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12篇

时间:2022-11-27 01:50: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12篇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2011年各地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及主要影响因素数据统计表地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亿元地区生产总居民平均每人教育现金消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12篇,供大家参考。

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12篇

篇一: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2011年各地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及主要影响因素数据统计表地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亿元地区生产总居民平均每人教育现金消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北京5200816251932018611712810115401603天津3023211307281355780885100224801683河北65211245157672405152354100881501843山西421791123755359372292102813101784内蒙古39069143598824817174041101347101307辽宁54409222267438375794101203101393吉林31982105688327497173914100486801453黑龙江373831258238345987102086201338上海549241919569234746128561101764701403江苏109322491102778988100565102305801757浙江7514232318855463133263998267301956安徽5647115300655968776910062230171福建40673175761837206291199340250185江西474431170282448843761669101327701872山东104794536185963765683100766102095河南85714269310393885446101794102017湖北4881619632265757569086101021901519湖南5408319669566595662686102565501536广东1227875321028105048592903101292501829广西456891172087464556181102805401795海南127272522668773456568100893801634重庆3187100113729194600910184850124四川684662102668805053418101595601465贵州3768657018434687248736101411901075云南4838893124630846262102318601049西藏778160583303322779100620201026陕西52946125127337426873231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霞(信息与计算科学201200000000)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地方财政

  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选取了5个影响指标作为方程的初始自变量,建立起了影响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线性回归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进行初步线性回归分析,以及利用逐步回归方法解决了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并对模型的异方差进行了检验和自相关性的检验,进而得到修正后的回归模型,并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到方程效果良好的结论,指出模型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同时给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字: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自相关。

  1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霞(信息与计算科学201200000000)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2012年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用于教育的预算支出21994亿元,达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16497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5.1%,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999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5498亿元。在全国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中,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约占94%,地方财政支出是财政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区财政的教育支出水平也差异明显。2011年人均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最低的湖南仅为819.99元,北京是湖南的3.14倍。为了研究影响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的数量规律,预测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起经济回归模型,。

  二、模型设定

  为了全面反映中国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选择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为被解释变量。根据对影响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主要因素的分析,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地区经济规模的代表;各地区居民对教育模式的需求,选择各地区“年末人口数量”作为代表。选择“居民平均每人教育现金消费”代表居民对教育质量的需求;选择居民教育消费价格指数作为价格变动影响的因素,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能力与意愿难以直接量化,选择“教育支出在地方支出中的比重”作为其代表。以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2011年31个省份的数据为样本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可以收集到数据。

  三、模型建立与求解

  鉴于数据的可获性以及影响的重要性,对于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主要选取了以下五个影响因素:地区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居民平均每人教育现金消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我们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公布的2011年31个省份为数据样本参考附录表[1],经过对这31个省份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设定“地区生产总值”为x1,年末人

  2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口数为x2,居民平均每人教育现金消费为x3,CPI为x4,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为x5,作为自变量;地方财政教育支出设为y,作为因变量。根据所选区的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居民平均每人教育现金消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五项指标,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01x12x23x34x45x5

  0:表示在没有任何因素影响下地方财政教育支出

  1:表示地区生产总值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

  2:表示年末人口数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

  3:表示居民平均每人教育现金消费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

  4:表示CPI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

  5:表示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

  u:随机扰动项

  3.1最小二乘法对一般形式多元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理论基础:设随机变量y与随机变量x1,x2,„,xp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y01x12x2„+pxp+u

  u是随机扰动项,与一元回归一样,随机扰动项我们常假定:

  E(u)02var(u)

  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如果我们可以获得n组观测数据,则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矩阵形式表示为:

  YXU

  其中

  y1yY2yn

  X

  1x111x211xn1

  x12x1px22x2pxn2xnp

  

  01p

  u1uU2un

  ˆ,ˆ,„,ˆ,最小二乘法就是寻找参数0,1,2,„,p的估计值120

  3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ˆp

  ,使离差平方和

  n

  Q

  (

  0

  ,

  1

  ,

  2

  ,„,

  ˆ,ˆ,ˆ,„,p)=(yi01xi12xi2pxip)2达到极小,即寻找120i1ˆ满足:

  p

  Q(0,1,2,„,p)=(yi01xi12xi2pxip)2

  n

  =min

  0,1p

  (y

  i1

  n

  i1

  i

  01xi12xi2pxip)2(3.1)

  ˆ,ˆ,„,ˆ,ˆ就称为回归系数,,,„,依照(3.1)式中求出的120120p

  p的最小二乘估计。

  ˆ,ˆ,ˆ,„,ˆ是一个极值问题。由于Q是关于,从(3.1)式中求出0120p

  1,2,„,p的非负二次函数,因而它的最小值总存在的。根据微积分中求ˆ,ˆ,„,ˆ,ˆ应满足下列方程组:极值原理,

  0

  12

  p

  Qˆˆˆ2(yi01xi1pxip)00Qˆˆˆ2(yi01xi1ipxip)xi101Qˆˆxˆx)x02(yi01i1ipipipˆP

  以上方程组经过整理后,得到矩阵形式表示的正规方程组为:

  ˆ)0X(YX

  1ˆXY,当(XX)移项得:X存在时,可得到回归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为:X

  `1ˆ(XX)XY

  四、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利用SPSS(19.0)采用进入法计算出的回归参数估计结果如下表:

  ModelSummaryAdjustedRModel1R.979

  ab

  Std.ErroroftheEstimateDurbin-Watson1.908

  RSquare.958

  Square.950

  61.60490

  4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ModelSummaryAdjustedRModel1R.979

  a

  b

  Std.ErroroftheEstimateDurbin-Watson1.908

  RSquare.958

  Square.950

  61.60490

  a.Predictors:(Constant),x5,x3,x4,x1,x2b.DependentVariable:y

  表1模型拟合优度表

  ANOVAModel1RegressionResidualTotalSumofSquares2179849.62094879.1002274728.721df

  b

  MeanSquare52530435969.9243795.164

  F114.875

  Sig..000

  a

  a.Predictors:(Constant),x5,x3,x4,x1,x2b.DependentVariable:y

  表2模型F值检验表

  Coefficients

  a

  Standardized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Model1(Constant)x1x2x3x4x5a.DependentVariable:yB-1794.542.014.033.00318.358296.100Std.Error1181.234.002.008.01011.542489.849.681.329.015.070.030CoefficientsBetat-1.5198.2793.992.3251.591.604Sig..141.000.001.748.124.551

  表3回归参数估计结果表由上表1、2、3知该回归模型为:

  y1794.5420.014x10.033x20.003x318.358x4296.1x5u

  (1181.234)(0.002)(0.008)(0.01)(11.542)(489.949)t=(-1.519)(8.279)(3.992)(0.325)(1.591)(0.604)

  R20.979

  2

  R0.958F=114.875

  该模型可初步通过经济意义上的检验,系数符号均符合经济意义,并且我们

  5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发现出了模型的F值大于其临界值,说明5个变量联合起来对模型有显著影响,同时R20.979,R0.958,由此可得该模型的拟合度很好。但是部分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不能通过,我们猜测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使得其他因素的影响的准确度受到了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

  2

  1.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

  4-1.1多重共线性检验

  利用SPSS(19.0)计算出各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如下表4所示:

  Correlationsx1x1PearsonCorrelationSig.(2-tailed)Nx2PearsonCorrelationSig.(2-tailed)Nx3PearsonCorrelationSig.(2-tailed)Nx4PearsonCorrelationSig.(2-tailed)Nx5PearsonCorrelationSig.(2-tailed)N31.842

  **

  x21.842

  **

  x3.026.89131-.157.40031311

  x4-.242.19031-.105.57431-.290.11331311

  x5.543

  **

  .000311

  .00231.518

  **

  .00031.026.89131-.242.19031.543

  **

  .00331.132.48131-.176.344

  -.157.40031-.105.57431.518

  **

  -.290.11331.132.48131

  31-.176.34431

  311

  .00231

  .00331

  31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

  表4各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矩阵看出x1与x2、x5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系数,显然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4-1.2多重共线性修正利用SPSS(19.0)软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修正,输出的参数回归结果如下表5所示,其余结果表见附录表所示:

  Coefficients

  a

  6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Standardized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Model1(Constant)x12(Constant)x1x2a.DependentVariable:yB164.256.020117.074.014.035Std.Error23.552.00120.714.002.008.663.350.958CoefficientsBetat6.97418.0175.6528.7734.631Sig..000.000.000.000.000

  表5共线性后修正后的模型参数回归结果表多重共线性修正后的回归模型为:

  ˆ117.047+0.014x1+0.035x2+y

  (20.714)(0.002)(0.008)t=(5.652)(8.773)(4.631)

  R2=0.954

  2

  R=0.95F=287.471

  模型修正多重共线性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R2=0.954,并且整个回归模型是显著的,每个自变量的t检验也是较为显著。所以接下来我们考虑到模型可能存在自相关与异方差,所以我们又对模型进行了异方差与自相关的检验与修正。

  2.异方差检验与修正

  4-2.1等级相关系数检验利用SPSS(19.0)软件对消除多重共线性后的模型进行等级相关系数检验,检验表如下表6所示:

