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10篇

时间:2022-11-27 17:25:04 来源:思哲公文网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10篇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10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10篇

篇一: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简称ASD)。(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

  儿童精神病医生Leo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

  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

  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

  《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

  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

  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

  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

  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

  1/68,男孩患病率为1/54。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

  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展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幼儿园自闭症患病率为1/133。二、自闭症相关研究综述(一)自闭症病因学方面的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病因不明。目前公认的自闭症病因是大脑结构或功能上出现病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材料表明自闭症的病因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环境与遗传基因的因素。大多数科学家认同遗传基因的易感因素占据主导。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提高,给自闭症病因上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我国医学领域对自闭症病因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二)自闭症的诊断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诊断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我

  国自闭症患儿的诊断还需普及、诊断流程还需完善。

  早发现、早干预对自闭症的预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专

  家们已制定出一些早期筛查发现自闭症的方法,美国儿科协会建议

  从儿童出生后9个月就开始做发育监测。专家建议:一旦怀疑儿童

  患有自闭症,最好是边干预边追踪,以免耽误最佳干预期。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报告中对目前国内和

  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筛查、诊断标准和工具进行了整理。

  (三)自闭症的治疗研究自闭症目前尚无药可医,但医药研究不能止步,当自闭症患者患有其它合

  并症(Comorbidity)时,药物治疗可以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帮助自闭症患者的共患病(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癫痫等)的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儿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且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目前行为疗法得到世界范围内各国专家们的广泛研究和应用。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行为疗法可以改善自闭症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近期也有研究证明这种早期的行为干预模式能够改善儿

  童与社会互动有关的大脑活动区,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预后,但治

  愈率不高。家长及研究者仍在不断寻求各种疗法。尽管有些干预方

  法尚没有被临床研究证实有效,但这些方法却仍在我国的自闭症治

  疗及干预领域被广泛应用。

  第二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一、政策与法律法规

  报告中列举了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同时汇总了我国具体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长期以来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被社会认识、并逐步引起重视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保护自闭症儿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一开始的空白、之后笼统模糊的规定、到逐步定义明确,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把自闭症明确纳入“精神残疾”范畴只是近十年的事情。目前在我国,障碍儿童的教育方面虽然有政策可循、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法规还需系统完善,政策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如何落实政策、依法办事,仍然是一大难题。

  值得欣喜的是,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在提高、投入在增大。进入“十二五”期间的今天,国家和政府给予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对自闭症儿童的服务

  从2006年我国制订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自闭症首次被列为精神残疾类别,到2008年重新修订的《中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表明国家保障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广大残疾人士的康复、教育、就业与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国家政府在政策法规上对自闭症儿童的逐步重视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自闭症患者的权益保障仍严重缺失。因为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各个地区对自闭症的了解、重视和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差悬殊。

  (一)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

  儿童的教育是每个家长都最为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来说,却充满困惑:要送孩子去哪里“看病”?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该怎么办?接下来都要做什么?这些问题,很多医院的医生也无法给家长解答。虽然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到网络上去查询相关资料,但是网上这类的资料有些杂乱,缺乏权威性。家长无法确认哪些是可信的,哪些不可信,更不清楚什么是早期干预训练的正确方向。等孩子到了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年龄,家长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在干预过程中,有两大理念需要厘清,否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干预效果和预后。

  1、自闭症从业人员和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必须认识到——看待自闭症的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是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孩子,其次才

  是他们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因此,对这些孩子的教育理念与普通孩子的教育是相通的——重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2、到底要训练多久的问题:答案就是——长期干预、终身支持。

  长期干预可以对自闭症核心障碍有改进,至少需要2~3年的密集型干预。轻度的自闭症孩子经过科学的早期干预,预后非常理想,救助成效极大,但在学龄期仍然需要持续的支持和帮助。•很多没有被筛查出来的轻度自闭症孩子——隐匿在普通学校里,错过了最佳干预期。•被筛查出来的轻度自闭症孩子——语言发育好,但有明显社交障碍,往往在机构训练了几个月、解决了表面问题,家长就急于回归普教环境,没有坚持长期干预。建议:

  1、我国自闭症的诊断工作急需在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统一诊断标准和方法,培训大量专业诊断人员,避免患儿因未被及时识别、诊断,因而错过最佳矫治期。

  2、我国自闭症康复工作的重点工作应该关注:健全干预体系、提高整体干预水平、加强机构管理、加强各相关行业有效衔接、建立行业统筹管理部门。

  3、应该大力开展学龄期自闭症患儿的随班就读工作,依法办事的同时,要向普通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教育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以及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提供。否则融合环境也只是起到“看护”的作用,没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学方案,很难给这些自闭症的孩子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4、对于大龄自闭症患者的服务急需建立。目前我国现有康复机构大多接受学龄前的儿童,但对学龄期自闭症患儿和青少年患者缺乏合理的安置模式,急需建立专门针对大龄自闭症患者的福利体系。

  (二)目前中国普遍使用的干预方式与方法我国目前没有行业权威力量给家长提供正确、或相对客观的指引,很多家

  长盲目尝试各种道听途说的治疗方法,更难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训练模式和方法,造成很多自闭症儿童的预后不理想。有些已经证实没有效果甚至是相反效果的手段在许多机构仍被普遍宣传和使用。

  如何推进科学技术方法的引入和实践,是当前我国自闭症干预领域面临的紧要问题,可喜的是近年来陆续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到中国来培训和讲解有效的干预方法,逐渐缩短我们在自闭症干预方法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从理念和理论方面更接近自闭症研究的前沿。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和帮助一线教育干预工作者进行方法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学习和掌握国外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探索。

  而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康复模式和手段专业性比较强,各个机构的老师资历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培训的效果、促进科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

  最近几年在我国各地陆续出现了越来越多政府支持的机构和

  民间的自发组织:康复协会、家长联谊会、自闭症训练机构等,民

  营的自闭症儿童训练机构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家发展到现在

  的几百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国一些大城市中的培智学

  校、普通学校、幼儿园也开始吸收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目前,国

  内的自闭症康复教育机构,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服务

  模式。

  但由于自闭症儿童训练机构需求量大,公办机构数量远远不

  足,民办机构得以迅猛发展。从积极的角度看,大量民办机构的建

  立有效地弥补了政府资源的不足,缓解了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

  但还需要政府积极地扶持、引导、规范和管理。

  四、专业人员

  目前,我国自闭症机构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专业能力和职业满意度水平在都持续提高。但还需要国家大力加强对专业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高水平的自闭症教育人才;建立对自闭症教师的资格认证;提高对自闭症教师的管理和待遇水平。

  第三章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尤其对自闭症的诊断缺乏专业人才;患儿入学和融合教育困难重重;康复训练机构和师资力量缺乏;自闭症康复研究领域还有许多空白。

  融合教育代表着国际上特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应当是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普教和特教的有机结合是融合教育的本质特征。“随班就读”是我国对残疾人实施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我国特殊教育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融合教育理念与我国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我国普通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随班就读工作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撑。如果不满足儿童特殊需求,仅仅收纳了有特殊需求儿童就读,不过是“随班混读”。

  “全纳教育”是融合教育的高级发展形式。在理念上,首先是保障公民(包括所有残疾人)人人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机构应当秉承“零拒绝”的原则。从进一步教育的内容和过程看,还要切实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一般和特殊需求,因材施教。在我国,实现这样的理念刚刚从发达地区逐步开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普教对于核心障碍在于先天性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尤为重要。社会的包容、理解、支持,使他们受到至少与别人一样品质的基本教育,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基本条件。

  现实中,随班就读除了对受教育者有“适龄”的要求,还有“适应能力”的要求。正因如此,受“适应能力”所限,许许多多的的残疾人被排斥在正常教育体系之外,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是政策与法律规定与执行中的盲点和难点。

  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趋势看,让学龄前儿童和适龄又有适应能力上高中、职高的残疾人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努力方向。

  全纳教育之所以是方向,是因为受教育权利本身就不应当是特权的产物,而应当是现代民主、民权、民生的基本内容!它也是国家近期和近十年规划儿童教育,尤其是残疾人教育的目标和要素。国家七部委颁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经过三年努力,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儿童与教育主要目标:“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

  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和“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儿童与福利中列出的主要目标有“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融合教育并不忽视家庭教育。家教合一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条件。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智慧与坚持。家长也要解决认识误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家长不具备能力辨别社会上已存的很多不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法,结果是孩子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家长徒增烦恼,还浪费了宝贵资金、特别是宝贵时间。

  对于自闭症需要早干预已经形成共识;干预过程中,应当坚持有科学根据的知识与方法。五彩鹿自身经验证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理念应当体现在:1.自闭症儿童首先是一个儿童;2.生活自理才能自立、自强;3.要学会基本的社会规范;4.教育者要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项;5.还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五彩鹿在平时的教育康复训练中坚持贯彻这些教育理念。开发了各种集体、融合课型;向普通幼儿园派送特教老师支持自闭症孩子的融合;为在园自闭儿创造各种与社会普通人群接触、沟通的机会,取得了可喜的教学科研成果。

  报告概括了对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的建议:1、为更好地实施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需要加强对一线筛查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其对自闭症的早期筛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能力。2、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学龄前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投入,加强对民办机构的管理,从整体上提高早期干预水平。3、完善针对学龄期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明确“随班就读”乃至“全纳教育”、“零拒绝”的具体实施方法。4、促进自闭症人士的终身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完善大龄自闭症患者的养护工作。5、政府需加强对家长进行系统、全面培训的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建设家长资源中心,以便家长能够获取有关自闭症方面权威性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帮助。6、国家和教育部门应有计划地培养自闭症有关人才,建立人才储备,从而促进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发展。7、建议建立行业管委会,对我国当前从事自闭症康复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正规资格认定、管理和监督,规范自闭症服务行业、引导其健康发展。8、加大自闭症相关研究的力度。

