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8篇

时间:2022-12-04 15:45:15 来源:思哲公文网

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8篇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惠农信贷通助推新型农业发展一、银政携手开辟惠农贷款新渠道在新干县,饲料加工、农场种养、农林加工三大产业发展最快,产业对资金的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8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8篇

篇一: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惠农信贷通助推新型农业发展一、银政携手开辟惠农贷款新渠道在新干县,饲料加工、农场种养、农林加工三大产业发展最快,产业对资金的需求也最为迫切。惠农信贷通贷款,是邮储银行与地方政府合作,采取政府提供担保、客户名单准入的形式,针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一系列不同新型农业主体提供的惠农贷款产品。自2014年9月惠农信贷通贷款业务推出以来,新干县支行抓住这三大产业新型农业主体融资需求的特点,积极开展新型农业主体贷款产品市场调查工作,并将调查信息反馈给县农工部,由县农工部牵头,发起成立了邮储银行惠农信贷通贷款工作组,同时与县政府合作签订了惠农信贷通政府担保协议。贷款客户的名单由邮储银行推荐,在县农工部备案并公示。惠农信贷通贷款,让不同的新型农业主体在还款方式、还款计划、贷款期限、贷款利率、额度循环等贷款要素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其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根据农业主体类型及信用评级的不同,单一客户最高授信额度可达300万元,充分满足了不同类型农业主体的贷款需求,开辟了邮储银行惠农信贷服务新渠道,为扶植新型农业主体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二、分类维护扶持新型农产业主体为了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接、深度黏合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主体,新干县支行对惠农信贷通客户进行分类维护,将贷款客户按行业类别的不同,分为种养类、加工类、经营类三种类别;又按客户当前经营规模的差异,分为初创型、成长型、优质型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贷款需求,积

  极创新贷款产品要素;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型客户,主动提供信用授信;对正值创业初期的成长型客户,有选择地采用信用、抵押、保证、政府担保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授信方式。此外,还积极与县农工部、工商局、农业局、林业局及房管局等地方政府部门合作,联手扶持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新干县金川镇崔家村村民崔晓良是农飞山庄的农场主。2010年,回乡创业的他,拿出进城务工几年来积攒下来的30万元人民币租下了村里的一块荒山,办起了养鸡场。今年1月,崔晓良通过竞标,取得了400多亩山地的使用权,这让他离建设现代化集约型生态农场的梦想更近了一步。新建厂房、购置新设备、扩大种养规模,崔晓良着手规划山庄发展的新蓝图。然而,1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缺口成为横亘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多方筹集资金无果后,崔晓良想到了邮储银行。崔晓良了解到,针对自己这样的新型农业产业客户,邮储银行惠农信贷通贷款工作组在经营许可证、土地产权确权、财产保险、房产及林地抵押登记等相关手续的办理上,简化流程,并能给予一定的费用优惠,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农场在起步发展阶段面临的经营办证难、购买保险流程繁杂、无大额价值抵押物等一系列难题。与此同时,在了解到农飞山庄面临的经营困局后,新干县支行将该山庄列入第一批惠农信贷通贷款重点客户名单。经过调查审批、政府公示等流程,农飞山庄获得了邮储银行发放的125万元贷款。如今,农飞山庄的经营已步入正轨,逐步扩大发展规模,成为现在种植油茶、苗木面积300多亩,年出笼肉鸡12万只、生猪出栏1万多头,有两

  家直销专营店、30多名员工的生态山庄。三、加大投入推出全方位惠农服务针对惠农信贷通业务,新干县支行重视专职信贷队伍建设,成立了惠农贷款服务中心,创建阳光信贷服务平台,加大对惠农信贷服务的投入力度。该支行免费赠送农村百事通等致富信息类书刊给客户;配置了信贷服务专用车,开展流动宣传;定期举办信贷产品推介会,为偏远山区客户提供送贷下乡服务。同时,不断优化贷款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公开信贷服务流程、公示信贷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推出预约服务、电话服务、上门服务三项特色信贷服务,并安排专职人员受理客户电话咨询。今年上半年,新干县支行发放各类新型农业主体支农惠农贷款130笔,发放金额达4500余万元,发放金额同比增长46,为帮助农民增收、助力地方新型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作者唐冬云第二篇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定西市设施农业发展里程定西区内日照时间长,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壤、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好,工业污染少,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多方面的优势,我们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改变传统种植模式,重新认识和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内设施农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发展类型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瓜果、设施花卉、设施养殖等多领域扩展延伸,设施农业生产栽培技术日趋完善成熟,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诸多条件的制约,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定西市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设施的投入产出率不高。定西设施

  农业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由于设施农业建设成本高,种植种类单一、老化,生产管理水平较低,致使设施农业一直以来处于低产出率的现状。在定西市,日光温室年纯收入平均多年来一直在10000元左右,塑料大棚的纯收入在5000元6672,在投入产出方面没能得到较大的发展。2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业设施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加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3设施农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有待提高。设施作物生长发育和管理技术与露地有很大的差异,对作物的授粉等带来不利影响,却给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设施农业生产者大多是文化知识较低的农民,管理水平和种植技术有限,致使产品经济效益就受到了影响,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4设施农业产后服务不到位。在设施项目建设初期,有关部门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在引导种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当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以后,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解决疑难问题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不相适应。农户只能一边搞生产一边搞销售,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影响生产的积极性。3发展对策为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定西市的设施农业,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投入发展力度1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篇二: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作者:曾巧云来源:《新农业》2020年第08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初步进展,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内容。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融合发展的历程,探讨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要素一体化进程、推动乡村三产融合等4个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城乡融合;户籍制度;公共服务;要素

  1当前城乡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今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明显等问题亟待解决。

  1.1户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

  当前农民工城市化依然存在巨大风险,例如,不穩定的工作,城乡人口享受公共服务时的差别待遇,家庭收入受城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等。很多农民工并不愿意把户籍迁入城镇,也不愿意放弃家乡的房产和土地,这样可以保留最后一张底牌,返乡生活有保障,融入不了城市生活时可以有地方撤退。陈旧户籍观念尚未抛弃,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享受着不公平的公共服务待遇。

  1.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当尖锐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工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减弱和缩小,农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7.7%下降到2019年的7.1%,而同期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60.6%,也就是说,我国还有39.4%的人口常住农村,要用占GDP比重7.1%的农业增加值,支撑39.4%的人口生存。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寻求发展,2018年为2.8836亿人,2019年增加到2.9077亿人,农民工单向流入城市,特别是“80后”“90

  后”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增多,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人才的流失,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

  1.3城乡要素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配置严重不平衡,农村的优质资源向城市集中的现实依然存在。国家大力支持城市中的资金、人才下乡,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城市中的大部分资源还是不愿意流向乡村,原因主要是农村投资风险高,收益不确定性大,城乡要素的不均衡配置,又导致农村吸引留不住人才,阻碍农村发展,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难以进一步缩小。

  1.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近年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教育方面。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是在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较差,导致教师队伍、医疗队伍的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城乡之间人力资源配置的差距,导致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和质量难以实现均衡发展。

  2城乡结构融合的可能性

  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将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主要表现就是农民持续进城。中国当前只有大多数农民进城了,剩下有限的农民,才能改变当前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现状,农户才有可能凭借农业致富,农业才能逐渐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时机。

  2.1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开启,提升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条件

  户籍制度改革实施至今,除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存在严格的人口上限压力与各自对应的城市职能定位,中国其他城市已经全部采取了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这也就意味着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被极大削弱。

  2.2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投人的规模,农村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扩大农业农村投资,应对农业投资下滑势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逐年上升,推动了农村的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的环境卫生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国家财政对农村的侧重以及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改善,为城乡融合发展打下了基础。

  2.3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等。目前,大部分省市区都已经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城乡统筹。2019年全国95.32%的县、也即累计2767个县已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也得到进一步保障。各地均已建立比较完善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残疾学生、留守儿童等各类特殊群体。

  3对策建议

  基于城乡结构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城乡结构融合发展。

  3.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化率,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但是户籍城镇化率仅为44.38%,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相差约1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比重仍然较低。加快取消落户限制,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公共福利差距,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户籍制度改革还存在很多症结,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扫除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

  3.2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形成城乡要素均衡配置格局

  打通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障碍,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积极引导城市人才、资本、技术下乡,激发乡村活力。首先就是要改革城乡土地制度,现行的土地制度难以满足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需求,完善产权登记保护制度,合理规划建设用地,赋予农村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同等权利。其次,要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扩大宅基地有偿退出的范围。

  3.3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向绿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只有三产融合发展,农民才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同时,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引进城市工商资本发展乡村产业,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新业态的发展扫除障碍。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建立起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继续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

  3.4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合理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重点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统筹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好用好公共服务设施。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在生活、就业、教育以及卫生健康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基本公共服务更多的惠及广大农村百姓。

  4结语

  城市优先发展,再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因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合理配置,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曾巧云(1995—),女,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篇三: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国庆吴天强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33期

