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9篇

时间:2023-04-30 22:50: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篇二: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投,52%的投票者选择“脱欧”。经过三年多艰难的谈判,布鲁塞尔当地时间2020年1月29日,欧洲议会以621票支持、49票反对、13票弃权的票数正式批准了英国“脱欧”协议。两天之后,英国正式实现“脱欧”。作为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之一的英国实现了“脱欧”,是欧洲新自由主义史上的重大事件。新自由主义推动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又在新自由主义之下走向了分裂,英国“脱欧”背后正是新自由主义重大危机的缩影。

  一、英国的新自由主义传统与新自由主义下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新自由主义是英国现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起源于亚当·斯密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经20世纪30年代的伦敦学派得以迅速发展,后又被1979年上台的撒切尔政府加以广泛实践,使之在英国经济政治政策中起主导作用。作为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新自由主义被广泛接纳,蔓延至欧洲大陆,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对外战略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英国的新自由主义传统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衰退、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滞涨”危机。针对这种情况,凯恩斯主义却毫无有效措施。随着西方福利政策的破产,以哈耶克为首的朝圣山学社逐渐兴起,提出以恢复古典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古典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

  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把新自由主义的货币主义作为主导思想,反对英国工党所坚持的企业国有化、福利国家和国民计划经济的政策,对保守党政府的反危机政策表示强烈反对,倡导实行“撒切尔主义”,对福利国家体系开始推进其深度改革;提出了系统的、全面的放开国家干预、使自由经济恢复活力的经济政策;还发动了规模宏大的私有化运动。英国“撒切尔主义”与美国“里根主义”统称为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古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的作用。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认为这会妨碍个人自由,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

  (二)新自由主义推动了欧盟成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英国联合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机构,向全世界推行金融自由化和国家化政策,把西欧国家接受“华盛顿共识”作为前提条件,强迫德国、法国和新西兰等西欧国家推行市场自由化、放弃政府干预和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改革。新自由主义思想和政治的核心要素即市场中心观念逐步渗入欧洲其他国家和政治力量,甚至是一些表面激烈抵制新自由主义政治的左翼力量。[1]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欧洲其他国家政党中不断蔓延,这表明,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话语已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渗入欧洲的国内政治和欧盟制度。欧洲主要国家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体制改革以来,愈发强调要开放国际市场,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全球自由贸易。二战后,出于抗衡苏联威胁、消除战争隐患以及联合自强等现实考虑,欧洲开始了一体化实践。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通过区域一体化来推动全球一体化,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共识,英国顺势加入了欧盟组织。

  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由区域一体化组织开始向联邦化方向发展。1999年,作为经济一体化象征的欧元问世,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随着欧盟6次大规模扩张,27个成员国已经成为拥有5亿多人口,总面积达433万平方公里的全球第一大經济体。经济一体化对欧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提升欧盟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欧盟作为区域一体化的最成功范本,引领着全球化的发展。

  (三)欧盟主要大国存在新自由主义体制差异

  虽然欧洲主要国家纷纷进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但是英国与欧洲大陆在体制上存在明显分歧。英国与德、法等国同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英国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发轫地。英国模式主张国家对私人企业尽可能少地干预,实行自由经济、自由贸易;鼓励企业通过高风险获得高利润;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等。自由竞争曾给英国带来历史性的辉煌,失去竞争力也导致大英帝国没落。20世纪80年代初,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推行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使英国模式进入新阶段——“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德国、法国的新自由主义体制与英国有很大区别。在德国,市场自由受到国家调节的约束,实际上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即国家调节之下的市场经济,来保护市场自由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平,将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公平结合起来,既保护了私有财产,又推动了社会的稳步前进,保障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在法国,市场的自由离不开有效的行政管理,通常这一模式被称为行政管理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体制下,市场经济在国家行政管理下运营,行政管理有效解决了市场自由的盲目性和对公共部门的垄断和侵蚀,行政管理是为了维护市场自由,也是为了监督市场自由。

  基于此,在欧盟一体化建设上,英国主张把欧洲建成松散的自由贸易区,反对建立单一货币等一切深化措施,主张自由贸易区要不断扩大。这从欧洲自由贸易区与欧共体的区别也可见一斑。自贸区仅限于在成员国之间取消工业品关税和限额,而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农产品也不列入自由贸易范围,其联合与合作的程度要大大逊于欧共体。与此相反,欧盟在德法轴心的驱动下,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一系列的压力迫使英国重新看待英欧关系,并希望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明确英国与欧盟关系的新定义,为后来“脱欧”成为现实埋下了伏笔。

  二、英国“脱欧”源于欧洲新自由主义出现重大危机

  歐盟一体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事实上,英国基于光荣孤立的传统,从加入欧盟的开始就十分犹豫,后来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也一直“貌合神离”,甚至有时会扮演阻碍一体化进程的角色。尤其是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引发的金融和债务双重危机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间矛盾明显上升,多年来的新自由主义实践使得欧盟内部不均衡拉大,欧盟成员身份也使得英国民主体制遭受冲击。英国作为曾经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转而脱离欧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民众对近几十年来新自由主义造成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不平等加剧的不满,对以紧缩为主基调化解欧债危机造成社会分化的抗议。英国“脱欧”事件将新自由主义问题突显了出来。

  (一)新自由主义引发欧洲金融和债务双重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最终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对欧洲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均造成严重冲击,是欧盟成立以来遭遇到的经济衰退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破坏程度最大的一场经济和金融危机。从2008年第2季度到2009年第2季度,欧盟和欧元区经济连续5个季度负增长,经济收缩幅度均在4%以上,许多经济指标回到10年前的水平。为应对金融危机,欧盟及各成员国政府被迫实施了规模空前的金融救助和经济刺激计划,总支出规模相当于欧盟GDP的5%左右。

  经过一系列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欧洲经济开始艰难复苏。然而由于欧盟财政透支和微观经济增长乏力,债务问题又接踵而至,欧盟随之陷入了主权债务危机与经济低迷的漩涡中。从2009年10月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相继卷入债务危机之中,债务危机呈现出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边缘小国到核心大国不断深化和蔓延的态势,整个欧盟都深受债务危机的困扰。

  国际金融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英国《金融时报》主编马丁·沃尔夫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衰退的延续,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在货币一体化条件下的结果。[2]受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欧盟一体化结构岌岌可危,英国与欧洲大陆渐行渐远。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法国和德国对欧盟的主导性显现了出来,而英国在欧债危机中却将自己置身事外,其处境与地位都很尴尬,并且逐渐被欧盟区域内的其他大国排挤、边缘化。

  (二)新自由主义造成欧盟内部分化和不平等加剧

  新自由主义之下的欧盟内部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欧洲西北部地区经济发达,而东欧南欧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对发达的英国而言,虽然欧盟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但是英国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相对较大,比如要承担高昂的欧盟会费。而新自由主义进一步加剧了欧盟内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追求经济增长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逻辑即无止境地追求高利润,并且必要时可以以牺牲公平和平等为代价,造成的结果就是灾难性的贫困增加和严重的两极分化。随着新自由主义造成的全球发展不均衡加剧,在国际上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危机,如民主政治问题、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多元文化问题等,这些问题也深刻地冲击着新自由主义制度和体制模式。

  不可否认,新自由主义带动了金融化与技术变革的全球推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却使社会愈发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分层”。[3]从上层来看,金融化的日趋成熟促使上层精英群体获得高额的金融收入,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变革和全球化的推进,从全球市场中获利。而从底层来看,由于知识水平以及技术能力低下,不仅在一国之内被精

  英群体所压榨,也在一体化区域内日益沦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并且还要受到外来移民的冲击和进一步掠夺。金融危机之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国家恰好反映出“新自由主义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与经济精英力量的恢复或重建密切相关”。[4]由于财富分配不公,欧盟内部富人与穷人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内部分化导致国家、地区的动荡和冲突不断,移民问题使欧盟内部的分化雪上加霜。

  (三)民众对新自由主义的逻辑和价值观失去信心

  在欧盟内部,作为应对危机和社会冲突的唯一解决方案,新自由主义已经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渗入到了欧盟各国的决策机制中,主流政党失去了选择,民主也失去了意义,民众也有了对既有秩序的失望乃至寻求新的带有颠覆性的替代力量和政治议程的渴望。[1]因为当新自由主义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就被镶嵌在英国的国家治理机制中,成为政党执政的逻辑,这意味着新自由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开始发挥作用,中下层民众的意见很难有有效表达的途径,民主制度逐渐被侵蚀。

  自撒切尔执政以来,新自由主义的标志就是“削减”和“私有化”。而英国民众对政府削减医疗保健支出和公共福利、冻结公共部门工资感到失望和愤怒。《英国医学杂志》指出,仅在英格兰,紧缩政策就导致了12万多例额外死亡,而英国最大的食品银行称,自2013年以来吸收的人数增加了73%。与此同时,到2016年,旨在消除紧缩状况的赤字增加了53%。其他许多类似的事例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弹,他们不仅是反对保守党政府,而且是反对推动其政策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正不断受到攻击。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英国人认为欧盟成员国身份正在削弱英国独特的身份认同。[5]对新自由主义失去信心的民众自然而然地会走上了反抗新自由主义的道路。

  三、后“脱欧”时代欧洲新自由主义的走向

  英国“脱欧”成为现实,欧洲新自由主义由此陷入了严重危机,但是摒弃新自由主义仍是遥不可及的。后“脱欧”时代,随着英欧关系出现大变革,欧洲大陆的新自由主义秩序开始失衡。过去由区域一体化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中,国家的意志被弱化,但是随着英国与欧盟的逐渐脱离,英国或将以更加自由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贸易往来,新自由主义之后可能是更极端的新自由主义。

  (一)欧洲大陆新自由主义秩序的失衡

  英国历史性地退出欧盟,直接导致了英欧关系变革,对英欧日后的经贸往来是重大考验。虽然英国强调,“脱欧”后,欧盟仍是英国主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但过去长达三年之久的“脱欧”过程毫无疑问已经逐渐瓦解了英欧双方之间的信任和友好关系。按照谈判双方的约定,“脱欧”后英國与欧盟随即进入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一方面,即使没有了欧盟成员国的身份,英国仍需遵守欧盟规则,按照现有规则进行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并按期缴纳欧盟预算费用;另一方面,根据此间谈判双方的约定,在过渡期内,英欧双方将继续就贸易、金融、渔业、航空业、医药业和国土安全等方面进行漫长而艰难的谈判。未来英欧关系的走向以及英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谈判的结果。

