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湖北省物流工作4篇

时间:2022-11-18 15:20:06 来源:思哲公文网

湖北省物流工作4篇湖北省物流工作  基于中部六省的湖北冷链物流发展剖析  傅翰祺;陈星念;郭佩春【摘要】以中部六省发展态势为依归,通过数据化分析,梳理了湖北省冷链物流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北省物流工作4篇,供大家参考。

湖北省物流工作4篇

篇一:湖北省物流工作

  基于中部六省的湖北冷链物流发展剖析

  傅翰祺;陈星念;郭佩春【摘要】以中部六省发展态势为依归,通过数据化分析,梳理了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的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推动湖北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期刊名称】《物流技术》【年(卷),期】2019(038)005【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中部六省;冷链物流;湖北【作者】傅翰祺;陈星念;郭佩春【作者单位】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冷链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59.27

  1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点产业不断转变,互联网与创新营运的商业模式成为主流。物流业作为经济流通的实体支撑,也乘着转型的锲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推动下,冷链等物流细分市场相

  对于总体经济发展而言,呈现逆势成长的态势,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网购、生鲜电商以及蔬果宅配等新型零售模式冲击传统冷链市场,冷链产业链从供给到需求结构正在快速变化。当前冷链需求市场追求高品质、具个性化商品、更便捷的收发货以及高附加价值的冷链服务。但是供给端并没有适时地转变,以至于在消费体验上产生极大的落差。此外,冷链发展也呈现沿岸热、中部冷的不对称发展。本文以冷链物流行业为主体对象,比对中部六省发展态势,分析湖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态势,同时针对其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点进行梳理,为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相关建议。2基于中部六省数据化分析依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湖北省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6523亿元,增长率为7.8%。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湖北省自2012年反超湖南省后,近年来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二,但与排名第一的河南省仍有不小的差距(见表1)。近两年湖北省生产总值维持稳定成长,伴随着省内持续建设与规划投资的进展,在中部地区取得较佳的发展成绩。而在进出口贸易部分,2017年河南省7.76百亿美元在中部六省中大幅领先其他五省,湖北省4.63百亿美元在进出口贸易部分表现持平如图1所示。货运量方面,湖北省虽仅超越江西省,然而货运周转量却能一改前一年度落后的情况,在中部六省当中攀升到第三,如图2所示。此外,湖北省2018年月物流景气指数皆高于全国平均,意味着湖北省物流行业呈现正向利多成长。表1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比较资料来源:中部六省统计局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87.88.08.58.97.0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7002.1629550.1928902.2122005.6316723.7812766.49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0471.7932665.3831551.3724407.6218499.0013050.41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18.18.08.79.04.52017年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4988.1636522.9534590.627518.720818.514973.5图1中部六省201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较图2中部六省货运量与货运周转量比较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湖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其位于我国中部腹地,省内有长江流通,多条重要高速干道交汇,更有天河机场以及已获批准建设的全球第三大顺丰货运机场,整体流通优势强。湖北省也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产、水产、畜牧等产品。整个冷链市场以农产品为主导,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基础,区域性批发市场为依附,综合性冷链企业为发展中心,发展出多样化以及多元化的样貌。公开数据显示,湖北省2017年农业产值为3094.01亿元,占湖北省生产总值8.5%。其中蔬菜产量约4001.7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1%,冷链配送率为9.1%;水果产量649.7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27%,冷链配送率为14.6%;生猪出栏4223.61万头,冷链配送率为18.9%;水产品产量470.8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6.5%,冷链配送率为24.2%。近年来随着消费意识的改变,消费者对生鲜食品与农副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湖北省在面临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对于整体冷链的可溯源性以及安全性进行强化提升。根据中冷联盟2018年统计数据(见表2),湖北省2018年冷链企业数量为49间(成长比13.95%)、冷链仓库容量为1257928t(成长比28.32%)、冷藏车辆为776辆(成长比40.58%)。在中部六省当中,虽然整体排名维持在中段,但从数据显示,冷链仓库容量相较排名第一的河南省(2521600t)只有一半不到;而冷藏运输车辆也远不及河南(6326辆)与山西(1360辆),在冷链运力与储力能力上有待提升。相较去年数据,湖北省内冷链车辆稳定成长,而冷库容量成长减缓,显示其冷链物流发展已逐渐转换为流通配送为主体,然而冷链相关企业成长在中部六省中垫底。

  表2中部六省冷链物流数据比较资料来源:中冷联盟地区湖北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2018年冷链企业数量4965653951202018年库容量(t)12579282521600171390010791818103007365502018年冷藏车数量7.7663.266.5813.62.966.72冷链企业数量成长比13.95%85.71%91.18%44.44%104.00%17.65%库容量(t)成长比28.32%27.06%73.16%106.41%35.90%18.88%冷藏车数量成长比40.58%14.73%37.66%45.14%87.34%9.45%3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湖北省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优势,除水陆交通汇集外,航空货运也有多项利好因子。湖北省除了现有的天河机场外,2017年开始打造顺丰国际机场(含园区),使武汉依托鄂州成为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全国第四个拥有两个大型运输机场的城市。整体年货运吞吐量预计到2025年达到245万t,而在2045年达到765.2万t。湖北省是物流大省,冷链物流需求极高,随着省内经济高速运行与快速发展,对冷链物流的提档升级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但湖北省在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问题:(1)农业冷链发展不对称。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然而不足与过剩同时存在,省内物流设施过于集中于部份区域,整体建设区域不平衡。几个重点物流汇集城市点常见扎堆发展以及同性质行业共同竞争,例如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等三个城市拥有占全省比例超过4成的冷库企业,使得整体供给与需求失衡。此外,城市冷库与农村冷库发展不协调,农产品冷链供给端冷库需求大,相应的设施却极度缺乏。尤其是在交通不便、偏远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冷库建设呈现滞后的现象。另一方面,所建设的冷库类型与结构也与市场需求脱钩。目前省内肉食冷库多,鲜食蔬菜水果冷库少;市场上大多为自用型冷库,能提供第三方综合服务型冷库少,不利于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2)运营不规范,冷链专业人才不足。湖北省冷链物流的整体运行有待明确的规范和监督,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有待更新。目前虽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所推行的冷链运营标准,但整体运作流程规范过于笼统,许多环节的运行机制还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性作业流程。另外冷链运营机构没有统一的规范监督部门,对于目前小散乱的省内冷链企业而言,要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管难度极高。目前的冷链物流运营人员大多是由传统普通物流业转行而来,缺少专业冷链知识与培训,使得其对冷链物流的特性不熟悉,导致相关的专业化操作流程不规范,进而严重影响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增加了服务成本。湖北省虽拥有众多大学,但是目前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不到10所,针对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从事冷链物流工作的人才不仅需要先进的运营管理知识,同时更需要跨领域学科的结合信息科技与行销统计。如果仅按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就会形成企业找不到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窘境。(3)冷链物流资源不均匀。湖北省内冷链基础建设呈现城市热、农村与偏远地区冷的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区域由于需求的增加而对于冷链建设大量投入,拥有为数众多的冷库与冷藏运输车;但是在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则常发生因为缺少冷库与冷藏车而造成的冷链断链问题。此外全省目前拥有低温冷藏库的企业有229家,拥有高温冷藏库的企业仅有152家。很明显,当前的冷库分布与功能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另外,由于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设计,导致湖北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不合理。(4)冷链行业缺乏整合且主体性不强。湖北省多数冷链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都比较单一,目前能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冷链物流企业仍属少数。许多企业仅在原有的常温物流功能上,添加了冷库与冷藏运输车辆,并非全程提供冷链完整配套服务。同时在整体运输价值链中,冷链增值服务以及增值商品极度缺乏,导致企业增加冷链物流服务后,带来的仅是物流成本增加,而非整体价值提升。从信息对接与需求