  CorrelationssSpearman'srhosCorrelationCoefficientSig.(2-tailed)Nx1CorrelationCoefficientSig.(2-tailed)Nx2CorrelationCoefficient7.24731-.271.31.807

  **

  x1-.215

  x2-.271

  1.000

  .31-.215

  .247311.000

  .14131.807

  **

  .000311.000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Sig.(2-tailed)N

  .14131

  .00031

  .31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

  表6等级相关系数检验表由上表6可得,残差绝对值与自变量x1、x2的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rs,x1=-0.215,且P值分别为:0.247,0.141,我们可认为残差绝对值与自变量x1、rs,x2=-0.271,

  x2不显著相关,所以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8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3.1自相关检验与修正

  3-3.1DW检验由修正多重共线性后的模型回归表知道DW=2.077,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查DW表知道,当n=31,k=2时,得到上临界值dL=1.297,下临界值dU=1.570。所以

  dL<DW<4-dU,所以该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3-3.2图示法检验

  利用SPSS(19.0)画出et1与et的散点图,输出结果图如下图1所示:

  图1et1与et散点图由et1与et的散点图大致看出大部分点无规律的分布在第一、二、三、四象限中,所以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序列自相关。经过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的修正与异方差及其自相关的检验后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如下:

  ˆ117.047+0.014x1+0.035x2+y

  (20.714)(0.002)(0.008)t=(5.652)(8.773)(4.631)

  9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2

  R2=0.954

  R=0.95F=287.471

  由最终的回归模型可知,模型在不存在自相关与异方差下,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并且模型的回归检验显著,说明2个变量联合起来对模型有显著的影响,模型的回归系数检验也是显著的,说明2个变量对分别对模型有显著的影响,所以我们得到了较好的回归效果。

  五模型结果解释及推广

  5.1模型结果解释拟合优度:由模型结果估计表的数据可知:R2=0.954,修正的可决系数

  2

  R=0.95,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很好。

  F检验:针对H0:1=2=0,给定=5%显著水平下,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2,和n-k=28的临界值F(2,28)=19.5,由回归表得到F=287.471>F(2,28),所以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地区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数x2”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有显著性影x1”响。t检验:分别对H0:j=0(j=1,2),给定=5%显著水平下,查t分布表查

  ˆ对应的t统ˆ、出自由度为n-k=28临界值为2.048,由回归表5中数据可得21

  计量分别8.773、4.631,其绝对值均大于临界值2.048,这说明应该分别拒绝,也就是说,当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区H0:j=0(j=1,2)生产总值x1”、“年末人口数x2”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显著。由最终回归模型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时,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就平均增加0.014亿元,当年末人口数每增加1万人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教育支出就平均增加0.035亿元。在其他假定变量不增加时,地方政府也会支出教育费用117.047亿元,但是这个常数项对模型的解释程度较低,以上的的回归结果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现实中的定性分析结果一致。5.2模型的推广多元回归模型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有许多重要的应用,本文利用多元回归解决了中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问题,在实际的经济社会中多元回归的应用比较广泛。在分析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的经济现象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会很好的解决一些现实的经济现象。

  10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六问题的思考及政策建议

  6.1问题思考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以及宏观的经济环境对全国的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我们得知,无论如何变幻因素的组合,地区生产总值的精确程度始终最高,拟合程度也基本都是最好的,其次是年末人口数,因为这些都与宏观经济发展速度以及人均收入情况息息相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经济的最基本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教育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呈现由经济社会边缘向经济社会中心发展的趋势;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充足、公平、有效的教育财政制度,避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基本均等的教育机会,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目前,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和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两方面指标考察一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从整体水平上看,在其他国家教育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时,中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这充分说明在其他国家不断增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的同时,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却在相对下降。6.2政策建议由教育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所以财政教育的支出就起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模型可得提高地方的生产总值进而就能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就能提高我国的教育能力,所以一个国家的GDP是提高教育支出的必然一点,还有就是继续进行计划生育。因此加大对教育支出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财政性教育,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11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七参考文献

  [1]何晓群、刘文卿编著.应用回归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何晓群.回归分析与经济数据建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庞浩.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4]韩爽、韩继深.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J].经济师,2010(3):6~9.

  12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附录:

  表12011年各地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及主要影响因素数据统计表居民平均每地方财政地区生产总年末人口居民消费人教育现金教育支出价格指数值x1/(亿数x2/(万地区消费x3(元/y/(亿元)x4元)人)人)北京520.0816251.932018.61171.28101.154天津302.3211307.2813557808.85100.2248河北652.1124515.767240.51523.54100.8815山西421.7911237.553593722.92102.8131内蒙古390.6914359.882481.71740.41101.3471辽宁544.0922226.74383757.94101.2031吉林319.8210568.832749.71739.14100.4868黑龙江373.83125823834598.7102.0862上海549.2419195.692347.461285.61101.7647江苏1093.2249110.277898.81005.65102.3058浙江751.4232318.8554631332.6399.82673安徽564.7115300.655968776.9100.6223福建406.7317576.183720629.1199.34025江西474.4311702.824488.437616.69101.3277山东1047.945361.859637656.83100.7661河南857.1426931.039388544.6101.7941湖北488.1619632.265757.5690.86101.0219湖南540.8319669.566595.6626.86102.5655广东1227.8753210.2810504.85929.03101.2925广西456.8911720.874645561.81102.8054海南127.272522.66877.34565.68100.8938重庆318.710011.372919460.09101.8485四川684.6621026.688050534.18101.5956贵州376.865701.843468.72487.36101.4119云南4838893.124630.8462.62102.3186西藏77.81605.83303.3227.79100.6202陕西529.4612512.733742.6873.23101.6574甘肃284.335020.372564.19447.01104.3724青海130.111607.44568.17328.25103.2631宁夏103.022102.21639.45566.71102.2149新疆399.86610.052208.71514.57102.8153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x5/%0.16030.16830.18430.17840.13070.13930.14530.13380.14030.17570.19560.1710.1850.18720.20950.20170.15190.15360.18290.17950.16340.1240.14650.10750.10490.10260.18070.15870.13450.14590.175

  13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表2逐步回归的模型拟合优度表

  ModelSummaryAdjustedRModel12R.958.977

  ac

  Std.ErroroftheEstimateDurbin-Watson

  RSquare.918.954

  Square.915.950

  80.2065161.422462.077

  b

  a.Predictors:(Constant),x1b.Predictors:(Constant),x1,x2c.DependentVariable:y

  表3逐步回归各个模型F检验表

  ANOVAModel1RegressionResidualTotal2RegressionResidualTotalSumofSquares2088169.276186559.4442274728.7212169092.613105636.1082274728.721df12930228301084546.3063772.718287.471.000

  bc

  MeanSquare2088169.2766433.084

  F324.598

  Sig..000

  a

  a.Predictors:(Constant),x1b.Predictors:(Constant),x1,x2c.DependentVariable:y

  14

  应用回归分析课程论文

  表4逐步回归系数估计结果表

  ExcludedVariables

  c

  CollinearityPartialModel1x2x3x4x52x3x4x5BetaIn.350

  a

  StatisticsTolerance.290.999.942.705.890.908.692

  t4.631-1.1411.884.894.0541.549.544

  Sig..000.263.070.379.957.133.591

  Correlation.659-.211.335.167.010.286.104

  -.060.099.057.002.065.027

  a

  a

  a

  b

  b

  b

  a.PredictorsintheModel:(Constant),x1b.PredictorsintheModel:(Constant),x1,x2c.DependentVariable:y

  15

  

篇二: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

  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2020/3/27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图表见ppt第十四张

  (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

  从表l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图表见ppt第十六、十七张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2020/3/27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

  图表见ppt第23、24张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2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资料:我国的近年来的教育改革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对于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补充资料:(三)教育支出体制改革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这一改革举措的推出,引发了一场这种模式是否合理的争论。要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就必须对教育支出的性质进行分析。

  教育是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产品,接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因而也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从这点来看,教育是可以由微观主体来提供的,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们可以花钱购买这种服务。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要求政府介入参与教育服务的提供。综合地讲,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出于收入分配的考虑。收入分配不均等密切关联到教育投资的不均等,而不均等的教育则会延续不均等收入的现象,相比之下,较为均等的教育投入分布有助于降低收入的不均等。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改变社会的收入不公平现象,而且这种改变是长久的。

  第二,教育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外在性(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

  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将造成市场主体过度地从事具有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或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的一面。不仅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提高而受益。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的这种外在收益就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的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低于社会期望水平。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基于教育的这种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经费一部分应由政府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我国大学教育经费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的。

  2.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

  图表见ppt第28张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星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及教育经费架次结构失调,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与效益。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对中国1997年教育投入效益的评估,当年中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中国的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投资收益率均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为,而中国只有.

