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湖北省物流工作14篇

时间:2022-11-27 23:25: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湖北省物流工作14篇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北省物流工作14篇,供大家参考。

湖北省物流工作14篇

篇一: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2.10•【字号】鄂政办发〔2021〕59号•【施行日期】2021.1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邮政

  正文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鄂政办发〔2021〕5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畅通消费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双

  向流通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更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21〕29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1.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有效

  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聚焦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支持邮政、快递、物流、电商等企业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配送渠道,着力补齐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健全农村邮政体系、末端共同配送体系、协同发展体系、冷链寄递体系,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和农产品上行,推动线上线下、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2.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到2025年,农村生产、消费循环进一步畅通,基本形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寄递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县县有公共配送中心、乡乡有综合服务站、村村有综合服务网点,确保农产品运得出、消费品进得去,农村寄递物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便民惠民寄递服务方便快捷,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打造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3.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充分运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成果,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或快递电商物流园等资源平台,有效整合县域邮件快件处理场地、客运站、货运站、电商仓储场地、供销合作社仓储物流设施等优势资源,建设集集散分拣、物流配送、仓储冷链、安全检查、数据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打造县域寄递公共综合服务平台。4.创新县级公共配送中心运营模式。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按照“一县一中心”的总体布局,实行政府规划设计、市场主体运营、社会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建立合作联营体,有效整合寄递物流资源,切实降低县域寄递物流成本。5.开展县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开展省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银牌项目评定工作,在2022年6月底前,全省建设15个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引导示范区积极探索县域体系建设、县级中心打造、末端网点覆盖、资源有效整合的新模式,带动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定制化服务能力。

  三、建设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6.建强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有效整合邮政乡镇局所、供销乡镇基层社、乡镇客运站、电商乡镇服务站、快递企业乡镇代理点等资源,按照资源共用、成本共摊、利益共享的模式,每个乡镇建设1-2个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负责邮件快件集中处理、中转、配送、仓储等服务,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7.推动乡镇邮政局所改造提升。在改善和提升普遍服务的基础上,推进乡镇邮政局所标准化和信息化改造,在有条件的乡村布设智能信包箱,提高自主服务设施覆盖性和使用率,提高城乡服务均等化水平。四、健全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8.推动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网点全覆盖。统筹村邮站、邮乐购站点、供销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村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点、快递代理点等村级寄递资源,按照便利惠民、服务高效、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集体闲置用房、商超便利店等场所,做到每个建制村建成1-2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负责农村邮件快件揽收、投递业务。9.注重村级服务网点分类建设。对于村民居住分散、进出快件量较大的建制村,支持适当增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对于边远自然村,采取代办代理、委托等方式解决寄递难题。鼓励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和社会资本推动智能快件箱向村级延伸,满足村民自提业务需求。增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功能,支持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承接代收代办代缴等农村公共服务,实现“一点多能”,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建制村设置农村寄递信息员,将其纳入村级公益岗位设置范畴。10.加快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大力推行邮快合作、快快合作、交快合作、快商合作、交邮融合等模式,充分发挥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作用,不断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

  五、统筹整合农村各类末端配送资源和渠道11.有效整合末端配送资源。加快推广农村寄递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推动邮政、快递、电商、交通、供销、商贸流通等物流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有效降低农村末端寄递成本,支持各地结合实际给予适当补贴。12.优化乡村两级配送渠道。充分发挥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作用,支持邮政快递企业推进农村邮路汽车化,打通乡村邮件快件微循环,优化线路设置,增加投递频次,实现乡镇到村级网点直投。用好交邮融合发展机制,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快件合作机制,打造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六、加强寄递物流冷链设施建设13.打造区域性枢纽物流冷链基地。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突出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辐射功能,着力打造区域性大型枢纽物流冷链基地(集散中心),打通跨区域冷链物流通道。14.建设县域综合性冷链设施。依托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建设满足县域寄递物流需求的,具备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功能的县级综合性冷链仓库,提升县域冷链物流承载力。15.推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面向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依托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已登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建设一批田头仓储冷链设施,增强初级农产品产地预冷、分级、包装、仓储等服务保障能力,降低农产品损耗和仓储物流成本。16.优化冷链设施建设布局。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将物流冷链设施建设项目选点与乡村寄递物流服务站(点)有机结合,做到合理布局、资源集约,有效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

  效益。七、推动农村寄递物流标准化建设17.加强寄递物流设施标准化建设。推动不同主体之间标准互认和服务互补,

  推广适应城乡物流运输的标准托盘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和专业化包装、分拣、装卸设备。

  18.加强寄递物流服务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快递服务国家标准,推动乡村寄递物流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村快递服务水平。

  19.加强寄递物流冷链服务标准化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制定推广电商快递冷链服务标准规范,提升冷链寄递安全监管水平。

  20.加强寄递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支持邮政快递企业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和升级改造,促进数据共建共享、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信息化服务能力。

  八、加快推进农产品上行21.强化农产品上行寄递服务。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鼓励和支持寄递物流企业围绕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采取驻村设点、集中收寄、专线直配等方式,主动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专业化供应链寄递服务。22.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依托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电商经营主体培育打造适合线上销售的产品品牌、爆款商品、网红产品,促进线上销售。23.用好消费帮扶支持政策。用好“832平台”、湖北省消费帮扶公共服务平台等消费帮扶平台,用足工会福利采购和政府采购政策,鼓励邮政、快递、电商等企业利用自身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渠道优势,推动消费帮扶产品从产地到爱心助农消费的直投直达,扩大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带动脱贫人口

  增收。九、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4.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对邮政电商快递企业建设的符合条件的

  寄递物流冷链设施依申请给予贷款贴息。将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范围。各地在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等扶持政策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建设、运营以及农村邮路汽车化改造等方面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参与寄递物流末端服务的市场主体,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25.加快寄递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将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扶持和引导邮政、快递、物流企业加快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电信企业扩大农村宽带网络覆盖面,提高带宽速率。优先支持寄递物流公共服务中心(站)和冷链设施建设用地,租赁政府用房的可适当减免租金,在用电上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给予适当优惠。

  26.加强就业培训支持。鼓励邮政电商快递企业就近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邮政电商快递就业人员培训纳入当地政府人才技能培训范围,落实有关就业扶持政策和就业人员培训补贴政策。

  27.强化金融支持服务。加大对邮政电商快递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寄递物流项目信贷投放力度,实行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优惠措施,灵活运用抵质押、保证、信用等多种担保方式,对接农村寄递物流项目融资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

  十、深化农村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28.加强农村寄递领域监管。鼓励发展农村快递末端服务,坚持包容审慎、稳中求进的原则,优化末端网点备案制度,简化备案手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农村寄递安全管理,开展农村地区快递服务质量专项整治,依法查处未按约定地址

  投递、恶意损坏或拆封调换物品、违规收费等行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提升农村快递服务质量。完善消费者投诉申诉机制,提升农村地区消费者申诉处理满意度。

  29.关心关爱快递从业人员。督导快递企业全面落实快递员工伤保险、劳动定额标准、末端派费核算指引、企业总部统一管理责任等相关标准指引,完善对农村地区末端网点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派费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动行业协会、工会组织深入开展“暖蜂行动”。

  十一、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组织领导30.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压实责任,强力推动。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商务和快递服务功能。支持县级邮政监管机构建设,完善县级邮政监管体制机制。落实县级邮政领域财政事权责任。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31.强化责任落实。省委农办、省乡村振兴局、省邮政管理局负责统筹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督促工作落实。其他有关单位按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健全各级快递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附件: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分工

  2021年12月10日

  

篇二: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制定机关公布日期施行日期

  文号主题类别效力等级时效性

  2021.12.102021.12.10鄂政办发〔2021〕59号

  邮政地方规范性文件

  现行有效

  正文:

  ----------------------------------------------------------------------------------------------------------------------------------------------------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21〕5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畅通消费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更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21〕29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明确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1.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聚焦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支持邮政、快递、物流、电商等企业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配送渠道,着力补齐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健全农村邮政体系、末端共同配送体系、协同发展体系、冷链寄递体系,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和农产品上行,推动线上线下、城乡一体融合发展。2.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到2025年,农村生产、消费循环进一步畅通,基本形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寄递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县县有公共配送中心、乡乡有综合服务站、村村有综合服务网点,确保农产品运得出、消费品进得去,农村寄递物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便民惠民寄

  递服务方便快捷,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二、打造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3.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充分运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成果,依托现代农业

  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或快递电商物流园等资源平台,有效整合县域邮件快件处理场地、客运站、货运站、电商仓储场地、供销合作社仓储物流设施等优势资源,建设集集散分拣、物流配送、仓储冷链、安全检查、数据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打造县域寄递公共综合服务平台。

  4.创新县级公共配送中心运营模式。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按照“一县一中心”的总体布局,实行政府规划设计、市场主体运营、社会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建立合作联营体,有效整合寄递物流资源,切实降低县域寄递物流成本。

  5.开展县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开展省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银牌项目评定工作,在2022年6月底前,全省建设15个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引导示范区积极探索县域体系建设、县级中心打造、末端网点覆盖、资源有效整合的新模式,带动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定制化服务能力。

  三、建设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6.建强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有效整合邮政乡镇局所、供销乡镇基层社、乡镇客运站、电商乡镇服务站、快递企业乡镇代理点等资源,按照资源共用、成本共摊、利益共享的模式,每个乡镇建设1-2个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负责邮件快件集中处理、中转、配送、仓储等服务,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7.推动乡镇邮政局所改造提升。在改善和提升普遍服务的基础上,推进乡镇邮政局所标准化和信息化改造,在有条件的乡村布设智能信包箱,提高自主服务设施覆盖性和使用率,提高城乡服务均等化水平。四、健全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8.推动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网点全覆盖。统筹村邮站、邮乐购站点、供销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村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点、快递代理点等村级寄递资源,按照便利惠民、服务高效、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集体闲置用房、商超便利店等场所,做到每个建制村建成1-2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负责农村邮件快件揽收、投递业务。9.注重村级服务网点分类建设。对于村民居住分散、进出快件量较大的建制村,支持适当增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对于边远自然村,采取代办代理、委托等方式解决寄递难题。鼓励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和社会资本推动智能快件箱向村级延伸,满足村民自提业务需求。增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功能,支持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承接代收代办代缴等农村公共服务,实现“一点多能”,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建制村设置农村寄递信息员,将其纳入村级公益岗位设置范畴。10.加快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大力推行邮快合作、快快合作、交快合作、快商合作、交邮融合等模式,充分发挥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作用,不断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