  调配方面来看,产品与对应服务间的协调出现断层,常有冷库闲置或是容量短缺的极端现象。而从产业群聚影响来看,湖北省内缺少能带动整体冷链运行规范与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4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建议(1)积极推动湖北省农产品冷链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水平。有鉴于台湾地区农业形态与湖北省相同,皆以小农生产为主体,近年来也成功打造精致农业。建议可搭配国家对台政策,引进台湾先进冷链物流技术与农业转型经验,协助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打造新品牌。从科技化、企业化、自由化多方着手打造示范园区,以新思维与新作法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营造优良经营环境,在示范区内创造平台提供充足的原料与便捷的行政作业,不但可以提高产业整体价值,更希望能创造出新的经营模式、开拓新市场。(2)成立冷链培育中心,训练复合型人才。现代冷链着重于服务,而优质服务要素之一在于人才培育。建议充分发挥湖北省教育资源优势,增强冷链物流相关企业与科研高校单位的合作,建立基于冷链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培训和研究基地,培养能充分实践冷链相关理论知识的专精人才。并结合新型生鲜零售模式与互联网大数据,重点培育有远见、能实干的复合型冷链人才。同时招集各专业领域专家与学者,藉由产官学研四方面合作,定期举办冷链物流企业讲堂,从运营实务、服务品质、信息管理与绿色能源等四大实务需求面进行培训,邀请国内各领域优秀业者进行个案分享,期望由此作为出发点,强化省内冷链企业运营能力,并为企业提供人才再进修、运营再提升的双重功效。(3)辅导现有业者转型为区域型流通仓,加强流通功能。紧抓现有的供给分布,并辅以个区域需求消费特性,针对湖北省农特产品、生鲜电商以及医药冷链等三大类别,对全省冷链资源进行系统化全局配置和空间布局,破除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矛盾,提升冷链产业全区服务辐射能力,发展冷链产业链经济。在基础建设方面,基

  于信息互联互通的目标,推动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强化物流在干支线之间的流通,组建一体化的共同配送模式。同时应新型生鲜电商零售的蹶起与外送外卖服务的热潮,以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为基础,鼓励邮政体系、商超冷链物流、冷链企业、第三方快递物流等多方参与协作,开展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服务模式,实现多方协作下的共同配送。(4)打造冷链当地化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湖北省整体冷链发展必须由中央扶持与外力助援的态势转换为多点开花、草根茁壮,从支持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向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转变。在全省冷库建设方面,既要扶持冷库龙头企业,也要扶持民营第三方冷链企业,特别是“草根”型企业的发展。“草根”型企业是指各区域当地的农业开发与第三方冷链服务性公司。它们熟悉本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积累了大量市场开拓的经验,抓住了目前农业发展的机遇,将现代营销管理引入产地冷链市场建设,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展功能,内连田头,外连需求,成为当地冷链经济发展支柱。同时也必须打造当地化品牌,从根本上强化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与定位。另一方面,冷链物流应建立通用的信用评价体系,并且由政府单位牵头建立共享冷链物流大数据联合中心,将省内冷链物流运行数据透明化。同时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监管与监督,农业部门、商务厅、省发改委、食品安全等部门应采用定期抽检和随机抽检相结合的方法,对冷链企业配送过程中的流程、温度、操作规范等进行安全监管。制定行业规范,落实冷链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加强协调监管力度。[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FriedHO,LovellCAK,SchmidtSS,YaisawarngS.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effectsandstatisticalnoise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2002,(17):157-174.[2]KirkwoodJ,WaltonS.Howecopreneurs’greenvaluesaffecttheirinternationalengagementinsupplychainmanagement[J].Journalof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2010,8(2):200-217.[3]方凯,钟涨宝,王厚俊,等.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我国冷链物流企业效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6):45-53.[4]薛湖.基于绿色供应链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5]刘倩晨.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篇二: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制定机关公布日期施行日期

  文号主题类别效力等级时效性

  2011.12.232011.12.23鄂政办发[2011]127号

  发展规划地方规范性文件

  现行有效

  正文: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办发〔2011〕127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推动全省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依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指导全省“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十一五”物流业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由起步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逐步成为服务业的重

  要支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全省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还存在着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1.物流业规模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物流运行效率仍然较低,与沿海省份的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产业已初具规模。2006年至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从17586亿元增加到35275亿元,年均增长14.2%;物流业增加值从542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4.6%,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6年至2010年,货物运输量从5.29亿吨增加到9.69亿吨,年均增长16.3%;货物运输周转量从1730亿吨公里增加到3367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8.1%。2010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7.6%,比2006年下降0.6个百分点,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沿海地区14%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专栏1:湖北省2006-2010年物流指标表指标(略)2.物流网络基础不断完善,但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全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形成以武汉、宜昌、襄阳、恩施等机场为依托的航空物流网,以武汉新港、宜昌新港、汉江干线码头等为依托的内河物流网,以京珠、沪蓉、闽乌高速及107、318国道等为依托的公路物流网,以京广、京九、汉渝、焦柳、武合、武广等为依托的铁路物流网。2010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3300公里,公路199400公里,通航里程8465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4亿吨,机场6个,油气管道3063公里。由于全省尚未建立统一的物流行业规范和标准,物流业务衔接不够顺畅,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缓慢,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3.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但物流企业“小、散、乱”的状况尚未改观,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已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大、中、小、特”多类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联邦快递、DHL、TNT、嘉里大通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进驻我省,中远物流、中邮物流、中外运、中铁物流、招商局物流、长航集团等中央企业也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全省物流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华中航运、武汉商贸控股、九州通、武汉捷利、武汉世通等省内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目前,全省各类物流企业达7000多家,其中5A级企业3家,4A级企业19家,3A级企业18家。但全省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还未根本改变“小、散、乱”的局面,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主要服务内容还是以传统的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为主。4.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但物流园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十一五”期间,全省稳步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物流圈-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基地(园区)-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宜昌金东山商贸物流园、襄阳国邦物流园等相继投入运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部分物流园区在前期市场调查、研究分析上不够充分,缺乏明晰的商业模式和准确的目标、功能及客户定位,导致物流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园区运营率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5.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全省相继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物流统计核算、物流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电信网、电子政务网实现全面覆盖,综合信息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发走在全国前列,为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全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省内部分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还未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物流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短缺。

