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6篇

时间:2022-12-01 15:05:05 来源:思哲公文网

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6篇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互联网家校,合力共育出成长  摘要:孩子的成长成才备受社会关注,汇聚多方期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尤其是置身移动互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6篇,供大家参考。

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6篇

篇一: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互联网+家校,合力共育出成长

  摘要:孩子的成长成才备受社会关注,汇聚多方期待,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尤其是置身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增进家校联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互联网+家校中心”这一新型家校共同体的形成,最大程度地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策略互联网+简单说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家校沟通合作的方式也正进行着一场巨变。让互联网为家校沟通服务,正好可以弥补传统家校沟通模式的弊端,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互联网+家校联系的重要意义1.家长多途径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诱导孩子的健康成长。“互联网+家校互动”让家长多途径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并且能够通过获取的信息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通过网校、校讯通、微信群等家校互动的方式,家长可以了解到学校、班级近期的教育内容,孩子成长的教育氛围和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又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孩子的具体问题,结合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特征。同时,将这些信息通过互动方式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孩子心理变化的原因,开展针对性的教育。2.形成合力,对孩子开展针对性教育。“互联网+家校互动”为学校、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更加多元、便捷的沟通途径和交流方式,尤其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交流互访成为现实。学校将孩子在校的表现、突发的问题、学习的近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接收到信息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或者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交流看法,听取班主任的建议。另外,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给教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教育,如此一来,教师与家长互动互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教育合力,对孩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3.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孩子和谐健康成长。“互联网+家校互动”为教师和家长搭建了互动互通的多种途径,教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没有私心,共同围绕孩子教育的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家长倾诉教育中的问题,教师和其他家长共同讨论和出主意;教师组织活动,家长们协调时间,踊跃参加,彼此之间成为亲密的朋友,相互支持、互树威信,共同研究教育措施。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促进孩子和谐健康的成长。二、“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新模式1.结合拇指家校理念,定期开展“空中课堂”。家校共育的开展可以借助于对QQ群的运用来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让学生家长得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通过让学生家长、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得以加强联系来让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在QQ群中,家长可以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互相学习,教师也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建议,让教育经验的共享得以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方式。同时,家长也能够因此加深对自己孩子了解程度,明白孩子的需求所在,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认可,而教师也就可以更好做到因材施教。再次,建立家校互动短信平台。即使目前新媒体很发达,要考虑到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知识能

  力有限、手机设备落后等因素。2.打造学校特色公众号,增强互动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校园微

  信公众号,但是其推送内容往往是校园新闻、教师风采,而缺乏对学生的关注与对教育活动的关注。其具体做法如下:

  (1)将学校的特色体现到公众号之中,并且通过对菜单的个性化打造来提高公众号的表现力。

  (2)需要让公众号能够被专职管理。3.“互联网+家校合作”理念下强化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技巧。社会的发展,使得家长本身面临着来自于社会压力的影响,继而很少花费精力在孩子的成长中。特别是随着孩子长大,家长可能愈加难以做到对孩子的严格管教与悉心照料。其中,一些孩子带有的逆反心理也让家长十分头疼。针对于这样的现象存在,家长需要懂得学习科学的教育意识与教育技巧,以此来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4.构建“互联网+家校合作”教育评价体系。在“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能够让二者的教育资源得以归纳整合。其通过对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化来让教育活动的开展评价机制拥有更高水平的精准度。其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与评测,也对学生的成长、心理状态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分析。当然,评价体系本身也不再是局限于学生,其还涉及了家长与教师。在以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所难以实现的全面性,在“互联网+家校合作”能够被很好实现。这一评价模式使得教育评价的融合程度更高,对基础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家校沟通反馈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也是对学生成长的有益臂助。参考文献[1]章深婷微信在小学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技术,2016,(06)。[2]吴成峡“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探析[J].学院学报,2016,(10)。[3]邱文“互联网+”时代的家校合作教育及其优化路径研究[J].科技论坛,2016,(23)。

