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5篇

时间:2023-05-01 02:55:01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三农问题”现状及解决对策浅析

  作者:高建春

  来源:《商情》2014年第25期

  【摘要】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始呈现良好的势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三农”问题的解决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面对三农问题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对策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特点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它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它是三农的各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国三农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以来,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始呈现良好的势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应清醒地看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虽然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的矛盾仍很突出;虽然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收入和生活水平仍相当低。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发展失衡现象仍十分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前已扩大到3.3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时期。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制约“三农”问题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包括农业资源禀赋不足,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双短缺”,由此带来的农民就业不充分是“瓶颈”;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农民转移就业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双不足”是实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风险”能力不强是症结。

  三、三农问题的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坚

篇二: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当代“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

  卷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为word格式

  目

  录

  摘

  要

  一、“三农”问题概述

  (一)“三农”问题背景和现状

  (二)“三农”问题阐述

  (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二、当代“三农“问题存在问题

  (一)收入缓慢与负担过重形成的问题

  (二)

  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产生的问题

  (三)

  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挑战

  三、当代“三农”问题解决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

  (二)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整理为word格式

  当代“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

  【摘

  要】:“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必然现象。“三农”问题也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民负担过重形成的矛盾问题、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矛盾问题和当前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是当前“三农”问题面临的主要难题。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对策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切实增加农民实惠;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逐步撤消乡级政府,减轻农民负担;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三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整理为word格式

  一、“三农”问题概述

  (一)“三农”问题背景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从而出现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的现象,所导致的后果是农村务农的积极性下降,农业的经历投入和设备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的人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在现在高速腾飞的社会中,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农村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通货紧缩的出现则会强化农村的小农经济,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三农”问题被提了出来。这种的情况会影响城市里居民消费,包括对农业产品或副产品的消费要求和水平。因为城市居民收入中恩格尔系数在逐年的降低,与此同时,他的生活质量在不停上升,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浮的价格也不会很大,在这样消费低迷的大环境下,蔬菜水果等农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不会很好,这样就会降低了农民和农业的收入。以为这一块收入在农村家里面占绝大多数的一块,就会很自然地降低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国的“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辉煌和巨大的成果。最近几年,中央更是整理为word格式

  强化了对“三农”的改革和扶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很针对的的支持“三农”扶持措施,展现了国家对进行“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尽管在政策的领导下,近年来全国上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多年期盼、十分难得的良好态势,形势令人振奋,但是当代的“三农”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将讨论当代“三农”问题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

  (二)“三农”问题阐述

  1.农业问题

  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当前农业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很多,表现在各个方面,但是,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农产品生产数量和农产品质量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断增加、我国新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依然存在很大的需求和市场。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因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工业的污染的存在,我国的耕地面积愈发的接近万亩良田的警戒红线;同时存在的缺水的问题和污染的问题也在加剧;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很低,农民种田并有进行产业化的创新项目,农用的机械设备也很破旧,农民没有接收良好的教育,在上述条件的影响下,我们国家的农产品产出在趋势上提仪表现出压力。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设计到工业原料的供给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农产品的质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产品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指标,二是食物质量安全指标。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整理为word格式

  突出,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和整理为word格式

  农产品出口市场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2.农村问题

  农村区域存在问题很多,可以归纳概括为两个当面: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公共服务包括水利、道路、电力运输和有线电视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公共品特征,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即仅仅通过市场机制,是不能很好地解决的,因此需要政府的投入,提供相应服务。目前城乡的之前的差距,突出在文化,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农村的环境方面有很多各个方面的问题。

  3.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可以集中概括为两个方面:农民的平均年收入水平和农民的社会地位。农民的年收入水平是“三农”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整个社会都很关注这个“三农”问题。农民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的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都是由农民的收入水平所控制的。我们国家的农民每年所取得的工资还是相当少,城乡有很大差距,东西部的差距大,每年的增长极为缓慢。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尽管如此,同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民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城乡的身份不同,总根源上说是由于所在地和户口种类的不同,导致城乡在各个方面的优惠不同,整理为word格式