  第四章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情况

  在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治疗、康复、养育过程中,家庭是患儿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支持体系,通过改善其家庭情况,也有助于自闭症患儿的治疗和干预。

  对家长的培训至关重要,因为家长的观念、态度和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进步和未来预后结果。这是目前中国大龄自闭症患者生存现状带给我们的反思。

  需要引领家长走出教育训练的误区:

  1.在机构接受训练的中——重度的自闭症患儿,家长只重视认知教育,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把孩子教的更刻板。2.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的问题,看不到孩子的优点,而自闭症孩子需要多鼓励、多表扬,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但大多数研究者发现,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情况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在家庭状况中,自闭症儿童亲友和周围接触孩子的人群的情况也是重要因素。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除了自闭症儿童核心家庭的支持外,亲友的支持也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家长也面临经济、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也会成为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过程中的阻力,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某个地区,调查取样和样本局限性很大(有几十到百余家庭),甚至是基于某个自闭症康复机构进行的,缺乏全国性大范围的调查和分析。要推进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工作,了解自闭症的基础数据不可或缺。我们急需进行全国性大范围的调查,真正了解患儿家庭情况,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符合需要的自闭症患儿社会支持体系。

  第五章美国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简介

  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艰辛历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残疾儿童家长的推动与支持,也就没有今天的美国有关特殊教育的立法。

  美国特殊教育的高度发达与其特殊教育立法息息相关。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美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已经相当成熟,有效地保障了美国各类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尤其对促进特殊儿童能够获得教育机会平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美国教育部数据显示,95%学龄残疾儿童及少年(6到21岁)都能够在普通公立学校就学。但所谓的融合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把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个教学环境里,只有及时地提供适当的服务与支持,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融合,而普教和特教合作教学方式成为目前融合教育的首推方式之一。

  报告中还介绍了美国对自闭症有效干预方法的研究以及自闭症教育专业人员的资质管理,对于我国自闭症领域的发展和完善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仍需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总体来说,还是需要依靠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促进特殊教育机制不断走向完善。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新华公益于2014年10月17日共同发布

  

篇二: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简称ASD)。(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

  儿童精神病医生Leo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

  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

  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

  《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

  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

  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

  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

  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

  1/68,男孩患病率为1/54。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

  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展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幼儿园自闭症患病率为1/133。二、自闭症相关研究综述(一)自闭症病因学方面的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病因不明。目前公认的自闭症病因是大脑结构或功能上出现病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材料表明自闭症的病因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环境与遗传基因的因素。大多数科学家认同遗传基因的易感因素占据主导。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提高,给自闭症病因上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我国医学领域对自闭症病因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二)自闭症的诊断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诊断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我

  国自闭症患儿的诊断还需普及、诊断流程还需完善。

  早发现、早干预对自闭症的预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专

  家们已制定出一些早期筛查发现自闭症的方法,美国儿科协会建议

  从儿童出生后9个月就开始做发育监测。专家建议:一旦怀疑儿童

  患有自闭症,最好是边干预边追踪,以免耽误最佳干预期。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报告中对目前国内和

  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筛查、诊断标准和工具进行了整理。

  (三)自闭症的治疗研究自闭症目前尚无药可医,但医药研究不能止步,当自闭症患者患有其它合

  并症(Comorbidity)时,药物治疗可以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帮助自闭症患者的共患病(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癫痫等)的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儿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且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目前行为疗法得到世界范围内各国专家们的广泛研究和应用。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行为疗法可以改善自闭症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近期也有研究证明这种早期的行为干预模式能够改善儿

  童与社会互动有关的大脑活动区,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预后,但治

  愈率不高。家长及研究者仍在不断寻求各种疗法。尽管有些干预方

  法尚没有被临床研究证实有效,但这些方法却仍在我国的自闭症治

  疗及干预领域被广泛应用。

  第二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一、政策与法律法规

  报告中列举了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同时汇总了我国具体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长期以来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被社会认识、并逐步引起重视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保护自闭症儿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一开始的空白、之后笼统模糊的规定、到逐步定义明确,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把自闭症明确纳入“精神残疾”范畴只是近十年的事情。目前在我国,障碍儿童的教育方面虽然有政策可循、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法规还需系统完善,政策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如何落实政策、依法办事,仍然是一大难题。

  值得欣喜的是,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在提高、投入在增大。进入“十二五”期间的今天,国家和政府给予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对自闭症儿童的服务

  从2006年我国制订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自闭症首次被列为精神残疾类别,到2008年重新修订的《中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表明国家保障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广大残疾人士的康复、教育、就业与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国家政府在政策法规上对自闭症儿童的逐步重视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自闭症患者的权益保障仍严重缺失。因为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各个地区对自闭症的了解、重视和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差悬殊。

  

篇三: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复愈性环境理论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

  计研究

  作者:王志豪郭晶来源:《设计》2021年第23期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12-0094-03

  引言

  自閉症是一种多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发育性障碍疾病,该疾病作为较为普遍的精神类疾病之一,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癌症”。根据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儿童自闭症发病率已占我国各类精神疾病的首位,平均每500名儿童中就有一个自闭症患者,其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给个体、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负担。随着医疗层面对自闭症康复的深入研究,表明舒适、合理的康复空间环境设计可以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但我国自闭症康复空间设计起步较晚,存在空间功能单一、形式枯燥、康复环境干预不明显和缺乏规范建设标准等诸多问题,不能有效地满足自闭症儿童的空间康复需求。复愈性环境理论关注环境对于人体的生理与心理影响,可以开拓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新的设计思路,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提供新的契机。

  一、复愈性环境理论概述

  (一)复愈性环境理论涵义

  复愈性环境是指能够使人们从心理疲劳和不良情绪中恢复与更新的环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环境心理学家乌尔里奇(Ulrich)和卡普兰夫妇(KapIan)关注到环境的复愈性效果,他们通过从不同角度探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分别提出压力缓解理论(StressReductionTheory)与注意恢复理论(AttentionRestoarationTheory,ART),共同构成复愈性环境理论的两大理论体系,这一概念逐渐引入到环境心理学之中,指引当代环境设计。“复愈性环境理论”将空间环境视为具有疗愈功能的物理环境,强调一定条件下空间环境对于人体的积极影响,认为优质的空间环境能够通过空间的构成要素对空间环境的使用者产生直接影响,如图1,进而达到复愈的效果。

  (二)复愈性环境理论特征要素

  复愈性环境设置具有以下四个特征要素,分别是:第一距离感:是指脱离日常生活场景中身心不适的环境,避免定向注意的使用,营造所处空间环境物理、心理距离,在主观感受层次进行自我调节,远离消极情绪,获得平稳、愉悦的空间感受,从而得到生理、心理的疗愈;第二丰富性:是指多层次的环境内容与形式,通过丰富环境相互连贯、融合,产生空间环境延展性,引导感官与认知的运作,在可感知的物理空间及赋有延展性的头脑联想中,获得丰富有效的正向干预;第三吸引力:是指通过空间环境硬性吸引与软性吸引的相互作用,促使空间环境引起使用个体的自主注意,实现注意力的转移和疗愈的目的;第四兼容性:是指空间环境与使用主体间的相互适应、契合,环境在满足需求同时也受到个体偏好的影响,即环境的双向性。复愈性环境理论的这四个特征要素是衡量环境复愈能力的重要维度[2-3j。

  二、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与康复空间现状

  (一)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

  与正常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有其独特的认知特征。自闭症儿童在生理、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对空间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生理层次,视觉敏锐,对于红、黄、蓝颜色更为敏感,喜爱圆形、弧形,遇强光易产生惊慌、恐惧等不良反应;听觉、触觉方面呈现敏感性、迟钝性两级分化现象,受噪音刺激,出现焦躁、躲藏及摔东西等行为,喜欢接触质地轻软的材质;嗅觉方面习惯性的嗅一些特殊味道,喜欢百合花、薰衣草等植物的淡香。心理层次,多出现敏感、依赖、焦虑、孤独等特征。认知层次,善于模仿他人行为及表情,但缺乏辨别力;记忆力迟缓,偏向于被动式认知、记忆。行为层次,表现为重复一系列无目的、无意义的行为,强迫性地按照自己认为的固定顺序去做某种活动,喜欢坚持相同性的行为。同时广泛而明显存在,自我刺激和暴燥性行为,如自伤自残、大吵大闹、攻击他人、破坏周边环境等行为,一旦发生难以控制。

  因此,在掌握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的基础上,从康复空间的环境设置中充分利用空间组织方式、界面形态、视觉色彩、空间情感语境及干预形式等方面,来缓解自闭症儿童对于康复空

  间的抵触、陌生、无兴趣等不良情绪与行为,改善和调动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免疫与复愈状态,从而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的接受康复环境和干预治疗。

  (二)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现状

  根据《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显示,我国当下自闭症康复机构由20l了年底1600多家增至1811家,增长12%;服务能力由原来不到20万增长至30万,增长30%;康复机构分布由之前集中于发达城市逐步向各地发展。由此可见,伴随着当下社会各界对于自闭症儿童关注力度的加大,我国自闭症康复空间已有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当下我国自闭症儿童超300万,自闭症儿童数量仍以每年近20万的人数在递增,部分城市甚至出现自闭症儿童需要排队预约、等候才能进入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的情况,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在我国仍有着大量需求。