  对欧盟而言,“脱欧”对欧盟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在欧盟内部,英国是紧随德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其国际影响力都不容小觑。英国的退出,使欧盟失去了一员猛将,同时多了一个对手,无疑会削弱欧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另外,英国的退出也给欧盟其他国家带来了负面效应,使本来就“貌合神离”的欧盟组织更加缺乏凝聚力,其他国家一旦效仿,欧盟将分崩离析。

  对于英国而言,“公投结果对英国的影响最为直接,不仅为英国经济带来一段时间的不确定性,也会加剧国内政治的碎片化”。[6]“脱欧”后的英国也面临艰难的过渡期,除了调整与欧盟的关系,英国自身也急需重振经济、解决内患、提升国际地位。“脱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英国不再受欧盟规则体系的束缚,英国未来将以更加独立的角色面对欧盟组织和全球市场。

  (二)逆全球化中“国家主义”的强势回归

  英国“脱欧”可以说是一个“逆全球化”的现象,改变了过去新自由主义史上以区域一体化推动全球化的逻辑。过去,区域一体化作为实现全球化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在使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失去了各个国家作为独立主体的经济贸易、政治往来的自由。被束缚在区域一体化的规则和高压之下,新自由主义国家必然要冲破这些束缚,在新自由主义逻辑之下实现新的发展。

  从英国脱欧看西方制度困境观后感

  从英国脱欧看西方制度困境观后感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甚至同一化,经济全球化也并不排斥和否定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途径的的多元化。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新自由主义普遍衰败之下,普通民众已不再相信精英们所鼓吹的“开放自由的经济增长可以自然让每个人都从中获益”,全球化、一体化对他们已经不再有吸引力,他们转而依赖“民族国家”,[7]“国家主义”开始回归。英国民众希望英国脱离了欧盟的束缚之后可以再次成为创新国家,“随时准备带领世界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见,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国家”的概念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弱化而回归到强势地位。

  英国“脱欧”派主张“脱欧”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欧盟组织限制了英国的国家自主性,这有违英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实际上,在“脱欧”公投之后不久,英国就在外交上制定了名为“全球英国”的外交政策,试图增加国家自主性,回归“国家主义”,实现英国与国际上各主要国家的单边外交关系,尤其是英美特殊关系以及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关系。不同于作为“欧盟”会员国的一员,脱离欧盟的英国开始将外交眼光从欧洲大陆放眼到更广阔的新兴经济体。摆脱了欧盟束缚的英国,其国家利益不再受区域共同体利益的压制和侵占,更灵活的外交战略和外贸政策将陆续推出,国家作为国际社会最重要的主体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新自由主义之后是更极端的新自由主义

  英国“脱欧”的成功,让世界哗然,也被定义为是全球化的倒退。但是全球化并非只有区域一体化主导这一种模式,国家作为全球化的行为主体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脱欧”公投时,英国政府对英国国际角色的判断是,英国不会退回到过去英国利益和价值观优先的孤立主义,而是作为“全球化英国”的角色屹立于世界。英国前首相特雷莎·梅多次强调,脱欧可以使英国摆脱欧洲一体化模式的束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以更加独立的身份加强与欧洲大陆之外的国家的交往与合作,进一步打开市场并参与全球贸易往来。

  而从全球化的角度而言,英国“脱欧”事件,确实给新自由主义秩序带来了冲击,甚至在公投结果公布的当天,英国股市就发生了大震荡,暗含着英国可能会调整未来部分政策。但是,对英国和欧盟双方而言,这何尝不都是新自由主义改革和调整的一个契机。保守党“脱欧”派及独立党之所以不满意欧盟,是因为他们想执行比欧盟政策更加令人不满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比如缩减劳工福利、缩减移民福利、缩减儿童福利等等。[8]英国退出欧盟,看似是放弃了新自由主义,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脱离欧盟的英国要重振经济,首要的是要重振市场经济自由、实行私有化、减少税收、削减政府开支与社会福利。另外,对英国社会本身而言,要限制外来移民,尤其是欧盟成员国移民工人,就要减削对他们的福利,维护本国尤其是本国资本家阶级的利益。

  新自由主义是为资本和富人代言的。只要沿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都只会扩大而不会缩减,“脱欧”后的英国只能继续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以追求利润为导向,因此,“万物皆可商品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资本逻辑的发展必然导致“全面市场化”。而资本有着“自由”的属性,尤其是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为资本的流动和增殖提供了自由空间,表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资本自由化”是资本发展的内在要求。[9]最为重要的是,只要资本主义能够继续发展,就一定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私有化”这一根本属性丝毫不会动摇。基于此,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完全契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至此,新自由主义的脚步不会停止,新自由主义之后可能还是新自由主义,甚至是更极端的新自由主义。

篇三: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

  

  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彭绍仲;李振华

  【期刊名称】《开放导报》

  【年(卷),期】2001(000)002【摘

  要】@@近20年来,国际经济次序比以前更自由、更公平,然而,世界上贫富分化却越来越严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如何面对拥有技术和资本优势的跨国集团的挑战,如何在世界经济舞台努力争得一席之地,是一个重大问题.

  【总页数】3页(P7-9)

  【作

  者】彭绍仲;李振华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相关文献】

  1.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J],彭绍仲;李振华

  2.建声条件是决定语言可懂度优劣的主要因素[J],曾维坚

  3.语言知识是决定英语写作成功的主要因素[J],李永大

  4.决定南美白对虾养殖成败的主要因素[J],闫雪崧

  5.消纳、创新、成本成为决定风电发展主要因素[J],本刊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不同的机构对国际竞争力作出定义的有: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在1985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的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经合组织在1986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和竞争力》一书提出:“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但又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累加或平均的结果。”1994年,经合组织将国际竟争力的概念定义为一种创新能力。1998年,经合组织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生产要素取得持续的高收益和高使用率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WEF)在1985年将国际竟争力定义为:企业主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

  不同的学者对国际竞争力作出定义的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H一O、邓宁等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种比较优势,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之所以比其他国家或企业有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其在生产率、生产要素或所有权方面有比较优势。按照Krugman的新贸易理论的解释,竞争力是某种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的反映。SMarkusen在1992年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一个国家通过贸易使实际收入的增长高于其贸易伙伴,则说明其有竞争力。Cohen和Zyman在1989年认为,国际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一个企业有竞争力是指这个企业能够在建立和保持市场地位的同时获得利润的能力。

  尽管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是一个难以统一定义的复杂概念。借鉴国内外有关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成果,可以认为,国际竞争力只有在国际比较中才有意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实际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国家增加国民收入和财富的能力,其二是指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所表现出的竞争力。前者为广义上的竞争力,定义为综合竞争力,后者是狭义上的竞争力,定义为出口竞争力。

篇五: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

  

  国际贸易学案例分析&阅读思考

  一、第一章案例分析:

  外贸“双顺差”难题如何破解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中国外贸顺差产生原因、影响及对策〕

  答: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经常项目顺差,指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

  资本项目顺差,指入出境投资、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1.我国外贸顺差产生原因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两个方面分析。经常项目顺差方面,材料中主要总结为以下四个原因:

  1〕储蓄率过高,内需不足。材料中提到储蓄-投资=经常项目顺差。而我国的储蓄率一直远高于投资率,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其次高储蓄低消费,会引起产能过剩而内需不足,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

  2〕国内外经济的周期性变动。材料举了两个例子,1993年中国经济过热,同年中国贸易出现逆差,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IT泡沫破灭对中国的出口增长造成重要影响。2005年,特别是200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相对疲软,进出口增长速度受到影响,因而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

  3〕中国的出口股利政策。包括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出口的汇率政策以及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等。

  4〕出口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中占支配地位。在当前的国际生产网络的价值增值链中,由于中国所处的特定位置,不管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如何,也不管宏观经济周期如何,由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加工和装配地位所决定的加工贸易是一定要创造贸易顺差的。

  资本项目顺差方面有以下原因:

  1〕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和利润前景,引导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但国外直接投资的外汇应该没有被用于购买外国机器设备、技术和管理,转化为直接的贸易逆差,而是转变为外汇。换言之,这些投资者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兑换成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2〕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使得上述外资流入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扩大外资流入。

  2.外贸双顺差的影响。材料中提到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双顺差是同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相联系的。外贸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顺差取得了大量资本输出,然而我国的投资收益长期是负数〔除2005年〕,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运行。

  2〕大量的外汇储备给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困难。而且,2002年以来,美元已经开始了所谓“战略性贬值”的过程,中国的外汇资产已经缩水。一旦美元大幅度贬值,中国外汇资产将会大幅度缩水。

  3〕因为外国投资收入汇出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中国在未来可能不得不进一步扩大贸易顺差以便维持经常项目的平衡。

  3.应对双顺差的对策:

  1〕扩大内需,减少储蓄。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公共财政支出,同时通过财政和其他手段,例如法律、法规,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以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从而降低储蓄率。

  2〕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投融资体系改革,使国内储蓄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允许人民币更多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

  3〕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和政策中减少乃至不鼓励外资的流入。取消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对内、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取消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实行与WTO不相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对某些特定产业的进入等。

  4〕矫正失衡的经济结构。尽快调整外资、外贸和产业政策,必须加速市场化进程。宏观经济政策应与上述调整相配合,并能促进这些调整的进行。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二、第二章案例分析:

  “美国制造”又回来了

  〔结合2008年后美国“制造业回流”及中美制造业成本、劳动效率的变化,谈谈中国如何应对当今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

  一般而言,制造业回流是指跨国公司将过去在海外投资及生产的制造业转移回国的现象,主要包括海外工厂搬迁回国内以及通过本土建厂取代海外生产等情况。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霸主在经历“去工业化”过程后,由于制造业转移和金融投机过度,导致产业日趋空心化,大量工厂倒闭,国内经济衰退,贸易赤字急剧上升。为应对市场萧条、失业率攀升等问题,近年来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部分海外制造业迁回本土发展。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促进国内就业和制造业成本相对下降〔中国工人工资快速增长、美国工人工资增长缓慢、海运运费降低等,具体下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制造业回流在美国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时机,减轻社会失业人口压力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特点是以尖端技术为核心、广泛的利用自动化生产技术、利用资本、能源和科技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本国的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