  (二)“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1.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全省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新态势。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7个产业先后跨过千亿元规模,“十二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实现从1.5万亿到2.5万亿的跨越,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必将带动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三是物流业自身加快发展趋势显现。“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2010年达到15.6%,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产业水平的提升期。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提升物流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省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加快发展以物流业为骨干的服务业是大势所趋。二是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为提升物流水平创造了条件。物联网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物流技术革命,运输、配送、装卸搬运、自动化、库存控制、包装等物流装备技术的加快应用,将有效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3.网络布局的形成期。一是“两圈一带”战略的推进实施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完善,全省物流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和辐射态势将进一步形成。二是区位交通的新变化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完善。武汉将向中部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迈进,全省可望实现由区域性的“九省通衢”向全局性的“九州通衢”的跨越,必将促进全省物流网络骨架的完善。三是国家和全省物流园区专项规划出台将促进物流网络布局的形成。4.开放协作的扩大期。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物流业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要求全省物流企业加强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将促进物流业的合作与竞争。随着国际、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省际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区域经济协作不断加强,客观上要求全省物流业进一步加强省际联动和区域协作。5.体制机制的创新期。“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进入攻坚阶段,全省将按照精

  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建立快捷、高效、通畅、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投资经济效益,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导,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衔接,合理布局重大物流项目,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联动发展。--突出科技引领,促进转型升级。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的有效集成,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高端物流功能及延伸服务,促进全省物流业转型升级。--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完善现代物流业管理机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服务功能,提高物流运行效率。--突出发展重点,坚持分步实施。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围绕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优先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分步实施“十二五”现代物流项目。(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到2015年,充分依托湖北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和物流需求,逐步构建物流圈(带)-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发展辐射全国的中部物资集散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建设南北物流通道中心枢纽和长江物流通道中心枢纽,力争建成以“一主两副”中心城市为核心,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中部物流核心区域,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的重要地位。--物流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综合

  物流成本持续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物流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重点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物流市场需求进一步扩

  大。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培育5-6个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发展5家以上5A级物流企业、10家以上4A级物流企业和25家以上3A级物流企业。

  --物流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长江物流带等三大物流圈(带),建设长江、汉江物流通道和一批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物流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大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引导物流企业实施物流分类标准,加快推进全省物流标准化。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方式,加大绿色物流装备、设施和节能仓库的推广使用力度。

  三、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十二五”时期,全省将着力构建物流圈(带)--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物流圈(带)包括以武汉为核心,辐射武汉城市圈及周边地区的武汉(城市圈)物流圈;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支撑,辐射湖北西部及周边地区的鄂西物流圈;依托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长江沿岸及周边地区的长江物流带。物流节点城市围绕全省“一主两副”规划布局,武汉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襄阳、宜昌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其他14个市(州)规划为重点物流节点城市。(一)武汉(城市圈)物流圈。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区位、交通、经济优势,以武汉为核心,依托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孝感、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以服务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点-轴”式区域物流网络体系。重点服务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构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和物流网络,积极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加快形成物流产业集群,满足城市圈内物流需求。以武汉物流圈为中心,依托长江航道,沪蓉、京珠、福银高速公路,京广、京九铁路和武汉天河机场,对内连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外辐射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将武汉物流圈打造成为服务中部地区产业链和连接区域间货物中转的物流枢纽区域,形成辐射国内乃至国际的现代物流中心。--武汉市。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围绕服务武汉市及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商贸、旅游等产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推进铁、

  水、公、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建设全国物流产业示范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保税物流基地。重点建设东西湖保税物流园、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武汉天河空港物流园、东湖开发区物流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等物流园区。

  专栏2:武汉物流圈其他物流节点城市--黄石市。服务冶金、建材、新能源、煤炭、农产品加工、食品及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黄石新港物流园区、花湖综合物流园区和罗桥综合物流园区。--孝感市。服务农业、工业相关支柱产业、有机化工和商贸等产业,重点建设华中锦龙物流园、临空经济区凤凰物流园、云梦城北物流园和汉川金鼓城中部家居产业物流园。--鄂州市。服务现代农业、机械、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加工、服装业等产业,重点建设鄂东综合物流园区、三江港口物流园区、鄂州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和葛店高新物流园区。--黄冈市。服务农业、农林产品加工、造船、钢构、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黄冈楚江物流产业园和黄梅中部物流园。--咸宁市。服务特色农业、电力、纺织、森工、机电、汽配、冶金、建材等产业,重点建设咸宁经济开发区物流产业园区、咸宁临江港口物流园区和咸宁永安商贸物流园区。--仙桃市。服务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机械电子、无纺布及医用卫材、食品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江汉物流产业园、仙桃农产品暨水产品大市场和富迪物流园。--潜江市。服务石油开采加工、化工医药、冶金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潜江市园林物流园和泽口物流园。--天门市。服务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和商贸等产业,重点建设竟陵物流园区和仙北物流园区。(二)鄂西物流圈。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为两核,依托200公里半径内的荆州、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6个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发展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立足圈内丰富的农林、矿产、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较好的汽车、化工、电力等产业基础,提升各类资源要素的流通速度,促进物流产业迅速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体系。依托鄂西圈与河南、陕西、湖南及重庆接壤的区位交通优势,承担服务周边省市货物中转流通的功能,将鄂西物流圈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襄阳市。充分利用襄阳市作为国家煤炭转运中心和国家粮食储备中心的战略条件,发挥襄阳的铁、水、公、空交通优势,围绕服务农副产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工业、电子电器、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产业,构建具有综合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物流金融等集成功能的现代新型物流体系,