  目前,我国自闭症康复机构散布在不同城市区域,室内环境良莠不齐,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图2。较多康复机构空间,室内环境紊乱、康复功能单一、缺少趣味、空间干预缺乏和空间情感不明等问题,从而带给患者距离感和陌生感,产生空间抵触行为,之事干预质量低,康复效果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忽略了空间使用者:康复教师、患者的诉求,导致空间与使用者之间双向断裂。尽管如此,相对于庞大的患者人群,康复机构仍缺口巨大,数量与质量同患者康复需求之间形成突出矛盾。由此可见,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不仅存在医疗层次的难度,行业生态的不规范以及康复机构劣质的环境设置同样制约了整体康复水平的提升。

  三、复愈性环境理论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要义

  (一)复愈性环境理论影响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方法转型

  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为民办机构,缺乏相关建设经验。起初的康复空间设计往往以康复师为中心,自闭症儿童为对象,满足康复训练行为目的,康复空间仅仅是用来容纳一群自闭症儿童完成康复活动的“空间盒子”,忽视了空间环境对于个体使用的影响与疗愈作用。这不仅使自闭症儿童患者抵触进入空间,康复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给康复教师、管理者带来了更大的工作压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复愈性环境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医疗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促使了自闭症康复空间设计方法的转型。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开始转向以自闭症儿童患者为中心,注重康复空间环境的疗愈性,设计核心问题逐步演变为:在满足基本的康复训练功能的同时,如何通过空间光线、色彩、形态、材料等空间因子的作用来提高康复师的工作效率、自闭症儿童患者的空间体验感和整体的康复效率。

  区别于较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当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应考虑康复空间不仅是容纳康复教师、患者和康复设施的“医療设施”,更是对于儿童患者身心的呵护与复愈,前者在于儿童患者各项生理机能指标的恢复,后者在于其多方面的身心疗愈。

  (二)愈性环境理论介于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的可行性

  自闭症儿童患者作为康复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和服务对象,伴随着长期和反复的康复治疗,其在生理、心理和生活能力上都有着过多的消耗与损害,有着强烈的复愈需求,而复愈性环境恰恰关注“环境-心理-生理”间的影响关系,自闭症儿童患者这样的需求可以通过复愈性环境的支持得到满足。因此,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可以作为满足儿童患者疗愈需求的空间环境资源,通过复愈性空间环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改善康复空间的现状问题,满足患者的需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疲劳、降低抵触、引导其空间活动,促使空间环境的物理属性能够直接作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系统,进行非语言的沟通,从而激发自闭症儿童自身的恢复力,衍生出积极的康复情绪,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融入康复空间环境,主动配合的参与康复行为,同时可以提高康复教师的空间使用效率,更好给予自闭症儿童康复干预。这与自闭症康复空间需求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契合度。

  四、复愈性环境理论指导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策略

  结合复愈性环境理论、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以及康复干预空间环境需求三个层次,将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解构为空间形态及重要因子,通过空间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和兼容性设计策略在康复空间中的运用,如图3,在生理、心理层次影响自闭症儿童对于空间环境的感知,在认知层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性引导,在行为层次进行有效的正向调节,帮助自闭症儿童保持积极、配合的情绪,更好地适应康复训练环境,完成康复训练项目,实现环境愈合质量,有效提高康复效果。

  (一)构建多层次、多方面的空间环境距离

  在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中,空间环境距离的营造可以有效避免自闭症儿童受到伤害,更好地融入空间环境。距离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在物理距离方面,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敏感性,在日常生活中易遭到外界空间环境的伤害,如噪音、空间材质、光线阴暗、墙体撞击等问题,自闭症儿童受过相类似的空间环境伤害时,易形成心理创伤,并产生持续性的类似空间抵触行为。在康复空间设计中应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形成个体与创伤间的物理距离。同时,自闭症儿童感知觉的失调,对有可能产生危险的环境和行为没有规避的意识,繁琐的界面形态、装饰会分散注意,造成定向注意疲劳,影响到康复空间的安全使用,因此空间流线宜采用内环式、简洁的动线设计,实现空间使用的便捷、高效和安全,界面处理上应呈现简洁直观的表达,如墙面的装饰图案、地面的铺装、装饰的纹样、家具选择等,都应简洁、艺术而有针对性,形成自闭症儿童安全使用空间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方面,闭症儿童在身处康复空间之中时,其心理情绪就已融入到空间环境之中,应结合康复空间环境设置,利

  用色彩、材质、光线等感官因子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发挥空间装饰因子带给人感官的:大小、形状、远近、轻重等不同体验效果,营造出与自闭症儿童所处日常中不一样的生活空间形式,这便是一种心理距离感的形成。如在康复空间颜色的选择上多偏向于冷色调,将其中的蓝色与大海、天空的意象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自闭症儿童大脑皮层活动的平衡,使康复效果更加明显;材质的选择宜采用天然的木材及软性材质,温暖的木材能够对空间冷色系的装饰进行调和,增添空间的自然氛围,软性的材质则带给自闭症儿童可靠的依赖感。

  营造多层次、多方面的空间环境距离,能够有效使自闭症儿童避免空间上带来的伤害,并在主观感受上缓解焦虑、暴躁的情绪,获得平稳、放松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康复空间产生接受、舒适的感受,更好的实现康复活动。

  (二)设置丰富、引导性的空间互动模式

  自闭症儿童孤僻的性格、单一的兴趣喜好,多沉浸于自我的封闭世界,而空间的丰富性则能有效的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其主动参与空间。康复空间的环境设置应统合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及重要空间因子,使得空间环境内部要素进行相互关联,各个空间形成统一整体,让个体在空间中得到良好的互动与体验,使得定向注意得到更好的恢复。在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环境设置中,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冥想、音乐、动画、美术、游戏、自然等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富有艺术引导的互动形式,实现空间互动的丰富性,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安全的教育环境,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欲望。在空间互动模式设置中,将空间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塑造雨声、风声、动物的鸣叫,刺激听觉;塑造移动、变换的各色图形动画,刺激视觉;塑造可容错、协同性的游戏,刺激感知觉的统合及社会交往等,并及时给予引导性、易感知的反馈,使自闭症儿童能够舒缓身心、消除对康复空间的抵触,积极地投入到康复环境中来,逐渐打开自己封闭的世界,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获得延展性的想象,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去认知外面的世界。

  将空间丰富性、引导性的互动模式,作用于自闭症儿童康复干预过程中,就是通过空间环境的设计,促使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主动参与、互动和认知的过程,最终实现引导干预与个体自身的平衡和谐。

  (三)搭配吸引、适宜性的空间陈设装置

  依据自闭症儿童特殊的喜爱需求,通过硬性吸引与软性吸引的相互作用,进行康复空间适宜性的陈设装置搭配。依据吸引的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硬性吸引和软性吸引。硬性环境吸引是指:强烈且具有固定注意力的高水平吸引力,能够完全占据吸引力而无暇其他。依据硬性吸引原则,在康复空间的不同功能分区中,设置具有吸引性的陈设装置,如感统训练室设置滑道、攀爬、秋千等、积木等装置,自闭症儿童参与其中,增强了视、触、听多感官的刺激,获得感知觉的协调训练与互动,同时得到高水平的吸引力,实现注意转移和疗愈的效果。软性环境吸引指环境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带来的适度吸引,给人以艺术美的疗愈,从而获得情绪的缓和

  和愉悦的空间体验。在康复空间陈设装置中,软性吸引可通过提高康复空间的精细程度、软装的合理搭配、空间的艺术装饰,赋予空间美的灵魂。如在空间陈设中融入自然疗法,选择合理的绿植进行陈设,通过植物的芳香、多样的色彩、各异的形态及生命的积极寓意,给与自闭症儿童感官的刺激,心理情绪的调节。在促进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更人性化的空间氛围营造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康复教师的工作压力,带来更加高效、低错率的空间使用效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复愈性环境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医疗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促使了自闭症康复空间设计方法的转型。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开始转向以自闭症儿童患者为中心,注重康复空间环境的疗愈性,设计核心问题逐步演变为:在满足基本的康复训练功能的同时,如何通过空间光线、色彩、形态、材料等空间因子的作用来提高康复师的工作效率、自闭症儿童患者的空间体验感和整体的康复效率。

  区别于较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当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应考虑康复空间不仅是容纳康复教师、患者和康复设施的“医疗设施”,更是对于儿童患者身心的呵护与复愈,前者在于儿童患者各项生理机能指标的恢复,后者在于其多方面的身心疗愈。

  (二)愈性环境理论介于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的可行性

  自闭症儿童患者作为康复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和服务对象,伴随着长期和反复的康复治疗,其在生理、心理和生活能力上都有着过多的消耗与损害,有着强烈的复愈需求,而复愈性环境恰恰关注“环境-心理-生理”间的影响关系,自闭症儿童患者这样的需求可以通过复愈性环境的支持得到满足。因此,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可以作为满足儿童患者疗愈需求的空间环境资源,通过复愈性空间环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改善康复空间的现状问题,满足患者的需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疲劳、降低抵触、引导其空间活动,促使空间环境的物理属性能够直接作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系统,进行非语言的沟通,从而激发自闭症儿童自身的恢复力,衍生出积极的康复情绪,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融入康复空间环境,主动配合的参与康复行为,同时可以提高康复教师的空间使用效率,更好给予自闭症儿童康复干预。这与自闭症康复空间需求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契合度。