  2.中美制造业成本、劳动效率变化

  美国制造业成本的相对下降是制造业回流的一大原因。制造业成本不应只考虑工人的工资水平,还有场地、能源、技术、劳动生产率、运输成本等因素。

  以中美比照为例,材料中指出,从数量看,我国仍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从发展趋势看,2004-2013年,我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增长超过200%,年均增速超过10%;而同期,美国增长幅度仅为27%,年均增速不足3%。

  美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增强的原因还在于北美丰富的资源以及能源。有资料显示,美国的可开垦土地面积比中国多出5.3倍,水资源是中国的4.6倍。2004-2013年,我国工业用电价格上涨了66%〔2013年我国工业平均电价0.58元/度,比美国高出30%左右〕,工业天然气价格上涨了138%;而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使则其能源价格大幅下降。能源价格的下降,使得产品长距离运输成本也大大下降,相对国外制造成本的上升而言,在国内设厂的优势大大提升。

  劳动生产率的比照更加明显,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美国的10%,而在高端制造领域,美国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20倍以上。从增长趋势来看,过去10年中,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00%以上,低于制造业工资成本增幅;而同期,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接近5%,高于劳动力成本增长速度。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在15年8月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已经极大缩小。

  应对当今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应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高科技产品两个方面来考虑。〔因为工人工资的上涨是不可抗的,能源成本又收到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有如下几条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以及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前者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产品的生产量以及防止人工生产带来的良品率低等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后者的发展可以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能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提高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其次也可以使得制造业中减少中间产品的进口,我国制造业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多中间产品〔螺纹紧固件等〕缺乏自助研发生产能力,依赖进口。

  具体措施可以是加强企业与高校的交流,鼓励高校人才进入企业的研发部门;鼓励高校学生自主科技创业,利用政策和资源扶持企业发展。

  2〕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加强市场标准,进行企业间的合并或者优胜劣汰。我国制造业劳动效率低下的一大原因在于企业产品质量意识不过关,使得制造过程中废品率高,提高了劳动成本,同时降低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3〕提高工人素质。如同材料中之处的,高素质的工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能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在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大的大环境下,让更有素质的职工进行生产会更具优势。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三、第三章案例分析

  〔运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下例中意大利瓷砖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的原因〕

  答:

  0.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过产业和企业持续的以较低价格想国际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并获取利润的能力。去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这又决定于四组要素即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还有连个辅助因素:国家政策和机遇。以下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这个几个条件,对意大利瓷砖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要素条件分为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两个方面。

  基本要素方面来看,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位于地中海式气候区,温暖湿润,有利于瓷砖生产过程中慢慢晾干这一环节,为瓷砖生产提供了气候优势。其次,意大利有使用天然石料的传统,使得瓷砖行业在意大利兴盛有了社会文化的支持。再次,意大利的艺术传统也给了瓷砖行业在设计上的很大优势。

  推进要素的产生,来源于意大利瓷砖行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之后。瓷砖业的发展诱使技术人员开办自己的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研发新的加工工艺和培养行业技术人才,结合意大利艺术院校的优势,使得瓷砖生产从成本、技术以致设计上都有源源不断地优势推进发展。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国内需求旺盛直接影响一国公司和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1〕老练、挑剔的买主有助于高标准的建立〔2〕前瞻性的买方需求有助于国内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3〕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以及独立的买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意大利有使用天然石料的传统,使得意大利人均瓷砖使用量全球第一,国内需求十分旺盛。旺盛的国内需求会对瓷砖产品产生竞争优势的动力,此种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国外需求所取代不了的。来自国内需求的信息常常会在公司决策中占支配地位。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到国内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对该产业的竞争优势也有很大影响。相关产业会促进有关产业的创新,由于信息、营销渠道等服务的共享,相关产业的国际成功会带动有关产业的国际成功;支撑产业能降低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并不断进行产业合作、促进创新。

  材料中指出瓷砖行业集中的萨索罗地区,拥有几百家瓷砖生产公司和釉料、瓷漆、瓷砖设备的辅助公司,而且萨索罗地区辅助设备行业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此外,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会离开企业开办自己的设备制造企业,也要进行创新、提高设备质量,降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低生产成本。使得整个行业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可以看出意大利国内存在着与瓷砖行业相关的行业及其支持行业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提高其竞争优势。

  4.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波特强调,强大的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得以产生并长久保存的最强有力的刺激。

  由于国内需求的旺盛,加之瓷砖企业的生产成本较低。意大利瓷砖制造商为争取到零售渠道会展开激烈竞争。零售商需要成本低、质量高、外观美的瓷砖,迫使成产企业在技术、设计上不断创新、模仿。

  5.政府&机遇

  二战后,在国内需求旺盛期过去以后,意大利企业抓住机遇,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抓住机遇可以打破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而一国能否抓住机遇仍取决于以上四个要素,机遇只是辅助因素。

  综上,意大利瓷砖行业满足拥有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要素以及抓住机遇〔材料中没有提到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不过想必肯定有支持〕,使得瓷砖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如此有竞争力。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四、第四章案例分析:

  “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

  〔请结合一下昆山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历程,体会昆山之路的含义,谈谈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加工贸易对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启示〕

  1.昆山的发展之路展现了这样一个发展特点:1〕积极寻求发展,1985年未被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自费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投身发展,谋求更好的发展途径。2〕抓住机遇,勇敢走出去。在有了国家政策之后,就加快利用外资开展加工贸易的步伐,引进一大批加工贸易项目,参与国际分工,集聚了充足的发展后劲。3〕向高端化发展,盈利手段从一开始的加工贸易逐步发展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生产,扩大自身竞争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2.参与国际分工和开展加工贸易是昆山经济发展的起步点。加工贸易固然是高消耗、低附加值的产业,然而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初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加工贸易的好处在于用自身优势交换技术和资本。发展初期昆山拥有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固守这一亩三分田,只能一直贫困下去,而利用加工贸易来到达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创造时机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既能获取经济利益,又能寻求发展方向。加上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使得昆山引进了大笔外资,有了更充足的资源去发展。这两点,打下昆山发展的基石。

  3.启示。昆山之路带给我的启示在于:

  1〕坚持开放带动的发展主战略,并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丰富其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展其广度和深度,找到一条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2〕有了原始资本积累之后,要积极创新,寻求自身的竞争优势,不能一直沉浸在初级产品的加工中,要发展提高地区自身的特点,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五、第五章案例分析

  〔没有耶!!!〕

  六、第六章案例分析:

  盘点被外资收购的国产品牌:靠“卖身”走国际化

  〔结合有关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分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应该如何看待民族品牌被合资的问题?政府有没有必要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扶持民族品牌?〕

  答:

  如材料中所述,当前我国有许多名噪一时,百姓耳熟能详的国产品配被外资控股和收购,如大宝、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等等。外国资本能控股国产品牌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跨国公司在化发展战略存在“收购”这一内容,二是国内企业自身希望借助世界巨头公司的知名度来提升销售额,实现更加宏伟的目标。

  然而现状是,许多被外国公司收购的民族品牌在被收购之后一蹶不振,渐渐的淡出公众的视线。如当初重庆企业“天府可乐”一度占有国内市场75%的份额,在被百事可乐公司收购之后,发展势头越来越衰弱,逐渐从一家国家重点企业变成了重庆市特困企业。究其原因,其一,许多企业并没有保护品牌的意识,再加上不熟悉游戏规则,以至在合资协议中埋下种种隐患,从而导致自主品牌的流失;其二,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合资过程中要么将自己的品牌拱手白送,要么就低价贱卖;

  上案不是个例,如材料中所述,被收购的民族品牌越来越多,在笔者的印象中这些品牌也开始在走下坡路,因此民族品牌的发展形势刻不容缓。

  民族产业、民族品牌的发展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企业利益偏离国家总体利益。外资企业的技术、标准、品牌、生产销售网络等与中国劳动力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企业处于产业链中增加值最低的环节,只能获得低廉的劳动报酬和地租,而外国企业攫取了绝大部分利润。

  没有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崛起,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就会因缺乏竞争力而在利润分配格局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中国的产业结构就只能徘徊在产品附加值低的阶段而无法得到优化,中国就只能是一个世界性的生产车间而不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转变,中国的发展就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威胁。因此,民族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来支撑。

  因此政府必须重视民族品牌合资这一问题,也应一定程度上扶持民族品牌的发展。

  3.政府的应对

  1.要从保护经济安全、维护民族利益出发,注重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保护和发展,培育和扶持重点企业,建立行业安全预警机制。在允许外资进入而又不能被外资控制的行业,严密关注并实时监控外资进入的规模、市场占有率、产业链构成等情况。当产业安全受到威胁时,政府应限制外资进入这种行业。要在鼓励和引导国内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引外资,消除地方政府对外资引进数量人为制定指标的现象。

  2.要采取降低信贷门槛、扩大信用保险业规模、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等扶持措施,切实解决内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增强国内企业在外资引进过程中的主动权。当前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中央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过程中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一些企业出现资金困难,这为外资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国家要区别对待,扶持民族企业、民族品牌的发展。

  3.要加强对反外资垄断的监管力度,尽快在《反垄断法》的基础上制定操作性更强的配套规章制度,保护我国的产业安全,确保经济发展主动权。控制外资并购、防止行业垄断符合国际惯例。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具有完善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管理机制,对外资并购国内制造业实行行政与法律干预。我国应充分吸收和参考国外反垄断和跨国并购审查的立法经验,尽快完善《反垄断法》,明确外资恶意并购或行业垄断的界定,严格限定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条件。同时,通过立法设立外资并购和反垄断审查机构,加强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审查和制裁。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七、第七章案例分析:

  西门子家电:贸易壁垒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以下是有关贸易技术壁垒的一则案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答:

  0.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出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出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到达限制进口的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材料中欧盟所设立的“绿色壁垒”势必会影响中国企业在欧盟的贸易,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