  

篇二: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谈网络时代家庭教育LT

  程。并在社会化进程中确定自我成长的目标,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努力的能力,从而体现家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家长的转变

  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家长们在孩子们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三采取“导”的软办法,解决互联网络对孩子们负面影响

  1、对孩子进行信息德育教育,提高他们识别、抵制负面信息的能力。

  有学者曾指出:人们屡屡指出青少年有自己的文化,或曰青少年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中不乏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成分的。网络时代的网络道德也是如此,儿童、青少年与网络联系日趋密切,可以说他们正在创造着自己文化,即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青少年网络道德赖以生存的条件,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来的地位与作用也为其德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注重

  孩子们个人修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做到自律,以增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这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儿童、青少年道德规范的重要保证。

  2、加强网络立法,规范和保护儿童的网上行为,净化家庭教育的大环境。

  目前在中国,国家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而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l月21日就审理涉密案件具体应用法律

  问题做出司法解释,这一司法解释说明我国政府在建立和完善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法律法方面又前进了一步,这也为网络时代中国家庭教育大环境的净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加快儿童、青少年的网站建设,占领网上的教育的阵地,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网络时代,建立诸如“中国少年雏鹰网”、“红泥巴村”、“E童网”和“中青网”等儿童、青少年网站,吸引住儿童青少年的“眼球”,吸引到更多的孩子去捧场,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儿童、青少年网站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环境,家庭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信息网络时代,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已受到严重冲击。老师、家长正在接受挑战。要更新观念,重新学习。“望子成龙”是家长的良好愿望,在一定意义上,家庭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不仅取决于家长的动机、态度,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方法,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必须从端正认识,改正方法入手:

  (一与此俱进,更新观念,充分加深对网络时代的认识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以其广泛性、主动性和大众传媒,从投入商业应用到拥有5000万用户,广播花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互联网仅花了4年,互联网无疑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也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媒体。教育信息网络也正在走向成熟。“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将使中小学实现了教学工具的现代化,“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将逐渐消失。现在有的教师走进教室,已不再夹着一叠厚厚的讲义,而是拿着一张薄薄的软盘,再加上多媒体等技术的运用,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也更富于“动感”,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电脑和网络为中小学创造了一个无边界、无时限的大课堂,引发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校园网建立起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开辟了教师备课、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广阔空间。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学生通过互联网在校内外学到

  跨时间、跨空间的书本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为日后走向社会,适应信息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懂电脑、用电脑是学生的必要技能,那种谈网色变、因噎废食的做法显然只是权宜之计,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家长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来,正确引导,不能一禁了之,等闲视之。

  (二家长要多学习、多实践,成为网络行家

  一位先人说:“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要对孩子真心实意的负责,必须要费一番心血。北京的一位网虫母亲——曲兰,把一位热衷玩网络游戏的退学中专生教育成亚洲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她把孩子的成功归结为利用互联网学习,发现并挖掘了孩子的创造潜能。她的成功经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家庭的网络教育成为青少年发展的重头戏。在国内学校教育普遍滞后于网络发展的今天,需要家长在子女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中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多学习、多实践,成为网络行家,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事实上,孩子们对网络的了解已远远超过家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建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家长再次社会化。如果我们不懂网络,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讨论如何引导孩子?只要两代人互相学习,都成为网络行家,这才是大变迁时代处理好代沟问题的唯一方法。现在需要抢救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家长要面对挑战,适应挑战,接受挑战,努力学习,正确引导,督促孩子健康上网。(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沟通,创造相对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学生使用电脑及上网过程中,应采取疏而不堵的策略。比如安装过滤程序或“防火墙”,屏蔽黄色网站;搜索查找孩子经常去的网站和聊天室,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们上的网站和聊天室,多和孩子一起利用网络查阅信息,一起交流分析,既可防止孩子躲开父母的视线上不良网站和聊天室,还可以在一起上网浏览、聊天、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增加情感,增加共同语言,增强自己的发言权。反之如果父母一味强制“堵”的话,就会给孩子一种误导——他们误认为上网就是找父母不让看的东西,就会把网络当成逃避的港湾。(四)和孩子订好协议

