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政府公信力的现状5篇

时间:2023-04-30 21:40:03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作者:霍登煌[1]作者机构:[1]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21出版物刊名:行政科学论坛

  页码:58-61页

  年卷期: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政府公信力;行政问责;职能转变;公民参与;绩效评估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信用力量与民众信赖评价的统一,是政府影响力与感召力的综合表现,折射出民众对政府的合意度和信赖度。良好的政府公信力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强化政府的合法性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切实提升公信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制度不健全、职能转变不到位以及绩效质量不高等,部分领域和职能部门依旧存在损害政府公信力的现象。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职能转变、绩效提高等措施使政府公信力在新时代提升至新的高度。

篇二: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一)时代及社会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

  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

  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政府因素。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

  。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

  政府公信力的弱化所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沉重的。第二,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经常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第三,公共行政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责任机制薄弱。一些行政形式理性化的结构要素如“功绩制”原则等被形式化地加以利用,成为部分官员获取政治机会的工具。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在对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上,往往只追究其主观过错,而对其客观过错则较少追究或不予追究。法律的惩罚力度太小,失信成本远小于守信成本。尽管目前开始采用行政重大责任的问责制,但制度运行尚不规范,最终将会导致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状况。第四,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强,难于应付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危机,政府应该全力解决问题。如果危机爆发后,政府不是全力解决危机,而是先掩盖问题,隐瞒基本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这不仅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会加剧公民的心理混乱,甚至引发过激行

  为。在危急的关键时期,政府不能有效地号召和引导全社会,必然导致公众不信任感的蔓延,威胁其合法性基础。

  (三)公众因素方面。首先期望过高。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太高,要求政府解决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事情。许多人一方面要求政府削减税收和减少开支,另一方面却希望政府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其次认识不准。

  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公众很难全面地认识政府,而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政府的负面,并且夸大了这些负面的东西。

  三、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

  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基于时代社会、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信用存在很大缺陷,政府公信力比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政府。透明政府就是指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这些信息,而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的不能公开的除外。政府机关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以供公众

  索取,建立政府的亲民形象。另外,要建立“重大决策的听证会”制度。这样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无缝隙政府,使民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有利于杜绝政府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使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要想迅速有效地回应

  公众,树立政府形象,必须改变观念,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离,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做到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政府行为不能越出其职能范围,明确行为对象,规范行为方式。政府在政策的实施、操作上,要把握好适度原则,针对不同社会运行状态,从宏观上调控政策,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以取信于民。

  第三、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就是指依法行政就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为广大人民

  群众服务。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及其精神来为人民服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因此,只有建立起规范政府权力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守信的问题。

  第四,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政府的行为在最终要靠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来完成,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应当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恪尽职守,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

  所谋,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篇三: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分析

  作者:沙玉霞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4期

  【摘

  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三个维度予以客观呈现与深度分析,接着针对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提出建议:看待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要用好两台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看总体,显微镜看细节。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政府公信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政府公信力有助于增强政府合法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正确认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1、我国政府公信力主流态势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势头,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正在不断得到解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大力反腐深得民心,国家领导人的领导能力、领导魄力得到公众高度认同。总而言之,人

篇四: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第一篇: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转变

  摘要: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普遍缺失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成因悠久危害深远.分析表明,社会诚信的缺失源于政府公信的丧失,社会诚信的重建必先以恢复政府公信为前提.新的历史时期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公信作为社会诚信的前提,理应得到求真务实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在要想使公共政策切实有效的实行,政府公信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政府在处置公共事件中面临着“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的挑战。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总要求,各级政府只有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加强行政诚信建设,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信度,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增强诚信意识,完善制度保障,理顺行政体制,坚持民主决策,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沟通协调,完善责任机制,强化监督制约,全面公开信息。

  政府在公共事件中诚信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公众心理期望的变化,各种信息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发展,公众对政府的诚信要求会越来越高。政府诚信水平、服务水平、公共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诚信之必要性

