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7篇

时间:2023-05-01 07:40: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Vol.34No.1JournalofHandanPolytechnicCollegeMar.2021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意义、困境与对策刘洋(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郑州450044)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既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但当前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专业课教学尚未完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尚未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等困境。为此,高校应采取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加强师资培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完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等对策,才能进一步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62(2021)01-0070-05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明确指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纲要。”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当代高校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进而形成全课程、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最终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1]一、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意义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各专业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道德理念等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意识地融入教学过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为此,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高校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代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将大学生的能力养成、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这是检验高校一切办学治校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就需在能力养成和知识传授过程中加强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且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各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就要在各门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报国之志,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自觉融入到个人的勤奋学习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在各门课程中将文化软实力渗透收稿日期:2020-12-01作者简介:刘洋,女,河南开封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助教。?70?

  第34卷第1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03月到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2.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首先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实现育人育才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杜绝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这不仅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因为课程思政一方面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任何一门课在教学中都要发挥德育功能,践行德育责任;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强调各门专业课都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要将正确的思想导向贯穿于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润物无声、滴水穿石的立德树人效果。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实现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更加突出以文化人、以技育人,既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全员、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3.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攻坚克难,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重要法宝。当代高校是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场所。当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要放眼大局,开阔视野,从每一门课程入手,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门专业课的思政元素,优化升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优势,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高校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主体责任,加快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全校一盘棋的育人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二、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遇到的困境近年来,不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有一些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面临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建立完善的建设机制等困境,给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带来了极大的阻力,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1.专业课教师尚未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当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尝试阶段,课程思政理念也尚未深入人心。一些专业课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完成科研任务和完成规定的教学课时,尚未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浪费时间,阻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一些理工类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虚,考察了解大学生真正的思想动态也比较困难,而专业技术课课堂效果评价容易量化,教师很容易考察得出学生的专业水平。这也导致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心大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不关心甚至干脆放弃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在专业课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太大意义和必要性。显然,这不仅与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背道而驰,更阻碍了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5]2.专业课教学中尚未完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当下,依然有不少高校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导致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尚未完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即使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也大多采取了说教、灌输的形式,而非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不能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感心理出发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反而事与愿违,降低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此外,很多高校专业课教师虽然在专业领域都有着比较扎实和全面的知识储备,但部分教师尤其是理工类院校教师的人文知识储备却参差不齐、令人堪忧。他们中的不少人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科研攻关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极少愿意花费精力去埋头挖掘专业课程背后的人文价值和励志故事,将其运用到专业课教学中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这部分高校教师难以抓住每一次本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致使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3.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当前,不少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受到国家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驱动,不少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将?71?

  Vol.34No.1JournalofHandanPolytechnicCollegeMar.2021更多精力放在了建设一流学科,以及提升各类能够体现高水平办学的量化指标方面,在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方面有所迟缓。这导致高校教务部门制定的教学任务往往更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不少教师也迫于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压力,在平时更侧重专业课教学和职称晋升而无暇顾及课程思政。此外,由于不少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针对课程思政的管理、考核等一系列机制体制,致使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即使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考核,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发展。同时,高校各院系之间在职能体系和资源配置方面仍习惯于传统的各自为阵,致使各学科各院系都只顾自己的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进程。[6]4.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目前,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各高校都普遍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却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规划和宏观设计都严重滞后。同时,很多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也普遍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包括有关各方职能责任、经费保障、绩效考核督查、课程建设等体制机制。这不仅制约了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进程,还导致各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表现参差不齐。另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在课程性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使得考察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比考察各门课的教学成效在指标量化方面的难度更大,导致部分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出现了观望态度,影响系统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如此,一方面导致高校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最终逐渐忽略了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很难在全校营造课程思政的氛围,使得课程思政很难深入人心。三、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对策面对提升课程思政实效遇到的困境,高校应该积极应对,采取深化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加强师资培训等有针对性的对策,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成效。1.深化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入理解?72?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首先,高校要在广大教师中间大力宣传课程思政理念,让每一位专业教师都深刻认识到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专业课教学,其根本任务和价值旨归都在于立德树人,以帮助教师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因此,高校要定期组织各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课程思政开展常态化沟通交流,并定期组织各专业教师观摩课程思政名师的公开课教学活动,或邀请课程思政名师对本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优势。同时,高校要引导教师深入理解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要让教师深刻领会到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生硬说教,而应将其巧妙地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效果。其次,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有关课程思政的全局意识,推动全课程育人。高校要引导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自身除了肩负神圣的教书育人责任,自身的课程教学还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环节之一,还肩负着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的责任。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时刻提醒自己自觉提升道德境界、增长学识,进而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再次,高校要让专业教师认识到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高校要进一步推动教师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积极鼓励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资源,善于抓住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契合点,并将二者完美融入专业课教学中。[7]2.加强师资培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方法首先,高校要重点加强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培训,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培训机制。高校可以在每月组织教师观看课程思政名师示范课,并针对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教学研讨,引导教师结合自身课程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身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其次,高校在开展有关课程思政的师资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执教能力。高校要定期开展各院系之间的课程思政教研,使各专业教师在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中,扬长避短,积极学习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宝