  五、统筹整合农村各类末端配送资源和渠道11.有效整合末端配送资源。加快推广农村寄递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推动邮政、快递、电商、交通、供销、商贸流通等物流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有效降低农村末端寄递成本,支持各地结合实际给予适当补贴。12.优化乡村两级配送渠道。充分发挥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作用,支持邮政快递企业推进农村邮路汽车化,打通乡村邮件快件微循环,优化线路设置,增加投递频次,实现乡镇到村级网点直投。用好交邮融合发展机制,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完善农村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快件合作机制,打造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六、加强寄递物流冷链设施建设13.打造区域性枢纽物流冷链基地。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突出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辐射功能,着力打造区域性大型枢纽物流冷链基地(集散中心),打通跨区域冷链物流通道。14.建设县域综合性冷链设施。依托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建设满足县域寄递物流需求的,具备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功能的县级综合性冷链仓库,提升县域冷链物流承载力。15.推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面向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依托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已登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建设一批田头仓储冷链设施,增强初级农产品产地预冷、分级、包装、仓储等服务保障能力,降低农产品损耗和仓储物流成本。16.优化冷链设施建设布局。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将物流冷链设施建设项目选点与乡村寄递物流服务站(点)有机结合,做到合理布局、资源集约,有效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七、推动农村寄递物流标准化建设17.加强寄递物流设施标准化建设。推动不同主体之间标准互认和服务互补,推广适应城乡物流运输的标准托盘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和专业化包装、分拣、装卸设备。18.加强寄递物流服务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快递服务国家标准,推动乡村寄递物流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村快递服务水平。19.加强寄递物流冷链服务标准化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制定推广电商快递冷链服务标准规范,提升冷链寄递安全监管水平。20.加强寄递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支持邮政快递企业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和升级改造,促进数据共建共享、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信息化服务能力。八、加快推进农产品上行

  21.强化农产品上行寄递服务。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鼓励和支持寄递物流企业围绕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采取驻村设点、集中收寄、专线直配等方式,主动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专业化供应链寄递服务。

  22.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依托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电商经营主体培育打造适合线上销售的产品品牌、爆款商品、网红产品,促进线上销售。

  23.用好消费帮扶支持政策。用好“832平台”、湖北省消费帮扶公共服务平台等消费帮扶平台,用足工会福利采购和政府采购政策,鼓励邮政、快递、电商等企业利用自身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渠道优势,推动消费帮扶产品从产地到爱心助农消费的直投直达,扩大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促进脱贫地区发展,带动脱贫人口增收。

  九、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4.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对邮政电商快递企业建设的符合条件的寄递物流冷链设施依申请给予贷款贴息。将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范围。各地在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等扶持政策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建设、运营以及农村邮路汽车化改造等方面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参与寄递物流末端服务的市场主体,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25.加快寄递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将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扶持和引导邮政、快递、物流企业加快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电信企业扩大农村宽带网络覆盖面,提高带宽速率。优先支持寄递物流公共服务中心(站)和冷链设施建设用地,租赁政府用房的可适当减免租金,在用电上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给予适当优惠。26.加强就业培训支持。鼓励邮政电商快递企业就近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邮政电商快递就业人员培训纳入当地政府人才技能培训范围,落实有关就业扶持政策和就业人员培训补贴政策。27.强化金融支持服务。加大对邮政电商快递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寄递物流项目信贷投放力度,实行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优惠措施,灵活运用抵质押、保证、信用等多种担保方式,对接农村寄递物流项目融资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十、深化农村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28.加强农村寄递领域监管。鼓励发展农村快递末端服务,坚持包容审慎、稳中求进的原则,优化末端网点备案制度,简化备案手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农村寄递安全管理,开展农村地区快递服务质量专项整治,依法查处未按约定地址投递、恶意损坏或拆封调换物品、违规收费等行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提升农村快递服务质量。完善消费者投诉申诉机制,提升农村地区消费者申诉处理满意度。

  29.关心关爱快递从业人员。督导快递企业全面落实快递员工伤保险、劳动定额标准、末端派费核算指引、企业总部统一管理责任等相关标准指引,完善对农村地区末端网点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派费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推动行业协会、工会组织深入开展“暖蜂行动”。

  十一、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组织领导30.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压实责任,强力推动。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商务和快递服务功能。支持县级邮政监管机构建设,完善县级邮政监管体制机制。落实县级邮政领域财政事权责任。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31.强化责任落实。省委农办、省乡村振兴局、省邮政管理局负责统筹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督促工作落实。其他有关单位按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健全各级快递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附件: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分工2021年12月10日

  ——结束——

  

篇三:湖北省物流工作

  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方向以道路铁路货运物流和港口物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构建运输信息组织三个现代物流发展平台建设盐业化工石膏建材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及农产品五类专业物流园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力争把应城市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内通道畅通信息共享物流发达的重要节点城市

  关于加快应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应城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杨德忠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商检、通关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现代物流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快速发展对于降低区域经济成本、改善区域经济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消退,“后危机时代”已成为应城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历史机遇期。一、应城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一)物流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应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截止2009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631公里,公路密度每100平方公里14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公里,省道74.5公里,县道155公里,乡(村)公路1371公里。全市境内武荆高速、汉宜公路、八汤公路横贯东西,随应、烟应、云化公路沟通南北,公路交通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拥有大富水、汉北河航道30公里,水路交通干支相连,江海直达;汉丹铁路、长荆铁路穿境而过,基本形成内畅外联,快速通达,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为应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物资集疏运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应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市物资集疏运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截止2009年底,全市拥有货运汽车1676辆,载重吨位2926吨,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600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3800万吨公里。全市有专业运输企业2家,车辆180辆,总吨位650吨,危险货物运输车辆42辆362吨,农用运输车辆2001台套,从业人员近5000余人。拥有现代化装卸的城关新港码头和标准港区(天鹅港区、长江埠港区、吴台港区)自然海岸线4.7公里,港区总面积84.6万平方米,泊位7个,总堆场面积17300平方米,在籍船舶78艘,总吨位2.6万吨,其中城关新港码头年吞吐量可达25万吨。拥有长荆铁路应城东火车站货场,年运输能力近170万吨。汉丹铁路长江埠铁路货场,年货物运输量达到108万吨。(三)物流服务方式呈现多元化。目前,应城市物流企业共有48家。其中属水陆货运、货场码头、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物流企业26家,注册资本近2亿元,经营场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从业人数2167人;属小型托运部、快递公司物流企业22家,注册资本1282万元,营业面积2600平方米,从业人数151人。应城市于2006年10月引进九州通集团独资兴建中国九州通应城医药有限公司。该公司从业人员230人,项目投资5000万元,占地100亩,建成覆盖周边

  230万人口的医药物流中心和在国内领先的中药研发中心,属专业的仓储物流企业。但总的来看,应城市物流产业受观念、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诸多因素限制,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管理机制看,表现为“杂”,即职能管理部门杂,整体功能受限制。按照不同运输方式,目前应城市物流业分属铁路、交通、民航、邮政、海关、商贸等部门管理,从中央到地方有相应的管理单位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使得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如果一家企业要想使货物一次委托由两家以上运输企业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运送到目的地(多式联运),由于各部门规定不统一、政策不配套、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效率较低,必然造成交接手续繁琐,物流难以通畅运行,导致物流运输成本增加。二是从经营主体看,表现为“多”,即功能单一的经营业户多,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经济活动。而应城市物流业产业链条单一,大部分属于简单的货运咨询、长短途货物运输和仓储服务,服务范围小。并且近年来各行各业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大量发展单一、封闭式的物流,造成我市整个物流业处在一个各自为政、无序经营的状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三是从发展规模看,表现为“小”,即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应城市物流经营主体处于分散、割裂、单一、低效的状态。在调查的物流企业中,大部分为传统的货运代办模式,90%以上物流企业的车辆为靠挂或其它合作方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小,没有固定的货物和仓储,有的只是一间门店、一部电话、两三个人的“货运代办点”,且经营地点分散,“小、散、差”的问题严重。四是从服务功能看,表现为“弱”,即信息获取能力弱,专业人才奇缺。全市现有的物流企业技术含量较低,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所必需的先进网络信息设施。不少企业仍停留在使用传统通讯工具上,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各层次和专业的管理人才,尤其是物流流程设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等高中级专业人才更为匮乏,严重影响了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五是从经营效益看,表现为“差”,即成本控制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应城市物流行业整体上处于低水平价格竞争发展阶段,信息资源不共享,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缺乏,供需双方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全方位监控物流网络尚未建立,货物运输的安全性、时效性存在隐患,合同违约司法解决成本高,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标准来控制物流成本,经济效益差,阻碍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二、应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利条件(一)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机遇。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物流业专项规划。《规划》确定中部物流区域以武汉、郑州为中心,并将武汉确定为全国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要求中部物流区域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同时,省人民政府积极贯彻物流业政策,制订了《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提出在3年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5%,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2%;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年均降低0.2个百分点;建成1-2家国家级物流示范基地(园区),发展5-10个国家4A级物流企业和15-20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于2009年9月9日批准在省交通运输厅设立专门的物流发展机构“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物流发展局”。应城市作为地处武汉、荆州、襄樊大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规划》、《方案》的出台为我市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机遇。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从2009年起,中央出台了10项扩大内需措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投资重点。交通运输部向社会发布了5年投资5万亿的超强举措,省交通厅提出未来4年投资2700亿元的建设规划。应城市在去年完成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将完成1个亿的交通建设投资规模。随着武荆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孝洪高速公路即将开工、汉宜、随应等省干线的全面上档升级、通乡通村公路及危桥加快改造、港口站场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应城市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将得到明显改善,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提升,为应城市现代物流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市场需求快速发展的机遇。近年来,应城市确立了加快“三大经济板块”建设,打造“三基地一县市”的战略目标,全市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8亿元,外贸出口总额2200万美元。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盐业化工、石膏建材、机械制造、轻工纺织、食品饲料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规模企业达到158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亿元,全市商业网点发展到311个,年成交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商贸企业有18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现代流通体系的日趋完善,为应城市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我市工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围绕城区商贸中心、交通主干道出入口、货物转运集散地,特别是随着市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园的发展壮大及南部新区的开发建设,对物流服务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三、加快应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明晰发展思路,确定功能定位。

