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14篇

时间:2022-12-04 16:20:09 来源:思哲公文网

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14篇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义和团爆发的背景原因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发  导语:义和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1、白莲教说,这一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14篇,供大家参考。

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14篇

篇一: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义和团爆发的背景原因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发

  导语:义和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1、白莲教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

  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2、大刀会说,大刀会是义和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1、白莲教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2、大刀会说,大刀会是清代华北由贫苦农民为主的一个团体,成员演练“金钟罩”,认为可以刀枪不入,也被认为是义和团的起源之一。3、乡团说,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民间的乡团组织。4、拳会说,在清代有许多传播武术的民间团体,如义和拳、梅花拳等,特别是义和拳在长期发展中蒙上了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被认为是义和团的前身。5斧头帮说,最扑朔迷离但也最有权利的,和其他起源不同,是义和团成就了斧头帮,而不是起源于斧头帮。总的来说:白莲教→义和团→斧头帮,期中中间夹杂的很多分支结构混乱,包括以上的大刀会和青帮、洪门、袍哥等,总的来说是中华民族民间义士的结晶。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冠县飞地蒋家庄(今邢台市威县),教民和当地民众发生冲突,义和团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数百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生活常识分享

  

  

篇二: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但东北义和团组织分散各地义和团之间以及与关内义和团之间均不能联成一气互相支援再加上内部成分复杂队伍缺少训练装备又极其粗劣自然不能抵御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训练有素的俄国正三东北义和团起到一种号召和引领作用面对沙俄的进一步侵略在清廷已经屈服洋人的情况下同时也在东北义和团运动的感召下各地抗俄义军纷纷崛起

  义和团的运动【浅论义和团在东北的抗俄运动】

  在山东、直录义和团的影响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月,营口附近的居民首先开始练习拳棒。在为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支线的中国劳工中也有人加入拳民队伍。甚至在沙俄控制很严密的旅顺也出现了号召筑港工人“保我中华,逐去外洋”的揭帖。义和团运动在东北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从东北义和团民的抗俄之举,简析其意义。

  一、东北义和团拒俄运动概况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1898年8月东清铁路(中东铁路)破土动工。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华北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并由直鲁蔓延到东北,参加者大多是破产农民和失业手工业者,矛头指向在东北筑路的俄国。(一)沈阳练拳习刀,东北义和团首发难1900年5月中旬,沈阳练拳习刀的群众性活动开展起来。6月24日到次日下午,沈阳义和团先后烧毁了英人教堂、住宅和医院200余间。尔后又烧毁了沙俄为修建中东铁路支线设在沈阳的铁路公司。沈阳的义和团在清军配合下,攻打车站,拆毁铁路,毁坏桥梁,砍断电线,攻击护路队哨所。在沈阳以南,清军官兵向辽阳车站和烟台煤矿发起猛攻,并且进攻沈阳车站。7月上旬,义和团烧毁被俄强占的辽阳茨儿山煤矿。铁岭南关是俄军汇集之地,义和团在红灯照的参加下,烧毁了该处铁路。(二)由南向北发展,东北义和团不断扩大东北义和团不断扩大,由南向北发展。在齐齐哈尔,群众纷纷起来响应,设坛练拳“仇洋”,设立张贴揭贴的“宣传棚”,提出“练会义和拳,打跑洋毛子”的口号。富拉尔基筑路工人将俄人的“买卖、房屋及江上木桥烧毁”,俄国监工盖尔肖夫因此“逃走回国”。到7月中旬,“奉天全省北至开原,南至海城,计五百里,所有俄铁路桥房均经百姓拆毁”。①而整个中东铁路工程,差不多也全部被焚毁殆尽。俄国在各地

  的据点,除旅大、哈尔滨和营口外,几乎全部拔除。(三)进攻哈尔滨,东北义和团进入高潮1900年6月28日,义和团进行了对中东铁路线上中心城市、殖

  民巢穴哈尔滨的攻坚战。义和团首先拆毁哈尔滨四郊通讯设施,破坏了周围的铁路、桥梁,形成对哈尔滨的包围。7月22日,部分清军与义和团向哈尔滨集中。东路决定分三路总攻,即齐齐哈尔方面从西南渡过松花江,呼兰方面从北面渡过松花江,双城和阿勒楚喀方面从南、东南方向沿铁路前进,进而切断其与外界联系。俄方在总监工尤戈维奇和护路军司令葛罗格罗斯指挥下,以3500人分守道里、背江子、南岗和香坊等处。7月25日凌晨,总攻开始。北路清军与义和团经一昼夜攻占了江背子。次日,西南路渡过松花江,攻下砖厂;随后分两路,一路奔道里,接应占领江背子的部队过江;来自吉林、阿城的义和团与清军士兵200余人,经激战占领了俄军在香坊的据点田家烧锅,但损失严重,未能实现从南路、东南路进攻哈尔滨的计划,另一路直扑松花江车站。从齐齐哈尔、呼兰来的义和团与官兵,猛攻俄军在松花江北岸的前沿阵地船坞三昼夜,控制了江南码头,攻入哈尔滨五道街。同时,又有双城、阿城及江北过来的义和团与官兵5500余人攻打顾乡屯,攻击俄军据点铁路制砖厂、源聚烧锅,并挺进至哈东滨车站,捣毁了车站及所存机车。尤戈维奇等眼看不支,下令逃往伯力,路途中又遭袭击。监工沃芬别尔格率领的一批人逃经雅鲁车站时,受到义和团与士兵阻击,被歼灭29人。

  总攻哈尔滨,是义和团东北抗俄的高潮。但由于南路、东南路的清军和义和团得不到及时增援,形势急转直下。

  (四)形势急转直下,东北义和团走入低潮6月21日,尼古拉二世宣布关东州进入戒备状态。针对义和团的抗俄活动,早在5月间,俄国就扩充护路队至*****人。7月初,中东铁路总监工尤戈维奇和护路军司令葛罗格罗斯急向财政大臣维特和沿阿穆尔军区司令呼救,同时向中东铁路全体俄籍职员和护路兵发出携带重要账簿、单据、文件、款项以及贵重仪器工具迅速撤退的命

  令。7月上旬,俄国宣布驻守中俄边境各军处于战争状态。7月9日,俄国决定出兵占领东北,镇压义和团,保护其在华利益。为此,俄国动员了12个军区,出动了配有炮兵和工兵的步兵128个营,骑兵78个连、大炮340门,共计17万多人。在陆军大臣库鲁巴特金的调遣下,俄军分7路入侵。8月,由萨哈罗夫率领的俄援军从松花江水路开到,解了哈尔滨之围。黑龙江其他地区的军民,经过艰苦的防御战,陆续失败。8月27日,俄军攻入齐齐哈尔,东北义和团转入低潮。

  二、东北义和团抗俄运动的意义(一)东北义和团运动对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的建设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义和团具有仇洋排外的特征,对铁路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成果采取一律破坏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迟滞和阻碍了帝国主义对东北的蚕食。事件后据俄国政府所派以中东铁路公司董事霍特罗夫斯基为首的调查团调查,“全线线路被破坏达70%,建筑、桥梁、器材多数被毁,机车、客货车多成废铁,共损失达7000万卢布”;“骚乱前敷设的铁路长过1300俄里,遭破坏后只剩下约400俄里的线路。无数的民用建筑被破坏殆尽,许多车辆残缺不全,铁路煤矿完全倒塌”;某处“在距铁路5至7俄里的地方,找到了车辆的轮对。不知义和团为什么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沿着当地坎坷不平的道路,把它拖得那么远,然后弃置不管,任其听由天命。他们又用熔炼的方法把机车烧毁,致使车头表面的金属全部剥落,路轨也被毁坏,甚至连路基也被掘得破烂不堪”。②(二)东北义和团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品质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入侵中国,特别是俄国在东北筑路,肆意蚕食中国土地,侵犯中国的主权与利益,掠夺东北人民的财产,平毁东北人民的田庐与祖墓,从而引起强烈反抗。东北义和团及清军的抗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品质,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入侵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篇。但东北义和团组织分散,各地义和团之间以及与关内义和团之间均不

  能联成一气、互相支援,再加上内部成分复杂,队伍缺少训练,装备又极其粗劣,自然不能抵御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训练有素的俄国正规军。

  (三)东北义和团起到一种号召和引领作用面对沙俄的进一步侵略,在清廷已经屈服洋人的情况下,同时也在东北义和团运动的感召下,各地抗俄义军纷纷崛起。在奉天,义和团余部与部分清军于南线沈阳、大连间不断袭扰。主要由农民、猎户、工人、义和团余部、小商贩和溃兵组成的辽宁与吉林境内拥有20万人的“忠义军”,提出“御俄寇、复国土”,“毁铁路,攻沈阳”的口号,到处袭击俄军。其中,王和达领导的义军,刘永和领导的义军和唐殿荣、杨玉麟领导的镇东军是规模比较大的。忠义军虽然失败了,但在义和团感召下而引发的东北人民抗俄斗争并未停止。注释:①故宫博物院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册,第174、307、441页.②(俄)谢•阿•多勃隆拉沃夫.一个俄国军官的满洲札记.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63页.

  

  

篇三: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前因后果——多面看历史

  历史系10100170174苏栋摘要: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之广泛可谓空前绝后,说它空前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爆发之迅猛、声势之浩大都不在当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之下。关键在于其虽然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然而对于大清国基层社会统治的瓦解却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当时的国际上也应起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八国干涉,以至于太后、皇帝西狩西安。说它绝后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被绞杀之后,清王朝的统治亦是日暮西山,之后的“清末立宪”改革也只是加快了这个王朝走向深渊的步伐,义和团之后直到清亡也没有爆发过这么大的群体性运动。很显然,义和团运动对于清王朝的覆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义和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往教科书式的关于义和团历史的叙述显然在历史史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我们所要去做的就是努力做到如何去雾里看花。了解一些以往不为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同时打破义和团神话的瓦罐。

  关键词:义和团洋教一、山东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而其兴起的直接原因则是教案的频发。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群体性的运动。既然强调了西方入侵的重要性,那么类似于义和团这样的运动为

  什么没有发生在上海、广东或者江浙一带呢?这些地方的西方侵略要比落后的鲁西北严重的多。所以,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还有一些很重要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因素也诱发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现象是1900年初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的。但是在之前几年的时间里,义和团一直在其发源地鲁西北慢慢的积蓄力量。导致义和团运动迅速蔓延并使该运动形成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特点的因素之一是降神附体仪式①,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在当时的中国民间可谓源远流长,这不仅仅与中国人长期的“封建迷信”有关系,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够超越当时独特的社会背景而广泛流传开来是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对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然这种请神仪式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地方流行的通俗小说有着莫大的关系。每团各设有坛宇,所奉之神,任意罔造,率以出于《西游》《封、神》《三国》《水浒》诸小说者为多数②,神拳只要通过降神就可以了——只要、、一降神,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并且,由于降神缺乏严格的仪式和规范,画符念咒随意发挥,咒语内容简单易记,所以他们甚至不需要领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星火燎原般的发展起来。义和团迅速发展的第二个原因就是1895年冬季以来华北大部分地区的持续干旱与洪灾。干旱使得很多的年轻人无活可干,于是便出现了很多的空闲时间,根据经验,青壮年一旦无所事事便意味着将会有很多的社会性群体事件发生,干旱持续的事件愈长,受到饥荒威胁的人也就愈多,由于义和团有着充足的粮食,在这两个原因的刺激下,使得本来就有理由迅速发展的义和团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补充。柯文先生所强调的旱灾对于义和团的催发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洪水灾害的推动也不可小窥。周锡瑞在其《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中则强调了黄河水对于鲁西北平原几十年的肆虐以及朝廷在此地不重视赈灾救民而诱发义和团运动。的确,鲁西北一带一向“地薄民贫”,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很低,大洪水过后,大量的人口流动加上严重的饥荒往往也会导致瘟疫疾病的爆发,所以在这里不得不说降神附体仪式本身就带有巫术的“治病防身”功能,这恰好迎合了旱灾与洪灾之后的民众心理危机。义和团运动之所以扩散如此之迅速,可以说官方的立场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在中央,有不少像刚毅、赵舒翘这样的官员支持,地方上有毓贤这样的拥有

