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17篇

时间:2022-12-03 16:50:05 来源:思哲公文网

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17篇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17篇,供大家参考。

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17篇

篇一: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企业发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只有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能适应这个企业的需要,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适当引导,但不可以超越阶段;可以积极创造,但不可以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

  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企业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应该得到克服和改进。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过于超前,又不能严重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对日本企业在推行理念中强调自主性原则印象很深,但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日本企业员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以及企业文化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的。而对于处于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性也是不适宜的,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面激励同

  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落实。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企业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结合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原则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

  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作为目的的价值高于人作为手段的价值。这一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状况的一种扬弃,是对物统治人、个体淹没在虚假集体之中状况的一种扬弃。它实现了由人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到成为既是企业发展手段,更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种提升,这一提升并没有否定人作为发展手段的价值。由此引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以人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从现实互动关系上看,以人为本与以企为家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员工坚持以企为家就是自觉把自己作为企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同倡导以企为家结合起来,必须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否则,只强调人作为企业发展目的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导致以人为本原则悬挂在空中。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各个企业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对职工提出“以企为家”的要求,注重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只有做到职工“以企为家”,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以人为本”,职工只有首先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

  体,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

  二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性,把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与企业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在不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必须同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日本企业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国家发展程度的缩影,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果。我们在惊叹、羡慕的同时,必须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结果和状态。同时,真正从我们企业现实条件出发,根据企业发展程度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并通过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以人为本原则实现

  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既是一个个体性概念,也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发展,更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发展,实现各个群体在发展上的动态平衡;“以人为本”不仅是要实现人的一个方面的发展,更是要实现人的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们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按照整体动态平衡的要求,既要解决个体的特殊问题,

  更要实现整体性发展。

  三、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不断提升和强化中央企业的品牌形象。

  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企业形象塑造的英文缩写)战略,这对提升企业自身形

  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考察,使我们认识到,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应该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S是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率先导入CS战略,建设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现在CS战略在日本已经广泛普及。如:大金公司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并对此进行详细阐述。所谓“洞察下一个需求”,就是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还没有察觉到的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继而创造新的需求,就是顾客满意战略的一种体现。松下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长期的技术储备和雄厚的设计实力研制出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代表家用电器发展趋势的20年后的家用电子屏幕墙,在东京自己

  公司的国际展览中心,每天都在向来访者进行描述和展示。

  日本企业推行CS战略是同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相适应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因此,CS是对CI战略的丰富和深化。CI战略体现的是单一的企业视角,着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战略是企业、顾客等多重视角,关注的是顾客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然,但并不意味着导入CS战略就取代CI战略,二者视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

  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同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

  刻的启迪意义。

  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通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发展观、合作观、环境观、生活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身心和谐发展等措施和途径,不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

  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

  2004年7月6日至9日国资委在大庆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但这次日本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企业在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

  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结合。

  精神、理念、价值观等软性文化同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物质产品有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这些软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并且可以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可以成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这是可以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经营的理论根据。而我们中央企业一般都有几十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构成了我们经营“文化”的资源基础。即使有的企业文化积累薄弱,也应该从经营“文化”的视角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文化这个词的涵义就是提升企业文化以及对由此开发出来的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内赴海尔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的一种结果。当然,现在参与经营的主体不仅仅是海尔集团,更多地是媒体等企业外的社会力量,但起点还是企业本身。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不是要取代基础性的文化创建工作,而是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提升,是将在基础性工作中创造出来的成果所蕴藏的价值体现出来,并且不断增值。这就要求在基础性的文化创建中体现经营“文化”的要求。如:我们各中央企业建设的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等,就不仅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经营“文化”的有

  效载体和途径。对这些场馆的投入,就不是纯消费性的支出,而恰恰应该是长期的经营性投资。

  当前,中央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通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发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网络游戏等。第四,培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模范,更是这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大员工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个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时期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进行解读和释义,不断进行培育和

  传播,就可以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不断增值。

  六、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都是全体员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体

  现得非常明显。

  中央企业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员工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

  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只是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不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设计者,而不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这一论点主要是源于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概括。日本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长期不变,因而企业家的文化个性深深地影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这一论点移植到中国,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却是有失偏颇的。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落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主要是存在于员工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问

  题。

  这三种错误倾向是中央企业在提高全员文化自觉上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应探索建立全员创建体系,形成全员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设计具有全员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与培育活动,吸引员工广泛参与。二是应探索建立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三是应探索解决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问题,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过管理和制度发挥作用。四是应探索建立长效培育机

  制,把文化培训作为获得企业人资格、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培训的重点,贯穿在自我成长过程中。

  对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把推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认真予以落实。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认可。通过挖掘、整合、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塑造企业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存量,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作为出资人代表——国资委的重要职责。建议国资委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度,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中央企业乃至所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建议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指导意见》已经正式颁布实施,这必将促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国资委所管理的中央企业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同。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中央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求国资委应加大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议加大《指导意见》的宣传力度,使中央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充分了解《指导意见》的内容,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性。同时,要通过召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座谈会、组织参观交流等多

  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督促检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建议国资委尽快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素质。

  一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培训制度,使出国培训规范化,分期分批地选送中央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出国学习考察,真正使中央企业领导人适应世界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宽阔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同时,要认真选择培训国和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效果。像这次日本企业文化培训考察就获得全体团员的一致好评。二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都已把企业文化师确定为一个新职业的情况下,建议国资委研究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规范的评审审批标准和程序,形成企业文化的职称系列,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组织出国培训考察的同时,建议组织企业文化的

  国际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四、建议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开展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组织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建议国资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引导中央企业加大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中央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议国资委充分发挥管理、组织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形象展示平台,为中央企业创造集体亮相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中央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为中央企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建议国资委利用北京的中心优势,举办中央企业发展成就展览会,展览会期间可举办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多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这次日本爱知世博会就设立了企业展区,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业就利用世博会这个平台,展示了机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

  自身形象。

  

  

篇二: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日本动漫文化热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摘要: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跨国文化传播带动着社会价值的碰撞与融合。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反观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其文化产业发展异军突起,尤其是动漫产业的发展成绩更是令世界瞩目。文章在研究日本动漫产业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落后的原因,从政策支持、模式创新、自身品质、法律保障等方面探讨日本动漫文化全球热现象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探寻强化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可行之径。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热;文化软实力;文化危机;中国文化

  一、中国动漫产业现状

  中国动漫产业兴起,一是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政治性需求,美日动漫文化的大规模输出刺激了民族动画的发展。二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性推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应世界经济结构转变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民族动画事业正式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门类得以发展。

  中国动漫产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1926到1978年,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铁扇公主》拉开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帷幕,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众多优秀民族化作品接连出现,如木偶片《神笔》、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等。随后因受文革影响,发展陷入低谷。1979年到2005年,中国动漫产业进入复兴的第二阶段,期间诞生了《哪吒闹海》、《黑猫警长》等动画作品,深受大众喜爱。随后是2005年至今,国产动漫在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扶持下,进入了全新的发展转变阶段,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批动画片开始,到《大圣归来》等声誉颇高的动漫电影,动漫产业链日益完善,动漫产业发展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和形势。

  例如,在动漫书刊领域,加速结构调整,向网络平台迁移;在电视动画领域,改革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基础逐步形成,有从量到质的趋势;在动画电影领域,

  动画电影已成功跻身主流电影类型;网络动画领域,发展势头强劲,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纵观当下中国动漫产业全局,具有以下四方面优势:形象的设计和应用上有技术优势;专业人才素质过硬;结构逐渐完善;基础市场预热基本完成。当然也存在有动漫产业长期与市场运作脱节、传统营销模式影响其生命力、分工要求同现实条件矛盾等不足。

  从宏观来讲,该产业有政府和资本市场的支持、新媒体提供发展空间、社会认同度增加等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发展大泡沫、持续受国外动漫产业冲击、低端授权和盗版泛滥也在威胁着该产业。

  外界对于中国动漫产业的评价,功过参半。精良的制作效果,优秀的画面、人物,引人注目。加以“再民族化”的推动,历史典故的加入更叫人共情。例如《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都对相关神话、传说进行了新的创造,讲述一个同原来神话、传说或其中角色相关的新的故事;该类电影对中国古建筑和古代用具的复刻创新,也提升了国漫的“民族味儿”。然而,中国动漫发展仍在初期,制作水平有待提高;情节曲折、题材较为单一,团队故事情节设计能力稍显不足;中国动漫受众较小,虽已面向全年龄转型,但距离“全民动漫”还很遥远;中国动漫发展缓慢,行业内问题频出:想象力匮乏,抄袭成风;经费限制,粗制滥造。

  二、日本动漫文化热

  日本动漫文化热是指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传播热潮。于中国而言,经济、社会、文化等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背景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二战后,动漫是安抚民众情绪、推动文化产业复兴的优良媒介。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呼声,加上同期日本印刷业的发展的推广,共同组成了日本动漫产业高速蓬勃发展的契机。日本动漫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萌芽期、探索期、成熟期和细化期。日本动漫产业链的发展根基确立于日本印刷业的发展。产业成熟期期间,动漫发展路线逐步多样化,呈现

  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局面。随后至今,日本动漫产业进入对内的细化期、对外的渗透期,日本动漫也对世界范围内的受众进行了定向调整,更便于传播和被接受。

  日本动漫产业在发展兴盛的初期便积极对外进行了传播和输出,边传播边发展的模式让日本动漫产业在取得创新性、世界性进步的同时,得到了一定的国际市场。运营模式上的优势和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让日本动漫产业得以繁华至今。通过对日本动漫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可看出其对外发展成因有以下三点。首先,离不开日本政府对此类软文化对外发展的积极扶持。日本政府将之作为重要的文化输出武器,积极宣扬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其次,日本对传播机遇和对象的把控十分到位。例如,《七龙珠》中的人物原型便取自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的孙悟空,提升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动漫的接受程度和好感度。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日本对于动漫传播过程中所渗透的文化元素筛选得当。日本文化内核即为日本文化服务,以巧妙多变的形式宣扬了日本传统文化。

  谈及日本动漫文化热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影响,不得不提《铁臂阿童木》的引进,开启了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之旅。改革开放后日本动漫产业正式进入中国。到今天,以哔哩哔哩等网站为桥梁,日本动漫在中国更广泛地传播,产生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当然,文化的输出是一把双刃剑。日本动漫文化的输入无疑为中国动漫产业带来了灵感,“国漫兴起”的风潮,离不开日本动漫产业热所带来文化竞争的促进作用。然而,中国于学习日本动漫产业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容易丢失中国原本拥有的文化基底。年轻一代的思想方式和思维素质受到日本影响易导致价值观“异化”,不慎则会导致文化发展失衡。

  三、日本动漫热对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启示

  首先,政府部门应增强文化强国战略意识,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将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打造完整的、灵活的、具有包容性的产业链,同时注重培养高素质的艺术创作者。在文化生产端,要把握一个关键词——市场竞争。文化产品要面向群众,贴近市场需求,实现精细化和精准化,并经历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不断提升自我品质。在营销端,可借鉴日本“皮卡丘奇迹”的成功经验,发挥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的作用,同时注重打造立体的

  媒体传播渠道和“文化+”的推广路径。产品的自身品质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日本动漫对产品质量与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打造文化产品时要注重时代艺术价值、思想文化内涵、民众内心诉求以及制作技术,以“工匠精神”打造流传经典。

  其次,建立精细化的文化管理部门、严格的文化作品分级制度、高效统一的文化产业服务管理体制,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拥有配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是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外因,建立与文化产业相关、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是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法律建设过程中尤其要考虑立法层次问题、可操作性,以及最大化的提高法律法规所涵盖的范围。

  在宏观上坚定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做好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微观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发展的制度规范,充分发挥优势,增加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同渠道将会带来范围更广、数量更多的受众群体。政府应在宣传推广、机构设立、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支持,促进传播方式和渠道多样化。构建形成成熟的产业联动机制及衍生产业链。比如在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这四个领域,以IP为核心,互相改编、发展和促进。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对外输出,即传播路径“在地化”。

  在内容、形式、载体、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升级。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文化感染力与共情性,从以下几方面“以小见大”地塑造国家形象。利用受众的读图与沟通,以图像符号突破语言差异。多媒介跨平台的传播,强化受众的感官包围。替换脸谱化形象内涵,构筑新的网络文化符号体系。使得中国文化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接受。整合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内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表层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高度融合。围绕目标实现和机制构建的要求,制订相关法规,规范传播与交流合作主体行为。建立覆盖文学艺术、信息传媒等内容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版权贸易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吴喜.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v.59;No.291(06):133-138.

  [2]曹海林,任贵州.日本动漫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东疆学刊,2016,33(003):14-19.

  [3]王钦.日本动漫文化热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5.

  [4]索格飞.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J].人民论坛,2018,000(020):122-124.

  [5]阳雨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转型方向与实现路径[J].理论导刊,2020(9).