  物流业是为生产制造、生活消费提供物品流动服务的产业,物流量由经济总量决定。要根据应城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特色,结合周边城市物流发展状况,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方向,以道路、铁路货运物流和港口物流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力构建“运输、信息、组织”三个现代物流发展平台,建设“盐业化工、石膏建材、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及农产品”五类专业物流园,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力争把应城市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内通道畅通、信息共享、物流发达的重要节点城市。到“十二五”末,培育一家国家标准级的物流企业,全市物流业实现产值8亿元。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产业第一、服务优先的原则。通过输送各种物质产品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保证资源配置的实现,为应城市实施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旅游经济区“三大板块”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盐化产业基地、华中能源储备中转基地、全省一流温泉度假基地和全省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市“三基地一县市”做好物流服务。二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对物流产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调控,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提高和完善物流产业的整体功能和运行质量。三是整合存量、建设增量的原则。一方面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存量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增量资源的建设,合理规划建设新的物流设施,提升物流整体水平。(二)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坚实平台。一是加快物流通道建设。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重点建设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主要内容的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以增强综合运输能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尤其抓好公路“三横四纵三外环”、水运“一港两码头,一台两航道”,运输“一客一货两站场”等交通物流主通道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公路连网上等级,出入境上高速,港站功能配套,公路、铁路、水路联运,“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园区是组织、衔接、调节、管理物流的物流据点。根据物流发展需求,应城市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个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的大型物流园区。园区位于黄滩镇武荆高速公路连接线收费站以东(桂桥村),项目总投资5亿元。要在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老板参与建设物流园区。目前,要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确保该项目尽早立项建设。(三)坚持三个并举,做强市场主体。一是内部整合与强化管理并举。针对应城市物流业经营分散、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现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改制、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

  现有的物流企业,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和范围,尽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公司,从而形成覆盖率高、协同配合的物流企业网络。同时,加强物流运输业的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物流企业健康发展。二是招商引资与建立品牌物流并举。高起点发展物流产业,必须借助外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国内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应城。适应现代物流业高效率、低能耗的要求,引进集装箱、挂车、管道等新型运输方式。同时,要积极扶持本地物流企业,建立品牌物流。针对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影响小、费用低、环保等特点,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和公路、水路运输的多式联运,使长江埠铁路货场和武荆铁路应城东站成为我市物流的主要运输平台。充分发挥水运物流污染小、运量大、运费低、环境友好、社会效益突出的特点,加强城关港区新港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水运物流。依托九州通集团完善的营销网络和丰富的市场资源,大力发展医药物流,引导九州通集团应城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实现仓库立体化、装运机械化、分拣自动化、配送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建成现代化程度较高、辐射全国药品市场的物流配送企业。三是搭建信息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并举。信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要素。要发挥物流业主管部门职能,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加快建设全省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数据交换、信息发布、会员服务、在线交易、智能配送、GPS货物跟踪等公共服务。同时,专业的、高水平的物流人才是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物流领域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培养。通过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在职培训与学校培养等多种方式,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四)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发展活力。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物流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对列入全市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重点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企业的建设项目,在土地、资金、信贷、税收、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二是理顺体制机制。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成品油税费改革涉及征稽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工作的意见》和省编委《关于设立湖北省运输厅物流发展局的批复》文件精神,2009年12月2日应城市物流发展局正式挂牌成立,核定编制数17人。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拟定物流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推进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推进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争取工作。新成立的市物流发展局要充分履行职能,加快制定全市物流发展规划,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推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篇四: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2013年武汉物流业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主考学校:专业:行政管理

  准考证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

  二○一三年七月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

  武汉物流产业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己经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热点。政府对物流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将其确定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物流产业政府管理的意义,深入分析了武汉物流产业发展中政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政府管理的作用和政府管理的必要性入手,针对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就武汉市政府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目标,提出加强政府管理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产业;发展;政府管理;对策

  目

  录

  一、绪论.............................................1

  1.研究背景...................................................12.研究现状...................................................13.研究内容...................................................1

  二、物流业政府管理的意义.............................2

  2.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参与.............................22.2.物流业的进入门槛较低需要政府适度干预.....................32.3.物流业发展的负面效应需要政府监管.........................3

  三、武汉物流业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3

  3.1.建立了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43.1.1.加强组织领导.......................................43.1.2.理顺物流业管理部门职责.............................43.1.3提高物流行业管理水平................................43.2、政府管理对物流业进行扶持政策............................43.2.1.加大现代物流业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43.2.2.加大税收扶持力度...................................53.2.3.调整价格及收费政策.................................53.2.4.加强物流业人才培养.................................53.3.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推进物流园区和交通网络的建设。....53.3.1.实施物流通道及多式联运工程.........................53.3.2.实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工程...........................63.3.3.实施重点现代物流产业壮大工程.......................6

  四、武汉物流业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6

  4.1.政府对物流业的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法规.....................64.2.政府管理部门对物流业监管制度不健全.......................74.3.政府管理物流业的手段效率低、缺乏实效.....................74.4.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规划滞后...............................7

  I

  五、武汉物流业政府管理问题的原因.....................7

  5.1.物流法制定环境复杂导致政府难以制定合理的管理法规.........85.2.各部门权利交叉重复导致政府管理混乱、监管制度不健全.......85.3.对物流业的管理经验不足导致政府管理效率低、缺乏实效.......85.4.对物流业发展的认识落后导致政府对物流业发展规划滞后.......9

  六、加强武汉物流业政府管理的建议.....................9

  6.1.建立和完善物流行业法规体系,加强监管.....................96.1.1.建立完整的物流行业法规体系.........................96.1.2.加强对物流企业及市场行为的监管....................106.2.明确各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优化物流发展制度................106.3.统筹规划物流总体发展目标和近期发展重点..................106.3.1.明确物流总体发展目标..............................116.3.2.制定合理的物流业发展战略..........................116.3.3.合理配置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116.4.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126.4.1.政府投资政策......................................126.4.2.土地政策..........................................126.4.3.税费政策..........................................126.4.4.鼓励“做大做强”政策..............................136.4.5.招商引资政策......................................136.5.加强政府保障支撑........................................136.5.1.强化物流产业项目支撑..............................136.5.2.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146.5.3.促进物流信息体系建设..............................14

  七、结束语..........................................15参考文献............................................16

  II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按照武汉市十二次党代会、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的“建设全国重要物流中心”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物流业发展,提高物流业发展的规模、水平与质量,承载国家物流枢纽的物流产业发展功能。“十一五”期间,我市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区域、城市物流资源与服务整合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业初具规模,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政府对物流业的管理内容、方式以及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走向多样化、制度化和现代化[1],这样的发展环境使得政府的管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2.研究现状

  武汉市物流业的发展,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市对现代物流业往往采取类同于一般的市场管理模式,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在物流服务市场中公平竞争。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物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推行自由政策上。武汉市政府在管理物流业,引导物流业发展中以健全物流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功能为基础,以促进物流服务升级与业态创新为突破口,努力探索物流产业集群发展途径,不断扩大优势物流规模、培育新兴物流增量、建设高端物流辐射平台,使物流业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辐射国际、国内和周边地区物流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生产、生活物流服务效率[2]。另一方面,物流作为新兴产业,政府在物流业的管理缺乏经验和方法,同时武汉作为新兴的物流城市,物流发展环境复杂,对于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政府而言高效管理物流业,引导我市物流业快速发展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3.研究内容

  武汉市物流业的飞速发展除了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以外,政府对物流业的管理、监督、支持、引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篇论文主要

  1

  围绕政府对物流业管理方面做一些阐述,为了促进我市物流进一步发展,找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非常关键,而政府对物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则是首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自身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发展。论文内容包括了解物流业政府管理的意义,突出政府对物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建设、规范作用。其次了解武汉市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做出的相关政策内容,这些政策在短短几年间使得武汉市物流业快速发展,良好的政策管理有利于行业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内容包括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物流业中政府管理不足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一环,应该正视不足,找出原因解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政府管理更加完善,从而刺激物流业走向另一个新的高度。这样运用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效的更清楚的了解物流业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物流业政府管理的意义

  武汉物流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已经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热点。政府将物流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大力扶持。但是,在武汉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武汉物流产业的发展。武汉市虽然已是国务院确定的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但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巩固中心城市的地位,也正面临着来自重庆、长沙等城市的强有力的挑战。政府管理对加快武汉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促进武汉市中心城市地位的巩固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参与

  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商品储存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公用型物流园区以及信息网络设施等,政府是铁路、机场、公路、港口、邮政和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唯一或主要建设投资者和运营者。其中,交通基础社会与信息网络设施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建设投资大,风险高、回收周期长、自身效益低,再加上其本身具有的非排他性、不可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点,私人企业出于利益的考虑或能力的

  2

  限制不愿意投资此类基础设施,导致基础设施缺乏,无法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基础设计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当然需要政府进行管理。

  2.2.物流业的进入门槛较低需要政府适度干预

  由于物流业自身的特殊性,进入门槛相对较低。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物流业并不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技术上的要求并没有太大的悬殊,而是更关注于服务的质量,这对一般企业来说,都是较容易达到的目标。再次,从规模经济方面看,与生产型企业不同的是,大型物流企业的成本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只要拥有相关的物流信息,就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并实现其盈利目标。再次,在资金方面,要成立一家物流企业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有几辆车,物流企业就能开展物流服务。最后,从政策法规上看,由于现行物流业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对于物流企业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物流业自身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物流业是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再加上物流业中的个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并存,物流业过度竞争的情况势所难免,这就需要政府的管理。

