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事迹材料 >

李兰娟抗疫事迹8篇

时间:2023-05-01 05:40: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李兰娟抗疫事迹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一篇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2013年,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14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的300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H7N9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

  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2012年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2015年,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以此为名,由院士团队发起的树兰(杭州)医院成立。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4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评价达到AAA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98%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承自前辈的十六字箴言

  践行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一名医生的宗旨、使命、责任,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也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李兰娟说,这副字表达的思想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也是所有医学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追求。

  李兰娟对这十六字箴言作出了解释:“第一要严谨求实,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抢救任何一名患者,都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第二要开拓创新,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没有解决的难题还很多,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医学,像人工肝等技术都是在这种精神下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勇攀高峰,鼓励年轻医生们不要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满足,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勇攀科学的高峰。最后是造福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让人民远离病痛。”正是因为有造福人民的追求,才有传染病学家们的坚持,才有攻克科研难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病毒防治被攻克,人类得以免于传染病的困扰,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二篇

  今日网上传遍了李兰娟院士的语录,其中一段不知真假,但颇为赞同:“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年青人为什么崇拜演艺明星?来钱快,来钱多。这次疫情,实业界、科技界以亿为单位捐赠,演艺界除了韩红,演艺明星们并未踊跃捐赠,体育明星也没见几个捐款的!已经成名的、捞够的,都移民了。而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敬仰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

  看完这段文字,热血沸腾。首先庆幸我不是一个追星族,而且从来不是,也从来没有崇拜过演艺界的明星。从每年参加艺考学生的增长速度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来看,教育一定也是引起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切身体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可能都是“文化课不行就走艺术类”。更有甚者,直接抛弃文化课,改走文体类路线,因为当今社会,文体类学生走向社会的收入水平貌似比文理类学生更高,灵活性更强,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开店、开直播经营。因此,个人觉得教育上的改革很重要,有效措施不用我多说,比比皆是。

  其实,文体类学生想要出人头地,也是吃尽苦头,这里并非褒贬任何。这里仅说说崇拜这回事。影视文体既然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那就永远让它们只停留在娱乐上面。娱乐救不了国,救不了民,充其量只是精神放松的一种慰藉。当今,有盲目追星族为了追一个明星,他去哪里就飞哪个城市,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觉得是对的,甚至敢为他生敢为他死,这些已经超出理性范畴的崇拜,都是心理幼稚的表现。毕竟凡事过犹不及,玩物丧志。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三篇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四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五篇

  2月1日,国家卫健委授命浙江省派专家组驰援武汉。晚上9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领衔,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等10位专家组成的浙江高级别专家组,从杭州出发奔赴武汉。

  此次医疗组的队员均来自浙大一院和树兰(杭州)医院,包括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医护骨干。

  作为树兰医疗集团的发起人,当天中午,李兰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树兰(杭州)医院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H7N9时,创建了一个‘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这次我们将把这个经验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患!”

  回忆起当天的出征仪式,树兰医疗集团党委书记吴章穆说:“那天,李院士的双眼略显浮肿,她每天都在长时间地工作。”

  接到上级指令后,树兰(杭州)医院叶再元院长亲自指挥调度,仅用2个小时就组建了一支紧急医疗队并配齐随行各类物资,整装待发。除李兰娟院士之外,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还包括:感染科专家、副院长汤灵玲,人工肝专家、感染科副主任朱梦飞,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张园园,人工肝专科护士刘元春等。

  吴章穆告诉记者,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出征的医护人员于2月1日中午12点多才接到紧急通知。此次驰援武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中午12点多,李兰娟匆忙回了一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2点15分,她回到医院,和队员们汇合,准备出发。

  吴章穆是诸暨市东白湖镇陈蔡村人。他们反复嘱咐李兰娟等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注意自身安全,顺利打赢战“疫”,等你们凯旋。

  “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尽心尽责和满腔热情。”吴章穆对记者说,平时,李兰娟院士周一要在浙大一院坐诊,周三要在树兰(杭州)医院坐诊,她把很多时间给了工作,给了病人。在出征仪式前,上午李兰娟院士还在病区开会,讨论病人救治方案等,中午就准备前往武汉了。

  2月2日凌晨4点40分,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停靠武昌站,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后,李兰娟院士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的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李兰娟院士说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李兰娟两鬓微霜,目光坚定地说:“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考虑过。”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说,李兰娟院士忘我工作,每天只睡3小时。网友纷纷点赞说:“李奶奶辛苦了!”汤灵玲劝李兰娟院士千万别逞强,李院士却说:“我的身体还行!”