  

  

篇三: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浅析日本文化产业开展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文化产业的开展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开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的开展不仅能够带动本国软实力的快速提升,更能够优化本国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开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及新世纪各国大力培育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日本文化产业开展迅猛,在日本文化产业体系中,政府、学术机构以及企业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文化产业的长足开展,使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支柱性产业。我国虽是文化古国,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正面临着文化产业不够强的为难局面,文化产业开展水平与兴旺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学习和借鉴日本文化产业的开展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日本文化产业开展国家启示经验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效劳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次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日本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把文化产业开展作为国家战略实施,不断完善立法,推进战略规划,各自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竞争优势。日本的文化输出给本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持续开展,社会有众多国民参与到文化产业产业链中,在文化产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促进本国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日本的文化输出,带着本国的文化标志和痕迹,一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了本国良好的文化传统和国家形象,同时将国家文化价值观输出到其他各国,促进了更多国家对日本社会及国民价值观的认可和接纳。如日本文化产业以动画、动漫、游戏、出版等为主,特别是动画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到达六成以上。日本和我国的文化产业的根底和背景不同,,日本文化产业属于市场导向型,以创新驱动,带动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一代代西方政客甚至是看着日本动画片长大的,这些国家的人民对日本会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展要积极借鉴其开展经验,促进我国的文化产业尽快提升和开展。参考2021年日本的文化产业经济数据,文化产业GDP总值为0.39万亿美元,占比为10%。日本还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一定的电视节目市场份额,掌握了全球8%以上的电视节目主导权。截至2021年年底,日本电影产品占有全球票房的6%,并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经济数据那么相形见绌,尤其是文化对外输出的影响力,与岛国日本差距较大,日本文化产业开展的经验对我国相关产业开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借鉴。一、重视政府指导和干预,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开展。日本在“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建立健全行政指导体系,通过政府行为不仅仅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文化产业进行指导和干预,同时以建议、指示、命令等渠道对文化产业部门进行行政指导和干预,加大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日本政府认为,要建立政、企、民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协调各方利益,激发开展潜力,集合优秀资源,效劳文化产业开展。首先,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行政指导以“规划〞为表现形式。日本政府对于包括文化在内的新兴产业开展

  进行动态监管,针对国内实际开展状况以及国际市场需求来逐步调整开展规划。政府利用信息、刺激性政策等方式对企业给予扶植,使企业能够按照政府的预期目标与自身开展规划来运行,但前提是企业仍拥有独立的自主权,并不受政府强制约束,从而为企业的良性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日本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开展的资金扶持力度。新型的产业开展很难有充足的经济力量和资金作为保障,该国政府向来注重对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资金扶持,无论是作为政府投资还是国民投资,文化产业享有大量开展研究经费。充足的资金流,保障了行业的快速开展,激发了从业者的工作热情二、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文化创业产业做大做强从日本的文化产业规模,以及出口经济份额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出,日本一直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规模。日本政府采用“产学研〞的联合运行体制,依靠统一的开展规划与政策指导,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从而为加速创新科研成果转换并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开展提供了有效途径,不仅提高了文化产业研发的质量,同时也大大节省了经济本钱与时间本钱。文化产业产业盈利状况较好,以一些大公司集团及民间团体为主体,从事文化创业的相关从业主体取得了良好的盈利,以市场为导向的措施,受到国内广泛推崇和认可。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相关文化创业主体的优胜劣汰,形成一大批文化集群企业,有利于推进本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除去以上可以借鉴的经验之外,我国可以加强文化产业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保证地方政府认真贯彻国家整体开展规划,促进各区域文化产业良性开展。要努力杜绝盲目跟风、盲目引进,减少资金浪费,不要搞千篇一律的低层次重复文化产业工程,只会劳民伤财,对经济开展带来负面效应。其次,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或者行业特色,打造品牌特色和工程,根据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实际开展情况明确开展重点,积极培育优势企业;第三,要注重人才培养,吸引文化类创新人才,富集智慧,加大创新,同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立法,激发创业积极性,努力促進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开展。【参考文献】【1】王平中外文化产业的政府规制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1【2】陆祖鹤文化产业开展方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篇四: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国内外新市场的开展还不足五日本文化产业发展一官民结合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二各业种互相推动良性循环三表彰文化产业的贡献者和优秀作品四发挥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吸取外国文化特点五重视与海外交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六快捷方便的销售渠道认真研究消费者心理七注重人才培养正文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日本的经济活动与就业的中心正在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推移到2004年为止第三产业占日本总gdp80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

  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日本的经济活动与就业的中心正在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推移,到2004年为止,第三产业占日本总GDP的80%。第三产业中一项重要的产业就是文化产业,现在日本文化产业已经对世界有着较为突出的影响。

  一、日本文化产业的概念

  日本对于文化产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1998年版《日本现代用语基础知识》中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随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的收入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水平也有了迅速提高,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强调要使休闲的消费和就业的内容更加丰富,提出了建立生活大国的构想。日本在物质产业的高度发展基础上,出现了超工业化、服务经济化或者说第三产业化的阶段,人们需要一种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的文化性产业,如教育培训、旅行、音乐、时尚、演艺和传统工艺等以多种形式来提供休闲的商品和服务的产业。这就是文化产业。在日本,包括设备在内的、总额达到30兆日元之多的PACHINKO(弹子机)业也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通常得到由企业发起的慈善形式的捐助,在欧美国家,往往是企业用税前利润的1%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日本也开始了类似的以利润1%来回报社会的活动。文化产业又称内容产业。日本内容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像业(电影业、电视业、动画业);2.音乐业;3.游戏业;4.出版业。

  近几年,随着科技网络业的不断发展,一种被称为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CONTENTS)正在兴起。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日本文化产业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所以文化产业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二、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日本的内容产业现已成为高成长产业。从1995年到2002年日本的GDP的增长率为6.7%,在此期间的内容产业增长率为5.8%。早在2000年,日本的内容产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ll兆日元,在海外的市场开拓规模达到3258亿日元,漫画、动画、游戏软件等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内容产业已在世界颇有影响,更有一些西方国家将现在的日本内容产业赞称之为“CoolJapan'’(酷的

  日本)。现在,世界的动画片中65%为日本动画片,在欧洲上映的动画片中日本动画片占80%,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动画片金额是对美国出口钢铁总额的3倍。

  2004年世界的内容产业市场规模为136兆日元,日本的内容产业规模是14.0兆日元(美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是34.1兆日元,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是2.1兆日元),约占世界市场10%,其市场规模之巨大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影像业占4.7兆日元(占构成比35.5%)、音乐业占1.9兆日元(13.9%)、游戏业占1.7兆日元(8.0%)、出版业占5.7兆日元(42.6%)。

  从20世纪70年代到2002年,日本的内容产业市场,包括放送、电影、音乐、游戏、出版、新闻、录像软件等的合计增长了6.763倍,与在这期间6.918倍的GDP增长倍数已经十分接近。

  2005年世界内容产业的增长率为5%。据日本政府及经济产业省预测,2006年的世界内容产业的增长率将达到6.5%,亚太地区的增长率为7.1%,将大大高于同年4.4%的GDP增长率。日本计划利用迅速扩大的世界文化市场,来发展日本自己的内容产业。

  (一)带动电影、音乐产业发展的日本动画片、动漫画片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国内常把日本的动画和动漫混为一谈,这是不准确的。在日本通常把由漫画改变的动画片称为动漫片,而动画片是指一开始就以动画形式上演的影片。

  1.日本国内的电影市场

  日本是世界第二位电影消费大国。近年来日本国内电影市场逐渐扩大,票房的收入从1995年的15.17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0.28亿美元,虽然2005年19.05亿美元的总票房收入并不如2004年好,但是同年日本国产影片的票房收入还是比上年高出O.26亿美元。

  与动画片和动漫片相比,日本故事片的业绩一直不好,2005年票房总收入

  排行榜第一、第二位均为动漫画影片。排名第一位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和排名第三位的社会影片《交涉人》的收入差悬殊,前者票房收人为1.8亿美元,后者只有0.4亿美元。日本动画片不仅推动的日本电影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日本音乐业的发展。

  2.日本电影业的海外发展

  在海外市场比较看好的日本电影作品大致为动画大片和掺杂着浓厚的日本民族特色元素的恐怖片。

  日本的动画电影业虽然没有欧美那样长的历史,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1963年,《铁臂阿童木》是日本第一部走向世界的动画片,此后,1979年《机甲战士》系列动画片风靡世界,以片中机械人形象制作的玩具至今畅销不衰。1987年加州大学创刊的日本动画专门杂志《ANIMAG》,让日本动画的级别更上了一层楼。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动画片的发展没有止步。2001年,日本电影录影带和光盘发行的年收人为780亿日元,其中仅《千与千寻》一片就创下了304亿日元的年收入

  纪录。

  (二)日本游戏产业渗透海外市场的实力

  与电影市场相同,日本同样也是游戏消费第二大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街机,到70年代的家用游戏机,再到八九十年代的掌上游戏机,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游戏产业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GNP中占有1/5的重要地位。日本游戏业在最辉煌的1998年,曾经占领全球电子游戏市场硬件90%,软件50%以上。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资料表明,2001年日本的游戏软件生产为18480万件,其中的39%为供应国内市场,20%向欧秒H出口,37%向北美出口,美国的游戏软件市场中日本产的游戏软件占40%。2004年,硬软件的出口国主要以北美国家为主,出口量占总生产量的一半以上。

  高涨的软件制作费用和日本国内游戏业成熟化的严峻环境使日本游戏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大企业之间的合并和合作不仅让重新被编组的游戏公司更加活跃,同时推动了日本游戏业的发展。

  (三)出版业的业绩

  仅有1.2亿人口的日本是一个出版大国。据日本出版科学研究院统计,2003年,仅新刊图书的出版就有3.98亿册,加上其他书籍、周刊和月刊(创刊杂志除外),全年图书出版总和为55.3亿册。

  1.日本漫画的国际化连环漫画的出版发行是日本出版业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是漫画的鼎盛时期,当年出版物总销售额为2万多亿日元,其中漫画销售额达到5500亿日元。漫画杂志一期发行量最高的达600万册,每周连续发行超过100万册的漫画杂志有十几种。漫画在日本不分老少,是年龄层最广最受人们喜爱的读物,目前‘漫画杂志及单行本的发行量已占杂志和图书发行量的45%,其销售量占日本总图书销售量的20%。2.发达的报纸业日本的报纸业很十分发达。日本人喜欢看报,在巴士或电车上随处可以看到手拿几份报纸的人,不论清晨还是傍晚看报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从表1不难看出,不论是人均还是总和,日本都是世界报纸发行量最多的国家。快捷的情报和详细的内容也是日本新闻报刊的一大特征,几乎所有重要报纸都有早晚刊,它保证了人们可以在每天的第一时间里得到国内外的重大政治和经济信息。(四)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是随着电脑、互联网及手机等数字化产品的普及而产生的一项新兴数字艺术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是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图像、影像、文字、语音等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后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等,包括Maya、3Dmax、二维动画、平面视觉传达、影视特效制作、数字音乐等。

  原本资源贫乏的日本由于数字科技的发展,不仅影响和推动了其他的产业,更使日本的内容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2004年数字内容产业达2.47兆日

  元,占内容产业总额的17%,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数字内容产业为动漫、游戏以及手机下载的动画和音乐等。

  三、日本文化产业的特点

  (一)与众不同

  日本文化产业的特点之一是与众不同。以日本动画片为例,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是因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与其他国家的动画片不同,日本的动画片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观众。因为除了儿童动画外,成人动画也占动画片整体很大部分。

  第二,无国籍化的动画人物使不同国家的观众可以很容易地接受。

  第三,长篇的连续故事可以不知不觉地扣住观众的心弦。

  第四,日本的动画片不像迪斯尼动画片有太多的规制,略加的暴力等情节具有新鲜感,更受外国观众的欢迎。

  第五,许多动画片的原创较有历史性,这是其他国家的动画片,尤其是迪斯尼动画片很难与其媲美的。

  第六,现代动画通常是一秒钟使用24枚画面的技术来达到影像的逼真,但是日本的动画恰恰利用了少枚数的动画技术使日本的动画片更具有夸张陛,同时也弥补了由于日语不如英语具有国际性的缺点,起到了轻语言重表现的作用。

  当然,日本动画片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过激的内容和情节使日本动画在受到观众的欢迎的同时,对个别社会人士(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日本的动画制作人员的待遇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天超出20小时的工作,收入却只有一般中底层白领的1/2。据专家分析,如果日本的动画工作人员的待遇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将很容易抑制那些在第一线制作人员的积极

  性,从而使日本的动画片停滞在现有的水平上,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互动效应

  日本内容产业中各个业种之间,无论是电影、漫画、游戏或是音乐,都是相互联系的,媒体的综合性和多元化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的动画片大多来源于连环漫画。一部连环漫画出版后,通过后期开

  发,可以产生出许多副产品,如拍摄动画影片、电视连续剧,在剧场演出,制作DVD节目,还可以与游戏和玩具业合作,制作网络游戏和玩具等。

  (三)电子网络化

  电子网络化也是日本内容产业的一大特点,根据《1999年通信白皮书》统计,日本的上网人数已达到1700万,网络的利用正在从企业向个人化发展。另外,同年网络上的内容情报比上年增加了三倍以上。认识到内容产业的重要性,为了促进日本内容产业的发展,1999年日本发布了《网络内容产业白皮书》,首次将最新的情报在广泛调查与编辑的基础上向外界公开。可以说现代的日本内容产业是一次高科技化产业的革命。

  四、日本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

  (一)官民并举,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管理

  日本政府主管文化产业的部门主要有经济产业省、总务部(原邮政省)、文化科学省和内阁官房(负责各省厅间的协调机构)等,他们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和强化。同时,日本的一些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如经团联、日本动画协会等也参与了文化产业管理,它们根据各业界的意见对文化产业政策提出建议。

  日本从20世纪90年中期开始致力于发展内容产业。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在其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中,确立了日本在未来21世纪的文化大国方略。进入21世纪后,日本加快制定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2001年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使日本文化艺术在法律上得到了正式的保护,法律条文已明确地涉及到了电影、漫画以及动画的知识产权问题。

  (二)制定《知识产权基本法》,对文化产业从法律上进行保护

  2002年,《知识产权基本法》的制定是利用特许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法律上给予了保护,为文化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各项权利的保护期限为:①专利权有效期限为20年;②实用新型

  权有效期限为6年;③创意权有效期限为15年;④商标权有效期限为10年。除此之外,知识产权还包括其他一些权利,如企业秘密保护权等。

  在这个基础上日本内阁官房于2003年7月设立了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并制定了《知识产权推进计划》,以计划文化的创造、保护和流通等课题。

  2004年,由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新产业创造战略》中提出了发展七个新产业:燃料电池、情

  报家电、机器人、内容产业、健康福祉机械/服务、环境能源机械/服务和商务支援/服务。其中的一个就是内容产业,政府用于投人内容产业的市场规模将在2010年达到144.23亿美元。

  2004年5月通过日本国会议员立法制度《有关文化的创造、保护以及活用的促进的法律条文》(又称:内容产业促进法)正式发布。

  知识产权战略本部提出的《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4》的第四章“飞跃扩大内容产业商务”中,把技术性、培养人才、加强业界结构、筹措资金和调整内容产业流通市场等作为具体的项目进行了构想。

  2005年,由经团联推出了新的《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5》。新计划以《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4》为基础,在各文化产业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提出来的。新计划为强化现有的知识产权,以使本国的产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为目的,将今后的重点放在环境、市场以及国际知识产权问题三个方面上,力求日本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处于有利竞争地位。

  (三)确立发展文化产业的三大课题和十项改革方案

  根据知识产权战略本部令(2003年第45号政令)第二条,为了对有关推进知识的创造、保护以及推广计划进行调查,设置了内容产业专门调查会。其主要任务是对有关内容产业的振兴课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内容产业专门调查会的报告《内容产业商务振兴政策:软件能量时代的国家战略》中将振兴内容

  产业定为国家战略支柱的基本方向,并提出了振兴内容产业的三大课题以及解决这三大课题的十项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如下:

  1.对于一部分不透明、非合理性的资金管理、契约或劳动环境,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合理化。改革之一:支援业界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改革之二:资金筹措方法的多样化;改革之三:奖励内容产业制作等的活动;改革之四:强化人才培养;改革之五:支援及普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与其他文化产业先进国家相比,对内容产业界人士的社会与经济评价地

  位,以及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今后要更加正视内容产业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其提到社会的主导地位。改革之六:发掘和表彰人才;改革之七:充实教育和启发。

  3.国内外新市场的开展还不足,今后需要认真考虑对策,力求扩大发展更大的业务。改革之八:加强国际市场发展,强化反盗版对策;改革之九:推进宽带网络等的信息业务的发展;改革之十:保护及加强宣传有优势地区的内容产品。