  从而在就业机会,就业福利,子女入学,养老保障登方方面面受到的政策优惠也不一样,随着进城务工的人数的不断增加和提高,舆论的覆盖度不停地加大,人们心中人人平等的观点也不断强化,所享受的权利不平等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毛泽东也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多次提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他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记。”又说“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邓小平同时当时说,如果农业方面的问题不能够解决,我们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是不会提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品就永远提高不了。这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和命脉。

  我国的大部分区域都是农村,农村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未来主要就看农村的发展情况与否,都是制约自己发展的其实就是那一块自己的短板,我国有着自己的国情,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农村,我们仍存在很多矛盾。农村的各方面建设经济、文化,教育、卫生还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还是很不完善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次也可以看出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还是相当任重而道远的。整理为word格式

  我们党的基本路线都是联系群众,中国的农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使党政权来源的基础,顺应农民的要求,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了巩固,党的基本路线得到了贯彻,我党在新世纪的战役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现在的社会主义实业需要农民的支持,没有农业的发展,也就没有新中国现在的辉煌,搞好农业的也是为了12亿中国人的未来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确是目前中国改革和发展所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和重大问题。在诸多的工作中,要从政治的高度、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三农”问题。

  二、当代“三农“问题存在问题

  (一)收入缓慢与负担过重形成的问题

  农民收入最近几年的增长趋势出现回落甚至出现降低的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这个趋势变的更为明显,在西部一些地区的农民的每年收入甚至没有往年多。这个虽然有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原因,但是这不是主要的因素。据我们统计部门所获得的统计,1980~1985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提高了19.2%;1986~1988年均我国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幅就下降为6.1%;1989~1992年只有

  2.7%;1992~1997年因我国出台政策,调高了农产品的购入价格,导致农民收入又有所提高;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1%,而1998年开始农民的年均收入就直线下降,越来越低。1997~2000年,农民纯收入分别同比去年增长5.6,5.1,3.9,3.1个百分点,整理为word格式

  但收入的增幅却分别同比下降3.9,1.6,0.8,1.7个百分点,这1997到2000年农民的纯收入总共的下降幅度为8个百分点,尽管在2001年农民当年的进账相比于去年有提高,达到5.3%,2002年为6.1%。但这些人年中农民收入增长一年都没有超过7%。综上所述,其实所谓的农业税作为我国的收入的一部分,是国家征收的农民的,不管是在前些年还是在现在,都只是农民收入问题的冰山一角。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农业税的征收,所以说不征收农业税只能稍微缓解一下“三农”问题。

  因此,农民心中的经济压力依然是相当的大,虽然党和国家决定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事实上“三农”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而且农民收入的增长快慢,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民所承担的负担的轻重。这种收入过低与负担过重形成的矛盾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二)

  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产生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最根本的体制问题。周批改指出,从20世纪中期我们开始存在的城乡的体制区别,其实是对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区别对待,它突兀地把中国划分了两种类别,从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的考虑,这个体制不利于农村部分地区的经历的发展,农村部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还对农民进城务工设置了层层的阻碍。二元体制从文化上分割城乡,阻碍了农民现代化观念的培育。二元结构的矛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虽通过党和国家很多的改革的举措,现在的城乡分化的问题得到了整理为word格式

  渐渐的缓解整理为word格式

  ,单从现在的情况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更深一些的加强改革。现在的中国依然是城乡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格局和不同的政策优惠。现在的这一种情况所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农民被迫被钉在了自己家所剩余的一亩三分地上,农村有很多的人出现没有事儿做的情况。

  由于乡镇企业容量有限,约一半的的农村人口选择了进城。但由于长期被限制在农业,除了种田,农村的剩余妇女和儿童几乎没有工商业劳动技巧,加之城市铁桶一般的户籍管理制度,上亿的“打工仔”根在农村、身在城市,成为没有公民权利的“公民”。正如陆学艺指出的“:八亿农民搞饭吃,饭还不够吃”,使短缺经济更加短缺,越短缺就越加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这种积重难返的局面还大大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据有关研究资料,中国城市化水平比同等工业化国家低11~13个百分点。换算下来,等于农村土地多承载了十分之一多人口,也就是城市减少承担了十分之一的人口。在经济重心早已转移到城市并正在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情况下,我国仍有70%的人口滞留乡村,这在世界工业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样导致,我国中国的人口在农村,并且不利于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的推进。还会致使城市的发展无工可用的情况,这是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体现的一个问题,很多问题都由这个问题引出。