  “我们真的很挂念李院士,发微信去问候她,她都没时间回我们。”吴章穆说。

篇二:李兰娟抗疫事迹

  

  李兰娟抗疫事迹范文(5篇)

  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一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二是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英勇战斗精神。三是顾全大局、壮士断腕的“一盘棋”精神。四是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李兰娟抗疫事迹内容(精选5篇),欢迎品鉴!

  【篇一】李兰娟抗疫事迹

  春节是个阖家团圆的喜庆节日。然而,今年春节,却打响了一场战“疫”——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阻击战。暴发于湖北武汉的疫情,成了全国都在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要打赢这场阻击战,肯定少不了默默辛勤付出的人们。

  这里,我要致敬的人,就是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他们中,有再次“为民出征”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和73岁的李兰娟奶奶,还有许多不知道姓名的好医生。

  医生是一份职业,但在这场战“疫”中,更是一种使命。我想说:“你们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24小时都在工作。有的连喝一口水的时间也没有,因为那时生命是以秒为单位的。可能因为你喝水的那几秒,一个生命就从世界上消失了。所以,你们必须像长江、黄河那样一直不停地奔流,才有可能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这说明,你们是一群在跟时间赛跑的人!”

  一直坚守在战“疫”一线的李兰娟奶奶说:“什么是医生最大的快乐?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更想说:“你们放弃了和家人的团聚,而选择了做一个好医生,选择去靠近病人,更是选择了帮助祖国。你们是祖国的骄傲,祖国为你们自豪!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篇二】李兰娟抗疫事迹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

  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某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篇三】李兰娟抗疫事迹

  某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充满考验的一年,也是我们炎黄子孙需要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一年。“新冠”在开年就来势汹汹,在这次“疫情”中,除了充满大爱的钟南山院士之外,还有位巾帼英雄也同样值得我们敬佩,她就是李兰娟院士。

  从某年抗击非典,到某年防控H7N9禽流感,再到此次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始终冲在第一线。疫情发生后,李兰娟院士临危受命、出征武汉,从ICU查房结束,脱掉防护服后,脸上压痕清晰可见的照片令人动容。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对于中国武汉封城表示赞许和敬佩,认为这是只有中国能做到的事情,武汉封城对防止疫情向其他省份甚至全世界传播有重大作用,但这一举措需要付出经济及其他巨大代价,是英雄壮举。

  在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两百万后,也依然只有武汉做出了这样的举措。被称为九省通衢的武汉,若不能及时从源头进行阻断,一旦大规模扩散的后果会不堪设想。武汉封城,是李兰娟院士首先向国家提出建议的。提出这样的建议,承担的压力和风险不难预料,我们仍难以想象,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但我们却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位党员医者心里,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在带队出征武汉的时候,李兰娟说:“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73岁高龄的她,本来可以颐养天年,她却奔赴抗疫一线,救助重症患者,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也许在此之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位中国唯一的传染病学科女院士,然而浙江人民却知道,早在十七年前,她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和希望。

  在那个网络还未及发达的春天,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坚持信息透明、立即隔离、连夜研究,使得浙江省在非典抗击中创造了“零严重后遗症”、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病人的奇迹。顶住质疑,果断决策,科学对抗,这位被人民戏称为“杀毒软件”的女院士,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人民的前面,站在病毒的面前。

  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取得阶段性胜利,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依靠于核心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依赖于全国人民的无私奉献和一线抗疫人员的顽强拼搏。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胜利。

  【篇四】李兰娟抗疫事迹

  两赴武汉,带去“浙江经验”

  今年1月18日,73岁的李兰娟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前线研判疫情。1月22日深夜,详细了解情况后的她向国家提出,武汉必须严格“封城”。

  2月2日凌晨,患者病死率趋高,李兰娟二赴武汉。“我们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CCU,当时6个病人中就有5个救不过来。我的使命和任务就是救治武汉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李兰娟说。

  李兰娟和医疗队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后,推广《某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疗浙江经验》里“四抗二平衡”(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与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治疗策略,同时加强应用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三大技术”,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医疗队在李兰娟的率领下,上下齐心,与武汉当地ICU各地医疗队员们一起,通过44天努力,将ICU患者病死率由原来的高出80%降至15%以下。尤其是处于细胞因子风暴早期的重症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存活率达100%。

  疫情期间,一张李兰娟院士脸上满是口罩勒痕的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她坚定的眼神、温暖的笑容给了全国人民莫大的鼓励和坚定的信心。说起这张照片,李兰娟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她说广大医务人员在抗疫期间都是如此,自己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为挽救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而努力,“我人生最大的满足,就是帮助病人战胜死亡,重获生命的美好。”