  第34卷第1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03月贵经验,主动探索如何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全课程育人,主动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方式方法,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目标。此外,各专业教师还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心理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探索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法。例如教师可采用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小组讨论、情景式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获得感,进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学生认知与情感层面的进一步深化,推动课程思政取得实效。[8]3.完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为提升课程思政实效,高校应加快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管理机制。高校教务部门在规划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时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四个自信、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为主要内容,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宏观规划和针对各年级的教育内容分层设计。与此同时,高校教务部门还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进行职能分配,拟定课程思政培养方案,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各专业特色确定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指导各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使各科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分析教材和开展教学,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因素,切实推动立德树人取得实效。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充分吸取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为理论阐释提供学生熟悉的素材,如此才能形成各专业一盘棋的育人格局,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密切融合,而且有利于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其次,高校要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考核体系,将课程思政质量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薪资和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以此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具体而言,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健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长效机制。高校要重点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建立专项教师奖励,以激励做出突出贡献和显著成绩的教师。同时,高校在教学成果评价和教师考核方面都要增加针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内容的评价考核。再次,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高校要一改传统单一维度的课程知识评价,转向包括专业内容掌握水平在内的人格培养和素质培养等多个维度,强化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考察,从而激发教师努力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优势的积极性。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掀起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定期对课程思政模范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推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课程思政新格局,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4.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健全工作保障第一,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设计,保证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对课程思政的师资体系设计,高校应一改传统的只关心教学任务,转向融科研、教学、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制度体系,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也要以教师师风、师德建设为主。而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体系,高校应明确思路、抓住重点、突出实效,要制定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方案、改革方案和细化实施等可行性强的文件,推动各院系切实将课程思政纳入其工作议程中。此外,高校还要督促各院系尽快将课程思政纳入各专业学科的发展规划中,推动课程思政理念真正在各专业有效贯彻执行。第二,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机构设置。高校要尽快建立由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相关部门协作、各院系重点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相关部门的职能,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工作部,统筹协调与管理包括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第三,除了完善制度设计和机构设置,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完善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针对不同高校、不同课程和不同专业的特征,开展针对性指导,而且还要善于发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模范、标杆,进一步促进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经典范式。教育部门要定期表彰课程思政建设的模范高校,建设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中心,促成从国家到地方高校的多层次示范体系,积累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经验并进行大力推广,促进各高校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此外,各地教育部门还要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经费保障,一方面要科学划拨地方财政高等教育经费;另一方面,也要用好中央支持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专项经费,?73?

  Vol.34No.1JournalofHandanPolytechnicCollege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Mar.2021大力支持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经费来源的不同情况,科学规划和利用各类资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增加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投入。[1]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应努力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最大程度地利用课程教学的育人优势,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真正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职工作,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各专业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校教师更应该谨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时刻不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伟大使命,不断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成效,获得新进展。参考文献[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2]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21-128.[3]唐芳云.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价值定位的哲学审视[J].理论导刊,2020,(02):121-124.[4]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6-18.[5]李骏扬.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0-23.[6]齐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1):124-127.[7]赵志伟.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脱嵌性问题研究——以社会科学类课程为例[J].中州学刊,2020,(04):88-92.[8]王芳.“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6):35-37.[9]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12-14.[责任编校:张勇](上接第61页)后问题及幼儿期胆小怕生、多动、打人、注意力不集中等发育落后问题,补充发育弱项短板、增强发育强项长板,让孩子更健康、更优秀、更快乐!参考文献[1]黎珊.儿童保健护理系统管理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42).[2]明清.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49).[责任编校:张彩红]?74?