  五、日本文化产业发展

  的几点启示

  日本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在日本经济结构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影响下产生的,在第二产业逐渐衰退的情况下,作为第三产业核心之一的文化产业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日本文化产业的崛起是在日本经济结构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影响下产生的,在第二产业逐渐衰退的情况下,作为第三产业核心之一的文化产业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以下是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官民结合,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当今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日本认识到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官民结合、互相协作,是日本内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日本内容产业的发展不是单方面依靠政府,而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民间的协调下发展起来的。例如,在动画片产业方面,日本政府把动画片当作一项重要的出口产品,同时更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来培养。2002年5月,由经济产业省作为后援,自发组织“日本动画制作者联盟”获得法人资格,后又更名为“日本动画协会”,有27家公司加盟。日本动画协会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统计信息,了解动画产业的概况,成为推动日本动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年的经营已经使日本动画文化深入人心,动画俱乐部随处可

  见。

  (二)各业种互相推动,良性循环

  日本内容产业比较成功的一个原因是每一项业种的发展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影响与推动。正如《皮卡丘》的经济效应,从游戏软件的发行到电影、漫画、音乐的流行,在内容产业的每一项内容中都占有自己的位置。

  (三)表彰文化产业的贡献者和优秀作品

  为了表彰先进,为弘扬出版文化做贡献,日本讲谈社拨出资金设立了多种奖项,奖励那些漫画、非小说类文学界作品(传记、随笔等)、杂文、插图、写真、书籍装帧设计、画册、科学出版等各领域

  的优秀作品。

  (四)发挥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吸取外国文化特点

  日本善于将本国的文化融人现代科技中,像风靡世界的日本游戏软件中常用日本传统的三弦和长笛作为背景音乐,而日本武士及古代日本战刀的频频出现更是颇得游戏爱好者,尤其是西方游戏爱好者的欢迎。另外,日本还擅长以动漫的方式,从自身的眼光运用一些传统的故事或人物来说明一个社会问题,例如众所周知的大型动漫片《幽灵公主》、《龙猫》和《千与千寻》等就是如此。

  在发挥民族文化的同时,日本也擅长用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向消费者介绍外国的文化。例如,曾在日本漫画界流行的《美食坊》、《三国志》和《西游记》等是日本人从老到少都喜爱的漫画杂志。

  (五)重视与海外交流,善于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此外,正视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也是日本内容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日本内容产业虽已排名世界第二位,但是与第一位的美国相比差距甚大,所以日本经常检讨自己,并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寻找自己优势与不足。在日本的出版业中,讲谈社最早开始与海外出版社进行交流,已有50年的历史,现在已与世界40多个国家的出版社建立了业务联系。通过交流等各种方式,借鉴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这是日本内容产业获得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快捷方便的销售渠道,认真研究消费者心理

  几乎所有的日本内容产业都是

  和网络联系的。日本的企业正是利用了这种快捷方便的网络科技,使一般

  的出版业、音乐业和游戏业更迅速、更直接、更经济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拉近了世界和消费者的距离。消费者上网订购的书籍、报纸、刊物、DVD或者CD都可以直接被送到自己家里,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

  为了了解消费者的意见和心态,许多企业对顾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大多数的书籍或刊物都附有一张读者意见调查表,有些还准备了纪念品,以吸引读者向编辑部反馈阅读意见。读者的反馈意见是编辑部和主编的重要参考依据,只要读者反映不好的作品就马上中止连载,同时它也是起用新人新作品的重要数据。此外,他们还在杂志上广泛征集稿件,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并从中物色新的作者。

  (七)注重人才培养日本很重视内容产业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5》中,CONTENTS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近年来,许多的大学和职业学校都开始开设有关内容产业的专门学科,如形象造型学科、尖端艺术表现、数码艺术、动画学科、媒体、艺术学科和情报设计研究室科等都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文化学科。

  

  

篇五: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别同、历史文化背景别同、所处历史时期及企业具体事情别同,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必须有挑选地加以借鉴。一、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真正促进企业进展。企业文化是一具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和进展起来的,是一具企业的生存方式和进展方式。企业进展实践是企业文化产生与进展的基础,反过来企业文化又对企业的进展发挥促进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进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治理者和全体职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既与企业进展的时期性直接相关,又与企业家的素养和职工的整体状况直接相联。而且,它的一具显著特点算是内生性,惟独内在生长起来的文化,才干习惯那个企业的需要,才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从而真正促进企业进展。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学习借鉴,但别能够照搬;能够适当引导,但别能够超越时期;能够积极制造,但别能够忽视企业职工的整体特点。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三个规律",做到科学定位、扎实推进。一是遵循企业文化形成和进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别断实现文化提升。企业百年别倒靠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长期的哺育过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短期行为、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应该得到克服和改进。二是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企业进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企业进展的时期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动身,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既别能过于超前,又别能严峻滞后,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进展战略的调整保持协调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坚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做到因人因群体别同而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推进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对日本企业在推行理念中强调自主性原则印象很深,但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日本企业职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以及企业文化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基础上的。而关于处于企业文化建设刚刚起步、职员素养有待提高的中国企业来说,过分强调自主性也是别适宜的,必须把自主性原则与强制性原则结合起来,把正面激励同系统灌输结合起来,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动以人为本原则的全面降实。降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进展观,是中央企业建设和进展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结合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的考察,我们认为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原则作为一具重要任务,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并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才干使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把以人为本和以企为家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价值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人作为目的的价值高于人作为手段的价值。这一原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状况的一种扬弃,是对物统治人、个体淹没在虚假集体之中状况的一种扬弃。它实现了由人仅仅是企业进展的手段,到成为既是企业进展手段,更是企业进展目的的一种提升,这一提升并没有否定人作为进展手段的价值。由此引出的一具基本结论是:从以人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看,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从现实互动关系上看,以人为本与以企为家互为前提、互为结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算是把职工作为企业进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职员坚持以企为家算是自觉把自己作为企业进展的责任主体和动力主体。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倡导以人为本必须同倡导以企为家结合起来,必须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性,否则,只强调人作为企业进展目的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导致企业进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虚位,就会导致以人为本原则悬挂在空中。这种事情实际上别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各个企业中,应该引起脚够的重视。在我们的企业文化

  建设中,应该对职工提出"以企为家"的要求,注重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企业"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职工"以企为家",惟独做到职工"以企为家",才干更好地实现企业"以人为本",职工惟独首先成为企业进展的动力主体和责任主体,才干成为企业进展的目的主体和利益主体。

  二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性,把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与企业进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原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进展的产物,它在别同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别同进展时期具有别同的内涵,体现着别同的要求。"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必须同一具国家、社会和企业的进展水平相习惯。日本企业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国家进展程度的缩影,是一具企业长期进展累积的结果。我们在惊叹、艳羡的并且,必须用历史性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结果和状态。并且,真正从我们企业现实条件动身,依照企业进展程度降实以人为本原则,并经过实现企业持续进展,别断提高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整体性,把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整体利益实现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原则中的"人"既是一具个体性概念,也是一具整体性概念,"以人为本"别仅是要实现一具人、一具群体的进展,更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进展,实现各个群体在进展上的动态平衡;"以人为本"别仅是要实现人的一具方面的进展,更是要实现人的多方面进展,满脚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们降实"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按照整体动态平衡的要求,既要解决个体的特殊咨询题,更要实现整体性进展。

  三、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别断提升和强化中央企业的品牌形象。

  日本企业推行CS战略是同高度市场化的特征相习惯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中意为标准,算是顾客导向。所以,CS是对CI战略的丰富和深化。CI战略体现的是单一的企业视角,着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战略是企业、顾客等多重视角,关注的是顾客需求的满脚和价值的实现。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导入CS战略是一种趋势和必定,但并别意味着导入CS战略就取代CI战略,二者视角别同,所起作用也别同,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仔细研究,择机导入、广泛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降实科学进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进展制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制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降实科学进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却操纵在一具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别十分突出。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同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经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进展制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这对我们中央企业将来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央企业在将来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制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职员、职员与职员、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职员躯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核心,经过积极进行理念创新,确立和宣传体现构建"六种和谐关系"的进展观、合作观、环境观、日子观等价值观念;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心理文化建设,促进职员身心和谐进展等措施和途径,别断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公共关系,优化企业内外进展环境,促进企业和谐进展。

  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2004年7月6日至9日国资委在大庆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经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但这次日本之行给我们的启发是:中央企业在将来的企业文化建设中

  应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结合。精神、理念、价值观等软性文化同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物质产品有一具显著区别,

  那算是这些软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同时能够转化为具体形态的文化产品,能够成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这是能够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经营的理论依照。而我们中央企业普通都有几十年历史,积存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制造了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构成了我们经营"文化"的资源基础。即使有的企业文化积存薄弱,也应该从经营"文化"的视角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营"文化那个词的涵义算是提升企业文化以及对由此开辟出来的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化运营,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国内赴海尔学习考察的人川流不息,实际上算是经营"文化"的一种结果。固然,如今参与经营的主体别仅仅是海尔集团,更多地是媒体等企业外的社会力量,但起点依然企业本身。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别是要取代基础性的文化创建工作,而是对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提升,是将在基础性工作中制造出来的成果所蕴藏的价值体现出来,同时别断增值。这就要求在基础性的文化创建中体现经营"文化"的要求。如:我们各中央企业建设的纪念馆、展览馆、资料馆等,就别仅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场所,而应该成为经营"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对这些场馆的投入,就别是纯消费性的支出,而恰恰应该是长期的经营性投资。

  当前,中央企业开展"经营"文化的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经营"文化"的长远战略,遵循文化进展的内在规律,确定中长期目标,从战略层面对本企业长期积存的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第二,可经过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如:在相关企业中把长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开辟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商品,经过具体的文化营销,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包括:开辟体现企业文化个性的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票、企业歌曲、电视剧、络游戏等。第四,哺育宣传文化英雄,以此来提升企业文化资产的价值。从经营"文化"的视角看,王进喜、王启民、李黄玺、许振超等别仅是单个企业的劳动榜样,更是那个企业的文化英雄,代表着我国国有企业广阔职员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一具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如:王进喜是"创业文化"的代表,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王启民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李黄玺是新阶段知识工人的代表;许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从经营"文化"的角度,对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别断进行解读和释义,别断进行哺育和传播,就能够使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别断增值。

  六、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职员的文化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全体职员的共同行为能力。

  企业文化是全员性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践行的主体和文化育人的对象基本上全体职员。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具目标,而企业全员文化自觉的程度又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所以,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具关键环节。这在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中央企业将来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应该在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着重在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和职员的文化执行力上下功夫。因为文化自觉程度低是当前我们中央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具较为普遍的咨询题。具体表现为存在三种错误倾向,可概括为"三论":一是单一主体论。即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算是企业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随之变化。实际上,企业家不过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而别是单一的创建主体,是文化理念的要紧设计者,而别是惟一设计者,是文化践行的先行者,而别是文化践行的基础主体。"企业文化要紧是企业家文化"这一论点要紧是源于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概括。日本企业的性质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基本上家族企业,企业领导人长期别变,因而企业家的文化个性深深地妨碍了各自企业的文化进展,在那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要紧是企业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

  局限性。而把这一论点移植到中国,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上却是有失偏颇的。二是部门文化论。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和降实仅仅是企业文化部一具部门的责任,因而也就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负其责、合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三是与己无关论。这要紧是存在于职员中的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过企业家的责任和工作,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因而也就无法谈文化执行力的咨询题。

  这三种错误倾向是中央企业在提高全员文化自觉上应该着力解决的咨询题。一是应探究建立全员创建体系,形成全员建设企业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设计具有全员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与哺育活动,吸引职员广泛参与。二是应探究建立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三是应探究解决文化与治理融合的咨询题,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经过治理和制度发挥作用。四是应探究建立长效哺育机制,把文化培训作为获得企业人资格、岗位任职资格等方面培训的重点,贯通在自我成长过程中。

  对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一、把推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出资人代表的职责仔细予以降实。企业文化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重要资源,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治理人员的认可。经过挖掘、整合、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塑造企业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存量,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是作为出资人代表--国资委的重要职责。建议国资委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度,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别断提高中央企业乃至所有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二、建议进一步加大贯彻降实国资委《对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指导意见》差不多正式颁布实施,这必将促进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国资委所治理的中央企业的行业别同、性质别同、规模别同、进展历史别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别同。这种事情,一方面要求中央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来贯彻降实《指导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求国资委应加大贯彻降实《指导意见》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议加大《指导意见》的宣传力度,使中央企业的各级经营治理者和全体职员充分了解《指导意见》的内容,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别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性。并且,要经过召开贯彻降实《指导意见》座谈会、组织参观交流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开展催促检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健康进展。三、建议国资委尽快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素养。一是建立企业经营治理者文化培训制度,使出国培训规范化,分期分批地选送中央企业的高层治理人员和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出国学习考察,真正使中央企业领导人习惯世界经济和企业治理的进展趋势,以宽敞的眼界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并且,要仔细挑选培训国和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效果。像这次日本企业文化培训考察就获得全体团员的一致好评。二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都已把企业文化师确定为一具新职业的事情下,建议国资委研究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工作,建立规范的评审审批标准和程序,形成企业文化的职称系列,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组织出国培训考察的并且,建议组织企业文化的国际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信息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四、建议国资委加大中央企业开展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治理、组织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建议国资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资源优势,引导中央企业加大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的工作力度,别断提升中央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议国资委充分发挥治理、组织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搭建形象展示平台,为中央企业制造集体亮相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中央企业的知名度和妨碍力,为中央企业制造和

  谐的进展环境。建议国资委利用北京的中心优势,举办中央企业进展成就展览会,展览会期间可举办研讨会、主题论坛等多项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集中展示和提升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这次日本爱知世博会就设立了企业展区,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日本企业就利用世博会那个平台,展示了机器人等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篇六: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日本开国之初,横滨港对外开放,一位前来观察的英国记者在报告中写道:日本人非常懒惰,这么懒惰的国家,经济是不会发展的!这让日本人很气愤,因为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很勤劳。为什么有这样的报道呢?恐怕是因为在此之前,日本人做事总是比较随意,按照自己的时间去做事,但是现代工厂的工作方式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好规定的工作,到点才能离开。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日本人的时间观念。“迟到”一词随之出现在近代日语中,在文明开化之风的扫荡下,日本人剪短头发、换上西服,跳起了西洋舞,建起了西式一条街,但是,整个社会长期形成的官尊民卑和重士轻商的思想基础,却非轻易能够改变。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逐渐发现,要想有根本性的突破,症结不在于是否学会了股份制的样式,而在于如何改变阻碍公司发展的社会文化。