  规定上网不得超过多长时间;上网应该做些什么;电脑游戏可以适当玩一玩,但得有时间限制。如果违反,就将被强制多长时间不许再上网。(五)电脑最好摆在客厅因为在客厅里,家长能及时知道孩子上网的情况,而放在孩子的卧室,孩子就有可能不能自控。(六)增强孩子网上交友的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表达、渴望倾听、渴望赞美、渴望找到解决苦恼的办法,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人的心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在互联网上,QQ、聊天室、论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得到满足。加上不用6

  

篇三: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

  浅谈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摘要: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它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教育方式、工作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家庭教育方式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挑战.家庭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是本文的中心.

  关键词:家庭教育网络时代互联网多元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一体化的洪流之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步入了网络时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万家,上网人数达到1.37亿,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达到17.2%,约有2300万之众,高中学生的普与率超过50%.由这被称为第四大传媒的互联网所建构的网络文化使传统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冲击

  9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具有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点,对网络技术,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年轻人永远是网络技术的拥护者、推动者、受益者.由于年轻人和父母在对网络技术的接纳上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具体的讲,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网络的空前挑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作为家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在纸质媒体时代,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选择学习."问父母不如上网〞,这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学生们把电脑称为"放在

  1/6

  .

  家里的图书馆〞.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二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但在网络时代,家长的"防火墙〞、"隔离墙〞已形同虚设,孩子上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技术尚不能完全做到对黄色或##信息的屏蔽,另外,网上一些对未成年学生有诱导误导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网上信息的杂博,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三家长和子女的亲和力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睡觉是网络少年家庭的生活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未成年学生中,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

  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思路

  <一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指导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对传统的家庭教育进行改革.面对网络带给孩子们的正负效应,我们必须提高孩子们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和自我强化的成长力.使他们吸纳其成长环境中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规X,养成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2/6

  .

  并在社会化进程中确定自我成长的目标,规X自己的言行,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努力的能力,从而体现家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家长的转变

  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家长们在孩子们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三采取"导〞的软办法,解决互联网络对孩子们负面影响

  1、对孩子进行信息德育教育,提高他们识别、抵制负面信息的能力.

  有学者曾指出:人们屡屡指出青少年有自己的文化,或曰青少年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中不乏道德取向和道德规X成分的.网络时代的网络道德也是如此,儿童、青少年与网络联系日趋密切,可以说他们正在创造着自己文化,即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青少年网络道德赖以生存的条件,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来的地位与作用也为其德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注重

  孩子们个人修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做到自律,以增强遵守网络道德规X的自觉性,这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儿童、青少年道德规X的重要保证.

  2、加强网络立法,规X和保护儿童的网上行为,净化家庭教育的大环境.

  目前在中国,国家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而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l月21日就审理涉密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做

  3/6

  .

  出司法解释,这一司法解释说明我国政府在建立和完善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法律法方面又前进了一步,这也为网络时代中国家庭教育大环境的净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加快儿童、青少年的建设,占领网上的教育的阵地,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篇四: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互联网+家校共育”实践研究

  作者:于海来源:《学周刊》2020年第24期

  摘要:步入“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动本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密切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建立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为学生的健康生活和快乐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4-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4.094

  “互联网+家校共育”教育模式扩宽了家庭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渠道和途径,使得家校沟通更为顺畅,促进了家校共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同步提供便捷的平台。

  一、推行“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所受的教育不仅仅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往往是脱节的,人们只注重学生的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造成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而“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出现,可以加强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从而在课下加强监督和辅导,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二、“互联网+家校共育”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落实不到位