  实际权力的巡抚支持,而慈禧身边的一些满族亲贵如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之流也把义和团当做是对抗帝党的一支势力来加以利用。“庚子京畿拳乱,其始由于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缴非常之荣利”

  ③

  ,尤其是慈禧对于手中的权力感到受到来自洋人的威胁的时候,就与手下那种

  利用义和团的心理不谋而合了。一八九九年四月,毓贤继张汝梅为山东巡抚。毓贤在山东任地方官二十余年,他对教会势力的猖獗和义和拳众反洋教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把义和团看成是清政府的羽翼。他认为,“当今国势日堕,由于民志未伸,今如再杀拳民,无异自剪羽翼,而开门揖盗”,正是由于毓贤同情乃至支持义和团的态度,加速了义和团的发展。虽然后来清廷迫于列强压力,调袁世凯代替毓贤担任山东巡抚以向洋人示好,但是毓贤也没有收到什么处分,只是由山东巡抚平调山西巡抚,很显然这得益于中央一部分顽固保守势力的支持。当山东地方官府对义和团采取镇压态度时,义和团迫于压力流向直隶、京畿之地,这个也不是全部归结于袁的镇压,柯文先生认为义和团运动后来之所以在直隶“肆虐”是由于总督裕禄是个出了名的庸吏,但我倾向于唐德刚先生的看法,“他他说(裕禄)的‘剿匪’政策也就开始动摇了——由剿办到纵容,到包庇,最后他就干脆投靠了。投靠之后,他的总督衙门就变成义和团的招待站”④。导致义和团1899年以后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义和团运动本身。柯文在《历史三调》中提到了这一点,这些因素都被以往的史学家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或许就从来没被注意过。但是这些因素又非常的合理,我们都可以对当时的情形进行想象,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一、当义和团的声势变大以后,中间力量会由于担心遭受危险而参与其中;其二、当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不支持者可能会有更大的危险;其三、义和团运动在民众心中形成了看风头,凑热闹的心态;其四、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从众心理。斗胆说一句,上述因素在我个人看来甚至等重于先前的原因,中国的“文革”时的红卫兵运动就和义和团非常相像,很多参与者并非出自于官方所宣传的那样子抱有某种纯粹的目的而参加运动,也许和上述原因有着非常相似的出处。前面说到,直接促使“神拳”蔓延扩大的还得直接“得益于”传教士、教民与当地人的冲突。因此十九世纪末,中国人民越来越频发的反洋教斗争在山东大为发展。起初的反抗形式主要体现在各式各样的反洋教斗争中,如1896年曹县

  和单县一带的大刀会掀起了反洋教斗争、1897年巨野、寿张、济宁等州县掀起的反洋教斗争等等。据统计,到十九世纪末年,仅山东一省就有教堂一千多所,传教士和教徒八万多人。这些传教士,在他们的主教、大主教指挥下,盗窃各种情报资料,霸占田产,逞凶杀人,包揽词讼,敲诈勒索,收买流氓歹徒入教,制造种种事故,欺压中国人民⑤。清廷的地方官员又无力对这些横行霸道的教士进行管束,面对“民教纠纷”,只能“护教抑民”,以致“民怨不伸”。连官府都为这些“大清子民”做不了主,那么民间带有自发性的一场血的较量当然无法避免。类似的例子在今天也很常见,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和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北约轰炸时就是因为很多的中国民众认为官方做的不够,面对欧美的外交立场不够强硬,所以才相继爆发了抗议这些国家的游行示威。如果只是民众对洋教的反抗的话,那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士绅阶层对于西方基督教的抵触不可以不重视,他们一直是朝廷庙堂与基层民众之间的纽带。基督教所宣扬的一套文明价值与体系和中国传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慷慨激昂地攻击在中国士绅眼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文化,这是“天朝上国”所无法忍受的,此外,(洋教)还更加具体地攻击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从而直接地侵犯了绅士阶层对文化的统治⑥。

  二、义和团运动高潮的来临

  平原县战斗和1899年秋天席卷鲁西北的反教事件标志着义和团运动的最后成熟⑦。周锡瑞先生还认为义和团打教活动是在1899年蔓延至直隶境内的,这和鲁西北义和团的发展是同一时期的,虽有少数拳师将拳术从山东传入直隶,在每一个新地区,拳民们大多是当地的青壮年,他们所进行的战斗主要是针对邻近的教民组织。只有到了运动的高潮时,也就是蔓延至京郊时,义和团们才离开家乡,成百结群的涌向京城。这也就是为什么义和团运动后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就是在于其最终流向清王朝的统治中心——京畿之地,京津地区同时又是洋人势力聚集之地,义和团运动只要义和团把活动范围局限于鲁西北,他们的活动就只是一个地方性的事件⑧。但是既然大火已经烧到了皇帝的宝座和外国公使馆的门口了,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高潮的来临。北京的义和团来自京城以外,尤其是周围的农村。他们五个一帮、十个一群地来到北京和天津,最多是有四五十人,打着“扶清灭洋”“替天行道义和团”的旗帜,旗上有时也写着他们自己的村名⑨。大量的拳、

  民涌入京津也和朝廷左摇右摆的态度紧密相关。朝廷在剿抚之间摇摆不定,然而北京的公使们显然没有这么多的耐心,他们看到直隶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时,召集了大量的外国军队和军舰,宣称要保卫使馆。本来清廷在总兵杨福同被杀害和铁路线遭袭击后于5月29日发布谕旨,命令官兵“剿杀”拒不解散的义和团。但驻华公使宣布他们计划召卫队入京后,朝中亲义和团的势力大增,这些人以刚毅、董祥福等为代表。所谓“拳匪之入京师,刚毅实导之⑩”。1900年5、6月间,拱卫北京门户的天津已成为义和团重镇,有两万团民。直隶总督裕禄的府邸就在天津,这位起初坚决反对义和团运动的封疆大吏现在迫于时势为义和团打开了政府的军械库。洋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态下调动外国军舰于6月16日向驻守大沽炮台的清军发出最后通牒,并于第二天攻占了炮台。6月21日,清廷发布“宣战”诏书,义和团被称为“义民”,编为民团,在京城由庄王、刚毅和端王统率。义和团的高潮阶段由此开始了。

  三、昙花一现的义和团

  义和团自爆发以来就注定其要失败,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战斗纲领、内部成员又是鱼龙混杂,出了初期阶段的农民外,还有不少的市井无赖与混混掺杂其中。而外部的清政府虽然支持义和团来对抗洋人,但是也对其抱有戒心,担心运动超出了朝廷所能够控制的范畴之外。所以,义和团的战斗力不能被高估,其本身的降神附体仪式就是很明显的愚弄下层民众的伎俩,曾经有地方官员在逮捕了一名拳首之后在其被斩之前要求他做法保命,当然,“法力”失效了。在北京的团民也是盲目的对所谓的“二毛子”“三毛子”展开惨无人道的人身攻击,、典型的例子就是义和团在庄王府门前的广场上屠杀了千余名中国教民,连妇孺都不能免于其难。但是他们在围攻使馆区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义民和部分清军虽然包围了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但是围攻持续了近两个月仍然毫无起色。反倒是一向被义和团仇恨的聂士成在受命攻打租界的时候显得勇猛异常。“旋奉命攻天津租界,血战十余次,租界几不支。西人谓自与中国战,无如聂军悍者”⑾。很显然,朝廷里的亲贵希望以义和团的力量来对抗列强的想法是没法成真的。后来的结果毫无悬念,八国联军到8月14号的一天进入了北京城,此时的大部分义和团立即抛弃武器、脱掉能表明身份的服装,混入了老百姓中间,次日清晨,慈禧、光绪及一批大臣化妆成为百姓走上了“西狩”之路。从战争后期的联军攻

  打北京可以看出,义和团的抗侵略色彩并没有像他们的宣传口号那样具有浓厚的味道,义和团的神话也就在联军进入紫禁城的时候迅速破灭了。义和团运动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四、浅谈“拳乱”后之中国剧变

  战后中外关于“义和团战争”的谈判随即开始,并于1901年9月7日与清廷在北京签署了《辛丑条约》,我个人认为条约里对当时中国人的触动最大的是其第二款第一条所规定“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等人分别被发配监禁、赐令自尽、即行正法、革职查办等形式给予处分。这在大清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多的亲王贵族、督抚大臣被处决,还是在洋人的胁迫下被处决,这对当时的文人、士绅阶层精神上的打击是巨大的,达官显贵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况乎?整个自上而下的阶层对于清廷亦是大失所望,人心大为变动。正如陈天华在其《猛回头》中所写“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东南互保”是不能不提到的历史事件,虽然其发生是在“拳乱”时期,但是其影响在之后才表现出来。因为当时的南方督抚们一致反对与洋人开战,朝廷虽然不满,可也无可奈何,此时洋人的火都已经烧到眉毛上了,哪有闲暇顾及这些封疆大吏上面。但是战后迫于向洋人示好,还得向这些督抚们进行嘉奖,以示恩宠。清廷在更加的不信任汉人官僚,而一味的依靠满族亲贵,寄希望于这些满洲贵族来维持爱新觉罗的统治。“东南互保”一边表露出来的是清王朝中央与地方渐渐开始的分裂之势;一方面又促成了清廷统治阶层对于汉族大吏的不信任,这使得本来就千疮百孔的清王朝内部又产生了巨大的缝隙。义和团运动导致的八国侵华又使得一大批有识之士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他们认为中国现阶段急需改革以除鄙陋。刘坤一和张之洞在应慈禧改革上谕所呈上的奏折中就建议朝廷“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世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

  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⑿。固然清廷实行“立宪”是想挽留人心,维护统治,但是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使得中国不自觉地走向政治宪政化迈进。反过来,清政府想要通过新政来平宁人心,但是新政带来的恰恰确实相反的结果,人心愈加的躁动起来。在上述层面上来说的话,义和团运动带来的剧变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蜕变有着极为重要之影响,人心的变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复杂的,最后,辛亥革命便来了。这绝不是偶然,在一定程度上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也有着某种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的联系。

  参考资料:

  ①《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29页②《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刘治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③《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刘治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④《晚清七十年》第四部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唐德刚⑤《中国近代史丛书》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丛书》编写组上海人民出版社⑥《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关在美国的兴起》(美)柯文中华书局2002年版⑦《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⑧《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34页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⑩《拳变馀闻》罗惇曧⑾《拳变馀闻》罗惇曧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刘坤一张之洞安徽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

  

  