  (一)诚信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自律与他律的制度

  当我们要研究诚信体系建设的时候,有必要先对诚信的起源进行一些探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所谓诚实,即人的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为人处事不说谎、不虚伪,是一种道德自律,是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教化和价值取向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中形成的。诚实是人类交流的原始基础。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初期,由于地壳的变动,热带丛林的减少,类人猿开始由丛林走向地面生活,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因为人一

  开始就是集体的动物,离开丛林到地面后,环境更加危险,不集体劳动,就无法生存。而集体劳动,必然有一个交流与协调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发明了交流的工具—语言。此时人类的交流,是在达到“彼此间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地步”时自然的交流,没有任何欺诈的行为。分析此时人类诚实交流、互不欺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所有人而言,主观上根本不具备欺诈的动机。想象当时的环境,人们面对的是恶劣的环境、强大的敌人,普遍没有任何剩余产品,欺诈不会给实施者带来任何利益。如果不能从一种行为中获取任何利益,那么就没有人会主动去实施这种行为。二是客观上也不存在欺诈的环境。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人们的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人群的流动性相对小,因而说谎虚伪者就很容易被戳穿,诚实在这种环境中就成为人们自发而必然的选择,也逐渐形成为人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念。诚信,是诚实与信用二者的结合。人类为了创造诚实的交流环境并努力维护诚实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对自身进行道德自律,即对己要做到“诚”;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大家共同缔结契约、制定法律来对群体进行共同约束,即对他人要做到“信”,这就是诚信。在有关诚信的权威著作《诚信》中,美国经济学家福山认为,诚信是一种社会成本,诚信度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组织的规模。他将诚信定义为“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就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诚信实质上就是文化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和缔约各方共同缔结的条款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正式制度共同作用的一种制度。

  (二)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基础

  从诚信的实质及其来源中,我们不难看出,诚信是在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律的道德观念和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及市场的扩大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他律的制度规范的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规范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行为的工具。因此要实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发展,必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良好运行需要以诚实为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

  一个全面合作的社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员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内部的合作与对外的交流,而诚实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一项经济活动的开展,如果一方实施了欺诈,对另外一方或几方而言,则缺失了进行交流合作的公开、公平与公正的环境,而公开、公平与公正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欺诈行为的实施,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动摇了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组织和个体而言,要想使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并从中长期受益,就必须养成诚实的自律意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需要信用来约束。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在高度开放的环境中,人们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各种各样的信息越来越繁杂,交易各方对信息的了解很难做到对称,这就为机会主义者提供了“不诚信”的可乘之机。以商品拜物教为主要内容的负面效应,会诱发一些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去破坏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易、诚实守信规则,从而造成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这些人类共享资源的巨大浪费、破坏,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调节平衡的破坏,引发道德性危机,如诚信缺失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无序化、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破坏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单纯依靠道德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有效的信用制度来规范交易各方的行为。

  (三)政府诚信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先导

  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信用管理制度的系统。个人信用管理制度、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政府信用管理制度,二、当前政府公信的状况及分析

  政府信用现状在经过长期治理后有了较大的改观。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有了较大起色。但个别地方和部门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敷衍

  塞责、表里不

  一、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在一些地方仍占一席之地;更有甚者,滥权、越权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更突出的还表现为:1.政府朝令夕改,政出多门,表现为政策不诚信。由于政府及其部门的政策及行为稳定性、普遍性和规范性较差,从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们的预期。一些地

  方政府执政能力差,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有失公正,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默许甚至纵容社会不良信用主体的不良行为,听任盗版走私、制假贩假、骗税套汇等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出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缺乏前瞻性预警构想和预防能力,致使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处于混乱、无序状态。2.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机关实践承诺不到位。目前,有的政府机关还未摆脱计划经济的习惯思维,喜欢直接插手企事业单位的具体事务,对其决策指手画脚,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而本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反而没有管好。有的政府机关说话不算数,行政无信义,对政府出台的政策,经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违背诺言,从而引发群众的不满,出现群体上访、集体示威事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3.政府信息不对称,决策的不透明,造成政策理解难、执行难。一些地方官员制定政策对“暗箱操作”,他们这样政策的制定,一方面堵塞了广大社会公众利益表达的正常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决策的参与性、透明度不够造成了社会公众对政策的不解和误解,引起群众的不满,增加了政策贯彻执行中的难度和成本。长此以往,就会积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4.政府机关内部职能部门分不清,相互“扯皮”现象普遍。一方面,由于缺乏刚性规定,一些行政部门分不清“作为”与“不作为”的界限,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某些政府机关爱管有“油水”的事情,对于那些“无利可图”的事“踢皮球”,作为的积极性不高。这些相互推诿,扯皮都是政府机关“缺位”、“越位”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这是体制性缺陷,是政府信用缺失的根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也在发生转变,但这种转变没有跟上步伐,已经滞后于经济发展。