  目前“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贯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许多家长对这种教育模式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和学校配合方面欠缺积极性,家校共育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实施效果不佳。比如,一些家长虽然加入了班级交流群,但很少关注群里的消息,也极少在群里发言,“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效果不明显。

  (二)许多家长“互联网+家校共育”的观念淡薄

  在“互联网+家校共育”实施过程中,很多家长对它认识不深刻,认为“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就是简单的教师通过微信群或者QQ群向家长发布信息和通知,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意义了。因此,家长对“互联网+家校共育”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缺乏明确的观念。

  (三)“互联网+家校共育”的任务较多较重

  从实际情况来看,要促进“互联网+家校共育”的高速发展还有很多任务要做。一方面需要更加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以及更加便捷的互联网交互平台作为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家长和教师对这种模式的认识,可谓是任重道远。

  三、开展“互联网+家校共育”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一)增强教师和家长的观念,推动家校共育发展

  1.对教师和家长进行理论培训,增强家校共育理论观念。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顺利开展“互联网+家校共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和开展家校共育的理论培训和讲座,培养并树立起教师和家长积极进行家校共育的理念,提高教师及家长对家校共育的重视程度。首先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学校每年应定期组织家长开展相关的理论讲座,引导家長提高对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视,加强和教师的交流沟通。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知识,提高教师对家校共育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教师探索“互联网+家校共育”途径和方法的积极性,提高教师进行家校共育工作的素养和能力。

  2.利用互联网建设家校共育讲堂。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建设一个互联网家校共育讲堂,便于教师和家长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知识,提高家校共育的有效性。增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同配合,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的观念。利用网上讲堂把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授给家长和教师,为顺利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促进家校共育的顺利开展和健康发展。

  3.建立一套有效的表彰激励机制。学校可以每年评选出一些在家校共育教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家长和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树立家校共育的典型和榜样,提高全体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家校共育观念,推动家校共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拓宽家校共育的路径和渠道

  1.建立家校共育委员会,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每年选举出新一届的家校共育委员会,挑选出在家校共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家长组成家校共育委员会的成员。家校共育委员会的成员和教师一起指导其他家长进行家校共育工作,给班级中的家长讲解最新的家校共育的理念和知识,提高家长对家校共育工作的认识,增强学生家长在家校共育工

  作中的积极性,促使家校共育工作的有效性。家校共育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工作,提高家长的配合度,加强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而促进家校共育工作的发展与落实。

  家校共育委员会在每年的固定时间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和交流家校共育工作中新的策略和方法,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通过微信、QQ等平台开展家校共育。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发展迅速,几乎每个网民都有自己的微信号或者QQ号,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建立一个家校共育群,在群里及时分享学生在学校的一些精彩表现,让家长知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家校共育群了解和获知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了解,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微信群或者QQ群里展示自己的作业,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疑惑等。

  3.借助翼校通实施家校共育。翼校通平台是信息化时代应用于教育系统的一款非常好用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它可以实现家庭和学校之间更加方便的互动和沟通,推进家校共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教师可以通过翼校通平台方便快捷地发布班级通知,进行日程点评以及作业布置等。翼校通平台还可以上传照片,因此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一些精彩瞬间进行拍照并上传到翼校通平台上,这样家长就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通过翼校通建立班级日志以及照片墙,能够加强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同时,翼校通平台还支持视频讲课,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翼校通平台对学生进行视频讲课,指导学生做好课程的预习和复习。

  

篇五: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朱静来源:《成才之路》2018年第1期

  摘要:“互联网+”家校共育是一种新方式、新平台,开启了家校共育的新时代。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做到家校之间随时随地沟通交流,更好地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9;G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1-0088-01

  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迎来了全新的挑战。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代为监管。以通渭县为例,现有学校322所,在校学生51338人,其中高中13648人,初中12210人,小学16778人,学前8702人。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4875人,占16.8%。“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出现,为破解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中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