  (三)

  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挑战

  在我国家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着前所谓的挑战,首先,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农业管理机制整理为word格式,农业政策,法规等,和国际的农业市场格格不入,非常不利于我们的农产品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增加;其次我国小型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或者家庭农业作坊发展滞后,使我们国家经营农业的农户缺少核心的竞争力,无法同西方的商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极高的农场式经济相抗衡。我国的一些主要总作物的销售价格比国际上的价格要高,致使我们的产品失去竞争力。而加入WTO也会导致农民销售的利润降低,农民种地将几乎无利可图,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农产品生产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重为82%,农产品的自然盈利空间被极度压缩,直接导致了农民务农的兴趣下降,农业副业化的趋势增强。

  三、当代“三农”问题解决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使各个国家都将农业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中,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更需要我们政府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农产品价格方面的支持、补贴政策、财政信用贷款政策、农业保险制度等,使农民从政府的优惠中获得利益。由于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和农民,在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体制下,集体都缺少必需的积累,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农民纯收入抵充负担后,毫无效益可言,这个主体的投资能力微乎其微。所以,重视农业,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出,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投资体制,使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量。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首要的是大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为整理为word格式

  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其三,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整理为word格式

  使农民从增加投资中体会到实惠。

  (二)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农民负担和农民增加入收呈负相关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将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减负可以保证增收。虽然已取消农业税,但相关的农村制度改革仍迫在眉睫。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相关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保护农民利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措施。为此,首先要对县、乡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对我国现行财税体制中的分税制、财政包干责任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范围。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税收征管机制,逐步实现依法治税。其次,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按照规范、合理、简化、统一的原则确定税费种类及税费征收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考虑公平,也要考虑效率;既要减轻农民负担,又要确保基层组织运转和各项事业发展所必要的、最低的支出需要。除此之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还应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当前的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最主要的是改革乡镇的运行体制,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多服务群众,推进政府机制的改革,改变农村的教育教学的体制和方式,完善农村小学和中学等基础教育地点的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的安置,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和经费。整理为word格式

  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打开城乡壁垒提供了体制性保障。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商品保障。农村的人向城市的同意不可能瞬间到位,所以一定会要经历一些调整过程的时间。他们从农村到城市,是来城市务工的,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把自己放到城市中,而是觉得自己是局外人,他们从一开始在农村到现在在城市中生活,最后真正进入这个城市,我们不可以因为一些突发的情况和一些压力就停止这个变化,对于所发生的这些事儿,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措施来稳定社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减轻阵痛,帮助他们更好的在城市中生活下去。对此,党和国家出台各种相关的政策,来尽量少的限制乡镇的居民来到城市务工,减少他们的手续和麻烦,这种对策在短期间虽然可以放缓众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步伐,但是对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化解和解决问题没有关键的进展。歧视,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在城乡经济的差距过大的原因。

  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战略,发挥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使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从整理为word格式

  而带动周围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整理为word格式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三农“问题进行了阐述,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区域仍然存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农民问题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当代的“三农”仍然存在下面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民负担过重形成的矛盾问题,在国民经济普遍快速增长的今天,农村收入却呈下降趋势。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矛盾问题,二元结构的矛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下列对策。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切实增加农民实惠。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逐步撤消乡级政府,减轻农民负担。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农民收入。

  整理为word格式

  参考文献

  [1]叶昌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1).

  [2]董洪霞.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j).商场现代化,2006,474(1).

  [3]温家宝: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j).农化新世纪,2004,5.[4]马凯称解决三农问题是今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j).农机市场,2005,1.[5]李昌平,贺雪峰.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6,2.

  [6]申端锋,刘国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评述[n].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白宇阳.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2005,4.[8]程春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杭州农业科技,2007,1..[9]张建刚,杨艳.发展县域经矫加快社会蚕义新农材建设[n].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4.[10]李泽民.论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z).维普资讯,2008,1.