  2.3.物流业发展的负面效应需要政府监管

  物流业发展在服务经济社会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和大众带来负面的影响,物流业发展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货物的运输、仓储、包装等物流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导致环境噪音增加、空气质量变差、安全隐患增多,从而影响到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必须采用监管手段,减少物流产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

  三、武汉物流业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

  政府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主动进行推进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政府应当在充分发挥物流市场自身调节功能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推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武汉市政府为推进全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物流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在物流业管理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积极有效的政策规定。

  3

  3.1.建立了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

  3.1.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市人民政府领导各级行政部门的管理队伍,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物流业发展工作,研究和决定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督促检查重要工作的落实。3.1.2.理顺物流业管理部门职责各政府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在市交通运输委设立武汉市物流局,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物流管理工作,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完成国家及省发展改革部门下达的有关物流工作目标;审核物流业发展规划。市商务局负责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指导全市对外贸易以及出口加工区、出口基地、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工作。3.1.3提高物流行业管理水平建立重点物流企业和重点物流项目认证制度,完善专项扶持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发挥各项政策措施的扶持与引导作用。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完善全市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物流市场监管,建立物流企业备案登记制度和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组织开展行业诚信认证。这些制度和规定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政府对物流行业的管理水平。

  3.2、政府管理对物流业进行扶持政策

  3.2.1.加大现代物流业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市级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逐年增长机制,市级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开展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引进、奖励、平台搭建以及物流业发展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研究等方面工作。物流集中发展区配套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并逐步扩

  4

  大规模,建立了支持物流企业贷款的专业担保机构,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合法的经济、金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现代物流业。3.2.2.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切实推进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工作,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抓紧制订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的具体方案。研究制定现代物流园区招商引资项目税收奖励政策。3.2.3.调整价格及收费政策进驻现代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资源消耗实行工业同价政策或缴纳优惠。对在我市登记注册的集装箱大型车辆和特殊车辆对其城市路桥通行费的缴纳予以优惠。3.2.4.加强物流业人才培养鼓励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开展物流从业人员培训和再教育,对参加物流职业培训和专业能力水平认证项目的人员,安排适当专项培训经费补贴。研究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物流人才,逐步提高物流业高端人才入选“黄鹤英才计划”、“3551人才计划”的比例。

  3.3.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推进物流园区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3.3.1.实施物流通道及多式联运工程依托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加快建设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开展水陆联运、公铁联运、空陆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的转运设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高效无缝对接。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以及重点物资散装运输等运输方式,加快铁路、港口重点集疏运连接通道的建设,提高港口、铁路的运输效率。

  5

  3.3.2.实施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工程依托“大光谷”地区、中国车城、临空经济区和临港产业区等四大工业板块产业优势,科学规划,建设数量适当、规模适度、布局适宜、功能适中的现代物流园区。开展重点现代物流园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订现代物流园区控制性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大现代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制定物流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以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依托,重点发展保税仓储、运输及配送、分拨和国际供应链管理业务,加快推动阳逻保税港区的申报工作。3.3.3.实施重点现代物流产业壮大工程依托我市产业基础、流通业规模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等优势,重点发展重点领域现代物流。支持为钢铁、汽车制造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分拨配送等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加快现代物流技术在钢铁、汽车物流中的应用推广。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销售全过程,积极推广应用冷链物流技术,加快流通领域冷库冷储设施建设。依托大型医药龙头企业,推进医药采购、药店连锁经营、医院药店连锁配送等医药物流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快递企业在我市建立快件作业中心,鼓励国内外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在我市现代物流园区设立中部电子物流配送中心。

  四、武汉物流业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

  4.1.政府对物流业的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法规

  目前武汉政府还未出台明确的物流行业法规,导致无法可依,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现象严重,是我市物流业凸显的一个严重问题。诚信缺失、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竞争不规范、不公平,加之相关法律不系统、不完善,使得很多物流企业合作不和谐、继而采取不正当竞争、甚至非法经营,导致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严重的扰乱了物流业的市场秩序,也进一步加剧了物流市场的诚信危机。

  6

  4.2.政府管理部门对物流业监管制度不健全

  武汉物流产业各个领域的管理权限被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由铁道、交通、民航、商贸等不同的部门进行多头管理,但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进行直接负责,这些相关部门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物流规划建设方面,相关行业缺乏协调沟通,有水路的地方没有公路配合,有铁路的地方没有水路衔接,公铁、公航、铁航脱节。在行业管理上,工业、商业、外贸、交通均有各自的物流管理部门。在运输管理上,按运输方式划分管理部门。

  4.3.政府管理物流业的手段效率低、缺乏实效

  由于针对现代物流产业的监管制度不健全和监管机构分散,导致产业的政府监管缺乏实效。对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运输污染、交通拥堵、公共空间紧张和服务质量投诉等问题缺少监管或缺乏监管实效。物流的部门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也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各部门的各种审批繁多,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三乱”问题始终没得到很好地解决。有关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统一的物流行业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造成物流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包装标准与运输实施标准不配套,都严重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4.4.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规划滞后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没有物流设施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也没有预留物流用地,造成物流设施建设的长期滞后和布局无序,货运市场与交通设施的严重脱节。物流业发展规划滞后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许多己经形成的现状和条件己经难以改变,不可能完全按现代物流的理念来规划物流集中发展区和配套设施的布局,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五、武汉物流业政府管理问题的原因

  导致武汉物流政府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7

  5.1.物流法制定环境复杂导致政府难以制定合理的管理法规

  现阶段物流法律环境是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与物流有关的职能又分属于不同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和部门利益制定规章,致使物流法律法规分散,制定环境复杂,表现为:(1)武汉市物流业没有系统而专门的法律,物流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市执行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散于海陆空运输的行业管理部门,因缺乏物流行业统一系统专门的法律规定,导致市场机制不健全,秩序混乱,无序竞争。(2)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位次较低,法律效力较弱。我市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由地方制定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规范性不强,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法律效力不强。(3)物流法律法规分散欠协调。物流立法上涉及交通、铁路、航空、海关、外贸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协调沟通不够,存在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现象,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形成行业优势推动我市物流业发展。

  5.2.各部门权利交叉重复导致政府管理混乱、监管制度不健全

  政府管理部门混乱、监管制度不健全原因在于现代物流业是复合型产业,物流业的管理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涉及部门多,难于协调。一方面部门之间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另一方面,政府的物流管理部门多为宏观经济协调部门,行政执法权不足,难以对当地物流业实施有效监管。这样的管理体制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引导和监管导致没有协调,市场无序,缺乏监管,难以经济合理地进行物流的整体统筹和规划、组织引导、市场监督、产业管理,严重影响物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5.3.对物流业的管理经验不足导致政府管理效率低、缺乏实效

  从国家层面看,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物流管理体系,武汉市政府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路子可走,政府对物流业的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所推行的管理手段未结合本地实际,使得管理与实际脱节,因此所实行的管理手段效率低缺乏实效。

  8

  另一方面,各部门没有形成共识、形成合力,缺乏规划、具体措施和有力监管。部门和地方的各种审批繁多导致了管理的效率低下。

  5.4.对物流业发展的认识落后导致政府对物流业发展规划滞后

  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武汉市现代物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展主流。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政府过去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设施规划、商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中都缺乏现代物流的概念,在武汉市物流业发展迅速的今天,这些规划早已落后于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

  六、加强武汉物流业政府管理的建议

  武汉物流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武汉市对物流企业和物流市场的发展还缺乏有效引导,物流政策尚未完备,政府部门对物流企业的调控能力不足,行业法规严重滞后。政府对物流行业的管理在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下面从统筹规划、部门监督,法规约束、政策扶持、基础设置建设等多方面提出建议。

  6.1.建立和完善物流行业法规体系,加强监管

  物流行业法规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了武汉物流产业的发展,导致市场混乱、竞争无序等现象。为改变目前武汉物流市场无序竞争、物流企业“鱼龙混杂”、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等局面,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公平竞争就离不开法规的制约和指导,这些法规的制定和监管理所当然应由政府来完成。6.1.1.建立完整的物流行业法规体系政府应根据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而科学系统的物流行业法规体系,通过行政干预、政策引导、建立约束机制等方法对物流业长期发展给予切实保障[3]。通过法律法规引导物流发展,培育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各种物流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充分竞

  9

  争,自由流动。要打破行业、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和出台,规范市场行为,打击越轨者,保护依法经营者。6.1.2.加强对物流企业及市场行为的监管对物流企业的违规失职行为严查严处,约束企业的市场行为,规范企业服务意识,提高企业服务声誉和质量。政府物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管,建立物流企业的备案登记制度和物流企业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组织开展行业诚信认证和服务质量。对物流企业考核监督,并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园区、专业交易市场,采取派员驻场的形式,开展行业监管、纠纷协调、服务指导工作,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6.2.明确各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优化物流发展制度

  目前武汉市物流行业存在众多部门共同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政府物流管理部门必须协调发改委、交委、商务局、外贸局等各个管理机构的运行,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建立协调、督促、通报、考核、责任等工作机制,共同研究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相关政策,协调处理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事项,加强对各区物流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协同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项目建设。比如武汉市发改委负责提出全市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规划;协调解决物流业与相关行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武汉市交委参与拟订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并负责组织规划实施;制定物流发展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武汉市商务局负责推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指导全市对外贸易以及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6.3.统筹规划物流总体发展目标和近期发展重点

  物流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仓储、商贸流通等多个行业和部门,必须加以统筹协调考虑才能使物流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使物流资源的效率达到最优,因此,制定统一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对于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物流产业的整体规划对于解决物流布局不尽合理!物流环节