  摘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河南省应对农业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深入剖析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科学探索推进其融合发展的措施,力求为加快推进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1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所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农业资源等要素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增收。据此深入考察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要实现更大成效,还亟待破解一些发展中的问题。1.1成就及趋势近年来,河南省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和成效,也体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1.1.1龙头企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据统计,全省6529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主体。其中,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3410家,经济总量自2006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二位。2015年,食品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603.04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885.05亿元,同比增长5.2%。围绕优势资源,河南省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其中全省小麦粉、饼干、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面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鲜冷藏肉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食品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1.1.2农业与服务业不断融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近年来为农业服务的农机服务业,以及形形色色的农业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情况看,少数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开始实现由主要提供农产品或其加工品,或向提供农业服务的功能转型,如土地托管,或面向农业产业化及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提供问题成套解决方案,如休闲农业、农家乐、农耕文化产业园等,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积累了成功经验。1.1.3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出现了诸如农家乐、农村休闲游、农业观光游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形态。如南召县以旅游开发业为龙头,发展乡村休闲生态观光游,引导鼓励农民兴建农家乐,较好地解决了山区群众收入问题。乔端镇玉藏村坐落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宝天曼景区腹地,村两委发动扶持景区附近农户发展农家乐。现已建设农家乐宾馆22个,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次,农家乐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另外,建成10.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及发展了4.3万家种粮大户。1.1.4产业融合态势日趋明显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等涉农工业和服务业加快融合的态势。通过延伸产业链、价值链,采用协议、订单等初级融合方式,形成新的综合性组织体,出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一大批独具河南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实现了精深加工和产业拓展,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产业融合日益紧密,促使农民致富能力大大增强。1.2问题及挑战河南省出现的多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中央提出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求、以及国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相比,无论从成效或者是从连接紧密程度等方面看,均有一定差距。1.2.1从连接的产业链长度看,产业链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现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长,需要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目前河南省虽然食品工业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二位,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速冻食品、面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基地,但总体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仍处于初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企业数量不足。1.2.2从制约关键因素上看,资金短缺,高新技术缺乏中小企业和农业的资金难问题,长期以来虽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并未彻底解决。据调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从银行贷款手续繁琐,且耗时长,贷款难,这种贷款需求转向社会上高利贷,成为加大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2.3从发展总量和竞争力上看,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弱从目前来看,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形态主要是拓展农业功能的农家乐等旅游业、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业、实现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养殖业、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技术指导服务类融合。这种融合体总体来看,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范围小,与河南省农业大省的实际需求不相称。1.2.4农产品与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还不适应对我国经济来说,结构问题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最大症结所在,农业生产不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变化。目前,河南省玉米库存积压,大豆等杂粮以及饲料、强筋小麦供应不足,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等,这影响了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2制约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2.1科技创新是制约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低层次过度竞争,效益低,与科技创新低密切相关。如新研发的米渣蛋白技术,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极大地增加了效益。该技术利用稻米加工的副产品——碎米,用碎米生产淀粉糖,产生副产品米渣。以前,米渣作为饲料工业的原料,价值仅为几千元一吨。通过这一技术,提取的食品用米渣蛋白,价值可以翻五番。但河南省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要使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高效发展,必须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价值链和产业链,才能提高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农产品的多重转化增值,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跃入新阶段。2.2产业联结机制不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联结机制问题,是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首先,众多农户与企业的连接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道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龙头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性,对于龙头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只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才能使农业与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其次,农村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缺乏。之前,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过多,人均耕地少,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资金缺乏,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局限性,农村资源缺乏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影响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业的联系,把市场的买卖关系规范为融合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2.3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农民缺乏抵押物以及信息不对称,农民贷款往往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要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更愿

  

篇四: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岳珍来源:《环球市场》2020年第04期

  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积极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构建“三产”融合发展认定机制;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强化要素支撑。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主体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以农业为基础条件,吸纳当前先进生产技术,突破一产限制环节,通过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等多种形式的要素跨界集约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利用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不断加强产业间的衔接与延伸,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休闲旅游、电子商务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纵向农业产业链深化、横向农业功能拓展,使农村一产、二产、三产之间形成产业链条,融合发展,让农民参与

  二、三产业,分享增值收益,促进农村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及多主体共赢的目的[1]。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己由增速向提质发展阶段转变,迫切需要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亚融合发展将形成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顺畅流动、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融合有所发展,但层次不高

  一是产业链短,集聚度和融合程度不高。广大农村更多的还是依靠传统农业,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虽有所发展,但比例较低,一产和

  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产业链集聚整合力不强。相较于周边省份,安徽省农业短板仍集中在产业化上,本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管理水平偏低,产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模式单一,面临创新突破瓶颈。当前的休闲农业仍以旅游观光为主,大多是建花海、果园,搞瓜果采摘、农家乐,产业链短,产业层次低,围绕特色产业做精做透、做出品牌的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富有创意的精品较少,且资金成本大,运转周期长,回报慢,盈利模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与农业企业未能建立起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带动农户生产的比重不到50%,实行利润返还、农户直接入股等合同契约模式的利益联结方式比重更低,最终导致农业产业链条中的龙头企业难以带动下游企业经营主体扩大参与机会,不能有效保护农户的基本权益免边缘化。相较于具有契约性质的股份制或合作制,农民收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二)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多元化,但带动能力较弱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包括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家庭农场等。2018年合肥农交会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振兴发展论坛公布数据显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融合经营主体中龙头企业16000余家,合作社95000余个,家庭农场85000余个,产业化联合体1781余个。[2]农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较少,示范带动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不平衡,经营主体自身规模偏小,大多运行不规范,实力较弱,参与融合能力不够,带动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经营主体缺乏独特的农业生产技术、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与创新意识,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有待培育。

  (三)融合发展要素瓶颈制约突出

  用地难、人才缺乏、融資门槛高、科技研发能力弱等“老大难”问题普遍存在。农业投资强度小、产出税收少,建设用地指标难拿到;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抵押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普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建设较为滞后;在农村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优秀人才难以落地生根,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生产研发、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产品、工艺、设备技术落后。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内容偏重于产前、产中的机耕机收、农资供应、植物保护等,对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物流及金融、保险、信息等产后服务供给欠缺。

  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台发展对策建议

  结合本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

  清晰定位各地发展功能,提高产业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因地因产制宜,以工业发展的理念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让市场发挥作用。

  农业资源较丰富且具有一定特色的小城镇可探索实施“农业+特色小镇”模式,依托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通过大规模土地流转,立足乡镇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做大做强1-2个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农业产业与城镇融合,打造农业产业强镇。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可侧重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索“农业+电商平台”模式,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易快速规模化进而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跨越赶超的重要途径[3]。可大大发挥吸纳就业功能,激发人才动力和创造力。省内山水自然资源优势地区可侧重发展旅游观光、度假休闲融合模式。充分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底蕴、区位优势,与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依靠产业支撑带动乡村旅游,激活山区农村住宅与山水资源,推进农景一体化建设,使农田变公园、农居变客栈、农品变商品、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尝试探索旅游休闲与农村电商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线上线下、农业和旅游业资源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发展较成熟的地区可尝试探索田园综合体模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整合生产生活空间与观光休闲空间等多种功能,形成一个田园综合体。

  (二)强弱项,补短板

  着力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现今农产品消费需求日趋优质化、个性化与多样化,而当前安徽省的农产品结构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优质产品不足,应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引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质量和农业的供给质量。

  

篇五: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多功能不断拓展,农村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

  一、现状。

  1.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1)种养结合型。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将种植业、养殖业连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拓展了农业增值空间。如云南龙云大有实业公司,依托2个现代化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年出栏优质肥猪30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实现了菜叶养猪、养羊,猪粪及农家肥还田的有机循环,促进了农业内部的产业整合和价值增值。

  (2)链条延伸型。依托涉农企业,以生产、加工或营销为关键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率。如云南国巨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农产品加工业主体,向前延伸到原料种植业,建成中葱、香葱、大蒜等农产品基地,实现自动化、规范化生产,确保优质加工原料供应。该公司依托国巨万和等知名品牌,向后延伸到销售领域,同国内主要方便面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3)功能拓展型。依托本地绿色生态资源,强化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型业态,包括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创意农业等,提升农业价值,拓展增效增收空间。如天津市依托示范小城镇,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培育休闲农业文化品牌,带动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消费;利用山、水、海等资源,打造山货节、河蟹节、海鲜节。

  (4)技术渗透型。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引入新兴产业、高端服务行业实现产业升级,催化生成新的业态,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以及农业信息共享,服务了广大涉农群体,并将各种优质鲜活农产品销往全国,提升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如北京农信通河南分公司在鹤壁市创建了农业硅谷产业园,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提供及时便捷的技术和信息服务。