  整理为word格式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篇三: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姓名陈亚会

  考籍号913310100904专业、年级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系电话137********指导老师刘玮

  2011年4月8日

  目录

  内容摘要(1)关键词(1)正文(2)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2)1、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差距继续扩大(2)2、农民税外负担沉重(3)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3)4、农业发展面临新一轮的挑战(3)二、三农问题根源(4)1、宏观经济不景气(4)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5)3、以农补工的政策惯性造成三农问题久治不愈(5)4、现行农业税制(5)5、土地制度改革问题(6)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出路(7)1、三农问题的困境(7)2、三农问题的出路(8)结束语(12)参考文献(13)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最早由经济管理学博士温铁军于1996年正式提出,我党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引入正式工作报告,并随之迅速成为我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民增收困难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而且严重制约农村购买力的提高,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障碍。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服务“三农”文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政府和部门紧迫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三农”问题盘根错节,要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来加以解决才能取得实效。笔者认为: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状根源困境对策

  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

  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

  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

  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

  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

  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同时中国农业产

  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

  市场竞争,农民第一次出现了“手里有粮卖不出”的现象[来源请求]。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

  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

  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随之

  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

  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

  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

  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农村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步走”

  战略最大的挑战,从而使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

  三农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有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

  不少解决三农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未能根本解决。1997年

  后农民收入增幅骤减,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三农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可能跟

  前关注。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1、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一直比较困难。有研究表明,从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幅已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仅相当于同期城镇

  居民收入人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人在继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差距已扩大为1:3.24。

  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缓慢,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农民税外负担沉重

  从2002年期,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并已经取得初步出成效,农民负担切实减轻,农村税费制度渐趋规范。但是,由于村级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如农村基本建设、义务教育等问题),农民税外负担、隐性负担依然承重。例如根据北大陶然等做的一项研究表明,自1993年后,各省农民总负担(指农业各税和个体农户所交非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其他有地方政府收取,但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可以合法收取的费用+农户教育支出学费以及其他由学校收取的费用/农户家庭纯收入)都有所增加,而且农民负担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学费和其他教育支出(略大于学费)的增加;贫困地方的农民税外负担比富裕地方要重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

  首先,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带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据最新的模型测算,我国目前大约有1.7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待转移,占现有乡村从业人员人数的35%,就业压力相当大。

  其次,入世对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格局将造成较大冲击。入世后,从国外进口优质低价的大宗农产品,可能使我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

  最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很难在城里找到理想的工作。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2001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当年转移总数量的比重为23.5%,币2000年上升4.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6.9%,下降2.2个百分点;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0.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为12.7%,下降

  12.4个百分点。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4、农业发展面临新一轮的挑战

  1.1农业产业结构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现行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很好的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业用华的消费需。目前中国农产品结构,总体上来讲是“四多、四少”。及大陆产品多,低档产品结构多,普通产品多,原料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专用品种少,深加工产品少。品质差、质量低,是目前中国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支撑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存量上与新阶段农业的发展不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农业基本建设的速度明显放慢,农业基建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下降。例如“八五”时期与“六五”时期相比,农业基建的固定产交付率下降幅度接近30%。农业基本建设速度明显减慢,将会对新阶段中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强大制约。

  1.3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数量型的增长道路是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农业所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不容乐观。耕地资源的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者和日益连成一体的内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从

  国内情况看,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已经基本做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而且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已经改变。不仅出口的农产品面临激烈的竞争,而且进口农产品会逐年增加,国际竞争就在家门口展开。

  二、三农问题根源

  1、宏观经济不景气是自然20世纪90年代后期三农问题凸现的催

  化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表现为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两大经济特征。供给过剩表现在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1997年底,通货紧缩的势头开始出现后,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一方面是城市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农民异地就业转移困难,减少了农民打工方面的是收入;另一方面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导致乡镇企业严重,不少企业停工、破产,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回流到农业生产。

  除此之外,宏观经济运行还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内需不足导致的经济不景气,使得农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在外打工的现金收入的增长放缓,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而这又反过来制约了我国政府内需政策发挥的效果。

  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及由此造成的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