  四、复愈性环境理论指导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策略

  结合复愈性环境理论、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以及康复干预空间环境需求三个层次,将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解构为空间形态及重要因子,通过空间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和兼容性设计策略在康复空间中的运用,如图3,在生理、心理层次影响自闭症儿童对于空间环境的感知,在认知层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性引导,在行为层次进行有效的正向调节,帮助自闭症儿童保持积极、配合的情绪,更好地适应康复训练环境,完成康复训练项目,实现环境愈合质量,有效提高康复效果。

  (一)构建多层次、多方面的空间环境距离

  在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设计中,空间环境距离的营造可以有效避免自闭症儿童受到伤害,更好地融入空间环境。距离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在物理距离方面,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敏感性,在日常生活中易遭到外界空间环境的伤害,如噪音、空间材质、光线阴暗、墙体撞击等问题,自闭症儿童受过相类似的空间环境伤害时,易形成心理创伤,并产生持续性的类似空间抵触行为。在康复空间设计中应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形成个体与创伤间的物理距离。同时,自闭症儿童感知觉的失调,对有可能产生危险的环境和行为没有规避的意识,繁琐的界面形态、装饰会分散注意,造成定向注意疲劳,影响到康复空间的安全使用,因此空间流线宜采用内环式、简洁的动线设计,实现空间使用的便捷、高效和安全,界面处理上应呈现简洁直观的表达,如墙面的装饰图案、地面的铺装、装饰的纹样、家具选择等,都应简洁、艺术而有针对性,形成自闭症儿童安全使用空間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方面,闭症儿童在身处康复空间之中时,其心理情绪就已融入到空间环境之中,应结合康复空间环境设置,利用色彩、材质、光线等感官因子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发挥空间装饰因子带给人感官的:大小、形状、远近、轻重等不同体验效果,营造出与自闭症儿童所处日常中不一样的生活空间形式,这便是一种心理距离感的形成。如在康复空间颜色的选择上多偏向于冷色调,将其中的蓝色与大海、天空的意象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自闭症儿童大脑皮层活动的平衡,使康复效果更加明显;材质的选择宜采用天然的木材及软性材质,温暖的木材能够对空间冷色系的装饰进行调和,增添空间的自然氛围,软性的材质则带给自闭症儿童可靠的依赖感。

  营造多层次、多方面的空间环境距离,能够有效使自闭症儿童避免空间上带来的伤害,并在主观感受上缓解焦虑、暴躁的情绪,获得平稳、放松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康复空间产生接受、舒适的感受,更好的实现康复活动。

  (二)设置丰富、引导性的空间互动模式

  自闭症儿童孤僻的性格、单一的兴趣喜好,多沉浸于自我的封闭世界,而空间的丰富性则能有效的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其主动参与空间。康复空间的环境设置应统合自闭症儿童表现特征及重要空间因子,使得空间环境内部要素进行相互关联,各个空间形成统一整体,让个体在空间中得到良好的互动与体验,使得定向注意得到更好的恢复。在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环境设置中,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冥想、音乐、动画、美术、游戏、自然等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富有艺术引导的互动形式,实现空间互动的丰富性,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安全的教育环境,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欲望。在空间互动模式设置中,将空间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塑造雨声、风声、动物的鸣叫,刺激听觉;塑造移动、变换的各色图形动画,刺激视觉;塑造可容错、协同性的游戏,刺激感知觉的统合及社会交往等,并及时给予引导性、易感知的反馈,使自闭症儿童能够舒缓身心、消除对康复空间的抵触,积极地投入到康复环境中来,逐渐打开自己封闭的世界,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获得延展性的想象,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去认知外面的世界。

  将空间丰富性、引导性的互动模式,作用于自闭症儿童康复干预过程中,就是通过空间环境的设计,促使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主动参与、互动和认知的过程,最终实现引导干预与个体自身的平衡和谐。

  (三)搭配吸引、适宜性的空间陈设装置

  依据自闭症儿童特殊的喜爱需求,通过硬性吸引与软性吸引的相互作用,进行康复空间适宜性的陈设装置搭配。依据吸引的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硬性吸引和软性吸引。硬性环境吸引是指:强烈且具有固定注意力的高水平吸引力,能够完全占据吸引力而无暇其他。依据硬性吸引原则,在康复空间的不同功能分区中,设置具有吸引性的陈设装置,如感统训练室设置滑道、攀爬、秋千等、积木等装置,自闭症儿童参与其中,增强了视、触、听多感官的刺激,获得感知觉的协调训练与互动,同时得到高水平的吸引力,实现注意转移和疗愈的效果。软性环境吸引指环境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带来的适度吸引,给人以艺术美的疗愈,从而获得情绪的缓和和愉悦的空间体验。在康复空间陈设装置中,软性吸引可通过提高康复空间的精细程度、软装的合理搭配、空间的艺术装饰,赋予空间美的灵魂。如在空间陈设中融入自然疗法,选择合理的绿植进行陈设,通过植物的芳香、多样的色彩、各异的形态及生命的积极寓意,给与自闭症儿童感官的刺激,心理情绪的调节。在促进自闭症儿童康复空间更人性化的空间氛围营造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康复教师的工作压力,带来更加高效、低错率的空间使用效果。

  

篇四: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意义: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概要)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

  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

  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

  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

  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

  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

  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

  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

  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

  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

  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

  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

  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1/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简称ASD)。(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2/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展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幼儿园自闭症患病率为1/133。二、自闭症相关研究综述(一)自闭症病因学方面的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病因不明。目前公认的自闭症病因是大脑结构或功能上出现病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材料表明自闭症的病因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环境与遗传基因的因素。大多数科学家认同遗传基因的易感因素占据主导。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提高,给自闭症病因上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我国医学领域对自闭症病因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二)自闭症的诊断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诊断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我国自闭症患儿的诊断还需普及、诊断流程还需完善。

  早发现、早干预对自闭症的预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专家们已制定出一些早期筛查发现自闭症的方法,美国儿科协会建议从儿童出生后9个月就开始做发育监测。专家建议:一旦怀疑儿童患有自闭症,最好是边干预边追踪,以免耽误最佳干预期。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报告中对目前国内和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筛查、诊断标准和工具进行了整理。(三)自闭症的治疗研究

  自闭症目前尚无药可医,但医药研究不能止步,当自闭症患者患有其它合并症(Comorbidity)时,药物治疗可以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3/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帮助自闭症患者的共患病(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癫痫等)的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儿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且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目前行为疗法得到世界范围内各国专家们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行为疗法可以改善自闭症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近期也有研究证明这种早期的行为干预模式能够改善儿童与社会互动有关的大脑活动区,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预后,但治愈率不高。家长及研究者仍在不断寻求各种疗法。尽管有些干预方法尚没有被临床研究证实有效,但这些方法却仍在我国的自闭症治疗及干预领域被广泛应用。

  第二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一、政策与法律法规报告中列举了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同时汇总了我国具体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我国,自闭症儿童长期以来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被社会认识、并逐步引起重视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保护自闭症儿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一开始的空白、之后笼统模糊的规定、到逐步定义明确,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把自闭症明确纳入“精神残疾”范畴只是近十年的事情。目前在我国,障碍儿童的教育方面虽然有政策可循、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法规还需系统完善,政策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如何落实政策、依法办事,仍然是一大难题。值得欣喜的是,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在提高、投入在增大。进入“十二五”期间的今天,国家和政府给予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越来

  4/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越多的关注。二、对自闭症儿童的服务

  从2006年我国制订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自闭症首次被列为精神残疾类别,到2008年重新修订的《中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表明国家保障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广大残疾人士的康复、教育、就业与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国家政府在政策法规上对自闭症儿童的逐步重视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自闭症患者的权益保障仍严重缺失。因为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各个地区对自闭症的了解、重视和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差悬殊。

  (一)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儿童的教育是每个家长都最为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来说,却充满困惑:要送孩子去哪里“看病”?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该怎么办?接下来都要做什么?这些问题,很多医院的医生也无法给家长解答。虽然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到网络上去查询相关资料,但是网上这类的资料有些杂乱,缺乏权威性。家长无法确认哪些是可信的,哪些不可信,更不清楚什么是早期干预训练的正确方向。等孩子到了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年龄,家长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在干预过程中,有两大理念需要厘清,否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干预效果和预后。

  1、自闭症从业人员和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必须认识到——看待自闭症的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是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孩子,其次才是他们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因此,对这些孩子的教育理念与普通孩子的

  5/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教育是相通的——重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2、到底要训练多久的问题:答案就是——长期干预、终身支持。长期干预可以对自闭症核心障碍有改进,至少需要2~3年的密集

  型干预。轻度的自闭症孩子经过科学的早期干预,预后非常理想,救助成效极大,但在学龄期仍然需要持续的支持和帮助。•很多没有被筛查出来的轻度自闭症孩子——隐匿在普通学校里,错过了最佳干预期。•被筛查出来的轻度自闭症孩子——语言发育好,但有明显社交障碍,往往在机构训练了几个月、解决了表面问题,家长就急于回归普教环境,没有坚持长期干预。

  建议:1、我国自闭症的诊断工作急需在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统一诊断标准和方法,培训大量专业诊断人员,避免患儿因未被及时识别、诊断,因而错过最佳矫治期。2、我国自闭症康复工作的重点工作应该关注:健全干预体系、提高整体干预水平、加强机构管理、加强各相关行业有效衔接、建立行业统筹管理部门。3、应该大力开展学龄期自闭症患儿的随班就读工作,依法办事的同时,要向普通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教育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以及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提供。否则融合环境也只是起到“看护”的作用,没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学方案,很难给这些自闭症的孩子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6/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4、对于大龄自闭症患者的服务急需建立。目前我国现有康复机构大多接受学龄前的儿童,但对学龄期自闭症患儿和青少年患者缺乏合理的安置模式,急需建立专门针对大龄自闭症患者的福利体系。