  (5)多元复合型。发挥资源、技术、资金等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或产业链核心企业,促进涉农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做强农业、做大加工业、做活农村服务业,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出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生态旅游、养生休闲等于一体化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如湖北襄阳蓝贝酒业集团重点依托玫瑰种植基地,加工开发保健、饮料、化妆等系列化的玫瑰加工精深产品,营造浪漫时尚的休闲、商务、风情、文化等高品位玫瑰文化广场,打造种植园、产业园、文化园三大园区,构建起集种植、研发、生产、观光、销售于一体,以三立二、以二带一、以一促三的产业复合型运作模式。

  2.形成了日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相关经营主体通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

  益联结机制,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链协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持久运营的互利共赢关系。

  (1)订单合同型。龙头企业同农户之间签订合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农民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料,企业按照约定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收购农民原料,形成订单农业关系,为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预期提供保障,也确保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供给。有的企业根据事先签订的保护价,或高于市场价格一定幅度,将现金一次性支付给农民;或进行利润返还、二次结算,促进农民增收。

  (2)股份合作型。农民以土地、劳务、资金等资产入股企业,或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领办农民合作社,形成较订单农业更为紧密的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双方权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关系。农民能够凭借股份获得更加可靠的利润收入,参与企业收益的二次分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一些企业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按股分红+务工收入、按资分红+二次返利、资产入股、产值分成等分配方式,稳定了农户的收入预期,带动了农民增收。如铁骑力士公司通过股份合作,确保从事养殖的农户每只鸡收入不低于6元,每头猪盈利不低于80元。

  (3)技术资本服务型。依托龙头企业,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形成稳定的技术资本服务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民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农民向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原料。如四川省圣迪乐村公司,按照公司+园区+农户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养殖设施和圈舍规划方案、畜禽种苗、绿色饲料、防疫用药、技术培训及指导、养殖技术规程,实现了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疫苗药品、统一提供管理、统一回收毛鸡的五统一。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一是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如2014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0.92∶1,农业服务业增加值仅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8%;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更低,仅为0.5∶1。二是利益联结松散,合作方式单一。大部分地区目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订单农业为主,而且订单农业违约率较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合作,采取利润返还的合作方式占15%左右,采取按股分红方式的仅占5%。三是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此外,少数地方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同质性强,雷同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抢资源、争市场过于激烈,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市场无序竞争、环境严重破坏。

  2.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约束。目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许多地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突出制约。如按国土资源部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酒庄、农家乐,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展销等永久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导致许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正常实施。一些电商的经营场地、仓储用地和大规模培训场地用地也难以得到满足。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租用土地及大量农业设施又

  

篇六: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罗昌成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2期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罗昌成重庆市委党校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本研究主要分析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现代农业发展要素;提升农业企业科技含量,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做好早期规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力,努力追求高效益等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3-0-01

  目前世界产业组织发展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产业集群,从国外产业集群发展来分析,这种集群化发展不但能够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存在,也能够在传统产业中应用。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被当做是提高农业生产竞争能力,推动农民增加收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有效的组织模式,是农业方面研究专家及政府机构最为关注的课题。但传统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获得成就的产业集群更是少见。因此,本文致力于分析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以此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

  (一)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差,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低

  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中城镇和乡村发展平衡能力非常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延滞,农业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造就农业及相关产业应对自然风险方面抵御能力不够,经常会出现“遭遇灾情大损失就大,遭遇灾情小损失就小”局面,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并且和农业现代化关系非常密切的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种植,精细化运作及其耦合化发展等诸多方面也相对落后。

  (二)农业产业集群技术水平低,合作关系不稳固

  企业集群内部实施紧密合作就形成产业集群的效益,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开发要有机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比工业产品生产情况更高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更需要较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实施集群化企业空间凝聚能够实现长远经济利益,能够提供不同企业之间有效合作,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期望。但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之间不能构成友好的产业链,即便是形成也较容易破裂,对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造成影响,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造成阻碍。

  (三)缺少必要的机制条件,关联产业依赖性较弱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但因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我国农业集群化发展机制相对延滞,并且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就是进行关联,也是其构成的主要方面。产业集群在竞争方面优势是集群内部不同成员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和协同作用,集群内部成

  员之间相互联系是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当前我国传统及现代化农业并存,农户既能够自己完成农业生产,也能够利用合作完成,这样就容易形成农业生产封闭性特征,造成农业产业关联性产业不能良性运作。

  (四)高素质劳动力少,“低效性”情况明显

  伴随我国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困境逐渐显现,农产品价位持续不涨,较多的农民开始离开农村,到城镇中务工,这就使得农业产业集群中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特别是一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并且农业产业集群中主要是中小企业,本身资金就不富裕,竞争能力不强,配套设施不健全,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能力不足,效益不高,利润低廉等三低现象严重。

  二、促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现代农业发展要素

  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暂时不能有效解决,就造成农村中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不高。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观念落后,在农业产业集群及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体现为基础设施力量不够,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不相符。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已经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要不断提升农业方面财政扶持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刺激农民,企业及其社会组织按照本身发展实际情况来兴建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

  (二)提升农业企业科技含量,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

  按照农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需求,需要逐渐培育新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企业自身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扩大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做好农业产业集群的拓展及有效延伸,这样就能够逐步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在产业规模,基础设施,资本及农产品等硬件方面的竞争能力,也要加强管理,信用及品牌方面的软性方面竞争实力,不断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领导者。按照农业产业集群实际发展需求,逐渐培育出创新类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企业科学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并且要不断关注不同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构建完善的上下游及平行合作的关系,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设备共享,提升农业整体经济效益,达成共赢发展态势。

  (三)做好早期规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在构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初始阶段,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为基础,选择发展潜力强,本地特色明显的产业作为主导发展产业,一些内生的产业化集群优先发展优势更为明显,这样才能构成本地竞争实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应该突出本地特征,优点,区域特征明显,强化自身科技含量。比如在粮食产业中假如相关产业链条脱节,造成产业链不能构成合力,各个环节之间效率降低严重,进而形成整个产业链条效率不高。所以,要实现农业产业融合性发展,为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良性运作提供条件。

  (四)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力,努力追求高效益

  培育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综合劳动素质,是当前我国农业实现高效率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国农村中剩余劳动力主要特征就是以家庭妇女,小孩,老人为主进行农业生产,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非常不利。因此,要逐渐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青年回村发展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特别是给予一定条件让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回家乡发展,创业。这些知识分子具有先进的农业现代化知识,对当前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非常熟悉,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思维敏捷,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篇七: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张力来源:《广东蚕业》2020年第11期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11.75

  张力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404000)

  作者简介:张力(1987-),男,汉族,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实施进程中,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的占比不断减小,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仍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农产品的刚性需求及国际贸易中农产品运输的高附加值占比决定了本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如何调节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平衡便成为重大课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代化;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0)11-155-02

  在我国现代化实施进程中,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的占比不断减小,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仍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农产品的刚性需求及国际贸易中农产品运输的高附加值占比决定了本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如何调节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平衡便成为重大课题。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变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掌握产业发展的时代特点,协调工农业发展,农业与非农产业交互,城乡融合发展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掌握乡村振兴的定位和方向。

  1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失衡

  2014年约3成的农产品需要通过国际贸易调节,国内粮食自给率跌到了88%左右,2017年粮食自给率降到82%左右,而自2014年来农业的产业占比仍呈下降趋势,2019年农业产业增加值为7.04万亿元,工业产业增加值为38.6万亿元,农业产值增长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对比2020农业产值占比14.7%,下降了7.6个百分点。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剧严重冲击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014—2019年我国工业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工业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远远超过农业产业增加值。2019年,我国的农业产值同比增加5721亿元,工业产业同比增加21330元,非农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加速推进的工业化使投入农业的资本相对减少,中国在成为制造大国的同时加深了对农产品进口的依赖度。当工业化利润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升,工农产业的发展处在一个新的状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帮助我国完成了早期的积累,为农业的发展积累了技术和财富[2]。但与此同时,非农行业的从业者高于农民的年收入挫败了农民的积极性,工业发展领先,但农民却不断流入工业部门,农业资源的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了产业融合,需要一同考虑发展农业同科技进步管理方式。从目前的农村投资环境来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项目融资难度大、资金缺口较大、贷款难、融资渠道窄,我国农村发展比较落后,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农村发展缺乏资金,而现代农业发展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在产业发展极度失衡的情况下,农村的产业兴旺需要政策支持,财政方面的支持主要依靠工业发展和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予以提供。

  当下我国农业主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服务业发展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工业发展可为农业领域中的生物育种、无土栽培、信息管理提供现代化技术,推进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新业态的发展,延长和拓展产业链,不仅能改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困境,提高农业产业实力,推进优化农业结构,又有利于改变过度依赖物质、资源、劳动力投入的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产业结构比例关系更加合理,使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小农业向规模化大农业转变,延长农业发展的业务链,推动农业与时俱进。

  2农村人力资源流失

  想要破解人力资源的困境,就必须加快培养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不同行业的交集融合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涌入,尤其是高素质的农民,但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数量严重下降,2016年起农村人口总数首次下降至全国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下,同时农村人口没有完全从事农业生产。2019年农村人口的数量减少至55162万人,远少于城镇人口数。