  三、实现政府诚信的转变途径

  1.行政行为法定化。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具有自利的一面和借助权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可能,要消除失信行为完全靠个人的自觉和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而依靠法律则较为有力。

  2.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机制。应建立行政监察、行政监督制

  度,建立行政投诉、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

  3.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听证制度,增强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应建立行政监察、行政监督制度,建立行政投诉、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

  4、建立公务员诚信信息数据库制度,搭建个人诚信平台。建立包括数据采集、披露、评估、使用、保护、监管等方面的联合征信制度。诚信数据应向全社会开放。欧洲一些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政府以数据开放的强制权,以保证数据的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和威严。

  5.完善失信惩治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治。提高失信成本,依法追究其行政及经济责任,并给予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合理的补偿。要使守信者感到光荣、有价值,使失信者得不偿失,让其不敢冒失信之风险。

  6.新闻媒体是政府诚信建设的有力武器,是使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传媒既能影响政府,又能引导群众。所以,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新闻媒体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近些年来,一些不诚信的行政人员因媒体曝光而落马的情况不少。可见新闻媒体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7.加强诚信教育。在当今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和冲突的时代,仍然使用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是难以奏效的,教育应当寻求从内容到方式方法上的扎实和创新。从内容看,要紧扣公务员的身份,狠抓公仆意识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责任心教育,并让公务员了解诚信的内容、意义。当然,诚信不是孤立的,它与法律意识、市场经济规律等密切相关,对公务员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2).[2]刘智勇,张志泽.论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缺失和再造[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

  版,2004,(3).[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1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4].李长江.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信用模型的构建.社会科学辑刊,2003(4)

  [5].张旭霞.现代政府诚信及建构的对策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2.专业:09级政治学

  姓名:刘

  威

  娜

  第二篇:浅论影响政府公信力现状及提升途径(范文)

  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提升途径

  摘要: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我将以下从影响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和认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来简单论述。

  关键词:公信力政府对策民众行政

  一、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

  为公共权力提供连续的合法性基础。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存在和运行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政府的公信力是人民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为政府的存在和运行提供合法性。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实际上就是某种信任。公信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连续的、强大的,在于公民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的信任程度。政府必须以其主动的行为(政绩)来不断赢得公民的信任,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稳定的支持。

  一旦政府失信,社会成员就会普遍放弃通过国家公权力来维护自身的权利,而转向使用暴力寻求自我保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多。

  目前,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处于下降态势。形势比较严峻。近些年来,针对政府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多次发生,从贵州瓮安县“6?28”事件到云南孟连“7?19”事件,再到最近的温州“7.23”动车事故和广东乌坎

  村事件。一系列群体性突发事件都在考问政府的公信力度还有多少?一次次的群体性事件,把政府的公信力一次次的削弱。其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遭受质疑,其凝聚力和号召力有所减弱。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保持社会稳定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这些年来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确实也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城乡差距

  地区差距贫富差距都在扩大,使政府公信力受到很大损害首先,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关系的协调者,要让所有社会群体

  阶层都满意,难1度较大;其次,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社会的控制力下降下岗失业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再次,思想观念变化的影响,老百姓权利意识苏醒,法制理念逐步养成,要求更多的民主参与权利。

  (二)政府自身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因政府自身因素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的情况其主要原因为:

  1、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政府不能很好地履行其职能,随着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不力也是政府公信力降低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房价疯涨,民众对政府调控楼市有着强烈的期盼,但政府迟迟不出手,普通老百姓怨声载道,由期盼政府调控到对政府失望,人们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对政府楼市不作为的强烈不满。这两年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楼市的宏观调控政策,房价疯涨似乎已经停下来了,但是普通百姓已经发现自己就算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一套自己的房子了。对市场的监控方面,以三鹿奶粉为例,作为拥有国家免检称号的三鹿奶粉使用在用政府的信用,在生产过程中被添加了大量的三聚氰胺,从非法奶农到生产商

  都知道是通行的“潜规则”,政府官员完全“不知情”。这不仅仅是不法企业的诚信丧失,更是政府监管的失职和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政企不分,也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之后的重要表现之一,温州动车事故和临近春节出现的一票难求的现象把中国唯一的政企不分的行业——铁路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人们对铁道部也存在很大的不满情绪,作为中央部委,人们对它的不满就直接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问题。

  2、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形象缺失,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致命性伤害的是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和作威作福的官僚主义作风。人们是通过政府行政人员来了解政府的,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近年来,公众对政府工作人员有很大的不满,从“躲猫猫”、“打酱油”、“我爸是李刚”这些网络流行词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政府行政人员在人

  们群众中的满意度比较低。上海交警的钓鱼执法更是严重突破了国家公务员的正义的道德底线,为了自己的利益作出欺压人民的事,震惊全国,引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慨,这件事严重损害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

  3、政府信息不公开,公开不彻底,甚至于公布的少量数据中有很大水分。国家统计局2月25日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该数据一经公布,立刻引发了热议,不少人觉得此数据与自己感觉到的涨幅不一致,甚至要低很多。这个“1.5%”,被长期关注宏观经济数据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视为“2010年最严重失真的数据”,“完全是个笑话”。备受关注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下,在舆论高度关注和公众热切期盼中,终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公布的数据是否有水分,公开得够不够彻底还不得而知。这些都严重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分析导致公信力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公众需求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质文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在自身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也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生活环境质量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多方面的追求,使得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多方面的期望当政府作为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便会使政府和人民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的评价下降进而到影响政府公信力

  部分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程度有限社会公众往往关注的是自身利益满足的程度所以当面对社会危机和社会事件的时候如果政府不能速地应对一部分社会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对政府行为做出负面评价而忽略了政府的正面行为。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一)建设法治政府,以依法行政建立公信力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

  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行政权力被滥用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

  (二)、政府制度的创新

  完善公信力监督评估制度。首先,要保障民意畅通

  对政府公信力进行监督评估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公众,要严格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确实保护公民的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重视公众的反馈意见

  其次,政府公信力评估内容要丰富全面最后,探索政府监督评估的有效渠道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其他现金国家经验,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估体系加强制度实施的监督机制。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逐步重视公信力的提高,纷纷举行研讨会,商讨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和对策,但效果并不显著

  拿电子政务来说,在中央政府影响和号召下,各地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网站,以此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但网站内容更新慢,网站回应率低,双向沟通变为单向沟通,网站形同虚设,必然会损害公众浏览政府网络

  的积极性,产生政府做一些无用的网站来糊弄应付我们,政府信用何在的感叹为避免制度创新流于形式,必须更加重视对这些网站的管理,及时了解人民的诉求。

  (三)、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以提高政府公信力。首先,在公务员绩效考核方面,更加注重平时考核,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是避免考核工作走向虚化、考核只是凭领导的印象等缺点的有效途径。突出考核标准,细化考核目标任务,使考核的标准更加客观,可以定量,而不是简单的定性。还可以以高现代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络上建立考核评议系统,增强公众参与度,打破公务员只对领导负责的局面,让人们参与监督。这样就能改变公务员平时的工作态度,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到让人们满意,毕竟他的考核成绩是否达标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其次,在培训方面。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办一些专门的培训班,或者让公务员到学校继续学习深造。另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教师是提高公务员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要分批次选派骨干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和国内外高等学府进修深造,建设一支优秀的专家型培训教师队伍。实施分类培训。根据各职类对公务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围绕履职履责关键能力,着手研究拟定分类培训计划,明确各类公务员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改变以前集中培