  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总量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再加上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同时,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布不够合理,所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规模偏小,且教育

  2020/3/27

  资源使用效益低下,似的学校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和人文发展指数都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不完善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工龄重于教育程度的工资分配制度,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特别是大量高级人才外流,使得投入最大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益甚微等,这些都是教育投资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教育占GDP比重过低。

  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据了解,2006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和%。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二)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发达国家为%,欠发达国家为%。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美国为%,是中国的倍;俄罗斯为%,是中国的倍;巴西为%,是中国的倍;日本为%,韩国为%。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三)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和%,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和%,比1997年下降了和个百分点。即使到2009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仅为%,尚未达到1996年占比%的水平。

  (四)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由表2可以看到,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不仅教育经费的总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拨备只占到一小部分。对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虽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总额相较于东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区,不仅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经费完全依靠中央拨备。

  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五)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而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从收益率的角度讲,我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应继续大力支持。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2020/3/27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

  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20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大致是%,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乃至GDP的比重。

  教育财政支出/GDP=

  (教育财政支出/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支出/GDP)

  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较于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从一定角度上说明,我国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增长速度较慢。教育虽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达不到教科文组织6%的GDP占比,也应以先期4%的占比为目标,尽量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但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3.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

  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4.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

  (1)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差距。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都有很大增加,各省份的教育设施,教育水平都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很严重。这对我国教育乃至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对西部的教育资金支出,努力改善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设施比较差,教育条件相当落后,优秀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在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并没有多大的缩小,而教育的落后将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的增收致富。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首先,应该主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重点扶持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第三,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将资金有重点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督管理。

  (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基础教育。

  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高等教育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因此公共资源应更多配置在基础教育。有必要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前文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率大约是高等教育的四倍。况且目前我国文盲率偏高,更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

  解决好教育支出能够达到占GDP4%的问题,根本途径只能是政府部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改变和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现在

  2020/3/27

  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经费缺口发行长期教育国债、发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税收中的比重等等

  

篇三: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义务教育支出效率评价及财政分权影响

  TheEvaluationontheEfficiencyofCompulsory

  EducationExpenditure

  andtheImpactofFiscalDecentralization

  KangJianying1,TianRu2

  (1.EconomicsandManagementCollege,Henan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453007;

  2.BaodingMunicipalPartySchoolofC.P.C,Baoding,

  Hebei072002)

  :ByusingtheDEAmodel,thispaperevaluatedtheefficiencyofcompulsoryeducationexpenditureandfoundthattheefficiencyofcentralandwesternregionsishigherthanthatoftheeasternregion.Besides,itisalsodiscoveredthatthefiscaldecentralizationplayadifferentroleincompulsoryeducationefficiencyofthedifferentregions.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财政分权的基础上进行了教育财政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均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

  但是,教育改革也导致了区域间义务教育投入不均的现象。同时,随着学龄人口的变化,乡村内部和城市内部的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学校招生数量萎缩,而部分学校

  在择校热的驱动下却爆满为患。市场机制、政府决策机制和人口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得整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教育经费在总体规模不足的情况下却存在着冗余和浪费现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象

  不仅给国家财力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已经影响到贫困地区和家庭对教育资源的获取机会,影响到了基础人力资本的积累。因此,在注重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同时,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

  效率也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理论回顾

  财政分权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可以追溯到

  Stigler(1957)、Tibout(1956)、Buchanan(1965)、Oates(1972)等人的有关理论。认为地方政府较中央政府更了解本

  地居民偏好居民可以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自由选择

  公共产品,促使地方政府通过竞争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

  等方面的社会福利水平。其中Zhuravskaya(2000)以俄罗斯

  1992—1997年间多个城市的教育支出比重为例,研究其分权所带来的影响,发现分权对教育支出起到促进作用。①Letelier(2001)曾用DEA模型实证研究了多个国家财政分权对公共卫生和教育支出效率的影响,认为分权提高了教育投入的效率,而对卫生支出效率影响不大。②但也有大量的学者认为,地方政府为了吸弓

  要素的流入,会竞相削减税率(ZodrowandMieszkowski,1986),

  ③同时溢出效应和地方政府的非合作行为也使得公共品的供给偏离

  最优水平(Cremer,MarchandandPastieau,1997)。④另外,在地方政府缺乏问责制时,地方官员在高强度的经济激励下将会

  出现腐败,区域间的保护主义和政府也会被既定利益集团所俘虏(Ruben和Zhuravskaya,2004),致使政府官员的任职目标偏离追

  求公平与效率的目标。⑤

  针对中国财政分权对公共支出的影响,Li和Zhou(2005)认为,由于科教文卫投资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在以GDP考

  核为主的官员晋升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忽视科教文卫投资、偏向基本建设投资的制度激励。⑥张军(2006)和张晏、傅勇(2007)也认为,因为政治分权与经济分权的分离,地方政府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公共支出结构主要倾向于在短期内能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效果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相对轻视居民福利支出。⑦⑧另外,乔宝云、范剑勇(2005)以1978年以来的财政分权改革与我国小学义务教育的案例,发现财政分权并没有增加小学义务教育的有

  效供给。⑨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由于案例和经济指标的选取方式不同所得结论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另外,有关分权对公共支出效率的影响分析也大都局限于从宏观支出结构的角度考虑,而针对教育内部经费的使用效率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主要从教育经费的微观使用效率出发,研究财政分权对各地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影

  响。

  二、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DEA分析针对教育效率的研究一般有两种度量方式:一是技术角度,

  即在既定的投入水平下如何实现教育产出的最大化,称之为技术效率;二是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研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组合与配置状态来实现居民的效用最大化,称之为配置效率。鉴于个人效用的难以量化,配置效率的研究受到诸多限制。

  关于技术效率的分析,王善迈(1997)、王磊(2004)从微观层次上进行探讨,以教育过程中的投入与学生数量的直接产出对比来分析教育支出效率的高低。⑩11Hanushek(2003)则用学生标准

  化考试成绩代表学生产出(质量),研究不同投入形式与学生质量的

  关系,通过变化投入产出的对比反映教育支出的效率

  12。

  笔者用DEA数据包络线的方法,以王善迈等的技术效率为研究

  对象,从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出发,以生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

  和基建经费指标作为投入指标,用在校生作为产出指标来衡量各

  地区教育支出的效率。有关DEA的方法笔者不做过多论述。各地

  

篇四: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冯媛财政基础教育支出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11邢会高素英张利涛王雅洁高等教育公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相关性实证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第39张静段宝霞我国教育投资不平等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卢晓旭陆玉麒周永博袁宗金我国教育经费区域差异及教育公平演进研究江苏教育研究

  我国财政支出——教育支出

  摘要:教育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项目。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支出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经费区域分配等一系列不合理,导致我国教育发展受阻。整体国民素质难以更进一步、更快提高。进一步合理化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才能更快更有效的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键字:教育支出规模支出结构三级支出分配区域比例

  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2011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会议上指出,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大幅增长,已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2010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当于公共财政收入的17.6%。教育事业是我国人才战略的基础,由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及其规模和结构则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源泉,是当今乃至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所在,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有竞争力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由于教育有较大的外部性,如果依靠市场提供,那这种外在收益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肯定会低于期望水平。因此,这种支出必须有政府的介入。由于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政府必须确保教育投入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均等的教育机会,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等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进一步合理调整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经费区域分配比例。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

  一、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是,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部经费60%以上,每年均大幅增长,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4%左右。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虽然随着我国GDP的增长,财政教育支出也在不断增长,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由年的3573.36亿元,但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只从1993年的2.51%增加到2002年的3.41%,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见表1),始终没有根本性突破。从国际来看,我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根据1999年《世界科技发展报告》的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在6%以上,而美国更是高达7.7%,但到2007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2.85%,远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992-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其占GDP的比例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综合我国最近几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其占GDP的比例同不同水平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家生产总值的比例相比较,就会发现我国处在低收入国家水平。这和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排名的情况是相悖的。这足以说明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偏低。近二十年来,多数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稳定在5%左右,不少发展中国家该比例也在4%以上。尽管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政府投入不足则是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二、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只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分布的级次结构。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教育投资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的意义就十分重大。然而我国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并不合理,尤其是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存在一定问题,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改善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已经成为关系我国到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一般呈金字塔形,即初等教育最高,其次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投资比例最低。从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初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40%以上,可见各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中等教育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30%左右,发达国家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而高等教育所占比例最小,为

  17%~18%左右。与世界相比我国教育投资结构明显不符合金字塔结构。世界各国类型国家(1995)和中国三级教育人均教育经费的对比(以小学生人均经费为1)国家类型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世界平均中国(全部教育经费)1996年2001年2004年1:2.6:21.61:2.0:17.11:1.6:10.6初级:中级:高级1:2.7:12.81:1.2:2.91:1.5:2.21:2.7:3.0

  资料来源:1.国际数据根据《1998年世界发展指标》,90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中国1996年、2001年、2004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很显然,我国过分注重高级教育而忽视了初、中级教育。初、中级教育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初、中级教育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所以更的依靠政府的投入。初、中级教育是基础性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广大劳动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这就更加要求我国对基础性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扩大。三、教育经费区域分配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我国人口分布极为不均匀。这一条件导致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必然导致我国的教育投资存在区域上的不均衡。引起教育投资不均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城乡差异。教育的城乡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核心。在我国城乡二元制的制度条件下,城乡经济差距很难消除。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城乡教育投资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均衡性。1996-2007年教育经费省际差异基尼系数