  10

  浪费严重、物流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提高物流产业整体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物流业规划应立足于对城市配送和产业的需求、潜在需求的调查评估,对各地方的产业基础、商贸流通业的现状、潜力的调查以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武汉政府首先要从宏观、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出发,明确物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目标、措施、重点和步骤等;然后提出科学合理的细化方案,建议项目的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建议满足这种需求的资金量及这些资金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配置。政府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6.3.1.明确物流总体发展目标根据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经济布局,武汉物流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于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企业体系、构建高效的区域物流网络,完善多式联运系统。6.3.2.制定合理的物流业发展战略首先要合理规划并建立合理分布的物流园区。根据城市区域功能布局和交通运输网络状况,选择若干地点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大型综合性物流中心。要在武汉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综合性物流中心与专业性物流中心相结合,配套完善的物流中心网络体系。6.3.3.合理配置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场站、枢纽和仓储设施等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资源的占用和耗费,避免由于不适当的鼓励政策造成重复建设。应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特别要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流园区的统筹规划,要充分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物流功能设施的综合配套。这样才能确保物流设施的有序建设,有效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急功近利的短期性,保证和促进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6.4.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现阶段武汉市对于本地物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用地保障政策、物流行业进入及退出门槛规定、优秀物流企业扶持与奖励政策、车辆便利通行政策、人才吸引培养政策等与物流业密切相关的支持政策几乎是一片空白。正是这些政策的缺失,导致了武汉物流市场的不规范,物流园区建设的缓慢,税收过重和税收费率的混乱。政府应该做好重点物流企业“营改增”专项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核、拨付工作。分期分批完成签约物流项目用地计划申报、审核、下达,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制定全市物流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研究促进物流发展专项扶持政策[4]。政府应该为物流产业提供一个发展的基础平台和升级平台,对物流行业的政策扶持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内容:6.4.1.政府投资政策对于建设投资规模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公共建设项目,政府可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参与建设。6.4.2.土地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的土地政策,整合存量资源,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鼓励物流企业入驻相关的物流园区[5],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6.4.3.税费政策现代物流产业包括不同服务业态和经营类别,如:运输业、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及咨询。税务部门要积极开展研究,针对物流产业不同的业态提出合理的利于物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税目及税率。

  12

  6.4.4.鼓励“做大做强”政策在对物流企业进行考评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支持、土地等优惠政策扶持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鼓励物流企业走整合、兼并的道路,做大做强,促进物流产业结构升级。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可能提供全方位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从而产生规模效益。而要改变武汉市物流企业“弱小散乱”的局面,除了一方面要设置物流行业进入门槛以外,还应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鼓励物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股权置换、合资合作或组成联盟的形式做大做强,以及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经营网络、扩大经营规模,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龙头物流企业。6.4.5.招商引资政策创造公平、公正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积极引进国外一流物流企业,扩大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鼓励国外大型物流企业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扩大物流产业对外开放,瞄准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产业项目招商,形成物流产业新的发展龙头,重点面向国际物流公司、对外贸易公司、具有国际物流需求的大型生产加工企业。

  6.5.加强政府保障支撑

  物流企业的有序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多个方面的强力支撑。6.5.1.强化物流产业项目支撑建立和实施重大物流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纳入规划的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技术,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对重点企业和相关项目,采取定人、盯项目的方式,加强跟踪和服务,确保引进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强化在建项目的跟踪管理,加快推进物流基地建设。推进企业跟踪服务、项目建设管理、招商引资等工作常态化管理。加强物流管理

  13

  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人员业务培训、考察学习活动,提高项目招商、建设协调能力水平。6.5.2.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现代物流的发展急需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保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这就需要政府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政府不仅要对全国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具体来说,包括建立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系统;建立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展示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基地;建立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政府资助物流知识、技术创新活动,倡导和支持新技术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和推广。6.5.3.促进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尽管武汉物流发展具有区域优势,但由于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不仅无法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还加大资源成本的浪费。只有通过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跟踪等,实现物流企业内部、企业和企业之间,甚至供应链跟供应链之间信息的共享,提高物品流通的效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物流信息化能整合物流企业的各方面功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能协调各环节运行,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本质要求。政府应该参与投资开发或是由政府主导建设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中心、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及金融结算中心在内的物流公共网络服务平台,突破物流信息化瓶颈[6]。武汉市政府相关部门在平台的立项、资金筹措、招标采购等报建审批环节,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在平台的资源整合上,政府的物流管理部门还积极引导物流行业协会和信息、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公开和及时通报有关物流信息,提供沟通信息的渠道,及时有效地为物流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

  14

  七、结束语

  对于刚刚起步的武汉物流业来说,政府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担负区域物流业发展的规划、指导、组织、协调、推动等职能,建立有序、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旦物流产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物流业应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的作用应逐步淡化。

  15

  参考文献

  [1]汪鸣.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难点和政策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5)[2]吴磊.武汉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企业导报》.2011年[3]邹晓美.我国物流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以《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0(06)[4]冯浩.加强物流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运输.2012(10)[5]张兰怡.城市物流园区规划关键问题研究.福建农林大学.2012[6]黄征宇.物流信息化:2012在新整合新技术下突进.中国信息化,2012(11)

  16

  

篇五:湖北省物流工作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总结

  物流管理实习工作总结1一、实习单位简介某某物流位于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镇,这家公司位于环城路,交通方便,

  是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虽是个小型的物流公司,人员不多,但服务周到细致。各部门相互配合得很好,密不可分。

  二、实习岗位及过程1、实习岗位:货物看管员2、实现过程:(1)通过资料查询和实地观察了解货运问题仓储系统服务市内、国内配送,单品、综合配送,各有各式的车型,承运商品包括:百货商品、冷藏保温、特殊商品。贵重物品配送,提供到门服务,确保商品安全抵达用户手中。隔日零担物流,对于零担配送,公司承诺,货物隔日上车发货。上架陈列,对于市内各商场、各类超市、连锁网点的配送服务,公司还提供协助客户商品上架陈列的服务。常温、恒温仓库存储,高层、堆垛货架存储存货及时控制,有效地货卡登记制度,可随时了解库存商品的数量,确保商品质量,随时检查,出现问题及时上报调整。定时观察库房条件,确保库房内温,温度不超标。加工调整,提供完善的分炼、换包装等加工服务。订单处理,对订单处理要求做到及时准确、高效。退货处理,全力协助货主公司通行退货收获作业,并填写好单据,及时反馈货主公司,一边货主公司尽快对退货做出处理。信息系统服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分析客户物流流程,提供物流系统设计,系统咨询,依据客户对仓储条件的要求和储存商品的特点,进行仓储管理系统化,个性化

  设计。运输配送管理系统设计,针对不同配送系统,专门设计了配套送订单管理

  系统,以适应各种客户配送的要求。其他信息管理要求秉承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服务。(2)在货运信息部了解情况并实际工作信息管理应该是物流管理很关键的一部分,要及时处理好物流相关信息才

  能辅助的把其他事情做好,这份工作需要细心认真才能避免货物的损坏和利润下降。

  (3)、工作职责(1)在货运信息部了解如何进行信息处理,并做一些简单的实践工作。(2)在其他部门稍做了些了解。三、实习心得和体会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我不仅把我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于我们今后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是很重要的,刚去那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拘束,不喜欢和别人主动打交道,特别是面对客户,非常的紧张,但是学会这一点是有必要的。这段时间我在我见到的客户身上学到了很多,品质、气质、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这都是他们成功不可缺少的,也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现在有些年轻人做事不踏实,喜欢换工作换来换去也许就丢掉了最好的工作,有时候不一定开始就做得很好,但只要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学哪门就要爱哪门,这样,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对实习单位的建议及改进措施1、对实习单位的建议(1)进货堆放货物时不过只顾着一时的方便,应考虑出货时的方便,不能耽误客户的时间,因此要按标准把货物堆起,堆放要整齐合理,以免倒塌。(2)严格按照仓储管理的要求,对于过期的货物要及时与厂家联系,并得到

  应允后及时销毁,不要堆积在仓库中,浪费仓库容积,更不要和正常商品同放一起,带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应该另外准备一间仓库,使那些一时无法销毁的商品有地方存储。

  (3)目前物流中心正面临许多问题。批次越来越多而批量却越来越小,造成物流管理上的一个难点。国内的物流利润太低,如何把利润搞上去。面临一系列的难题,物流中心还得借鉴国外的物流策略,提高自己企业的效益。

  (4)仓库高层货架的利用率过低,野蛮装卸导致货损、货差率过高。(5)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力度,合理分配各部门之间的物流作业,有效利用物流配送中心的作业区域,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物料搬运;简化作业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力求投资最低;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工作环境。五、致谢首先,感谢某某物流公司给我这次实习的机会,在这期间可能给公司带来许多麻烦,在这里深感抱歉。其次,我还感谢这里的员工给了我许多温暖和帮助,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物流管理实习工作总结2一、前言“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对这一物流形式学校利用浙科物流管理软件给我们一个更广泛的了解机会,软件中分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运输中心、四个角色来模拟现实的物流公司在一个模拟的市场环境中的实际操作。学生成立物流单位,各单位在同一市场下竞争来完成订单。通过路线优化、运输陪送、仓储规划、危险处理,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由教师控制和调整市场环境的各种因素来增加各物流公司操作难易度来增强学生实验兴趣,使学生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能更好的在实验的过程中与实际所学的物流知识相结合。二、实习时间:20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某月某某日