  训简单按行政级别或区域进行分级分片培训的做法,强化职位概念。

  (四)、推进政务公开与各项财政支出公开透明化,增加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一是公开政府的重大决策法律法规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及主流媒体等多种方式扩大传播范围,完善公开程序和方式,加大普及力度;二是公开行政标准

  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职能要公开,政府部门行政所依据的标准

  根据要公开,全面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三是公开办事程序

  办事手续办事条件办事机构和办事时限,减少办事环节,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四、公开政府各项支出,并且要确保各项公开支出的真实性,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中央政府逐步进行三公支出公开

  后,各地方政府也逐步进行三公支出公开透明化。政务公开和三公支出的公开透明化是民众对政府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满足人们的知情权,才能对政府进行有效地监督,减少官员各种贪污腐败和以权谋私的行为,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对关系社会民生的行业的有效监管,对铁道部进行改革,政企分开。在关系社会民生的行业里,政府职能的缺位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和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政府对这些行业的有效监督,在全国设立一个统一的高级别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避免各个行业监督部门之间出现推诿的现象而出现市场监管的漏洞。像铁道部这样政企不分的部门也是关系人民出行安全和便利的重要部门,应对其进行改革,进行政企分开,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满足人民的需求。

  (六)、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民众的参与也必不可少。民众要提高自己的公民意识,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去了解政府的动态,对政府进行监督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四、结束语

  政府公信力是党和国家领导最为关注的行政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随着公众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人民对政府的要求也在提高。虽然政府在公开透明、依法行政、打击腐败、功能转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与公众的要求和期望仍相去甚远。政府应该从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创新、加强

  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推进政务公开等这些方面着手重塑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篇:政府公信力

  以政府公信为基石

  打造诚信社会

  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落

  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是否依法执政,能否在法律框架内约束自身的行为,客观体现了政府公信力的履行情况。

  如果说政府公信力下降是一种危险信号的话,那么这种信号应引起政府的高度警觉,并努力提高自身公信力。

  第一,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

  的沟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必然得到加强;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政府应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全面、恰当地履行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职责,不断满足社会合理需求;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尽可能地把利益不同的各方力量纳入决策过程,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科学程度,保证公共决策的质量。

  第二,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强化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行,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三,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落实依法执政。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

  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的改进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方能做诚信政府。

  第四篇:政府公信力

  信息公开透明和政府公信力

  “躲猫猫”“欺实马”“钓鱼执法”的再调查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三起事件中,无一例外出现了政府部门推翻初步结论的“再调查”环节。在信息公开已成为政府法定责任的今天,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躲猫猫”不啻鸵鸟政策,既不合法也不高明。政府不能够保证不犯错,但一定要保证诚实。要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依法行政的形象,需要日积月累的艰苦努力;而要破坏这种公信力,一件错事足矣。

  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长期没有真正从传统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只要出现了危机,首先想到的事情,是瞒,遮避消息,把事情纳入内部控制的渠道,争取在内部处理。但是,到了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封锁消息,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封锁和遮避的结果,是真相难以大白,流言却不胫而走。结果,受损害最大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损害积累多了,政府想改辙,但再说什么,也就没人信了。

  “钓鱼式执法”,是以违法的方式执法,对法律和道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既腐蚀着道德,伤害人们的善良之心,又损害着执法者的形象,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打击人们对于法律权威的信心,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破坏社会和谐。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纠正这种“钓鱼执法”行为。一是要加强干部教育,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意识;二是加强纠正处理和队伍整顿,对违法执法的人员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起到举一反

  三、警戒震慑的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促进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行为的规范。

  第五篇: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体制:组织方式,组织结构

  ——仅涉及构造结构问题

  机制: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更包括了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制度: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有更多的强制性,往往伴随成文的规定

  “华南虎”事件

  事情经过:2007年10月5日,镇坪县林业局向省林业厅报告称:镇坪县农民周正龙10月3日在该县神州湾一处山崖旁,用数码和普通胶片照相机拍摄到华南虎照片71张,其中数码照片40张、胶片负片31张。省林业厅委托镇坪县林业局进行核实后,在没有派员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仅由本厅技术力量和省内有关专家对照片进行了鉴别,就于10月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镇坪县发现野生华南虎”,公布了周正龙拍摄的两张华南虎照片,并向其颁发奖金2万元。此后,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两张照片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导致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政府新闻发布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要求,:既未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也未对华南虎照片拍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在缺乏实体证据的情况下,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引起媒体和公众质疑后,有关人员又一

