源、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才能在转型方向的判断上做出科学抉

  择。但是,在实际转型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转型方向的判断是基于“转型专业知识与自身知识结构匹配度”“转型专业知识技能掌握难易度”“转型专业近年招生火爆度”等视角出发,仅观现状难易,未测发展趋向,极易造成转型方向出现偏差。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的路径

  面对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发展转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需从教师视角出发,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地更多关注教师诉求,探寻高职院校教师顺应产教融合發展的转型路径。

  高职院校生源发展日益多元化,微课、慕课、私播课等学习资源更加丰富,面对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性格特长的高职学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艺术能否与时俱进至关重要。同时,我国正处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产业发展规模、岗位链配置、从业人员素养需求,到产业发展政策动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业集群配置,均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与此相应,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储备、技术积累、产业文化输出等也在快速更新升级。对于大多数从学术型院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要履行好教师岗位职责,入职后,绝不能以一套“一成不变的教材教案”“一劳永逸”。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责任,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新动能、新产品、新技术、新技能的快速迭代更替。

  (六)价值追求转变:从个人职业发展到贡献社会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坚持产教融合,必然会有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从而导致社会资本的进入,社会资本的营利性与职业教育本体公益性的冲突由此产生。对于同样的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师傅之间必然存在薪酬待遇的差别。因此,产教融合不仅对职业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也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教师能否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坚守职业道德,将发展的眼光从追求个人职业发展向追求社会贡献发展转变,已成为教师能否切实明晰发展定位、理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面临的考验。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瓶颈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将“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作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与普通高校和中职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和学历层次多样,在转型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不想转:缺乏“竞品分析”,危机意识不足

  从“竞品分析”而言,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优质教育产品快速传播,未来优势资源强势流动等,引发了公众对“未来学校是否存在”“未来教师职业是否存在”的讨论。但是,高职教育常被贴以“高等教育低配版”的标签,高职院校教师极易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环境,缺乏自主的“竞品分析”意识,危机感整体不强,发展内驱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尚未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高职院校教师对类型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社会角色、学科定位、专业面向模糊,主动研究产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二是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教师持续开展新技术学习、研发、服务,工作时间必然更长,工作难度必然增强,在待遇未改变的情况下,不愿意为转型而付出;三是高职院校教师大多已经习惯于从学校到家庭的工作、生活方式,不愿参与校外的行业企业实践。

  (二)懒得转:管理体制僵化,转型动力不足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在‘顶层设计’中阔步向前,也在一次又一次主动叩问自身命运的‘基层探索’中实现着飞跃和突破。”②无论是“教育强国”“绿色教育”的理念转变,“工业4.0”“大国工匠”的精神引领,“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还是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私播课的资源整合,都对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很多教师虽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重要性,但在转型进程中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相对安稳的管理机制与工作环境,使高职院校教师的“铁饭碗”思想根深蒂固,缺乏自我发展、提升、转型的客觀动力;二是管理体制设计中对合理退出机制的弱化,使教师的业务质量管理无法形成闭环,转型前后薪酬待遇难以形成显著对比,激励效果不明显;三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总体饱和,“上岗”的竞争性尚不激烈,不愿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自我专业发展上。

  (三)无法转:终身学习能力不足,转型能力欠缺

  从教师转型的专业角色定位、专业知识模块重构、实践技能知识补充、转型发展规划等角度而言,高职院校教师的转型需要教师转变之前“象牙塔内书生”的形象,转而变成“拿得起粉笔、用得了扳手”的“双师型”教师。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教师需要按照新业态发展,将旧有知识结构打碎重组,吸收产业不断更新的操作技能,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体系,并不断探索应用研究,为企业提供超前、优质、创新的社会服务。因此,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的终身学习,不是无方向、无章法、无体系的随意学习,而应是深入产业企业一线生产、沉浸业界管理文化的深度学习,这对“偏居一隅”的高职院校教师而言,无疑是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四)无可转:专业设置调整较快,转型方向有偏差