  “互联网+”的潜在含义,可以用一个“互联网+?=?”的公式来表示。互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加完之后一切都会发生改变。“互联网+”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庭被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通过学校网站、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共同探讨教育方法,从而使传统的单点家校沟通变成多点交织的网状结构。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做到家校随时随地沟通交流。

  二、搭建平台,畅通“互联网+”家校共育新途径

  (1)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在家校共育中,要通过建立班级QQ群及微信群,让家校联系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家长和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QQ群和微信群等交流方式,拉近了家长和教师的距离,他们能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交流,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建立班级博客。教师可以把班级发生的事情发表在班级博客里,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动态,并针对事件和现象发表自己的评论。利用博客进行互动,能让家长和教师及时有效地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同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家长的评论,从中获得教育,学生为了回报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在班级管理上,家长可以各抒己见,帮助班主任出谋划策,从而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3)建立校讯通。“校讯通”是一套集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交流系统。“校讯通”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表现,及时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校讯通”可以使家校共育更加及时、快捷、方便、有效。

  三、系统构建,创新“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

  “互联网+”家校共育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要借助“互联网+”的手段搭建管理、教学、学习、测验和评价各类平台,并逐步进行整合,以实现家长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与管、教、

  学、测、评等活动,构建管、教、学、测、评数据库。学校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基础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科学评价,实现家校共育系统化、常态化。

  (1)搭建网上家长学校,推进线上线下家庭教育的开展。学校要在传统家长学校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设、合作开发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搭建区域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和开发家庭教育公众号。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发丰富网上学习内容,确保实现家庭教育线上学习、线上交流、线上评价的目标,为家长学校提供信息化学习、交流和研讨平台。同时,还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家庭教育实际,定期推送具有学校特色的家庭教育知识,为家长学习提供资源支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效率。注重发挥网上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公众号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网上家长教育活动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

  (2)搭建家校沟通云平台,实现及时沟通。学校要遵循学生特点,全面构建并完善分年级、分学期、涵盖所有事件节点和时间节点的家校沟通体系,实现沟通内容的规范化、系统化。借助家校沟通云平台有序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实现家校沟通的及时、高效,为实施家庭教育和交流学生教育情况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家校共育。

  (3)组建家长委员会网络交流群,实现家长在线交流。学校要重视并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传统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活动组织形式。采取现场活动和网络交流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开展家庭教育论坛、主题交流、集体学习等活动,以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引导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家长共同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要注重发挥班级家委会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研究班级家长群体特点和需求,引导班级家委会定期组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探讨家庭教育方法,促使家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家校共育是一种新方式、新平台,开启了家校共育的新时代。只有充分发挥“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做到家校之间随时随地沟通交流,才能使家校共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明灯.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共育[J].中小学德育,2016(04).

  [2]高王卿,田颖.农村中学“互联网+”家校共育研究[J].吉林教育,2017(02).

  

篇六: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家校共育点亮未来-----“互联网+”

  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

  1.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安徽合肥230000

  2.2.合肥市师范附属第四小学安徽合肥231200

  摘要:构建“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搭建家校沟通桥梁,促进家校和谐,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在互相交流和相互学习过程中共进步。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融洽,让孩子充分沐浴在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下,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整合资源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最终让学生朝着立德树人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实践研究

  “互联网+”技术使教育环境更加的开放、及时、包容。“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依托“互联网+”环境,围绕学校教育,拓宽了教育的途径,将家庭教育融进教育机制中,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促进了家校共育工作的融洽发展,“互联网+”为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一、“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概念的界定

  互联网+:“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发挥互联网在教育管理中的优化作用,利用“钉钉”、“腾讯会议室”、“智慧校园”等网络平台,与家庭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共育:就是家校双方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在教育思想上、内容上、方法上互补,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培养、知识能力获取等方面共同努力,

  家校双方目标一致,从而达到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最佳效果,实现具有长期和终身影响的教育。