  1.负面影响。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一直是低廉的价格,而非技术或高级人力资本。欧盟建立的绿色壁垒所设定的技术要求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还难以到达,势必会对家电出口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正如材料中西门子家电的理念,技术贸易壁垒会刺激企业发展自身的技术,创造新的产品,寻求新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一直以来依赖于低廉价格创造优势,求其根本还是依赖于自身的劳动力成本低和政府的补贴政策。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遭遇技术性壁垒,一方面是外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但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对产品技术标准不高、执行不严、企业标准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这次贸易壁垒的设定,会使我国政府及企业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研究,借鉴发国家加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这是为了确保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如上所述,贸易壁垒带给我国的并非只有负面影响,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我国制造业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换来的价格优势已经不能维持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技术贸易壁垒是反映出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技术标准意识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应在这一次吸取教训,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对国际技术标准的研究。通过资本、技术、人才来到达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极高产品质量,降低污染等过程,才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根本措施。

  详解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其设立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境内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推进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上海自由贸易区将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扩大服务业开放、税收更加优惠等政策,探索对国际人流、资金和货物的全面开放制度。同时进行改革创新,实行服务业市场准入放开、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基本项目可兑换、商业登记制度等制度。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实际上是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型的探索为依据,作为我国以后改革发展的样本蓝图。

  2.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能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把握。我国如今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然而正是由于政府对相关产业的补贴,才使我国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必然会导致很多进口国家对我国的大量出口贸易行为产生抵触的态度。进而产生贸易纠纷,而近年来的贸易纠纷,总是让我国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能有一个没有贸易壁垒的市场,有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展现前瞻性,成为国际上经济贸易的主导方。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下,能使我们清醒的反思如何在国际市场中更好的掌握主动权,从而改变经济运营模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正是面对这样变化无常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才需要设立一个纯洁无杂质的自由贸易实验区

  3.自由贸易区创造的贸易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所创造的就业率高达80%,它们的存在,对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迫于非公平竞争的压力,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面对失业人群,这无形中就增加了社会负担。所以公平、自由、健康的经济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所必要的条件。而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一是在该地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二是给市场一个信号,说明自由贸易的可行性,让中小企业看到希望。

  4.自贸区本身的经济带动作用。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时机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将极大推进港口经济、总部经济的发展,这也将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上海自贸区也将对长三角经济起到巨大带动作用。自贸区的核心是自由贸易,即在这个区域之间的相关贸易管理是相对宽松的,自由化程度高。跨到这个自由贸易区,就等于走到了国际市场。因而一个地方设立自贸区,将给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辐射和聚集效应。

  上海自贸区以“一国之内”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一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离岸金融和航运服务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会促使上海成为继伦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转口贸易港,对我国的外贸也将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八、第八章案例分析:

  中美半导体芯片争端案

  〔运用所学的WTO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对集成电路可以采取那些符合WTO原则与规则的支持措施〕

  答: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应得到一定的保护和支持,但不能让企业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支持才能发展,应让企业参与到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并且笔者认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另一个方面是加大我国对WTO规则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谈判力和话语权。〕

  1.利用关税保护原则

  关税保护是WTO各成员国唯一的贸易保护手段,因为关税能使各国的保护状况一目了然,便于对各国保护水平进行比较和监督。

  保持一定的关税有助于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一定价格优势。但是关税保护原则的另一面是关税只能减不能增,因此要维持关税水平,不能再降低。此外,关税减让原则也存在着例外,当发展中国家基于保护国内特定工业、保证收支平衡等理由可以在关税减让方面享受非对等待遇。

  2.利用幼稚产业保障条款和

  《GATT1947》第19条规定,当以成员方因承担GATT所规定的义务而造成进口产品数量大为增加,给国内相同产品或与它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威胁时,这一成员方在防止或纠正这种损害所必须的程度和时间内,可以对上述产品部分或全部暂停实施其所承担的义务,或者撤销或修改减让。

  这一条款指出,当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因技术或价格劣势造成巨大损失时,可应采取必要措施,如限制进口或提高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

  《GATT1947》给予了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包括非互惠原则和让发达国家尽可能的多承担义务,并“在适当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发展。

  我国可以利用当前仍是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挣得保护集成电路产业的权利。

  4.加强科技投入,鼓励竞争

  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仍是需要依靠国家的科技投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让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鼓励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优胜劣汰。这才是加强我国不只是集成电路产业,也是其他科技产业的正途。

  美国及中美洲各国与欧盟进口香蕉案

  〔是运用所学的WTO知识,分析下面案例中欧盟的香蕉进口规则违反了WTO的什么原则和规则〕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答:

  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一个成员方给予另一个成员方或非成员方的贸易优惠、特权、和和面,必须无条件、自动地给予所有其他成员方。具体的,从《GATT1994》第1条第1款:“各地约国间对于进出口货物及其有关的关税、规费、征收方法、规章手续、销售和运输方面,一律适用于最惠国待遇远足。一缔约国对原产于或运输网任何其他国家所给予的绿意、优惠、特权和豁免,应当立即无条件的给予来自或运往所有其他缔约国的相同产品。”

  欧盟香蕉条例中有关经营者类别的规定,对来自非ACP〔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的香蕉进口所要求提供的资料多余来自ACP国家,为ACP国家的香蕉进口提供了优势和便利,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及《GATT1994》第1条第1款。

  该原则是说,就货物贸易而言,是指在贸易方面成员之间相互保证对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相同的待遇。《GATT1994》第3条第4款指出:“一缔约方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方领土是,在关于本产品的国内销售、推销、购买、运输、分配或者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该不低于相同的国内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材料中的进口许可程序,作为一种对进口产品的行政管理措施,也必须受到该条例的岳树。欧盟香蕉进口的经营者类别规则中,B类许可占配额的30%,且可以有偿转让,是诱导经营者去购买欧盟的香蕉,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和《GATT1994》第3条。

  3.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数量限制是一种最为普遍的非关税措施,它通过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数量来保护本国市场,从而阻碍了京城,与WTO对各成员方只能通过关税保护本国现骨干产业的规定直接相违背,因此WTO将其列入取消之列。《GTTT1947》第11条中规定,任何成员方除征收税捐或其他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成员方领土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成员方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

  乌拉圭回合谈判则要求降级有配合转化为等效关税。

  4.《进口许可证协议》

  该协议要求各国在实施进口许可证时“不偏不倚,一空正的方式加以实施”。

  欧盟在实施进口许可证措施时,具有明显的偏向ACP国家的倾向。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九、第九章案例分析:

  东南非共同市场及其关税同盟

  〔分析东南非共同市场成立的必要性及对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并谈谈一体化组织与发达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的一同及其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答:

  表达的。经济一体化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税同盟理论说明有两种效应会影响一体化组织的经济发展,而无论是贸易创造效应还是贸易转移效应,对于同盟内国家来说都是有利的。关税同盟把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稳定下来,对于加强和深化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之间会起到很大作用。

  COMESA的成员国通过形成关税同盟,消除关税,统一对外税率,使得投资和资本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形成成员国自身的竞争优势。

  2〕大市场理论说明当经济一体化到达共同市场之后,会有更大的优势。1〕阻建共同市场之类的一体化经济集团,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利益。2〕形成共同市场后,自由贸易和生产要素的自由转移使各成员国厂商面临激烈竞争,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下降。3〕一体化经济集团内各企业为了应付市场扩大和竞争加剧,必然千方百计增加投资,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材料中指出,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在非洲大陆形成一个巨大的贸易市场。关税同盟的简历意味着商品和服务的流动将得到改善,生产商有一个巨大的市场以销售产品,地区内贸易会增加。此外,地区一体化进程度的加深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强,将向私营部门传递地区一体化进程不可逆的信息,从而促进跨境投资和增加就业。

  3〕在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一体化贸易集团依靠集体的力量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会比单个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对于COMESA成员国来说,内部市场小,生产能力低,各国无力在国际市场上开展独立竞争。经济一体化后,既能通过资本和要素的刘同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又会以经济同盟

  的形式参与国际竞争,将比单个国家发展远远有利。

  2.与发达国家一体化组织的异同。

  1〕相同:一体化组织内的具体目标和行动路线基本一致。主要都是围绕贸易、关税、投资、货币、签证等几个方面展开的。设立自由贸易区,确保成员国之间的服务和货物自由流动,消除贸易壁垒,达成经济一体化。进一步的,建立致富联盟,最终建立货币联盟,发行单一货币;实行共同签证政策,实现人员自由流动和居留自由

  2〕差异:最主要的差异还是单个成员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实力差异。使得该一体化组织整体的实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话语权没有发达国家一体化组织的强。其次在于组织对成员国的约束作用,发达国家组织有更完善的体系、制度,也有足够的执行力使成员国履行承诺。〔相关资料显示COMESA很多设想仍是在“进行中”〕

  1〕内部的困难。如前述组织对成员国的约束是否到位决定了一体化组织一体化的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程度和时间。成员国本身的市场小,生产能力低会使服务、资本等要素在成员国间的流通达不到预期,无法进行最合理的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

  2〕外部的困难。前述中提到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效应,该效应会对同盟外非成员国不利,因此在形成关税同盟时,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经济组织的压力。开放市场后国际资本流入会给当地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对成员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未必是好事。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

  〔运用有关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建成对世界贸易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谈谈中国的应对之策〕

  答:

  .1〕对成员国的影响

  TPP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美国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TPP将消除超过18000种商品的关税,从而促进美国农业、制造商以及中小企业的对外出口,支持美国的国内就业。另有研究说明,受TPP影响,新西兰将在2025年GDP提高0.9个百分点,出口提高6.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也将得到提高。

  2〕对非成员国的影响

  自由贸易区具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在促进成员国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同时,TPP可能对非成员国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从而使其利益受损,形成对非成员国的歧视性和排他性。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全球再次出现一定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依存度越来越深,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中国制造正走向全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家,但TPP经济圈出现以后,必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

  1〕将会大幅度减少中国对外贸易总额。TPP成员国内实现零关税贸易,也就意味着自由贸易顺利开展,加之这些国家业务存在的技术优势、以及各成员国之间运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我国制造业原先存在的一些成本优势,将会大幅度降低,这就不利于我国的出口事业。