  三、实习地点:物流公司四、实习过程1.系统基础知识了解:通过对机房里计算机中物流实训上机手册的阅读,基本了解上机模拟实训的步骤,流程,各个只能部门的业务范围与操作。2.业务流程:公司总经理:合同管理、总经理通过系统中合同的招标进行报价,若中标可对合同签订。订单的受理;针对系统发放的订单(托运单,发运单)进行接受或拒绝处理,并把信息发给调度中心,由调度中心对订单进行处理。物流设备管理;首先要租借,自建,购买仓库将信息发于仓库中心进行仓库分配,购买或租借卡车,招聘司机,搬运工等。还要开通各种运输路线。进行财务管理。调度中心:对总经理发送过来的货运单,托运单进行处理,对货运单进行补货将货源信息发布于仓库中心进行补货,对托运单进行暂存入库或直接生成运输单将信息发送至运输中心,另外调度中心还担有信息查询、风险管理、报表、财务结算等职能。仓库中心:首先对总经理发送来的仓库信息进行仓库设定、对调度中心发送过来的信息进行入库操作(入库通知-运输单确认-入库卸货-开具入库单)、出库操作(出库通知-出库备货-运输单确认-出库装货-开具出库单-发货)、另外还但当这货物存放、拣货装配、货物移库、库存查询、仓库盘点、增值业务、财务结算、报表统计等工作。运输中心:对调度中心发送的运输单处理、车辆管理(是否要采用其他公司的回程车)、当所用的车源不足时向总经理请求购买或改变运输方式。对司机管理的要认清是否有相匹配的司机,车辆提醒、风险管理、报表等。五、实习小结经过这几天对物流管理上机模拟软件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物流工作的复杂性,但在在此实习中充分了解物流企业相关的运营操作程序,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运作方式,将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也为了让我们对物流公司的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中国物流行业的

  

篇六:湖北省物流工作

  努力构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物流基地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湖北省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召开了全省交通物流工作推进会并成立交通物流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突出规划引导服务三项职能发挥湖北发展物流的区位优势和管理体制优势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促进湖北现代物流发展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促进湖北现代物流发展4月19日,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戴东昌率领部综合规划司、部规划研究院、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负责人对湖北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此次调研内容涉及交通运输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贡献,物流园区、农村物流及物流信息化等方面。湖北铁、水、公、空等交通运输发达,武汉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构建全国现代物流基地和武汉物流中心城市提供了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良好条件。今年3月举行的部省共建会谈中,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对湖北的综合运输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湖北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先行先试,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经验。综合运输体系规模显现湖北省交通运输部门立足交通职能,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积极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织密路网。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公路里程超过21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3340公里,内河通航里程8988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88条。全省正在形成以京珠、沪蓉高速等国道为构架的“四纵四横一环”公路网,以京广、京九、武合铁路等为依托的“三纵二横”铁路网,以长江、汉江港口等为主要节点的内河航运网,以武汉、宜昌、襄阳等机场为支撑的“1+3”航空运输网。“一港双园”联动发展。物流园区是当前交通运输部门物流工作的核心和运输市场整合的基础,特别是财政性交通资金支持的园区,其发展模式是关系到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为此,湖北围绕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依托重点港区,形成了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园和物流园一体化发展的“一港双园”联动发展模式。该模式将港口布局与综合运输通道相互衔接,在项目建设上将路网衔接、园区配套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提,密切港口建设与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公路、铁路等建设的配合,优先建设港区公路、铁路集疏运条件具备和后方与工业园、物流园、货运站场联为一体的港口项目。按照这种模式,区港联动,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拓展港口功能,延伸航运服务产业链,进一步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进鄂投资,50多个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配套的港口项目日渐成型。多式联运为湖北物流再提速。连点成线,结线成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只有无缝衔接,才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据介绍,为降低物流成本,湖北省交通部门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每年投资20亿元物流项目,为货运提速。江海直达目前有长江公司、泛亚公司、浦海公司共投入9艘船舶开展武汉至洋山直航,每周进出口舱位供给量4200TEU。据武汉铁路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后,由交通运输部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政策和规划,有利于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不同的运输方式,实现合理布局,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效能。湖北着力推进铁水联运,努力实现长江、汉水“黄金水道”与铁路的无缝衔接。目前,湖北境内公有铁水联运的铁路或铁路专用线有9条,形成了武汉新港林四房港区、宜昌枝城港区、襄阳余家湖港区和荆州港江陵港区“一主三辅”的分布格局。据统计,2012年,管内主要港口里通过铁路运输的货运量近1000万吨,占港口吞吐量的5%。铁水联运、公水联运的成功运行,助推武汉新港扬帆远航。2012年,武汉新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刷新至76.48万标箱,同比增长7.11%,继续位居中部第一。武汉至上海洋山江海直达,正逐步成为长江中上游通江达海优质航线;武汉至乌拉巴托国际集装箱班列成功开行,货运时间从过去的18天缩短到10天;“汉新欧”铁路专线横跨亚欧六国,直插欧洲“心脏”捷克,比以往海运出口提速1倍。近年来,湖北省快递服务快速发展,2012年,快递业务量突破亿件大关(1.16亿件),连续七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递服务网络已通达国内县级以上城市和港澳台地区,连通世界大部分国家。今年4月2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与湖北省邮政管理局在武汉座谈调研全省快递业发展之策,商定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依托湖北及武汉综合运输体系优势,抢抓电子商贸物流发展机遇,重点理清湖北快递业发展战略和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及支持政策,力争把湖北武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汉建成中国的“孟菲斯”。多式联运为湖北、为武汉增添吸金砝码,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将总部设在武汉。TNT中国区总部、德邦物流华中区总部、国家邮政局华中区域物流集散中心、顺丰快递全国陆运集散中心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和项目落户武汉。截至2012年8月,武汉市在建或洽谈签约、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重大物流项目有60个,投资规模达666.5亿元。存在的问题和压力当前湖北交通运输部门物流工作面临着三大压力:物流成本“高”。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中,运输费用占53%,道路运输费用又占全部运输费用的60%。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在发展现代物流方面,交通运输行业,尤其是道路运输潜力巨大,同时压力也巨大。运输车辆盈利“低”。据统计,载重货车交通事故中有60%以上是由于超限超载运输引起。但是,超限超载运输为什么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运输车辆盈利能力差。运输市场“散”。据悉,我国道路货运经营业户有近600万户,个体业户超过88%,缺乏有效组织,技术落后,服务质量不高。货车平均实载率只有6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80~95%。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企业引进培养等方面吸引力不够。“物流业,特别是运输业,其发展的溢出负效益,已经不是市场和经营者自身、单个地区和城市所能解决的,应上升到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引导化解。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运输企业转型发展,如何发挥大型企业的龙头作用,整合运输市场,尽快改变延续几十年的粗放经营模式,已经刻不容缓。”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尤习贵厅长在座谈会上提出。努力构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物流基地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湖北省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召开了全省交通物流工作推进会,并成立交通物流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突出规划、引导、服务三项职能,发挥湖北发展物流的区位优势和管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理体制优势,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加强规划部署。加紧组织编制全省交通物流基地布局方案,组织主要大中城市开展交通物流基地布局方案编制工作,开展《湖北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办法》前期调研工作。加强市场监管。探索物流企业诚信评价机制和方法,发挥物流协会作用。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交通物流基地布局,重点推进若干家临空、临港、临铁的大型交通物流园区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建成襄阳光彩汽车产业物流园、宜昌三峡物流园等2个公路货运枢纽项目,重点推进建设武汉集装箱转运中心、三峡茅坪货运(物流)配送中心等10个物流园区或配送中心。加强龙头示范。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武汉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与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加强对接,探索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将武汉建成全国物流产业示范区。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强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加紧培育具有示范效应的省级交通物流示范企业(园区)。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物流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探索构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加强资金保障。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加快物流项目建设和物流企业引进,促进区域交通物流发展。据了解,按照《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交通物流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十二五”期,湖北交通物流将重点构建“五大体系”,采取“七项措施”,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打造武汉物流创新示范城市。“五大体系”是构建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交通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构建交通物流企业体系;构建交通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交通物流管理体系。“七项措施”是统筹规划和建设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培育交通物流市场主体;实施物流企业(园区)示范工程;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农村交通物流发展;多渠道筹措交通物流发展资金;落实车辆通行优惠政策。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篇七:湖北省物流工作

  1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商贸储运物流)

  2武汉钢铁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工业物流)

  3友和道通航空有限公司(航空物流)

  4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医药物流)

  5武汉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港口物流)

  6武汉长江沙鸥植物油有限公司(食用油储运物流)

  7中平能化集团湖北平鄂煤炭港埠有限公司(煤炭物流)

  8武汉东本储运有限公司(汽车储运物流)

  9湖北省金属材料总公司(钢铁仓储物流)

  10武汉国裕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物流)

  11武汉捷利物流有限公司(第三方物流)

  12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汉口分公司(钢铁仓储物流)

  13湖北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快递)

  14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快递)

  15武汉中力物流有限公司(铁路物流)

  16武汉中原发展汽车物流有限公司(汽车储运物流)

  17武汉中百物流配送有限公司(商贸物流配送)

  18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汽车储运物流)

  19武汉市副食品商业储备有限公司(商贸储运物流)

  20大冶有色物流有限公司(工业物流)

  21武汉市德邦物流有限公司(零担物流)

  22两湖绿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农产品物流)

  23武汉市车城物流有限公司(汽车物流)

  24武汉中铁伊通物流有限公司(铁路物流)

  25长航武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汽车物流)

  26宜昌港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港口物流)

  27武汉中远物流有限公司(运输物流)

  28湖北富迪实业有限公司(农产品物流)

  29武汉市正达物流有限公司(储运物流)

  30华中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港口物流)

  

篇八: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23•【字号】鄂政办发[2011]127号•【施行日期】2011.1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鄂政办发〔2011〕127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推动全省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依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指导全省“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十一五”物流业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由起步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逐步成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全省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还存在着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1.物流业规模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物流运行效率仍然较低,与沿海省份的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产业已初具规模。2006年至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从17586亿元增加到35275亿元,年均增长14.2%;物流业增加值从542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4.6%,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6年至2010年,货物运输量从5.29亿吨增加到9.69亿吨,年均增长16.3%;货物运输周转量从1730亿吨公里增加到3367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8.1%。2010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7.6%,比2006年下降0.6个百分点,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沿海地区14%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专栏1:湖北省2006-2010年物流指标表指标(略)2.物流网络基础不断完善,但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全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形成以武汉、宜昌、襄阳、恩施等机场为依托的航空物流网,以武汉新港、宜昌新港、汉江干线码头等为依托的内河物流网,以京珠、沪蓉、闽乌高速及107、318国道等为依托的公路物流网,以京广、京九、汉渝、焦柳、武合、武广等为依托的铁路物流网。2010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3300公里,公路199400公里,通航里程8465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4亿吨,机场6个,油气管道3063公里。由于全省尚未建立统一的物流行业规范和标准,物流业务衔接不够顺