  1997-2000年全国基础教育各级学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及所占比例(单位:万元,%)

  从上面第一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经费省际基尼系数基本都超过了0.3。而通常把基尼系数的警戒线界定0.4,由此我国省际教育经费差距很大了。从上面第二张图中,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上所述,我们得出我国教育经费区域差距很大。这造成我国的教育的不公平性。因而政府在财政支出亟待合理化,以消除达到教育经费区域分配的不合理目的。

  结论

  从我国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经费区域分配三个方面的现状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教育支出规模、结构和经费区域分配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受阻。这些严重影响到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性教育支出投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以及均衡教育经费区域分配。由于我国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力度更应该加大、优化教育结构。教育的意义在于为经济转型提供高素质人才。这有助于促进经济的转型,从而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经费区域分配的合理化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性,财政的公共支出有着重要的责任就是促进社会的公平,促使社会的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八版。

  2.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六版。3.冯媛,《财政基础教育支出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11期。4.邢会,高素英,张利涛,王雅洁,《高等教育公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相关性实证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第39卷,第3期。5.张静,段宝霞,《我国教育投资不平等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6期。6.卢晓旭,陆玉麒,周永博,袁宗金,《我国教育经费区域差异及教育公平演进研究》,江苏教育研究。7.金莲,《中国西部农村的教育经费与教育成就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8.刘华,《优化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12期。9.孙德梅,《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与政府各级教育投入关系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2006年02期。10.蒋抒博,《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特区经济,2005年11期。

  

篇五: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2013年为例我国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全国普通小学为690177元普通初中为925837元普通高等学校为844814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878464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559172其中高等教育中的生均投入高于基础教育的2倍比职业教育高17普通初中为298375元普通高等学校则为274201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357825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789907元普通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间差距近4倍左右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随着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政教育支出规模

  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称为衡量一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重

  要标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财

  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公共教育支出所占

  GDP的

  百分比一直以来是各个国家衡量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重视程度。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可以得知:我国财政教育的支出规模随

  着GDP的增长也呈现出来连续增加。通过查阅数据来看,财政教育

  支出由1993年的86776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44882200万

  元。由此,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还从侧面了解到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但是我国的财政教

  育支出占

  GDP的比重略有偏低,至U2007

  年才突破百分之三,,至2010年,该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

  重也只有3.66%,而后2011年的3.49%则反映出该规模略有下降,

  尽管占比在2012年达到了4%但根OECDI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

  GDF的统计发现我国远低于其5%勺水平。

  (二)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现状分析。各级政府之间教育经

  费分配的结构,高中初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按地理区域划分

  的分配结构这三点是构成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

  从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在各级次政府之间的配置来分析,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中央和地方两级,其中地方的教育经费投入还可分为省市乡镇四级政府。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2011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238692936万元,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0000万元,中央为4100000万元,占全部比例的7.9%,地方为47510000万元,所占比例92.1%。从数据上得出,地方政府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全部经费的绝大部分。

  二、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虽然不断增长,但其数额仍然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不断增长。199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867.76亿元,到2013年达到24488.22元,即使剔除物价水平的影响,其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是,按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勺百分比计算(见表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明显较低,与GDP勺增长水平不相适应。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有待跟进。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之所以偏低,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GDP为导向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在现阶段,各级政府仍把经济增长作为其追求的最大绩效,由此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招商引资,以一系列减税政策来吸引投资。(二)财政教育支出级次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财政的支出级次在结构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教育经费投入在基础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分配上出现了“倒挂”。其中高等教育得到了财政教育经费的过分倾斜,对

  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力度则严重过低。

  以2013年为例,我国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

  全国普通小学为6901.77元,普通初中为9258.37元,普通高等学

  校为8448.14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8784.64元,全国普通高等

  学校为15591.72元,其中高等教育中的生均投入高于基础教育的2

  倍,比职业教育高1.7倍左右。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在生均方

  面,普通小学则为2068.47元,普通初中为2983.75元,普通高等

  学校则为2742.01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3578.25元,全国普

  通高等学校为7899.07元,普通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间差距近4倍

  左右。

  (三)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在做决定时保持

  着一定的惯性,忽视了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教育的公共产品属

  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段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

  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

  80%左右,而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勺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岀—

  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匿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

  三、优化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勺对策分析由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

  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增加教育的投入,提高优化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深刻认识到政府在教育财政的投入力度上占主体地位,稳定教育经费的来源与途径。首先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认识到政府在财政投入中优先保证对教育的投入。其次,对教育的投入进行法律层面

  上的调控,从法律角度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把教育支出占GDP勺比重作为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财政教育的支出水平,优化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逐步理顺政府的教育支出与民间教育支出之间的关系。首先按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区分教育的社会受益程度的高低,采取相对应的投资方法。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应采取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办模式,由各级次政府承担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对普通高等教育.可以按照“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兴办模式,把民间联系起来,从而共同承担相应的投资任务。在农村级次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基础上,在制度上保障民办学的利益,运用现有教育财政的示范与导向作用。是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

  (三)国家应该赋予和扩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经费预算编制上的权限。由政府直接向高等学校拨款的方式,改为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即将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行政部门,促进教育贝才权与事权的统一。这样有利于促进政府教育拨款与教育发展的财力需求相协调,同时引人绩效预算,对高等学校的所有拨款使用的效益、效率和质虽进行评估,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篇六: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姓名:学号:联系方式:

  (注: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

  中、高几个层次的。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

  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图表见ppt第十四张(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

  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从表l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图表见ppt第十六、十七张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

  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图表见ppt第23、24张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

  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资料:我国的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补充资料:(三)教育支出体制改革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

  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

  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这一改革举措的推出,引发了一场这种模式是否合理的争论。要理解这一问

  题的实质,就必须对教育支出的性质进行分析。

  教育是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产品,接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

  因而也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从这点来看,教育是可以由微观主体来提供的,需

  要接受教育的人们可以花钱购买这种服务。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

  质,这就要求政府介入参与教育服务的提供。综合地讲,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主要

  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出于收入分配的考虑。收入分配不均等密切关联到教育投资的不均等,

  而不均等的教育则会延续不均等收入的现象,相比之下,较为均等的教育投入分

  布有助于降低收入的不均等。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改变社会的收入不公平现

  象,而且这种改变是长久的。

  第二,教育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外在性(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

  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

  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将造成市场主体过度地从事具有

  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或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

  动,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的一面。不仅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

  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提高而受益。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

  的这种外在收益就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的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

  低于社会期望水平。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基于教育的这种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经费一部分应由政府

  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我国大学教育经费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这一

  原则进行的。

  2.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图表见ppt第28张(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星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及教育经费架次结构失调,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与效益。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对中国1997年教育投入效益的评估,当年中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中国的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投资收益率均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1.4,世界平均水平为10.7,而中国只有5.05.

  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总量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再加上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同时,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布不够合理,所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规模偏小,且教育

  资源使用效益低下,似的学校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和人文发展指数都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不完善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工龄重于教育程度的工资分配制度,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特别是大量高级人才外流,使得投入最大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益甚微等,这些都是教育投资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教育占GDP比重过低。

  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据了解,2006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01%、3.32%、3.48%和3.67%。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二)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三)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0%,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7%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个百分点。即使到2009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仅为16.37%,尚未达到1996年占比21.06%的水平。

  (四)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

  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

  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由表2可以看到,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不仅教育经费的总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拨备只占到一小部分。对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虽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总额相较于东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区,不仅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经费完全依靠中央拨备。

  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五)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而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从收益率的角度讲,我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应继续大力支持。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

  增加。

  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20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大致是20.8%,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乃至GDP的比

  重。

  教育财政支出/GDP=(教育财政支出/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支出/GDP)

  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较于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从一定角度上说明,我国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增长速度较慢。教育虽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达不到教科文组织6%的GDP占比,也应以先期4%的占比为目标,尽量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但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3.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4.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

  (1)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差距。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都有很大增加,各省份的教育设施,

  教育水平都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很严重。这对我国教育乃至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对西部的教育资金支出,努力改善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设施比较差,教育条件相当

  落后,优秀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在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并没有多大的缩小,

  而教育的落后将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的增收致富。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首先,应该主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重点扶持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第三,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将资金有重点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督管理。

  (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基础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高

  等教育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因此公共资源应更多配置在基础教育。有必要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前文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率大约是高等教育的四倍。况且目前我国文盲率偏高,更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

  解决好教育支出能够达到占GDP4%的问题,根本途径只能是政府部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改变和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经费缺口发行长期教育国债、发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税收中的比重等等

  

篇七: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纷纷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我们知道: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太合理。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现在已经是2006年,分析我国1993-2002十年的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实际情况离目标相距甚远。虽然从96年开始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缓慢上升,但是如果从计划应投资金与实际所投资金方面分析,2000-2002年全国计划投入的教育资金为11662.938亿元,实际投入的教育资金为9192.98亿元。这就意味着三年间政府欠下的短缺额达到了2469.958亿元,无形中使我国几亿贫困儿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在15%以下、20%、30-40%、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应达到2%、3%、4-5%、5-6%。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还严重偏低。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

  比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1/10。联合国教育官员曾说到:“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话虽难听却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初、中、高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