  三农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愈加凸显,最根本的制度障碍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我国长期以来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不合理,这集中反映到我国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城市及工业倾向。我国目前不合理的财政支出体制使农民负担重、增收困难的制度性因素。首先,目前我国对农业的财政开支仅为2000亿元左右,不到财政总开支的11%,如果扣除农民每年所缴纳的1200亿元税、费,净投入仅800亿元左右,投入明显偏低。其次,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农村承担过重的义务教育费用。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起来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在现行体制下,义务教育中的“义务”主要被转嫁给了农村社会和农民,加重了农村和农民负担,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3、以农补工的政策惯性造成三农问题久治不愈

  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工业化道路是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政策来实现的,而且是在农业较为落后的情况下来牺牲农民的利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为代价的。农业利润的外流使农民长期生活在较低生活水平上,约有7、8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元,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65%以上属于联合国粮农规定的绝对贫困之列。价格剪刀差政策所造成的后果是恶劣而严重的: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妨碍了三农的发展,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4、现行农业税制

  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我国在农村征收的税共有17种之多,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契税、土地出让金等等。其中由乡政府组织征收的有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牲猪屠宰税。这三项税要占粮

  产区乡镇整个税收的7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把其他税种也摊进了农民负担。我们所说的农业税制的范围,也就是这几种税。

  农业税是根据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征收的,到现在已有47年,中国农村的情况在28年以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条例一直沿用至今而没有改革。《条例》规定农业税的纳税人主体,主要是合作社(后来是生产队)。对农业税征收主体,规定得并不明确,实际上是由人民公社(后来是乡镇人民政府)征收。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经营的主体发生了变化,集体组织变成了千万个小农,纳税对象由集体组织的法人变成了人。基层组织包括乡村两级的干部成了农业税的征收主体,都成了向农民要钱的征税人!

  (1)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从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下降,甚至是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呈负增长。

  (2)农民负担过重、许多地方的农民负担到了农民不堪忍受的地步,农民群众怨声载道;负担重到一个什么程度?一般是一亩田200元左右,有的甚至400元。即农田收入的50--100%。

  (3)农业的发展面临市场的巨大风险,大综农产品的卖难普遍发生,由此而引起农业结构调整和品质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4)由上述原因而引起的农村发展停滞、教育萎缩、治安恶化等

  等一系列问题。

  5、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近来,关于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尤其是农地私有化,即土地的农民个人所有问题最令人关注。经济学界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各种观点都有。但无论是反对还是支持的,最后都落实到在土地农民个人所有之后如何恒好的保障个体农民的基础权益的问题上。也就是都在担心土地在农民个人所有后是否会造成土地不正常兼并和集中从而损害农民的根笨利益的情况发生。根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1996—2003年,七年时间锐减了7亿亩耕地,平均每1400万亩,且今年锐减速度越来越快。另由于这些被耕地大多在相对富裕的城市附近,大多是灌1.4个农民失去土地。这些失区土地的农民由溉良田,因此,每占一亩地,就大约有于就

  业困难和无社保,大多将成为城市贫民。照此下去,本世纪末,中国将不再有耕地,而数以亿计的大量的失地农民也将会涌入城市,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出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突出表现是:在生产力方面,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实现了向供求基本平衡和相对过剩的转变。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了5000亿公斤,这几年虽然略有减少,但长期困扰我们的12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这从全球和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生产关系方面,我国在农村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引导生产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在生产方式方面,中国农民所创造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改造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民生活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生活基本完成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跨越,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

  1、三农问题的困境

  1.1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危机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难度更大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具体到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

  1.2农民收入低,城乡贫富悬殊扩大

  数据显示,2000~2002年,全国减收农户占42%。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不断恶化。1997~200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7.8%,比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3.8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11:1。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达3.2:1。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根本性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因素并

  没有克服。现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产品供应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得最大的时期。

  1.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中国农村目前约有7亿多劳动力,其中70%强为农业劳动力,大约5亿人。农业耕地约19.5亿亩,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致只需要1亿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农村工商户约能容纳0.5亿劳动力。这样算来,我国农村还有3.5亿个剩余劳动力。3.5亿的剩余劳动力大军是个什么概念?国内比,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总数9000万人的3.88倍;与国际比较,分别相当于1.24个美国、2.4个俄罗斯、4.27个德国、5.73个英国、19.44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数!这3.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1.2亿是常年外出打工;余下的2.3亿,则滞留在土地上,一人的活三人干,紧巴巴将就过日子。国外一些学者称:中国3.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21世纪的头号大事,是"活火山"。