  反哺社会,鼓励家乡青年

  从医多年,李兰娟身上有很多荣誉。不过回到家乡,李兰娟自始至终只强调一个身份:“我是绍兴人!我是绍兴的女儿,我的根在这里。”

  从某年开始,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都会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以及其他乡贤名医一道,来到老家夏履镇,为父老乡亲开展免费义诊。说起这些,李兰娟觉得理所当然:“我是共和国培养出来的院士。我从小家庭困难,靠党和政府的助学金才完成初中、高中和大学学业。可以说,没有党和人民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我作为绍兴女儿应尽的一份孝心。”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李兰娟用各种方式反哺社会。她和丈夫一起捐资,联系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兰人才基金”,设立“树兰医学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杰出科技人才。李兰娟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在

  疫情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平息的当下,更应持续依靠科技的力量与疫情进行斗争。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一些科技人才思想活跃,表现勇敢,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攻克了很多核心难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绍兴自古人才辈出,必定会有更好发展。”李兰娟鼓励家乡科技人才坚定创新自信,继续发挥聪明才智,勇攀科技高峰,为绍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篇五】李兰娟抗疫事迹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某年与非典、某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篇三:李兰娟抗疫事迹

  

  抗疫英雄事迹简短精选六篇抗疫英雄事迹简短精选六篇导语:没有??来就是英雄,总有??平凡成就伟?。这?励志故事?的?编为?家整理了六篇简短的抗疫英雄事迹,希望你们喜欢。篇?:他是院长,也是病患。他叫张定宇。作为收治患者最多的武汉?银潭医院的?院之长,他另外的?份是?名渐冻症患者。?动不便的他,已在抗疫?线坚持了30余天。每天接上千个电话,处理?数突发事件的他,?暇顾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妻?,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他说:“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别?眼?风风??的铁?男?,害怕失去挚爱的缱绻,湿了他的泪眼。?天睡眠不到两个?时的张定宇,正在和病魔争夺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抢回更多的病?。”“以后我会被固定在轮椅上,我现在为什么不多做?点?”张院长,您舍?忘我、?私?畏的爱民情怀,英雄硬汉形象彰显。篇?:1?29?这天,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医院感染科主任张?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段话:这?次我做了?个决定,所有从年底到现在为?的医?,全部换掉,全部换岗。换成谁?换成科室?所有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在宣誓的时候不是说吗,把?民的利益放在第?位,迎着困难上。所以我开了个党?组会议,说共产党员的?号你平时喊喊可以,但这个时候,我不管你有什么想法,对不起,现在你马上给我上去,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都得上去。?理上为了信仰上去也好,是因为党的约束上去也好,没有讨价还价,必须得上去。”?席话,充满正能量!意外成为“?红”之后,很多媒体要采访张?宏,但他都??拒绝了。“多?些时间,我们就可能多救?个病?。”篇三:李兰娟,中国?程院院?,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在2003年?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在春运临近?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度建议“封?座城,护?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举措不知让多少?保住了健康和?命。73岁的李兰娟院?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作?起接诊病?。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医?。七?多岁的??,?连7天每天只睡三个?时,她怕?眨眼,鲜活的?命会从她指间溜?。她抢在时间的前?,率先推出阿?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夜兼程。她是我们?命的守护神。篇四:“我们的年夜饭,是?份简单的盒饭,没有桌椅,就站在?边,蹲在?落捧着碗吃。”1?24?的除?夜,注定是个不眠夜。挖机??王伟接到施?通知,当天下着?,他戴着厚厚的?罩,踩着泥泞的地?,像战??样,扎进?神?医院的施?现场。