  (二)目前中国普遍使用的干预方式与方法我国目前没有行业权威力量给家长提供正确、或相对客观的指

  引,很多家长盲目尝试各种道听途说的治疗方法,更难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训练模式和方法,造成很多自闭症儿童的预后不理想。有些已经证实没有效果甚至是相反效果的手段在许多机构仍被普遍宣传和使用。

  如何推进科学技术方法的引入和实践,是当前我国自闭症干预领域面临的紧要问题,可喜的是近年来陆续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到中国来培训和讲解有效的干预方法,逐渐缩短我们在自闭症干预方法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从理念和理论方面更接近自闭症研究的前沿。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和帮助一线教育干预工整理进行方法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学习和掌握国外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探索。

  而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康复模式和手段专业性比较强,各个机构的老师资历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培训的效果、促进科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最近几年在我国各地陆续出现了越来越多政府支持的机构和民

  间的自发组织:康复协会、家长联谊会、自闭症训练机构等,民营的自闭症儿童训练机构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几百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国一些大城市中的培智学校、普通学校、幼儿园也开始吸收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目前,国内的自闭症

  7/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康复教育机构,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服务模式。但由于自闭症儿童训练机构需求量大,公办机构数量远远不足,

  民办机构得以迅猛发展。从积极的角度看,大量民办机构的建立有效地弥补了政府资源的不足,缓解了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但还需要政府积极地扶持、引导、规范和管理。四、专业人员

  目前,我国自闭症机构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专业能力和职业满意度水平在都持续提高。但还需要国家大力加强对专业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高水平的自闭症教育人才;建立对自闭症教师的资格认证;提高对自闭症教师的管理和待遇水平。

  第三章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尤其对自闭症的诊断缺乏专业人才;患儿入学和融合教育困难重重;康复训练机构和师资力量缺乏;自闭症康复研究领域还有许多空白。

  融合教育代表着国际上特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应当是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普教和特教的有机结合是融合教育的本质特征。“随班就读”是我国对残疾人实施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我国特殊教育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融合教育理念与我国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我国普通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随班就读工作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撑。如果不满足儿童特殊需求,仅仅收纳了有

  8/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特殊需求儿童就读,不过是“随班混读”。“全纳教育”是融合教育的高级发展形式。在理念上,首先是保障

  公民(包括所有残疾人)人人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机构应当秉承“零拒绝”的原则。从进一步教育的内容和过程看,还要切实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一般和特殊需求,因材施教。在我国,实现这样的理念刚刚从发达地区逐步开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普教对于核心障碍在于先天性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尤为重要。社会的包容、理解、支持,使他们受到至少与别人一样品质的基本教育,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基本条件。

  现实中,随班就读除了对受教育者有“适龄”的要求,还有“适应能力”的要求。正因如此,受“适应能力”所限,许许多多的的残疾人被排斥在正常教育体系之外,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是政策与法律规定与执行中的盲点和难点。

  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趋势看,让学龄前儿童和适龄又有适应能力上高中、职高的残疾人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努力方向。

  全纳教育之所以是方向,是因为受教育权利本身就不应当是特权的产物,而应当是现代民主、民权、民生的基本内容!它也是国家近期和近十年规划儿童教育,尤其是残疾人教育的目标和要素。国家七部委颁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经过三年努力,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

  9/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儿童与教育主要目标:“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和“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儿童与福利中列出的主要目标有“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融合教育并不忽视家庭教育。家教合一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条件。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智慧与坚持。家长也要解决认识误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家长不具备能力辨别社会上已存的很多不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法,结果是孩子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家长徒增烦恼,还浪费了宝贵资金、特别是宝贵时间。

  对于自闭症需要早干预已经形成共识;干预过程中,应当坚持有科学根据的知识与方法。五彩鹿自身经验证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理念应当体现在:1.自闭症儿童首先是一个儿童;2.生活自理才能自立、自强;3.要学会基本的社会规范;4.教育者要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项;5.还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五彩鹿在平时的教育康复训练中坚持贯彻这些教育理念。开发了各种集体、融合课型;向普通幼儿园派送特教老师支持自闭症孩子的融合;为在园自闭儿创造各种与社会普通人群接触、沟通的机会,取得了可喜的教学科研成果。

  报告概括了对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的建议:1、为更好地实施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需要加强对一线筛查人员的

  10/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培训力度,增强其对自闭症的早期筛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能力。2、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学龄前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投入,加强对民办机构的管理,从整体上提高早期干预水平。3、完善针对学龄期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明确“随班就读”乃至“全纳教育”、“零拒绝”的具体实施方法。4、促进自闭症人士的终身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完善大龄自闭症患者的养护工作。5、政府需加强对家长进行系统、全面培训的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建设家长资源中心,以便家长能够获取有关自闭症方面权威性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帮助。6、国家和教育部门应有计划地培养自闭症有关人才,建立人才储备,从而促进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发展。7、建议建立行业管委会,对我国当前从事自闭症康复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正规资格认定、管理和监督,规范自闭症服务行业、引导其健康发展。8、加大自闭症相关研究的力度。

  第四章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情况

  在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治疗、康复、养育过程中,家庭是患儿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支持体系,通过改善其家庭情况,也有助于自闭症患儿的治疗和干预。

  对家长的培训至关重要,因为家长的观念、态度和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进步和未来预后结果。这是目前中国大龄自闭症患者生

  11/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存现状带给我们的反思。需要引领家长走出教育训练的误区:

  1.在机构接受训练的中——重度的自闭症患儿,家长只重视认知教育,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把孩子教的更刻板。2.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的问题,看不到孩子的优点,而自闭症孩子需要多鼓励、多表扬,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但大多数研究者发现,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情况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在家庭状况中,自闭症儿童亲友和周围接触孩子的人群的情况也是重要因素。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除了自闭症儿童核心家庭的支持外,亲友的支持也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家长也面临经济、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也会成为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过程中的阻力,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某个地区,调查取样和样本局限性很大(有几十到百余家庭),甚至是基于某个自闭症康复机构进行的,缺乏全国性大范围的调查和分析。要推进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工作,了解自闭症的基础数据不可或缺。我们急需进行全国性大范围的调查,真正了解患儿家庭情况,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符合需要的自闭症患儿社会支持体系。

  第五章美国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简介

  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艰辛历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残疾儿童家长的推动与支持,也就没有今

  12/13

  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客服将立即删除!

  天的美国有关特殊教育的立法。美国特殊教育的高度发达与其特殊教育立法息息相关。经过近五

  十年的发展,美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已经相当成熟,有效地保障了美国各类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尤其对促进特殊儿童能够获得教育机会平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美国教育部数据显示,95%学龄残疾儿童及少年(6到21岁)都能够在普通公立学校就学。但所谓的融合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把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个教学环境里,只有及时地提供适当的服务与支持,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融合,而普教和特教合作教学方式成为目前融合教育的首推方式之一。

  报告中还介绍了美国对自闭症有效干预方法的研究以及自闭症教育专业人员的资质管理,对于我国自闭症领域的发展和完善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仍需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总体来说,还是需要依靠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促进特殊教育机制不断走向完善。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新华公益于2014年10月17日共同发布

  13/13

  

篇五: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意义: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概要)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

  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

  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

  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

  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

  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

  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

  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

  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

  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

  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

  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

  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简称ASD)。(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展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幼儿园自闭症患病率为1/133。二、自闭症相关研究综述(一)自闭症病因学方面的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病因不明。目前公认的自闭症病因是大脑结构或功能上出现病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材料表明自闭症的病因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环境与遗传基因的因素。大多数科学家认同遗传基因的易感因素占据主导。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提高,给自闭症病因上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我国医学领域对自闭症病因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二)自闭症的诊断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诊断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我国自闭症患儿的诊断还需普及、诊断流程还需完善。

  早发现、早干预对自闭症的预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专家们已制定出一些早期筛查发现自闭症的方法,美国儿科协会建议从儿童出生后9个月就开始做发育监测。专家建议:一旦怀疑儿童患有自闭症,最好是边干预边追踪,以免耽误最佳干预期。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报告中对目前国内和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筛查、诊断标准和工具进行了整理。(三)自闭症的治疗研究

  自闭症目前尚无药可医,但医药研究不能止步,当自闭症患者患有其它合并症(Comorbidity)时,药物治疗可以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帮助自闭症患者的共患病(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癫痫等)的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儿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且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目前行为疗法得到世界范围内各国专家们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行为疗法可以改善自闭症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近期也有研究证明这种早期的行为干预模式能够改善儿童与社会互动有关的大脑活动区,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预后,但治愈率不高。家长及研究者仍在不断寻求各种疗法。尽管有些干预方法尚没有被临床研究证实有效,但这些方法却仍在我国的自闭症治疗及干预领域被广泛应用。

  第二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一、政策与法律法规报告中列举了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同时汇总了我国具体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我国,自闭症儿童长期以来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被社会认识、并逐步引起重视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保护自闭症儿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一开始的空白、之后笼统模糊的规定、到逐步定义明确,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把自闭症明确纳入“精神残疾”范畴只是近十年的事情。目前在我国,障碍儿童的教育方面虽然有政策可循、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法规还需系统完善,政策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如何落实政策、依法办事,仍然是一大难题。值得欣喜的是,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在提高、投入在增大。进入“十二五”期间的今天,国家和政府给予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越来