  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物流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建设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襄阳汽车产业物流园、余家湖能源化工物流园和襄阳经济开发区(空港)物流园等。

  --宜昌市。紧紧抓住长江“黄金水道”开发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宜昌市位于三峡航运枢纽坝首的航运、物流资源优势,以及处于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物流组织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围绕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旅游等产业,创新三峡区域通航货物分段和直航运输相结合的物流运作模式,有效提高过坝货物和区域货物运输的组织化率,着力打造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格局,建成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的花艳综合物流园区、太平溪港物流园区、茅坪港物流园区、云池物流园区。

  专栏3:鄂西物流圈其他物流节点城市--荆州市。服务农副产品及加工、汽车、石油机械、纺织、造纸、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浩然楚都物流园区、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长江物流园区。--十堰市。服务汽车、水电、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重点建设汉江物流园区和白浪汽车零部件现代物流中心。--荆门市。服务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食品、机电、纺织、汽车、体育用品等产业,重点建设荆门港物流园、李宁物流园、仪邦农贸物流城和京山粮食物流工业园。--随州市。服务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改装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三友香菇冷链物流园和随州市天立汽车钢铁物流园。--恩施州。服务农业、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恩施市火车站物流园区和利川市商贸物流园区。--神农架林区。服务林业、绿色产品加工、矿山、化工、生态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神农架林区松柏综合物流园区和神农架阳日物流中心。(三)长江物流带。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势,大力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建设辐射长江沿岸及周边省市的长江物流带。以武汉为龙头,宜昌、荆州等为支撑,加快长江、汉江沿岸地区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加快武汉新港建设,加强长江沿线物流企业的合作与联盟,建成服务湖北、衔接东西的水运物流带,形成辐射长江上下游、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物流区域。专栏4:长江物流带主要物流基地--武汉枢纽物流基地。包括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及钢铁和冶金产品专业化物流中心、郑店-大桥综合物流中心、常福汽车及机电产品专业化物流中心、后湖-丹水池生产资料及日用品专业化物流中心、白浒山石油化工产品及危险品专业化物流中心和白沙洲农产品及装饰建材专业化物流中心等。--宜昌枢纽物流基地。包括花艳综合物流园区、太平溪港物流园区、茅坪港物流园区、云池物流园区、

  红花套物流园区、枝城港物流园区、三峡机场空港物流园区等。--荆州枢纽物流基地。包括大宗农产品(粮、棉、油、蔬菜、水产品)产地交易中心及地区性工业品

  和生活用品物流配送基地等。--黄石枢纽物流基地。包括辐射鄂东、赣北的生产资料转运型物流基地。--鄂黄枢纽综合物流基地。包括白浒山-三江港区保税物流中心、黄冈唐家渡港区物流基地、鄂东农产

  品配送及加工型物流基地。--咸宁枢纽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包括辐射鄂南、湘北、赣西的特色农产品区域物流中心。

  四、重点行业与重点领域(一)重点行业。1.工业物流。结合工业行业发展规划,促进工业企业的物流系统与生产制造系统分离,实现工业物流服务机构规范化、市场化运作。对工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工业物流跨区域管理,建设支撑工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核五带”的现代工业物流服务网络,即以武汉为核心向鄂东南辐射的武汉-鄂州-黄石冶金建材物流服务带,向鄂西北延伸的武汉-随州-襄阳-十堰汽车及零部件物流服务带,向江汉平原延伸的武汉-潜江-荆门石油化工及盐化工物流服务带,向东西辐射的襄阳-荆州-荆门-武汉-鄂州-黄石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物流服务带,向鄂西辐射的武汉-宜昌食品医药及磷化工产业物流服务带。大力发展化学危险品、煤炭、石油及制品、特大件、药品、回收物、废弃物等特种物流。2.农业物流。加快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整合现有农业物流资源,推动传统农业物流向现代农业物流转型,建设农业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农业物流服务的网络节点以及涉农物流通道,充分发挥交通物流节点功能,以农村客运站为依托,新改、扩建为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交通物流节点建设,全面完善农副产品配送网络;培育现代化的农业物流服务企业,每县引导1-2家专业交通运输企业利用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和农村客运网络开展物流配送,并在运输管理、信息服务和节点配货等方面提供便利,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深入农村市场,构建以农产品、畜牧产品、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为重点的涉农物流体系,加快农产品物流服务示范工程和农业物流园区的建设。服务以武汉、襄阳、荆州、荆门、潜江等地为主的江汉平原粮油产区,以荆州、潜江、天门等地为主的优质棉主产区,以黄冈、鄂州、荆州、宜昌等地为主的沿江淡水产品产区,以仙桃、天门、安陆等地为主的江汉平原腹地禽类养殖区,以宜昌、荆州、武汉等地为主的宜昌至武汉沿线畜类饲养区,以武汉、宜昌、黄冈等地为主的牛奶及乳制品、果蔬饮品、罐头食品加工区,鄂西、鄂西北、鄂东南薇菜、莼菜、魔芋、银杏、竹笋、板栗等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区,形成全省优势特色

  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3.商贸物流。以武商、中百、中商、富迪等骨干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提升商贸配送物流服务水平,

  提高商贸企业物流统一配送率,扩大商贸物流配送规模,搭建高效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为大市场、大流通提供完善的商贸物流服务。发展与各商业网点相匹配的物流网络,完善商贸物流服务基地建设,形成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加工配送中心、综合物流园区三个层次的商贸物流服务基地节点。建立多层次、覆盖全省和周边地区的商贸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以武汉为商贸物流核心,重点发展武汉城市圈商贸物流,宜(昌)荆(州)荆(门)和襄(阳)十(堰)随(州)商贸物流,重点建设城区2小时快速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和城市社区配送体系,加快建设省内8小时商贸配送网络。以武汉城市圈为基点,建设国家级商贸物流服务基地,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和交易中心。