  2?2?,武汉?神?医院如期交付。10天10夜,这背后是近7000余?的鏖战。?强度劳动下,每?名建设者虽然?常疲惫,但王伟说?家都很亢奋,像“打了鸡??样”。还有?个开挖掘机的?伙?,听说??驾驶的挖掘机被称作“蓝忘机”,通过直播成为?红之后,忍不住对着记者侃侃?谈:“以后我的?孩??了,我肯定也是要当爷爷的嘛,我可以跟我孙?讲讲,我们以前为了?武汉,为了祖国,做出过贡献!”篇五:2?12?晚,早过了下班时间的急诊科护?王欢欢脱下防护装备,正??轻揉??的脸,想缓解?下长时间穿戴隔离?罩在脸上磨出的印记。虽略有疲?,但她的眼眸?仍透着刚毅与坚定。在疫情期间,王欢欢不仅承担急诊科的本职护理?作,还是医院发热门诊的专职护?。春节前她就进?发热门诊值守,连续在?线奋战?天,整个春节假期都没有休息。有同事关?她“别这么拼,休息?会”,她笑着反问“没事,我是党员,关键时候我不上谁上”。?家的亲?曾问她“春节还回来吗?”,她只能推说?作上忙可能还回不来。她不敢告诉年迈的?母,??在“危险”的地?值守,对年幼的孩?也只能忍下思念,早早送回?家,连年夜饭也只是在医院匆匆对付。每次进?发热门诊?作王欢欢都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防护?罩和护?镜,为了减少防护装备的穿脱次数,她时常长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作,毫?怨?。她因为基础扎实、技术到位,还同时承担起发热门诊护理带教?师的职责,指导进?发热门诊增援的护理?员及收款处?医?员如何做好防护、规范?作。每天下班前,她都抽出时间耐?指导年轻护?解决发热门诊?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如此,细?的她还发现进?发热门诊的患者?多?常紧张、害怕,她就主动和患者聊聊天、说说话,安慰他们。不少患者在她的疏导下平复了?情,每每看到患者放松后的神情,她都感觉?作没有?费,????也暖呼呼的。在与疫情的正?交锋中,发热门诊的?线医护?员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他们奋战?线,尽?所能,为守护?民群众健康贡献着??的专业?量。篇六:李?亮(1985年-2020年2?6?),男,籍贯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武汉?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毕业。?前为武汉市中?医院眼科医?。李?亮因最早于2019年12?30?向外界发出防护预警,?被称为疫情“吹哨?”。2020年1?8?,他接诊了?位82岁的?性患者,就诊的疾病是急性闭?型青光眼。他说:“我们平时接触患者也没有做特殊防护,病?来的时候也没发热,我就?意了。不过,第?天也就是9号,她就发烧了。等她CT做完,我就?度怀疑她是病毒性肺炎。因为CT显?,她的症状是‘双肺磨玻璃样病变’,这是病毒性肺炎的表现。?且,已经排除了常见病毒感染,?原体、?原体感染等情况。不过,因为医院还没有?于检测确诊病?的试剂盒,当时并没有给她确诊。她1?8号住院,我1?10号就出现了咳嗽症状。随后他的病情也发展出现严重症状,并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在住院期间他说:“疫情还在扩散,不想当逃兵。恢复以后还是要上?线。”

篇四:李兰娟抗疫事迹

  

  抗疫英雄事迹-李兰娟李兰娟中国?程院院?,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在2003年?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在春运临近?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度建议“封?座城,护?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举措不知让多少?保住了健康和?命。73岁的李兰娟院?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作?起接诊病?。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医?。七?多岁的??,?连7天每天只睡三个?时,她怕?眨眼,鲜活的?命会从她指间溜?。她抢在时间的前?,率先推出阿?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夜兼程。她是我们?命的守护神。抗击?典在2003年抗击"?典"的?作中,李兰娟对全省"?典"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系列创新性措施,控制了可能扩?的"?典"疫情,实现了省医务?员零感染率,杜绝了第?代病?,在全国也起到了很好的?范作?。李兰娟还率攻关?组开展"?典"病毒检测、发病机理及防治等研究,取得了?定的成果。我更多的创新理念运?到?政?作中去,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卫?领域的进展和动态,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此外,在抗击"?典"中,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确保浙江省没有发??代病?和医务?员被感染,重症病?得到有效救治,为浙江取得抗击"?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她率攻关?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内地第?株登录Genbank;?次发现PBMC中有复制型SARS-CoV存在,对揭?"?典"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篇五:李兰娟抗疫事迹

  

  李兰娟抗击疫情个人事迹

  李兰娟抗击疫情个人事迹

  春节是个阖家团圆的喜庆。然而,今年,却打响了一场战“疫”——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阻击战。暴发于湖北武汉的疫情,成了全国都在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要打赢这场阻击战,肯定少不了默默辛勤付出的人们。

  这里,我要致敬的人,就是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他们中,有再次“为民出征”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和73岁的李兰娟奶奶,还有许多不知道姓名的好医生。

  医生是一份职业,但在这场战“疫”中,更是一种使命。我想说:“你们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24小时都在工作。有的连喝一口水的时间也没有,因为那时生命是以秒为单位的。可能因为你喝水的那几秒,一个生命就从世界上消失了。所以,你们必须像长江、黄河那样一直不停地奔流,才有可能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这说明,你们是一群在跟时间赛跑的人!”