  在涩泽荣一进行实业开拓之际,另一位日本近代文明缔造者福泽谕吉也认为:“尽管西洋的东西得到了很好的介绍和接纳,但是在应用的时候,如果不把日本人的精神和需求、日本社会的历史传统、社会风气以及社会自身的特点作为根本,只是把西洋的东西借来使用是不行的。”

  从福泽谕吉和涩泽荣一开始,日本的公司有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追求金钱的同时,如果失去了人心、精神和和谐就很危险了。

  20世纪30年代,一代新的企业家继承了沼泽荣一的精神衣钵。其中松下幸之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认为,公司放在第一位的目标,不是股东利益,而是回报社会和国家。松下提出的这种使命感,和松下幸之助提出的公益即私利的观点一脉相承,内里充满了东方文化的家国气质。

  献身国家,忠诚、勇气和自我牺牲。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被融入现代企业,公司因此呈现出独特的日本面孔。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在日本对应当为集体利益携手合作的认同,仍然保留在所有的公司之中。员工喜欢以公司的名字为自己命名,称自己为松下人,丰田人等等,他们将这种强烈的归属称为“忠”,公司对日本人来说就像是一个更大的家。员工需要这个家,社会文化需要这个家,这是对人类千年传承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经营者则扮演着家长的角色,

  1

  努力让家庭保持和睦、团结和秩序,让家庭成员分享幸福。

  道义、情感、人际关系,还有信任感、亲密性,这些维系人类社会数千年生存的基本要素都可以转化成生产力,日本公司向世界传递出一种新的信息。与人类精神情感相关联的种种要素大踏步的走进世界各地的公司,占领每一个办公室、每一条生产线、体现在每一种产品和服务、每一句宣传词和广告语中。

  松下幸之助也影响了很多企业家,其中一位就是京瓷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稻盛和夫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认为应该把爱人、珍惜每个员工作为经营公司的一个目的,把实现所有员工物质和精神的幸福作为公司的核心理念。

  在激烈的竞争中,究竟怎样才能维系企业的存在?稻盛和夫的结论是: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他说,人们常说人心易变,我却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再没有比人心更强有力的东西了。为此,他把敬天爱人确立为社训。儒家文化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代市场的竞争机制结合在一起,指引着稻盛和夫先后创建了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

  作为上个世纪最成功的学习者和追赶者,日本完成了文化的嫁接、融合、新生,日本公司也从公司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变成输出者,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艾拉?杰克逊认为,日本公司首先关注人,他们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数量为本,或者以利润为本,他们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创新力,他们倾听顾客的声音,不断考量自己的价值是否有利于股东、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历史再一次表明,惟有更具原创力的文化基因,公司才能长久地支撑起经济奇迹。

  2

  

  

篇七: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其实在中国传统手工业中并不缺乏这种精神如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故宫修文物的师傅们将其大半生投入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要忘记工作的枯燥全心全意的将文物恢复到原本相似的外貌在与世隔绝的一角中与古代的匠人们通过文物对话在他们身上匠人精神一直都没有丢失并将永远的传承下总理在工作会议中重提工匠精神并不是说我们缺乏这种精神而是我们有所欠缺并且要引起重视

  独创性声明

  本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文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已在标注中说明;其他同志对本论文(设计)的启发和贡献均已在谢辞中体现;其它内容及成果为本人独立完成。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院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印刷本、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院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论日本匠人精神的发展与传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以江户切子为例

  内容摘要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江户切子起源发展的时期,在此时出现的是匠人精神,即在工作背后的细心、专注、讲一件事进行到底。日本匠人精神不仅仅在传统的工艺制作中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发展,日本的匠人精神也与时代同步,将其注入了工业制造中,为日本制造赢得了巨大的名声与利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日本制造的产品变得炙手可热,日本推出的索尼、夏普等品牌以品质享誉世界,因为日本人将其一丝不苟的匠人的精细的态度运用于产品制造之中,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而中国也同样具有这种匠人精神,一个工匠为一件事可以钻研一辈子,比如中国传统工艺品瓷器、书画、织锦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做出可以流传许久的艺术品。但是,中国却没有将这种精神很好的继承,在如今浮躁的环境之中,很少有人能够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做一件事。在工业制造方面,中国的产品更加注数量,反倒忽视了质量,像匠人那种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也需要在工业中体现。在2016年的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让“匠人精神”重新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这方面,中国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学习如何继承发展匠人精神,学习如何将匠人精神投入到社会生产之中。

  当日本匠人精神运用到工业制作之中取得巨大的效益的时候,中国却被冠上了“粗制滥造”的头衔。本文将从日本的江户切子作为切入点,引出日本的匠人精神,讲述日本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并且从中得到启示,为我国的匠人精神的继承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匠人精神江户切子职业精神

  要旨

  日本の維新時期江戸切り子から起源と発展、付きまとっているのはその背後に一途な丹念に研究して、一件の事を徹底精神の職人。日本の職人の精神伝統の技術だけでなく制作に表れて、時間の発展に従って、日本の職人の精神も時代とシンクロし、それを注入した工業製造中、日本製の巨大な名声と利益を獲得した。いつからか、日本製の製品が手に灸すれば熱すべし、発売日本のソニー、シャープなどのブランドが世界に誇る、日本人自身は幾帳面、職人の精密な態度運に制造の中で、確実に製品の品質を維持した消费者の権益。

  中国は昔も持つ職人精神、工匠を1件の事を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一生、例えば中国伝統工芸品の磁器、絵画、錦織も時間がかかる瀋殿することができ、久々の芸術品に伝わる。しかし、中国にはないは、このような精神を継承している今、上調子な環境の中で、めったに人が数年、十数年も何十年の時間である事。工業製造の方面で、中国の製品がより注量を無視して、かえって品質、職人が真摯さも必要で、工業の職人の精神を体現している。2016年李克強総理を提出し、「職人精神」に戻って私たちの社会生活の中で。この方面で、中国が日本の勉強どう継承発展職人の精神は、学習がどのように職人が精神社会生産に投入。

  日本の職人が精神を運用する工業制作中で大きな利益の時、中国は冠で「粗製乱造」の肩書。本文は日本の江戸切って子を引き出す切り口として、日本の職人が精神について、日本の職人の精神の伝承と発展、しかも中からヒントを得て、我が国の職人が精神の継承発展に有効な提案を提出し。

  キーワード:職人精神江戸切り職業精神

  目录

  一、引言.........................................................1二、先行研究.....................................................1三、“江户切子”与“匠人精神”...................................2

  (一)“匠人”手中的“江户切子”..............................2(二)“江户切子”背后的“匠人精神”..........................3四、日本的“匠人”与“匠心”.....................................6(一)日本匠人的“匠心”发展.................................6(二)日本匠人的“匠心”传承.................................7五、日本“匠人精神”对我国传统行业发展与传承的启示...............9(一)中国的工匠精神及现状...................................9(二)日本匠人精神对中国的启发..............................10结论...........................................................12参考文献........................................................13资料出处........................................................13致谢...........................................................14

  一、引言

  在传统的手工艺术品的制作及手艺的传承中,日本将专注执着的匠人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江户切子、书画、日本刀、和伞、扇子等,都需要匠人在枯燥的环境之中秉持坚守之心,对自己制作的工艺品精益求精。日本的匠人精神不仅在工艺品上得到了传承,也在现代化工业上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产品的制作上也极为精密,使得像尼康、松下这样的本土著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使得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将日本商店扫荡一空的新闻非常多,笔者认为以江户切子作为媒介,将日本的工匠精神作为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主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分析日本在制造业、手工业受到热捧的原因及其背后的匠人精神体现,并且通过研究对日本的“匠人精神”现状,从而对中国工匠精神发展传承提出有效意见,呼吁重视并且将其投入到中国各个行业中,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二、先行研究

  在此之前关于日本匠人精神的著作及研究就有许多。关于匠人精神日本作家秋山利辉认为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他在自己的著作《匠人精神》中写道:“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功到自然成,最终止于至善。正如古大德云: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发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2015:27)

  关于匠人精神的传承,秋山利辉认为是需要通过师徒关系来继承发展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说道:“一开始忠实于‘守护’师傅传授的形式,然后‘打破’这个形式、自己加以应用,之后‘离开’形式开创自己的新境界。所谓‘守破离’,正是奠基于师徒关系、通往一流的道路。”(2015:41)

  说到日本的匠人精神,最先想起的就是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品。刘晓霞在她的《从“有田烧”管窥日本的“匠人精神”》一文中,以有着400多年发展历史的“有田烧”为例子,她认为匠人精神就是“对本职的认可与热爱、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进取之心、破旧图新的创新精神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危机意识与责任感。”(2016:3)笔者也很认同这一观点,当遗憾的是文章着重于描述有田烧,并没有对匠人精神在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议。

  匠人精神不仅通过书本的字里行间匠人的述说,也有学者将其作为课题研究,更大一部分是影像资料,比如纪录片和电影。纪录片主要就是拍摄和讲述匠人的日常工作,通过纪录片《和之美》(J:COM,2015),江户切子为更多人所熟知,独特的江户切子既可以作为

  1

  艺术品又可以作为产品,其制作不仅要继承传统工艺,也需要紧追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匠人既要有细心钻研的精神,也要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出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说到以匠人精神为主题的电影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编舟记》(石井裕也,2013)。影片《编舟记》(石井裕也,2013)主人公马缔光在机缘巧合下成为辞典编辑,下定决心要为辞典奉献一生,虽然编纂过程漫长而又艰辛,但他和团队成员不退缩不放弃,成就了简单而又伟大的事。

  江户切子的出现可以说是中西方碰撞的产物,本文将以此为独特视角探究江户切子制作背后所体现的匠人精神以及其对本国积极倡导的工匠精神所引发的启示。

  三、“江户切子”与“匠人精神”

  (一)“匠人”手中的“江户切子”

  1.何为“江户切子”

  江户切子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起源于日本江户时期,最初是东京的一种传统的工艺。江户后期,加贺屋兵卫作为日本优秀匠人的代表,在随佛教传入日本的的玻璃制品表面利用一些特殊的工具进行切割雕刻,使得其成为集外貌实用为一体的工艺品,自此,拉开了江户切子工艺的序幕。直到今天为止,江户切子这个传统的手工艺已经有了二百年的历史了。

  江户时期,加贺屋久兵卫开始销售江户切子,并且使得江户切子变得家喻户晓。直到之后的十九世纪江户切子开始被日本的达官贵人喜爱,成为贡品。后来英国的技术传入,通过新的切割技术使得江户切子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而如今看到的江户切子多是受了这个时代的影响。(岩井千恵子,2000:11)透明无色,看起来非常的清冽纯粹,这是江户切子的特点。萨摩藩为了得到幕府的青睐,开始对江户切子的颜色上大下功夫,并且经过新的技术加工,最终出现了彩色。而萨摩切子作为新兴的切子品类,一边要进贡讨得藩主的欢心,一边要对外进行售卖引得顾客喜爱,因此它的花纹简约却又复杂,纹样也显得奢华,增加了不少的工艺性与难度。(大竹·フミ,1958:35)

  2.“江户切子”的创新发展与传承

  江户切子的制作工艺纷繁复杂,非常考验工匠的手工与意志,一个小小的杯子就需要一个成熟的工匠两三天的时间来完成,再加上制作一个完美的作品必须要一丝不苟,用最严格的要求来对待一件作品,所以需要非常强的专注力,一旦开始制作,所有痕迹都是不

  2

  可逆的。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如今真正熟练掌握江户切子这门艺术的人在日本也仅剩17位,而江户切子的继承需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小林英夫,八色祐次,2003:58)在工业制造发达之后,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学习像江户切子这样费时费力费心却不赚钱的手艺,而师徒传授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江户切子的特色。

  现如今,虽然懂得如何运用江户切子的大师很少,但是因为工业时代的来临,江户切子的运用也变得极为广泛。江户切子简易美观的花纹如今通过机器来进行大批次的生产,所以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江户切子的影子随处可见,小到一个小小的水杯,一个精美图案的耳环,大到装饰屋子的吊灯,江户切子的图案都美不胜收。

  江户切子生命的延续需要的不仅仅是传承,更需要的是创新。江户切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美的不只是图案,更是图案背后的时代特色,所以江户切子不断发展创新,结合时代背景,创造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并留下这个时期的特色,体现时代精神。

  江户切子普遍是作为食器使用,最常见的就是作为冷酒杯。打开日本亚马逊,搜索江户切子,映入眼帘的不仅有酒杯、酒壶,还有花瓶、烟灰缸、手机壳,镶嵌着江户切子的耳坠、戒指,甚至连LED灯罩都是江户切子。江户切子开始逐步贴近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应用于家装,制成首饰、手机壳。

  2012年POLA为纪念品牌创立80周年,推出了全球限量800个的超限量面霜,工匠大师们为之攻克了以百分之一毫米为单位制作江户切子容器的难点,这是化妆品与传统手工艺品的完美结合。但要说最令人惊艳的莫过于江户切子与清水烧的合作,鸡尾酒杯的上部容器是江户切子,下部则是以清水烧为底座,红与蓝的辉映,古典而又华丽。

  (二)“江户切子”背后的“匠人精神”

  1.何谓“匠人精神”

  在江户时期,日本的匠人叫做“职人”,指的是在服务业及手工业范围内任何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范围比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大很多。在日本,也许匠人精神用职人精神来表述更为贴切,一生只做一件事,将事情做精、做细的钻研精神,在日本显得尤为重要。日本江户时代的职业分类“士农工商”里,职人属于“工”一类,从历史上看,“工”一直是受到尊重的,他们所持有的技术被成为“职人艺”。(金丸·裕子,2010:25)在古代,日本的职人一般都从事陶艺制作的手工业者,而现在,日本的职人已经不单单指传统的陶艺制作的手工业者,而是蔓延到所有的领域之中,只要某个人拥有着一向技能并且能够精通,那么他们就是职人,而这些职人的领域多种多样,比如在日本能够精通做拉面的就叫拉面职人,精通运动的运动员叫做运动职人。作为职人,日本还专门出了法律对他

  3

  们进行保护和宣传,加冕“人间国宝”的称呼,就是日本政府及社会对他们的赞美与承认。日本“职人精神”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做“职人气质”,日本的匠人为了达到精通的目

  的不断的提升相关技术,并且拥有一定的自信心,不因为一些利益而轻言放弃,同样也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忍受工作中的枯燥,并且为工作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保证产品和工作的质量效率,只是为了能够做出一件最好的没有瑕疵的产品。一家寿司店,一个做扇面的店可能经过了百年的传承,而这种一生只做一件事、认真细致的匠人精神也被运用到了工业制造业之中,使得日本的工业、手工业、制造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有一段著名的感悟:“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即使到我这年纪,工作了数十年,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至善,但我每天仍然感到欣喜,我爱自己的工作,并将一生投身其中。”(蒋津,2016:22)——这也被认为是日本“匠人精神”的最佳解读。

  2.从“江户切子”看“匠人精神”