  再违反纪律,擅自发表意见、参与争论,加剧了舆论的关注程度,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违反了《陕西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意见》的有关规定;

  存在的问题:

  1、仅由本厅技术力量和省内有关专家对照片进行了鉴别(最后就国家专业鉴定机构的鉴定),就于10月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镇坪县发现野生华南虎”,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引起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导致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省林业厅的做法很不严肃,极其轻率,反映出该厅存在作风漂浮、纪律涣散等问题

  相关处罚:省政府决定,除对省林业厅有关负责同志追究纪律责任外,对省林业厅违反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擅自发布未经全面核实重大信息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

  针对该问题的相关做法: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各地、各部门都要以此为戒,在处理各类重大问题、敏感问题时,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调研,审慎决策。要坚持政务公开,不断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努力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严肃纪律,提高效率,狠抓落实,为加快建设西部强省作出应有贡献。

  知识引申: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机关应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主管机关对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或者不及时更新主动公开内容的;不提供或者不及时更新本机关政府信息目录的;对属于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向申请人隐瞒或者以其他理由拒绝提供的;违反规定收费的;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这种状况不能不反映出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中存在着一些漏洞。翻开我国有关信息公开的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最大着眼点是放在如何及时公开上,许多规定对不及时公开或隐瞒不

  公开的责任人都规定了相关处罚,可是对虚假公开却很少规定该如何处罚。

  2、信息公开有两个基本要义,一是及时公开,二是公开信息不能虚假。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只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正是对后者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才导致了华南虎事件的发生。其实类似的事情不仅仅只有一个华南虎,如有的地方为了骗取更多的资金,任意扩大灾害损失等等,华南虎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躲躲猫

  “躲猫猫”已出现两种定义:一种是“在躲猫猫游戏中意外受伤而身亡”;一种是看守所“牢头狱霸”所为,对进入监室人员“实施多次伤害”,是一种看守所里的潜规则。

  政府第一次信息公开:对于死因,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当天李乔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

  该事件存在的问题:

  1、李东明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导致主管的监室内形成牢头狱霸势力,并致使一名在押人员在监管场所被伤害致死,已构成玩忽职守罪。李东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确实具有认罪、悔罪表现,故对其宣告缓刑。苏绍录身为晋宁县看守所监管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对多名被监管人多次进行殴打、体罚和虐待,情节严重,已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苏绍录虐待被监管多人,情节严重,但鉴于其案发后,确有悔罪表现,且在看守所被羁押期间,有阻止他人自杀等情节,可酌情对其依法从轻判处。遂作出上述判决

  2、“躲猫猫”一案的调查结果与先前向媒体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有较大出入。对此检方表示,这是由于其同监室关押人员串供、建立攻守同盟,共谋编造了李荞明系在玩游戏过程中,不慎头部撞墙致死的虚假事实,使案件调查侦查产生很大困难,加上为及时向媒体公布,检方在未调查完毕的情况下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

  3、孙谦批评了一些地方看守所对检察监督不重视、不支持、不配合,使一些监管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的现象,指出检察机关

  缺乏及时掌握看守所执法情况和发现、调查违法行为的有效措施,影响了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相关对策:

  1、孙谦建议在今后的司法体制改革和检察改革中,应当研究相关法律规定的完善,有关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看守所的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并就监督的程序、措施和效力等做出具体规定,以切实解决目前看守所检察工作法律依据不够充分的问题。

  2、孙谦建议,看守所可以与派驻检察室实行监管信息联网,重大监管情况应及时向检察机关备案。派驻检察人员可以随时查阅看守所监管工作资料,不受干涉地随时同在押人员通信、谈话。犯罪嫌疑人提出在看守所内受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的,检察机关可以向看守所调取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或者电子监控录像进行审查,看守所应当提供。对于羁押期限届满而办案部门未改变强制措施的,检察机关应当监督看守所依法释放犯罪嫌疑人。云南省检察机关通报,检察机关在对该案的调查取证过程中,发现晋宁县看守所存在“牢头狱霸”殴打、体罚在押人员等监管不到位、管理混乱的问题,已向公安机关提出整改建议,并将进一步加大对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力度。