  互联网+家校共育:即学校和家庭因互联网连接为一个整体,通过互联网搭建各种网络交流平台,最大化开发和利用互联网资源,共同探讨教育方式、方法,使传统的家校沟通变成“互联网+”多点交织的网状结构形式。

  家校共育机制:是指能够影响家校共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在发挥功能时的运行方式。

  二“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存在问题

  1.“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落实不到位

  目前“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不断发展,常用的有QQ群、钉钉、微信群、腾讯会议等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确切的落实。部分家长对这种沟通模式缺乏深入地认识,没有当作沟通的方式,在和学校配合方面欠缺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一些家长虽然加入了班级各种群,但对群消息的查看和重视度都不够,有的一言不发,缺乏交流,沟通交流的平台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在用腾讯会议开线上家长会时是离线状态,“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部分家长缺乏“互联网+家校共育”的意识

  在“互联网+家校共育”实施过程中,很多家长“互联网+”认识不深刻,认为这就是教师发布信息和通知的工具,并没有把它当作是家校共育交流沟通的平台,他们还是依赖传统的面对面沟通的家校共育方式。因此,家长对“互联网+家校共育”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上传下达的一个通讯工具,而不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3.缺乏完善的“互联网+家校共育”平台

  目前“互联网+家校共育”常用的平台是家长QQ群,微信群,钉钉等,这说明“互联网+”广阔的网络平台没有被挖掘并应用,家长和学校还没有通过互联网+真正地形成一股合力,实现共育共成长。

  三、“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作用1.理论意义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在实践成效与经验教训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推进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与发展,丰富“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的案例,推进理论思考。2.实践意义构建“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搭建家校共育心桥,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家校紧密衔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健全学生思想品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四、“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1.“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理论基础共同责任理论、分离式影响理论、交互作用理论等。2.“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理论分析维度主体参与机制、活动展开机制、网络平台运行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3.“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从社会、学校、班主任、教师、家长、学生等层面分析原因。4.“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构建从社会支持、组织保障、网络平台建设、活动展开机制等层面进行构建。

  五、“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的思路方法

  1.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多学科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探讨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维度框架。其次,调查研究“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现状,结合案例分析,构建“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最后,进行试点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验证修正机制,区域性推行“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路径。

  2.具体方法

  (1)文献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EBSCO、PROQUEST和JSTOR等数据库,学术Google图书查询,以及图书馆、相关中小学的网站等获取中外文资料,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参考基础。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家校共育机制存在的问题,为家校共育的高效实施与长久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3)行动研究法:在完成E、F、G学校家校共育机制的初步研究后,以若干中小学为试点对象,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进一步完善修正家校共育机制,区域性推进“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

  (4)案例研究法:在总结“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有代表性经验时,研究优秀典型案例,为课题假设提供实证性分析。

  3.科研手段

  (1)加强理论学习、研究。班主任在制定的研究方案指导下,改进家校共育工作方式、方法,及时补充学习理论,同时,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结合理论研究,及时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案,改变方法。

  (2)重视实践过程。研究小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加强理论学习,规范研究过程管理,注重生成研究指导,重视团队深度研讨。

  (3)强化总结反思。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案例的研讨,归纳典型经验供全体教师共享。再结合研讨会、汇报会、专题讲座、媒体报道,交流总结家校共育的具体做法、效果、反思等,推广成果。

  通过“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切实改变家长对“互联网+家校共育”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家校沟通模式。合理有效利用“互联网+”拓宽家校共育网络平台,完善“互联网+家校共育”沟通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搭建的家校共育平台,教师与家长高效便捷地沟通,有助于形成家校之间的教育合力,提高沟通交流的实效性,精确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开辟家校共育新路径、新空间、新模式,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同步发展。

  六、主要参考文献:

  [1]曾结仪.利用现代技术促进家校共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9,35:77.

  [2]李潮海,徐文娜.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策略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2-17.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K20087。

  合肥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互联网+”视域下家校共育中提升家长教育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DJ20021

  

推荐访问:互联网时代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互联网 家庭教育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