  进口领域,我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很多原材料如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都离不开进口,所以进口总额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持续增加,这种进出口总额的不对称关系,就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失衡情况。对外贸易条件会出现恶化,随着而来的是外汇储备的减少,将严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将会大幅度降低工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凭借着低成本优势已经走上了全世界,工业产品的大量出口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家。TPP出现以后,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各成员国之间实现了自由贸易,这就会大幅度降低一些贸易成本,中国制造的优势就会慢慢丧失。TPP框架协议对成员国内的劳工、环保、知识产权等都做出了严格要求,我国的一些规章制度势必也会向TPP协定靠拢,环保成本、人工成本、知识和信息成本都会大幅度增加,我国工业产品的价格就会大幅度攀升,这样,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都会逐步丧失。

  3〕严重影响我国同东亚、东南亚的经贸关系。长时间以来,东亚、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我国稳定的贸易伙伴,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地区也享受到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成果。其中,日本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持续增加,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则是我国原材料和重要资源的稳定供给基地。TPP经济圈的出现,就会严重影响我国同东亚、东南亚的经贸关系,由于一些成员国都处于我国的周边地区,这些国家之间自由贸易的实现,就会严重影响中国同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加之东南亚地区劳工成本的优势开始发挥作用,一些跨国资本开始从我国撤出,纷纷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这也会变相恶化我国同部分东南亚国家之间正常的经贸往来。

  TPP的出现已经是不可违抗的现实,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不可防止的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当前的环境中,我国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促进对外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1〕同TPP建立友好关系,为对外贸易事业开拓空间

  加强对TPP其他主要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已表示欢送中国加入的国家,如澳大利亚等,以及那些以中国为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沟通,在内部形成接纳中国的声音。不管是否加入TPP,我国都应同TPP建立友好关系,以影响各参谈国的判断,为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开拓更为广阔的操作空间。

  2〕建设由我国主导的自贸区。

  一是把现有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其他国家的自贸区升级,在市场准入、服务贸易及投资等相关标准方面加大开放力度;二是加快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谈判;三是推进金砖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谈判;四是与成员中以我国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优先进行双边自贸区谈判并尽快签署协议等,通过各个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快速发展。。

  3〕加大改革步伐,重塑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当前,我国应结合TPP的贸易准则,实施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放资本市场,提高金融业的内资和外资的准入水平;加快国企改革,增大市场竞争,消除垄断,对有条件的企业推进民营化进程;推动劳工标准、环境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或靠拢,在国际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把TPP视为我国在国际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制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过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来重塑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优势。

  虽然近况不是很乐观,但我仍对国家的发展势头保持乐观态度。首先,中国应放松心态、从容应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意识到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如此类的挑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战,TPP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美国虽有意借TPP孤立中国,然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等孤立措施,必然不可能如美国预料的实现。其次要加强对外合作,尤其是对周边国家如日韩等的务实合作,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单一国家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当初中央卫视一带一路的特别节目名字就叫《细说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分工精细的经济时代,共同体是多么的重要。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十、第十章案例分析:

  怎么抓住第二波全球化红利

  〔谈谈对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转型的思考〕

  答:

  1.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的困境。

  1〕贸易增长势头大幅减弱

  2〕贸易的地区结构不平衡,一是对发达市场的出口比重仍然较高,二是欧美仍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发达市场需求的下降会造成近期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整体增长乏力的不利形势。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客观上也为欧美频频对我国挥舞贸易保护大棒提供了口实。

  3〕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尚未完成。近年来,我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在外需下滑的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企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竞争优势。

  4〕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出口产品遭遇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以及高端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我国高新技术等产品出口所受的限制明显增多。如欧盟对我国无线通讯产品发起“双反”调查,美国、欧盟、印度等对我国光伏电池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这显示出我国新兴产业产品已成为各经济体贸易限制的重要对象。

  1〕针对我国借鉴“给予内需的全球化经济”,我认为十分可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国内需求旺盛直接影响一国公司和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1〕老练、挑剔的买主有助于高标准的建立〔2〕前瞻性的买方需求有助于国内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3〕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以及独立的买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此外,扩大内需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一直靠出口拉动造成的被动局面。如上所述,我国依靠出口达拉动的经济增长主要面向欧美在内的发达国家,对欧美有很大的贸易顺差。拉动内需可以缓解印发达国家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出口疲软,并且减小对欧美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出口贸易条件不会因有巨大顺差而持续恶化。

  2〕人才转换战略。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战略的实质是推进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升级。对外贸易发展转型升级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特别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民工荒”现象频发,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难以维持。

  此外,在越来越多产业领域,我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同质化竞争及与发达国家的高端竞争使对外贸易深入发展遇到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如之前提到的技术贸易壁垒问题。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要素资本日益丰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牌、知识产权、技术和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不断充实,企业国际化竞争意识和能力迅速提升,这为我国企业改变低成本竞争路线,适时顺势攀升产业链,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成功实现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准备了条件。当前,我国应该用创新和科技等高端要素代替资源、环境、劳动力等传统低端要素,以生产要素的转变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环境适应能力,通过构筑对外贸易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式,不断推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十一、第二章阅读思考:

  全球商业革命、瀑布效应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阅读下面的文献,并结合20世纪末以来发生的全球商业革命,谈谈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启示〕

  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末发生的全球商业革命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在跨国公司重组并购浪潮中所形成的高度产业集中,二是由核心公司对其所在价值链所进行的系统集成的管理手段,三是在系统集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价值链各个层面的巨大的集约压力,即所谓的“瀑布效应”。对此给我国的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中有以下启示:

  1.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面对竞争,并进行产业内的企业整合,优胜劣汰,发展出有竞争力的企业。全球商业革命见证了大规模的以资产重组为目的的并购活动。21世纪初期,在全球市场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和或高度品牌化的领域(这些领域主要服务于掌控世界大部分购买力的中上收入群体)出现了这样一条规律:数家巨型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高达50%的市场份额。

  因此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时,要积极投身市场,让市场检验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中生存下来,之后对产业内较为弱小却又发展特色的企业进行兼并,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2.加强技术研发,走到产业链的中心成为产业集成者。系统集成者都对其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主要企业的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系统集成者与其上游的一级供给商之间的关系远远超越了价格关系。来自众多领域的主要一级供给商与系统集成者建立了长期的伙伴关系。系统集成者的计划与协调功能也延伸到了价值链的下游。新的信息技术被用来监控使用中的机器设备产品,及时向系统集成者反馈信息,从而可以制定最正确的养护和维修计划。对下游企业网络的渗透并不限于复杂资本密集型产品,在消费品领域,系统集成者与物流公司一起紧密计划协调系统分销流程,以降低分销成本。

  走到产业链的中心,与上游供给商和下游销售企业建立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使自身产业从原材料供给-产品生产-产品运输-产品销售的过程中都良好的运转,比其他企业更加快捷、高效形成优势。

  3.瀑布效应带来的产业高速集中。此次商业革命中,产业集中的进程并不只局限于系统集成者这一层面。公司通过同时购并核心业务和剥离非核心业务而进行的整合过程正在高速向整个产业价值链扩展。在各个产业部门,拥有强大技术和市场营销能力的系统集成者们在其众多的供给商中积极物色佼佼者,通过产业计划的形式选择可以和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协作的联盟供给商,因此出现了“瀑布效应”

  系统集成者激发了整个价值链结构的全面转变。作为加入供给链的条件,每一个供给商都必须努力到达源于系统集成者的严格要求。因此,供给链的每个层次都发生了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产业集约。这一瀑布效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竞争的性质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比外表看来的更艰难,他们不仅面临着要赶超系统集成者的巨大困难,而且要赶超供给链中每个层面的强大供给商也是异常艰巨的(即隐藏在水面下的、看不见的冰山部分)。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十二、第三章阅读思考:

  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反思与重构

  〔阅读下面文章,谈谈“新结构经济学”与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启示〕

  答:

  1.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简述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证明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并取得利益。

  要素禀赋理论是在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较成本理论中影响生产成本的要素只有一个;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是,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一样,此时影响产品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另一个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即商品价格的不同是由于商品生产成本比率的不同;成本不同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

  新结构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新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新结构经济学建立在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然而与这两个理论不同的是,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静态的,而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以每一个时间点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为出发点,认为一个经济体在一时点的经济结构是由当时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的。要素禀赋可以随着时间变化。

  在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的经济体,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其产业根据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这个经济体一定是出口导向型的,其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能够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创造最多的剩余,进行最快速的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就会逐渐变为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产业也就要相应升级到资本相对密集的、新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3.对中国的启示

  新结构经济学的重点就在于如何才能使企业和政府自发的根据一个经济体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和产业。有以下几点:

  1.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其相对稀缺性。而这样的价格信号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得到。所以,有效的市场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制度前提。因此要建设有效的市场,让市场充分反应各资源禀赋的价格波动,从而能是产业和技术的选择具有前瞻性。

  2.产业和企业积极升级转型。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资本积累很快,原来具有比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较优势的产业就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需要先行企业率先升级到新的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同时,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也要随之完善,以降低交易费用,使产业、技术升级顺利进行。

  3.政府应发挥因势利导作用,促进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所谓潜在比较优势,是指这个产业的要素生产成本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这种成本优势是由要素禀赋结构也即比较优势决定的。但是,由于软、硬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这个产业的交易成本过高,在国内、国际市场尚无竞争力。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鼓励先行企业进入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并帮助其降低交易费用,使潜在比较优势变为现实竞争优势。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篇六: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

  

  英国脱欧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英国日前举行了脱欧公投,超过半数以上的英国公民选择了脱欧这一选项。这一事件也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英国退出欧盟的利弊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英国脱欧的主要利与弊,一起来看看英国脱欧对欧盟的利弊吧!英国脱欧的利弊

  原标题:“脱欧”10大利弊

  英国人准备好了吗?“脱欧”之利:

  1、“脱欧”之后,英国可以不必向欧盟缴纳每年数十亿到上百亿不等的会费。以2015年为例,英国向布鲁塞尔支付的欧盟会费高达178亿英镑,相当于每周缴纳3.5亿英镑。按照“脱欧派”的设想,省下的这笔钱可以贴补英国巨大的公共服务开支。

  2、“脱欧”之后,英国就能大幅减轻对欧洲经济的援助义务,不必担心被日益严峻的欧债危机所拖累。更何况,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大陆经济体要求加强欧洲政治联盟的呼声逐渐增强,而这正是英国最担心和抗拒的事情。