  产教融合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比较教育部2015年和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高职教育的专业类由2015年的78个调整增加到2018年的99个,专业由2015年的1170个调减到2018年的748个。由此,各专业的目标岗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方式等必将引起新的变化,精通

  传统学科、专业的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撤销与调整,面临没有直接对口专业可转的尴尬境地。只有敏锐把握政策导向、区域资源、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才能在转型方向的判断上做出科学抉择。但是,在实际转型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转型方向的判断是基于“转型专业知识与自身知识结构匹配度”“转型专业知识技能掌握难易度”“转型专业近年招生火爆度”等视角出发,仅观现状难易,未测发展趋向,极易造成转型方向出现偏差。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的路径

  面对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发展转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需从教师视角出发,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地更多关注教师诉求,探寻高职院校教师顺应产教融合发展的转型路径。

  高职院校生源发展日益多元化,微课、慕课、私播课等学习资源更加丰富,面对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性格特长的高职学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艺术能否与时俱进至关重要。同时,我国正处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产业发展规模、岗位链配置、从业人员素养需求,到产业发展政策动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业集群配置,均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与此相应,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储备、技术积累、产业文化输出等也在快速更新升级。对于大多数从学术型院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要履行好教师岗位职责,入职后,绝不能以一套“一成不变的教材教案”“一劳永逸”。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责任,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新动能、新产品、新技术、新技能的快速迭代更替。

  (六)价值追求转变:从个人职业发展到贡献社会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坚持产教融合,必然会有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从而导致社会资本的进入,社会资本的营利性与职业教育本体公益性的冲突由此产生。对于同样的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师傅之间必然存在薪酬待遇的差别。因此,产教融合不仅对职业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也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教师能否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坚守职业道德,将发展的眼光从追求个人职业发展向追求社会贡献发展转变,已成为教师能否切实明晰发展定位、理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面临的考验。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瓶颈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将“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作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与普通高校和中职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和学历层次多样,在转型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不想转:缺乏“竞品分析”,危机意识不足

  从“竞品分析”而言,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优质教育产品快速传播,未来优势资源强势流动等,引发了公众对“未来学校是否存在”“未来教师职业是否存在”的讨论。但是,高职教育常被贴以“高等教育低配版”的标签,高职院校教师极易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环境,缺乏自主的“竞品分析”意识,危机感整体不强,发展内驱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尚未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高职院校教师对类型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社会角色、学科定位、专业面向模糊,主动研究产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二是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教师持续开展新技术学习、研发、服务,工作时间必然更长,工作难度必然增强,在待遇未改变的情况下,不愿意为转型而付出;三是高职院校教师大多已经习惯于从学校到家庭的工作、生活方式,不愿参与校外的行业企业实践。

  (二)懒得转:管理体制僵化,转型动力不足

  “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在‘顶层设计’中阔步向前,也在一次又一次主动叩问自身命运的‘基层探索’中实现着飞跃和突破。”②无论是“教育强国”“绿色教育”的理念转变,“工业4.0”“大国工匠”的精神引领,“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还是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私播课的资源整合,都对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很多教师虽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重要性,但在转型进程中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相对安稳的管理机制与工作环境,使高职院校教师的“铁饭碗”思想根深蒂固,缺乏自我发展、提升、转型的客观动力;二是管理体制设计中对合理退出机制的弱化,使教师的业务质量管理无法形成闭环,转型前后薪酬待遇难以形成显著对比,激励效果不明显;三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总体饱和,“上岗”的竞争性尚不激烈,不愿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自我专业发展上。