篇四: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和意义

  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义和团运动发生的意义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①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②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它的爆发也促进了其他民众意识的觉醒。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篇五: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历史意义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三次缓解的过程从所谓有限的军事行动到“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从“利益均沾”到不利用中国形势“获得领土利益”等,都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具体明确,并使个别具有领土野心、企图趁火打劫的帝国主义强盗也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因此,通过义和团运动中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结果就起到了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义和团运动以其英勇战斗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不得不来一个紧急刹车,中止他们的瓜分罪行。单凭事业的正义性,而不靠英勇的战斗去把它付诸实践,最后也必是一番空话,一事无成。帝国主义列强根本不会因为他们掠夺殖民地的强盗行径的非正义性而停止其疯狂罪行的;不然的话,何以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沦为他们的殖民地了呢?这种人们所谓的“一种可怕的真理”(anawfultruth),在世界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起到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乃是由于它是一次民族起义运动,是一场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种运动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军事力量所镇压不了的。数十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史证明,它虽屡经镇压,却此伏彼起,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更加茁壮成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性质的缘故。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和团运动,它的这种性质就更明显了,规模也大得多了。

  保存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它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的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中国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直接后果。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本来是互相影响,彼此渗透,互相补充的。毋庸讳言,中国近代由于西方产业革命没有波及到中国,它是落在文化发展的后面了,但是,它是可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急起直追。迎头赶上的。正像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大发明,曾经有助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之结束一样,中国文化和文明在将来也是很可能对世界文化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在义和团运动中,英勇的拳民敢于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号称“八国联军”的“挑战”(challenge)作出“应战”(response),就把所谓中华民族是“一个未开化的群体”,“一批没有活力的群众”,“一群没有民族热望的东亚病夫”,所谓中国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病人”,是“一个垂死的国家”等种种诬蔑,一扫而光,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它的文化并未衰老,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没有像挑战一样的应战,就不会产生创造性的火花”。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瓜分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中国的挑战所作出的应战证明,中国文化和文明是有其生存的价值和权力的,而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和文明并借此得以保存,义和团运动的功绩是不朽的。

  遏制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1900年全面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如果说它曾经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就曾经相应地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瓜分中国领土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如果说义和团运动不曾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话,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后来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尚且不惜一战。不过,这时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多半不会是日俄战争,却很有可能是英俄战争;也有可能不只是两个国家,而是两个国家以上参加的帝国主义战争。当然,也有通过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协商来进行和平瓜分中国的可能性,虽说这种可能性很难实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用实力来解决矛盾,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试问,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消除生产力发展和资本积累同金融资本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分割这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除了用战争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正是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如1898年的美西战争(thespanish-americanwar),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theanglo-boerwar)已经表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是可以,而且在事实上也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1900年1月到5月31日以前,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发展很快,

  但在这段长时期内都没有一个外国人或外国传教士在直隶曾被拳民伤害过一事,便可为证。至于“扶清灭洋”口号的正式提出,它在当时是适应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特别是农民的认识水平,并且它在客观上也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因为当时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这个口号的提出有助于联合清政府的爱国官兵,共同抵抗外国侵略军,这已经为历史事实所证明。当然,这个口号有局限性,它使拳民丧失对清政府背叛义和团运动的警惕,因而在背腹受敌的形势下京、津沦陷。中国人民正是在义和团运动中,亲身经历到了清政府的可耻背叛和出卖,亲身经历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亲身经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它作为帝国主义列强的走狗的事实,大大提高了觉悟,才最后打出“扫清灭洋”的旗帜的。

  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义和团运动不仅在当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和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并且还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周恩来于1955年12月《在北京各界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是这样地把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同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联系起来观察并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功绩的。他在《讲话》中说:“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压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迫、掠夺和屠杀。中国人民在这个时期里,不断地为争取自己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英勇地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一九○○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篇六: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通过历史事件当初唐肃宗借回纥之兵来类比现在外人派兵保护之说况且各国在中国攫取利益贪得无厌更是日甚一日而俄国更是派兵十几万来到中国东北因此不得不有所戒备即今俄人国无他倘若西方军队进驻北京则西人有可能趁此机会以保护使馆为名军队驻扎在中国境内这样对中国则是心腹大患此前各国因教案动辄要中国赔款割地而这次各国军队均以保护使馆为名进驻北京则断不可能简单撤军离开此对中国影响尤大且一旦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则中国要为各国所钳制则更不可能为一独立自主之国家

  从《中外日报》看义和团运动

  摘要: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第一个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外日报》的受众群体和报馆的主要负责人汪康年主张维新的政治态度,并通过他们的态度来讨论他们眼中的义和团运动;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义和团运动前期的民教冲突,分析民众和教民、教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案层出不穷,屡禁不绝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报道,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成因,揭帖的报道,同时报道了当时朝廷的纵容态度,并对这种态度提出质疑,以及对于东南互保的支持态度,并提出解决义和团运动的办法;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了义和团运动后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外日报》认为清政府应该力行维新,主张太后颐养天年,归政于光绪皇帝,中国借此徐图自强。从始至终《中外日报》都是以一种较为近代的政治观点来报道义和团运动,不管是主张积极解决民教冲突还是严厉镇压义和团运动,或者是后来的支持东南互保以及支持归政于光绪皇帝,倡导维新,对于中国的维新事业和中国的未来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关键词:教案义和团运动《中外日报》

  Abstract:TheBoxerMovementexertsanessentialinfluenceonmodernChina.ThefirstpartmainlydiscussesthereadersofZhongWaiDaily,thepoliticalinclinationofWangkangnian,aheadofthisnewspaperwhoisinfavorofreforming,andtheirattitudetowardstheBoxerMovement.Thesecondpartfocusesontheanti-churchcases,therelationsbetweenthepublicandchurches,andthecausesleadingtoant-churchcasesatthebeginningoftheBoxerMovement.ThethirdpartdescribesthereportsofZhongWaiDailyabouttheBoxerMovement.Thenewspaperanalyzedthecausesofthismovement,questionedtheQinggovernment’sindulgencetowardsthismovement,supportedthemutualprotectionofSoutheastChinaandprovidedsomechannelstocontrolthismovement.Theforthpartpresentsthat,inthelateperiodofthemovement,ZhongWaiDailyinsistedthatit’shightimethatQinggovernmentmadeeffortstoreformandCixi

  1

  handedbackthethronetoEmperorGuangxu.AccordingtothereportsofZhongWaiDaily,itcanbeconcludedthatZhongWaiDailyispositiveaboutthereformandthefutureofChina.Keywords:anti-churchcases;theBoxerMovement;ZhongWaiDaily

  2

  研究现状

  义和团运动是晚清的农民运动之一,因而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果丰富而且多样,现梳理一下义和团运动的成果。1、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关于义和团的研究,因为历史跨度比较大,可能有一些观点比较陈旧,在此就不做复述,就将比较新的研究成果梳理一下,从1977年以后,国内的专著有廖一中、李德征等主编的《义和团运动史》①,“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义和团运动通史性著作”②。李文海、林敦奎、林克文合编的《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③,“对义和团发生、发展、进入高潮直至最后失败的过程作了具体完整地反映”④。陈振江、程啸等编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⑤主要是整理义和团文献资料的专著。路遥、程啸合著的《义和团运动史研究》⑥,是对之前他们的成果进行一个阶段性的研究,内容涉及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组织源流以及义和团运动中的民众意识等。路遥主编的《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究》⑦将视角放在了被称为“飞地”的区域上进行考察。而在论文上面,因为成果众多,因而以论文集的方式发表,第一部论文集是山东大学1980年出版的《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专辑》,齐鲁书社1982年出版的《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收录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路遥主编的《中国史专题讨论丛书·义和团运动》⑧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主编的《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⑨基本上反映了80年代以来学界义和团运动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和齐鲁书社主编的《义和团运动与中国近代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⑩主要涉及的内容“义和团运动评价、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义和团运动和秘密社会、义和团运动与西方在华教会和教案、义和团运动与国内政治、义和团运动和世界。”中国义和团研究会

  ①②

  廖一中、李德征等:《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崔志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义和团运动史研究》,《史学月刊》,2014年第9期。③李文海、林敦奎、林克文合编:《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齐鲁书社,1986年版。④崔志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义和团运动史研究》,《史学月刊》,2014年第9期。⑤陈振江、程啸等编:《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⑥路遥、程啸合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⑦路遥主编:《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⑧路遥主编:《中国史专题讨论丛书·义和团运动》,巴蜀书社,1985年版。⑨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主编:《义和团运动与中国近代社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⑩中国义和团研究会、齐鲁书社主编:《义和团运动和中国近代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版。3

  主编的《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①论题主要涉及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人物个案研究、基督教会和反教运动等内容。而国外对于义和团研究一些比较有名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中文,影响力比较大的有美国学者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②和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③、日本学者佐藤公彦的《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④。2、关于报刊和义和团运动关系的研究关于报刊和义和团运动之间的关系,史学界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有《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邵雍和王惠怡的《<申报>对义和团运动的舆论导向》、吕一旭的《民族主义叙述:<科伦日报>与义和团运动》、王林的《<万国公报>与义和团运动》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硕士毕业论文中有多篇探讨报刊与义和团的关系,如岑洪的《义和团运动期间的<申报>舆论》⑤况落华的《<新闻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⑥和钱秀飞的《<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⑦。河南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高雅琳的《<清议报>与义和团运动》⑧。3、《中外日报》和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关于《中外日报》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倒是并不太多,主要有林盼的《谁是<

  ⑨中外日报>的实际主持人》,探究了在办报史上并不有名的汪诒年在《中外日报》

  中所起的作用。探究当时报纸上广告的价值,潘喜颜的《<中外日报>广告在清末社会文化研究中的价值探析》⑩和刘颖慧的《揭秘晚清出版社最早的版权诉讼——<中外日报>、<时报>广告为中心》11。虽然说史学界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于报纸,尤其是《中外日报》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而对于《中外日报》和义和团运动的关系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有钱秀飞所写的《<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和林盼的《清

  ①②

  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主编:《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③柯文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④佐藤公彦著:《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⑤岑洪:《义和团运动期间的<申报>舆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5月。⑥况落华:《<新闻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⑦钱秀飞:《<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⑧高雅琳:《<清议报>与义和团运动》,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⑨林盼:《谁是<中外日报>的实际主持人》,《史学月刊》,2012年第2期。⑩潘喜颜:《<中外日报>广告在清末社会文化研究中的价值探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3期。11刘颖慧:《揭秘晚清出版社最早的版权诉讼——<中外日报>、<时报>广告为中心》,《今传媒》,2012年第5期。4

  末新式媒体和关系网络——<中外日报>(1898—1908)研究》①。4、创新之处与不足关于《中外日报》和义和团运动的关系成果较少,而前人主要的研究着力点在于《中外日报》对于义和团运动整个事件的初起、发展、高潮、失败几个阶段的新闻报道以及评论,对于《中外日报》的办报人通过办报这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也有做研究。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对于《中外日报》所代表的一批人群和这些人的政治观点,以及在整个义和团运动过程中,他们持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态度并没有做具体的研究。因而本文拟通过分析和梳理《中外日报》所报道的关于义和团运动或者与其相关的新闻事件以及论说,以这些事件和论说为突破口,来探讨时人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政治观点,进一步了解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认识,亦可以说是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则在于我校并无《中外日报》,只能参考汇编,而汇编中是否有差漏或者错误,亦无从得知,可能会为本文留下较多漏洞。清朝末年,伴随着政府对地方控制能力的进一步减弱和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民众对于洋人或者说与洋字相关的东西产生了敌视的态度。最终,在多种矛盾的交织下,爆发了清朝末年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而当时的中国,正是新旧交织,各种政治观点汇聚一堂。而其中可以引导舆论观点的报纸此时是最好的表达政治观点的平台。因此,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中外日报》对于这场运动有怎样的看法。

  一、《中外日报》

  在我们讨论义和团运动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中外日报》的受众群体,我们要知道这份报纸创办者的立场才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事件或者评论会被出版,而这一份报纸的受众面又是面对什么样的群体的。《中外日报》创刊于1898年8月17日,根据钱秀飞所写的<《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可以看得出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该报的主要经理人是汪诒年,也就是汪康年的弟弟,“汪诒