  2015—2020年,约1.5亿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由农业转入了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无疑加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负担。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对比后发现,很多地域都面临较大的困境,农民的学历和技能等级普遍较低,开发人力资源难度较大[3]。在农村本科生所占比例只有约7%,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凭,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弱势。此外,尽管政策上对农村人才引进给予了保障,但没有切实有效的人才引进措施和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很难发挥出较强的实际效益,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人力资源开发甚至存在明显的形式化现象。

  在现代化及城镇化的背景下挖掘农村人力资源,要让农民走出习惯的舒适圈,尝试生产销售方式的创新融合,让农民意识到如何适应乡村振兴要求,以更好地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同时需要调整以往的封闭式生产模式,让农民能够对新技术以及新方法具备更高的接受度。此外,加强生产技能培训十分重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的人才培养还需要重视技能和基础教育,确保生产培训能够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

  3产业融合发展

  3.1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在现阶段充分利用第二、第三产业优势发展第一产业,必须做好产业融合。如食品深加工技术的部署门槛相对偏高,每家企业如果需要使用以深加工技术支撑的农产品试点,必须从头开始建设,初期成本较高。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一二三产业之间及其产业内部产品在经济增量等数据上的比重和结构。融合发展的方式大体上是采取措施通过关联不同产业和工作的细分与专业化,与第一产业产生交融,实现产业布局的扩展和创新、业务范围的扩大,在非农业范围中为农民谋求利益和更高的劳动收益[4]。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民作为生产活动的能动性基础,占有主导作用。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大农业为基础,第一产业产出的生产资源是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根底。农民作为第一产业的经营主体,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应该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同时,其他融合产业通过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通过利益链接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分工格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齐头并进,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农村产业融合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农村产业兴旺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对解决就业问题,缩小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八: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自提出时开始一直到各项政策的实际落实有效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农产业发展建设,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调整,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依附性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在实际实施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农业的产业基础建设情况。本文主要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了部分发展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

  当前时代背景之下要想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需要对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进行探索和构建,借助现代化农业发展条件,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促进农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发展。在乡村战略指导之下需要制定完善的农业发展战略,以各地区的特色优势为基础,进行农业的发展规划,以提升整体农产业的发展效能。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落实,整体基层农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农业产业形态也在不断丰富,“农业+教育”、“农业+文化”、“农业+电子商务”、“农业+旅游”等各类农业产业类型的出现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组织,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但是受传统农业发展理念以及不同农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干扰,农业产业发展中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落实以及基层农产业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1]。

  就现阶段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综合分析可见,其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农业产业的特色突出性较差,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及相关农产业发展进程的不

  断加快,虽有成效,但并未与各地区的特色产业相配合,导致产业的特点不够鲜明,很难从根本上带动乡村地区的农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产业兴旺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以及影响。其次,产业融合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农产业建设中会因不同产业分割导致存在产业链短、产业综合发展性较差等情况,产业融合工作的推进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和影响,新业态以及新产品的推广难度比较大,开发投入力度比较高,导致整体农业产业发展速度难以得到有效提升[2]。另外,产业科技创新力量供应不足,会导致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新型科技投入支持之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性能较差。最后,农业产业的品牌效应相对较为薄弱,就当前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其实际发展过程中并未进行区域化、规模化品牌的设计以及推广,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建设仍然以各自发展为基础,并未针对农业产业的整体环境变化以及产品质量控制进行综合规划,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优化发展建议

  新时期的乡村战略推广之下,农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首先需要实现对相关资源的整合,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建设体系,需就现有的问题进行更为合理的产业体系规划,充分突出各地区的农业发展特色以及优势,不断引进先进的农业产业技术以及信息内容,促进现代化农产业的发展,创造更高的农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1重点突出农业产业特色

  农业产业进行开发时要想能够增强农业产业的影响力,保障农业的长效稳定发展,需要加强对于农业产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充分挖掘各地方的特色元素,制定相应的开发方案,促进整体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在农业产业开发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当地产业特色的彰显以及传播,可以就当地的特色文化类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以及分析,针对农村地区的物种资源以及环境特点进行综合考量,以制定更为特色鲜明的开发宣传方案,实现对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合理应用[3]。文化特色开发工作开展时需要明确了解产业建设所涉及到的基层工作发展文化、农业生产文化、景观宣传文化以及民族精神文化等,可以

  将其作为特色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宣传要点,充分表达出各地区的农业发展优势,促进其整体农业生产影响力的增强。

  2.2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农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农业产业影响力的增强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全面农业产业的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在不断健全,是培养新农村、新业态的重要基础,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性效应,促进整体农村地区的农产业发展建设,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分析各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探索从种植、生产、加工直到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整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健全发展。

  2.3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产业发展

  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以及帮助,为了能够充分显示出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升级,需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引进以及合理应用,通过科学技术资源的合理整合,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对于各类农产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促进农业产业的高品质发展建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高科技创新成效,需要加强对于金融服务机构的支持,通过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完善,保障农村地区科技的创新以及落实,促进农产品的健康生产[4]。

  结束语

  综上可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落实,农村地区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以及在农产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更为显著,需要选取适当的切入点进行农业产业发展策略的合理规划,保障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为农户提供更为丰富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循序渐进的对农村地区的各类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实现现代化的农产业经济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汤文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2020,No.178(05):62-64.

  [2]李玲,谭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措施[J].当代旅游,2019(08):178-179.

  [3]秦俊丽.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9,474(02):82-90.

  [4]周艳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培育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000(004):27-28.

  

  

篇九: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产业化概论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

  院:农学院

  专业班级:农学11-2姓名:代凯利

  指导教师:王小春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产业化概论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开始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入手研究,结合农村发展现状、国家农业政策、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导向等,提出了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相关对策,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希望老师批评指正。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对策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业和农村实施一体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综合性管理和经营的体制。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但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理论指导实践,不致任其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人类环保意识和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可持续农业等农业发展思潮不断涌现,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共识。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有利于发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规模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对新阶段农业的战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就是要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我国的农业正在经历着产业升级和蜕变。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旧暴露出一下问题。

  2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国民对产业化意识不强,认知不清由于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农业产业化”没有很好认知甚至并不知晓,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没有从本质上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滞后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进一步推广。2.2对市场需求不了解,生产上有一定的盲目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往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是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作物,有时会因供过于求而导致产品贱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产业化概论

  积极性。其次,产品在营养、多样、安全、健康、便捷等方面,无法满足人们从温饱到小康的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高质量、特色产品更是缺乏。即使有好产品,由于营销观念淡薄,缺乏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产品也难以在国内、国际市场打开局面。2.3科学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种植技术还比较传统,机械化程度不高,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残留较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产量也有待提高。最近频频发现随着我国养殖的迅速发展,养殖方式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但是兽药和抗生素残留问题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此外,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落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都只经过初级简单加工就进入市场,一般品质和售价都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大多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的主体,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各方面的现实因素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2.4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较少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人长期不足,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人才少。对中小企业来说,资金问题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农业企业本身就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把资金贷给农民,即使贷给农民也大多数是以农民整个家庭财产作担保,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此外,当前的土地政策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相应的政策还出台和完善。2.5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链还有待拓宽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仅限于从事初级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使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许多地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时,往往挣脱不了传统的思想的束缚,只重视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忽视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即便实现了与二、三产业的结合,由于缺乏技术支持,一些地方的产业链建设呈现出畸变。例如家禽养殖产业链上只有养殖、家禽和蛋类的销售;薯类种植产业链上只有种植、淀粉、粉丝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玉米种植产业链上只有种植和饲料的加工销售。农业产业链接环节过少。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在价格上较为低廉,没有竞争优势。产业链过短,不仅不能实现价值增值,也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再者,农业本身易受生产环境影响,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单一,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难以增强,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2.6可持续意识淡薄长期以来,为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广大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过度施用化肥,不仅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还使土壤地力下降从而对化肥过度依赖;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再加上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深加工层级不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多、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势。3

  针对产业化发展问题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使农业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区域化布、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产业化概论

  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推广,使我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产业化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素,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产业化的发展。3.1在提高农民素质,使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行农业技术的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科技和知识化的活劳动投入为主,减少物质资源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物质条件,通过合理的投入和系统功能的协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民是生产主体,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加快新技术转化水平。3.2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加大执法力度环保局负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并对区、县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即便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一般不及工业以及畜牧业,但是仍不能忽视,特别是在食品的加工环节可能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并且要严厉执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3改善生产加工技术,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延长产业链种植生产中要始终坚持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使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实现其功能和价值。产业链中各环节是相辅相成的,要处理好其利益关系,特别是与农户间的联系要紧密,及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排除他们在种植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以法律形式强化企业和农民的约束,使双方都能保障自己利益的同时,更好的全身心的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加大力度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个方经济的发展。改善生产加工技术,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以致在生产加工环节,充分开发利用产品的价值,深度加工,合理利用资源,并且提高利润回报,同时带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发展。3.4合理安排种植制度,提高农业系统的多样性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收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还能够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和增加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5可以适量的招商引资引进国外农业方面先进的企业,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相关企业的技术制度方面的完善,也可以因为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带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J].中国农村小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产业化概论

  康科技,2000,147(3):18219.[2]李平福,韩建民.农业保险——农业产业化的必要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8(6):3602362.[3]王永香.农村中农业科技信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0,34(2):10211.[4]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0,147(3):18219.[5]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2.[6]韩俊等.产业化.中国农业新趋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5.[7]吴志雄、毕美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第9期,第10页.[8]]刘继红.探索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4年第5期,第20页.[9]张明林.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产业链成长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20.[10]张学鹏,卢平.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50-74.[11]王瑞璞.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115-137.[12]王景垣.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几个问题[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40-63.