  “江户切子”的制作方法较为固定,是从日本江户时代开始的流传至今的传统玻璃雕刻技法,东京都浅草的尾岛先生家中三代均以江户切子制作为生,时常被人问道会不会觉得厌倦,毕竟十几年如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技艺也一定很高超了吧时,他说:“并不会感到厌倦呢,在技艺这方面也谈不上什么高超,我还要不断学习,精进技艺才行。”这,就是世人所崇敬的匠人精神。

  锅谷淳一,日本仅有的十七个江户切子工艺师之一,他说:“切子的美就在于简单却不使人厌烦的设计,放射照耀出不同的色彩,这就是江户切子最值得欣赏的地方,运用传统工艺的新工艺品。所谓的和之美是不能光依靠传统,光使用传统的话可能能成为作品,但无法成为商品,不忘初心,在此基础上,逐渐让传统进化,这就是和的精神”。(和之美

  ——江户切子,2015)

  在纪录片《和之美》(J:COM,2015)中,锅谷淳一第二次得到江户切子制作奖项的时候,他发表了一番感慨,许多人认为他第一次得奖是个偶然的意外,而他为了证明自己,同时也是为了守护自己的职业道德,于是他将更多的心血倾注到了第二次的参赛产品之中。每一个江户切子的制造都需要制作者在脑海中想象出来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样子,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手工制作的江户切子,每一刀每一个线条都要经过制作者的深思熟虑,有了一点瑕疵那么这个作品就要废掉。这就是日本工匠的匠人精神,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不

  4

  仅是态度上的积极细致,更是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沉淀出的日本文化的底蕴。

  (1)坚持做好每件小事

  日本的“匠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小细节处理的得当,而且日本对各个工种并没有所谓的等级和偏见,能够尊重任何一种职业,只要能够有足够的技术,而且拥有的技术在所在领域处于顶尖地位,那么无论从事的哪个行业,都能够让民众为他喝彩。在江户切子的制作过程中,匠人会用心的制作好每一层贴膜,制作的江户切子多为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器皿上的雕刻,装饰上的花纹,日本的匠人都会一丝不苟的对待每一个作品。

  日本人将职业精神贯彻于人生之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多么小的细节,每一个产品的设计工作,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日本人都将运用自身强大的精神意志力来完成。因日本人的职人精神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保留值得守护的艺术审美,也在坚持初衷的基础下,好还要更好。(黄河,2012(21):8)

  (2)不凑合、做到极致

  像江户切子这类的手工制品一旦检查出有什么瑕疵,工匠们是不会让这样有瑕疵的作品流传出去,它们是绝对不会被工匠留下的,必须毁掉。所有瑕疵品都会砸碎,埋在琉璃冢,哪怕是不易被人察觉的的瑕疵也不被允许,所有的工匠对自己的作品呈现了然于心,包庇瑕疵是对自己不义,对作品不忠,对艺术不敬。

  日本很多大企业都秉承着这种不凑合的态度。生产工作中一旦出现瑕疵品,机器会检测到并立马亮红灯示意工人,及时处理掉,以保证绝对没有瑕疵产品被留下,更不会进入市场销售。

  (3)善于学习与钻研

  日本在世界中是公认的爱学习的民族,在历史上,日本从唐代开始就学习中国很多的先进技术及先进文化,并且为自己所用。陶瓷的制作,对棋的钻研,书画的研究,日本在学习到这些文化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将其继承发展下来,这也是日本匠人精神备受推崇的地方。比如在江户切子的发明与制造上面,江户时期,商人将琉璃制品传到了日本,日本为了让其更加美观,与英国工艺结合,便创造出了独特的江户切子,之后因为时代的推动,江户切子开始在上流社会兴起,江户切子开始大规模生产。(于志晶,2016:47-50)

  日本善于学习、钻研的匠人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日本能够在继承中发展,在学习中创新。日本将这种匠人精神运用到了技术方面后,使得日本的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发展,比

  5

  如,美国发明了半导体,但却是日本的索尼公司运用了半导体,造就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市场;欧洲人发明了汽车,日本人学习汽车的制作推出的汽车产品与他们平分市场;美国发明了传感器,而日本却通过这个传感器技术研究出了单反,使得日本单反享誉世界。(杜维明,2016,(2):70-71)

  日本的匠人精神并非是单单的继承,还要融入新的技术使得其技术发展。日本人能够关注世界上的技术发展,学习新的技术,并且将自身的技术融合发展,并且通过市场的发展把这项技术发展的更加纯熟,追求极致。

  四、日本的“匠人”与“匠心”

  (一)日本匠人的“匠心”发展

  在日本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是日本匠人精神出现的基础,这也是日本匠人精神萌发、发展的开端。在日本,职人就是手工艺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职人阶层逐渐形成。在战国末期的日本,城市的领主居住的地方叫城堡,在这个城市内,市民居住的地方叫做町。为了满足上流社会的需要,日本的手工艺人逐渐与商人居住在一起,并且和商人一起被称为町人。在如今,很多的日本的都市都是从那时传承发展下来的,并且有不少都保留了他们原本的名字。而在江户时期,因为他们的社会阶层已经相对的稳定,职人也变成了手工艺人的一个称号,职人这个职业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规则和风俗。在日本非常崇尚武士,所以在手工艺阶级中也有地位高低之分,地位最高的就是刀匠了。

  正是因为日本手艺人阶级的出现,导致了日本工匠精神的产生。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因为阶层的稳定,手艺人的事业以及精神都是世袭的,致使日本工匠都安于现状,最大的人生价值就是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甚至做到极致。(陈晓丽,2015,(21):9)匠人们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真实技术来震撼对方,所以日本的匠人对自己的手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日本的民族精神都非常适用于手工业和制造业,比如他们有一种精神,就是将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直到今日,日本的企业里还流传着一句话深深的影响着他们,那就是:如果一件事花一个小时就能做完,那就再用一个小时来把这件事做到更好。

  说到日本匠人精神,使人不由自主就会联系到职业精神,国内很多人都认为,匠人精神在如今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事实上匠人精神在日本无处不在,他们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了工业制品之中,坚持的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制作出完美的,没有瑕疵的产品。而日本匠人精神也很容易让人们想到日本制造,在日本,有一家小工厂只有五个工人,却能制造出大到飞船,小到螺丝钉的产品,期间经历过种种困难,但是工厂老板却从来没有

  6

  放弃过。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说遍布于日本的各行各业中。日本人在各个方面都推崇奉行“匠人精神”,就比如食物,日本对饮食的标准非常高,

  并不是说单一的菜名词汇,而是说某个人做的某个食物,一个人能够将一个食物做到极致。在日本中有四大料理之神,比如寿司之神、妇罗之神都是以一种食物形成的,在一个领域内将其做到完美,这就是匠人精神的特点之一。可以说,工匠精神代表着传承,如今,日本的料理也如工匠精神传承的那般,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一家店只卖一样东西,用几百年的时间来研究,做出最好吃的料理。日本工匠在一定程度上,信奉的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做事不求名利,只求精细,将一件事做到极致。

  在日本,无论是一家工厂,还是一家传承百年的老店,还是一个所有工序都要经过自己手的赛车手,日本的匠人精神都在流传,因为它已经是流淌在每个日本人的血液之中了。

  (二)日本匠人的“匠心”传承

  1.坚持传统的传承

  第一,日本坚持传统的传承。日本职人精神的传承,首先需要通过传统的师徒制来达到目的的。学徒制度在江户时期相当盛行,因为学徒制度在职人行业拥有着无法言说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学徒制度,日本的职人行业将无法存活。在日本,一个学徒一般在十岁的时候在店铺学习,经历了从小伙计到领班再到掌柜最终到经理的阶段,只有将这几种阶段学习完成有了独立完成经商的能力之后,才能够被允许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除了收一些徒弟进行学习,手艺人一般会教授自己的儿子学习相关知识从而继承自己的产业,儿子再传授给孙子,日本的手工艺就通过子承父业的方式代代传承。

  第二,日本政府拥有保护职人的意识。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的法律《文化财产保护法》就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比如有形文化财、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民俗文化财等几个类别。而无形文化财中分为三类,工艺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类,在重要的无形财产文化的保持者,被人们称为了“人间国宝”。(邓勤,2016,(31):6)在日本“人间国宝”的申请的程序很简单,首先由专门机构对民间的手艺人推荐进行专门调查,同时也接受手艺人自己提出的申请报告,并且对此进行筛选,再由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核批准,最终得到人间国宝的认定书。日本政府为了让日本的手工业技术传承,所以规定只要拥有一定水平技艺的人,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多高,技术有多强,只要不收弟子,那么就不能够得到人间国宝这一称号。而政府每年则会分发出很多钱来资助当选者,将技艺资料进行公开的展览,出版以及宣传,从而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继承这种技艺。

  第三,是手工作坊的长久存在。在日本,一个工匠和他的家庭需要他的作坊为他挣得

  7

  生存的钱财,所以工匠将他的作坊当做最珍贵的财产。为了这个守住工坊,工匠会将自己的所有心血投入进去,并且将它传承下去。对于他们来说,需要有强烈的恒心,有了固定的产业,才能够将其工艺传承下去,将其背后的精神传承下去。而工匠为了自己的作坊能够稳定下去,就要把希望寄托在社会中,希望社会不会发生动荡。在另一方面,作坊的稳定和继承人的制度与职人的经营理念牢牢相关。在二战爆发之前,日本的遵守长子继承制,和中国的相似,只有正房夫人所出的大儿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并且长子能够继承大部分财产,这能够很好的保护财产,避免兄弟血亲为了争夺财产反目成仇从而使得家族凋零。到了现代社会,一些传统技艺传承的民间工艺者,依旧会使用这种传承方式,让长子继承自己的产业,从而使得自己的产业发扬光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很多店都注重“小而精”,像日本的一些百年老店不追求店面有多大,而是注重质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的职业精神,那就是不看重财产,小小的店面就能够将食物产品做得精美。

  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够提供一个日本技艺传承,精神传承的可能。一个技艺的传承并非短暂时间就能形成的,而要通过时间的沉淀,代代相传。在日本,工匠精神都是在非常长时间的传承关系中,在稳定的职业环境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工艺之美是社会之美,工艺需要和社会相互联系结合,正因为集体的生活,才能够维持这个集体的秩序良好维持与运转。

  2.变革求新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的匠人精神也需要跟随者注入新的环境之中,不断与时代接轨,贴合时代的主旋律才能使自己及这门手艺得以传承下去。在日本一个家族几代十几代只专注于一件事的并不少见,虽然匠人对技艺固执坚守,却也并非完全拒绝改变。

  日本的匠人在技术上已经融入了高科技的手段,在传统与先进技术的融合过程中,他们对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在日本的一家很小的工厂里,五六个工人在忙活着手里的工作,原来他们制作的是ipod的背面,材料是不锈钢的,经过层层打磨成为完美的镜面,这种重要的产品却出自于这么小的工厂。因为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对工人的技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所以工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如此一来,也促进了机械时代的中技术的发展。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跳槽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而日本人却更愿意用一生来做一件工作,只忠于一家公司,很少出现跳槽的状况。他们在其他新兴行业发展中,也将其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融入了进去,在日本不少的公司里,也都将日本匠人精神潜移默化的灌输给了工作人员,并不限定在传统领域里,而是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其他的新兴的行业之中。

  8

  3.日本匠人精神在工业制造中的运用

  1950年之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随着世界第二次大战之后,世界的经济开始向一体化发展,而日本的产品例如家电、电子、汽车逐渐蔓延全球。与此同时,日本的很多制造业也被世界所熟知,像东芝、松下、索尼、丰田等,都受到了世界的瞩目。直到今天,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日本就有五十多家进入名单,日本的企业整体排名为世界第三。在日本这个国家中,除了这些大型的企业,还有很多的中小企业维持着日本的发展,虽然他们的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普遍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本的这些小企业中,仅仅是经营二百年以上的就有三千多家,日本的长寿企业在世界上占有一半的数量。(袁芳,2016(18):9)

  日本的产品以质量取胜,并且在他们所属的领域内有着强烈的地位难以让人撼动分毫。也正是因为这些小企业,能够为一些大的企业提供核心的零件和一些高档的商品,才能够让日本的大企业维持运转下去。正因如此,这些中小企业为日本的经济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到如今,日本的制造业在世界上排名依旧遥遥领先。

  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赞不绝口,日本人也为此引以为傲。日本无论是从传统的手工艺品还是现代的工业制造业,他们都非常用心,做工细腻精美,质量也非常的好。他们自己也认为日本匠人能够得到世界的尊重,都是因为他们的工匠精神。他们认为日本匠人做事的时候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够做到一丝不苟,拥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则是日本的制造业能够享誉全球的基础。日本注重专注的力量,他们认为专注才能都做出更精细的产品,而只有更加精细的做事,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的完美。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专注精神,和匠人精神一脉相承。

  五、日本“匠人精神”对我国传统行业发展与传承的启示

  在日本将匠人精神运用到极致,无论是传统手工业还是新兴的制造业上,都能够给中国带来极大的启发。日本在传统手工业上面讲求继承,认真钻研;工业制造上讲究品质质量,吹毛求疵,也因此,日本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比之下,我国传统行业有的已经丢失了这种精神,在制造上讲求数量忽视质量。

  (一)中国的工匠精神及现状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其实匠人精神在中国也有着悠久历史,比如儒生讲求修身治国齐天下,终其一生报效国家,在如今出土的文物,件件都是精品。匠心,无论是园林、丝绸还是瓷器,为了把这些做到更好,工匠都会倾其心力。也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

  9

  博大精深,本质是精细求一并执着,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陈履生,2016,(18):8-9)最为人熟知的一个例子便是庖丁解牛,杀牛去骨,庖丁用了无数年的时间,上万次的练习,才能知道牛的每一个骨骼的位置,从哪个位置下刀,这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把手中之事当作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但它并不局限于将人们所从事的,关键在“精神”二字上,在于匠人的初心。

  其实,在中国传统手工业中并不缺乏这种精神,如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故宫修文物的师傅们将其大半生投入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要忘记工作的枯燥,全心全意的将文物恢复到原本相似的外貌,在与世隔绝的一角中,与古代的匠人们通过文物对话,在他们身上匠人精神一直都没有丢失,并将永远的传承下去。

  李克强总理在工作会议中重提“工匠精神”并不是说我们缺乏这种精神,而是我们有所欠缺,并且要引起重视。中国的匠人精神永远在流传,但是其发展存在局限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运用到新的环境之中与时代融合。日本将其匠人精神传承下来,开枝散叶的发展到日本的各个行业之中,尤为明显的就是日本的制造业,提起日本的产品想起的就是质量好。虽然中国制造的产品随处可见,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工厂,但我们仍然处于注重“量”的泥塘里,只有真正把控了“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日本匠人精神对中国的启发