  (二)重点领域。1.保税物流。加快全省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和资源整合,建立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高效联动口岸综合物流信息系统。提高口岸效率和竞争力,简化通关程序,鼓励扩大关关合作、关企合作,实行通关“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加强区域通关协作。完善保税物流功能,拓展保税物流服务腹地,提升保税物流服务能级,扩大保税物流规模,形成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和国际转口贸易的综合保税物流服务。完善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阳逻港保税仓库、沌口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加快建设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争取建立襄阳、宜昌、黄石保税物流中心,推进口岸物流发展,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推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物流加工区等特殊监管区域进行“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试点,把湖北建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保税物流基地。2.中转物流。优化航空、航运、铁路、公路等运输集散方式,提高各式运输的装卸和中转能力,完善各式运输的配套服务,在物流中转节点建设物流服务基地,提供中转物流的分拣调拨、加工包装等高附加值服务。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和便捷转换,简化路桥过关的检查程序,逐步降低相关收费标准,提高一站式物流服务水准,整合港口、仓储、运输、货代、包装、加工、集装箱服务、金融结算等环节,吸引中转货源物流,发展国内国际中转物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站场设施布局,形成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全省中转物流体系,使我省成为铁、水、公、空功能齐备的中转物流中心,辐射中西部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3.快递物流。充分利用邮政物流设施,加快快递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推进民营快递物流的发展,发挥社会快递物流资源和第三方物流网络的作用,提高快递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强快递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区域快递服务协调和监管机制,实现快递物流网络规范化运行。依托“大交通”平台,整合快递服务资源,拓展全省的国际快递业务,建设国际快递物流在我省的分拨中心。依托电子商务,培育快递服务新增长点。根据全省高技术产业和商贸业的需求,发展快速、安全、高效的原材料、产品以及社会

  小件商品快递物流配送网络。4.应急物流。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处置实施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

  输、配送及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快捷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制定并落实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托全省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华中地区应急物流基地为支撑,发挥武汉作为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的作用,建设应对全省突发事件的物流系统,使湖北成为全国应急重要储运和调配中心。

  五、重点工程与重大项目(一)重点工程。1.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工程。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物联网的应用示范,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适时启动智慧物流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加快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高政府监管服务水平、货物通关效率和物流处理效率。鼓励省内物流企业开展信息发XXX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引导企业推广应用国家标准化托盘,在重点领域鼓励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选择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2.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依托武汉、襄阳、宜昌等重要港口,京广、京九等铁路动脉,京珠、沪蓉等高速路网,武汉机场、襄阳机场、宜昌机场等航空枢纽,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建设。积极支持武汉新港、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黄石新港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网络和长江、汉江“黄金水道”作用,提高公路、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重点解决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畅以及交通枢纽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落地、拆装等问题,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逐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沿江、沿线为轴线,以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城市为节点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综合运输效率。3.物流园区工程。按照全省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各地产业布局的特点,充

  分利用已有运输站场、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工程。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加快发展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园,争取建立襄阳、宜昌、黄石保税物流园区。通过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武汉天河空港物流园、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襄阳余家湖能源化工物流园、宜昌花艳综合物流园、云池物流园等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物流园区建设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优势,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4.城市配送工程。积极鼓励武汉中百集团、武商集团、九州通集团等重点物流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工程。加快建设招商物流武汉阳逻分发中心、中百集团8+1城市圈物流配送等重点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等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5.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加快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等大宗商品物流通道建设,完善大宗商品物流服务体系。加强武汉、宜昌等重要商品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改善大型物流装备设施条件。加快国家粮食物流(武汉)基地和荆州、襄阳、荆门、宜昌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全省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物流工程。进一步加强武汉白沙洲、汉口北四季美、孝感南大、荆州两湖平原、荆门通源、襄阳庞公、襄阳洪沟、宜昌茶城、十堰堰中、鄂州蟠龙、咸宁温泉、仙桃农产品暨水产品、随州香菇、恩施特色农产品等大型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加快以银丰集团为主体的棉花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武汉山绿集团冷链物流、黄石鄂东农产品冷链物流、襄阳鄂西北冷链物流、宜昌鄂西冷链物流、荆门众诚冷链物流等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积极支持省农资公司、富迪集团、湖北新合作、荆门东方百货、十堰新合作、黄冈黄商、襄阳鼓商等企业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开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

  6.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围绕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物流业,支持武钢、武石化、荆门石化、东风、宜化、全通涂镀板、江钻股份等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中烟湖北公司物流中心、东风自主品牌整车及备品配送中心、华中钢铁物流基地、华中钢铁大市场、长江金属交易中心、黄石新兴现代钢铁物流项目、十堰汽配物流中心、荆门化工产品物流园、仙桃无纺布物流中心、东风十堰和襄阳风神物流项目等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二)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563个,总投资2815亿元,占全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库总投资8.52万亿元的3.3%,占全省“十二五”服务业重大项目总投资1.77万亿元的15.9%。其中:“十一五”结转在建项目241个,新开工项目259个,前期和策划储备项目63个;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项目21个,多式联运、转运设施项目44个,物流园区项目125个,城市配送项目66个,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项目176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项目61个,农产品冷链项目70个。

  六、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一)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区域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研究制订符合全省实际的政策措施,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协调。2.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规范物流行业秩序;进一步加大税收试点物流企业资格认定工作力度,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重点物流企业项目建设所需用地,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比照工业用地价格和程序依法保障物流用地。简化物流企业设立时的前置审批手续,依法进一步放宽对使用统一标识的城市配送车辆的交通管制;继续建设好农产品“绿色通道”,切实保障鲜活农产品运输畅通。在现有“大通关”政策的基础上,简化口岸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实现全天候通关和一站式通关。比照工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制订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优惠价格政策。建立物流企业综合信用评价制度,加快物流市场诚信和服务规范建设,强化物流环节质量安全管理,构建物流市场诚信体系。加强物流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3.制订落实物流专项规划。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全省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产业布局特点,制订相关专项规划,积极引导、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制订粮食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等专项规划。各地也要制订本地区物流业规划,指导本地区物流业的发展。4.增加对物流业发展的投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运输、仓储、配送、信息设施和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物流企

  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物流企业个性化资金需求。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机制,支持物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物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加强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产品及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指导物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融资工具,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5.推进全省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积极推进全省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来鄂投资,参与省内传统物流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全省物流业现代化水平。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省物流企业竞争实力。

  6.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物流市场急需人才。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积极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加快全省物流企业技术更新和管理创新。

  7.加强物流统计核算工作。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全省物流统计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继续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加强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8.发挥物流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物流行业协会建设,明确物流协会在服务、协调、自律等方面的职能,积极支持物流协会制定行业规范,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开展行业宣传、咨询、调研、统计、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物流协会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物流技术引进与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物流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和服务,为政府提供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专栏5:规划实施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略)(二)实施路径。围绕“十二五”全省现代物流业总体发展目标,以物流企业培育为核心,以物流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物流园区(中心)规划建设及运营为抓手,按照全省城市发展规划布局,结合各地产业特色,着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制定和发布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办法,开展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工作,培育重点物流企业;认真实施物流业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物流业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建设示范物流园区、发展重点物流企业、实施重大物流项目,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物流园区支撑物流节点城市,进而形成物流圈(带)一体化发展路径。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和调整。