  畅,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缓慢,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3.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但物流企业“小、散、乱”的状况尚未改观,服

  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已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大、中、小、特”多类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联邦快递、DHL、TNT、嘉里大通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进驻我省,中远物流、中邮物流、中外运、中铁物流、招商局物流、长航集团等中央企业也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全省物流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华中航运、武汉商贸控股、九州通、武汉捷利、武汉世通等省内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目前,全省各类物流企业达7000多家,其中5A级企业3家,4A级企业19家,3A级企业18家。但全省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还未根本改变“小、散、乱”的局面,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主要服务内容还是以传统的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为主。

  4.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但物流园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十一五”期间,全省稳步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物流圈-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基地(园区)-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宜昌金东山商贸物流园、襄阳国邦物流园等相继投入运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部分物流园区在前期市场调查、研究分析上不够充分,缺乏明晰的商业模式和准确的目标、功能及客户定位,导致物流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园区运营率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5.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全省相继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物流统计核算、物流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电信网、电子政务网实现全面覆盖,综合信息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和地理信息系

  统(GIS)研发走在全国前列,为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全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省内部分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还未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物流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短缺。

  (二)“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1.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全省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新态势。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7个产业先后跨过千亿元规模,“十二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实现从1.5万亿到2.5万亿的跨越,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必将带动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三是物流业自身加快发展趋势显现。“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2010年达到15.6%,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产业水平的提升期。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提升物流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省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加快发展以物流业为骨干的服务业是大势所趋。二是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为提升物流水平创造了条件。物联网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物流技术革命,运输、配送、装卸搬运、自动化、库存控制、包装等物流装备技术的加快应用,将有效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3.网络布局的形成期。一是“两圈一带”战略的推进实施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完善,全省物流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和辐射态势将进一步形成。二是区位交通的新变化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完善。武汉将向中部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迈进,全省可望实现

  由区域性的“九省通衢”向全局性的“九州通衢”的跨越,必将促进全省物流网络骨架的完善。三是国家和全省物流园区专项规划出台将促进物流网络布局的形成。

  4.开放协作的扩大期。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物流业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要求全省物流企业加强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将促进物流业的合作与竞争。随着国际、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省际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区域经济协作不断加强,客观上要求全省物流业进一步加强省际联动和区域协作。

  5.体制机制的创新期。“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进入攻坚阶段,全省将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建立快捷、高效、通畅、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投资经济效益,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导,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衔接,合理布局重大物流项目,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联动发展。

  --突出科技引领,促进转型升级。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的有效集成,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高端物流功能及延伸服务,促进全省物流业转型升级。

  --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完善现代物流业管理机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服务功能,提高物流运行效率。

  --突出发展重点,坚持分步实施。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围绕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优先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分步实施“十二五”现代物流项目。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到2015年,充分依托湖北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和物流需求,逐步构建物流圈(带)-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发展辐射全国的中部物资集散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建设南北物流通道中心枢纽和长江物流通道中心枢纽,力争建成以“一主两副”中心城市为核心,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中部物流核心区域,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的重要地位。--物流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物流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重点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

  物流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培育5-6个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发展5家以上5A级物流企业、10家以上4A级物流企业和25家以上3A级物流企业。

  --物流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长江物流带等三大物流圈(带),建设长江、汉江物流通道和一批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物流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大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引导物流企业实施物流分类标准,加快推进全省物流标准化。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方式,加大绿色物流装备、设施和节能仓库的推广使用力度。

  三、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十二五”时期,全省将着力构建物流圈(带)--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物流圈(带)包括以武汉为核心,辐射武汉城市圈及周边地区的武汉(城市圈)物流圈;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支撑,辐射湖北西部及周边地区的鄂西物流圈;依托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长江沿岸及周边地区的长江物流带。物流节点城市围绕全省“一主两副”规划布局,武汉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襄阳、宜昌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其他14个市(州)规划为重点物流节点城市。(一)武汉(城市圈)物流圈。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区位、交通、经济优势,以武汉为核心,依托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孝感、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重点物流节点

  城市,建设以服务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点-轴”式区域物流网络体系。重点服务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构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和物流网络,积极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加快形成物流产业集群,满足城市圈内物流需求。以武汉物流圈为中心,依托长江航道,沪蓉、京珠、福银高速公路,京广、京九铁路和武汉天河机场,对内连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外辐射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将武汉物流圈打造成为服务中部地区产业链和连接区域间货物中转的物流枢纽区域,形成辐射国内乃至国际的现代物流中心。

  --武汉市。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围绕服务武汉市及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商贸、旅游等产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推进铁、水、公、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建设全国物流产业示范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保税物流基地。重点建设东西湖保税物流园、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武汉天河空港物流园、东湖开发区物流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等物流园区。

  专栏2:武汉物流圈其他物流节点城市--黄石市。服务冶金、建材、新能源、煤炭、农产品加工、食品及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黄石新港物流园区、花湖综合物流园区和罗桥综合物流园区。--孝感市。服务农业、工业相关支柱产业、有机化工和商贸等产业,重点建设华中锦龙物流园、临空经济区凤凰物流园、云梦城北物流园和汉川金鼓城中部家居产业物流园。--鄂州市。服务现代农业、机械、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加工、服装业等产业,重点建设鄂东综合物流园区、三江港口物流园区、鄂州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和葛店高新物流园区。

  --黄冈市。服务农业、农林产品加工、造船、钢构、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黄冈楚江物流产业园和黄梅中部物流园。

  --咸宁市。服务特色农业、电力、纺织、森工、机电、汽配、冶金、建材等产业,重点建设咸宁经济开发区物流产业园区、咸宁临江港口物流园区和咸宁永安商贸物流园区。

  --仙桃市。服务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机械电子、无纺布及医用卫材、食品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江汉物流产业园、仙桃农产品暨水产品大市场和富迪物流园。

  --潜江市。服务石油开采加工、化工医药、冶金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潜江市园林物流园和泽口物流园。

  --天门市。服务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和商贸等产业,重点建设竟陵物流园区和仙北物流园区。

  (二)鄂西物流圈。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为两核,依托200公里半径内的荆州、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6个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发展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立足圈内丰富的农林、矿产、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较好的汽车、化工、电力等产业基础,提升各类资源要素的流通速度,促进物流产业迅速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体系。依托鄂西圈与河南、陕西、湖南及重庆接壤的区位交通优势,承担服务周边省市货物中转流通的功能,将鄂西物流圈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襄阳市。充分利用襄阳市作为国家煤炭转运中心和国家粮食储备中心的战略条件,发挥襄阳的铁、水、公、空交通优势,围绕服务农副产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工业、电子电器、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产业,构建具有综合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物流金融等集成功能的现代新型物流体系,建成鄂豫陕

  渝毗邻地区物流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建设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襄阳汽车产业物流园、余家湖能源化工物流园和襄阳经济开发区(空港)物流园等。

  --宜昌市。紧紧抓住长江“黄金水道”开发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宜昌市位于三峡航运枢纽坝首的航运、物流资源优势,以及处于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物流组织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围绕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旅游等产业,创新三峡区域通航货物分段和直航运输相结合的物流运作模式,有效提高过坝货物和区域货物运输的组织化率,着力打造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格局,建成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的花艳综合物流园区、太平溪港物流园区、茅坪港物流园区、云池物流园区。

  专栏3:鄂西物流圈其他物流节点城市--荆州市。服务农副产品及加工、汽车、石油机械、纺织、造纸、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浩然楚都物流园区、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长江物流园区。--十堰市。服务汽车、水电、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重点建设汉江物流园区和白浪汽车零部件现代物流中心。--荆门市。服务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食品、机电、纺织、汽车、体育用品等产业,重点建设荆门港物流园、李宁物流园、仪邦农贸物流城和京山粮食物流工业园。--随州市。服务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改装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三友香菇冷链物流园和随州市天立汽车钢铁物流园。--恩施州。服务农业、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恩施市火车站物

  流园区和利川市商贸物流园区。--神农架林区。服务林业、绿色产品加工、矿山、化工、生态旅游等产业,重

  点建设神农架林区松柏综合物流园区和神农架阳日物流中心。(三)长江物流带。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

  系优势,大力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建设辐射长江沿岸及周边省市的长江物流带。以武汉为龙头,宜昌、荆州等为支撑,加快长江、汉江沿岸地区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加快武汉新港建设,加强长江沿线物流企业的合作与联盟,建成服务湖北、衔接东西的水运物流带,形成辐射长江上下游、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物流区域。

  专栏4:长江物流带主要物流基地--武汉枢纽物流基地。包括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及钢铁和冶金产品专业化物流中心、郑店-大桥综合物流中心、常福汽车及机电产品专业化物流中心、后湖-丹水池生产资料及日用品专业化物流中心、白浒山石油化工产品及危险品专业化物流中心和白沙洲农产品及装饰建材专业化物流中心等。--宜昌枢纽物流基地。包括花艳综合物流园区、太平溪港物流园区、茅坪港物流园区、云池物流园区、红花套物流园区、枝城港物流园区、三峡机场空港物流园区等。--荆州枢纽物流基地。包括大宗农产品(粮、棉、油、蔬菜、水产品)产地交易中心及地区性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物流配送基地等。--黄石枢纽物流基地。包括辐射鄂东、赣北的生产资料转运型物流基地。--鄂黄枢纽综合物流基地。包括白浒山-三江港区保税物流中心、黄冈唐家渡港区物流基地、鄂东农产品配送及加工型物流基地。--咸宁枢纽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包括辐射鄂南、湘北、赣西的特色农产品区域物流中心。