篇二: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价值

  【摘要】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高校教育中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作,借助多种方式和渠道把握教育方式。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实践活动对立德树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才。文章中结合新时期的需求,探究立德树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策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立德树人

  高校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生活情境中,优化学生专业知识,加强学生意志锻炼的一项活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完成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重视立德树人活动的开展,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价值,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素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

  1.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立德树人的平台作用。大学生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立德树人工作,为了保证其系统性,应当加强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和高校之间的联系,构建德育工作的平台,为德育工作提高新的动力,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

  展能够发挥高校育人的功能,引入培养学生的社会和企业资源,成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方面的文化融合,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软文化资源,保证立德树人工作有效的开展。2.提高高校教师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不能够采取放养式的方式,应当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融合,充分理解和分析实践任务,将理论充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研究水平的提升,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德育教育水平对立德树人工作有着深远影响。3.社会实践活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的发展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方式。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4.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高校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性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大学生面对实践问题时,应当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联系,寻找更多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5.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校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中,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分析能力和

  规划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大学生能够了解自身未来的就业前景,了解岗位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潜力,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目标。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开展的有效途径

  1.紧跟时展,创新理论和实践,提高实践教育的时效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高校应当结合社会精神文明的现状,根据学生的时代特点,不断优化和调整教育策略。强化高校在思想和价值方面的主导地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同时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2.社会实践和日常活动有效结合,加强社会基地建设。高校人才的培养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应当仅仅集中在寒暑假的时间阶段,应当贯穿大学生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组织学生开展基层体验活动,在企业中加强锻炼,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深化社会实践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走向正规化,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3.社会实践和第一课堂有效结合,不断扩展社会实践德育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可以结合第一课堂的要求,加强第一、第二课堂的联系,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扩展,高校应当将第二课堂的成绩融入到高校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效的统一,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现社会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建设。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断创新和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有效开展总结工作。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因此,需要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传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同时鼓励和表彰先进的社会活动学生。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社会实践团队不断创新,总结创新探索情况,加强实践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断巩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结语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实践是开展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教育功能,加强精心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发挥社会实践项目的平台作用,深入发掘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不断丰富和扩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篇三: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在这个过程中,“立德树人”理念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其价值与实践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议题。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

  1.增强人文情怀。立德树人理念要求大学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增强自身素质,这对大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成年人的心智更加成熟,而大学生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通过“立德树人”理念的引导与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探索自我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处境。在强调自我完善的同时,也在不断建立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时代的联系,增强人文情怀。

  2.促进学生成长。大学时期是大多数学生成长为成年人的过渡期,并且在这一段时间里,大学生主要的社交场所是学校。因此,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校园环境的支持。在这方面,“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阳光的花园”,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思想、学术等方面继续成长,形成健康成熟的个性和价值观念,成为具有良好生活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的优秀人才。

  3.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是未来的中坚力量,是整个社会的希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养成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而“立德树人”理念正是通过社会责任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承担意识。通过树立健康、开放、自信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充分担负起个人和社会的责任,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学校的立德树人实践

  1.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建立了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校园文化活动等,并广泛结合校园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学生偏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知识渠道和成长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术领域”的奉献精神。

  2.建立“强化学生领导力”理念。学校倡导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管理和组织建设。通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间和有益的资源支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学校开设了一系列有市场竞争力的课程,比如“管理与领导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

  3.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思想。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学思想,倡导学生缺点上“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盲目抵抗力”,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痛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拓展。

  在学校的立德树人实践中,学生们能够充分体验“成长和平等相处”和“学生和谐相处”的关键词。通过学校的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加强与社会相连的责任感,以此来加强自身的社会能力。这种做法在校园内形成了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得学校的“立德树人”理念能够在学生们身上得以真正体现。

  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立德树人”理念则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在未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深入实践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创造发展空间和健康成长打好根基,真正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篇四: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立德树人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的塑造。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人。

  立德树人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与人相处。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技能,更取决于他的品德和人格。

  立德树人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这样,他们就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不会轻易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动摇。

  立德树人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个人能力,更取决于他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立德树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它能够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

  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注重立德树人,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人。