  ——结束——

  

篇三:湖北省物流工作

  论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物流业的发展对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大有好处。从建国起到1978年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物资的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都由国家控制,企业在物流过程中没有自主经营的空间,物资不能按市场规律有效流动。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产权关系日益明晰,生产、流通等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国内不同形式的物流企业应运而生。

  湖北省区位优势及产业优势分析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承接东西,贯通南北,东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最高,具有较强的开放和技术优势的地区,西接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的西部大开发地区。位于东部技术产业密集区和西部资源密集区接合部的湖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武汉为圆心,北到北京、天津,南至广州、深圳,东到上海、杭州,西抵成都、西安,距离都在半径大约1100公里范围内,湖北就处在这样一个中枢地带。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入物流的概念以来,20多年里,物流业作为一个产业,在我国特别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深圳已把物流业列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湖北省的物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与物流业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应加大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步伐。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优势建国后,湖北省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武汉、襄樊已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在全国航空网中武汉具有较高的地位,是重要的航空港之一。长江横贯全省,使湖北与沿江省、市紧密相联,武汉是国家重要的内陆港口,在水陆联运中具有突出的作用。通过省境的八条国道和两条国道主干线使湖北成为国家公路网的重要枢纽结点,

  国家西部开发大通道的沪蓉、银武高速公路和四通八达公路网使湖北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公路运输截止2021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74公里,一级公路876里,二级公路*****公里,等级公路占总里程的79.6%。全省100%的乡镇和93.8%的行政村已通公路。全省公路有路面里程*****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公里,占总里程的34%,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47.24公里。

  全省依托逐步建成的高速公路和长江水道,大力调整运输结构,整顿运输市场,开拓新型运输方式,发展高速客运、快速货运、水陆联运,水陆运输总量大幅增长。以武汉为枢纽的高速客运网络基本形成,省内10个地级市之间已实现四小时到达;武汉到上海、南京、重庆、郑州等大城市实现了朝发夕至;农村客运有了很大发展。湖北省在全国交通发展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各项指标在全国均位居前列。

  水路运输湖北省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1193条,总长3.5万公里,具有发展水路运输的资源优势。截止2021年底,全省共有通航河流194条,通航里程8988公里(含省境内长江里程1038公里),其中一级航道269公里、二级航道769公里。

  全省共有港口51个,泊位2280个,码头岸线总长*****m,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为*****万吨、客运为4743万人次。有3个主枢纽港:武汉、宜昌、襄樊。港口主要集中在长江、汉江,其中长江港口24个、汉江港口13个。

  全省拥有客货运输船舶5904艘,242万吨、3.7万客位,60万千瓦。专业化船舶中有客货滚装船37艘、4.2万吨;油轮105艘、7.6万吨、液化气船4艘、0.2万吨;增势最强的是江海直达货船,已达到102艘、18.1万吨,占专业化船舶总量的近二分之一。2021年全省内河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8468.4万吨,同比增长近400万吨,增幅为4.9%。

  铁路运输京广线是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它纵贯省境东部,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货流以煤炭、钢铁

  及其制品、木材、粮食、矿石、建材等为主。20世纪70年代新建的南北向铁路干线——焦枝线和枝柳线经省境西部,汉丹和襄渝线横贯全省中部和西北部,分别在武汉、襄樊与上述两条南北向铁路干线相交,构成省内外铁路运输的主干线。

  航空运输全省民航系统拥有1个行业管理机构、4家航空公司(南航湖北公司、武航、武汉直升机通航和荆门通航)及5个民用机场(天河、三峡、沙市、恩施和襄樊机场),1个军民合用的机场。“九五”期间已开通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72条,可直航全国57个城市。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设计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湖北省应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运输条件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国际航空港、高速公路、城市轻轨、地铁的建设,进一步改善武汉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与我国其他省市的和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往来和交流,成为地区性的物流中心;另一方面,通过城市宽带网和“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为企业的电子商务开展和市民的“网络化生存”提供支持系统,使武汉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信息中枢。努力把大武汉经济圈建设成为华中地区的经济、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科教中心和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支点。

  经济产业优势区域物流的发展是和区域经济、区域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区域贸易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反之区域物流的发展又可以为区域贸易、区域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区域物流只有服务于区域经济,才能在全国乃至世界物流经济体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过程来看,其物流中心往往应该是世界物流经济体发展的中心。一般来说,物流中心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而且由于物流设施和基础设施齐全,流通人力资

  

篇四: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对策研究

  余启龙;蒋惠园

  【摘要】Inthispaper,basedonanintroductionoftheplanningoftheHubeiInternationalLogisticsHub,weanalyzedthenecessityofeconomicandtransportationconnectivityfor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hub.Theninconnectionwiththetypicalcasesoflogisticshubsmainlyoperatingtheairwayfreighttransportbusinessbothathomeandabroad,wedrewtheinspirationforthedevelopmentoftheHubeiInternationalLogisticsHub,thenanalyzedtheeconomicenvironment,geographicandtrafficenvironmentandpolicyenvironmentofHubeiforthedevelopmentofthehub,furtherconductedanSWOTanalysis,andattheend,proposedthecounter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oftheHubeiInternationalLogisticsHub.%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对湖北的经济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规划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经济、交通互通对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必要性.结合国内外以航空货运为主的物流枢纽典型案例,得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启示,再分析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经济环境、区位交通环境、政策环境,进一步进行SWOT分析,最后提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对策.

  【期刊名称】《物流技术》

  【年(卷),期】2018(037)001

  【总页数】6页(P14-18,41)

  【关键词】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环境;SWOT分析;发展对策

  【作者】余启龙;蒋惠园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湖北武汉43006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59.27

  1引言当前社会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中国新经济增长也推动了现代物流中高端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高端快递业正成为推动航空货运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市场将更加广阔,物流业国际业务发展面临新机遇。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境内,是依托鄂州顺丰货运机场建设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化现代化物流核心枢纽。该项目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基石,对促进湖北综合交通发展、提升国际物流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开放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2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规划分析2.1规划情况2016年4月,经国家民航局正式批复,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选址鄂州燕矶。鄂州机场将作为顺丰公司的核心基地,规划范围18.5km2,一期占地14.41km2,一次性建设两条长3600m、宽45m、间距1900m的4E级远距跑道,并预留第三跑道。机场预计于2020年建成,2025年实现年货邮吞吐量266万t,远期2045年将达到765万t。依托鄂州机场规划建设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航空物流