  ②年虽是报馆的经理„„可见乃兄汪康年才是报馆真正的灵魂。”而汪康年喜好西

  ①

  林盼:《清末新式媒体和关系网络——<中外日报>(1898—1908)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文论文,2013年4月10日。②钱秀飞:《<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5

  学,其弟在其影响下也对西学有很大的兴趣。因而《中外日报》的经理人和传统的知识分子有些许不同,即对西学感兴趣但是又不忘传统的中学,也就是兼具中西之学的近代知识分子。在孔子圣像被毁时《中外日报》发表论说“孔教得保,则支那之种智不为外人所灭,是又拯急之一策也。”①虽然说报纸上所发表的论说并不能代表该报社的观点,但是既然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出来,就说明该报社是不反对这种观点的。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外日报》的受众群体是那些人,报纸每日报道时事而购买者自然是关注时事的一些人,但是,首先这些人是要识字的,还有购买报纸也是需要花费一定数量的金钱,因此目不识丁的人和贫苦大众是没有购买报纸的理由的,再加上《中外日报》的内容,既报道国内大事又有中西学问,因而一心谋求科举的传统知识分子也似乎没有购买它的理由。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外日报》的主要受众群体应该是市民阶层而且是开放的市民阶层,即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又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对于国家大事比较关注并且不会一味的拘泥于中学或者西学的一类人。那么《中外日报》的主要负责人,汪康年又是有怎样的政治观点呢?汪康年本人是一介书生,没有机会跻身到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正途”,也就是仕途。但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所拥有的那种修齐治平的理念汪康年本人也有,既然不能将自己的理念通过科举这条途径来实现,那只有通过舆论来间接地实现,也就是办报,通过办报形成舆论来影响民众因影响政府,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使得自王韬这一代的报人开始,就已经确立了报纸与政治之间须臾不可分的关系。将‘办报与政治活动化为一体实现知识分子的参政愿

  ②望’,这就是所谓的‘报馆有益于国事’的概念”。而对于所发生的政治事件,

  汪康年本人又通过新闻报道在受众群众中传递一种政治舆论,通过对政治事件的报道以及事件之后报馆对于事件的论说,希望以此来形成一种舆论,促使事件更好地解决,“政论则是直接的政见表达,通过发表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意见与建议,试图影响政府与社会的行为。”③认为汪康年在通过报刊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前文已经说过,可以在《中外日报》上面发表的论说,最起码都是汪康年不反对的政治观点,而他可以通过新闻事件以及论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大的社

  ①②

  《续论德兵登岸》,1899年4月5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65页。林盼:《清末新式媒体和关系网络——<中外日报>(1898—1908)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文论文,2013年4月10日。③许莹:《办报干政的另一种探究——汪康年报刊思想与实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

  会舆论,最终来表达他或者说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人的政治主张。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受众群体以及掌管该报馆的人的办报初衷,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在义和团运动中的《中外日报》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二、对于民教冲突的看法

  在义和团运动开始蓬勃发展之前,各地有很多的民教冲突,如果冲突不能很好解决的话,就很可能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而教会和列强又通过教案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和特权。基本上遇到教案都是中国受损“外人每遇此等事件则格外需索要胁,非赔费即割弃口岸”①可以看得出当时对于民教冲突的利害关系《中外日报》还是看的特别清楚的,民教冲突所产生的结果并不仅仅局限与教案,更多的情况下会成为两个国家之间的问题,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民教冲突最终的结果都是列强和教会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中国民众和中国政府则因为一部分人促使的教案而受损。但是当时的普通民众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结果,“而内地匪徒尤好与西人为难,动辄毁教堂、杀毙教民,其尤甚者,抢掳教士勒赎巨款„„为地方官者保护稍一不力,则酿成巨案”。②可以说每每有民教冲突产生其结果对于民众来说都不好,可是民教冲突却在全国很普遍,概因“然民教之间,居相近、习相暱,因其交接愈易,故其轇轕愈多。始而猜疑,继而侮辱,终而滋闹,卒之小民逞一时之忿,毁堂辱教,朝廷受要胁之累,偿款缉匪。”③可以看得出在这些事件中,闹教的民众并没有获得好处,反而是那些闹教的带头人很可能被处置,轻则道歉赔偿损失,重则受刑或者杀头。但是这并没有对地方上的民众有多大的警醒,而且在很多地方上,世家大族的子弟却依然故我,“至为子弟者,顽劣性

  ④成,不知艰难,方以日行出外肇祸、滋生事端为得意之举。”他们不但顽劣成性,

  不知其中的利害关系,而且对于洋人给他们带来的教训没有深刻的记忆,“而彼仍顽钝如故,肇祸如故,虽鞭挞不止,此则所深为可慨者也。”⑤所以民教之间冲突不断,并且是屡禁不止,这自然是民教冲突不断在各地产生的一个原因了。《中

  ①②

  《论四川教士被掳事》,1898年8月31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25页。《论四川教士被掳事》,1898年8月31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25页。③《论民教龃龉之由》,1899年9月6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12页。④《论四川教士被掳事》,1898年8月31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25页。⑤《论四川教士被掳事》,1898年8月31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25页。7

  外时报》认为民教冲突产生的原因在于入教民众的影响,“盖因入教之华民,大都气质不纯,人类不一。或为地方奸慝,不容乡里,遂以入教为护符;或为市井小民,取怨戚族,遂以教堂为逋薮。于是睚眦跋扈,威福自专,挟其保护之权横行乡里,施其鼓簧之口淆惑西人。”①可以说指出了民教冲突所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华教民和当地百姓结怨,虽然只是单方面的说入教民众和未入教民众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也确实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周锡瑞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中就有分析,民教冲突产生之一的原因就在于土匪盗贼在躲避追捕之时入教,受教会的保护,而教会中的传教士有的也乐于替教民出头,参与诉讼导致未入教民众的不满。“„„为了确保传教工作顺利进行,传教士有时必须帮教徒打官司。有时不老实的教徒会滥用传教士的善心而胡作非为„„后来,有位圣言会的传教士注意到了不加选择地发展教徒的危险一常常混入一些“惹是生非,言行恶劣,令人遗憾”的教徒”②但是这并不是民教冲突所产生的唯一一个原因。当时清朝的基层民众基本上都是目不识丁的平民,所以很容易受谣言和迷信的影响和迷惑,很多教案都是起源于谣言,即就是一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也会受到迷信的影响,后面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中很多知识分子也是大力鼓吹义和拳教法术的神奇即是明证。所以普通的民众看到一些现象就很容易产生谣言进而受到谣言的影响,“今欧人远来传教,即经奉旨允准,又尝敕建教堂,且仇教者杀无赦。然而焚毁残杀之案,层见叠出而卒不可止者,则以君长士夫之尊信者尚少,无所提倡,而教堂演说又皆出以庄论,虽常汲汲引人为善,非如佛氏祸福报应之说易于悚动愚民。愚民无知,以为平平无奇,又惑于邪说,妄生猜忌,故仇之者众耳。”[③虽然有严酷的法令来为教会提供法律依靠,但是一旦发生冲突,却依然很容易酿成教案。再加上地方上面的会匪在民教冲突中,又贪图教会和教民财物(可能是因为失业或者饥馑),劫掠教会焚毁教堂之事便层出不穷,“故自近十年来,沿江州县焚毁教堂与教民为难者,无非若辈潜行肆煽。”虽然这里可能有将闹教事件全部归罪于会匪之嫌,但是也可以看得出会匪在其中确实是有对教会产生威胁行为的,所以这一点还是不可以忽略的。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地方官员对于闹教事件的态度,因为地方官员对于闹教案件的态度基本上会影响到当地民众

  ①②

  ④

  《论民教龃龉之由》,1899年9月6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13页。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③《论教案迭出之由》,1899年10月23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15页。④《论长江会匪》,1898年10月21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32页。8

  的心理,虽然朝廷严旨要认真处理地方教案,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力量薄弱无法有效的管理或者地方官玩忽职守,以为只是简单的民教冲突,不为重视,更有甚者地方胥吏与会匪串通一气,“有教民被匪击破头额诣官赴诉,乃吏役诡云此人患疮所致;且县差悉与匪通,故遇事朦混,置教民性命于不问„„并闻该党头目皆与县署声气相通,吏役人等皆每日聚首也。”①这样就很容易使民教简单的冲突升级成为巨案以致一发不可收拾。面对民教冲突的问题,地方政府想要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其实并不容易,《中外日报》专门用一篇来谈论如何来办理教案,“予前者论办理教案之法,以为欲地方无教案,当以保护教堂为第一义,以怀柔远人为第二义,为封疆大吏言之也。”

  ②

  虽然说这篇只说了这两个解决方法,其措施也都是有利于教会的,主要在于保

  护教会不受愚民侵害,并没有提及一旦民众受到教民的欺压应该怎样,可能一时疏忽。但是此前的一些报道地方教案或者会匪闹教的具体论说中,却也是有提到关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些办法的,主要提倡了,面对这些教案,地方的封疆大吏并不能依靠公法,而要奋发自强才可以保国家亦可以保自身地位,不致因教案而导致封疆大吏的去职,“公法一书盖为强国言之,非为弱国言之也„„窃谓各省大吏急宜奋发猛省,力求自强,非第报国,且可固位。”。③面对闹教事件,地方政府如果可以控制住局势,或者说很好的解决教案,不使事件闹大,最好的方法无非是自身强大,不使外国任意欺凌。面对长江一带流窜的会匪,则是主张兴办实业,为无业游民提供一些具体的事情让他们做。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流民四处流窜为祸四方,还可以开中国富强之基础,“然后广兴商务,广开制造,工用既宏,获利斯溥,人人皆有家室资财之乐,人人自不敢有流入匪类之心。”④对于那些反复叛降的会匪,“吾愿地方大吏严加防范,设法羁縻,勿因一时之招抚,遂以为得计可也。”⑤主要是鉴于有的会匪招抚不定,并且从中获利,甚至是依靠绑架教士来和地方政府作对,而地方政府又鉴于外国教士是会匪手中,为确保外国教士安全,又不敢贸然出击,最终政府反受会匪要胁勒索。中国农民基本上自古就是靠天吃饭,一年收成的好坏基本上全仰仗于雨水的多少与时机,一旦地方

  ①②③④⑤

  《续志东省闹教详细情形》,1899年4月30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82页。《再论办理教案之法》,1899年5月21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92页。《论四川教士被掳事》,1898年8月31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26页。《论长江会匪》,1898年10月21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33页。《论余匪就抚事》,1898年11月2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36页。9

  雨水没有按时节下,或者持续的干旱,出于对收成不好可能会遭受饥荒的恐惧,当地的老百姓就会将这种天气归罪于人为因素,认为是某人做坏事触犯了神灵,因此当地的庄稼得不到雨水浇灌,当地的人民得不到神灵的庇佑。而一旦恰巧当地有洋人传教士的话,当地民众就会把矛头集体指向传教士,认为是传教士得罪了神灵,他们才没有得到神灵的庇佑,而这个时候谣言就会起来,导致很多民众更加仇视洋人。再加上雨水时机不对或者太过于干旱,则农民在家就没有事情做,为谋生计,只有四处劫掠,成为土匪。“故民间所事,稍有偏灾,小则为盗,大则叛逆,此其常也。盖其地去省远,一切庶务皆由道台主政,是宜由道台饬各县