  一、我国初、中、高等教育分别占教育支出的比重。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初、中、高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太大,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为:初等:中等:高等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相差较大的。与美国相比,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的越位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二、我国教育支出的地区分布情况。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布结构来看,我国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中、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级差距日益增大。2002-2007年,东部三市(北京、天津、上海)与西部五省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7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

  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了3.39倍;在此期间,东西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从2.8倍扩大到3.73倍,人均教育支出从3.71倍扩大到3.88倍;从城乡比较来看,东部人均消费水平从1995年的1.9倍扩大到2.347倍,教育支出方面的差距从1.87倍扩大到2.97倍,西部的差距更大。

  由此可见,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村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教育问题,在这方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西部的开发、德国东部的十年建设等,他们成功的财政教育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的对策

  首先,继续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经济学家历以宁等人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07-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而目前我国只达到了3%。

  因此,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安排预算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的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提高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规范经费管理。

  我国的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预算外的财政收入由各地区各部门自收自支,这为不规范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在财政教育经费支出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算外的政府收入分散在各级政府手里,使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只有预算内的收入;第二,不纳入预算内的收入由于缺乏监督、管理混乱,使得本应用在教育上的支出被以各种借口挪用。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监督、集中权力、量化管理、建立明晰的账目并定期公布。

  三、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文盲率还很高,人均GDP也很低,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且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效率低的部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使社会不公平加剧。因此,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时,应把教育经费更多的投入到初中等教育中,当然,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逐步实行完全的义务教育。应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

  

篇八: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说明税收改革虽然从总量上促进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增长但由于地域间城乡间初中经费的分类与总体支出存在巨大差距加之规模效益的递减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省份小学初中教育经费效率的贡献系数分别为08464257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缓解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紧张局面起到了有效作用并且专项转移支付的方法也有效地促进教育经费项目的优化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义务教育支出效率评价及财政分权影响

  TheEvaluationontheEfficiencyofCompulsory

  EducationExpenditure

  andtheImpactofFiscalDecentralization

  KangJianying1,TianRu2

  (1.EconomicsandManagementCollege,Henan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453007;

  2.BaodingMunicipalPartySchoolofC.P.C,Baoding,

  Hebei072002)

  :ByusingtheDEAmodel,thispaperevaluatedtheefficiencyofcompulsoryeducationexpenditureandfoundthattheefficiencyofcentralandwesternregionsishigherthanthatoftheeasternregion.Besides,itisalsodiscoveredthatthefiscaldecentralizationplayadifferentroleincompulsoryeducationefficiencyofthedifferentregions.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财政分权的基础上进行了教育财政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均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

  但是,教育改革也导致了区域间义务教育投入不均的现象。同时,随着学龄人口的变化,乡村内部和城市内部的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学校招生数量萎缩,而部分学校

  在择校热的驱动下却爆满为患。市场机制、政府决策机制和人口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得整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教育经费在总体规模不足的情况下却存在着冗余和浪费现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象

  不仅给国家财力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已经影响到贫困地区和家庭对教育资源的获取机会,影响到了基础人力资本的积累。因此,在注重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同时,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

  效率也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理论回顾

  财政分权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可以追溯到

  Stigler(1957)、Tibout(1956)、Buchanan(1965)、Oates(1972)等人的有关理论。认为地方政府较中央政府更了解本

  地居民偏好居民可以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自由选择

  公共产品,促使地方政府通过竞争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

  等方面的社会福利水平。其中Zhuravskaya(2000)以俄罗斯

  1992—1997年间多个城市的教育支出比重为例,研究其分权所带来的影响,发现分权对教育支出起到促进作用。①Letelier(2001)曾用DEA模型实证研究了多个国家财政分权对公共卫生和教育支出效率的影响,认为分权提高了教育投入的效率,而对卫生支出效率影响不大。②但也有大量的学者认为,地方政府为了吸弓

  要素的流入,会竞相削减税率(ZodrowandMieszkowski,1986),

  ③同时溢出效应和地方政府的非合作行为也使得公共品的供给偏离

  最优水平(Cremer,MarchandandPastieau,1997)。④另外,在地方政府缺乏问责制时,地方官员在高强度的经济激励下将会

  出现腐败,区域间的保护主义和政府也会被既定利益集团所俘虏(Ruben和Zhuravskaya,2004),致使政府官员的任职目标偏离追

  求公平与效率的目标。⑤

  针对中国财政分权对公共支出的影响,Li和Zhou(2005)认为,由于科教文卫投资的短期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在以GDP考

  核为主的官员晋升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忽视科教文卫投资、偏向基本建设投资的制度激励。⑥张军(2006)和张晏、傅勇(2007)也认为,因为政治分权与经济分权的分离,地方政府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公共支出结构主要倾向于在短期内能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效果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相对轻视居民福利支出。⑦⑧另外,乔宝云、范剑勇(2005)以1978年以来的财政分权改革与我国小学义务教育的案例,发现财政分权并没有增加小学义务教育的有

  效供给。⑨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由于案例和经济指标的选取方式不同所得结论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另外,有关分权对公共支出效率的影响分析也大都局限于从宏观支出结构的角度考虑,而针对教育内部经费的使用效率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主要从教育经费的微观使用效率出发,研究财政分权对各地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影

  响。

  二、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DEA分析针对教育效率的研究一般有两种度量方式:一是技术角度,

  即在既定的投入水平下如何实现教育产出的最大化,称之为技术效率;二是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研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组合与配置状态来实现居民的效用最大化,称之为配置效率。鉴于个人效用的难以量化,配置效率的研究受到诸多限制。

  关于技术效率的分析,王善迈(1997)、王磊(2004)从微观层次上进行探讨,以教育过程中的投入与学生数量的直接产出对比来分析教育支出效率的高低。⑩11Hanushek(2003)则用学生标准

  化考试成绩代表学生产出(质量),研究不同投入形式与学生质量的

  关系,通过变化投入产出的对比反映教育支出的效率

  12。

  笔者用DEA数据包络线的方法,以王善迈等的技术效率为研究

  对象,从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出发,以生均人员经费、公用经费

  和基建经费指标作为投入指标,用在校生作为产出指标来衡量各

  地区教育支出的效率。有关DEA的方法笔者不做过多论述。各地

  区的义务教育经费利用效率得分见表-1。

  纯技术效率X规模效率。

  注:技术效率=

  三、财政分权对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

  (一)模型的设计和数据指标选取

  笔者参考Leonardo、Letelier(2001)在分析财政分权对公共支出效率的影响时所用的模型,即以政府教育支出效率作为因变量,以财政分权以及其辅助变量作为自变量,构建线性模型,以

  此考察分权对效率的影响。

  (1)

  其中,EFF表示各阶段义务教育支出的效率得分,FD表示财

  政分权(用各地区财政支出占国家总支出的比重表示)。D2002、

  D2003T2000分别表示2002年和2003年的财税改革(上文已经

  提到过)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i、t分别表示各个地区、时间。

  a、P、X、S表示参数,a表示残差项。

  以上数据皆来自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二)模型的的检验与分析

  运用EVIELS软件包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其固定效应的检验结果见表-2。

  1.财政分权总体上提高了小学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但却抑制了初中经费的使用效率。从全国范围来看,财政分权对于小学

  和初中经费的技术效率的贡献系数分别为0.127、-0.073,表示

  财政分权的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0.127、-0.073个单位。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来看,财政分权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小学经费的技术效率有正向效果的,而对中部

  教育经费的效率起到反面作用。对初中而言都有着负面作用

  其原因可以从财政分权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着手进行分析。是来自于规模效率下降的原因。随着义务教育政策的

  加强,小学学龄人口的入学率稳步提高,加上其劳动价值较小等

  因素,小学教育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而分权有助于其规模

  效率的提升。但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加上国家资助的较少,因而即使中部大部分省份的小学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较少的投入阻止了规模收益的提高,财政分权对中部地区小学教育经费利用效率的作用是反向的。对于初中而言,由于人口结构的转变,三大地区的初中

  入学率基本处于稳定或逐步减少阶段,虽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分权都促进了教育投入的规模,但由于教育的规模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因而分权对初中经费的规模效率影响为负

  数。二是来来自于教育经费的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从表-2来看,纯

  技术效率分值一般都低于规模效率的分值,其原因是由于经费的配置存在着结构偏差,即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费的不协调。

  在事业经费的支出中,由于人员经费并未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而缩减教师和教辅人员编制,致使经费存在冗余和浪费。此外,城市与乡村的办公经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二元经济的投资思维模式使得城市成为政府教育投入的重点,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相对充足,而农村学校则只能维系人员经费的事业开支,因此,城乡经

  费的差距也是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

  以上财政分权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负面影响最终表现在

  对技术效率反向关系上,这与Letelier的“财政分权可以明显提

  高教育投入效率”的观点相悖。

  2.两次财税改革政策总体上促进了小学经费利用效率,但对分区的影响略有不同。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03年的两次税收改革对于全国小学教育经费利用效率的系数分别为3.422和