  枢纽。在枢纽机场的带动下,将进一步规划机场与高速公路、京九铁路、武黄城际铁路、长江黄金水道等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凸显湖北的多式联运优势,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发展国际物流核心枢纽。2.2经济和交通互联互通的必要性推动鄂东城市群在经济和交通上互通,对实现规划,发展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具有必要性。(1)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需要提高经济的开放水平。加强鄂东城市群在经济上的互通,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促进国际贸易发展[1],为物流核心枢纽带来充足的国际物流市场。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带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吸引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及航空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周边大量聚集,形成以临空产业为基础、关联产业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提供保障。(2)湖北发展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需要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强鄂东城市群在交通上互通可以促进区域各运输方式的协同发展,实现运输的无缝衔接,有助于构建多式联运交通体系,加快货物集散、中转速度,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国际物流枢纽发展。3国内外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经验启示3.1国内外物流核心枢纽发展案例(1)国外典型航空物流枢纽—美国孟菲斯机场枢纽。美国孟菲斯国际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物流基地,孟菲斯位于美国中南部,处在南北水上大通道的咽喉位置,同时有州际高速交汇,铁路贯穿,使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交通条件。孟菲斯机场与美国联邦快递合作,联邦快递提供“快递+航空物流”业务,保障孟菲斯国际机场货源充足。孟菲斯打造航空城,集聚临空性高的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物流业,扩展航空运输的腹地资源,同时,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提升多式联运水平,

  使孟菲斯国际机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大型货运枢纽[2]。(2)国内典型航空物流枢纽—香港国际机场枢纽。香港国际机场位于我国珠三角地区,凭借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近年来,它的航空货运量一直保持在全球航空货运机场中的第一位。高新技术等高端物流产业在该地区发展迅速,对航空物流需求较大,为香港国际机场提供了广阔的腹地资源。香港国际机场利用先进的航空运输系统和电子信息平台,实现了货物的高效通关和“一站式”运输服务。香港机场拥有两层货运服务,设有货运中心、海运码头、机场空运中心及商贸港物流中心等功能区,完善的货运基础设施,提高了物流效率[3]。丰富的腹地资源、先进的运输系统及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的货运设施是香港国际机场枢纽发展的特点。3.2国内外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启示根据以上以航空机场为核心发展物流枢纽的典型案例,可以得出对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启示:(1)多种运输模式协同发展。多种运输模式形成的便捷、迅速的转运系统,是孟菲斯机场对货主及物流商的重要吸引力。湖北的“公铁水”联运已初具规模。航空货运机场建成后将拥有优越的航空运输优势,航空运输与已有的公路、铁路、水路运输协同发展,形成“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交通运输网络,将有力地促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2)发展高端物流产业。美国孟菲斯和香港都是依托航空运输聚集相关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以保障空港货源充足,为空港经济提供动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作为顺丰基地,尤其需要发展高端物流产业,如航空物流、电子信息、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等产业,再利用这些产业的合作扩展枢纽的经济腹地,更好地保障核心枢纽的航空货源。(3)加强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先进的运输系统和信息平台帮助香港国际机场枢纽实现货物高效通关。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为保证物流的高效运作,需

  要加快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实现枢纽与物流园区以及各物流企业之间有效的信息联结;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及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公共平台可以整合物流信息,提供其它延伸服务,更好地提升物流枢纽的运输服务水平。4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环境分析4.1经济环境湖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6年湖北GDP总量首次迈入3万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32297.91亿元,同比增长8.1%,快于全国1.4个百分点。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03.88亿元,增长13.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49.22亿元,增长11.8%;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成长,全年实现增加值5574.54亿元,增长13.9%。湖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商贸流通基地,拥有汽车、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支柱产业和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湖北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将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国际物流枢纽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量。鄂州作为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所在地,虽然经济总量不高,但是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电子商务销售增势明显。首先,鄂州拥有深厚的物流产业承载基础。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已成规模,亚马逊、唯品会和苏宁云商等知名电商企业及南山集团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大仓储”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逐步夯实。其次,围绕在建的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鄂州将建设平台物流园、生物医药园、跨境电商园,形成航空物流聚集产业核心地带。鄂州可与武汉市建立物流产业方面的合作,扩展经济腹地,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湖北省及鄂州市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物流业市场尤其是航空物流需求的持续扩大,给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4.2区位交通环境湖北地处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是我国中部地区的战略支点和交通枢纽。其中,湖

  北武汉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和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干线的交汇处,具有面向全国的市场辐射能力。同时在国际运输上的地位也很突出。武汉与东北亚、南亚、东南亚国际运输通道相连接,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武汉开通至东盟四国航线,逐渐成为中部省市内外贸集装箱的目的地和中转地。作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建设地,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紧邻武汉东湖开发区,多条通道直达武汉。公路方面,沪蓉、京珠、大广、汉鄂四条高速呈“井”字分布;铁路方面,京九武九铁路、武鄂黄城际铁路穿越境内;水路方面,紧邻黄金水道,长江航道鄂州段全长80.1km,沿岸五大港口,单体通航达到万吨[4];航空方面,正在建设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货运机场。要突出这些区位交通优势,可以推进与武汉和跨区域间的交通互联互通,将便捷的地面运输与航空运输对接,可实现“公铁水空”立体化运输体系,加快国际货物的集散,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4.3政策环境国家顶层战略辐射武汉城市圈,为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辐射武汉城市圈,有利于加强物流产业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优秀技术和人才引进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水平,随着该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内部及与国内、国外地区的经济往来,打造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政策先行先试的桥头堡,鄂州可借“创新驱动”东风,重点关注物流发展模式创新。另外,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对中部地区的物流发展方向提出指导意见,促使中部地区抢抓物流枢纽发展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形成区域物流格局。不过与武汉相比,鄂州享受的扶持政策力度还不够,比如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政策和湖北自贸区政策都是针

  对武汉,而鄂州紧邻武汉,如果能扩展这些政策的扶持范围,使其惠及鄂州,这些战略将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提供巨大的政策支持。4.4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SWOT分析对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环境的进一步分析可用SWOT模型法。(1)优势。从区位交通环境分析可知,湖北的区位交通优势突出,属于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内部优势之一。此外,科教人才也是其优势。湖北武汉高校资源丰富,凭借科教优势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物流人才留鄂工作,支撑物流产业的发展,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2)劣势。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也存在阻碍发展的劣势:①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湖北对外开放渠道不畅、平台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不完善,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等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力度不够,影响枢纽的国际物流水平和要素集聚能力。②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足。湖北具有便利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但各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够,难以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和货运的“无缝衔接”,严重影响物流枢纽的货物集散和运输效率。③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针对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还不完善,尚未建立现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枢纽的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5]。(3)机遇。从经济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分析中可知,湖北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产业增长迅速,带动航空经济发展。同时,湖北特别是武汉城市圈也享受着国家顶层战略辐射和政策支持。这些都为发展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4)挑战。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在享有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威胁,主要体现在武汉对鄂州货运机场物流市场方面的威胁。鄂州货运机场的营运是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基础,武汉拥有雄厚的运输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