  ①办理积谷。”虽然主张地方政府积极解决旱灾所带来的影响,但是从后面的结果

  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作用,可能是灾情持续太久了,又或者是地方官并没有积极的解决问题,还有可能是当时清政府的国力根本就不足以应对这样的灾情。以上便是在面对民教冲突以及促使民教冲突产生的隐患的解决方法,虽然说的不很全面,而且有的只是理论上面的东西,但是其中也不乏对解决民教冲突具有建树性的建议。

  三、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

  1、对义和团运动成因,揭帖的报道及评论

  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成因,基本上当时的报纸都是有做过报道的,其说法虽不及后来史学家研究的那般细致,但是报纸终究是身处那个时代的人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看法以及评论,是很能代表那个时代的人的观点的。因此我们看一下身处那个时代的《中外日报》对于义和团运动成因以及宣传义和团的揭帖的报道和看法。关于义和团运动成因,有人认为其起源与大刀会有关。在当时兴起的义和团运动《中外日报》就有报道“近日不知因何起衅,忽有匪徒多人欲与教堂为难,声言某日纵火烧堂,人心为之惊惶„„闻大刀会匪誓与教民为难,颇为可虑。”②此时,大刀会闯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似乎大刀会便是闹教民众的依靠。而在直隶河间随着教民数量的不断增多,民教冲突也在出现,“七月间,该府所属景州

  ①②

  《论皖北涡阳土匪围城事》,1899年1月19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145页。《闹教可虞》,1899年9月29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13页。10

  西南乡离城七八十里之处,有义和拳教与教民为难,彼此聚集多人,几至酿成巨祸。”①义和拳已经公然开始和教会相敌对,此前虽然教案也是时有发生,但是并不会出现这样的公然称一教与教会为敌的,至少在此前的报纸报道中并没有出现。因此此次义和拳教的出现立即引起的各大报纸的关注,对于义和拳的起源也是各有报道,“查义和拳即白莲教之支流,其教亦习拳术,有邪法相传能避炮子,或以刀削石即粉碎,再念咒语,石能复合”②虽然经后来的史学家研究,发现义和拳并不是白莲教的支流,似乎和八卦拳的一支更接近一点,但是义和拳所宣扬的刀枪不入,降神附体的这种仪式,却是和白莲教有些相似。在《中外日报》看来,义和拳教是类似于白莲教这样的邪教,按理来说应该是要遭到查禁的,但是当时的民众却似乎对于这个义和拳教很有兴趣,并且当时的民众并不以为义和拳教类似于白莲教,“今则群以义和拳为义民,不肯严加管束.”③究其原因,大概是民教冲突所致,而如前所述,教民中有依仗自己教民身份者,欺压平民,而义和拳教则专与洋人为敌,民众便不将其与白莲教做相比,“推原其故,实由往年山东冠县十八团滋事后,该拳教中人专与教民为难。教民遇事欺压平民,亦已日深月久,平民积怨既深,遂忘拳教为邪术而群相附和,蔓延滋长日甚一日。”④民教冲突严重,而在教案中吃亏的总是平民,而地方官员有因为教案涉及洋人,所以往往弹压民众,民教积怨已深,而此时义和拳专与洋人作对,平民难得可以出气,因而参加义和拳的民众越来越多,“民间既喜其能与教民为难,群相符合,官吏亦因其动辄牵涉外人,往往曲为掩饰,几忘其在应禁之列。”⑤义和团运动产生虽民教不和是一原因,但是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气候原因,前文已经交代,中国农民自古就是仰仗气候生存的,而当时有恰逢干旱,民众无事可做,庄稼也不见得会有收成,就更加促进了义和拳运动的发展了,“迩来本处雨水甚少,如亢旱过久,恐不免有荒歉之虞,地方之不靖,大抵亦因此而起。”⑥更可以明显的体现出这个原因在当时的重要影响力,则莫过于对于两个正值农忙季节的两个地方雨水的充足与否来作为对比了,“河南北境暨山东西南等处大雨时行,田畴间皆颇霑足,秋收已可厚望,故该等处人民皆安居乐业,地方亦因而

  ①②③④⑤⑥

  《纪义和拳教》,1899年10月20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14页。《纪义和拳教》,1899年10月20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14页。《纪义和拳教》,1899年10月20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15页。《纪义和拳教》,1899年10月20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15页。《靖匪篇》,1900年5月20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51页。《山东:东事译要》,1900年5月20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50页。11

  平静。较之此间迤北及东西各处一百英里以内情形,殊属大相反被背。盖因雨水缺乏„„”①可以看得出,气候不同其表现出来的结果也是大不相同。对于义和团揭帖的报道,《中外日报》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少,但是对于义和团的揭帖的态度却很坚决,是绝对的反对,认为其是愚弄愚者不足为信的,认为义和团之揭帖“无非附会其说,肆其笼络,耸人听闻,更或污蔑教堂,谤毁教士,造成各种莫须有之事。”②而对于当时揭帖上面所流行的“扶清灭洋”之说,更是认为这不过是义和拳作乱并且笼络人心的一种说辞,是不足为信的,而且所带来的效果并不在爱护国家,仅仅是义和拳为了掩人耳目,假公济私,为他们的闹教行为博得社会同情的一种手段,“而复惑于扶清灭洋之言,遂致因循玩愒,一发而不可收拾。殊不知此皆若辈之托词,藉以假公济私,为笼络人心、掩人耳目之计,非果有爱于国家也。”③

  2、对朝廷对义和团态度的看法

  义和拳运动在京畿附近尤为猖獗,当时各方报纸对于这一运动都是主张严加惩治,所以面对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大都是不赞同的。列强虽然责总理衙门处置,但是地方官员对于此事的处理态度却并不积极,“而顺天府尹则以若辈人数甚多,不肯拘捉,但虽应允出示严禁,亦无非纸上谈兵,并无用处。”④对于政府这种消极的应对态度,报纸更多的是提供一些解决建议,而义和拳匪猖獗,报纸对于朝廷还是颇有微词的,“义和拳匪业已明目彰胆起事,此皆由内廷不早剿办,故意酿成所致。”⑤最终义和团日盛一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对于义和团包庇容忍的,有些官员对于义和拳教也是实施武装镇压的方法的,但是却受到政府最高层的斥责,“本月六号之上谕责备直隶兵士不应攻打百姓,聂军门部下兵士于本月四号击败拳匪一事,亦为六号上谕所斥。”兵士在面对义和拳教作乱并不能很好的剿灭,更何况此时朝廷又为其撑腰,所以义和拳教更加横行无忌,而外界压力虽然主张对义和拳进行严厉镇压,然而政府下令不许,士兵怯于朝廷

  ①②③④⑤⑥

  ⑥

  《山东:匪徒何多》,1900年5月26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57页。《论谣言为致乱之阶》,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89页。《论谣言为致乱之阶》,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90页。《北京:事势可危》,1900年5月20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51页。《天津:纪团匪猖獗详情》,年月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72页。《北京:京电联译》,1900年6月12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87页。12

  命令亦不敢对拳匪如何,在兵士和义和拳教冲突起,“该拳匪等当即具禀刚相,刚相即据实奏知太后,深责聂军门不应擅自攻打。太后闻奏亦怒,故将聂军门严加申斥,并命其即速退回相近开平煤矿之芦台驻扎。”①而在军队中积极剿灭义和拳者还有可能遭受更严厉的惩罚,“刻闻有聂军门管下之武牟三人,因力攻拳匪已被捉将官里去,恐不免斩首矣。”②这种情况之下,朝廷中的官员自然是不敢积极地建议对义和拳匪严加整饬的,更有甚者,为了迎合朝廷,居然奏请将义和拳纳入团练编制成军,“有某御史封章入告,大旨谓义和团志在保卫国家,其志可嘉,其技可用,请为酌给口粮,编成制军等语。枢垣诸公已拟旨,令直督据实覆奏,候旨施行。”③俨然已经把义和拳教看成是可以依靠的力量了,甚至是希望依靠义和拳教所谓“刀枪不入”“降神附体”这一类的东西去和洋人相斗,甚至在西方军队入京之时,还有一些官员希望依靠义和拳教和西方作战,甚至幻想着杀尽洋人,“某大臣倡言宜与西兵开仗,不患不胜,可令西兵片甲不存。”④可以看到这些饱读诗书的朝廷官员对于义和拳教的种种说法居然还是深信不疑,以为可以靠一些没有正规训练,没有正规武器的平民,仅仅依靠将神附体这一类的说法和拥有现代武器的洋人军队作战,实在殊为可笑,亦不免可悲。面对朝廷对于这种放任甚至包庇义和拳教的态度,《中外日报》表现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坚决镇压义和拳教而保护教士安全,保全教堂。认为义和拳教不过是一些匪徒痞棍互相结为同志,而相互推波助澜罢了,“是直叛逆之乱民也。”在《中外日报》看来,义和拳教甚至不足以比得上秦末之陈胜、吴广起义,也比不得汉末黄巾贼,和靖康年间之郭京倒是颇为相似,然这样的事只会误国害民,因而主张对于义和拳教是绝对不能姑息的,要坚决严惩。对于如何惩办义和拳教,给出了一下几个建议,“一曰宜简选得力之兵,保护各使馆也。”⑤对于义和拳教不断攻打各国使馆,最主要是派兵保护使馆区的安全,如果使馆区和西方传教士所遭受的损失越小,则对于日后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谈判的负担就越小。“二曰急宜多派官兵,实力剿办也。”⑥要想平息义和拳教,还得要政府武装积极镇压,而且越早解决,越早镇压,其危害和影响则越小,对中国和对于西方教会和使馆

  ①②③④⑤⑥

  《北京:京电联译》,1900年6月12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87页。《北京:京电联译》,1900年6月12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87页。《京信照录》,1900年6月14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94页。《京信照录》,1900年6月14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94页。《救急策》,1900年6月7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74页。《救急策》,1900年6月7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74页。13

  的损失才会越小。如果一直放任不管,到后面可能就会超出政府的控制能力,而此时,政府就算想对拳匪进行镇压,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了,因而要早做准备,防微杜渐。“一曰急宜严缉匪首,散遣胁从也。”①将义和拳匪首捉拿,则义和拳教便没有了指挥,时间久了,人心也就散了,再加上政府的遣散,乌合之众和愚民也就都自己散了,政府则更容易将义和拳教分而歼之。若非如此,则此地的拳匪被歼灭其他地方的拳匪有兴起,而政府军队则疲于奔命,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而且自古就有擒贼先擒王的说法,所以要尽早的对拳匪进行镇压。“一曰外人派兵保护之说,断不可轻允也。”②通过历史事件当初唐肃宗借回纥之兵来类比现在外人派兵保护之说,况且各国在中国攫取利益,贪得无厌更是日甚一日,而俄国更是派兵十几万来到中国东北,因此不得不有所戒备,“即今俄人国无他意,不致有引狼入室之患,而要之以事急既引之使来,事缓即难驱之使去,必至蹂躏要地,牵动大局,地方元气阴为所损。”③倘若西方军队进驻北京,则西人有可能趁此机会以保护使馆为名,军队驻扎在中国境内,这样对中国则是心腹大患,此前各国因教案动辄要中国赔款,割地,而这次各国军队均以保护使馆为名进驻北京,则断不可能简单撤军离开,此对中国影响尤大,且一旦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则中国要为各国所钳制则更不可能为一独立自主之国家。以上就是《中外日报》对于义和拳教盛行所提出的建议,其中关于承办匪首之说虽不可行(义和拳教和大刀会并不相似,并无具体的匪首),但是关于不可轻易答应列强派兵保护之说,还是有道理的,从后来俄人私下与盛京将军签订协议就可以看得出,列强对中国的图谋不可能仅仅只局限于派兵保护使馆区和教会。后来德军在中国的报复性屠杀以及远征也是明证。