  3、“脱欧”之后,英国可以摆脱欧盟在各个领域所制定的严格的生产标准和监管法规的束缚,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英国媒体称,仅仅是欧盟现有的100项生产标准和监管法规,就给英国企业增加了每年330亿英镑的生产成本。摆脱这些条条框框,英国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可以扩大,进而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脱欧”之后,英国政府就不必再为那些来英国求学的欧盟学生提供贷款。以2015年为例,英国大学共接纳了71000名来自欧盟各国的本科生,耗费了英国政府大量的助学贷款。而根据往年经验,这些贷款通常不太可能获得偿还。省下的这笔钱,就能用来资助英国本地的学生或其他教育用途。

  5、“脱欧”之后,英国政府就可以加强对边境的控制,减少移民的涌入。根据欧盟“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英国必须接纳外来移民。2015年进入英国的净移民人数为33.3万人,其中有18.4万人来自欧

  盟成员国,创历史最高纪录。不断涌入的移民客观上占用了英国大量的公共资源,并抢走了本地人的就业机会。

  “脱欧”之弊

  1、“脱欧”之后,包括一部分中国企业在内的大批跨国企业可能会重新考虑在英国的投资规模,甚至撤出英国。国际企业和资本之所以青睐英国,看中的不仅是英国6500万人的市场,更是有着5亿人口的欧盟市场,以及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密切的经济往来。“脱欧”让英国的这些优势荡然无存,国际制造商会向欧盟内部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转移生产线。

  2、“脱欧”之后,英国对外贸易将面临萎缩。英国生产的商品28%销往国外,其中45%出口欧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盟成员国内部的“零关税”待遇。“脱欧”将使英国进出口关税大幅增加,英国出口业的竞争力将下降,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上涨,进而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涉及进出口贸易的300万就业岗位可能受到影响。

  3、“脱欧”之后,英国与欧盟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势必受到影响。一方面,英国的教育机构无法利用欧盟的科研经费,邀请欧盟各国的顶尖学者到英国讲学;另一方面,英国本地的学生和学者也无法借助欧盟框架下的合作机制前往欧盟其他国家交流、深造。

  4、“脱欧”之后,英国公民在欧盟地区的行动自由可能受到限制。例如,英国人无法在欧盟国家自由地工作、生活、定居,也无法购买当地的房产,或者享受当地的医疗服务。即便英国政府有能力通过一对一的谈判解决这一问题,但势必要耗费一定时间,进而对当下的跨境人员流动造成影响。

  5、“脱欧”之后,欧盟其他国家的移民无法自由进入英国。在一些劳动力短缺的行业——不论是劳动能力要求不高的普通行业,还是对顶尖人才较为依赖的高新技术行业,雇主都无法自由聘请哪些技能匹配、成本较低的移民雇员,进而对企业竞争力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将大量外来移民拒之门外,将令英国这个向来崇尚人道主义和绅士精神的国家背负巨大的道义责任。

  英国脱欧后对欧盟的影响

  24日,英国公投以赞成脱离欧盟而尘埃落定。这一意外结果将给欧盟预算、资本市场一体化、贸易协定谈判、金融机构等带来冲击,也将拖累欧盟经济发展。

  在预算方面,英国是欧盟预算第四大净出资国,排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之后。

  按2016年预算安排,英国需向欧盟缴纳194亿欧元,欧盟将返还英国70亿欧元农业和地区补贴。英国“脱欧”后,欧盟整体预算和再分配将受到影响,欧盟成员国需补上这个预算“窟窿”,同时调整相关补贴方案。

  在投融资方面,英国“脱欧”还意味英国将离开欧盟正在着力打造的资本市场联盟,该联盟旨在为公司和投资者清除障碍、灵活撬动资本、疏通投资渠道,为基础设施项目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所需资本以促进增长和提高就业。

  英国是欧盟资本和金融市场的重要部分,欧盟股市一半资本通过英国资本市场筹集。英国“脱欧”对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是一个打击,同时也将冲击伦敦金融中心地位。

  在贸易协定谈判方面,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可能会对“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产生影响。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曾警告说,英国“脱欧”风险和其他欧洲政治问题正在削弱TTIP谈判前景。

  如果欧美顺利达成TTIP协定,双方将建起世界最大自贸区,涵盖全球约40%的经济产出和50%的贸易活动。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加里·赫夫鲍尔表示,受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影响,TTIP谈判将被推迟到“遥远的未来”。

  对金融机构来说,英国“脱欧”的冲击也不小。欧洲投资银行(EIB)预计将受到较大影响,因为英国在该银行的资本份额为16.1%,英国“脱欧”后,其他欧盟成员国或将不得不补足英国份额。问题还在于,英国的离开有可能影响欧洲投资银行目前的AAA信用评级。

  专家普遍认为,英国“脱欧”必将拖累欧盟经济增长。根据摩根士丹利欧洲经济团队测算,英国“脱欧”后,在“温和”和“高压”

  两种情形下,欧盟2017年经济增速将可能下降0.7个百分点和两个百分点,并且区域内金融环境将出现显著紧缩状况。

  负面冲击大,利空欧元

  欧盟在全球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大打折扣。当前,欧盟总人口占全球接近10%,GDP占比高达24%,进出口占比均在15%以上。所以欧盟在国际诸多事务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英国的经济、金融、军事实力对欧盟国际地位贡献巨大。从总人口来看,英国总人口6488万,占欧盟总人口的12.76%,仅次于德国和法国。从经济总量来看,英国GDP占欧盟的17.56%,仅次于德国。从对外贸易来看,英国对欧盟对外进口的贡献高达14.5%,对出口的贡献达11.6%,也仅次于德国。如果英国脱欧,欧盟不仅是损失会员费那么简单,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均会受到影响。

  英国脱欧对欧盟的影响负面冲击大。

  首先,欧盟内部不稳定性增加,欧盟在全球的影响力将被削弱。英国是欧洲最强的国家之一,完全是支撑欧盟的三根台柱子之一。从总人口来看,英国总人口6488万,占欧盟总人口的12.76%,仅次于德国和法国。从经济总量来看,英国GDP占欧盟的17.56%,仅次于德国。从对外贸易来看,英国对欧盟对外进口的贡献高达14.5%,对出口的贡献达11.6%,也仅次于德国。如果英国脱欧,欧盟不仅是损失会员费那么简单,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均会受到影响。如果英国人走了,欧盟这个草台班子还能不能撑得住就很难说了。这将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示范效应,“脱欧”洪水很可能会进一步泛滥。

  其次,欧盟的自由贸易进程可能放缓,欧元存在下行压力。英国是欧盟与美国、日本之间贸易投资协定的坚定支持者,一旦脱欧,欧盟自由贸易的进度也可能放缓。近几年欧盟暴露出债务危机、难民流入等诸多问题,内部分歧增加。这些都给增长乏力、通胀低迷的欧洲经济带来不确定性,欧元存在下行压力。

  不过,英国脱欧公投给欧盟强响了警钟,这或许能令欧盟下定决心,进一步改革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英国《泰晤士报》指出,法国和德国似乎认为,采取新措施,加强外交政策和防务合作,以及进

  一步推动共同市场的深化,可以让全世界相信,欧洲计划仍有生命力。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有必要采纳的、关于加深财政和政治一体化的新建议,可能不会被提上日程。不过,德国和法国在这种一体化应采取怎样的形式,以及应当向布鲁塞尔让渡哪些主权权力的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

  英国脱欧影响中国企业商标的十大问题

  1.商标权在英国——基于注册还是使用?与中国不同,在英国商标权可以基于使用。英国不全然适用“申请在先制度”。

  2.英国如何审查中文商标?英国商标局审查中文商标不需要申请人提供英文翻译或者音译。

  3.英国商标申请是否会审查绝对理由和相对理由?否,英国商标局仅针对绝对理由进行审查。另外,英国商标局会进行商标检索,看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服务上是存在在先相同或者近似商标。如有,英国商标局会通知商标申请人和在先商标所有人。由在先商标所有人决定是否针对在后商标申请提起异议。不提异议的话,在后商标申请则获得注册。这是与中国商标审查制度非常不同的一个地方。这也意味着品牌所有人需要商标监测服务来检索第三方申请的与品牌所有人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

  4.英国法律如何界定“近似商标”?

  英国的审理标准与中国基本相同。评判近似的基本标准是申请商标与在先商标比较,是否在字形、读音、和/或商业/概念含义,标识整体印象以及显著性主要部分相同或者近似。

  5.在英国,异议他人商标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一般商标申请初审公告日起2个月内可以提起异议。如果向英国商标局提交了TM7a表格,那么异议期可以延长1个月。一旦异议程序启动,到作出裁定通常需要12-18个月的时间。如不服裁定,可以向法院或特殊指定官(商标专家)申请上诉。最近上诉成功的机率没有那么高。

  6.是否需要提交商标使用声明?