  越多的关注。二、对自闭症儿童的服务

  从2006年我国制订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自闭症首次被列为精神残疾类别,到2008年重新修订的《中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表明国家保障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广大残疾人士的康复、教育、就业与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国家政府在政策法规上对自闭症儿童的逐步重视可见一斑。

  

篇六: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在中国之后笼统模糊的规定把自闭症明确纳入精神残疾范畴只是近十年的事情可是法律法规还需系统完善进入十二五期间的今天中国制订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儿童的教育是每个家长都最为关注的焦点送孩子去哪里看病很多医院的医生也无法给家长解答可是网上这类的资料有些杂乱更不清楚什么是早期干预训练的正确方向首先要了解她们是和其它孩子一样的孩子对这些孩子的教育理念与普通孩子的教育是相通的重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至少需要23年的密集型干预轻度的自闭症孩子经过科学的早期干预培训大量专业诊断人员加强机构管理要向普通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教育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否则融合环境也只是起到看护当前中国普遍使用的干预方式与方法中国当前没有行业权威力量给家长提供正确很多家长盲目尝试各种道听途说的治疗方法造成很多自闭症儿童的预后不理想可喜的是近年来陆续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到中国来培训和讲解有效的干预方法逐渐缩短我们在自闭症干预方法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和帮助一线教育干预工作者进行方法的实践研究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探索如何提高培训的效果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最近几年在中国各地陆续出现了越来越多政府支持的机构和民间的自发组织民营的自闭症儿童训练机构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家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幼儿园也开始吸收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专业人员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简称ASD)。(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

  儿童精神病医生Leo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

  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

  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

  《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

  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

  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

  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

  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

  1/68,男孩患病率为1/54。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

  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展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幼儿园自闭症患病率为1/133。二、自闭症相关研究综述(一)自闭症病因学方面的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病因不明。目前公认的自闭症病因是大脑结构或功能上出现病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材料表明自闭症的病因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环境与遗传基因的因素。大多数科学家认同遗传基因的易感因素占据主导。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提高,给自闭症病因上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我国医学领域对自闭症病因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二)自闭症的诊断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诊断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我

  国自闭症患儿的诊断还需普及、诊断流程还需完善。

  早发现、早干预对自闭症的预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专

  家们已制定出一些早期筛查发现自闭症的方法,美国儿科协会建议

  从儿童出生后9个月就开始做发育监测。专家建议:一旦怀疑儿童

  患有自闭症,最好是边干预边追踪,以免耽误最佳干预期。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报告中对目前国内和

  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筛查、诊断标准和工具进行了整理。

  (三)自闭症的治疗研究自闭症目前尚无药可医,但医药研究不能止步,当自闭症患者患有其它合

  并症(Comorbidity)时,药物治疗可以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帮助自闭症患者的共患病(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癫痫等)的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儿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且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目前行为疗法得到世界范围内各国专家们的广泛研究和应用。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行为疗法可以改善自闭症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近期也有研究证明这种早期的行为干预模式能够改善儿

  童与社会互动有关的大脑活动区,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预后,但治

  愈率不高。家长及研究者仍在不断寻求各种疗法。尽管有些干预方

  法尚没有被临床研究证实有效,但这些方法却仍在我国的自闭症治

  疗及干预领域被广泛应用。

  第二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一、政策与法律法规

  报告中列举了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同时汇总了我国具体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长期以来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被社会认识、并逐步引起重视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保护自闭症儿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一开始的空白、之后笼统模糊的规定、到逐步定义明确,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把自闭症明确纳入“精神残疾”范畴只是近十年的事情。目前在我国,障碍儿童的教育方面虽然有政策可循、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法规还需系统完善,政策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如何落实政策、依法办事,仍然是一大难题。

  值得欣喜的是,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在提高、投入在增大。进入“十二五”期间的今天,国家和政府给予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对自闭症儿童的服务

  从2006年我国制订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自闭症首次被列为精神残疾类别,到2008年重新修订的《中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表明国家保障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广大残疾人士的康复、教育、就业与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国家政府在政策法规上对自闭症儿童的逐步重视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自闭症患者的权益保障仍严重缺失。因为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各个地区对自闭症的了解、重视和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差悬殊。

  (一)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

  儿童的教育是每个家长都最为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来说,却充满困惑:要送孩子去哪里“看病”?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该怎么办?接下来都要做什么?这些问题,很多医院的医生也无法给家长解答。虽然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到网络上去查询相关资料,但是网上这类的资料有些杂乱,缺乏权威性。家长无法确认哪些是可信的,哪些不可信,更不清楚什么是早期干预训练的正确方向。等孩子到了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年龄,家长又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在干预过程中,有两大理念需要厘清,否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干预效果和预后。

  1、自闭症从业人员和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必须认识到——看待自闭症的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是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孩子,其次才

  是他们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因此,对这些孩子的教育理念与普通孩子的教育是相通的——重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2、到底要训练多久的问题:答案就是——长期干预、终身支持。

  长期干预可以对自闭症核心障碍有改进,至少需要2~3年的密集型干预。轻度的自闭症孩子经过科学的早期干预,预后非常理想,救助成效极大,但在学龄期仍然需要持续的支持和帮助。•很多没有被筛查出来的轻度自闭症孩子——隐匿在普通学校里,错过了最佳干预期。•被筛查出来的轻度自闭症孩子——语言发育好,但有明显社交障碍,往往在机构训练了几个月、解决了表面问题,家长就急于回归普教环境,没有坚持长期干预。建议:

  1、我国自闭症的诊断工作急需在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统一诊断标准和方法,培训大量专业诊断人员,避免患儿因未被及时识别、诊断,因而错过最佳矫治期。

  2、我国自闭症康复工作的重点工作应该关注:健全干预体系、提高整体干预水平、加强机构管理、加强各相关行业有效衔接、建立行业统筹管理部门。

  3、应该大力开展学龄期自闭症患儿的随班就读工作,依法办事的同时,要向普通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教育知识和技术的支持,以及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提供。否则融合环境也只是起到“看护”的作用,没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学方案,很难给这些自闭症的孩子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4、对于大龄自闭症患者的服务急需建立。目前我国现有康复机构大多接受学龄前的儿童,但对学龄期自闭症患儿和青少年患者缺乏合理的安置模式,急需建立专门针对大龄自闭症患者的福利体系。

  (二)目前中国普遍使用的干预方式与方法我国目前没有行业权威力量给家长提供正确、或相对客观的指引,很多家

  长盲目尝试各种道听途说的治疗方法,更难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训练模式和方法,造成很多自闭症儿童的预后不理想。有些已经证实没有效果甚至是相反效果的手段在许多机构仍被普遍宣传和使用。

  如何推进科学技术方法的引入和实践,是当前我国自闭症干预领域面临的紧要问题,可喜的是近年来陆续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到中国来培训和讲解有效的干预方法,逐渐缩短我们在自闭症干预方法上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从理念和理论方面更接近自闭症研究的前沿。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和帮助一线教育干预工作者进行方法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学习和掌握国外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探索。

  而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康复模式和手段专业性比较强,各个机构的老师资历参差不齐,如何提高培训的效果、促进科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机构

  最近几年在我国各地陆续出现了越来越多政府支持的机构和

  民间的自发组织:康复协会、家长联谊会、自闭症训练机构等,民

  营的自闭症儿童训练机构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家发展到现在

  的几百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国一些大城市中的培智学

  校、普通学校、幼儿园也开始吸收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目前,国

  内的自闭症康复教育机构,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服务

  模式。

  但由于自闭症儿童训练机构需求量大,公办机构数量远远不

  足,民办机构得以迅猛发展。从积极的角度看,大量民办机构的建

  立有效地弥补了政府资源的不足,缓解了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

  但还需要政府积极地扶持、引导、规范和管理。

  四、专业人员

  目前,我国自闭症机构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专业能力和职业满意度水平在都持续提高。但还需要国家大力加强对专业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高水平的自闭症教育人才;建立对自闭症教师的资格认证;提高对自闭症教师的管理和待遇水平。

  第三章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尤其对自闭症的诊断缺乏专业人才;患儿入学和融合教育困难重重;康复训练机构和师资力量缺乏;自闭症康复研究领域还有许多空白。

  融合教育代表着国际上特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应当是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普教和特教的有机结合是融合教育的本质特征。“随班就读”是我国对残疾人实施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我国特殊教育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融合教育理念与我国特殊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我国普通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随班就读工作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撑。如果不满足儿童特殊需求,仅仅收纳了有特殊需求儿童就读,不过是“随班混读”。

  “全纳教育”是融合教育的高级发展形式。在理念上,首先是保障公民(包括所有残疾人)人人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机构应当秉承“零拒绝”的原则。从进一步教育的内容和过程看,还要切实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一般和特殊需求,因材施教。在我国,实现这样的理念刚刚从发达地区逐步开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普教对于核心障碍在于先天性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尤为重要。社会的包容、理解、支持,使他们受到至少与别人一样品质的基本教育,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基本条件。

  现实中,随班就读除了对受教育者有“适龄”的要求,还有“适应能力”的要求。正因如此,受“适应能力”所限,许许多多的的残疾人被排斥在正常教育体系之外,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是政策与法律规定与执行中的盲点和难点。

  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趋势看,让学龄前儿童和适龄又有适应能力上高中、职高的残疾人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努力方向。