  一直坚守在战“疫”一线的李兰娟奶奶说:“什么是医生最大的快乐?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更想说:“你们放弃了和家人的团聚,而选择了做一个好医生,选择去靠近病人,更是选择了帮助祖国。你们是祖国的骄傲,祖国为你们自豪!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李兰娟抗击疫情个人事迹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

  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

  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李兰娟抗击疫情个人事迹

  在庚子鼠年到来之际,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各地。在这场战“疫”中,有一位73岁的老人毅然决然地奔向抗“疫”一线,她脸上的“天使痕”照片广为流传,让不少人为之触动;她频频地登上热搜,成为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当她每次在镜头面前,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激励人心的消息。

  她,就是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从一个赤脚医生,到闻名中外的工程院院士。从一个贫寒女,到中国浙江省卫生厅厅长。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她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是她继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抗“疫”一线,与病魔作抗争。

  作为国家级专家,她率先提出了必须严格地“封城”,她还建议将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在各类采访中,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她一再的和记者们说:“不用提我今年73岁了还进ICU,这没什么,(这)是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本分。”她将自己置身于国家大义

  之后。

  除夕,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是李兰娟院士仅仅只吃了一盒饺子,就继续工作了。她对工作的热忱值得我们敬佩。2003年非典肆虐时,李兰娟院士带领攻关小组检获了患者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在这次新冠病毒猖獗时,是她们团队一共分离出五株新型冠状病毒株,其中两棵还十分适合于研究疫苗。

  李兰娟对于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分离出病毒特别说明:“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当年SARS时走过来的,我们当年是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所以有很好的病毒分离经验,这也对我们这次的病毒分离有了极大的帮助。”

  李兰娟是巾帼英雄,她明知武汉情况的危险,却将生死置之度外,逆行在这场战“疫”中。李兰娟院士说:“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这是她认为的院士的核心价值观。我觉得这也是她毕生的信念。

  在这场疫情抗击战中,有着无数的逆行者奔向战场,有着无数的勇士奉献力量。面对肺炎疫情,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需要每一个人的同心抗疫。这场抗疫战,我们一定可以打赢!

篇六:李兰娟抗疫事迹

  

  李兰娟抗疫事迹3篇

  在抗击病毒的无数人的举动,感动你和我,比如:钟南山、李兰娟。我今天就要介绍一下李兰娟。她今年73岁,是对抗疫情的主要人物之一。以下是大家创业网分享的李兰娟抗疫事迹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李兰娟抗疫事迹1李兰娟从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李兰娟高中毕业后尽管自己成绩优异,但正赶上运动,于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尽管自己当时什么也不懂,她努力学习,学习经络,学习认识草药等,很快成为的百姓信任的优秀医生。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凭借努力,她成绩优异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儿子郑杰说“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学习从不放松,儿子郑杰看到深夜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不仅对自己如此要求,对丈夫也是严格要求,从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丈夫成为院士后,丈夫看一会电视,她会催着赶紧去看论文。

  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2022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率先提出“封城“武汉疫情出现大爆发的时候,她和钟南山院士星夜驰奔武汉,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钟南山院士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以后,她率先提出武汉“封城”,郑杰认为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她的决策,不是一时之举,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零一方面来源于自己抗“非典”经历。在抗击SARS时期,浙江省2022年4月出现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对患者所在的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外,李兰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为国家培养一流医学人才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于是,2022年5月25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李兰娟抗疫事迹22022年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趁虚而入,在人的体内大肆繁殖,破坏。于是全中国上下的人民联合在一起,抵抗着这病毒。

  在抗击病毒的无数人的举动,感动你和我,比如:钟南山、李兰娟。我今天就要介绍一下李兰娟。她今年73岁,是对抗疫情的主要人物之一。

  她在读书时,因家境清寒,没钱供她上学,所以一度想辍学,但在善良的班主任的帮助下把高中读完,却又遇上了“wenge”,但她对医学的渴望是无尽的,于是她放弃了有着二十四元月薪的工作不做,去做了“赤脚医生”。后来,她靠着自己的好口碑和无私为人民奉献的精神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继续深造,而她也靠自己创造出了许多耀眼的佳绩,如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当武汉的病情恶化的越来越严重后,她依然是一次又一次地申请去武汉。已经七十三岁的李兰娟院士,已经忘了自己已过古稀了,依然冲在战场的最前

  面了。

  除夕,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她却仅仅只吃了一盒饺子,就继续工作了。庆幸的是她们团队一共分离出五株新型冠状病毒株,其中两棵还十分适合于研究疫苗。李兰娟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分离到病毒,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当年SARS时走过来的,我们当年是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所以有很好的病毒分离经验,这也对我们这次的病毒分离有了极大的帮助。的确如此,2022年时,声势汹涌的“非典”爆发,56岁的李兰娟,作为卫生厅厅长,对浙江省“非典”防治应对十分给力。后来在对SARS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竭力倡导,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要克制谨慎,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SARS十周年纪念时,医学跟踪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可见李兰娟院士她在医学界有着很深的造诣。