  1.4农民阶层作为既失利益阶层未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在政府主导型的、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处于体制转轨期的国家或

  地区,由于制度的安排必然会带有利益导向,各利益集团因此而划分为既失利益阶层和既得利益阶层。既得利益阶层是搭制度便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总占据有利位势的阶层,既失利益阶层则表现为在分配过程中总处于不利位势的阶层。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农民继续保持着既失

  利益阶层的历史角色。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中,农民既失利益阶层的历史地位并没有随着不公平的剪刀差的瓦解而改变,而是在沉重的税费负担,特别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肆虐下,进一步固化。

  2、三农问题的出路

  1.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谓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就农村论农村的传统思路和做法,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发展,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选择重点,加以倾斜和解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按照温家

  宝同志提出的要求,“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的重点一是要落实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农村的水利、生态、道路、通讯、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出钱,统筹安排。二是要落实在农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农村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要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由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与城市居民大致相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要落实在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上,要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实现城

  乡居民迁徙自由,就业一视同仁。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作为执政党,为了能够代表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当务之急是抓紧建立“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统一协调各涉农部门的政府决策,以实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1.2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使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向“三农”倾斜

  农业是弱质产业,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当代工业化国家一般都给农业以高度保护,如美国对每公顷土地直接补贴100-150美元,欧盟为300-350美元。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一般都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上。但我国可能是世界上少数负保护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公顷土地向农民收取的税费约为150-200美元。这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如果继续持续下去,“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希望的。

  从一些成功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美元之后,即开始转向保护农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基本完成从掠夺农业向哺养农业的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应该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就是从提取农业剩余转向保护支持农业,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取消农民负担,从根本上解决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此,建议中央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整,特别是逐步减免农业税费,把农村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政权运转的费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承担起来,从根本上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诚然,目前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财

  力来对农业进行补贴,但可以按照“三农”是“重中之重”的要求,压缩其它方面的开支,用于农业补贴。此外,每年用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政策性补贴有几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也可以用来进行减免农业税费补贴。

  1.3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大批劳动者滞留在农

  村,这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我国已提出加快城市化发展战略,并且在改革户籍制度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但目前农民进城的门坎仍然很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拆除城乡壁垒。这方面的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农民能进城,“进得来”。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建议我省象广东那样,在全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管理办法,采取按居住地进行居民登记的办法,把自由迁徙作为改革目标。二是农民进城后能“留得住”。目前我国有1.2亿人口处于流动状态,其中8000万到1亿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要把这些人变为城里人,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政府拿出一定的投资,建一些“团地”即“廉租房”,以很低的价格租给进城农民居住,使他们能在城市安居下来,成为“城里人”,从而解决目前城市农民进得来,留不下问题。只有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1.4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速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要务

  城镇化严格讲就是移民问题,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其变为城镇居民。首先是逐步打破城乡隔离的户籍政策限制,鼓励农民进城,但是农民进城后是不是能够在城市生存,这是城镇化最大困难,也是农民决定是否般到城市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取消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连的各种歧视农民政策仅仅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城市能够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提供致富的机会,吸引农民进城。考虑到农民自身的素质,无论是农民自办的企业,还是别的什么企业,都必须是以主要使用劳动力为特点的,如果城市经济是以资金密集和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那么提供农民的就业机会将会很少。所以在积极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因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索要吸收的劳动力素质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加以发展,已形成利于农民就业的产业链,不读啊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点对中小城镇尤为重要。

  1.5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变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现象,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从农业角度来说,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国家对农

  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一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农业本身的特点,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公的政策惯性,在这方面欠账太多。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扭转,否则将难以应对入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从农村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重的问题。现行的分税制只是对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权的划分,而缺乏对事权的划分,或者说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等,“事权大而财权小”使乡镇一级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如勉强维持对本地区民众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或尽力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则必然造成不少乡镇的负债和农民负担的加重;如减轻负担,又会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的危机。因此,在现行分税制基础上,应加快建立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权和事权、权力与义务相对称,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从农民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给与农民“国民待遇”,就是让农民享有平等的就业、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农民贫困与其说是收入贫困不如说是知识贫困。只是贫困是因,收入贫困是果,它严重妨碍了现代社会中农民的经济活动能力、收入创造能力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实现,日益加重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边缘化的趋势,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是造成目前农村与城市之间机会不平等,进而造成农民文化低、素质差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将会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鸿沟,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将会更加固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如果说,国家准备开始历史欠账对农民进行“补偿”,以解决历史“欠账”问题,那么就因从解决最基本的农民平等受教育的问题做起。