篇五: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圆园21年第11期总第469期耘悦韵晕韵酝陨悦砸耘杂耘粤砸悦匀郧哉陨阅耘经济研究导刊晕燥援11,2021杂藻则蚤葬造晕燥援469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刘炳序(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立德树人”是建设教育强国这一系统性工程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意义。贯彻好“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事业发展及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对照这一概念的基本要求,当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也逐步显现出一些共性的结构性问题,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一大障碍。面对这一情况,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出发,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进行结构化、制度化的改革,优化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等关键节点,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发展大有裨益。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1-0079-03一、“立德树人”的时代理念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到来,教育事业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立德树人”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意义。(一)“立德树人”对新时代伟大征程的重要意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和世界范围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上下工夫,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全局上为思政教育提供指导,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将人才输送到新时代新征程的最前线。(二)“立德树人”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有学生学识的培养,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德行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把德行的教育摆在一切教育的首位,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德行教育的“德”具有丰富的意涵,高校思政工作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站稳立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不断检视反思,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三)“立德树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奠基工程和当今各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至关重要。对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推进发展将有助于学生更好认识所学专业和所在行业,把握当今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脉络,从而实现人才的优质、精准输送。“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使学生不仅拥有过硬专业技能,更具有卓越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社会需求,实现全面“立德”、精准“树人”。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对照“立德树人”理念的根本要求,当前国内各高等院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一些普遍的共性问题,可基本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模糊首先,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模糊的重要收稿日期:2021-01-21作者简介:刘炳序,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79-

  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知不够清晰。因为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机会,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职业规划通常由家长代替孩子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机会结合自身情况为自己做规划了。很多大学生连高考志愿是由父母一手决定的,这就导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独立抉择的习惯,从根本上缺失对剖析自身优势、选择职业理想和追求人生价值的主动性。除此之外,由于大学所学专业并不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上了大学后,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理解不透彻,很难找寻到明确的职业目标。多数学生在上大学后,由于惯性思维,仍然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分数最重要。他们只把职业生涯规划课当成一门普通的学分课,上这一门课只是为了得到必要的学分,并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没有真正结合课上的理论知识,基于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考虑自身的职业规划,在课后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自主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展现成效。这部分大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只注重职业本身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定位,并不重视自身状况和社会需要的结合,没有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没有考察职业规划可行性,没有结合社会职业规划发展需求意识,这就导致大学生即使做了职业生涯规划,也无法满足社会的就业发展。(二)课程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现阶段,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缺乏合理性。学校出于想让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的原因,将课程安排在大学生活刚刚开始的大一阶段。但是由于课时不够长,开设时间早,学生在对自己的专业还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很难与自身条件相结合,从课上提取到有用的信息。所以效果适得其反,反而在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前景和自身专业能力有一定了解后的大二大三学年,高校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安排,使得最终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教师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除了给学生安排基本报告以外,没有对于课后实践的追踪观察,对学生后续发展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因为随着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变化,规划需要不断复盘更新,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于职业前景没有清晰的认识,短期学习无法制定准确的规划,需要在此后结合对社会需求的理解不断修改复盘。在这类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缺乏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这就导致整个教育过程中缺失伴随自我认知发展的对于自身职业规划的改进。学生即便成功做了或长或短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踏入社会,由于现实的偏-80-差,也很难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三)课程教学方式刻板僵化大部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高校都更偏向理论教学,可是这门课除了向学生普及相关理论知识外还要启发学生,让学生懂得自己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结合实践认识自己的优势,了解职业市场,使得本人和职业需求的契合度更高,以此明确就业方向。如今,各高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过程中均存在灌溉式教学的问题,而这种只注重创业技巧理论教学的方式缺乏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学生很难在这个过程中认清自身在就业市场的局限性,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三、“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路径创新面对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实践的方向。(一)培养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诚然,近年来国内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价值偏差,主要表现为偏重薪资待遇、忽视行业发展前景,忽略中小城市发展潜力,缺少自我主见,好高骛远,缺乏实干精神。“立德树人”视域下,应从长远角度出发,消除学生的价值偏差,培养学生在选择职业、就职地区时全面考虑的能力,使其能够主动探索、自主分析问题、跨越障碍、解决问题,帮助其全局性地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就业局势。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们往往更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规划意识较为淡薄。高校教育要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对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产生客观全面的认识,科学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素质和未来的就业领域和创业方向匹配结合起来,避免学生产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的疑问,指导学生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规划,有效推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估到自我完善的历程。“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在以“目标”为导向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缺补漏的能力,增强自身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信心,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目标,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能够积极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持续拓展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广度及深度。