  

  

篇十: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梁瑞华周帅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29期

  [摘要]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发现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融合程度较低、融合规模较小、财税支持不够、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及产业融合建设用地紧缺等问题。针对此,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必须延伸产业链,鼓励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完善财税制度扶持,树立环保意识,加强对产业融合建设用地的支持等。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产业链;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29-34-2

  目前,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很快,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结合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1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河南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

  随着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到农业中,使得农产品由单一用途向生产、加工和服务领域拓展,提升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拓展了农村产业的产业链,使得单一的农业朝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但就河南省总体情况而言,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结合处于低级阶段,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的融合方式,导致产业融合的增值空间受纵向产业延伸不够长以及先进科技要素间的横向渗透的限制,最终致使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不高[1]。

  1.2产业融合主体素质能力不高且融合规模有限

  目前,河南省新型农业产业融合主体发育相对缓慢,数量较少,发展不成熟,带动产业融合的能力欠缺,不仅成长速度慢,而且缺乏创新能力,这不符合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能力的条件,因此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有限。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规模创新能力不足,较少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个性彰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特色内涵。同时,农民职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家庭(或大户)农场经营者广泛处于凭借经验种植、养殖阶段,大多数务农者只有初中和小学学历,并且集体年龄偏大。由于过去一直是小农经济思维,缺乏能够从事规模农业、现代农业所需的懂农业、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今涉农人才的稀缺制约了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顺利发展,造成了先进技术要素无法快速渗透到农业方面[2]。

  1.3融合企业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农村第一产业已成为农村产业的中流砥柱。大型种养业特别是养猪业,因为设施管理环境不完善、产业链不配套,不仅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选拔地方干部的硬性指标就是经济发展,因而使得一部分干部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并且,环境质量的警示机制不健全,缺乏对环境质量的评估,现行的村镇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和环境治理方案,缺少必要的治理和奖惩措施,引发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

  1.4建设用地紧缺约束产业融合发展

  河南省农村仍以传统散户经营为主,与现代农业缺乏有效对接,成为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的主要生产区域,农田比例较高,供给建设用地的面积十分紧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畜禽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仓储物流等建设用地都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而土地流转过程中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比较容易出现土地流转没有秩序的情况和混乱的场面,同样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农村土地权属边界和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相对模糊,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全面,大部分青壮年进城打工,农户兼业化倾向明显,留守老人固守传统的耕作方式,受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及农村保障事业发展普遍落后的影响,担心将土地流转之后,温饱问题无法解决,造成他们在土地有序流转和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上心存顾虑[3]。

  2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2.1延伸产业链以提高农村产业融合程度

  将农产品的加工环节、运输环节、消费环节及后期服务环节融为一体,促进一体化发展。例如,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市场等,以此推动农村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小部分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还有农村产业化领头羊企业为该途径的实行主体,提高农村产业链技术开发能力,更好地完善产业链,构建供应链,强化价值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一体化进程。并且,围绕产业链延伸,围绕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农业新业态和新品牌,利用当地的经营文化和经营理念来打造农村旅游的景点特色,通过这些特色和生态娱乐休闲环境来打造属于当地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特色。通过农村各产业的优化重组,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从而带动农村电子商务、产地直销、会员配送、个性化定制等进一步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城镇和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且促进农村经济多功能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4]。

  2.2加速培育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在促进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产业融合主体的成长是重中之重,因此,应促使产业融合主体全方位发展,以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强化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这就需要一是规范并发展农民合作社,培育一批具有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作社。同时,要鼓励农民积极加入,让广大农民看到前景从而自发融入。二是落实贯彻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融合主体管理机制,大力支持农村产业龙头企业成长,并更好地发挥其带动作用。三是鼓励产业以集群化方式发展,以领头羊企业为主导,以富有特色的农产品种养基地为支撑,主要依托农产品加工制作企业、农业资本流通企业和涉农服务企业的密切合作与高度分工,逐渐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慢慢叠合的空间结构,由此提高产业融合主体集聚化程度[5]。

  2.3树立环保意识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农村融合生产方面,进一步推广深耕、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探索拟定并执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补助,通过轮作轮休等方式改良耕地质量,提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能力;推动农业节水、化肥减量、农药减控、清洁生产、资源轮回利用和畜禽养殖技术的提高等[6]。全面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完善“以奖促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办法,摸索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非大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

  

篇十一: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人类环保意识和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可持续农业等农业发展思潮不断涌现,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共识。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有利于发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规模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对新阶段农业的战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就是要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我国的农业正在经历着产业升级和蜕变。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旧暴露出一下问题。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国民对产业化意识不强,认知不清由于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农业产业化”没有很好认知

  甚至并不知晓,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没有从本质上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滞后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进一步推广。2。2对市场需求不了解,生产上有一定的盲目

  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往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是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作物,有时会因供过于求而导致产品贱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产品在营养、多样、安全、健康、便捷等方面,无法满足人们从温饱到小康的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高质量、特色产品更是缺乏。即使有好产品,由于营销观念淡薄,缺乏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产品也难以在国内、国际市场打开局面。2。3科学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种植技术还比较传统,机械化程度不高,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残留较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产量也有待提高。最近频频发现随着我国养殖的迅速发展,养殖方式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但是兽药和抗生素残留问题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此外,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落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都只经过初级简单加工就进入市场,一般品质和售价都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大多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的主体,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各方面的现实因素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2.4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较少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人长期不足,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人才少。对中小企业

  来说,资金问题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农业企业本身就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把资金贷给农民,即使贷给农民也大多数是以农民整个家庭财产作担保,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此外,当前的土地政策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相应的政策还出台和完善。2.5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链还有待拓宽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仅限于从事初级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使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许多地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时,往往挣脱不了传统的思想的束缚,只重视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忽视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即便实现了与二、三产业的结合,由于缺乏技术支持,一些地方的产业链建设呈现出畸变。例如家禽养殖产业链上只有养殖、家禽和蛋类的销售;薯类种植产业链上只有种植、淀粉、粉丝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玉米种植产业链上只有种植和饲料的加工销售。农业产业链接环节过少.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在价格上较为低廉,没有竞争优势。产业链过短,不仅不能实现价值增值,也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再者,农业本身易受生产环境影响,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单一,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难以增强,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2。6可持续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为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广大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过度施用化肥,不仅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还使土壤地力下降从而对化肥过度依赖;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再加上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深加工层级不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多、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势。

  3针对产业化发展问题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使农业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区域化布、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推广,使我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产业化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素,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产业化的发展.3.1在提高农民素质,使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

  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行农业技术的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科技和知识化的活劳动投入为主,减少物质资源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物质条件,通过合理的投入和系统功能的协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附

  加值,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民是生产主体,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加快新技术转化水平。3.2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加大执法力度

  环保局负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并对区、县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即便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一般不及工业以及畜牧业,但是仍不能忽视,特别是在食品的加工环节可能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并且要严厉执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3改善生产加工技术,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延长产业链

  种植生产中要始终坚持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使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实现其功能和价值。产业链中各环节是相辅相成的,要处理好其利益关系,特别是与农户间的联系要紧密,及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排除他们在种植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以法律形式强化企业和农民的约束,使双方都能保障自己利益的同时,更好的全身心的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加大力度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个方经济的发展。改善生产加工技术,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以致在生产加工环节,充分开发利用产品的价值,深度加工,合理利用资源,并且提高利润回报,同时带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发展。3.4合理安排种植制度,提高农业系统的多样性

  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收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还能够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和增加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5可以适量的招商引资

  引进国外农业方面先进的企业,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相关企业的技术制度方面的完善,也可以因为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带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篇十二: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格桑拉姆班级:农学11-3班学号:20116153

  ofrualdinkgwtesc,pbyhm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业效益低下和其在产业结构中附属地位,他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农业存在的各种弊端,如政府行为不当、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生产要素短缺、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及时解决生产要素短缺的问题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连接起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它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贸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和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一个实行