  2.103,说明国家税收改革的初衷――“促进中西部地区、贫困地

  区发展,缩小差距”得以实现,这也是源于教育投入规模的提高

  适应了规模效益递增的原因。

  从分区的情况看,两次税改对东部地区的小学经费利用效率有着负面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分税制改革减少了东部地区的财政收入,进而影响到了教育财政的支出,导致教育规模效率的降

  低。当然,这种分析只是基于理论上的原因之一,但东部地区的财

  政收入和教育支出并未真正减少。对于中西部地区,两次分税制改革使得两大地区的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尤其是对西部

  地区的影响更大。说明中央政府将分税制改革所取得的资金大都

  通过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用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为提高中

  西部地区的教育规模效率打下了基础。

  两次分税制改革对于各地初中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率都有负面影响。说明税收改革虽然从总量上促进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增长但由于地域间、城乡间初中经费的分类与总体支出存在巨大差距加之规模效

  益的递减,财税改革并没有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率优化。

  3.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经费使用效

  率的提高。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省份小学、初中教育

  经费效率的贡献系数分别为0.846、4.257,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缓解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紧张局面起到了有效作用,并且专项转移支付的方法也有效地促进教育经费项目的优化,提高了教育经

  费的使用效率。

  四、结论

  笔者利用数据包络线模型,通过对义务教育两个阶段的经费使用效率的研究,分析了财政分权及其他因素对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影响,得到如下三点结论。

  1.财政分权从总体上有利于小学教育经费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不利于初中教育经费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来自于人口结构和学龄人口的转变,从而影响到了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因此,各级政府在注

  重教育经费整体提高的同时,应注意分项支出的结构优化提高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注重教育财政政策机制的科学设计使有限的经费

  达到最大化的社会产出。

  2.2002、2003年两次分税制改革对于全国小学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而对初中经费的利用效

  率而言却起到反向作用。说明中西部地区的小学教育仍旧需要政府

  大量投入,这样可以大规模地促进经费效率的提高。而对初中而言,则需要调整教育支出结构,使其分项支出随着学龄规模的转变

  而优化。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西部地区的小学

  和初中教育经费效率,这也对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Zhuravskaya,Ekaterina.IncentivestoProvideLocal

  PublicGoods:FiscalFederalismRussianStyle[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0,76(3):337-368.

  ②Letelier,L.EffectofFiscalDecentralisationontheEfficiencyofthePublicSector.TheCasesofEducationand

  Health,conferencepaper,57thCongressofthenternational

  InstituteofPublicFinance,A-Linz,August2001,27-30.

  ③Zodrow,G.R.,andMieszkowski,P.Pigou,Tiebout,prop-ertytaxation,andtheunderprovisionoflocalpublicgoods[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86,19:356-370.

  ④Cremer,Helmuth,M.MarchandandP,

  Pastieau.InvestmentinLocalPublicServices:Nash

  EquilibriumandSocialOptimum[J].JournalofPublic

  Economics,1997,65:.23-35.

  ⑤RubenEnikolopovandEkaterina

  Zhuravskaya.DecentralizationandpoliticalInstitutions,[J].CEFIR,HarvardUniversity,2004.

  ⑥Li,Hongbin,andLi-AnZhou.PoliticalTurnoverand

  EconomicPerformance:TheIncentiveRoleofPersonnel

  ControlinChina[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5,89:1743-1762.

  ⑦张军等.中国经济设施的基础研究:分权、政府治理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决定[R].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2007.

  ⑧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

  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12+22.

  ⑨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6):37-46+206.

  ⑩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J].教育与经济,1997,(3):1-6.

  11王磊.公共教育支出分析:基本框架与我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Hanushek,EricA.TheFailureofInput-basedSchoolingPolicies,EconomicJournal,2003,113:64-98.

  

篇九: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虽然各类高等教育入学之间的性质差异规定了不同的教育机会的影响模式但是作为一种仍然是稀缺的社会机会来自社会阶层背景以及自身社会阶层位置的影响差异一直明确地存在于1978年2003年间同时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也与高等教育的质性区分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

  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的意义在教育领域得到最集中的体现,那就是:只有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全体公民在生存和发展方面机会的公平和公正王善迈教育公平仍待改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各级各类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2005年小学入学率99%,初中毛入学率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2.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这说明,我国义务教育基本上实现了入学机会的公平,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幅提高。但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教育公平在当前仍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由于义务教育在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办学基本条件,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巨大差异,使一部分适龄儿童和少年还未能获得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普及和完成基本的义务教育上仍然存在不公平。第二,高中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除由于区域间、城乡间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入学机会不公平外,主要表现在校际间教育质量存在巨大质差条件下,高质量教育入学机会规则的不公平。目前我国高中教育还不是义务教育,入学的基本方式是通过考试制度对受教育者学习能力进行筛选,教育公平表现为规则公平。近年来“以权择校”(包括某些政府机构以与学校共建名义,利用公共资源为其子女提供择校机会)和“以钱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以权择校是腐败,以钱择校则是教育市场化,破坏了入学规则的公平,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第三,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为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的教育负担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接受中职教育者大部分来自工人、农民等低收入群体,教育私人成本高(学费高于高中一倍多)、预期经济收益低(就业难,预期收入低,进入高一级教育难),这是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社会需求远远大于个人需求的主要原因。第四,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和进入重点大学机会在区域间的不公平。中国高校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数量上地方高校占绝大部分,从质量来说,积聚于中央高校。由于区域间高教发展严重不均衡,使高教入学机会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由于中央院校在属地招生比例过高,导致高质量学校入学机会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本质是规则不公平。第五,贫困学生和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机会上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公平。由于群体间收入过大的差别,使贫困学生尤其农村贫困学生在接受和完成各级各类教育上存在不公平。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义务教育入学机会上与城市居民相比也存在不公平。虽然政府制定了对各级教育贫困生资助政策,规定了农民工子女在义务教育上以流入地财政负担为主和进入公立学校为主的“两为主”制度,但执行中仍面临许多事实上的不公平。建立充足、公平、有效的教育财政制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

  教育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完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保障。建立充足、公平、有效的教育财政制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为此,应大力推进教育财政制度改革。一是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在各级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大教育经费总量。坚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力争在2010年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为此,首先要进一步转变政府与财政职能,调整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其次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特别是发展非义务教育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民办教育,提高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中民办教育的质量。二是调整公共教育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教育支出中用于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比重。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中,政府用于义务教育支出比重由2005年的70%提高到90%以上。在中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中提高财政拨款比重,降低学费等事业来源收入比重。三是加大中央和省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首先,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应尽快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办学基本标准,包括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学校建设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争取在2010年各地区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进行调整。近期内应按照修订后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的规定,实行义务教育经费由省级政府统筹,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体制。条件成熟时,可按国家和省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标准,以县级为单位按影响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因素,测定义务教育经费标准需求和标准财政供给能力,其经费的存量与增量缺口由市、省、中央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填平补齐。四是取消基础教育重点校政策,均等化财政拨款,促进学校间均衡发展。对同一行政区(县)内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实行以在校学生为基础的均等化拨款制度,对农村和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倾斜。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拨款应高于普通高中。同级财政负担的高等学校,对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支出,按不同学科生均标准成本一定比例实行均等化拨款制度,对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倾斜。为建世界一流或名牌大学,通过项目支出予以倾斜,在项目支出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招投标制度,并以学科建设为主要支持对象。五是完善学费制度。以大多数学生家庭支付能力和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为依据完善学费制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义务教育在2008年全部免除学费杂费。非义务教育学费按生均成本一定比例由省级政府确定,中等职业学校学费低于普通高中。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或变相收取费用。六是制定各级各类教育贫困学生资助法或条例,完善各级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促进群体间教育公平。应尽快建立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资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现行的高等教育中的国家

  助学贷款制度,采取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为本金,由开发银行或其他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体来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并对贷款覆盖面、额度、还本付息办法进行调整。同时尽快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后流动信息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以减少贷款还本付息风险。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由流入地财政负担,享受流入地学校同等教育服务。对特殊教育学校和视听及智力残疾儿童和少年在学习、生活、康复方面给予特殊财政支持。(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教授)

  

篇十: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研究

  罗贵明;邬美红【摘要】目的:在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影响.方法:基于199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权重和经济权重两个方面分析.结果:东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存在异质空间影响行为,中部地区存在模仿性空间影响行为,西部地区只有相邻省份存在模仿性空间影响行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人口密度、教育行业从业人口占比、在校生占比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国家需要结合地区人均GDP和财政收入来实施教育财政的转移支付,避免倾斜性转移支付政策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期刊名称】《当代教育论坛》【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转移支付;财政教育支出;异质空间影响;模仿性空间影响;教育均衡【作者】罗贵明;邬美红【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文传学院宜春336000;宜春学院文传学院宜春336000【正文语种】中文

  一、引言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一直是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从支出角度分析,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的根源取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如果地方政府财