  李兰娟这位巾帼英雄,在人们选择逃离武汉时,她明知武汉情况的危险,却将生死置之度外,与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逆行而上,因为在她的眼里只有那些病人。

  在这场疫情抗击中,不止有钟南山,还有李兰娟,还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尊重且依赖的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和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

  李兰娟抗疫事迹3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日,73岁的李院士要进入

  “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700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有8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转出ICU;病区内还有4至5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2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19日新增确诊病例615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够控制下来的。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日仅17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100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拐点’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拐点’”。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12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篇七:李兰娟抗疫事迹

  

  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李兰娟抗疫情事迹

  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2013年,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14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的300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

  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H7N9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2012年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2015年,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以此为名,由院士团队发起的树兰(杭州)医院成立。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4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评价达到AAA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98%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

  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承自前辈的十六字箴言

  践行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一名医生的宗旨、使命、责任,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也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李兰娟说,这副字表达的思想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也是所有医学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追求。

  李兰娟对这十六字箴言作出了解释:“第一要严谨求实,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抢救任何一名患者,都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第二要开拓创新,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没有解决的难题还很多,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医学,像人工肝等技术都是在这种精神下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勇攀高峰,鼓励年轻医生们不要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满足,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勇攀科学的高峰。最后是造福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让人民远离病痛。”正是因为有造福人民的追求,才有传染病学家们的坚持,才有攻克科研难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病毒防治被攻克,人类得以免于传染病的困扰,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

  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

  今年73岁的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传染病防治专家李兰娟,曾在非典、甲流、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事件防控中有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次,她几度前往武汉,冲在了武汉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战。

  开辟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

  要当医生这个愿望,在高中毕业后就深深印在李兰娟的骨子里。那段时间,她曾在老家绍兴夏履镇做中学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有24元。

  因经常目睹辛苦劳作的村民遭受腰背疼痛但无钱治病的情况,为了能为乡亲们纾解病痛,李兰娟拿着杭高革委会的一纸介绍信,毅然去省中医院学习中医针灸技术。她把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而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医学,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乡亲们做点事。

  “赤脚医生”每天只能算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就算做满一个月时间,也只有3元的收入,与代课老师相距甚远。不过,对医学的挚爱让李兰娟毅然选择了“赤脚医生”。

  因为业务能力精湛,李兰娟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毕业后进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李兰娟的从医之路从此进入了快车道,而改革开放也在此时拉开了帷幕。

  李兰娟面临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上世纪80年代高达80%病

  死率的重型肝炎。“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天,黄疸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没小便,人很快没了。”李兰娟说,当初,他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

  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重型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1986年,李兰娟申请了3000元的青年科研基金,在我国率先开始了人工肝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带领团队创建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Li-ALS),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提高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作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李兰娟团队的Li-ALS研究获1997年及200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从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乃至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当年建议关闭所有活禽市场最快速度控制住H7N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肆虐中国南方省份,李兰娟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应急指挥办专家。H7N9禽流感病毒是个新面孔,但与病毒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兰娟并不慌。

  她工作所在的浙大一院,收治了40例H7N9禽流感患者,收治人数排全国第一。如何让病人度过危险期?李兰娟创建了早期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同时创造性地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有效消除“细胞因子风暴”,显著降低病死率。抢救这一关算是过了,但又该怎么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呢?这需要对病毒充分认识。

  李兰娟的团队很快从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活禽市场禽与患者的病毒基因同源性高达99.4%,证明活禽市场是人类感染H7N9的主要源头,这是国际上的首次发现。

  “怎么应对?关闭所有活禽市场。”该建议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纷纷关闭活禽市场。与此同时,H7N9禽流感感染人数大幅度下降。在浙江,来势汹汹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很快被严格控制住。

  除了应对来势汹汹的SARS、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突发传染病疫情,李兰娟对浙江医疗界的改变还浸润在角角落落。对浙江人来说,现在看病求医还延续着李兰娟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

  长时的有益做法。

  比如每两年为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闲置的X光机、B超机等运转起来,病人病情得以早发现,医疗费用也在无形中降低了;此外,全面推进的浙江合作医疗,让更多病人下沉到基层的社区医院,这是现在全国都在推行的“分级诊疗”的雏形;现在拿着手机就能在浙江的医院看病,完成挂号、缴费、查看病历报告等功能,同样来源于她当年提出的“数字卫生”的发展。这让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成为了现实,让省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孤岛”成为历史。