  企业化管理的利益共同体。①

  2、意义2.1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单独经营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市场化,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一方面拆院并院,流转出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农业企业生产,防止企业建设侵占耕地资源;另一方面流转耕地,实现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基地、农业公司集中,化零为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村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参与农业企业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生产活动,实现就地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2.2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相比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特别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投资环境欠佳、国家发展战略倾向等问题的存在,农业和农村“缺血”现象严重,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经济“瓶颈”。相比之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政府部门积极地政策导向,能够得到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为产业化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这些积极因素促使农业和农村日趋成为社会资金流向的重要领域。随着资金、信息和技术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逐渐壮大自身规模,完善投融资和利益分配制度,进而激活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活跃农村经济。2.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是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ofrualdinkgwtesc,pbyhm

  的根本性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要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把农民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带动农村道路通讯、仓储流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区域经济中心,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从而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4与乡村旅游结合,形成规模产业集聚。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农业产业化可为乡村旅游提供产业基础和景观背景,有些农业项目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乡村旅游可提升地区知名度,促使乡村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有利于乡村地区旅游企业摆脱“散、小、弱”的不良局面,提高旅游企业经营规模;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流动;有利于形成规模产业集聚,提高特色产业边际效益,提高农业、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增强、结构趋合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继续完善等。②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1、政府行为不当。由于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各地政府均对农业产业化持有十分积极的态度。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往往会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带入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比如有些政府部门采取行政强制手段建立当地的所谓支柱产业,结果导致好心办坏事。有的地方空喊口号,不干实事。从实践看,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致力于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2、生产要素的短缺。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得对农业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级生产要素的匮乏也会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高素质人才不愿留在农村工作的现象在我国已存在多年,形成了城市中工作岗位不足和农村中人才不足的矛盾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资金问题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农业企业本身就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把资金贷给农民,即使贷给农民也大多数是以农民整个家庭财产作担保,再加上税费改革、农业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农业产业化进程也就被阻碍了。3、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来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运作体系和方式。但是,我国目前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和农村市场的管理滞后上。目前,我国农产品商品率还相对较低,除一些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内地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外,大多数农村仍然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为社会提供的农产品很少,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这些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主要任务是尽快提高农产品商品率。4、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基础上的,农业劳动力是主体。因此,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应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在农业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的题及农业劳动者自身的保守性,劳动者参加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从整体来说不高。实践证明,只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把农业这个主业搞好,工商业的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ofrualdinkgwtesc,pbyhm

  3.

  ofrualdinkgwtesc,pbyhm

  4.刘遵峰.杜丽娟.李瑛.L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发展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5.迟铁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5(12)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十三: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13年第11期

  吴丽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现代化的农业道路还没用完全的普及,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还占主导。因此,对于发展农业经济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同时,中央推出了很多的惠农政策,大力扶植农业的发展。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指日可待。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种植、养殖以及加工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承待解决毒大米、地沟油、染色馒头、皮鞋果冻等有毒食品陆续被人们所熟知,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食品安全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消费者的神经。由于上述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致使国内农产品种植、养殖以及相关加工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深受其害,在某些领域信任危机已影响到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当下的国产奶粉的消费遇冷就是很好的例子,问题亟需解决。

  2.农业生产主要经营模式落后我国农业主要经营模式以农户经营为主,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是灵活有余,经济不足,其主要缺点表现在:规模分散,高投入低产出,竞争力弱,产品品质差异较大,不利于产业化经营管理。

  3.农业科技成果创新领域有限且转化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虽已取得明显进步,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仍较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发展水平。此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过于狭小,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领域,对于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和药用作物的科技投入偏少,这也是国产大豆不敌洋大豆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应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农村金融制度也要不断改革和进一步创新,为破除农村经济社会的附属地位提供制度支持,因此,改革农村金融经营管理方式是当务之急。首先,创新金融观念,提高农村的金融意识,把金融制度的完善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在此基础上创新农村信用合作经营体制,进一步增加新的金融网点,努力扩大金融业务量与支农资金供给量,扩大金融资产规模,调节资金余缺,从而增加农村信用社综合资金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正视和承认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和创新主体,为非正规金融提供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积极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适度发展,并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监控,把其负面效应减至最低。

  2.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全程监控,彻底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从“产、经、销”供应链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从根源上解决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环节产生安全问题的必由之路。而要做到农产品供应链的全程监控,离不开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对于农产品的检验检测,职能部门要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档案内容应涵盖:产地环境、生产流程、质量检测三个环节,并且三个环节之间要协同进行,形成一个完备的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系统,农产品档案信息面向社会公开,使消费者能在消费环节够辨识真伪,从而彻底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3.完善现有的农业组织形式。为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产业化经营仍需要对农村市场取向改革中业已形成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不断地进行整合,才能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要通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和农户抗御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的能力。具体而言,要重点扶持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行业组织等中介组织的建立,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和指导,进行行业管理,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的指导能够直接提高农户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在技术方面向农户提供技术帮助,农户有接受技术进步的主动性,其效果远比政府提供的无偿技术帮助好得多。这种合作经济组织初期可以是区域性的,其后可以是跨区域的,农民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同时加入多个合作经济组织。

  4.整合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应侧重对农业资源的整合,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鼓励发展集体经济,规模化生产,提高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普及科学技术。在搞好“产、经、销”的同时,着重发展两个结合,即“农工结合、农科结合”,以村镇为单位逐步发展规模化集体经济,通过生产资料的股份化,合作营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步伐,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区域化、产业化,彻底改善农业经济生产效能低下的局面。

  5.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公司化改革,加大对公司研发能力的扶持力度,逐步实现研产一体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线的生产部门涉入者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农业科研存在着“产学脱节”,高校和科研院所所研究的一些问题不能解决当下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要,而大笔的科研资金浪费在与生产脱钩不能转换为经济效益的项目上。要解决上述问题,实行“研产一体化”是唯一途径,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科研院所公司化的改革力度,在保障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市场,科学配置不同农业科研项目所占经费的比重,把好钢用在刃上,切实提高农业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率。同时应加大对一线生产企业的科研扶持力度,通过税收、财政收支两条线,鼓励把科研实力投放到公司生产第一线,鼓励企业生产、科研并重,实现产学结合、产研结合,利用企业生产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6.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为适应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要求,应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保障体系的要求,使农村劳动者能够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帮助,这可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去努力。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以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农民不同需要为出发点,去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这就需要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使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同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或政策,必须加紧制定我国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尽快改变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的现状,这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篇十四: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闫晓雪来源:《乡村科技》2019年第13期

  [摘要]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逐渐落实,我国农村复兴战略的实施进入了新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其核心内容在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单纯的农业结构逐渐转变为农业与产业结合的模式,从单纯的土特产品销售逐渐转变为完整的产业链成品,促进农村多元化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探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三产融合;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9)13-69-2

  当前,我国开始逐渐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非常迅速,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完成,城乡差距逐渐变大,导致大部分农村仍旧处于落后状态。为了改变农村现状,我国提出要进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让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三类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村多元化发展,这是当前时代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多方面发展仍较为落后,难以满足产业融合的需求。

  1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除了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外,城乡居民在教育文化、休闲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旅游健身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业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深入挖掘农村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优势,使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资源要素充分融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多生产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业供给体系品种和质量,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1]。

  1.2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因此,要以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实现资源、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在农村重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有机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乡资金、人才、技术和产品等各种资源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平等的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2]。

  2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仍不知道什么是一二三产业融入,因此大部分农村居民依旧按照原始的模式来发展经济,从而导致产业融合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也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传统农村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深加工能力不足,农业产业、农村服务业与加工业等产业相互脱节,一二三产业融合规模较小,融合形式单一,不够丰富。加上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农民在产业发展中仍然处于劣势,这些都影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2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地区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公共服务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落后的问题。当前,农村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等的要求日益增长,但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网络通信、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配置仍然与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

  2.3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保护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僅生产水平和效率低下,而且导致了农村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的破坏。加上垃圾处理与生活污水处理不当,加重了环境污染问题。现阶段,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急剧下降,一些传统的民俗、手工技艺及农耕文化等资源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与传承,开始逐渐消失,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同时削弱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价值。

  2.4农村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当前,农村居民的愿望是希望通过学习走出农村,而不是学到技术之后复兴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发展就显得较为困难,因为人才大量缺失,导致乡村发展受阻。

  3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促进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获得政策的支持。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农产品生产流通,确保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通畅。其次,拓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渠道,促进农村金融和信贷业的发展,完善农业生产风险机制,降低农民个人承担的风险。最后,推行农村发展加工业、服务业政策,对发展加工业、服务业的企业出台一定的免税或者减税政策。

  3.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可积极深入开发农村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养老等多种功能,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开展股份合作,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构建更加完善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使更多的普通农户参与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要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防范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健全农产品品牌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3]。

  

篇十五: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文章

  《农村产业业态融合发展问题和对策》

  【摘要】本文在梳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宿迁市各生态经济示范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业态;融合;问题;建议作为生态经济的先行区和探索区,江苏省宿迁市以首批八个生态经济示范镇为先锋,拉开了发展生态经济的大幕。本文通过对八个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业态的实地调研,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发展、产业融合、产业富民的基本情况,探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当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业态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制度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农民增收,分享产业融合的红利。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传统的生产环节之外,增加了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保管、销售等环节,将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二三