  (三)无法转:终身学习能力不足,转型能力欠缺

  從教师转型的专业角色定位、专业知识模块重构、实践技能知识补充、转型发展规划等角度而言,高职院校教师的转型需要教师转变之前“象牙塔内书生”的形象,转而变成“拿得起粉笔、用得了扳手”的“双师型”教师。随着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教师需要按照新业态发展,将旧有知识结构打碎重组,吸收产业不断更新的操作技能,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体系,并不断探索应用研究,为企业提供超前、优质、创新的社会服务。因此,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的终身学习,不是无方向、无章法、无体系的随意学习,而应是深入产业企业一线生产、沉浸业界管理文化的深度学习,这对“偏居一隅”的高职院校教师而言,无疑是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四)无可转:专业设置调整较快,转型方向有偏差

  产教融合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比较教育部2015年和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高职教育的专业类由2015年的78个调整增加到2018年的99个,专业由2015年的1170个调减到2018年的748个。由此,各专业的目标岗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方式等必将引起新的变化,精通传统学科、专业的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撤销与调整,面临没有直接对口专业可转的尴尬境地。只有敏锐把握政策导向、区域资源、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才能在转型方向的判断上做出科学抉择。但是,在实际转型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转型方向的判断是基于“转型专业知识与自身知识结构匹配度”“转型专业知识技能掌握难易度”“转型专业近年招生火爆度”等视角出发,仅观现状难易,未测发展趋向,极易造成转型方向出现偏差。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的路径

  面对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发展转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需从教师视角出发,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地更多关注教师诉求,探寻高职院校教师顺应产教融合发展的转型路径。

篇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幸岱微

  【摘

  要】在国家的推动下,产教融合的制度安排已经延展至整个职业教育领域,要求职业院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对接.该文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双视角下,分析如何打破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体制与机制壁垒,从不同路径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制定符合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需求.

  【期刊名称】《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35)003【总页数】4页(P29-32)

  【关键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供给侧;区域经济

  【作

  者】幸岱微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规划与质量管理处,广东

  广州5105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对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根据知网学术趋势搜索关键词“产教融合”的学术关注度从2015年到2018年提高了四倍。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说明“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一项基本制度,为校企实现协同育人提供了有力支撑。[1]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分不同路径,从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健全产教融合型多元化办学格局、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让“深化”一词成为了产教融合建设的风向标。

  为了更好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寻求校企协同育人走向纵深发展的路线。高职院校要摒弃以学校为中心的“错位”思想,而是“急企业之所急、学校能为企业做什么”,不只是“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什么资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不仅企业服务于高职院校,学校应该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培训课程、师资等资源,服务于企业。”毕竟,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对接地方产业,结合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水平,了解企业需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才能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企业要坚持以价值为导向,尊重投入或产出相平衡的社会交换原则,才能构建共同体的生态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由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阶段,就广东省而言,《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表明,2017年全国创新能力排行广东省位列第一,广东必然是发展创新产教融合的沃土。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产教融合运行模式要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以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为契机,以校企协同创新为引领,规划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型产教融合发展方向。

  迄今为止,全球有两大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是以企业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DualSystem)”、以各行业技能委员会为开发主体的英国“工读交替模式又叫三明治课程(SandwichWork-StudySystem)”、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Production-SchoolCooperationSystem)”;二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例如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以及新加坡的“双轨制(Thetwo-trackSystem)”。[3]中国借鉴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典型经验已有三十年历史,并且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双元制”模式改革试点。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情况,笔者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文件,以“‘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为中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立足区域经济,在学校与企业双视角下,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打破学徒制壁垒,突破体制与机制瓶颈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与机制瓶颈

  1.“三方协议”壁垒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实施方案要求“要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并且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不可否认,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学徒制都是建立在受法律保护的用工合同基础之上。但企业面对着零基础、技能经验全无的中职学校或者普通高中学校毕业生,自三方协议签订之日起,便建立起了雇佣关系,承担起了提供学生技能学习的所有要求。在学生仍未能给企业提供服务、创造收益的情况下,便开始增加实习生产设备折旧及各项保障成本,在技术技能型企业该问题尤为凸显。