  四、义和团运动后期的报道

  在国家经历义和拳教动乱之后,报纸对于原来的统治者已经是很反对了,都积极主张皇帝亲政,进行维新。义和拳教对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西方国家,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而这个时候的政府如果想要取信于民众,就必须要做到切实的

  ①②③

  《救急策续昨稿》,1900年6月8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77页。《救急策续昨稿》,1900年6月8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77页。《救急策续昨稿》,1900年6月8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278页。14

  维新,切实的新政,不应该只是敷衍了事。而此前政府中,最积极主张新政的莫过于光绪皇帝,因此这个时候,《中外日报》就积极主张皇帝亲政,主持大局,“若非皇上亲政,改定国宪,延揽人才,通天下之情,振士民之气,使薄海内外咸与维新,则中国之祸乱正未有极也,中国之隐忧正未有艾也。”①义和拳教之事才稍稍止息,中国必须进行新政,才能避免国家再次面临如义和拳教事件的袭扰,但是如前所述,新政之领导人必须要是新政的支持者,“苟欲伏莽潜消,则必自国家维新始;苟欲国家维新,则必自皇上亲政始。”②态度很明确,即就是主张皇帝亲政,主持维新。对于清朝的实际当权者——慈禧太后,则认为她年事已高,不适合再主持朝政,应该颐养天年,将政治权利悉归皇上,“至于皇太后春秋已高,正值耄期倦勤之时,实为颐养天年之候,实宜归政皇上,庶使朝廷得力布维新之治,而无事权不一之嫌。”③皇上和太后两个人主持朝政,就可能出现执政观点的分歧,而为何一定要皇上亲政,则在于皇上和太后之间存在着嫌隙,“太后训政,而皇帝百日维新之业一律推翻矣;刚毅主权,而本朝两百余年之旧案重提矣。新旧有如水火,南北依然胡越。”④而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惩罚性条约,中国要以此为鉴,徐图自强,主张急宜实行新政,“为中国计,为外人计,诚莫如趁此议和要以变法,如废科举,设学堂,开报馆,广译局,皆立专条,务在实办,仍复多派通人遍历内地,细察会党,多接士类,而因以广学业,通游宴,十年之后中国可安,天下少事。”⑤其实这些主张并不算得超前的,或者可以说这些建议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可惜清政府的领导者并没有听取这些建议,依然故我,面对西方的经济入侵,文化入侵和军事入侵,清政府并没有抓住机遇,早早进行变法谋求大国地位,反而是敝帚自珍,守着几百年的祖宗之法洋洋得意,视近代科技为奇技淫巧,最终一次次的错过比肩列强的机会,而可笑的是十年之后中国并没有安定,而是有更大的一场革命直接推翻了清朝几百年来的统治。

  结语

  ①②③④⑤

  《论伏莽为种祸之胎》,1900年9月27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524页。《论伏莽为种祸之胎》,1900年9月27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525页。《德人所拟议和条陈书后》,1900年10月1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530页。《论今日定乱之难》,1900年10月2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533页。《论西人议禁军火运华事》,1900年10月15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551页。15

  纵观这一时期的报纸,我们可以看到《中外日报》虽然创刊时间不长,但是却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发展成为销量足以比肩《申报》、《新闻报》这样的报刊,主要在于其立场明确牢牢抓住了受众人群,还在于政治观点明确为很多人接受,在义和拳教初期,就主张政府进行严厉的镇压,而对于义和拳教所声称的法术,也是用宋代的郭京做类比,认为义和拳教祸国殃民。而对于东南互保,则最可以看得出《中外日报》激进的一面,声言脱离清政府,为独立之政府,并且趁机徐图发展替代原有之清政府,而对于后来义和团运动结束,更是积极主张维新变法,希望光绪皇帝可以亲政主持变法,汪康年“希望政府能顺应形势,主动改革,无疑都是首选。”①可以看到《中外日报》之观点虽然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却是走在舆论的前沿,对当时政治舆论有很大的影响。如前所述,对于东南互保,《中外日报》主张南方各省积极独立出来,而这一时期的其他报纸却并不敢有如此激进的观点,《新闻报》虽也支持东南互保这一行动,可是态度却不似《中外日报》这般激进,只是主张北方省份亦当效仿南方各省联合保全,共同镇压义和拳教,“虽然,六省督抚既不若毓中丞之顽固不化,则虽有见机迟速之不同,终必能与十一省督抚联络一气,是在十一省督抚顾唇齿之谊竭力以联络之。”②而《申报》对这一时期的东南互保并没有太多的评论,更多的则是主张保卫地方安全,努力镇压义和拳教,保护各国使臣,促使和局,“其长江各埠应由官道会同营汛保护,内地各教堂即责成各府厅州县实力保护,并照会地方绅董添办团防练勇,以资保护。须知此次保护商教,即以自卫,人命财产,祸福与共。”

  ③

  可以说相对而言,《中外日报》在这一时期的评论可谓是最激进的,虽说激进并

  不能代表其政治观点之更为进步,但是其独特的政治观点对于舆论的走向却是有着很大影响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虽然清政府屡次声明义和拳教是义民,声言义和拳教之刀枪不入和降神附体对洋人有用,可是作为近代的出版物——报纸,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中外日报》——对于义和拳教殊为不屑,认为其说法不过是类似于白莲教的迷信,而认为义和拳教的反洋人活动更是如盗匪一般(不仅进攻洋人,还会进攻中国平民,抢夺富户),都是主张积极镇压,尽早能有一个安定的局面。对于东南互保则大力提倡,更是主张光绪皇帝亲

  ①②③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论各省督抚之联络办理》,1900年7月10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360页。《示保长江》,1900年7月12日,《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370页。16

  政,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希望光绪皇帝主持新政推行变法,即就是在与洋人签订条约之后,也是建议中国徐图自强。纵观汪康年的一生,我们看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东西,既有传统的知识分子的科举之路,后来又倡导维新,并为中国之富强奔走四方,希望把中国发展成为东方大国,“汪康年走过的道路,就是晚清社会将内在的变革要求与对西方冲击的回应相结合后所走过的改革的道路并且映现了近代不发达国家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某种共有的文化现象。”①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希望中国可以强大之心以表现在新闻报道和论说的字里行间。

  ①

  廖梅:《汪康年与中国近代化思潮的特征》,《复旦学报》,1996年第6期。17

  参考文献

  资料集路遥主编:《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专著[1]桑兵著:《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廖一中、李德征等:《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3]崔志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义和团运动史研究》,《史学月刊》,2014年第9期。[4]李文海、林敦奎、林克文合编:《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齐鲁书社,1986年版。[5]陈振江、程啸等编:《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6]路遥、程啸合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7]路遥主编:《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8][美]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9][美]柯文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0][日]佐藤公彦著:《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论文[1]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版。[2]钱秀飞:《<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3]许莹:《办报干政的另一种探究——汪康年报刊思想与实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4]林盼:《清末新式媒体和关系网络——<中外日报>(1898—1908)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10日。[5]廖梅:《汪康年与中国近代化思潮的特征》,《复旦学报》,1996年第6期。[6]林盼:《谁是<中外日报>的实际主持人》,《史学月刊》,2012年第2期。

  18

  [7]潘喜颜:《<中外日报>广告在清末社会文化研究中的价值探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3期。[8]刘颖慧:《揭秘晚清出版社最早的版权诉讼——<中外日报>、<时报>广告为中心》,《今传媒》,2012年第5期。

  19

  

  

篇七: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但是在之前几年的时间里义和团一直在其发源地鲁西北慢慢的积蓄力导致义和团运动迅速蔓延并使该运动形成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特点的因素之一是降神附体仪式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在当时的中国民间可谓源远流长这不仅仅与中国人长期的封建迷信有关系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够超越当时独特的社会背景而广泛流传开来是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对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然这种请神仪式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地方流行的通俗小说有着莫大的关系

  义和团运动的前因后果——多面看历史

  历史系10100170174苏栋摘要: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之广泛可谓空前绝后,说它空前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爆发之迅猛、声势之浩大都不在当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之下。关键在于其虽然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然而对于大清国基层社会统治的瓦解却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当时的国际上也应起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八国干涉,以至于太后、皇帝西狩西安。说它绝后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被绞杀之后,清王朝的统治亦是日暮西山,之后的“清末立宪”改革也只是加快了这个王朝走向深渊的步伐,义和团之后直到清亡也没有爆发过这么大的群体性运动。很显然,义和团运动对于清王朝的覆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义和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往教科书式的关于义和团历史的叙述显然在历史史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我们所要去做的就是努力做到如何去雾里看花。了解一些以往不为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同时打破义和团神话的瓦罐。

  关键词:义和团洋教一、山东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而其兴起的直接原因则是教案的频发。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群体性的运动。既然强调了西方入侵的重要性,那么类似于义和团这样的运动为

  什么没有发生在上海、广东或者江浙一带呢?这些地方的西方侵略要比落后的鲁西北严重的多。所以,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还有一些很重要而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因素也诱发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现象是1900年初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的。但是在之前几年的时间里,义和团一直在其发源地鲁西北慢慢的积蓄力量。导致义和团运动迅速蔓延并使该运动形成特殊的社会和政治特点的因素之一是降神附体仪式①,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在当时的中国民间可谓源远流长,这不仅仅与中国人长期的“封建迷信”有关系,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够超越当时独特的社会背景而广泛流传开来是因为降神附体仪式对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然这种请神仪式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地方流行的通俗小说有着莫大的关系。每团各设有坛宇,所奉之神,任意罔造,率以出于《西游》《封、神》《三国》《水浒》诸小说者为多数②,神拳只要通过降神就可以了——只要、、一降神,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并且,由于降神缺乏严格的仪式和规范,画符念咒随意发挥,咒语内容简单易记,所以他们甚至不需要领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星火燎原般的发展起来。义和团迅速发展的第二个原因就是1895年冬季以来华北大部分地区的持续干旱与洪灾。干旱使得很多的年轻人无活可干,于是便出现了很多的空闲时间,根据经验,青壮年一旦无所事事便意味着将会有很多的社会性群体事件发生,干旱持续的事件愈长,受到饥荒威胁的人也就愈多,由于义和团有着充足的粮食,在这两个原因的刺激下,使得本来就有理由迅速发展的义和团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补充。柯文先生所强调的旱灾对于义和团的催发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洪水灾害的推动也不可小窥。周锡瑞在其《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中则强调了黄河水对于鲁西北平原几十年的肆虐以及朝廷在此地不重视赈灾救民而诱发义和团运动。的确,鲁西北一带一向“地薄民贫”,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很低,大洪水过后,大量的人口流动加上严重的饥荒往往也会导致瘟疫疾病的爆发,所以在这里不得不说降神附体仪式本身就带有巫术的“治病防身”功能,这恰好迎合了旱灾与洪灾之后的民众心理危机。义和团运动之所以扩散如此之迅速,可以说官方的立场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在中央,有不少像刚毅、赵舒翘这样的官员支持,地方上有毓贤这样的拥有

  实际权力的巡抚支持,而慈禧身边的一些满族亲贵如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之流也把义和团当做是对抗帝党的一支势力来加以利用。“庚子京畿拳乱,其始由于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缴非常之荣利”