  1.6继续支持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乡镇企业不仅仅是吸收几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它关系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实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只有当这些问题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三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乡镇企业,也就是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以产业为依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农民,积累资金,提高素质,巩固和加快持续发展。具体说,就是要发挥其劳动力、资源和机制灵活等比较优势,在调整结构中寻求发展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特色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等新的增长点,为农村经济的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乡镇企业发展的停滞有若干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融资机制方面的原因。目前,多数乡、村办集体企业已经改制为个体、私营或股份制企业,在贷款方面已得不到基层政府的支持;而我国银行商业化结果是大银行日益紧缩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一些地方“高利贷”死灰复燃,“地下钱庄”盛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信贷紧缺的状况。因而,改革金融机制,开辟地方性和社区性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有效的扩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将有利于继续推动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对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解决三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协调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民增收,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解决任重而道远,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马晓河等.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张曙光.市场化与宏观稳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温铁军.双重困境下的“三农”问题[J].现代管理研究,2002[5]王小鲁.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J].比较,2002,(3)[6]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其后果——以安徽省为例[J].比较.2002,(4)致谢

  本文是在刘玮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的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深远影响,使我树立的远大的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篇四: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doc展开全文

  三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一)当前xx市“三农”主要特征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一样,主要表现为农业衰弱、农村凋敝、农民贫困,“三农”问题成为各级政府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从当前黄石市“三农”现状来看,尽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致富技能、投资理财、结算服务等等,但最核心、最迫切、农行又能有所作为的是信息服务和资金扶持。

  1、农业基础薄弱,缺乏现代农业的强力牵引。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陈旧,危及人畜饮水和农业浇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益日益下滑,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技术对农业支撑作用不强。规模经济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极低。

  2、农村贫穷落后,缺乏走向富裕之路的有效载体。农村人口多、底子薄、信息闭塞、经济规模小、就业压力大,传统农业和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难以承载农村快速富裕的重任。

  3、农民势单力薄,缺乏脱贫致富的救济途径。长期以来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最弱势群体,但因缺乏有效帮助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渴望脱贫致富。尤其是新一代有一定文化和技术特长的年青农民,创业致富的欲望更为强烈。但由于在信息、技术,尤其是资金上缺乏必要的支持,脱贫之梦难圆,绝大部分农民家庭仍是靠年长者在家种田养家糊口,年轻者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增收渠道异常狭窄。

  4、xx市金融服务“三农”现状。近几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宗旨,自然对规模小、附加值低、风险度高的广大农村经济不屑一顾,从而造成在中国范围最大、最需要金融造血的广大农村成为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带,成为银行信贷投入的“真空”地带。如xx市20xx年各家银行年投放贷款累计达50多亿元,直接投向“三农”的贷款不足1%。农村金融机构本来就极少,能直接或间接与“三农”联系相对密切只有农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去年仅有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即灵溪风味有限公司)从农行贷款200万元,农村合作银行

  政策规定农户每家可贷

篇五: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三农”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

  冯丽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0)002【摘

  要】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社会事业落后,农民负担沉重,"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面重视."三农"问题的成因既有资源因素也有体制因素,应主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对策: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

  【总页数】2页(P78-79)

  【作

  者】冯丽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

  1."三农"问题:现状、成因与对策2.破解中国“三农”问题:成因与对策(专题讨论)--“三农”问题:政策目标与实现路径的历史回顾3.破解中国“三农”问题:成因与对策(专题讨论)--“三农”问题与二元结构政策4.破解中国“三农”问题:成因与对策(专题讨论)--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和出路5.破解中国“三农”问题:成因与对策(专题讨论)--结构转换与“三农”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 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对策 现状及 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