  无论是商标申请阶段还是商标获准注册后,都不需要提交商标使用声明,但需要在申请时具有在指定商品/服务上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

  7.英国注册商标什么时候开始有面对不使用撤销的风险?和中国的3年不使用撤销不同,在英国自商标注册之日起满5年起,任何人可以提起不使用撤销程序。

  8.在英国如何证明商标的使用?权利人需要证明商标在5年内已投入真实使用,不能仅是象征性使用(即,仅为了维持商标注册的使用行为)或者内部使用,应当是为了取得或者维持英国市场份在指定商品/服务上的商业性使用。--这一点和美国商标制度是非常相像的。

  通常来说,以下证据可以用来证明商标的使用,所有证据应当体现商标标识并且在5年时间段内:

  发票(证明产品销售)、价目表、标签、签条、产品包装、基于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宣传展示、清楚显示商标的产品或者产品包装照片、产品目录、宣传材料、报纸广告、网站网页以及其他宣传资料。服务商标在使用场所的招牌或者其他展示照片也可以作为使用证据。

  9.如果一家公司在英国有注册商标,但是没有将该注册商标进行使用,那么该公司是否可以重新提交新申请来对抗可能的不使用撤销程序?在英国,如果一件商标超过5年时间没有投入使用,权利人还希望以后使用它,这个时候律师通常会建议重新提交申请,从而来对抗他人可能提起的不使用撤销。在英国,权利人不需要先放弃现有的注册商标然后再重新提交申请,这是因为英国商标局允许同一权利人名下有重复商标申请。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申请人在英国提交申请时必须具备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如果该真实意图不存在的话,该商标申请(或者稍后商标注册)面临撤销风险。

  10.何时可以进行商标续展以及需要哪些文件?英国商标有效期十年,自申请日起算,每十年续展一次。英国不需要提交使用声明,也不需要提交证据证明商标在英国的实际使用。续展期届满后,英国给予6个月宽展期进行续展。

篇七: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摘

  要:把“竞争力”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系统地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日益关注竞争力的研究,竞争力理论也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经济领域被广泛应用。该文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以期形成一个国际竞争力理论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企业;产业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角度来研究的。宏观研究角度主要从国际贸易的方向来研究;中观研究角度主要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代表;微观研究角度主要以企业的某种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一、从宏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一)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大多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体现在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因此,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用其外贸竞争力来衡量。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供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每个国家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各有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此时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以及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的研究转向从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等新要素来研究国际贸易优势。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包括以下理论:人力资本说、研发学说、技术进展论、信息贸易理论等。

  归纳起来,这种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研发、信息、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别国或地区拥有优势,则在贸易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从国家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

  1985年美国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将国家竞争力定义为:“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生产经得住国际市场检验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保持和扩大其国民实际收入的能力”。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则通过揭示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国际竞争力。WEF把国际竞争力不断由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发展,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的一系列要素、政策和制度的集合。IMD于1996年发表了《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二、从中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学术界从中观角度把国际竞争力界定为一个产业的某种能力。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从产业角度定义国际竞争力,认为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并且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影响因素:政府与机会。

  韩国学者乔东逊以韩国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九要素模型”,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可分为两大类:(1)“物质”要素。它包括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和支持产业、国内需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特定时间内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2)“人力”要素。它包括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他们创造和控制4个“物质”要素,促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此外,机遇作为一个外部要素

  与上述8大要素共同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

  三、从微观角度研究国际竞争力

  从微观层次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则是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定为企业的某种能力。CohenandZyman于1989年从基于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认为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在于这个企业能否在建立和保持市场地位的同时获得利润的能力。HideYamashita认为,竞争力是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保持长期而稳定的竞争优势。

  另外,PeterJBuckley认为竞争力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和动态的概念,因此把竞争力定义为将潜力转化为业绩的过程,一个竞争潜力、竞争过程和竞争业绩相互作用的过程。IMD提出了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计算公式: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远征,孙安琴.国际竞争力概念翻新,世界龙虎榜重新排名[N],经济日报,1995-8-23.

  [2]赵彦云,李静平.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报,1985,(5).

篇八: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篇九: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

  

  浅谈英国脱欧原因及影响

  提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是一必然趋势,美国、俄罗斯、欧盟是不可小觑的三大经济体,欧盟推进欧洲一体化的计划也一直为世界所关注,而近一时间英国却公投宣布脱离欧盟,这一事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针对这一事件,各界人士众说纷纭,是什么导致了英国脱离欧盟,而英国脱离欧盟对英国,对欧盟,对世界的经济政治都有什么影响,英国脱欧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影响,关于英国脱离欧盟的结果众说纷纭,本文主要针对英国脱欧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国

  脱欧

  原因

  中国

  影响

  2016年6月23日,我们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英国公投决定在欧盟的去留问题,据悉,此次脱欧公投共有382个选区,根据对其中的352个选区的计票结果显示,脱离欧盟的支持者领先,共获得51.9%的投票,即1570万人支持退欧,而留在欧盟的支持者共有1458万人,获得48.1%的选票。①最终以微弱优势决定退出欧盟,而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因此决定辞职,这一事件轰动世界,震惊各界人士。

  一、英国脱欧背景

  1.脱欧公投,指就英国是否脱离欧盟进行的公投。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提出公投,正式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卡梅伦承诺,如果他赢得预定于2015年举行的大选,会在一年内批准所需法律,制定与欧盟关系的新原则,然后就脱欧问题举行全民公投,让人民有机会选择继续留在或退出欧盟。卡梅伦称,如果欧盟不采取措施解决核心问题,英国将有可能退出该组织。

  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公投必须在2017年年底前举行。如果能早点进行更好。越快履行重新谈判的承诺举行公投越好。②

  2015年3月17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他赢得5月的选

  ①王晓易.《英首相卡梅伦发声明要辞职

  称尊重民众脱欧选择》.

  http://money.163.com/16/0624/15/BQBA1J1100254TI5.html.2016年6月26日访问

  ②人民网《英国首相卡梅伦称如有可能将提前举行英国退欧公投》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105/c1002-26323278.html2016年6月26日访问

  举,那他将英国欧盟成员国地位公投提前到2015年的可能性“很小”。卡梅伦承诺重新协商英国与欧洲的关系,包括移民等问题,然后在2017年以前举行公投,希望防止对欧盟的怀疑情绪上升,这样的情绪导致一些保守党选民转投反欧盟的英国独立党。

  英国当地时间2016年6月23日上午7点(北京时间6月23日下午2点)“脱欧”公投投票开始。此次投票将持续15小时,公投结果将直接影响英国未来是否留在欧盟。6月24日报道

  英国公民23日进行公投,决定他们的国家离开欧盟。BBC最新报道显示,脱欧派获得16,738,813票,占比超过50%;留欧派获得15,610,071票,这意味着,英国将成功脱离欧盟。

  2.英国欧盟之路的坎坷历史

  1960年,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盟前身的欧洲经济共同体(EEC),遭法国总统戴高乐否决。

  1973年,英国首相希斯(EdwardHeath)重启加入欧共体谈判,终成为成员国。

  1975年,英国首相威尔森(HaroldWilson)举行公投,决定英国继续留在欧共体。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Thatcher)成功令欧共体同意英国预算贡献获得部分退款。

  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TonyBlair)计划在1997年后加入使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遭到当时财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Brown)阻止。

  二、英国脱欧的原因

  1.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被称为“光荣的孤立”。

  英国并非欧元区国家,可以发行自己独立的货币,有利保持其出口竞争力,拥有自主的财政政策。但这使英国很难真正的加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处理。尤其是欧债危机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种利益分歧明显,这一传统强国正在逐步丧失其在欧盟中的地位与参与权。

  2.相互猜忌快速发酵

  英国保守党内部也有欧洲怀疑派,不仅如此,还认为欧盟内部的政策对于欧盟有负面作用,未来一些政策趋势也可能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欧债危机的蔓延,不仅使英国的疑欧之心快速发酵,也加快了脱欧脚步。

  与之相对应,欧盟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的“不可靠”也日渐不满,认为英国作为欧盟的一员,在融入欧盟的过程中却表现消极,一直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它不仅否决欧元,不参加欧盟的危机救助方案,不为缓解危机出力,还反对一切金融监管政策,因此英国“出局”对欧盟的发展来说反而是好事,其他成员国在整合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更小。双方的相互信任已经降到历史低点。

  3.政治选票迫使公投

  民调显示,英国保守党的支持度一蹶不振,卡梅伦的“脱欧公投”言论或有助于其重新获得部分流向支持脱欧的独立党的选票。卡梅伦亦希望以此作筹码与欧盟谈判,获得对英国更为有利的成员国条件,意图在欧盟内分得更大一杯羹。

  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欧盟内部的政策对于欧盟有负面作用,未来一些政策趋势也可能损害到英国的利益。一些英国人认为,英国每年为欧盟会费贡献80亿英镑,欧盟规章制度给英国造成的负担多于英国从这个单一市场获得的好处。去年以来席卷欧洲的难民潮,进一步加剧了欧盟的经济负担和安全隐患。面对吸引力下降的欧盟,英国终于决定脱离欧盟“单飞”。

  三、英国脱欧各方反应

  “今天对英国和欧盟来说都是悲伤的一天”

  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今天对于英国和欧盟来说都是悲伤的一天”。

  法国外长艾罗对投票结果表示“难过”,称欧盟要行动来重新赢得人们的信心,这已迫在眉睫。

  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说,欧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英国切断了与欧盟市场的联系,这肯定会产生后果,“我不相信欧盟其他国家会愿意走上这条危险的道路。”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说,英国脱离欧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满欧盟应对移民危机的政策,欧盟必须要倾听人民的声音,这是英国“脱欧”留给欧盟最大的教训。

  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认为,英国脱离欧盟会使全球经济进入不稳定期。

  苏格兰北爱尔兰要“脱英”。此次投票结果意味着欧盟和英国长达43年的“婚姻”宣告结束。而英国自家的“四兄弟”(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之间,也出现了裂痕。在英国民众选择脱欧后,苏格兰首席部长斯特金表示,苏格兰认为它的未来是和欧盟一体的。她将举行一次新的公投来决定苏格兰是否退出英国——退出后,苏格兰将以独立国家的身份重新加入欧盟。北爱尔兰最大的民族主义政党新芬党称,他们将会就北爱尔兰独立、爱尔兰统一举行新的投票。

  中国外交部:尊重英国人民的选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注意到英欧关系公投结果,尊重英国人民的选择。“现在各方都面对一个新的现实,那就是一个没有了英国的欧盟和一个脱离了欧盟的英国,我们希望英欧通过相关谈判早日达成协议,实现平稳过渡。”华春莹说,对于欧盟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中方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愿意看到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对中欧关系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央行:已做好应对预案。24日英国脱离欧盟公投结果的意外反转,引发了全球股市、汇市、黄金、大宗商品等价格剧烈波动。中国人民银行随即表态称,已注意到英国脱欧后金融市场的反应,并已做好应对预案。央行表示,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③

  四、英国脱欧成功会有何影响

  1、对英国的影响

  法国经济部长马克隆说,退出欧盟,英国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根西岛,英国将成为“大世界里将自己孤立在欧洲边境的一个小国”。

  (1)短期利益影响。英国退出欧盟,在短期内对英国无疑是有利的。

  英国可以立即省下每年需缴纳给欧盟财政的80亿英镑款项。支持英国脱离欧盟的人说,90%的英国经济与对欧盟的贸易无关,但仍然受欧盟规章的制肘,摆脱欧盟将使英国许多中小企业不受欧盟规章制度的钳制,就业机会可能会因此增多。