  ③

  ,尤其是慈禧对于手中的权力感到受到来自洋人的威胁的时候,就与手下那种

  利用义和团的心理不谋而合了。一八九九年四月,毓贤继张汝梅为山东巡抚。毓贤在山东任地方官二十余年,他对教会势力的猖獗和义和拳众反洋教的情况比较了解。他把义和团看成是清政府的羽翼。他认为,“当今国势日堕,由于民志未伸,今如再杀拳民,无异自剪羽翼,而开门揖盗”,正是由于毓贤同情乃至支持义和团的态度,加速了义和团的发展。虽然后来清廷迫于列强压力,调袁世凯代替毓贤担任山东巡抚以向洋人示好,但是毓贤也没有收到什么处分,只是由山东巡抚平调山西巡抚,很显然这得益于中央一部分顽固保守势力的支持。当山东地方官府对义和团采取镇压态度时,义和团迫于压力流向直隶、京畿之地,这个也不是全部归结于袁的镇压,柯文先生认为义和团运动后来之所以在直隶“肆虐”是由于总督裕禄是个出了名的庸吏,但我倾向于唐德刚先生的看法,“他他说(裕禄)的‘剿匪’政策也就开始动摇了——由剿办到纵容,到包庇,最后他就干脆投靠了。投靠之后,他的总督衙门就变成义和团的招待站”④。导致义和团1899年以后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义和团运动本身。柯文在《历史三调》中提到了这一点,这些因素都被以往的史学家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或许就从来没被注意过。但是这些因素又非常的合理,我们都可以对当时的情形进行想象,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一、当义和团的声势变大以后,中间力量会由于担心遭受危险而参与其中;其二、当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不支持者可能会有更大的危险;其三、义和团运动在民众心中形成了看风头,凑热闹的心态;其四、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从众心理。斗胆说一句,上述因素在我个人看来甚至等重于先前的原因,中国的“文革”时的红卫兵运动就和义和团非常相像,很多参与者并非出自于官方所宣传的那样子抱有某种纯粹的目的而参加运动,也许和上述原因有着非常相似的出处。前面说到,直接促使“神拳”蔓延扩大的还得直接“得益于”传教士、教民与当地人的冲突。因此十九世纪末,中国人民越来越频发的反洋教斗争在山东大为发展。起初的反抗形式主要体现在各式各样的反洋教斗争中,如1896年曹县

  和单县一带的大刀会掀起了反洋教斗争、1897年巨野、寿张、济宁等州县掀起的反洋教斗争等等。据统计,到十九世纪末年,仅山东一省就有教堂一千多所,传教士和教徒八万多人。这些传教士,在他们的主教、大主教指挥下,盗窃各种情报资料,霸占田产,逞凶杀人,包揽词讼,敲诈勒索,收买流氓歹徒入教,制造种种事故,欺压中国人民⑤。清廷的地方官员又无力对这些横行霸道的教士进行管束,面对“民教纠纷”,只能“护教抑民”,以致“民怨不伸”。连官府都为这些“大清子民”做不了主,那么民间带有自发性的一场血的较量当然无法避免。类似的例子在今天也很常见,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和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北约轰炸时就是因为很多的中国民众认为官方做的不够,面对欧美的外交立场不够强硬,所以才相继爆发了抗议这些国家的游行示威。如果只是民众对洋教的反抗的话,那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士绅阶层对于西方基督教的抵触不可以不重视,他们一直是朝廷庙堂与基层民众之间的纽带。基督教所宣扬的一套文明价值与体系和中国传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慷慨激昂地攻击在中国士绅眼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文化,这是“天朝上国”所无法忍受的,此外,(洋教)还更加具体地攻击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从而直接地侵犯了绅士阶层对文化的统治⑥。

  二、义和团运动高潮的来临

  平原县战斗和1899年秋天席卷鲁西北的反教事件标志着义和团运动的最后成熟⑦。周锡瑞先生还认为义和团打教活动是在1899年蔓延至直隶境内的,这和鲁西北义和团的发展是同一时期的,虽有少数拳师将拳术从山东传入直隶,在每一个新地区,拳民们大多是当地的青壮年,他们所进行的战斗主要是针对邻近的教民组织。只有到了运动的高潮时,也就是蔓延至京郊时,义和团们才离开家乡,成百结群的涌向京城。这也就是为什么义和团运动后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就是在于其最终流向清王朝的统治中心——京畿之地,京津地区同时又是洋人势力聚集之地,义和团运动只要义和团把活动范围局限于鲁西北,他们的活动就只是一个地方性的事件⑧。但是既然大火已经烧到了皇帝的宝座和外国公使馆的门口了,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高潮的来临。北京的义和团来自京城以外,尤其是周围的农村。他们五个一帮、十个一群地来到北京和天津,最多是有四五十人,打着“扶清灭洋”“替天行道义和团”的旗帜,旗上有时也写着他们自己的村名⑨。大量的拳、

  民涌入京津也和朝廷左摇右摆的态度紧密相关。朝廷在剿抚之间摇摆不定,然而北京的公使们显然没有这么多的耐心,他们看到直隶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时,召集了大量的外国军队和军舰,宣称要保卫使馆。本来清廷在总兵杨福同被杀害和铁路线遭袭击后于5月29日发布谕旨,命令官兵“剿杀”拒不解散的义和团。但驻华公使宣布他们计划召卫队入京后,朝中亲义和团的势力大增,这些人以刚毅、董祥福等为代表。所谓“拳匪之入京师,刚毅实导之⑩”。1900年5、6月间,拱卫北京门户的天津已成为义和团重镇,有两万团民。直隶总督裕禄的府邸就在天津,这位起初坚决反对义和团运动的封疆大吏现在迫于时势为义和团打开了政府的军械库。洋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态下调动外国军舰于6月16日向驻守大沽炮台的清军发出最后通牒,并于第二天攻占了炮台。6月21日,清廷发布“宣战”诏书,义和团被称为“义民”,编为民团,在京城由庄王、刚毅和端王统率。义和团的高潮阶段由此开始了。

  三、昙花一现的义和团

  义和团自爆发以来就注定其要失败,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战斗纲领、内部成员又是鱼龙混杂,出了初期阶段的农民外,还有不少的市井无赖与混混掺杂其中。而外部的清政府虽然支持义和团来对抗洋人,但是也对其抱有戒心,担心运动超出了朝廷所能够控制的范畴之外。所以,义和团的战斗力不能被高估,其本身的降神附体仪式就是很明显的愚弄下层民众的伎俩,曾经有地方官员在逮捕了一名拳首之后在其被斩之前要求他做法保命,当然,“法力”失效了。在北京的团民也是盲目的对所谓的“二毛子”“三毛子”展开惨无人道的人身攻击,、典型的例子就是义和团在庄王府门前的广场上屠杀了千余名中国教民,连妇孺都不能免于其难。但是他们在围攻使馆区的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义民和部分清军虽然包围了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但是围攻持续了近两个月仍然毫无起色。反倒是一向被义和团仇恨的聂士成在受命攻打租界的时候显得勇猛异常。“旋奉命攻天津租界,血战十余次,租界几不支。西人谓自与中国战,无如聂军悍者”⑾。很显然,朝廷里的亲贵希望以义和团的力量来对抗列强的想法是没法成真的。后来的结果毫无悬念,八国联军到8月14号的一天进入了北京城,此时的大部分义和团立即抛弃武器、脱掉能表明身份的服装,混入了老百姓中间,次日清晨,慈禧、光绪及一批大臣化妆成为百姓走上了“西狩”之路。从战争后期的联军攻

  打北京可以看出,义和团的抗侵略色彩并没有像他们的宣传口号那样具有浓厚的味道,义和团的神话也就在联军进入紫禁城的时候迅速破灭了。义和团运动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四、浅谈“拳乱”后之中国剧变

  战后中外关于“义和团战争”的谈判随即开始,并于1901年9月7日与清廷在北京签署了《辛丑条约》,我个人认为条约里对当时中国人的触动最大的是其第二款第一条所规定“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等人分别被发配监禁、赐令自尽、即行正法、革职查办等形式给予处分。这在大清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多的亲王贵族、督抚大臣被处决,还是在洋人的胁迫下被处决,这对当时的文人、士绅阶层精神上的打击是巨大的,达官显贵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况乎?整个自上而下的阶层对于清廷亦是大失所望,人心大为变动。正如陈天华在其《猛回头》中所写“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东南互保”是不能不提到的历史事件,虽然其发生是在“拳乱”时期,但是其影响在之后才表现出来。因为当时的南方督抚们一致反对与洋人开战,朝廷虽然不满,可也无可奈何,此时洋人的火都已经烧到眉毛上了,哪有闲暇顾及这些封疆大吏上面。但是战后迫于向洋人示好,还得向这些督抚们进行嘉奖,以示恩宠。清廷在更加的不信任汉人官僚,而一味的依靠满族亲贵,寄希望于这些满洲贵族来维持爱新觉罗的统治。“东南互保”一边表露出来的是清王朝中央与地方渐渐开始的分裂之势;一方面又促成了清廷统治阶层对于汉族大吏的不信任,这使得本来就千疮百孔的清王朝内部又产生了巨大的缝隙。义和团运动导致的八国侵华又使得一大批有识之士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他们认为中国现阶段急需改革以除鄙陋。刘坤一和张之洞在应慈禧改革上谕所呈上的奏折中就建议朝廷“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世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

  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⑿。固然清廷实行“立宪”是想挽留人心,维护统治,但是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使得中国不自觉地走向政治宪政化迈进。反过来,清政府想要通过新政来平宁人心,但是新政带来的恰恰确实相反的结果,人心愈加的躁动起来。在上述层面上来说的话,义和团运动带来的剧变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蜕变有着极为重要之影响,人心的变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复杂的,最后,辛亥革命便来了。这绝不是偶然,在一定程度上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也有着某种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的联系。

  参考资料:

  ①《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29页②《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刘治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③《庚子西狩丛谈》吴永刘治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④《晚清七十年》第四部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唐德刚⑤《中国近代史丛书》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丛书》编写组上海人民出版社⑥《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关在美国的兴起》(美)柯文中华书局2002年版⑦《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⑧《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34页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⑩《拳变馀闻》罗惇曧⑾《拳变馀闻》罗惇曧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刘坤一张之洞安徽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

  

  

篇八: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义和团运动的意义①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②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它的爆发也促进了其他民众意识的觉醒。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篇九: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

  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时间条约危害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法战争1883——1885《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

  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

  

  

篇十: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义和团运动:(一)爆发原因: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

  

  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二)失败原因:1、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①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②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2、义和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3、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4、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三)历史意义:1、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2、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3、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1、相同点:①所处时代:都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前期;②运动主体:都是以农民群众为主;③领导者:农民阶级;④斗争方式:斗争武装斗争为方式的农民革命运动;⑤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⑥结果及原因: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的。⑦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不同点:①时代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其爆发的根因;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是其

  根本原因。②矛头所向: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向帝国主义。③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义和团运动持续时间14年(1851—1864),波及范围大半个中国,转战18省;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东、京津地区活动,时间和范围不如太平天国运动。④组织的严密性: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和太平军军事编制),有公认的领袖,组成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没有公认领袖,缺少统一指挥。⑤斗争水平: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其《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革命的思想结晶。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⑥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吸收基督教的合理成分,形成拜上帝教,组织动员群众,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主张向西方学习,《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义和团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⑦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借助西方基督教理论,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义和团信封神袛,持符念咒,设立神坛拳厂,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

  思想意识:1、爱国思想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他们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还有些义和团组织更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以法术“远赴东洋,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2、排外思想与爱国思想相对应,义和团也存在一些排外的思想与举动。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处理。3、迷信思想义和团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这是由于构成义和团员主体的中国农民在当时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劫运”。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这些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为联结各个义和团组织的纽带,使义和团在组织松