  2.“学徒”岗位数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学徒制人才培养需求

  即使在“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历史悠久的德国,企业能够提供的学徒岗位往往也无法满足学徒数量需求,这是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客观条件。2018年,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已达到368.83万人,在响应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号召下,扩容扩

  招也是绝对趋势,必然导致企业的学徒岗位更为紧俏。广东省为扩大学徒制人才培养规模,截止2019年已有50所高职院校193个专业点与176个合作企业共同开展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虽然近年学徒制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但依然难以满足学徒制人才培养需求。

  (二)引入第三方机构,提高学徒制岗位容量、降低企业雇佣成本

  综上情况,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引进第三方岗前培训中介机构,根据招生专业分类,对学生进行集中对口培训,再将通过岗前培训的学生输送至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徒”。[4]学校应直面企业的利益诉求,积极配合企业推动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尽力协助企业落实、享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税收和规费优惠政策,充分运用政府的激励措施来控制企业的学徒雇佣成本。提高企业学徒制工位吞吐量,增强岗位流转速度,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型实训机会。并且,学校和企业应明确划分双主体安全责任界定范围,使学校和企业责权更清晰。

  二、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改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环境

  (一)职业教育集团存在的问题

  内部治理体系不完善,导致运转效能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以下简称“集团化办学”)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内部运行机制不尽完善、企业活跃度不高,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并未发挥出真正作用。《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7年全国有44.46%的职业教育集团定期开展活动,内部已配备专项运行经费、已制定考核激励办法、已搭建信息平台的职业教育集团不超过30%。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治理体系还有待完善,离校企深度融合仍有一定距离。

  (二)提高职教集团效能,改善内部发展环境

  第一,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成员运转效能。着眼于改善集团发展环境,构建集团内部组织架构、健全集团日常工作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准入淘汰制度等。规范了

  职业教育集团职能,才能在集团化办学中起先驱作用。

  第二,教科研并行,实现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集团化办学是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发展之体现,高职院校应鼓励产学研部门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模式开展可行性分析,积极促进人才教育链与创新产业链有机衔接,提高集团服务能力。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

  第三,借鉴典型经验,促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通过职教集团资源进行改革创新,从国家发展路线角度出发,以“‘一带一路’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协作联盟”为典型,积极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盟职教集团;以“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为例,积极引入港澳地区学校和企业联盟,配合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行业发展角度出发,以“中国现代农业校企联盟”为例,跻身“国”字号全国性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吉林省汽车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主动服务行业发展;以“中国(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教科研并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三、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强化实践教学育人

  (一)提升校内实践教学建设水平,实现校企四维共享

  麦可思2018年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结果之一(见表1)表明用人单位认为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首要加强的方面。实践教学是实践育人的核心、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也是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提高“双师型”教师配比以及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达到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引企入校”途径,更要努力实现“引企入教”,突破课程体系传统形式,构建校内混合所有制实习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企业向学校内部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学校提供场地、配套设施和资金,校企以此平台不仅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更可开展校企协同应用型技术研究,达到师

  资共享、技术服务共享、教学成果共享、科研开发共享,四维共享模式。校企共同探讨教学标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其中。工业4.0时代,对专业教学过程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断被重视,实践育人就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

  表12018年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结果之一(用人单位认为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注:数据来源于麦可思2018年用人单位跟踪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发展对接加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加强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images/BZ_35_686_1707_1151_2086.png62(二)整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麦可思2018年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结果之二

  (见表2)表明,用人单位认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需加强的任务是“实习实训”环节。“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下,实习实训工作是校企技能衔接的核心,是强化实践育人的重点。高职院校要不断扩大和发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学和师资力量、实习基地资源、实训设备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以专业群为单位,搭建专业模块化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选择综合性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口专业群内多个专业,实现实习实训资源整合。

  以此延展,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在成熟的实习实训基地平台上,进一步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第三方机构对学校教学质量开展评估,打造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所,以及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缩短在读学生与社会企业的距离。