  政性教育支出有限,即使有更好的制度来保障教育资源配置,那么在均衡配置的基础上,只能牺牲配置效率。教育投入是存在一定门槛和规模效应的,如果教育投入的规模远远低于发生效应的门槛,那么教育投入在追求公平的同时,则只会形成更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国际上普遍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总投入达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4%,也是基于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事实。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的投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至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历史性地实现了占GDP4%的目标,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性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附加费)达到21405.67亿元,比2012年增长5.3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0%,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5.27%,是2008年的2.40倍,表明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教育经费支出,教育经费投入出现了较大的改善。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出现大幅增长,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且各个省份和地区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也出现了大幅增长,但从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4年和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的十年对比中可以看到,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年增长比例等存在巨大差异。以2014年为例,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最多的省份是广东,高达1779.50亿元,而最低的省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只有119.59亿元,两者相差14.88倍;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最高的省份是山东,占比20.34%,比例最低的省份是青海,占比11.59%,两者相差1.75倍。我国提出教育起点公平,然而随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差距地扩大,教育公平受到的挑战也在变大。自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1995年正式实施转移支付办法,从此财政教育支出与地方财政收入开始挂钩。因此,当一个地方的财政支出较为固定的时候,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必然要挤占其他支出。同时,地

  方政府之间在财政教育支出方面也会存在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归属于空间影响范畴。那么,地方政府在进行财政教育支出时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不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行为?这些在以往的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略,基于此,本文采用全国199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自回归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决策的影响因素和空间相互影响。二、文献综述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何种形式的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行为,财政教育支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学者见仁见智。聂颖等研究认为,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会影响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地方政府之间为了提高本地区的GDP,会减少教育支出等不能直接改善投资环境的公共支出,而增加能直接促进地方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1]。周亚虹等研究认为,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财政教育支出的竞争行为,上级政府通过比较下一级政府的财政教育支出来评估地方官员的教育政绩,从而引发地方政府之间的教育支出竞争[2]。教育属于公共品范畴,地方政府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下,如果在其他方面支出比例加大,那么必然选择减少包括教育、卫生等公共品在内的财政支出比例,在这种情形下,地方政府围绕如何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较大的收益,会开展模仿性的财政教育支出竞争行为[3]。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教育支出是否存在相互影响,不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现行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有关。王蓉等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GDP)与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地方的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提高,反而出现下降,在经济落后地区,其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反而更高,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与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城市化水平等存在关系[4]。中部地带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为负,东部地带转移支付对生均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的正向影响大于西部,西部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地区GDP比重的正向影响大于东部[5]。李贞的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在财政教育支出转移支付方面实施倾斜政策加剧了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竞争行为,以2009年为例,北京、上海的财政教育支出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安徽、湖南等22个省份则低于平均水平,且这些省份远远低于新疆、青海、宁夏等西部地区[6]。李秉中的研究发现我国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存在制度性缺陷,教育经费支出不足的现实没有得到改善,需要构建基本规范的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制度,实施平衡的教育财政支出以解决其他支出挤占财政教育支出和新的教育支出不平衡现象[7]。合理的财政教育支出对教育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王甘等利用1998—200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教育支出对教育水平的影响,发现财政教育支出对各省的教育水平具有稳健且显著的正向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度越高,这种正向影响越显著[8]。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们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多种因素,并且发现了政府在财政教育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相互影响关系,但这些研究中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同时,当前的研究在分析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时还缺乏精确的模型,并且对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机制缺乏有效的分析。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实施转移支付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影响行为,以及影响财政教育支出的相关因素,为地方政府如何分配财政教育支出提供实证支持。三、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一)计量模型设定本文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效应的估计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测量空间数据的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是空间模型中的一种。空间模型提出,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数据,一般距离近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距离远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更为密切[9]。空间自回归模型也叫空间滞后模型,它反映了因变量的影响因素会通过空间传导机制作用于其他地区,财政收入、教育支出、人口密度、人力资本等数据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影响性,适合采用空间滞后

  模型分析[10]。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y是因变量,为各地区人均预算内财政教育支出;ρ是空间滞后项Wy的参数,在本文中是财政教育支出反应系数;W是空间权重矩阵,β是X的参数向量,ε是误差项。在表达式中,主要考察空间自回归系数ρ,若ρ值符号为正,表明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教育支出发生了策略相似的模仿性空间影响行为;若ρ值符号为负,表明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教育支出发生了策略不同的异质空间影响行为;ρ值不能显著异于0,表明不同地区之间并没有发生显著的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行为。X是自变量,一个地方的财政教育支出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中,首先是地方的财政收入和生产总值,另外还要考虑教育行业从业人口占比、各地在校生人口比等指标。由于各地的人口规模等存在差异,采用总体水平数据会存在异方差,因此文中数据都处理为人均数值。W是空间权重矩阵,考虑到不同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差异,文中采用地理矩阵和经济矩阵两种不同的权重矩阵。地理矩阵采用空间回归模型传统的1-0赋值法,对于相邻接壤的地区赋值为1,其他为0。

  尽管国家要求财政教育支出要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但不同地区的教育基础不同,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也较大,因而,设置经济矩阵时需要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之间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行为的主要指标是财政教育支出实际值,以及财政教育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因而对经济矩阵进行赋值时采用的是观测期内各地区的人均地区GDP。

  在进行空间模型分析时,需要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如果变量之间

  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则可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为基础,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空间计量估计和检验。常用检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包括Moran’I检验、LM检验与稳健的LM检验等,但Moran’I检验无法区分采用哪种模型更为合适,而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的LM检验与稳健的LM检验则可以较好地区分模型的选择,本文选用空间滞后的LM检验(LMLag)。LMLag检验常用于检验空间滞后模型,且结果报告简单明了,一般只需报告LMLag检验统计量的估计值检验的ρ值,具有较好的检验效果[11]。(二)模型测度指标和数据来源本文主要测度我国各地区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影响行为,在选择指标时主要考虑以是否会影响财政教育支出来决定指标的入选。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结合当前能够获得的权威性数据,选择以下几个指标:(1)全国各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教育支出的相关性。(2)财政收入(fis),反映地方财政收入与财政教育支出的相关性。(3)人口密度(pd),用城市和农村的每平方公里人口数作为指标,反映财政教育支出是否存在规模效应。(4)教育行业从业人口占比(pr),教育行业从业人口占比会影响财政教育支出规模,采用教育行业教职工数除以地区年末人口数获得。(5)在校生人口占比(sr),在校生规模是财政教育支出的重要依据,以各层次在校生人口数除以该地区年末总人口数获得。本文数据选择的年限为1995—2015年,所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四、模型估计结果(一)全国范围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模型估计结果在进行模型估计前,先进行了LMLag检验。LMLag检验统计量的估计值ρ=0.000,无限接近0,表明选用空间滞后模型是恰当的。同时,还进行了自然对

  数极大似然比检验(Log-likelihood),Log-likelihood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表1是全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模型估计结果。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的财政教育支出反应系数ρ都没有通过统计学显著性水平检验(α=0.05),不能显著拒绝ρ=0的原假设,表明从全国总体上看,各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并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影响效应。虽然财政教育支出总体上不存在空间影响效应,但并不表明不同地区之间也不存在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影响效应,仍需要通过划分不同地区检验空间分效应。在表1中还可以看到,从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分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和财政收入(fis)都是显著性解释变量,表明全国范围的财政教育支出是依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来决定分配比例的。财政收入的效应系数远大于人均GDP的效应系数,表明地方政府在进行财政教育支出分配时,还是主要依据当地实际的财政收入来决策,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直到2012年才实现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人口密度(pd)是显著性解释变量,表明人口密度在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规模效应。教育行业从业人口占比(pr)是显著性解释变量,说明地方的财政教育支出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支付教育行业从业人口的人员支出。在校生人口占比(sr)是显著性解释变量,但与财政教育支出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我国各级学校在校生占比与财政教育支出增加是不同步的,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表1全国范围财政教育支出模型估计结果注:表中括号内对应的是统计量绝对值,***表示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同。(二)不同地区财政教育支出模型估计结果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财政教育支出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分析财政教育支出时,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程度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同时,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也是存在一定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相近

  地区、地理位置相近地区更有可能产生空间影响。因此,依据国家对我国省市划区的方式,本文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加以分析。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江苏、辽宁、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宁夏12个省、市、自治区。表2显示,从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看,东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反应系数ρ显著不为0,且为负值,表明东部地区在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显著的策略不同的异质空间影响行为。中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反应系数ρ显著不为0,且为正值,表明中部地区在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显著的策略相似的模仿性空间影响行为。西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反应系数ρ不能显著拒绝ρ=0的原假设表明西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影响行为。表2不同地区财政教育支出模型估计结果东部地区人均GDP的系数最大,且统计检验显著,表明东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受GDP影响最大;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的系数最小,且为负值,表明西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受GDP影响最小,当地财政教育支出并不是依据人均GDP来分配的。分地区估计后,财政收入(fis)对财政教育支出的效应系数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东部地区人均GDP的系数大于财政收入的系数,而中部地区人均GDP的系数远小于财政收入的系数,表明中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主要来自本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份额远不如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系数远小于财政收入的系数,一是地区人均GDP水平不高,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均GDP,因而就会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中,分配更大比例的资金进行其他能改善投资环境的基建支出,进而削减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这从国家发布的2012-2015年的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刚好维持4%的水