  (二)细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构建并完善高校具有针对性、贯穿性的培养模式高校课程设置应以帮助学生设立职业目标、强化就业所需能力为目标,固而应根据市场所需能力进行反推复盘,不断更新教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有准确的职业定位、健全的职业素养。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需细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打破单一课程设置,横向增加多元化课程设置,如测试、讲座、咨询、实践等,对学生进行以提高应聘技巧、增强职业竞争力为目的的训练,并定期进行测试,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在通过校园网帮助学生熟悉、了解“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可邀请权威专家,通过讲座宣传,给学生进行解读,帮助其深入理解。高校应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可设置辅导咨询室,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如学生遇到问题,提供咨询,避免闭门造车现象,以此保证服务质量,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达到更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阶段学生的实践机会稀少,高校可组织实习活动、联合其他院校举办相关的比赛,并合理设置奖项,尽可能提供学生实践平台以及训练基地,提供给学生们亲身实践、展现自我的机会。其次,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目标可对课程进行纵向分类,如考研、公务员、教师、外资企业、自主创业等,因材施教,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细化的基础上,课程也应当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培训形式,使其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另外,高校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在就业、教学、学工、团委甚至学生社团共同努力下,致力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强化“立德树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较为广泛。“立德树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扮演着学生的培养者、引领者、指导者的重要角色,师资力量和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应提高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聘用并培养思想参考文献:[1][2][3][4][5]政治觉悟较高、专业素养过硬、具有多方面知识储备和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在日常教学中,高校应系统开展“立德树人”教师培训,规范教师团队,例如,对教师队伍定期进行业务训练,邀请知名规划师到校进行理论指导,聘请企业代表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战经验,并鼓励其进行实况调研,学习先进的指导方法,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科学合理性。另外,建议学校在教师评比以及职务晋升中充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业绩,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最大限度激发高校教师指导“立德树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动力和教学热情。(四)高校、政府、企事业合作,共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人力资源服务部门、校企合作单位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校园网及时发布、更新就业信息,以确保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信息。同时,鼓励不同地区校企和校际之间整合教育资源,增进资源共享。高校还可设置“实习时长兑换学分”机制来激发学生积极性、创新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及落实支持高校大学生实习创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不可忽略的一点是,高校资源有限,很难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庞大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模式,政府应提供相应的帮助,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同时,做好沟通服务体系,构建人才信息网络,方便企业有选择性地招募适合的人才,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充分获取信息,帮助双方直接进行有效的联系,避免学生与企业之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使之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和谐就业的目标。综上所述,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要求,高校应当从对学生与职业规划相关的能力、意识、素质培养和高校职业规划的教师队伍建设出发,着力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结构设置,并促进校园及社会的各方面合作联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继续创新发展。彭婷.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9(27):61-63.王明香.论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J].教育现代化,2019,6(20):157-158.马钦娟.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6):115-117.朱倩“立德树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9):4-7.周玲“双创”.视域下的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7):202-204.[责任编辑柯黎]-81-

篇六: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立德树人理念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立德树人,即培养品德高尚、知识全面、技能精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一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在全面学习知识的同时,积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好的品德和精神素质,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完成社会重任。

  其次,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意义也是很大的。大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追求目标,认识到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关注社会,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最后,立德树人理念的实施还需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该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全面性的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们应该树立良好的师德,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践意义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完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具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篇七: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立德树人”传递大学生成长正能量

  作者:胡靖韬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7期

  【摘

  要】我党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如同一个磁场,充满着正能量,它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精华。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这一理念的优势,向我们的学生传递“以人为本”和“以生为本”的人性正能量、大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正能量、大学生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正能量、传递大学生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正能量、传递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正能量。

  【关键词】十八大;立德树人;正能量;全面发展;个体发展

  一、“立德树人”和“正能量”释义

  (一)“立德树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再次对教育的要求从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进一步明确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论得以再次更新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应当是如何教育好、服务好、管理好我们的学生的角度,要培养的大学生应当是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不仅要身体上健康发展,其人格是健全的、心理是健康的。

  (二)正能量

  “正能量”已于当下成为一个在青年人群体中颇为流行的新名词,结合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正能量”正在不断的发挥着自己的积极作用。在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一书中,他把一个人比作一个能量场,每个人都有自己未被发掘出来的潜能,要从本我达到超我的境界,需要激发自己的这种潜能,一个全新的自我将是一个充满自信、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人。因此,“正能量”这一概念其实指的是一个人心理上的积极向上、健康豁达、乐观进取、阳光温暖的动力与情感,它潜移默化的可以影响一个人自身,同时影响周围的人,给他人传递同样性质的正向能量,当下,“正能量”又被更多的人扩张解释为但凡是可以给人希望的、让人发奋进取、拼搏向上、追寻梦想、实践创新、健康的、阳光的、积极的所有的人和事。

  二、“立德树人”的正能量作用

推荐访问: 立德树人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树人 立德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