  表22018年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结果之二(用人单位认为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注:数据来源于麦可思2018年用人单位跟踪评价加强实习实训工作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更多校企合作机会加强学生择业观的培养培养过程更贴近企业需求加强企业忠诚度的培养images/BZ_35_1689_722_2202_1092.png

  四、“校企委”三方制定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传统定义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为核心,学校单方自主编制而成的指标体系。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体应该包含学校、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阶段可基于“现代学徒制”专业及“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满足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为导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重要指标,融入行业标准、执业资格标准,全面覆盖“校企委”协同制定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范围。集合学校专业负责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组,由学校和企业确定企业人才需求、学生培养目标和定位、课程规划和建设、教学计划和内容等,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做评议,从而有效地处理好市场经济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五、优质教学资源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主导,校企协同优化专业教学资源配置是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

  (一)校企协同优化专业教学资源配置的重点是明确区域人才需求

  校企协同探讨专业建设、制定专业标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首先要明确区域人才需求,立足于解决供需矛盾之上,考虑产教融合各方利益需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进行充分的企业需求调研。以“双元”育人为核心,校企共建区域产业链上的重点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助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探索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专业群分类

  以学科门类糅合职业技术门类为主,选取与职业技术关联、资源共享性强的专业组建专业群。[5]《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高职院校要对接区域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服务区域人才需求,建设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分类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群)。”建设专业群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降低学校办学成本,促使扩大学生就业范围,提高就业灵活性。

  (三)实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产业转型升级步骤不断加快,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应与地方重点产业高度匹配。为主动适应区域性产业调整,高职院校可以对专业设置实行动态调整机制,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综合企业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核心转向专业分类管理,优质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结合招生数量、就业质量,主动淘汰、置换或合并与区域产业经济脱轨的专业,减少特色不鲜明、重复度高的专业。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牵动着学校整个教学系统工程的运行,包括新专业的调研与设置、专业调整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大环境下人、财、物也会受到影响。不断适应新常态、拥抱新变化,成为了学校教学系统运行面临的挑战,对于专业调整后专业重点的变化,对专业建设团队也极富挑战。

  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背景下,产教融合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先驱力量,更是我国职业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的现实之需。[6]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历史逻辑变迁已由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为以知识与信息改革为核心的深化主导发展型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7]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随着产业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侧而调整,产教融合并非层面上的校企协同育人,而是紧紧围绕区域经济条件,全面深化整合教育资源,开创体制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孙翠香.新时代的新使命:“产教融合”政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8(18):11-17.[2]

  刘志敏,张闳肆.构筑创新共同体

  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

  [3]ChenLu.ResearchontheOperationMechanismofHighVocationalCollegesandEnterprisesCooper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IntegrationofProductionandEducation.AdvancesinSocialScience,EducationandHumanitiesResearch,2017(12):244-248.[4]

  关晶.当前主要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分析[J].职教论坛,2016(16):81-84,88.[5]

  王飞生,赵鹏飞.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与实践[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6):103-105.[6]

  黄文伟,李海东.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10-14.[7]

  潘懋元,朱乐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研究,2019,40(3):117-125.

篇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080海峡科技与产业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途径探索杜月云??陈??磊??周子平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人才,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及行业企业的支持和配合。分析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策略,构建“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校企融合育人的创新性发展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关深化产教融合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层出不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多主体性、多类型性、多层次性和多维度性等特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实现高职院校创新自身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创新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人才引领、产业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服务当地经济区域发展提质增效的有力保障[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对产教融合的机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双高计划”要求在全面提升高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社会需求、技能高超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要加强紧密合作,通过整合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多主体的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从而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在科技研发、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各主体间的合作多赢及社会共赢,保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继续向深层次推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作用。在深入学习国家文件精神、理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改革,规划设计职教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建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技术应用科研体制,创新了“教学工场”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能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得到充分体现[2]。1?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1.1制度体系不健全,未能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虽然国家对校企间的产教融合制动的政策文件较多,但在现实产教融合中缺少实际操作性、针对性及实践性。从内容上看,大多政策属于原则性的宏观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政策的可行性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3],当前的政策明确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研究项目“新时代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途径和对策研究”(21A880015);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区域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协同联动发展研究”(2021-ZDJH-291);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研究”(22B880032)。作者简介:杜月云(1975—),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理论、教学法。2021年第9期