  工匠精神是生产者在设计、生产中投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体现的是中国人踏实专注的气质,认真钻研的能力以及树立品牌口碑的敬畏之心。日本的匠人精神投入到生产之中值得我们借鉴,提升传统产业升级也同样离不开匠人精神。将匠人精神投入到中国各个行业,需要的是国家的支持,大环境的影响能够造就匠人精神的传承发展。如今,国家重新提出“匠人精神”,相信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注入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够摆脱中国制造的头衔,变为“中国精造”。(杨万豪,2014:31)

  那么对于匠人精神我们能从日本工匠及日本政府身上获得哪些启示呢?第一,热爱工作。在日本人的眼中,他们的工作时非常值得被肯定被热爱的。如果想要把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首要条件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自己的工作足够热爱,才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日本匠人精神存在的基础,其实这个最重要,但是却总是被我们忽略。日本匠人精神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说是要向他们学习,但是到了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偏差,往往因为不够热爱而经常抱怨:太累没意思,每一个员工只要有这样的想法存在就不能够做到像日本的工匠那样的全心全意只为工作。

  10

  第二,不凑合的精神,将事情做到极致。日本讲究的不凑合精神一直流传到了企业中去,日本大企业中去,不让有瑕疵的产品进入市场。中国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缺失,尤其是制造业中,作为产品的生产者,最主要的就是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这就需要中国向日本学习,将产品做到极致的好就需要这种匠人精神。在我们的市场上销售的所谓“原单”,其实就是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他们存在瑕疵,他们被淘汰,而代工工厂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以低廉的价格对外销售这些不合格产品。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但将市场秩序毁于一旦,还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三,为使用者考虑,从人性化角度制造产品。日本人最值得钦佩的是他们在工作中常常会加入人性色彩,将自己的主观性投入到产品制作中,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使用。因为日本人经常从这些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制作的产品都是人性化的,更加符合消费者利益,使得产品不再是冷冰冰的产品,这就是日本的匠人精神。同时,这也需要生产者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和人文情怀,这样才能从消费者自身的需求制作产品。

  第四,匠人精神的传承要与时俱进。日本从匠人精神出现伊始就开始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而他们的匠人精神是与时俱进的,不仅坚守传统,还将其匠人精神投入到新兴的产业之中,从而使日本的制造业在工业时代有了新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应该从把匠人精神投入大时代背景中,不断的创新,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第五,政府积极推动。日本的“人间国宝”不仅是个称号,政府还会对其的发展和技艺传承拨款补贴,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我们国家同样可以学习这一点,我们国家虽然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称号,补贴和政策也在逐年改善,但评级和地方差异使得政策和补贴落实产生难度,倒不如统一管理更容易落到实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宣传上的推动,吸引新鲜血液来传承与发扬才是当务之急。

  11

  结论

  综上所述,琉璃制品虽然是经由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但琉璃与西方切割工艺摩擦碰撞而制作出的江户切子确实日本独有。本文通过对江户切子的发展、传承、创新及其背后所彰显的日式匠人精神的探究,对中国匠人精神的未来发展与传承有所启发。匠人精神的范围也许我们很难界定,但其对于个人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对于个人而言,具有匠人精神让个人的价值在生活劳动中得以体现;对于行业而言,严谨、有序、积极的整体导向能推动发展,使得它富有生机;对于国家而言,匠人精神是粘合剂,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一大要素。

  李克强总理提出重新将“匠人精神”融入到各行各业,本文认为,选题既响应了李克强总理的号召,又能够为其提出相关建议。撰写本文时笔者搜集了很多的资料,对日本江户切子从不理解到理解,并且进行了有条理的整理,发现日本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匠人精神,并且对如今中国的匠人精神现状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中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向日本学习。

  我国其实从来不缺乏匠人精神,如今重提只是因为中国并未将匠人精神灵活运用,而日本却能够做到将其投入到现代生活和生产之中,日本的企业的长寿,这与匠人精神是离不开的。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拥有着匠人精神,但是在传承中却没有跟随着时代得到发展,在这方面,中国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将精益求精,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完美的运用到各个行业之中。对于传统文化,保护是不够的,只有传承与发扬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当匠人精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我们的社会也会随之进步。

  12

  参考文献

  [1]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7-41[2]刘晓霞.从“有田烧”管窥日本的“匠人精神”[J].大连:文学艺术,2016:3

  [3]岩井千恵子.江戸切り子と薩摩切り子の文様構成の違い[M].金大考古,2000:11[4]大竹フミ子.元禄以前の江戸浄瑠璃--杉山丹後と薩摩浄雲の系譜[M]国語と国文学,1958:35

  [5]小林英夫,八色祐次.達人の生き方に学ぶ(2)江戸切子職人小林英夫人から人へのつながり

  が伝統工芸をつくりあげているのです[J].総合教育技術,2003:58

  [6]金丸·裕子.職人の技に触れる--木彫刻岸本忠雄さん/江戸廉豊田勇さん/江戸切子小林英

  夫さん/相撲軍配木村稔さん/江戸更紗佐野利夫さん、佐野勇二さん[M]Tokyojin,2010:25

  [7]蒋津.匠人精神[M].语言出版社,2016:22[8]黄河.拾回匠人精神[M].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21):8[9]于志晶.匠人精神及其培育——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评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2):47-50[10]杜维明.一个匠人的天命[J].读书,2016(2):70-71[11]陈晓丽.一流人才首重人品.[M]新商务周刊,2015(21):94[12]邓勤.见证日本匠人精神——读《诚实的手艺》.[J]时代金融旬刊,2016(31):66[13]袁芳.对信息时代下的日本制造业“匠人精神”辩证分析中探索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M]商情,2016(18):9[14]陈履生.老祖宗的“匠人精神”都去哪儿了[J]意林文汇,2016(18):8-9[15]杨万豪.中国制造需要重拾“匠人精神”[J]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14:31[16]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OL],2016

  资料出处

  [1]J:COM.和之美——江户切子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859963/,2015[2]石井裕也.编舟记http://www.iqiyi.com/v_19rrhrsqbs.html,2013[3]叶君,萧寒.我在故宫修文物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571797/,2016

  13

  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于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于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14

  

  

篇八: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启示

  简论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借鉴

  [内容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关注。日本企业能在当时迅速的发展,无疑离不开其民族的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日本企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相对于日本而言,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显得尤为欠缺。或许我们可以从日本企业文化中借鉴其有利的方面,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关键词]企业文化日本企业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借鉴

  二战后几十年里,一批批优秀的企业,以其巨大的规模、雄厚的实力及出色的经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先生在深入考察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以后,得出了结论: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最新成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日本企业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企业文化”也称“经营文化”、“组织文化”。概括说来,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追求的固有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体系”。企业文化之于每一个企业,是一种个性化,而企业文化之于每个企业内部的职员,则是一种共性化。它是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的总和。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的现代企业文化源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其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生长的土壤,企业文化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认为,日本的传统社会及其文化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农耕社会;儒教文化;集团主义;单一民族;注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与履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成为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五点:一是切实实现股东和雇员的利益。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社会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四)、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日本企业的发展既奠基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上,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好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协调配合的团队意识、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并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二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

  (五)、大力推进理念变革与结构重组、战略调整相统一,形成了文化与管理相融共进的良性发展。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理念的变化,适时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二是当企业的性质、结构发生变化时,及时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进行调整,使企业文化及时实现转型,以适应企业发生的变化。三是企业发展战略发生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随之进行调整和创新。

  (六)、企业的家族化。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广为企业和组织,强调企业是一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个大家庭,雇员和管理人员之间是有一种亲属式的团结,在企业的决策方面采用的是禀议制,征求各级管理人员意见,以保证群体的亲和感。

  (七)、重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企业除了对职工进行技术、业务方面的培训外,还十分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方面的培养,使员工牢牢地树立集体共荣、献身企业的观念,把企业置于自己行为的最高位置。

  (八)、充分发挥群体的优势,提倡企业内部的竞争是一种为企业出力的竞争,鼓励员工在企业中提出包括技术革新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提倡一致对外。

  二、日本企业文化经验对我国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启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企业的组织和机构必然面临变革,中国的企业也正处在这一激烈变革之中。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如何结合国内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日本企业发展的经验中借鉴其中有利的部分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概括起来,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重视培养团队精神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因而国内企业从客观上说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企业文化扎根生长的土壤。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企业的领导人却忽略了人的作用,疏忽了团队精神的培养,以为只有靠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企业才能走向辉煌。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管理方法只是搞好企业建设的外壳,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的员工。日本企业上世纪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就体现在他们倡导的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企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业精神。我国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借鉴日本企业的“以人为本”经营原则,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感召力让员工尽心尽责地为企业工作,同时,重视培养职工忠于企业的信念,树立团队精神,使员工能和企业荣辱与共、相依相存,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二)、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大力推行创新一个企业能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既表明了这个企业的文化品位,也是其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化改革形势下,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用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用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科学途径。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开发,把人放在企业组成要素的第一位,人就是财产,培养优秀的人就是增加企业的资产。并且下大力开设培训中心、建立资料馆,努力创造文化氛围,从内部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效益与活力。这一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充分。企业恶性循环,不讲职业道德,信用水平整体下降;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不高。为了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一方面大力提高职工内在素质,用严格的管理来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大力提升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通过专门技术培训、资料补充等手段全面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职工的生活文化建设,激励员工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出新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创新。(三)、提倡履行社会责任,在和谐社会中营造更和谐的企业氛围。创建和谐的文化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

  ofrualdinkgwtesc,pbyhm

  目标。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社会矛盾都控制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和日本社会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对我国现代化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新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企业的领导者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实现工业化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积极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的结合起来,发展自己的同时报效国家。

  另一方面,在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声下,企业也应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加强职工心理文化建设、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来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企业全面地和谐发展。

  企业文化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文化在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结合。企业文化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应借鉴别国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九: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论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卫闻璇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30)4

  【摘要】日本企业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企业竞争的对手,因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极大促进了日本企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中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启示.

  【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卫闻璇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议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带给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启示[J],王显平;王玉库2.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J],李翠翠3.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J],李佳4.浅析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杨静5.现代日本企业文化及其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J],黄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总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摆在世界主要国家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日本作为我国邻国,一直以来把发展本国文化产业和推广日本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在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日本把目光从经济建设逐步转移到了文化建设上,此后日本的文化外交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同时也塑造出了日本美好的国家形象。

  本文对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成效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分析,指出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主要围绕着日本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和文化外交这三个环节进行。具体来看,日本是以文化资源作为发展基础、以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支柱、以文化外交作为发展手段。首先,文化资源确定了日本文化转化为软实力的内容;其次,文化产业为日本文化传播打开市场,扩大受众群体;最后,文化外交能推动日本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国际上对日本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日本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的具体分析,进一步总结了日本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成功经验,即日本以文化战略确立文化大国目标、以文化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创新驱动文化竞争力提高、以文化输出助力大国形象塑造和以文化人才保障文化软实力建设等五个方面。

  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发展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打造文化强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本文在研究日本文化软实力发展措施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实际,尝试提出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路径:确立文化软实力战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做强做大我国文化产业,构建对外文化传播体系,造就一批文化人才队伍。

  

  

篇十一: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论现代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写个摘要,介绍论文大概内容我提示下:1,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日本文化两个来源日本人民通过对两重文化的改造,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大和文化,具有代表性大和文化主要有武士道精神,插花艺术,茶道,书法等。2,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日本动漫与中国文化元素现代化进程行中日本对待传统文化的保护政策3,日本政府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日文化礼仪的差异商务谈判的影响文化差异农耕文化了解日本文化减少文化冲突,从战争道歉问题突出了日本文化的狭隘性,岛国自然环境和单一民族的社会决定了民族文化差异,日本文化大量吸收了中国唐朝文化,如汉字,官制,法律,工农业生产技术,饮食衣着方面。

  警惕日本泛滥的色情文化影响中国青少年,日本人战争认识中的日本儒家因素儒家文化与日本侵华战争近代日本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武士道的认识

  日本美术文化对中国民族绘画的影响日本园林文化的传统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日本近现代文化对中国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十二: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浅析日本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尹芮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16期

  浅析日本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尹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日本是亚洲文化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得益于其建立了完善的文化产业税收政策,表现为实行普遍和差异化的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税收政策还存在许多弊端,正确借鉴日本文化产业税收政策中的精华,对税收体制进行补充和完善,加强税收立法,改变税收优惠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和特定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税制体系,促进中国特色文化事业发展。

  关键词:税收优惠;文化产业;税收立法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4-0-01

  一、日本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实行普遍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日本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文化产业主体非常广泛。日本实行特定公益增进法人制度,特定公益增进法人由公益法人和独立行政法人构成,两者都可享受税收优惠。对于文化产业中进行学术、艺术、文化振兴的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日本政府同样给予税收优惠,对捐赠给这些法人的资金减免个人所得税、企业法人税。

  2.实行差异化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

  不同的文化主体享受不同的财产转让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地方共同团体、独立行政法人的有形民俗文化财产转让征收一半的所得税;对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独立行政法人的财产转让免征所得税;对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独立行政法人作为重要文化财产、历史名胜天然纪念载体的土地转让以最高2000万日元为限征收法人税。

  3.根据国情进行税收创新

  日本设立了许多公益信托发展文化事业,同时将公益信托引入了税收。征收公益信托是指由个人或企业把自己的财产委托给信托银行,由信托银行按照一定的公益目的管理和运用受托财产、为公众利益服务,在文化产业进行信托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筹集资金,促进文化事业发展。①

  二、我国文化产业税制现状及弊端

  1.以财政补贴政策为主

  当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通过财政拨款建立各类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文化企业资金补贴。虽然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也

  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支持模式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二,容易造成不同规模企业发展失衡。第三,容易使企业滋生惰性,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②当前,财政补贴在文化企业收益中占到相当的比例,有的甚至超过30%。如果缺乏对资金的监控和效益的评价,公共政策的效率将大打折扣。

  2.税收政策运用相对弱势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立法性和公平性较低。我国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常是通知、决定、办法,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且很有多临时性优惠措施。③很多优惠政策仅限于国有或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优惠,加剧了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税收优惠的形式不利于调动创新积极性。当前文化产业税收优惠以流转税的减免为主,主要是基于企业的利润给予文化企业税率式减免和税额式减免。然而,这种形式的优惠不利于促进文化创新。如果更多地采用税基式减免,减免文化创意的部分进行征税则更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文化创新。

  三、日本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税收法律体系

  日本的立法通过国会进行,文化产业的税收立法也不例外。而我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主要是国务院出台相关的通知和决定,税收立法层级较低且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我国应加强税收立法,提高立法层级,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文化产业税收的基本制度,作为统领性的税收政策制定依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改善税收优惠方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企业创新能力还很落后,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改变以税率式优惠和税额式优惠为主的优惠方式,适当增加税基式优惠,有利于激励文化科技创新。④比如,对于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可以允许其扣除准备金和折旧后缴税。

  3.加强对中小微文化企业和特定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支持

  就企业规模来看,中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却没有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就行业类别来看,我国对特定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还不足,比如边远地区的文化产业、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和传统手工艺等。针对这部分产业应该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文化传承的同时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

  在我国经济下行情况下,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新常态时期的重要增长点。我国在文化产业还尚未建立完整的税制体系,目前的税收政策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我们应当借鉴邻国日本的成功经验,对税收体制进行补充和完善,加强税收立法,改变税收优惠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和特定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文化产品出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税制体系。

  注释:

  ①贵静.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日本经验及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4(11).