  公铁水联运体系再加上武汉天河机场的航空货运能力,可以吸引部分物流货源在武汉进行转运,对鄂州货运机场的物流市场造成较大影响。此外,湖北(武汉)自贸区的正式设立,使得武汉对外开放环境优于鄂州,不利于鄂州机场吸引投资和国际贸易。这些无疑会对鄂州的发展造成威胁,进而影响国际物流枢纽的发展,但如果湖北能推动鄂州与武汉对接,加强武鄂交通互通,实现协同发展,扩展自贸区范围,使鄂州也享受自贸区政策,这些挑战也会转变成发展国际物流枢纽的机遇。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SWOT模型见表1。表1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SWOT模型S优势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区位交通优势突出、科教人才优势明显O机会W劣势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足、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WO战略经济、产业基础良好,国家顶层战略优势认清存在的劣势,依托国家战略,加快鄂州与武汉对接,改善不足T威胁武汉在物流市场、贸易投资等方面对鄂州机场发展形成威胁SO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利用良好的经济、产业基础,依托国家战略、抓住政策优势,更好地促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ST战略突出自身优势和条件基础上,明晰威胁,将威胁转变成机遇,促进发展WT战略对外部竞争和自身劣势采取收缩或合并策略根据以上SWOT分析,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可采取SO战略、WO战略、ST战略相结合。SO战略是一种最理想的战略,是处在最为顺利的情况下乐于采取的战略。WO战略代表研究对象存在着劣势,希望通过抓住机会弥补劣势,故而在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枢纽时可以采用。由于武汉对鄂州来说既有威胁也有机遇,威胁可以转化为机遇,故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也可以采用ST战略。结合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实际情况,其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机遇,利用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科教人才优势,为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创造优势条件。湖北需要在具备基础优势的同时,抓住经济产业和国家顶层战略辐射带来的巨大机遇,也可以通过推动鄂州与武汉对接,创造协同发展的机遇,弥补劣势,促进湖北国际物流

  核心枢纽的发展。5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对策5.1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1)扩展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贸区等政策扶持范围。鄂州紧邻武汉,部分针对武汉的优惠政策可扩大优惠范围,惠及鄂州。建议湖北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政策扩展到鄂州,推动鄂州三江港与武汉新港对接,加快建成武汉新港南岸核心港区;建议扩展自贸区范围,使鄂州享受自贸区政策,推行自贸区体制机制,提高鄂州机场国际贸易水平。以此促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2)打造“一关三检”服务体系。为了促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建议以该项目为契机,向国家发改委、海关和商务等部门申请在“一关三检”服务体系方面给予鄂州更多支持。依托航空货运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度最高、口岸类型最全、通关速度最快、集散能力最强、相关政策最优惠、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口岸,形成集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分拨转运、交易展示、仓储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物流综合体;建设“关企互动”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口岸示范区,推动“一站式”大通关建设,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大通关协助机制。5.2推进与区域经济互联(1)增强经济辐射效应。建议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逐步向全省、全国以及国际扩展经济腹地。在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专用汽车、钢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上,加强鄂州和武汉的协同发展,开展产业合作,向全省范围增强经济辐射;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物流产业上,加强与其它经济区的合作,向全国范围增强经济辐射;以“一带一路”通关一体化实施为契机,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逐步向国际范围增强经济辐射。(2)创建临空经济区。以鄂州货运机场为核心,创建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国家

  级航空经济示范区。突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实现国外和沿海地区向中部的产业转移;促进物流业与商贸业的协同发展,在内陆地区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大开放格局;借鉴自贸区及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成熟的创新制度措施和成功经验,培育“口岸经济”新增长极,推动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5.3建设互通的交通网络(1)发展多式联运。以武鄂为中心,规划省内交通互通,发展多式联运的能力。在鄂州机场周边区域规划鄂州长江公铁大桥、京九武九铁路联络线、武九客专与武杭高铁联络线、大广高速与福银高速、沪渝高速连接线;同步建设武鄂黄黄城际铁路环线,打通江北的京九高铁、武杭高铁与江南的武九高铁的横向联接;加快推进鄂州三江港与武汉新港的对接。通过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机场的“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协同配合”,协调各运输方式发展规划,做好它们之间的衔接,形成区域“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做好货运的“无缝衔接”。(2)推动跨区域交通互通。加快构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全国各大经济区及“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的交通互联互通。形成以武鄂为核心的面向邻近区域中心城市的公路网;面向周边城市群的铁路网;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全国重要经济区的航空网;面向中西部、沟通沿江沿海、“一带一路”国家的航运网。加快提升交通开放水平,支撑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5.4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1)创新物流信息平台理念。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是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而航空物流属于现代服务行业,需要以创新的理念、思维,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完善信息服务。首先,建立航空物流信息系统,为空运货物提供信息跟踪、网上支付运费等信息化延伸服务;其次,建设多式联运公共信息与交易平台,实现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节点的信息发布、运力在线交易、物流路线优化、多式联运解决方案、政府监管、政策发布等功能,提高湖北国际物流枢纽的信

  息化管理水平。(2)打造“一城三港”物流发展模式。在发展多式联运的基础上,助力鄂州建空港、陆港、江港三种类型的开放口岸。港口口岸主要依托三江港申报国家二类对外开放口岸;航空口岸主要依托顺丰货运机场申报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陆地口岸主要是依托三江铁路货运站申报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打造“一城三港”物流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6总结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对提升鄂东城市群的定位、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湖北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在经济产业、区位交通、国家政策方面具有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实现其发展成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化现代化物流枢纽的目标。本文在分析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发展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在政策扶持、经济、交通互通、创新发展模式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王玉主.区域一体化视野中的互联互通经济学[J].学术前沿,2015,3(5):17-29.[2]周扬.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航空物流发展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5):23-25.[3]李楠.香港机场货运发展对广州白云机场发展的启示[J].港口经济,2014,(7):46-49.[4]左剑君.鄂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4,21(10):44-46.[5]王振.顺丰航空货运枢纽建设背景下鄂州产业发展探究[J].当代经济,2016,(12):22-24.

  

推荐访问: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省 物流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