  成果推广ACHIEVEMENTPROMOTION081但是缺乏完成这些责任需要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致使企业和学校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如何能够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产教融合的深度远远不够,合作还处于表象,没有真正开展全方面、多领域的融合,使得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流于形式。从体制机制上,各方主体都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使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难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无法真正促进价值链和利益链的无缝衔接。1.2政府主导作用相对较弱,政策落实不到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的主体是企业和高职院校,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行动目标和导向不一致,无法实现深度融合。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的主导,在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政府主导是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而“政行企校”四方任何一方的缺失或是积极性欠缺都会导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流于形式。政府是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润滑剂,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决策、组织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管理作用。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政府未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机制,虽然国家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引导改革发展方向,但各级政府未能根据当地区域经济与产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缺少相关产教融合的信息平台与合作平台,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分工不明确,企业与学校没有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的主体除了“政行企校”外,还要有社会的积极参与,当前社会评价机制不健全,政府未能根据市场的真正需求及反馈客观评价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企业的资质,校企合作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导致产业链、人才链和专业链的严重脱节。1.3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未能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分工更细化,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功能间的界线也逐渐清晰,当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企业是以盈利为根本目标,对于人才培养不够重视,不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去培养人才,同时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企业发展需求中不能把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发挥出来,企业从自身当前局部利益出发,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发展意愿不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产教融合需要企业为学校提供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仪器,甚至还需要企业根据当前市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提供能工巧匠,这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而是更加倾向于加大自身投入去培养自己的内部人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和畅通后备人才的储备而是为了提升自身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产教融合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协同育人没有落到实处。1.4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高职院校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设置专业不合理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脱节,培养的人才不具备企业需要的前沿技术,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培养企业需求能工巧匠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也需要加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企业的参与。2?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策略探析2.1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发展、新方法和新格局,明确产教融合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法规体系,同时强化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惩戒力度。地方政府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依托当地产业不断完善地方发展政策,如设立校企产业融合专项管理基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福利,依此调动其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监督,推进校企扎实开展合作,以法律法规手段调节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建立建全产教融合的管理机制,明确行政企校各自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真正使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发挥其指引性的作用[4]。

  082海峡科技与产业2.2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新时代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政行企校”四方共同搭建一个产教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优势平台。按照“基础相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核心引领”原则,如何适应新时代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了全新的内涵,要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培养爱岗敬业、技术过硬、无私奉献等全面发展的社会急需的能工巧匠,要熟练运用行业的前沿技术,具备高度负责的工匠精神,为地区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服务。2.3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围绕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融通“政行企校”四方共同打造优质的产教联盟平台。例如,我院立足本地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与当地多家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学院。通过该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创新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研发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等合作不断深入。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得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教学任务和教材编写,校企合作完成真正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既能承接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也能够满足企业研发需求。产教融合平台能够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标准发展等众多功能为一体,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实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构建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3?结?语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是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育人主体,提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的实质参与性。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问题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的作用,规范实施流程,深度挖掘优惠政策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制度改革,挖掘校企优势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方案共商、信息和教学平台共建、教育效果和成果共享的育人机制,并在“双创”和“双高”建设背景下,深度分析校企双主体在专业设置、资源互通、权责划分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系统提炼、总结经验,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参考文献[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1)[2021-07-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9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2]古光甫,邹吉权.“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0):26-30.[3]梁克东,成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与行动方略[J].教育与职业,2019(13):9-16.[4]李梦卿,李鑫.“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职教论坛,2020(6):44-50.2021年第9期

推荐访问: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教育改革 实施方案 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