  ②杨利英.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

  ③尹婷.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④郑志.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国际借鉴[N].中国贸易报,2013(12).参考文献:[1]廖建军,蔡斌.中日文化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出版科学,2010(3).[2]贾旭东.日本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335.[3]贵静.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日本经验及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4(11).[4]郑志.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国际借鉴[N].中国贸易报,2013(12).[5]兰湘杰,焦琳.文化产业财税支持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中国财政,2012(15).[6]尹婷.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十三: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浅析日本现代化进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日本自19世纪中叶开启现代化进程,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导向,在经历了“脱亚入欧”、“侵外战争”、“发展复兴”三个阶段的曲折发展后,最终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日相似,因而有必要通过探究日本现代化发展进程,来获得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启示。关键词:日本现代化进程启示

  日本做为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从古自今保持着与中国密切的往来。在19世纪之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给日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到19世纪中期,日本在经历了盗墓运动、尊王攘夷、明治维新等一系列运动后,则成为亚洲地区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迈入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国家。自此,中国的现代化也越来越受其影响,因而探究日本现代化发展进程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脱亚入欧”、“侵外战争”、“发展复兴”。

  (一)脱亚入欧

  “脱亚入欧”指的是日本从亚洲的政治体系中脱离出来,融入欧洲等西方世界的政治体系。19世纪中后期,日本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长达二百六十四年的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最大的政治障碍;通过实施明治维新新措施,日本在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同时,增强了国家实力。日本迅速崛起为东方新型的工业化强国,同时日本由封建社会成功的转变为既有强大军事实力,又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本主义国家。

  1、经济方面

  一是改革土地所有制和税收制。根据新地税制度,明治政府在全国征收统一稳定的货币地租,用掠自农民的血汗钱来扩大财政收入,为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

  矿业、交通、金融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新土地制度则确认了地主富农的土地所有权,使地主富农可以向广大贫农、佃农征收高额地租,并把大部分货币地租投资到银行和企业中去,增加了他们的资本,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那些破产的农民便转化为一无所有只得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二是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日本通过对国家政权力量的运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此,明治政府将严重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的政策撤销,并且将全国货币统一化,通过创办国立银行来加快铁路的修建,和电报、邮政等通讯机构的设立。为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和科学技术,聘请外国高级知识分子,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制度,动用了国库资金。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发展的高潮。从1868年至1894年,工厂的总数从三百八十一个猛增为三千七百四十个。

  1886年—1890年可以说是日本产业发展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时的支柱产业是纺织工业和铁路建设。在经历了1890年首次经济危机后,到1895年日本又开始了第二次产业高潮。这一时期的经济不管是质还是量,其早期的现代化水平还是比较低,但是相对之前的江户时代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谓开启了工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政治方面

  一是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取消封建诸侯的领地和统治权,改变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在政体上创立了内阁制采用了议会制,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权。在法律方面,日本首先颁布《刑法》,后又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并颁布国家根本大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接着公布了《明治民法》。二是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宣布贵族与平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封建武士阶层宣告瓦解,少数持有巨额公债的武士变成资本家和地主,多数武士变成城市贫民、小商人或者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明治早期的政治就出现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端倪,而1873年到1889年由板垣退助等人领导的自由民权运动在推动日本明治初期的民主化方面更是起到了

  巨大作用。由此而产生的政党政治,也为制衡国家权力、争取人民权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3、社会文化方面

  实行“文明开化”政策,改革教育制度。“文明开化”是指科学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和普及化。明治政府认为,教育改革是实行各项改革的根本环节,是吸收和消化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和各种经验的最好途径。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方针有三条:(一)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二)创立科学技术教育机构,培养科技指导人才;(三)通过教育,迅速掌握欧美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过教育改革,日本的初等、中等、高等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科技人才辈出,这是日本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同条件之一。

  同时“文明开化”运动使得日本民众感受到了西洋之风,人民的生活开始欧化。无论是在社交、礼仪,还是服饰、饮食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在语言文字方面也刮起了一阵“西洋风”。新闻报纸等传媒事业也开始兴起。

  总之,在社会方面各阶层人民趋于法律上的平等与自由,文化上则呈现出一股西化潮流。这个时期的人民开始注重自身利益,追求自我个性,虽然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民权思想却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但是随着教育敕语的颁布、皇国主义的盛行,人们又被束缚在神道下的皇权体系中。

  综上所述,“脱亚入欧”阶段的日本现代化尚处于低度发展时期,但是它已经具备了经典现代化的许多主要特点,在多个方面都呈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表征。这正如罗荣渠教授所说:“日本明治时代的变革是完全以西方早期现代化为样板的。”

  (二)对外战争

  自从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日本的现代化进程随之也就被打上了深深地战争烙印。

  从经济层面看:在经济总量上,与明治早期相比,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37年战时统制全面启动为止,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加快。日本自日俄战争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在不断发展完善雇佣制度的同时家族主义经营也开始迸发活力,一些大型财阀团体开始显现。由于二战之前的日本在不断积累资本,国家经济实力在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工业化体系初步建成。但二战战时统制经济体制把日本经济送上了穷途末路。国民实际收入虽然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处于上升态势,但在进入战争时期后,特别是于1939年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由于战败等因素的影响,国民实际收入仅达到战前峰值的一半左右。

  从政治层面看:明治中期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其本质是借天皇之名,维护特权财阀利益。自日俄战争后,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军部地位不断提高,军队逐渐操纵内阁,左右国家大局。他们对内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压制民众的觉醒,对外推行镇压殖民地的民族运动,朝着强化反动体制的方向越走越远,最终走向了天皇法西斯专制体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这一时期日本的政治建设滞后了,甚至可以说是倒退了。

  从社会和文化层面看:明治初期的欧化进一步延续,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继续影响着日本民众。个人对权力的追求欲望加强,符合一定条件的普通人也开始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时民众的权利、义务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是神道下的“皇权思想”,倡导家族国家观念,仍把人民的思想束缚在皇权下。当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时,文化管制已经彻底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对外战争的道路上,日本现代化发展也遭遇了挫折。虽然日本的对外侵略彰显了其强盛的军事实力,但近似畸形的经济、专制的政治、禁锢的文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其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倒退。

  (三)发展复兴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于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至此二战完全终结了。日本进入美军占领时期,战后民主化改革拉开了序幕,日本现代化又重新踏入正轨。

  经济上:战后初期的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包括“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劳动改革”、“财政与金融制度”等等,美国也对日本经济进行相应的扶植,例如“道奇计划”、“夏普税制改革”,此外日本自身也采用“倾斜生产方式”、实施“产业合理化”来恢复经济。从1954年11月开始到1971年12月,日本进入高度成长期的经济循环时期,相继出现了“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奥林匹克景气”、“伊奘诺景气”等经济繁荣期,并于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政治上:在国际反法西斯运动影响下,美国发布了一系列命令,推行民主化改革:颁布“解除公职令”,消除法西斯残余;恢复政党政治,进行大选;制定新宪法《日本国宪法》、《参议院选举法》、《众议院选举法》、《国会法》等一系列法律,重新规范民主生活。随后在“55年体制”下,日本开始了政治的发展与崛起。

  社会文化上:在经历约十年的战后困苦后,日本人民迎来了复兴的曙光。到1965年,黑白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三大生活神器”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到了70年代末,新的“三大神器”的彩电、空调、轿车也被普及开来。日本的交通得到快速发展,新干线、高速公路遍地而起。一些大城市开始崛起,形成了著名的三大都市圈:东京、大阪、名古屋。从机械化农业生产中获得解放的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日本文化在此期间获得高度发展,其动漫文化、时尚文化超越他国,甚至还诞生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即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在经历了战后至今几十年的发展后,日本发展成效显著,真正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并实现了现代化。

  二、日本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在地理上有近因性,在文化思想上有同源性,其现代化历程或多或少可以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殖产兴业,繁荣富强

  “殖产兴业”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政权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的发展。日本的“殖产兴业”先从轻工业入手,由政府首先建立一批模范工厂,从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同时还注重对本国熟练技工的培养。进而扩展到军事工业、重工业,建立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国营工矿企业,同时,日本还注重民用工业的发展,积极扶植私营资本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邮电和交通运输业等公共产业。在农业方面,日本还进行农业技术的良种引进,建立许多农牧业良种基地,促进商品性农牧业的发展。

  (二)、破旧立新,正确领导

  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权对于日本近代化建设无疑有着巨大的政治意义。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且其严酷的统治方式加剧了与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倒幕运动势在必行。明治政权先进开明,善于学习。领导阶层中大多数人都留过洋,深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感染,能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开天辟地的魄力规划出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核心的近代化蓝图。

  (三)、文明开化,教育立国

  明治政府实行“文明开化”的政策,同时注重改革本国教育体系。首先明治政府派出代表团,全面考察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然后花重金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和教师并派出大批留学生,加速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明治政府认为,教育改革是实行各项改革的根本环节,是吸收和消化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和各种经验的最好途径。其颁布三项教育改革方针,促进了本国初等、中等、高等学校的长足发展。明治政府在近代教育上倾注的巨大力量,对于普及国民教育,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留下深远影响,为日本的近代化建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设人才。直到现在,日本教育在世界各国教育中仍然走在前列。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适时适地的调整发展政策,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作为后起国家,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更应该立足国情,以开放包容的态度,

  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现代化成果,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加以科学的分析和解决。

  参考文献[1]赫赤、谭健。日本政治概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孙立祥.日本近代化的启示[J].长白学刊,1993(5):93—96。[4]马广英.日本近代化成功的经验[J]。宿州师专学报,2002,17(2):23—24。

  

  

篇十四: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目录一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原因一自然环境的影响二儒家思想影响二日本企业文化主要特点一日本企业强调社会责任二日本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人为本三日本企业信奉家族主义四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处理较好六日本企业注重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增强员工认同感三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一强调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二加强人才的吸引培训与任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三加强团队建设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正文摘要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摘要: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各国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例,分析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旨在说明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文化;日本;团队建设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ofrualdinkgwtesc,pbyhm

  日本企业文化将西方科学文化和东方儒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实用主义的特点,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国土资源匮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以村落为单位的农耕社会里对集体有严重的依赖传统。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要想获得生存,单靠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这是日本企业文化中重视集体作用、团队合作的重要原因。(二)儒家思想影响日本很早就接受了儒家思想,受其影响,重视“家”、“忠”、“仁”等概念。“家”是日本文化的基质。日本传统的整体结构是“家”的联合,其顶端是皇室。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日本人的“忠”与“孝”与中国人的理解不相一致。日本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每个男女生来负有“恩情债”。有债就需要报恩,报恩的主要形式是“忠”。日本人的“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

  ofrualdinkgwtesc,pbyhm

  在“忠”的价值基础上。

  二、日本企业文化主要特点

  (一)日本企业强调社会责任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Panasonic集团是全球性电子厂商。其核心价值观中有一条是:工业报国精神。其经营理念强调“贯彻产业人的本分,谋求社会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以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贡献。”松下将其历史使命定位为通过事业活动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同时,注重对生产者创业使命的理解,号召所有雇员必须大量生产丰富的产品来使人们摆脱贫。除此还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器。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二)日本企业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人

  为本松下幸之助将“集中智慧的全员经营”作为

  公司的经营方针。所以,他注重培养人才、集思广益。按照松下的哲学,企业经营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如同宝石的原矿石一样,经过磨制,一定会成为发光的宝石,要从平凡人身上发觉不平凡的品质。松下幸之助常说:“领导者应当给自己的部下以指导和教诲,这是每个领导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松下不仅是“制造电器用品”的公司,又是“造就人才的公司”。公司内部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公司关注员工个人利益,满足员工要求,推行弹性工作制,举行公司聚会等。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注重以人为本,照顾雇员利益。

  (三)日本企业信奉家族主义日本的家文化与中国人明显不同,它注重的是财产“家”文化,而不是血缘“家”文化。因此,日本人家族主义更具有社会意义,推行家族主义的管理方法容易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员工在

  ofrualdinkgwtesc,pbyhm

  这个“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忠心和能力。日本企业的凝聚力亦由此而来。松下强调友好合作的精神、团结一致精神、礼貌谦让精神。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度。这样可以为公司提供一批经过二三十年锻炼的管理人员,是发扬公司传统的可靠力量。在家的氛围下,员工能有良好和睦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沟通,对公司产生感情上的依赖,从而对公司忠心耿耿,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四)日本企业重视团队合作,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处理较好

  日本企业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能力提高,但需以服从集体为前提。封建社会表现为对天皇的忠心不二,现代社会则更多地表现为服从企业利益。总之,群体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结合,使日本企业的发展深受其益。松下精神里强调团结一致。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五)日本企业关注顾客利益,强调服务质量

  松下电器公司也强调努力做到能使顾客得到真正的满意、彻底实现“顾客第一”。松下有一句名言:“客户是我的亲家”,把每天所经营的商

  ofrualdinkgwtesc,pbyhm

  品看做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女儿。所以,请顾客购买商品,就等于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自己的商店与老主顾的关系是新亲家的关系。宝贝女儿的婆家就是老主顾。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格外注重客户的利益,对服务质量要求高。

  (六)日本企业注重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增强员工认同感

  松下电器公司非常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价值观即松下精神的教育训练。例如要求员工反复诵读和领会松下精神。每天上午8时,松下遍布日本的员工同时诵读松下七条精神,一起唱公司歌。松下还有一个全球有名的“入社”教育。进入松下公司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然后由人事部门掌握开始进行公司的“入社”教育,首先要郑重其事地诵读、背诵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学习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的“语录”,学唱松下公司之歌,参加公司创业史“展览”。这样强调企业文化在于让全体职工时刻牢记公司的目标和使命,时时鞭策自己,从而使松下精神持久的发扬下去。

  三、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公司应建立配套的合理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要注意从精神上、物质上培养员工的忠心。具体措施如合理授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拉大薪酬差距激励员工;注重员工精神利益;多组织公司聚会、旅游等活动等。

  (三)加强团队建设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我国公司在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高效的工作团队是巨大的生产力,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同时,企业要合理授权,注意挖掘个体的潜力,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合理搭配人才,打造高效工作团队。(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中并指导其行为。参考文献:[1]罗长海.陈小明.企业文化建设个案评析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7.[3]华瑶.企业文化与评价[M].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2007.[4]王东.现代美日企业制度[M].长沙:湖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李智.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创新