  精品文章

  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激活农村土地、住宅和金融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有利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加快高端农业、设施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既有利于克服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发展空间相对狭小的局限,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服务业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价值链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形成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和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农业对水、土、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向绿色、环保方向改变,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拓展城市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强化农村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促进以城带乡和强农惠农、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利于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产业融合新领域,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等建设和投资,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保存乡村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维护村落功能和农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业态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一)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高。当前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

  精品文章

  平较低。一是产业融合链条较短,附加值偏低。农业方面,农产品附加值主要产生于加工环节,而目前宿迁市经过深加工转化成终端产品上市的农产品较少。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有的乡镇生产出大量的桃子、辣椒、莲藕之类的普通果蔬无法就近进行深加工,而只能作为初级农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再加上相对高昂的人工采摘、物流等成本,致使不少种植户选择弃采,且损失较大。养殖农业通常则为养殖常见鱼虾、养鹅,要么以生鲜品形式直接面向市场,要么经过简单加工成为餐饮界的一道普通菜品,缺乏深入的产业功能挖掘。二是利益联结较为松散,合作方式相对单一。相关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般会形成一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即主要有以下两种关系形式:

  1、订单合同型。龙头企业同农户之间签订合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形成较为稳定的订单农业关系;

  2、土地股份合作型。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定期参与企业收益的二次分配,由此获得更加可靠的利润收入,从而与企业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部分乡镇目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订单农业为主,土地股份合作形式尚在探索初期,农民与企业间权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真正建立。三是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部分乡镇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同质性强,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种植农业品种雷同,种植辣椒、莲藕、桃子等普通果蔬成为不少乡镇共同的主导业态选择,在此基础上的产业融合也大多局限于观赏和采摘、吃农家菜这样的形式。休闲农业的建设,主要表现为管

  精品文章

  理水平参差不齐,精品少、品牌弱、品位较低,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方面表现为初级形态较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

  (二)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约束。目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较大问题。

  1、土地方面。如按国土资源部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各种休闲观光度假场所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餐饮、住宿、会议等永久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导致许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正常实施。据洋河新区、新庄镇反映,有的农旅结合和田园综合体项目很难取得用地指标,而农地改变用途、配套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又属于违规操作,导致农业新业态项目的投资者缺乏安全感。虽然202x年中央1号文件已打破过去的政策坚冰,提出诸多利好政策,但在地方落实层面、在土地规划等手续办理上依然存在很多瓶颈。

  2、资金方面。资金紧缺则严重制约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目前,生态经济示范镇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政府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和上级政策性专项资金,而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致使农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而不能及时全面得以改善、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差而影响生产积极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而缺乏可持续力。

  3、人才方面。从调研情况来看,由于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的多是老弱妇孺,且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多数示范镇的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年龄偏大和现代农

  精品文章

  业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三)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目前,八个生态经济示范镇

  中,除了新庄(主要是依托宿豫原有龙嫂米线等企业对农产品深加工、招引杉荷园和台湾阿土伯生态农业示范园打造农旅结合项目)、三棵树(主要是依托经开区汇源集团打造以桃为主导的田园综合体、招引金丝皇菊项目)、洋河(主要以工业招商理念推动各种园区建设)表现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趋向,更多的示范镇基本存在新型经营主体结构单一、管理粗放、经营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模较小,参与融合能力不强。

  三、促进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分析当前,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大势所趋。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有的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产业多种动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为了促进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更好发展,还需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建立市县两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镇村产业融合发展涉及诸多机构和部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理顺部门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为此,建议设立市县两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市级层面,明确由至少一名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牵头组建全市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发改、财政、农业、国土、环保、工商、科技、旅游、供销、银行、保险等部门,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全市三产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信息沟通、区域协

  精品文章

  调、监督指导、目标考核等工作,及时将重大情况和问题向市委汇报。在县级层面,明确至少一名县领导班子成员牵头组建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可设在县发改委,将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强化部门协作和工作考核。

  (二)以产业链为核心,增强产业融合动力。要以产业链为核心,增强产业融合动力。一是变单纯引进企业为以产业链为核心。在招商引资中不能只单纯注重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而要从完善本地产业链的角度,坚持按需招商,使招引来企业能够介入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变相互竞争为协同合作。招引企业避免同质化,注重差异性,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配套齐全、链条完善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上各产业、各环节之间有效协同、紧密合作、相关支撑,实现多方共赢。

  (三)探索产业富民更加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融合发展涉及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不同主体,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各经营主体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链协作、持久运营。建议创新产业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好处。一是大力发展技术资本服务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成立农产品产业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形成稳定的技术资本服务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二是探索发展反租倒包再就业型利益联结机制。企业通过土地租赁将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布局,然后将土地使用权转包给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农民通过土地

  精品文章

  出租获取租金收入,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租用和项目开发建设获取利润,并通过吸收转出土地的部分农民再就业为其增加劳动收入,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四)制定加快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要素保障措施。1、土地方面。建议高度重视产业融合用地需求,破解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瓶颈。相关部门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尽快出台有效的土地政策,将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计划指标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2、资金方面。建议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各级部门整合专项资金,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探索建立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贷款的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政策,延长贷款补贴优惠期限,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取消附加费用。坚持开放推动,吸引国内外工商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消费者参与或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洋河通过大力推广ppp模式,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也可以是解决基建资金难题的成功做法。3、人才方面。建议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提高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能力。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因材施教,培养更多产业融合示范型人才。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搭建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各类示范户带动农户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总体来说,目前我市生态经济示范镇发展产业新业态的态势积极向好。产业及其业

  精品文章

  态的发展是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要使其得以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培土施肥”,既要为其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又要保证培育新业态遵循发展规律。既要进一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培育新兴业态,又要加快培育优势新业态、新产业集群,通过做好创新的“乘法”和简政放权的“除法”,使新产业、新业态积聚的动能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内容仅供参考

  

  

篇十六: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arch;notfrcommercialuse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人类环保意识和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可持续农业等农业发展思潮不断涌现,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共识。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有利于发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规模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对新阶段农业的战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就是要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我国的农业正在经历着产业升级和蜕变。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旧暴露出一下问题。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国民对产业化意识不强,认知不清由于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农业产业化”没有很好认知

  甚至并不知晓,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没有从本质上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滞后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进一步推广。2.2对市场需求不了解,生产上有一定的盲目

  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往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是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作物,有时会因供过于求而导致产品贱卖,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产品在营养、多样、安全、健康、便捷等方面,无法满足人们从温饱到小康的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高质量、特色产品更是缺乏。即使有好产品,由于营销观念淡薄,缺乏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产品也难以在国内、国际市场打开局面。2.3科学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种植技术还比较传统,机械化程度不高,农药、化肥施用不合理,残留较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产量也有待提高。最近频频发现随着我国养殖的迅速发展,养殖方式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但是兽药和抗生素残留问题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此外,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落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都只经过初级简单加工就进入市场,一般品质和售价都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大多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的主体,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各方面的现实因素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

  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2.4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较少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人长期不足,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人才少。对中小企业来说,资金问题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而农业企业本身就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把资金贷给农民,即使贷给农民也大多数是以农民整个家庭财产作担保,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此外,当前的土地政策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相应的政策还出台和完善。2.5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链还有待拓宽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仅限于从事初级产品生产,规模较小,使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许多地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时,往往挣脱不了传统的思想的束缚,只重视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忽视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即便实现了与二、三产业的结合,由于缺乏技术支持,一些地方的产业链建设呈现出畸变。例如家禽养殖产业链上只有养殖、家禽和蛋类的销售;薯类种植产业链上只有种植、淀粉、粉丝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玉米种植产业链上只有种植和饲料的加工销售。农业产业链接环节过少。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在价格上较为低廉,没有竞争优势。产业链过短,不仅不能实现价值增值,也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再者,农业本身易受生产环境影响,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单一,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难以增强,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2.6可持续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为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广大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过度施用化肥,不仅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严重,还使土壤地力下降从而对化肥过度依赖;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再加上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深加工层级不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多、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势。

  3针对产业化发展问题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使农业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区域化布、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推广,使我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产业化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素,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产业化的发展。3.1在提高农民素质,使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

  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行农业技术的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科技和知识化的活劳动投入为主,减少物质资源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物质条件,通过合理的投入和系统功能的协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

  