  杭州闹市飙车案

  杭州市公安局负责人强调,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办理刑事案件规定了非常严密的程序和监督制约机制。一般来说,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检察机关负责审查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诉,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定罪量刑。公安机关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要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所收集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案件事实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是否正确都要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由人民法院最后决定定什么罪、判什么刑,从而确保正确、有效地执行法律,确保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对本案,公安机关一定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请公众放心。关于担心公安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能否做到公正执法、不受外界干扰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依法公正办理此案。在办案过程中,真诚

  欢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只要有任何徇私枉法的情况,将坚决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关于担心公安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能否做到公正执法、不受外界干扰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依法公正办理此案。在办案过程中,真诚欢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只要有任何徇私枉法的情况,将坚决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建设政府信用的必要条件:制度保证原则。确立制度信用是建设政府信用的必要条件;建立规范政府权力的完备法律体系,是解决政府守信问题的根本之举。政府要依法行政、照章办事,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严格贯彻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努力做到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确保政令统一、政策连贯

  如何开展:开展政府信用建设,必须要有制度做保证。我区已制订了《镇海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失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失信责任追究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给政府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影响政府信用的各类行为。追究方式有失信告诫、责令做出书面检查、调离工作岗位或停职岗位培训、辞退等,同时,所有失信追究结果都与本人考核挂钩,作为评定等次的依据。另外将建立区失信责任追究联席会议制度,对信用责任追究事项做出认定,并按规定交监察局做出处理。监察部门要强化行政效能监察职能,对各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监督。要继续办好“96178”和经济发展环境监察投诉中心,并要成立行政效能投诉受理中心,受理企业和群众对辖区内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投诉,组织调查、协调处理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能的行为,并不断完善和探索失信告诫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要把政府信用建设与

  电子政务建设相结合,实行审批内容、审批时间、审批人员等政务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

篇五: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作者:吴佩瑶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8期

  摘

  要:政府公信力的强弱是评判一个负责任政府存在的重要依据。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必不可少。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水平。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政务公开

  服务型政府

  法律完善

  一、公信力及其表现

  1.涵义。公信力的研究对象包括政府、传媒、司法和民间组织。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经过多年信用的积累所获得的公众对它的信任程度。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公共组织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象征着公共组织的权威性、影响力和信任度,一个公共组织是否具有公信力,能在民众中发挥多大作用,都是政府存在并能有序运行的重要因素。

  2.现有政府公信力的表现。

  2.1人情关系普遍存在,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在我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充斥着整个社会,在行政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领导人格权威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领导的关系大于法律法规,明明国家制定出来一系列办事规章程序,但民众办事总要托关系、走后门,大家普遍认为“有人”更好办事。近几年在中国类似靠关系来“搞定麻烦”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一旦触及到官员、富人和医方等不同群体并且有对立阵营标签的事件,更容易被扩大,最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类似事件的发生不但不利于政府正面形象的树立,也无法赢取政治信任,最终导致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

  2.2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连续性,政策信任危机存在。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依据和主要手段,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运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确保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公信力才会有所提升,但一些地方政府不聽取专家的科学意见,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自己所谓的政绩就制定一些眼前看起来很好的政策,完全不顾政策实施后的发展前景,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公信力必将有所下降。

  2.3行政执法不严,执法权限混乱,造成执法信任危机。行政执法不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执法行为不规范。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经常会暴力执法,用侮辱性的语言辱骂群众。其二,执法权限混乱。只要是有利可图的行政执法,各部门、各地方都争先恐后地要办,而无利可图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就互相推卸责任,没有人愿意办。其三,滥用职权,违法执法。很多超载车辆在被拦截后,本应该根据相关法律进行处理,但交警会以罚款了事,

推荐访问: 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公信力 现状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