  的几点启示[J].清华同方数据库.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十五: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3日本文化外交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文化外交的发展促进了日本自身文化的发展弘扬了传统文化也提高了日本人的文化修养随着近年来日本相继举办一些大型国际文化节国际交流活动在国家间的交流活动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开拓了日本人的文化视野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也促使日本人不断挖掘自身文化优势结合流行文化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文化

  冷战后日本文化外交及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对外交往中,文化也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增进了解、扩大合作的重要纽带。随着人们进入信息时代,文化外交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成为一国外事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自身价值。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文化外交一直是日本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日本文化外交的发展经历了一段发展成熟的过程。对于中国而言,学习和借鉴他国,特别是同属亚洲文化圈的日本的经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日本文化外交的历程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世界文化日益交融与碰撞,世界各国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外交。在日本国内,泡沫经济的破灭粉碎了日本的“经济神话”,并在日本民众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危机,也迫使日本政治家摸索治国安邦的策略。1990年日本成立了由专家学者和艺术权威组成的“文化政策促进会议”,作为文化厅长官的咨询机构。1994年,日本召开“关于国际文化交流的恳谈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日本国际文化战略的重大思路,并向当时的羽田政府提交了一份《新时代的国际文化交流》报告,该报告称:“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日本在文化、学术方面做出贡献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了,日本应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来做出国际性的贡献。”1995年7月,文化政策促进会议提出《新的文化立国目标——当前振兴文化的重点和对策》报告,开启了“文化立国”战略的初步设想。1996年7月,文化厅正式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标志着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正式确立,该战略是继“贸易立国”、“技术立国”之后又一重大战略举措。1997年,桥本龙太郎首相在新加坡发表了题为《为迎接日本-东盟新时代而进行改革:建立更广更深的伙伴关系》的演说,被称为桥本主义。该演说特别提到“进行多领域的文化合作,培养亚太

  地区的共同体意识”。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日益加

  深,日本试图培养更为多元化的影响力来不断提高日本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和存在感。20XX在英国开展了历时一年的日本主题文化交流活动。日本政府还出资13亿日元,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信托基金,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开展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对外关系工作组”提交了一份题为“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新时代、新视野、新外交”的研究报告,把维护自由、民主主义、人权等价值以及推动国际人际文化交往作为日本基本的国家利益之一,同时也指出,“与欧美那种高压、直接的做法不同,日本采取平静、稳妥的做法应对更为有效”。20XX日本文化厅发表的《推进今后国际文化交流》中提出,确保文化多样性;扩大广义的国际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从而综合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政策。20XX12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设立首相个人咨询机构“推进文化外交恳谈会”。20XX恳谈会提交《关于推进文化外交的恳谈会》报告书,该报告书提出:一、促进国际社会理解日本,获得信赖,提升国家形象。日本在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日本在国际间的信赖度,随着对日本的了解,加深了日本的良好形象。二、日本提出做“文化交流的和平国家”,不卷入各文明、各宗教间的冲突,致力于促进文化间、文明间相互交流与沟通,为和平安定的国际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三、为培养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理念做贡献。20XX4月,麻生太郎发表了题为《文化外交的新构想——寻求大家的力量》的演讲,提出了以动漫等日本流行文化为主开展外交活动的构想。

  二、日本文化外交产生的影响1、日本文化外交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利用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输出来实现文化外交,是由日本自身特点和国家目标所决定的。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这就决定了日本必须依靠外向型来实现自己现代化的目标,那么从文

  化产业和文化入手是日本的最自然的选择。20XX日本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100万亿日元,约占GDP总量的18.3%,文化产业成为了仅次于制造业的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文化生产大国。

  2、日本文化外交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形象文化外交的发展,使日本的国际形象得到提升,从而为日本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美好国家形象的构建是日本文化外交的直接成果。以流行文化为例,从流行文化的物质形式来看,以动漫、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美食、创意等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产品,树立了日本“酷”“新潮”“可爱”等形象,从文化内涵角度看,日本流行文化所承载的普世价值情感,以及现代性理念拉近了日本同世界人民的距离,塑造了日本“普通国家”的形象,展现了日本同其他国家的共通性。可以说,日本通过文化外交构建正面积极地国家形象是非常成功的。根据20XX登于美国时代周刊的一项民意调查,选中的27个国家中有56%的人认为日本的国际上的形象是积极的,与加拿大并列第一。良好国家形象的构建为日本外交政策的顺利实施营造了友好的国际环境。3、日本文化外交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文化外交的发展促进了日本自身文化的发展,弘扬了传统文化,也提高了日本人的文化修养,随着近年来日本相继举办一些大型国际文化节,国际交流活动,在国家间的交流活动中,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开拓了日本人的文化视野,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也促使日本人不断挖掘自身文化优势结合流行文化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文化。日本文化外交的实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文化上,对日本本身和国际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积极深远的影响,值得深思。三、日本文化外交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外交发挥着双重效应,共同规定着某一时

  期的国际文化关系格局的构建,这种国际文化关系格局一经确立,反过来会制约各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决策。而日本文化外交的发展与成型在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影响的推动下,形成了较好的态势,由此相关的经验与模式可以给同属亚洲文化圈且文化传统较日本更为深厚的中国以启示。但中日两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理念,所以在开展文化外交的过程中不能照抄硬搬,可以借鉴,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

  1、加强我国文化外交理论研究把握文化外交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强对文化外交的研究,对于文化外交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理论,对外行为就没有依据。面对我国文化外交理论研究薄弱、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的弱点。首先,在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念,同时在法律法规方面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其次,国家加大对文化理论研究的政策投入,制定政府为主,学者民主为辅的建言献策策略,鼓励人们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对文化外交领域进行大胆的科学探索,尊重一切严肃的原创成果,维护原创成果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该体系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这样就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文化外交理论的研究。2、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的结构是保障产业间协作的基础。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在现阶段需要国家的一些政策扶持。比如,对新兴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鼓励组建文化投资公司,形成多元格局。其次,实现文化产业“走出去”。在建立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的基础上,提高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人员的能力,全面发展输出文化产业。中央在《“十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走出去”,这就为中国文化产业在入世后的战略调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体系,遵循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文

  化贸易竞争,制定长远战略,下发相应权限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实施文化产业新机制,有力的实施“走出去”战略。

  最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我们不用在文化产业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选择属于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这就需要我重视自身文化资源的挖掘,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仍然是我们的相对优势所在。所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才能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形成竞争力。

  3、开展多层次文化外交首先,积极开展政府机构的文化外交。官方文化交流在文化外交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国家领导人在开展文化外交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国家首脑和政府官员,在进行外交活动时,可以展示个人文化素养,推介我国文化,进而提升外界公众对我国的良好印象。官方机构设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项目,进一步拓展我国文化外交的广度和深度。然后,开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任何外交政策和活动都以影响国际社会为目的,而国际社会的主体是各国人民,由此民间文化交流比官方文化外交更具有亲和力,在对外展开时,需要借助民间组织的力量,来扩大文化交流,进而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培养新一代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性人才,这样才能在对外交往中,特别是民间交流中,提升他国对我国的良好印象。总之,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它对展示本国形象,扩大影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要更加重视并不断加强文化外交,构建一种完整的对外文化战略,树立国际传播战略,运用多种文化交流方式,从而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篇十六: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日本流行文化传播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宋冠纯刘琳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13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动漫为主的日本流行文化迅速在海外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亚洲是受日本流行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喜爱日本流行文化的人被称为“哈日族”,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本的流行文化加速了在中国的传播和渗透,受到了更多的年青一代的欢迎。本文拟从分析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入手,进而探究日本流行文化成功走向世界的原因,总结出对我国的启示,为中国流行文化“走出去”提出几点拙见。

  一、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日之间展开了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并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日本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期(70年代末——80年代)

  这一时期日本文化的影响和传播主要是通过动漫和电视剧来完成的。中国政府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大量引入了以电影、动漫为首的日本文化。尤其是在作为两国政府间文化交流重要一环的日本电影周上,《追捕》、《望乡》等日本电影的放映,更是在中国民众中掀起了一股日本热,高仓健、栗原小卷等也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

  2.第二期(80年代末——9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期,中日关系也持续升温,大量日本漫画登陆中国,取代了中国连环画的位置。尤其是90年代初期引入的《机器猫》,传递了日本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吸引了众多中国人的目光。除此之外,圣斗士星矢、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等卡通形象,也由于其想象力丰富、能够充分反映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等特征而备受倍受年轻人的喜爱。

  3.第三期(90年代——现在)

  这一时期日本流行文化以更成熟的消费文化的形式进一步渗透进来,在中国社会的角角落落都能看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子。由于新兴科技的诞生,时代发展变化的同时,日本的音乐、动漫、电脑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将大量现代最新技术应用于作品制作,水准大幅提高的同时产量也有所增加,漫画和动漫在中国的年轻人中仍保持有较高的人气,甚至涌现出大量热衷且博精于动漫及电脑游戏的“御宅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日本流行文化成功走向世界的原因

  日本的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一是由于其经济发达,制作水准高,市场规模相对较大,在文化产业方面占据优势,二是信息化对外来文化的流入有着直接的影响。卫星传播、互联网的发达使得由音乐、游戏、动画等要素构成的信息产物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起来,多元化的进展使得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仅依靠国内势必会出现不足,这样一来海外的信息自然就会补充进来。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日本为推动流行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2009年3月日本政府发表《日本品牌战略——让软实力成为经济增长动力》报告,把动漫、电影、电视剧、音乐等流行文化产业定位为“软实力产业”,将综合性推进这些产业的振兴和海外拓展作为一项国策。2011年6月经济产业省确定了日本內容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对策措施,同年日本文部科学省也确定了今后5年为实现“文化艺术立国”的六项重点战略。2013年2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开始正式推进旨在向海外推介日本食品、动漫及地方产品的“酷日本战略”,希望通过向全球展现日本的软实力来提升对外形象,帮助“重拾日本人的骄傲和自信”。由此可见,在日本,“内容产业”、“品牌战略”、“创意产业”、“酷日本”等词汇的使用概率多于“文化产业”。虽然主打词汇不断变化,但日本文化产业战略的内涵逐步厘清,领域逐步增加,意图更加明确,目标更加细化,通过国家整体自上而下,多部门联合切实践行各项战略政策,不仅增强了“硬实力”,文化联手产业,扩大海外出口,获取经济利益,同时也提高了“软实力”,文化传播世界,配合外交战略,大幅提升了国家形象。

  三、对中国的启示

  相对于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流行文化在日本也很受欢迎。自从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乐队在日本获得巨大成功以来,日本的中国音乐迷剧增,中国一些民族乐器演奏家也在日本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为使中国流行文化走出国门建立了不少平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为了能更进一步地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们还应该深层分析和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使一些好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元素能与流行文化艺术地结合,扩大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例如:

  1.推进文化整合,即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下文化的有机结合,高位策划,智慧传播,优化传播内容,注重主流人群,善于运用多主体方式切入、多元化模式组建、多样化机制运作的传播方式。

  2.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通过推进品牌战略,扩大相关产业的海外出口和产业规模。

  3.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对内用于支援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人才培养,对外用于推进文化艺术传播和国际文化交流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个屹立于世界的完整的中国形象,应该是一个经济、文化的复合体,只有中国文化真正的“走出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

  (通信地址:050000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篇十七: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为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树立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国际经济往来中国注重与国际规范的接轨反过来对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重视不够对传统文化精华只停留在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和传承上甚至有时候仅仅表现为呼吁而非行动对于文化本质的发掘和应用明显不够

  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发

  【摘要】:1867年—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结束了德川幕府265年的封建统治,改革内容要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使日本从此走上了自强和发展的新时期。无论中国的近代维新变法,还是当代的改革开放,日本的明治维新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三个方面转变政策措施借鉴意义【正文】:1867年—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结束了德川幕府265年的封建统治,也使日本从此走上了自强和发展的新时期。在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日本政府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转变。这些转变在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又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了日本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日本的民族性得到了空前的统一,国民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而造就了日本的腾飞。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分别体现为——1、诸藩割据,地方意识和等级意识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一统的转变;2、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到开放和学习的转变;3、盲目自大到追求自强的转变。这三个方面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中国的近代史来看,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同样使中国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持续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在这三个方面的转变都是非常巨大的,为国民所认同,更为世界所瞩目。但是,我们在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必须清醒的意识到——1、中国的整体国民性和民族性正在逐渐的削弱,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长期发展和稳定,成为中国目前制度推广实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2、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在改革开放后,实施的重点发展战略,造成部分地区的发展迅速,而更多的地区则相对滞后,这种区域性差异正在逐步扩大中;3、中国政府鼓励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各种学科的建立健全,作为中国发展的有力工具,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并不多,更多的只停留在引进及应用上,是一种纯粹的学习和模仿,缺乏自主开发的能力;4、在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下,国民意识中的价值观日益体现为对利益的追求,缺乏整体责任感,造成民族优越感和自信心的削弱,直接导致了自强意识的丧失;5、为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树立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国际经济往来,中国注重与国际规范的接轨,反过来对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重视不够,对传统文化精华只停留在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和传承上,甚至有时候仅仅表现为呼吁而非行动,对于文化本质的发掘和应用明显不够。国民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具有粗浅的了解,更认为是已经过时的东西,只存在于历史的辉煌,不具有现代的指导意义。这进一步造成了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无能感,影响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导致了中国的文化特色的逐步丧失,引起广泛的迷茫感,形成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的不良影响,有损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在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超越狭隘的地方观念,代之以统一的国民性和民族心,围绕国家的长期发展和长远利益,树立统一的价值观,树立、保持和发扬中国的整体文化特色,是中国目前发展问题中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依然具有非常鲜明的借鉴意义。一、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打通地方差异的壁垒,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以实现对统一的国民性和民族性的认知和建立,强化国民对于国家、集体的责任意识,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具体涉及有: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交通运输网、传播媒介、教育体制、兵役制度、宏观调控等。

  二、结合国家发展目标,针对国家发展需要,以审视的态度选择合适的学习对象,以政府为主导,主动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知识,并迅速将学习成果加以应用。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将学到的内容迅速应用,可以使人养成一种对于效率和效果的习惯性关注。这种习惯性关注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关键,可以改善国民整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有效的政治决策提供了必须的意识保障。三、树立国民整体的自强意识,培养国民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上升为一种评判标准,体现到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自强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自强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把握。以上,是我从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措施中受到的启发和思考。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不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关键作用的方面。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国民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曾一度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民的国民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正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和利益追求,这必然导致国家发展动力的不足,造成国家政策和制度推广的困难和障碍,影响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危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把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发挥中国文化特色,建立和强化统一的国民意识和集体责任意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优越感作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建设和发扬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意识,全方位的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推荐访问:日本文化发展对我国的启发 日本 文化发展 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