  散的状况下仍能坚持斗争。4、忠君思想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许多群众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口号就是一个表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认清了清廷的本质,不再对其抱有幻想,转而提出新的“扫清灭洋”口号。

  

  

篇十一: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

  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

  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

  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①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

  ②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它的爆发也促进了其他民众意识的觉醒。

  

  

篇十二: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B.维新派暗中支持义和团C.山东资本主义发展较快D.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2.导致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的结局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的背信弃义B.义和团自身力量弱小C.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胁迫D.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模糊3.义和团最重要的作用是(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对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4.义和团运动的主旨是(A.反封建主义B.反资本主义C.反殖民主义D.反帝国主义5.维新派与义和团先后兴起,其主要共同点是(A.与封建制度的衰落有关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上升C.在洋务运动破产的基础上兴起D.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有关6.在《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是(A.使馆内不准中国人居住B.赔款白银4.5亿两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D.清政府保证禁止中国人民反帝7.义和团运动声势浩大,而孙中山却不加入的主要原因是(A.知识分子轻视农民运动B.南方距离北方路途遥远C.义和团运动落后于时代潮流D.义和团宗教色彩浓厚8.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A.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朽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9.清政府对义和团使用“剿”和“抚”两种办法,其根本相同点是(A.维护清朝统治B.欺骗人民群众C.讨好外国势力D.笼络地方官员10.《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这反映出(A.该部级别特别B.该部职能专门化C.清朝对外交往扩大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

  )

  ))

  )

  )

  )

  )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二题,共25分。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你们外国人难道没有看到。”他说:“咸丰诸妖知道你们和我们是同宗教同家庭的,就阴谋拉拢你们,以便在我们之间制造纠纷.误会和分离。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捏造谎言,假装友好,暂时让你们做许多买卖,来愚弄你们。”——引自《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英)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天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主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引自《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材料一如何看待外国人?根据是什么?

  -1-

  (2)材料二如何对待“鬼子”?根据是什么?

  (3)材料一的看法混淆了什么问题?材料二的看法有何落后性?

  (4)材料一与材料二两处不同观点的共同根源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阜,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拳匪纪事》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拳匪纪事》材料三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拳匪纪事》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中,“又割台湾”“胶州强立阜”分别指什么事件?.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4)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的实际反帝效果。

  三、问答题(共二题,25分)28.19世纪末,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分别掀起了维新派和义和团运动,请概述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并比较这两次运动失败原因的异同点。

  29.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义和团运动参考答案义和团运动

  一、选择题

  题号答案题号答案1D10D2D3C4D5B6D7C8A9A

  二、材料解析题26.⑴把外国人看成“同家庭”兄弟。宗教信仰⑵一切全杀尽。宗教信仰不同。⑶混淆了太平天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本质,看不出外国侵略者在本质上与清朝统治者是完全相同的;盲目排外,看不到外国先进的东西。⑷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革命。27.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十分严重。⑵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897年的国强占胶州弯。⑶扶清灭洋。其原因是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在加上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⑷义和团运动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的坚强决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三、问答题28.贡献: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起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顺应历史趋势的,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口号,英勇抗击侵华的八国联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并重创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失败原因:相同点:反对势力大于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力量;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压下失败。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了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封建的统治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涣散性。29.相同点:⑴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旧式的农民运动。⑵斗争都采用了暴力斗争形式。⑶都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性一面。⑷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⑸从作用上看都不同程度地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点:⑴起义原因: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更多归于清政府的腐败内政,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义和团运动则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产物。⑵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调度,并且有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行动指南。而义和团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也没有革命纲领。⑶在斗争规模上也不能同太平天国坚持14年,转战18省相比。⑷与宗教的关系:太平天国领导吸取基督教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反对清政府;而义和团运动则利用中国本土的各种宗教,来达到联合群众的目的,打击外来宗教及其在华势力,实现“扶清”,而义和团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⑸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而义和团盲目排外。其阶级局限在于无法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侵略者凭借的先进的生产方式。

  -3-

  

  

篇十三: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的起源和爆发原因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比义和团运动更加持续时间长,褒贬辩论激烈,评价不一,纷争不断,总是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和新的分析而引发问题不断的历史事件。义和团洋教案真正起于1872年山东冠县梨园屯(值得注意的是,梨园屯并不在山东冠县范围之内,而是处于山东直隶交界的留边地)教案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将战争罪责推到义和团身上,命各地清军对其进行剿灭,虽之后仍有义和团余部进行小范围内的抗争和战斗,但总体来说,曾经席卷了山东直隶以及北京的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已然趋于没落,毫无死灰复燃之迹象,那么,这前后长达18年之久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洋教案运动,若究其真正的起源,则要追溯到更久远的范畴,其原因则更加复杂。

  一、义和团的起源

  在说明义和团的起源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义和团团员的构成以及“义和团”这个名称的演变,义和团在称之为义和团之前,分散在各地曾有过很多名称,例如,以山东曹州府曹县的烧饼刘庄为核心的大刀会,红拳会;还有以东昌府冠县梨园屯为核心的梅花拳;还有在以荏平高唐为核心的神拳,之后又叫做义和拳,还有就是河北境内的梅花拳,义和拳,由此看出各地名称不一致。在这些之中,山东曹州府曹县的大刀会入会有一条规定:自行购买武器。就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这一点显然把普通百姓排斥在外,也就是大刀会基本组成人员是富户,目的很简单:防御盗贼,保护资产。而到了梅花拳,则基本面对对象转化成了广大的劳苦大众,这样,受众层面就扩大了,而到了梨花屯教案时候,赵三多(梅花拳第14代传人)则为了给梅花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则改运动中的队伍梅花拳为——义和拳,他也成为义和拳的首领,要注意,赵三多此举意在将教案中的队伍与梅花拳撇清关系(毕竟,在梨花屯教案中,破坏教堂,与教民起冲突最后多多少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官府发生了一些摩擦)。而位于鲁西北的朱红灯的大刀会他则直接改名为“义和团”,并宣扬“刀枪不入”“助清灭洋”。所以说,整体来看,义和团在形成这个名称之前,各地曾用过各种各样的不同称呼,梅花拳、义民会、神拳、神团、义合团等等,最终,各地汇成了一个形式上统一的名称:义和团。

  关于义和团起源,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当时时任直隶吴桥县令的劳乃宣所著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在书中说“义和拳一门,乃白莲教之支流,为离卦教之子孙卦党也”“其为邪教,行迹显然”的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之说,一是明恩缚(A.simth)①和G.N.师达格②最早提出的“团练起源”说,近年来又逐渐发展为是民间文化的作用下,由乡团逐渐发展为义和团。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种说法,首先应该明确劳乃宣的立场,劳乃宣是封建官僚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对于义和团拳民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定义拳民为逆民邪教,要求坚决镇压,代表人物就是袁昶,袁世凯,在地方上就是劳乃宣;二是把义和团当做义和团,允许其发展;三是区别对待义和团中的“良”和“莠”,剿抚并用,当时山东地区的大部分官员都是持此种态度,比如山东巡抚李秉衡,张汝梅,以及后继者毓贤,还有当时平安县令蒋楷。虽然说从情感态度上讲师认可第二种看法的,但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话考虑,不得不说,态度三才是最明智的,当然前提是利用得当的话,这其实也是义和团最终悲剧的原因所在,从一开始,义和团本身的命运就不曾在发起运动的平民百姓手中,而是在于统治阶级的态度。但应该明了的是,第三种态度在倾向于剿的时候就和一站在了一起,其实镇压的态度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占很大比例的,一向习惯了顺民,当遇到敢于找麻烦的逆民(也应该叫做义民),姑且不论逆民这称呼是否正确,反正最终是给统治阶级找了麻烦,那么,他最大想做的事无可厚非:镇压他。这也是劳乃宣所想到的,决不能在自己的境内,在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爆发教案,不能沾染外国教会问题,谁都明白,那是在1840年之后最敏感的神经了。所以,很明了,立场产生偏见,劳乃宣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看到的拳民就是闹事的逆民,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就会有很明显的偏见和对于义和团的污蔑轻视。我们再从劳乃宣的书中所记叙的内容来看,劳乃宣判定义和团是白莲教支流,是邪教,主要是两则依据:《仁宗圣训》③卷99“嘉庆十三年七月戊寅上谕军机大臣”全文和嘉庆二十年十一月初三日的文毅公那彦成④的奏疏。第一则嘉庆十三年圣谕中提及“义和拳”并有奉旨查禁的明文,第二则文毅公奏疏内记载了义和拳教派源流以及历次拿办成案。此两则材料仅能证明嘉庆年间的“义和拳”是邪教,但更无直接材料证明光绪年间的义和拳民就是由嘉庆年间的“义和拳”发展而来,也不能直接证明这两处的义和拳是同一源流,而劳乃宣显然是附会之词,将二者混淆。再者,我们单纯分析白莲教和义和团。闻香教、八卦教、红阳教、白阳教、红莲教、青莲教、黄莲教、天理教等等都是白莲教的别名或演绎,白莲教是假借“弥勒下生”的民间秘密宗教团体,这句话要值得注意,一是它的信仰是单一的弥勒佛,二是它是秘密的组织。这两点是白莲教的根本特点,我们再来看义和团,义和团的信仰并不单一,与白莲教相反,它的信仰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包括四类,一类是道家神仙,例如玉皇大帝、八仙等等;一类是忠义之士,例如关羽、孔明;一类是小说中除暴安良的侠客,例如黄三太、黄天霸⑤;一类是英勇的武将,例如西楚霸王、托塔天王。这四类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并不信仰弥勒佛。义和团从产生到逐渐发展壮大,从没有丝毫的隐秘性,与白莲教的“秘密”性完全不符,白莲教的秘密性在于它是反对政权的,它是具有政治野心的八卦团体,他的目的是夺取政权,而义和团则大大不同,他的政治口号:扶清灭洋。宗旨开始是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守望相助到后来的辅助政府,反抗外人。而且,由义和团所信仰的神仙和人物就可看出,其大多是忠义人士,丝毫没有反抗当权政府的忠义之士。其次,就义和团的组织来讲,义和团,团有团首,或称会首,练习义和拳者称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管事者称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并且,他们定期公开亮拳,约期聚会,叫做“亮拳”,所以,很明显,义和团是一个公开的团体。再者,我们看白莲教讲究八字真言:真空家乡,无生父母⑥;而义和团是讲究降神附体,刀枪不入。最后我们看白莲教教主是世袭的,而且白莲教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聚众敛财,这些都是义和团没有的。所以,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信仰还是组织结社还是仪式宗旨上白莲教都和义和团有着很大的不同,或者可以说截然相反的区别,所以,二者的传承关系基本可以说是否定的。所以,劳乃宣的义和团来源于白莲教之说纯属附会之言。

  

篇十四: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预习指导】

  根底知识考点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1898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2.19世纪末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3.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民族危机严重。4.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对义和团改为“招抚〞政策,促进了义和团运动的开展;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5.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简要分析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它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形成为主要矛盾,“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是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抱有梦想。此外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这些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根底知识考点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法、德、意、日、俄、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和瓜分中国。3.八国联军的统帅先是英国西摩尔,后改为德国的瓦德西。4.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迫使敌人退回天津。5.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爱国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义和团与侵略军在老龙头车站展开激战。6.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7.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劫掠屠杀,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8.简述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9.简述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多年对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阻止中国沦为了完全殖民地。根底知识考点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1.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主要内容

  主要危害

  ,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人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筹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撤除大沽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破坏了中国的国防主权,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

  铁路沿线要地

  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斗争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3.简述?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

  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页

  

  

推荐访问:简述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 简述 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