  身处抗疫一线从未退缩

  在李兰娟与传染病的“抗战”中,和“非典”有关的片段令国人印象深刻。

  2003年4月19日傍晚,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接到杭州市卫生局的一个紧急电话,向她报告杭州市一医院有3位疑似输入“非典”病人。她放下电话后,立即召集了全省最好的传染病科医生,亲自率队到杭州市一医院进行会诊,经过认真诊断和分析化验等手段,于当晚10时左右确诊3位市民为“非典”病人。

  2003年4月20日凌晨,杭州市召开紧急会议。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李兰娟在会上果断地提出了一个大胆、超前又极易引起非议的决定:立即将确诊病人的亲属和所有接触者全部实施

  隔离观察,时任杭州市委书记对此表示赞同。于是,杭州出动了公安干警、医务人员,对曾经有“非典”患者居住的杭州上城区某公寓等相关居民小区进行了大范围的隔离居住,当天被隔离的人员多达1000多人。与此同时,杭州还在全国最早对药品经销单位控制出售发热药品,率先推出娱乐场所暂停营业等十项应急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因李兰娟在人工肝技术和抗击“非典”等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05年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李兰娟领衔,并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11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一举摘取了201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政协履职过程中,作为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立足于本职工作领域,所提提案都与预防传染病相关:推广乙肝防治“三免策略”,早日摘掉“乙肝大国”帽子;推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结核病防治研究成果,加快控制结核病疫情;推广艾滋病防治“90-90-90”综合示范,扭转艾滋病迅速上升势头,进入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快速通道。“国家应在财政与政策上加大对全人群免费健康体检的支持度,早筛查,早防治,将治疗传染病的药物纳入医保,减轻患者负担。我建议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

  设,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诊治能力。”李兰娟的提案还与基层医疗有关,除此之外,李兰娟曾提交过关于产科儿科建设、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的提案。提案中,她特别建议国家从多维度提升基层妇幼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传染病防治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但是任何时候,李兰娟都是迎难而上,这次同样如此。

  2020年2月1日下午,李兰娟带队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驰援武汉举行出征仪式。李兰娟说:“当前抗新冠病进入关键期,我们不能退缩,危重症病人抢救非常关键,浙江在抗击H7N9时,总结了一套经验。这次,浙江的危重症病人救治时,也用上了人工肝技术。浙江的经验应该应用到全国。这次去武汉,我们会把四抗二平衡这一套浙江经验带过去,希望武汉的危重症病人得到救治。”

  李兰娟在疫情中的贡献

  这次武汉的新冠状肺炎病毒,让我们认识了李兰娟院士,在非典期间早已熟知的钟南山院士,也许在平时,很多人在电视中或许看到更多的是那些影视歌的明星,只有国内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这些科学家,他们对于这个国家和这个社会的功劳和贡献有多么地惊人和伟大。

  李兰娟院士说:从这次疫情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人生导向,高薪留給才德兼备科研,军事人员,控制娱乐圈所谓的“明星”动则上千万的片酬,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

  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为,钟南山,军人,李院士以及在一线的所有人点赞

篇八:李兰娟抗疫事迹

  

  关于李兰娟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大全【精彩5篇】

  李兰娟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篇一

  李兰娟从一名赤脚医生成为一名院士,完全是自身勤奋努力的结果。李兰娟高中毕业后尽管自身成绩优异,但正赶上运动,于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尽管自身当时什么也不懂,她努力学习,学习经络,学习认识草药等,很快成为的百姓信任的优秀医生。后来被推荐上了大学,凭借努力,她成绩优异而留校,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儿子郑杰说“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但学习从不放松,儿子郑杰看到深夜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不但对自身如此要求,对丈夫也是严格要求,从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丈夫成为院士后,丈夫看一会电视,她会催着赶紧去看论文。

  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20XX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身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率先明确提出“封城“武汉疫情出现大爆发的时候,她和钟南山院士星夜驰奔武汉,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钟南山院士作出一系列重大判断以后,她率先明确提出武汉“封城”,郑杰认为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她的决策,不是一时之举,一方面是自身的专业,零一方面来源于自身抗“非典”经历。在抗击SARS时期,浙江省20XX年XX月出现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对患者所在的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外,李兰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为国家培养一流医学人才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身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于是,20XX年XX月25日,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李兰娟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篇二

  20XX年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趁虚而入,在人的体内大肆繁殖,破坏。于是全中国上下的人民联合在一起,抵抗着这病毒。