  经济方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绩效中心曾发表研究报告称,在最悲观的情境下,脱欧将导致英国GDP规模损失约6.3%至9.5%,相当于再发生一次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境下,英国的GDP损失规模也将达到2.2%。英国选择脱欧,必须与欧盟谈判新的关系契约,时间短则两三年,长则七八年。按国际货币组织预计,这将导致英国经济产出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据英国工业联合会估计,到2020年,“脱欧”将给英国经济带来1000亿英镑(1英镑约合9元人民币)的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著名投资人乔治·索罗斯预计,“脱欧”以后,在英国经济完全稳定之前的大约5年时间里,英国每个家庭每年会出现3000到5000英镑的经济损失。

  文化科技方面,103家英国大学校长联署信发表在英国《独立报》,签署的包括牛津大学校长理查德森、剑桥大学校长博里塞维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校长卡尔霍恩和

  ③人民网《英国脱欧释疑:如何影响世界

  卡梅伦为何辞职?》

  http://sc.people.com.cn/n2/2016/0626/c345460-28566192.html2016年6月26日访问

  伦敦帝国学院校长加斯特等等,涵盖全球大学排行榜首50位以内的英国院校。他们在联署信中称,选民一旦选择脱欧,英国将失去“全球科学及发明领袖”地位。

  (2)长远影响。失去欧盟成员国的资格,英国难以依托欧盟在欧洲和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将大打折扣。在贸易方面,英国与欧洲向来唇齿相依,有一半贸易额都来自欧洲其他国家。若脱离欧盟恐令英国与欧洲贸易关系受到影响,影响到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及资金避风港的地位,如果大量投资从英国撤出,经济前景或进一步转差。英国国内商界领袖,包括英国首富、维珍集团主席布兰森(RichardBranson)已发出警告,指英国试图与欧盟重新谈判两者关系,可能构成不明朗前景,有损商界利益。

  另外,失去在布鲁塞尔、柏林和巴黎的影响力,英国将更加被华盛顿冷落,并且在诸如环境、安全和贸易等众多跨国事务中被边缘化。美国和其他盟友想要英国留在欧盟内部,一旦离开欧盟,英国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孤立的国家。

  2.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希望通过英国进入欧洲市场。许多中国企业对非常自由化的英国经济进行了投资,把英国当作跳板,以进入难以打开但却有5亿潜在客户的欧洲市场。④中国希望英国成为主要合作伙伴、以及中国在欧盟框架之下的盟友,紧密的中英关系可以让中国影响欧洲国家的政策。因此,英国脱欧是对中国的一次巨大的政治与经济打击。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将不再属于欧盟成员国。这次公投不仅决定着欧盟整体的命运,也会对中英乃至中欧关系带来诸多影响。

  (1)英国成功脱欧,中欧合作战略将困难重重自从美国制定重返亚太战略

  中国面临的周边环境压力陡增,急需寻找新的合作对象缓解美日等国联合施加的经济和政治压力。与中国相似,欧盟也苦于美国过多的干涉降低其在国际贸易中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欧盟成为了中国应对美国压力的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而英国正是中国叩开欧盟大门重要的一环。

  去年以来,中英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创造了越来越多经济利益共同点。为实现互利共赢,英国开始在欧盟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中国的重要支持者和伙伴,例如其大力游说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以帮助中国实现关税减免。除此之外,英国也大力推动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如果这份资金总额达到数十亿美元的协定成功签署,将为中国带来巨额

  ④和讯网《解读脱欧影响:英国将成为在欧洲边境的一个小国》

  http://news.hexun.com/2016-06-24/184575221.html2016年6月26日访问

  的贸易订单,有助于全面打开欧洲市场。这份贸易协定成功实施或将会对美国支持的泛大西洋贸易投资造成巨大冲击,成为中国应对美国逐渐收紧的对华政策重要措施。

  然而,一旦英国脱欧成功,中国通过英国加强与欧盟合作的战略计划将会变得困难重重。英国脱离欧盟无异于间接打破中国和欧盟无形的合作纽带,使得中国不得不另外选择其他方式加紧和欧盟的合作,而前期铺垫的各种政策贸易的影响也很有可能大打折扣,成为高额的沉没成本。

  (2)英国成功脱欧,将失去众多来自中国企业的贸易投资

  中国在欧洲市场有将近5亿的潜在客户,具有强大的发展前景。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欧洲市场已经高度一体化,形成自己成熟的市场模型,本土品牌间合作紧密,将许多中国企业拒之门外。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中国企业选择曲线救国的战略,先打入对中国企业相对宽松的英国市场,然后以其为基础打入欧洲市场。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在英国建立分支甚至是总部,希望通过英国和欧盟的联系获得其他欧盟国家的关税优待政策。此外,已经有不少中国企业将触角伸向价值制造链,期待和英国的合作可以扩大中国与英国甚至和欧盟之间技术转移的可能,打破美国等国建立的高精尖技术贸易壁垒,其中不乏大型企业。

  如果英国公投离开欧盟,无异于封锁了那些期待打入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的战略。中国首富王健林就曾评论称如果英国脱离欧盟,将会失去不少来自中国企业的贸易投资。他在近期访问英国时警告称,如果英国退出欧盟,中国公司可能会考虑将其欧洲总部迁往别处。正如他所预测,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暂停了和英国投资合作的谈判,等待公投结果再做下一步打算。

  (3)英国成功脱欧,或打乱人民币国际化步骤

  如今,人民币刚刚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揽子货币计划,迈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中国正推动和主要贸易合作国实现人民币结算的政策,从而巩固和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英国在这一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大力支持——伦敦已经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

  伦敦一直是欧盟的金融服务中心,这为那些总部设在英国金融公司带来很大的便利。这些企业相当于拥有在欧盟其它国家开设分支的“申根”,不需要在对象国再次进行注册。因而,中国将伦敦作为人民币在欧洲市场中的流动的重要基地。

  然而一旦英国脱欧,这项货币红利就不复存在,人民币通过英国在欧洲推广的战略所带来的成本也大大增加。相较之下,英国不再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战略伙伴。

  从整体来看,英国这次公投将会对中英和中欧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英国继续留在欧盟,中国可以按照之前的计划继续加紧合作。然而一旦英国脱离欧盟,英国和欧盟间将会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签订各领域的“分家”合为经济运转带来极大不稳定性。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重新制定更谨慎战略以推动和欧盟的合作。综合《华尔街日报》、《南华早报》、美国《国家利益》、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报道。

  3.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

  美联社刊文指出,英国“脱欧”将在短期内给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动荡,导致投资者抛售股票等风险较大的资产而转向较为安全的国债;英镑对其他货币汇率很可能进一步下跌;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价格可能上涨。公投结果宣布后的全球资产价格走势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日本,英镑在金融市场上已经渐趋疲弱,“脱欧”或将导致英镑进一步急剧贬值,引发股市暴跌。当然,不仅仅英国,全球股市都会下跌。24日当天,亚太股票及外汇市场震荡剧烈,其中东京股市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暴跌7.92%,盘中跌幅更一度接近9%。

  欧洲,英国《经济学人》周刊6月18日刊文称,脱离欧盟,英国很有可能会变得更穷、更不开放、更缺乏创新,不但无法重获其全球前景,其影响力还会越发降低,其视野会越发狭隘。同样,如果没有了英国,整个欧洲情况也会恶化。

  美国,曾在1997年至2000年担任北约盟军司令的美国退役上将韦斯利·克拉克说,英国退出欧盟,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可能会受损,因为美国将失去它最亲密的欧洲伙伴和有关该地区的重要安全信息来源。

  五.英国脱欧的教训及意义

  英国人选择了退欧,全球金融市场惊慌失措。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公投结果,带来的新问题要多于它解决的问题。突然的制度不稳定性混合了长期的经济脆弱性和金融流动性,可能在未来几周造成一种史无前例的局面:政治动荡、金融波动、经济受伤。这也给我们留下7个教训,其意义远不仅限于英国本身。

  社会政治脱节无处不在:“脱欧”决定说明远不止微弱多数人民拒绝听从他们的政治领导人。这个结果应该被视为对政治、商界精英以及“专家意见”的断然摒弃。这也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增长,尤其是各群体之间受益不均的情况下,地区之间隔阂显然。

  尖锐刻薄且对立分裂的拉票成为国家政治新常态:这种火药味十足的宣传拉票与英国

  ⑤凤凰网《英国退欧的七个教训》.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625/14525479_0.shtml2016年6月26日访问

  ⑤广泛的社会分裂互为因果。因此,对很多人而言,退欧公投决定最后就是一个极度简单的选择:要经济福祉,还是要拒绝移民的国家主权。

  老牌政党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就跟背离自由贸易主张的美国共和党一样,对于留在全球最大的超级自由贸易区是利是弊,英国保守党内部分歧最为严重。英国其他主要政党也一样。

  反传统的非主流政党虽然无望掌权,但可以改变政治格局:在上一次大选之前,看着自己党派的选民有可能投入英国独立党的怀抱,英国首相卡梅伦感觉有必要承诺进行退欧公投,以确保保守党的连任。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投下的赌注有多大,而这场赌博也分裂了自己的政党。在周四的公投之后,他宣布将辞职。

  非主流政治可以自我助长,甚至跨境呼应:正如唐纳德·特朗普的崛起助长了大洋对岸英国的愤怒政治一样,“退欧”结果可能助长在欧洲很多国家已经风生水起的反传统运动。而且,在英国本土,这也会导致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不满。

  金融市场,以及本应是金融市场基石的“集体智慧”,在预测这样的政治结果方面并不比多数人民更拿手:在周四公投之前,交易员们认为“留欧”阵营妥妥地会获胜。英镑和股市因此连续多日上涨。结果,不仅前功尽弃,还摔得鼻青脸肿。

  始料未及清单增加“英国退欧”:发达经济体陷入长期低增长和愈加不平等的新常态之后,怪事不断。例如负利率,例如特朗普成为共和党的推定提名人。如果英国退欧决定还没有让全球政治家们觉醒的话,这个清单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变得更长。

推荐访问: 英国退欧世界经济企业的解决方案就是竞争力 英国 世界经济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