  全纳教育之所以是方向,是因为受教育权利本身就不应当是特权的产物,而应当是现代民主、民权、民生的基本内容!它也是国家近期和近十年规划儿童教育,尤其是残疾人教育的目标和要素。国家七部委颁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经过三年努力,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儿童与教育主要目标:“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2.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

  确保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和“6.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儿童与福利中列出的主要目标有“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融合教育并不忽视家庭教育。家教合一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条件。自闭症儿童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智慧与坚持。家长也要解决认识误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家长不具备能力辨别社会上已存的很多不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法,结果是孩子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家长徒增烦恼,还浪费了宝贵资金、特别是宝贵时间。

  对于自闭症需要早干预已经形成共识;干预过程中,应当坚持有科学根据的知识与方法。五彩鹿自身经验证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理念应当体现在:1.自闭症儿童首先是一个儿童;2.生活自理才能自立、自强;3.要学会基本的社会规范;4.教育者要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和长项;5.还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五彩鹿在平时的教育康复训练中坚持贯彻这些教育理念。开发了各种集体、融合课型;向普通幼儿园派送特教老师支持自闭症孩子的融合;为在园自闭儿创造各种与社会普通人群接触、沟通的机会,取得了可喜的教学科研成果。

  报告概括了对中国自闭症儿童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的建议:1、为更好地实施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需要加强对一线筛查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其对自闭症的早期筛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能力。2、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学龄前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投入,加强对民办机构的管理,从整体上提高早期干预水平。3、完善针对学龄期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明确“随班就读”乃至“全纳教育”、“零拒绝”的具体实施方法。4、促进自闭症人士的终身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完善大龄自闭症患者的养护工作。5、政府需加强对家长进行系统、全面培训的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建设家长资源中心,以便家长能够获取有关自闭症方面权威性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帮助。6、国家和教育部门应有计划地培养自闭症有关人才,建立人才储备,从而促进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发展。7、建议建立行业管委会,对我国当前从事自闭症康复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正规资格认定、管理和监督,规范自闭症服务行业、引导其健康发展。8、加大自闭症相关研究的力度。

  第四章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情况

  在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治疗、康复、养育过程中,家庭是患儿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支持体系,通过改善其家庭情况,也有助于自闭症患儿的治疗和干预。

  对家长的培训至关重要,因为家长的观念、态度和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进步和未来预后结果。这是目前中国大龄自闭症患者生存现状带给我们的反思。

  需要引领家长走出教育训练的误区:

  1.在机构接受训练的中——重度的自闭症患儿,家长只重视认知教育,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把孩子教的更刻板。2.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的问题,看不到孩子的优点,而自闭症孩子需要多鼓励、多表扬,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但大多数研究者发现,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情况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在家庭状况中,自闭症儿童亲友和周围接触孩子的人群的情况也是重要因素。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除了自闭症儿童核心家庭的支持外,亲友的支持也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家长也面临经济、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也会成为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过程中的阻力,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但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某个地区,调查取样和样本局限性很大(有几十到百余家庭),甚至是基于某个自闭症康复机构进行的,缺乏全国性大范围的调查和分析。要推进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工作,了解自闭症的基础数据不可或缺。我们急需进行全国性大范围的调查,真正了解患儿家庭情况,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符合需要的自闭症患儿社会支持体系。

  第五章美国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简介

  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艰辛历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残疾儿童家长的推动与支持,也就没有今天的美国有关特殊教育的立法。

  美国特殊教育的高度发达与其特殊教育立法息息相关。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美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已经相当成熟,有效地保障了美国各类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尤其对促进特殊儿童能够获得教育机会平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美国教育部数据显示,95%学龄残疾儿童及少年(6到21岁)都能够在普通公立学校就学。但所谓的融合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把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个教学环境里,只有及时地提供适当的服务与支持,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融合,而普教和特教合作教学方式成为目前融合教育的首推方式之一。

  报告中还介绍了美国对自闭症有效干预方法的研究以及自闭症教育专业人员的资质管理,对于我国自闭症领域的发展和完善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仍需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总体来说,还是需要依靠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促进特殊教育机制不断走向完善。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新华公益于2014年10月17日共同发布

  

篇七: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和治疗的康复教育过程中,自闭症儿童暴露出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忽视心理潜能挖掘、融合教育有待提高、社会支持不够等。同时梳理了影响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从两方面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提出了相应的教育举措,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影响因素;教育举措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发展性障碍疾病,由于大脑神经组织受损,造成大多数患者出现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展障碍,同时伴有一定的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特征。2015年,相关部门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已超过1000万,其中0-14岁儿童患者已达200多万,并以每年20万的趋势增长。近年来,随着自闭症患病率不断提高,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由于自闭症儿童存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交等方面的障碍,在其干预或治疗过程中,常表现出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要普及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它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的心理学方法和策略,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自闭症儿童适应社会、挖掘潜能。

  1.自闭症儿童心理康复教育的现状分析

  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目前主要是围绕发育障碍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在教育方式上,主要运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音乐疗法、游戏疗法、地板时光、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等方法,针对儿童存在的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进行缺陷补偿。这种教育方式注重自闭症儿童存在的障碍和缺陷,忽视

  了儿童自身潜能的开发,不利于自闭症儿童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途径主要有三个:康复机构、普通学校的融合班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有了一定进步。但总体而言,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质量和数量还有待提高和增加。例如,学校的融合班氛围不融洽,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自闭症儿童无法真正融入班级。

  2.影响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1学校教育因素

  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学校对自闭症群体缺乏应有的关怀,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加重了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个别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工作内容以及教育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接受的专业培训较少,缺乏关于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背景,没有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咨询干预技术,不利于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2家庭因素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若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则有可能引起孩子一系列的心理及行为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又会使部分家长对孩子采取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例如,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使自闭症儿童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差;还有部分家长由于自卑感和失落感及对孩子的保护之心,限制自闭症儿童的外出活动,使他们缺乏同伴交往的机会和经验,阻碍了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另外,虽然自闭症儿童在学校和机构习得技能,但如果没有父母帮助进。

  2.3社会因素

  虽然整个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由于自闭症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群体缺乏了解,不知道该怎样对待自闭症儿童。在学校中,有一些学生对自闭症儿童表现出偏见和歧视,不愿意和他们做朋友,讥讽嘲笑他们。另外,相关部门对自闭症群体的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还有待

  提高,专业的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师资力量有待增加。有一些学校拒收自闭症儿童,或者招收自闭症儿童之后却没有相关康复教育的设备和设施。

  3.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正视缺陷,去除标签,挖掘潜能

  首先,将贴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的孤独敏感、攻击性强、智力低下等有色标签撕掉,努力挖掘其潜能,是实施自闭症儿童有效教育和适合教育的前提。首先,父母要正视孩子的缺陷,勇于承受外界的言论压力,纠正忽视或专制等错误的教养观念。不能因为孩子存在障碍就溺爱孩子,或不敢让孩子出去社交。其次,在社会上普及关于自闭症的知识,消除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的异样眼光和歧视行为,将尊重和保护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落到实处。最后,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不仅重视补偿缺陷,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巨大心理潜能。陈凯鸣校长介绍,在他所在学校的自闭症儿童中,有的年仅六七岁就对广州市的自来水管走向了解得十分清楚,有的十分了解美国白宫的位置构造。自闭症儿童可能存在社交、语言等障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发展某一方面的特长。

  3.2家校合作,营造氛围

  要调整家校合作观念,建立“家庭—儿童—学校—家庭”的沟通机制。比如当自闭症儿童在学校发生了人际交往冲突,家长可以通过沟通交流、调节负面情绪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这一冲突,老师在学校看到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进步,及时向家长提供反馈。通过良性的家校合作循环,帮助自闭症儿童解决心理困扰。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自闭症儿童所需要的量表和设备,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础知识和咨询干预技术的培训力度,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成长和教育环境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结构化的物理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接纳氛围等是满足其特殊发展需求的基本条件。

  结语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切勿片面强调缺陷障碍补偿的方法,要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同时营造和睦温暖、舒适友爱的氛围,提供充裕的教育物资,让其在安全、接纳、自由的教育环境中充分挖掘心理潜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张巧.我国自闭症障碍儿童康复教育的现状及教育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02):67-69.

  [2]彭珍平.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探究[J].教师博览,2021(36):16-17.