  平就可以得到解释;二则表明西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主要受益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而地方在接受了中央转移支付后,纳入到财政收入范围来实施财政支出分配,因而其财政收入系数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中、西部的人口密度(pd)均为显著性变量,且均为正值,表明财政教育支出要受到人口密度的约束,其中中部地区的约束最大,这可能与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于东部、西部地区有关。在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中,东部、西部的教育行业从业人口占比(pr)对财政教育支出有正向约束影响,表明这两个地区的教育行业从业人口占比较中部地区对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更大。其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行业从业人口占比(pr)对财政教育支出影响最大,远高于东部、中部地区,表明西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中,教育行业从业人口的工资、福利等支出是财政教育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存在“吃饭财政”现象。东、中、西部的在校生比例(sr)均为显著性变量,且均为负值,表明在校生比例对三个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均有负向约束影响。(三)同一地区不同省份财政教育支出模型估计结果在表2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影响行为,那么是否说明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影响行为,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考虑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可能存在空间影响行为,笔者以地理位置是否毗邻、经济发展程度是否相当(以2015年人均GDP比较),分别选择了贵州和云南(西1,地理位置毗邻,人均GDP相当),重庆和四川(西2,地理位置毗邻,人均GDP差距较大),四川和广西(西3,地理位置相隔较远,人均GDP相当),陕西和贵州(西4,地理位置相隔较远,人均GDP差距较大)来进行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尽管西部地区总体不存在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行为,但地理位置毗邻的省份,(贵州和云南、重庆和四川)不论经济发展程度是否相当,都会成为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的对象;而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的省份(四川和广西、陕西和贵州),不论经济发展程度是否相当,它们之间也不存在空间影响行为。表

  3显示,在地理位置毗邻方面,贵州和云南两省的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要大于重庆和四川之间的空间影响,可能原因在于贵州和云南两省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当,而重庆和四川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在地理位置相隔较远方面,四川与广西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当,财政教育支出反应系数ρ大于陕西与贵州的财政教育支出反应系数ρ,可能也是在于陕西与贵州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表3的结果可以说明,尽管西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总体上不存在空间影响效应,但相邻省份之间还是存在空间影响的可能性。表3中不同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口密度、教育行业从业人口比、在校生人口比等显著性变量明显多于表1和表2中,这也可以说明,如果对不同省份之间进行对应分析,可能不同省份之间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影响效应会更明显。表3同一地区不同省份财政教育支出模型估计结果五、结论与启示本研究基于我国1995-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实施转移支付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影响行为。在分析地方政府的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行为时,依据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采用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人口密度、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比例、在校生人数比例共5个指标来度量地方政府的财政教育支出行为。研究发现包括两个方面:1.我国东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存在显著的策略不同的异质空间影响行为,中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存在显著的策略相似的模仿性空间影响行为,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不存在空间影响行为。不同地区财政教育支出存在不同空间影响行为,表明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与地理位置存在关联,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支出较为宽松,有能力按照地方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为地方教育支出;中部地区财政支出相对较为紧张,在财政教育支出时更多存在模仿行为,更容易受临近省份或地区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而不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财政教育支出计划;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更为紧

  张,对转移支付的依赖性更强,因此,在财政教育支出时,西部地区总体上不存在空间影响行为。2.影响财政教育支出的因素较多,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对于东部、中部地区,其人均GDP与财政教育支出呈正相关关系,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与财政教育支出呈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财政收入对财政教育支出的效应系数小于人均GDP对财政教育支出的效应系数,中、西部财政收入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系数则远大于人均GDP对财政教育支出的效应系数,其中西部地区的效应系数最大,表明在中央倾斜性转移支付政策下,西部地区获得了更大比例的财政教育转移支出,这也间接导致了西部地区的教育行业从业人口占比在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出现较大比重,较东、中部地区占用了较大比例的财政支出;人口密度在财政教育支出方面能够形成规模效应;不同地区的在校生占比与财政教育支出呈负相关关系,在校生占比与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比例不协调,总体上教育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占比并没有随在校生占比增加而提高。依据本研究的发现,地方政府在财政教育支出方面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保持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增长性基础上,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国家要实施财政教育支出政策性倾斜,但又要防止因倾斜性政策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二是引导不同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安排本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避免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不必要的财政教育支出空间影响行为而形成过度财政教育支出,导致教育投入的浪费。三是西部地区要依据教育行业从业人口占比情况,注重财政教育支出内部分配比例,缩减不必要的人员支出,确保更多经费落实在教育发展上面,要注重教师优质均衡发展[12]。四是财政教育支出需要与在校生增长比例保持一致,保证生均教育经费与其他必要的教育经费稳定增长;五是在注重财政投入等硬指标均衡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成长环境等软指标的均衡[13]。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聂颖,郭艳娇,韩汭洁.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财政教育支出相关关系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1(11):50-54.[2]周亚虹,宗庆庆,陈曦明.财政分权体制下地市级政府教育支出的标尺竞争[J].经济研究,2013(11):127-139,160.[3]罗贵明.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教育投资——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3):131-135.[4]王蓉,杨建芳.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行为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8-137.[5]唐沿源.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激励效应及实证检验——基于协整、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Z1):19-28.[6]李贞.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与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1):1-6.[7]李秉中.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的制度性短缺与改进路径[J].教育研究,2014(10):41-47.[8]王甘,李唐,杨威.财政教育支出、经济开放度与地区间教育水平差异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J].技术经济,2012,31(3):76-81.[9]胡安俊,孙久文.空间计量——模型、方法与趋势[J].世界经济文汇,2014(6):111-120.[10]陶长琪,杨海文.空间计量模型选择及其模拟分析[J].统计研究,2014(8):88-96.[11]姜磊.论LM检验的无效性与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以中国空气质量指数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例[J].财经理论研究,2018(5):37-50.[12]邹蓉.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优质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基于长沙市K区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8(1):13-29.[13]石灯明,李剑,刘文,郑岱,曹仪,黄龙威.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研究——基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8(6):1-8.

  

篇十一: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

  中、高几个层次的。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

  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图表见ppt第十四张(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

  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从表l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图表见ppt第十六、十七张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

  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图表见ppt第23、24张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

  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2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资料:我国的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补充资料:(三)教育支出体制改革分析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

  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这一改革举措的推出,引发了一场这种模式是否合理的争论。要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就必须对教育支出的性质进行分析。

  教育是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产品,接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因而也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从这点来看,教育是可以由微观主体来提供的,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们可以花钱购买这种服务。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要求政府介入参与教育服务的提供。综合地讲,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出于收入分配的考虑。收入分配不均等密切关联到教育投资的不均等,而不均等的教育则会延续不均等收入的现象,相比之下,较为均等的教育投入分布有助于降低收入的不均等。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改变社会的收入不公平现

  象,而且这种改变是长久的。第二,教育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外在性(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

  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将造成市场主体过度地从事具有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或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的一面。不仅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提高而受益。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的这种外在收益就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的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低于社会期望水平。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基于教育的这种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经费一部分应由政府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我国大学教育经费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的。2.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图表见ppt第28张(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星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

  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及教育经费架次结构失调,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与效益。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对中国1997年教育投入效益的评估,当年中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中国的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投资收益率均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为,而中国只有.

  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总量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再加上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同时,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布不够合理,所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规模偏小,且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低下,似的学校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和人文发展指数都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不完善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工龄重于教育程度的工资分配制度,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特别是大量高级人才外流,使得投入最大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益甚微等,这些都是教育投资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一)教育占GDP比重过低。

  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

  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据了解,2006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和%。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二)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发达国家为%,欠发达国家为%。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美国为%,是中国的倍;俄罗斯为%,是中国的倍;巴西为%,是中国的倍;日本为%,韩国为%。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三)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和%,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和%,比1997年下降了和个百分点。即使到2009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仅为%,尚未达到1996年占比%的水平。

  (四)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

  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

  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由表2可以看到,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不仅教育经费的总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拨备只占到一小部分。对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虽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总额相较于东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区,不仅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经费完全依靠中央拨备。

  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五)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而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从收益率的角度讲,我

  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应继续大力支持。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

  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20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大致是%,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乃至GDP的比重。

  教育财政支出/GDP=(教育财政支出/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支出/GDP)

  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较于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从一定角度上说明,我国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增长速度较慢。教育虽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达不到教科文组织6%的GDP

  占比,也应以先期4%的占比为目标,尽量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但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3.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4.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

  (1)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差距。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都有很大增加,各省份的教育设施,

  教育水平都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很严重。这对我国教育乃至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对西部的教育资金支出,努力改善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设施比较差,教育条件相

  当落后,优秀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在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并没有多大的缩小,而教育的落后将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的增收致富。因

  此,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首先,应该主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重点扶持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第三,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将资金有重点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督管理。

  (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基础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高

  等教育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因此公共资源应更多配置在基础教育。有必要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前文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率大约是高等教育的四倍。况且目前我国文盲率偏高,更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

  解决好教育支出能够达到占GDP4%的问题,根本途径只能是政府部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改变和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经费缺口发行长期教育国债、发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税收中的比重等等

  

篇十二: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

  .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

  中、高几个层次的。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

  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

  .

  .

  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图表见ppt第十四张(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

  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从表l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图表见ppt第十六、十七张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

  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

  .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图表见ppt第23、24张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资料:我国的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推荐访问: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财政支出 影响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