  在抗击病毒的无数人的举动,感动你和我,例如:钟南山、李兰娟……我今天就要介绍一下李兰娟。她今年73岁,是对抗疫情的主要人物之一。

  她在读书时,因家境清寒,没钱供她上学,因此一度想辍学,但在善良的班主任的帮助下把高中读完,却又遇上了“wenge”,但她对医学的渴望是无尽的,于是她放弃了有着二十四元月薪的工作不做,去做了“赤脚医生”。后来,她靠着自身的好口碑和无私为人民奉献的精神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继续深造,而她也靠自身创造出了很多耀眼的佳绩,如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当武汉的病情恶化的越来越严重后,她依然是一次又一次地申请去武汉。已经七十三岁的李兰娟院士,已经忘了自身已过古稀了,依然冲在战场的最前面了。

  除夕,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她却仅仅只吃了一盒饺子,就继续工作了。庆幸的是她们团队一共分离出五株新型冠状病毒株,其中两棵还十分适合于研究疫苗。李兰娟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分离到病毒,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当年SARS时走过来的,我们当年是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因此有很好的病毒分离经验,这也对我们这次的病毒分离有了极大的帮助。的确如此,20XX年时,声势汹涌的“非典”爆发,56岁的李兰娟,作为卫生厅厅长,对浙江省“非典”防治应对十分给力。后来在对SARS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竭力倡导,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要克制谨慎,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SARS十周年纪念时,医学跟踪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可见李兰娟院士她在医学界有着很深的造诣。

  李兰娟这位巾帼英雄,在人们选择逃离武汉时,她明知武汉情况的危险,却将生死置之度外,与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逆行而上,因为在她的眼里只有那些病人。

  在这场疫情抗击中,不止有钟南山,还有李兰娟,还有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尊重且依赖的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和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

  李兰娟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篇三

  敬爱的李兰娟奶奶:

  您好!

  通过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我认识了您,也一直在关注着您。您是我的老乡,更是我心中的“偶像”。

  过年期间,疫情突发,您从杭州火速赶往武汉。上一个小时您可能在准备过年,下一个分钟就和家人分离,立刻去疫情严重地区开始您的研究工作,而且还决定长期在武汉。您已经七十三岁,像您这样岁数的老人大多在家里养老了,您却是在一线和疫情做时间上的斗争,一天只能睡三个小时。您是我们的巾帼英雄,如果没有您和您的团队,情况会很糟糕。

  您呼吁:“我们年青一代要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祖国奉献的人以“偶像”,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身的国之栋梁!”这些话让我明白了“偶像”的真正意义。当国家有难时,应该倾尽全力去帮助,而不是平时的时候哗众取宠。

  在武汉您一定要保重身体,也祝贺您和您的团队研究出了两种药物。相信祖国和你们一定会打败病毒,给全国人民一个健康的春天。

  祝您能早日凯旋归来!

  此致

  敬礼!

  丁晨榆

  李兰娟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篇四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73岁的李兰娟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明确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XX年与非典、20XX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工作日志

  XX月18日,李兰娟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

  XX月20日上午,李兰娟与钟南山一起参加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

  XX月22日,李兰娟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

  XX月1日,李兰娟主动请缨带团队驰援武汉。

  XX月2日凌晨4:40,李兰娟带领团队抵达武汉,此后她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她是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女院士,73岁,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她说,这一次,她来当一个医生,没考虑过什么时候回家

  年夜饭是机场的饺子

  “妈,等你回来。

  ”XX月1日,李兰娟的儿子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同一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凌晨2点之后睡的。

  ”郑杰文章里的这个

  “她”,就是李兰娟。

  亲人难免挂心,然而为祖国奉献被李兰娟这一代人视作本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XX月24日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疫情关于会议。晚上9时许,她从北京返杭,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顿饺子。

  “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

  ”李兰娟相当豁达。

  不分昼夜救治患者

  立春——“不教胡马度阴山”XX月4日,立春这天,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新编研究成果。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效果。李兰娟说,“我们这次是来治病救人的,特别是要救治重症病人。

  ”抵达武汉后,李兰娟一刻也没停歇,听汇报、讨论诊疗方案,平均每天只睡三小时。而她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70多岁的老人,真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专家,基层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感慨。

  果敢冷静是自我要求

  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向果敢冷静。在抗击SARS时期,李兰娟对浙江的防治明确提出并采取了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该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十年后H7N9肆虐中国南方省份,李兰娟创造性将李氏人工肝用于重症H7N9救治,显著降低病死率。

  “作为感染科医生,控制传染病是我们的责任。

  ”李兰娟说。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作为国家级专家,她明确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

  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电视上,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

  李兰娟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篇五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XX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日,73岁的李院士要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700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

  治疗,有8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转出ICU;病区内还有4至5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多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2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19日新增确诊病例615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较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控制下来的。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日仅17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100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拐点’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拐点’”。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12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推荐访问: 李兰娟抗疫事迹 事迹 李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