篇十七: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它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概括介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的对策。AbstractAbriefintroductionontherecent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inChinawaspresented.Accordingtotheperspectiveofmodernagriculture,andtheexistingproblemsof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wereanalyzed.Futhermore,somesuggestionsontheinnovationandpromoting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wereputforward.Keywords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recentdevelopment;existingproblem;countermeasures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克服了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风险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缺陷,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并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别。1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历经近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22万个,带动农户1亿多户,户均增收1900多元。各类龙头企业近9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近6万家,过亿元的达8000多家。2009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万多亿元,净利润2500多亿元(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第四次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人类环保意识和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绿色农业、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低投入可持续农业等农业发展思潮不断涌现,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共识。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发展现代农业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对“现代农业”进行了描述。现代农业就是要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当前我国已经迎来“低碳农业、绿色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国的农业正在经历着产业升级和蜕变。面对新形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2.1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我国农业发展方面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目前,近1/2的地区依靠传统技术维系,农产品大都是老品种,品质差,化肥利用效率仅为30%~40%,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现有的土地中40%是中低产田[1]。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以小麦成本利润率为例,美国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为40.12%、40.97%、53.08%,而我国分别为20.36%、29.08%、28.57%。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偏多,剧毒、高残留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依然很高。在我国使用的约250种农药中,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只占15%左右。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农产品品质。我国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的养殖方式,但是兽药和抗生素残留问题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此外,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都只经过初级简单加工就进入市场,一般品质和售价都较低。发达国家工艺处理技术先进,大多采用大企业或连锁等集团化生产,深加工模式、设备流水线和产品质量标准都相同。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中国只有0.38元[2]。科技含量低、技术进步缓慢,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比较[2],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深加工比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值之比分别为90%、80%、2.4,我国分别为45%、30%、1.1。农业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基础。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国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未超过0.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的发展中国家至少应为1%的水平[3]。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人才少,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大多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的主体,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各方面的现实因素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2.2产业链窄而短

  长期以来,农业之所以属于弱质产业,是因为农业仅限于从事初级产品生产,靠天吃饭,规模难以扩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就是通过发展集约高效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延伸和扩展产业链,将处于狭窄范围里的农业生产与属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但是许多地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时,往往挣脱不了传统的思想的束缚,只重视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忽视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比如2009年在广西很多地方农民大批量的种植香蕉,规模化生产却没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跟进,仓储、物流、加工都没有跟上,最后导致香蕉的价格暴跌,蕉农损失惨重。即便实现了与二、三产业的结合,由于缺乏技术支持,一些地方的产业链建设也呈现出过窄过短的特征。例如家禽养殖产业链上只有养殖、家禽和蛋类的销售;薯类种植产业链上只有种植、淀粉、粉丝的加工和销售环节;玉米种植产业链上只有种植和饲料的加工销售。农业产业链接环节过少,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在产业化经营中,农产品的加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将以原粮销售的小麦加工成面粉及饼干、挂面等,可增值3~10倍。产业链过短,不仅不能实现价值增值,也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30%左右,果蔬类农产品产后损耗一般在25%~30%,粮食产后损耗在10%以上[4]。此外,农业本身易受生产环境影响,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单一、结构不合理,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难以增强,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2.3市场意识不强传统的小农经济呈现出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生产规模小、产品品质差、差异性大,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农户始终无法摆脱“买难”、“卖难”的交替困扰,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为了扭转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化这种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往往是当地有什么,就加工生产销售什么,不了解市场需要。产品在营养、多样、安全、健康、便捷等方面,无法满足人们从温饱到小康的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高质量、特色产品更是缺乏。即使有好产品,由于营销观念淡薄,缺乏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推广和营销策略,产品也难以在国内、国际市场打开局面。此外,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通常对区域地理条件依赖度较大,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往往需要跨县域、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选择有比较优势和适当生产规模的地区进行生产。但是受传统行政区域划分条块分割的影响,生产、加工、销售往往局限于地方,缺乏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劳动力、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难以实现自由流动、优化组合。2.4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重要。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产

  量。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滥用农药和化肥,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的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再加上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深加工层级不够,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多,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农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势在必行。3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的对策3.1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提升,从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应加大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借助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建立健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对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进行提炼,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实现技术的创新突破,搭建技术推广的平台,积极推进新技术的转化。为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技术创新应着重于2个方面。一是注意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都应当采用先进技术。不仅在育种、种植、栽培、养殖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也应是以技术进步为先导的。特别是随着消费的多样化,要求产品功能、服务也要多样化,新的消费需求不断被发现,企业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产品品质,发展特色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二是技术创新应该是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为导向的。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性,促进农业生态持续协调发展。例如美国在对水果加工果汁和提取营养元素后,再用柑橘果籽榨取32%的食用油和约44%的蛋白质,用橘子皮渣提取、纯化果胶质和柠檬酸,用面瓜瓤(肉)提取淀粉、多糖等,既提高了果品深加工的经济效益,又创造出环保价值[4]。3.2延长产业链,构建产业网现代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为产业链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对玉米穗轴、秸秆的技术研发,可以开发饲料,提炼木糖、木糖醇、木糖渣栽培食用菌,下脚料作为有机肥还田,从而将玉米种植的产业链延长,并与禽畜养殖、有机肥生产、食用菌栽培等联系起来。通过对禽畜骨、血、内脏、羽毛、皮毛等副产品的研发,可以将产业链拉长到水产养殖、生物制药等领域,从而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值。产业链在向纵向延伸的同时,也可以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构建产业网。产业网的构建可以使农产品价值充分利用,并发挥规模效益,提高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3.3以市场为中心,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农业产业化生产应该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树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5]。根据市场需组织生产。积极探索产销对接模式,在生产开始之前,就与销售渠道沟通,开展订单农业。建立生产企业、加工企业、批发

  市场与物流企业间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大联盟,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实现产销间的高效、快捷、有序的衔接。利用专业化的市场推广公司,开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不同消费者、不同市场的专业营销。利用市场,寻求新的产业合作伙伴,创新经营模式,构建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外部协作性的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创新升级。3.4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强调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的同时,重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确保持续满足目前和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也是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或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2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通过农业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生物立体共生、物质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多形态的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节约、环保、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新体系,这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与时俱进的创新,也是保障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6]。4参考文献[1]辛逢春.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63-1664.[2]尤月.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及服务附加值的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0(5):80-83.[3]胡瑶.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障碍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427-5428.[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37-139.[5]吴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统计,2009(1):3-4.

  [6]陈继红,杨淑波.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与发展研究[J].中国农垦,2009(12):61-64.

  

  

篇十八: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作者:孟菲,段祺华来源:《中外企业家》2016年第8期

  孟菲段祺华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2-0040-03

  2016年1月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既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过程,也是农业产业链延伸的过程,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联动,为解决我国一方面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攀升,而另一方面大宗农产品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

  鉴于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合层次浅、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比较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还不强;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还不强,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先进技术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使得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还不充分;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足等问题,本文对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融合的基础在于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权益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途经和方法很多,但由于我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保障小麦、玉米、大豆等基本农产品供给始终是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也是治国安邦之必须,因此必须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日本在农民就业与增收困难的背景下,2010年颁布并实施《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法》,全面推进“六次产业”发展战略,其中强调支持基于农业向后延伸,形成立足农业资源利用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分享农产品、食品加工等生产环节,以及农产品、食品流通,甚至休闲旅游等消费环节的利润,防止工商资本从二三产业通过向前整合并购农业,加剧农民对工商资本的被动依附。借鉴日本相关经验,我们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准入审查、股份比例的限定,来确保农业生产者在与工商企业合作中获得主动,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权益。比如,可以进一步完善订单农业,规范合同管理,支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积极推广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鼓励有条件地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开展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支持农民持股参与,以土地经营权的让渡调动工商业主体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并保障农民获得产业融合所形成的增值收益分配;引导新业态发展,鼓励农商双向合作,帮助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用金融创新、互联网+等建立利益联合体,共同实现创收增收。

  2、融合的关键在于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涉及面广,且跨界融合的特征显著,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贯穿其中。因此,相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往往更需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主力军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其主要方式大致有:

  (1)延伸农业产业链型融合。这种方式是依托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围绕某一农产品的种养和加工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以达到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这种模式下,向前融合实现与育种、农资供应、涉农服务等一体化,向后融合实现与精深加工、运销物流等一体化,如部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这种模式还包括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如在“互联网+”下,农业实现数据化、在线化,网络在线监控管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农产品线上预定、线下交易等。

  (2)产业集群型融合。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网络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如发展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村一品等。

  (3)功能拓展型融合。通过开发和拓展休闲观光或创意农业,赋予农业文化、科技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的科技教育、文化传承,乡村的休闲旅游、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镇。

  不论是以上哪种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即使对于那些实力较强的规模化农业生产者,单靠其自主发展产业融合也存在巨大困难,还需要工商业和资本的带动和支持。所以,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应坚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甚至公司农场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竞争合作,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数据,目前我国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0万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其中省级以上1万家,国家级12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万家左右,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农户317.6万户。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实践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未来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不仅需要协调好普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更需要加强各产业组织之间的协调联合,建议在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通过“社+社”“社+场”“社+企”等方式,围绕一定区域内的特色产业,深化各产业间农户、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合作与整合。以第一产业为中心,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使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空间集聚,集群化、网络化发展,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收益。

  3、融合的保障在于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并重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应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主动与经营主体、服务主体沟通联合,积极为各参与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减少直接干预,着力构建公平竞争和鼓励创新的发展环境。如建立抵制恶性竞争,杜绝违法行为的市场秩序。营造容忍失败,鼓励探索和试错的文化氛围。

  

推荐访问: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融合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