  

篇八: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精品文档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概要)

  意义: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

  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第一章综述一、自闭症概述(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简称ASD)。(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展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幼儿园自闭症患病率为1/133。二、自闭症相关研究综述(一)自闭症病因学方面的研究儿童自闭症的病因不明。目前公认的自闭症病因是大脑结构或功能上出现病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材料表明自闭症的病因有多种因素,其中包括环境与遗传基因的因素。大多数科学家认同遗传基因的易感因素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占据主导。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提高,给自闭症病因上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而我国医学领域对自闭症病因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二)自闭症的诊断研究

  儿童自闭症的诊断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我国自闭症患儿的诊断还需普及、诊断流程还需完善。

  早发现、早干预对自闭症的预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医学专家们已制定出一些早期筛查发现自闭症的方法,美国儿科协会建议从儿童出生后9个月就开始做发育监测。专家建议:一旦怀疑儿童患有自闭症,最好是边干预边追踪,以免耽误最佳干预期。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报告中对目前国内和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筛查、诊断标准和工具进行了整理。(三)自闭症的治疗研究

  自闭症目前尚无药可医,但医药研究不能止步,当自闭症患者患有其它合并症(Comorbidity)时,药物治疗可以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帮助自闭症患者的共患病(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癫痫等)的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儿都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且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目前行为疗法得到世界范围内各国专家们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多

  年来的研究表明行为疗法可以改善自闭症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近期也有研究证明这种早期的行为干预模式能够改善儿童与社会互动有关的大脑活动区,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预后,但治愈率不高。家长及研究者仍在不断寻求各种疗法。尽管有些干预方法尚没有被临床研究证实有效,但这些方法却仍在我国的自闭症治疗及干预领域被广泛应用。

  第二章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一、政策与法律法规报告中列举了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同时汇总

  了我国具体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长期以来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自闭症儿

  童的教育和被社会认识、并逐步引起重视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保护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自闭症儿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一开始的空白、之后笼统模糊的规定、到逐步定义明确,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把自闭症明确纳入“精神残疾”范畴只是近十年的事情。目前在我国,障碍儿童的教育方面虽然有政策可循、有法可依,但是法律法规还需系统完善,政策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如何落实政策、依法办事,仍然是一大难题。

  值得欣喜的是,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在提高、投入在增大。进入“十二五”期间的今天,国家和政府给予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对自闭症儿童的服务从2006年我国制订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自闭症首次被列为精神残疾类别,到2008年重新修订的《中国残疾人保障法》中表明国家保障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广大残疾人士的康

  

篇九: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中国自闭症现状调查报告

  前言:中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在2007年的总人口达132,129万人,佔全球总人口(640,000万)的20.61%;但对自闭症的认识不足,及欠缺统计数字,香港自闭症联盟编者只能引用仅有的人口数字,和自闭症发生率等,去作推算中国自闭症人口数字。计算出的数字颇今人吃惊,下面列出计算中国自闭症人口数字的资料。

  中国自闭症人口:

  (自闭症总人数722.58万)

  第1种计算办法,我们以联合国2007年估计全球共有3,500万自闭症人口为基数,单纯以全球及中国总人口数字比例,来推算中国的自闭症人口,计算出中国自闭症总人口约为722.58万人。这个数字是中国现存所有残疾类别的0-14岁组人数(387万)的1.87倍人数,也是现存所有残疾类别的总人数(8,296万)的8.71%。

  3,500万X(640,000/132,129)=722.58万

  (自闭症总人数由202万至852万,视不同发生率而定)

  第2种计算办法,如果用不同自闭症发生率来计算,并只採用中国0至14岁年龄组人口总数25,660万人来作基数计算,因为编者手上欠缺其他年龄分组的数字,而残疾人的分组年龄数字也欠缺;中国的0至14岁年龄组自闭症人口数为下列:(每年出生人数:1,594万人)。再利用这组不同的自闭症发生率,其中1.53%是2004年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在18个县区所作自闭症检测的自闭症发生率,而6.54%是美国疾病防控中心2006年的抽样调查美国的发生率。计算出的中国0至14岁年龄组自闭症人口数字由38.34万至165.51万不等。这组自闭症总人口数字,均佔现存所有残疾类别的0-14岁组的总人数387万的9.09%至42.77%,这实在是一个惊人数字。

  自闭症发生率0.153%0.2%0.3%0.4%0.5%0.645%

  A.2007年0-14岁自闭症人口38.3451.3276.98102.64128.30165.51

  B.每年新出生自闭症人口2.4393.1884.7826.3767.97010.281

  A+B=2008年0-15岁自闭症人口40.77954.50881.762109.016136.27175.791

  (单位=万人)

  2007年所有年龄组自闭症人口202.157264.258396.387528.516660.645852.232

  基数=132,129万人

  2012年0-19岁自闭症人口50.53567.260100.890134.520168.150216.91352017年0-24岁自闭症人口62.73083.200124.800166.400208.000268.3202012年所有年龄组自闭症人口214.352280.198420.297560.396700.495903.6392017年所有年龄组自闭症人口226.547296.138444.207592.276740.345955.045

  下面是详细列出现有各类(截至2007年)原始的统计数字,及计算的办法:中国人口统计数据

  中国总人口(资料来源:200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www.chinapop.gov.cn/)

  年龄分布0至14岁15至59岁60岁及以上全国总人口每年出生人口总数(万人)年出生率

  人数(万)25,66091,12915,340132,1291,59412.10%

  19.40%69.00%11.60%

  占百分比

  中国残疾人口统计数据

  (下列资料来源:2006年第2届全国残疾人普查www.china.com.cn/)

  残疾人8,296万占全国总人口132,129百分比=6.28%

  有残疾人的家庭户总户数7,050万,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百分比17.80%

  有残疾人的家庭户的人口占总家庭户口人口百分比19.98%

  残疾人口年龄分布0至5岁6至14岁

  15至59岁60岁或以上残疾人总数

  人数(万)1412463,4934,4168,296

  占残疾人口百分比1.70%2.96%42.01%53.24%

  6至14岁学龄儿童残疾类别分布

  (下列资料来源:2006年第2届全国残疾人普查www.china.com.cn/)

  残疾类别智力残疾多重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精神残疾

  总共

  6至14学龄残疾人数(万)7675481713116246

  占学龄儿童残疾人口百分比30.89%30.49%19.51%6.91%5.28%4.47%2.44%

  估计中国自闭症总人数(以2007年作基准起点)(注1)(下列数据仅乃估计数字)

  出生儿童自闭症发生率%0.1%0.153%(注2)0.2%0.25%0.3%0.4%0.5%0.645%(注3)

  2007年现存自闭症估计人数(万)基数132,129万132.129202.157264.258330.323396.387528.516660.645852.232

  2007年现存0-14岁自闭症估计人数(万)(注4)基数25,660万25.6638.3451.3264.1576.98

  102.64128.30165.51

  由2007年起,每年新增自闭症人数(万)(注5)基数1,594万1.5942.4393.1883.9854.7826.3767.97010.281

  2008年0-14岁自闭症总人数27.25440.77954.50868.13581.762109.016136.27175.791

  5年后(2012年)新增自闭症儿童累积总人数(万)7.9712.19515.9419.92523.9131.8839.8551.407

  10年后(2017年)新增自闭症儿童累积总人数(万)15.9424.39031.88039.85047.82063.76079.700102.813

  估计2012年0-19岁组别自闭症儿童累积总人数(万)33.63050.53567.26084.075100.890134.520168.150216.917

  估计2017年0-24岁组别自闭症儿童累积总人数(万)41.60062.73083.200104.000124.800166.400208.000268.323

  估计2012年所有年龄组别自闭症人士累积总人数(万)140.099214.352280.198350.248420.297560.396700.495903.639

  估计2017年所有年龄组别自闭症人士累积总人数(万)148.069226.547296.138370.173444.207592.276740.345955.045

  注1:中国自闭症发生率没有官方正式统计数据,下列属估计数字。

  注2:出生儿童自闭症发生率1.53%为2004年北京市残联与北京市卫生局在全市18个区县进行了针对0~6岁残疾儿童的抽样调查,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为1.53%,即平均每2000

  名儿童中,就有约叁名孤独症患儿。据此推算,仅北京市就约有3000名孤独症儿童,全国的患儿达到了100多万。

  注3:出生儿童自闭症发生率6.45%(每155名儿童即有1名自闭症儿童),为美国疾病防控中心2006年统计数字

  注4:2007年现存自闭症人数,以2007年0至14岁儿童总人数25,660万为基数,再乘以自闭症发生率,例如:25,660万X1%=256.60万人。

  注5:由2007年起,每年新增自闭症人数,以每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为基数。

  全球自闭症发生率(2000–2008)

  地区

  国家

  发生率

  参考资料来源

  美国北美洲

  加拿大

  ~66/10,000=1/152CDC,MMWR2007~65/10,000=1/154Fombonneetal.2006

  加勒比多明尼加共和国、欠缺资料

  海

  Aruba及其他

  中美洲墨西哥、哥斯大黎加、欠缺资料

  巴拿马、及其他

  南美洲委内瑞拉、巴西、智利欠缺资料

  及其他

  英国

  ~116/10,000=1/86Bairdetal.2006

  瑞典

  ~53/10,000=1/188Gillbergetal.2006

  芬兰

  ~12/10,000=1/833Kielinenetal.2000

  欧洲丹麦

  ~12/10,000=1/833Laurtisenetal.2004

  爱尔兰

  ~13/10,000=1/769Magnusson&Saemundsen2001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欠缺资料

  希腊及其他

  东欧俄罗斯、波兰、及其他欠缺资料

  中东以色列、卡鲁尔、沙地欠缺资料

  亚拉伯及其他

  非洲所有地区

  欠缺资料

  中南亚印度、巴格达、及其他欠缺资料

  日本

  ~89/10,000=1/112Hondaetal.2005

  东亚中国

  欠缺资料

  南韩

  欠缺资料

  台湾、星加坡、泰国及欠缺资料东南亚

  其他

  澳洲大洋洲

  纽西兰

  ~39/10,000=1/256Icasianoetal.2004欠缺资料

  备注:

  1、上列资料依据2000年或以后公布数据作推算。

  2、请读者留意,由于不同的研究设计、确诊技术、及不同的样本基数,部份数据未必可以

  供作跨地区比较。

  

篇十: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

  作者:来源:《母子健康》2016年第04期

  本书回顾了中国自闭症儿童康复行业的历史,对自闭症儿童家庭进行了调查,整理了自闭症儿童在训练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目前存在的误区,还对相关政策的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书汇集了我国从自闭症的预防、筛查、诊断,到自闭症的早期干预,儿童和少年的融合教育,行业培训,再到社会的包容接纳救助等全面系统的资料及数据,并将每年按实际情况予以更新,以期为推动行业发展,最终惠及自闭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做出贡献。

  

推荐访问: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 自闭症 中国 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