  四、重点行业与重点领域(一)重点行业。1.工业物流。结合工业行业发展规划,促进工业企业的物流系统与生产制造系统分离,实现工业物流服务机构规范化、市场化运作。对工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工业物流跨区域管理,建设支撑工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核五带”的现代工业物流服务网络,即以武汉为核心向鄂东南辐射的武汉-鄂州-黄石冶金建材物流服务带,向鄂西北延伸的武汉-随州-襄阳十堰汽车及零部件物流服务带,向江汉平原延伸的武汉-潜江-荆门石油化工及盐化工物流服务带,向东西辐射的襄阳-荆州-荆门-武汉-鄂州-黄石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物流服务带,向鄂西辐射的武汉-宜昌食品医药及磷化工产业物流服务带。大力发展化学危险品、煤炭、石油及制品、特大件、药品、回收物、废弃物等特种物流。2.农业物流。加快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整合现有农业物流资源,推动传统农业物流向现代农业物流转型,建设农业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农业物流服务的网络节点以及涉农物流通道,充分发挥交通物流节点功能,以农村客运站为依托,新改、扩建为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交通物流节点建设,全面完善农副产品配送网络;培育现代化的农业物流服务企业,每县引导1-2家专业交通运输企业利用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和农村客运网络开展物流配送,并在运输管理、信息服务和节点配货等方面提供便利,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深入农村市场,构建以农产品、畜牧产品、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为重点的涉农物流体系,加快农产品物流服务示范工程和农业物流园区的建设。服务以武

  汉、襄阳、荆州、荆门、潜江等地为主的江汉平原粮油产区,以荆州、潜江、天门等地为主的优质棉主产区,以黄冈、鄂州、荆州、宜昌等地为主的沿江淡水产品产区,以仙桃、天门、安陆等地为主的江汉平原腹地禽类养殖区,以宜昌、荆州、武汉等地为主的宜昌至武汉沿线畜类饲养区,以武汉、宜昌、黄冈等地为主的牛奶及乳制品、果蔬饮品、罐头食品加工区,鄂西、鄂西北、鄂东南薇菜、莼菜、魔芋、银杏、竹笋、板栗等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区,形成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3.商贸物流。以武商、中百、中商、富迪等骨干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提升商贸配送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商贸企业物流统一配送率,扩大商贸物流配送规模,搭建高效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为大市场、大流通提供完善的商贸物流服务。发展与各商业网点相匹配的物流网络,完善商贸物流服务基地建设,形成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加工配送中心、综合物流园区三个层次的商贸物流服务基地节点。建立多层次、覆盖全省和周边地区的商贸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以武汉为商贸物流核心,重点发展武汉城市圈商贸物流,宜(昌)荆(州)荆(门)和襄(阳)十(堰)随(州)商贸物流,重点建设城区2小时快速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和城市社区配送体系,加快建设省内8小时商贸配送网络。以武汉城市圈为基点,建设国家级商贸物流服务基地,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和交易中心。

  (二)重点领域。1.保税物流。加快全省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和资源整合,建立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高效联动口岸综合物流信息系统。提高口岸效率和竞争力,简化通关程序,鼓励扩大关关合作、关企合作,实行通关“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加强区域通关协作。完善保税物流功能,拓展保税物流服务腹地,提升保税物流服务能级,扩大保税物流规模,形成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和国际转口贸易的综合保税物流服务。完善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阳逻港保税仓库、沌口

  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加快建设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争取建立襄阳、宜昌、黄石保税物流中心,推进口岸物流发展,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推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物流加工区等特殊监管区域进行“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试点,把湖北建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保税物流基地。

  2.中转物流。优化航空、航运、铁路、公路等运输集散方式,提高各式运输的装卸和中转能力,完善各式运输的配套服务,在物流中转节点建设物流服务基地,提供中转物流的分拣调拨、加工包装等高附加值服务。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和便捷转换,简化路桥过关的检查程序,逐步降低相关收费标准,提高一站式物流服务水准,整合港口、仓储、运输、货代、包装、加工、集装箱服务、金融结算等环节,吸引中转货源物流,发展国内国际中转物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站场设施布局,形成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全省中转物流体系,使我省成为铁、水、公、空功能齐备的中转物流中心,辐射中西部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

  3.快递物流。充分利用邮政物流设施,加快快递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推进民营快递物流的发展,发挥社会快递物流资源和第三方物流网络的作用,提高快递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强快递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区域快递服务协调和监管机制,实现快递物流网络规范化运行。依托“大交通”平台,整合快递服务资源,拓展全省的国际快递业务,建设国际快递物流在我省的分拨中心。依托电子商务,培育快递服务新增长点。根据全省高技术产业和商贸业的需求,发展快速、安全、高效的原材料、产品以及社会小件商品快递物流配送网络。

  4.应急物流。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处置实施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配送及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快捷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制定并落实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托全省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以国家战略物资

  储备华中地区应急物流基地为支撑,发挥武汉作为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的作用,建设应对全省突发事件的物流系统,使湖北成为全国应急重要储运和调配中心。

  五、重点工程与重大项目(一)重点工程。1.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工程。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物联网的应用示范,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适时启动智慧物流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加快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高政府监管服务水平、货物通关效率和物流处理效率。鼓励省内物流企业开展信息发XXX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引导企业推广应用国家标准化托盘,在重点领域鼓励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选择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2.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依托武汉、襄阳、宜昌等重要港口,京广、京九等铁路动脉,京珠、沪蓉等高速路网,武汉机场、襄阳机场、宜昌机场等航空枢纽,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建

  设。积极支持武汉新港、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黄石新港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网络和长江、汉江“黄金水道”作用,提高公路、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重点解决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畅以及交通枢纽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落地、拆装等问题,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逐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沿江、沿线为轴线,以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城市为节点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综合运输效率。

  3.物流园区工程。按照全省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各地产业布局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运输站场、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工程。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加快发展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园,争取建立襄阳、宜昌、黄石保税物流园区。通过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武汉天河空港物流园、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襄阳余家湖能源化工物流园、宜昌花艳综合物流园、云池物流园等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物流园区建设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优势,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4.城市配送工程。积极鼓励武汉中百集团、武商集团、九州通集团等重点物流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工程。加快建设招商物流武汉阳逻分发中心、中百集团8+1城市圈物流配送等重点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等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5.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加快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等大宗商品物流通道

  建设,完善大宗商品物流服务体系。加强武汉、宜昌等重要商品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改善大型物流装备设施条件。加快国家粮食物流(武汉)基地和荆州、襄阳、荆门、宜昌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全省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物流工程。进一步加强武汉白沙洲、汉口北四季美、孝感南大、荆州两湖平原、荆门通源、襄阳庞公、襄阳洪沟、宜昌茶城、十堰堰中、鄂州蟠龙、咸宁温泉、仙桃农产品暨水产品、随州香菇、恩施特色农产品等大型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加快以银丰集团为主体的棉花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武汉山绿集团冷链物流、黄石鄂东农产品冷链物流、襄阳鄂西北冷链物流、宜昌鄂西冷链物流、荆门众诚冷链物流等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积极支持省农资公司、富迪集团、湖北新合作、荆门东方百货、十堰新合作、黄冈黄商、襄阳鼓商等企业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开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

  6.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围绕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物流业,支持武钢、武石化、荆门石化、东风、宜化、全通涂镀板、江钻股份等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中烟湖北公司物流中心、东风自主品牌整车及备品配送中心、华中钢铁物流基地、华中钢铁大市场、长江金属交易中心、黄石新兴现代钢铁物流项目、十堰汽配物流中心、荆门化工产品物流园、仙桃无纺布物流中心、东风十堰和襄阳风神物流项目等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二)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563个,

  总投资2815亿元,占全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库总投资8.52万亿元的3.3%,占全省“十二五”服务业重大项目总投资1.77万亿元的15.9%。其中:“十一五”结转在建项目241个,新开工项目259个,前期和策划储备项目63个;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项目21个,多式联运、转运设施项目44个,物流园区项目125个,城市配送项目66个,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项目176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项目61个,农产品冷链项目70个。

  六、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一)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区域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研究制订符合全省实际的政策措施,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协调。2.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规范物流行业秩序;进一步加大税收试点物流企业资格认定工作力度,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重点物流企业项目建设所需用地,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比照工业用地价格和程序依法保障物流用地。简化物流企业设立时的前置审批手续,依法进一步放宽对使用统一标识的城市配送车辆的交通管制;继续建设好农产品“绿色通道”,切实保障鲜活农产品运输畅通。在现有“大通关”政策的基础上,简化口岸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实现全天候通关和一站式通关。比照工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制订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优惠价格政策。建立物流企业综合信用评价

  制度,加快物流市场诚信和服务规范建设,强化物流环节质量安全管理,构建物流市场诚信体系。加强物流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3.制订落实物流专项规划。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全省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产业布局特点,制订相关专项规划,积极引导、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制订粮食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等专项规划。各地也要制订本地区物流业规划,指导本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4.增加对物流业发展的投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运输、仓储、配送、信息设施和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物流企业个性化资金需求。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机制,支持物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物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加强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产品及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指导物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融资工具,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5.推进全省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积极推进全省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来鄂投资,参与省内传统物流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全省物流业现代化水平。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省物流企业竞争实力。

  6.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物流市场急需人才。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

  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积极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加快全省物流企业技术更新和管理创新。

  7.加强物流统计核算工作。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全省物流统计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继续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加强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8.发挥物流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物流行业协会建设,明确物流协会在服务、协调、自律等方面的职能,积极支持物流协会制定行业规范,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开展行业宣传、咨询、调研、统计、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物流协会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物流技术引进与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物流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和服务,为政府提供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专栏5:规划实施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略)(二)实施路径。围绕“十二五”全省现代物流业总体发展目标,以物流企业培育为核心,以物流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物流园区(中心)规划建设及运营为抓手,按照全省城市发展规划布局,结合各地产业特色,着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制定和发布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办法,开展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工作,培育重点物流企业;认真实施物流业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物流业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建设示范物流园区、发展重点物流企业、实施重大物流项目,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物流园区支撑物流节点城市,进而形成物流圈(带)一体化发展路径。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和调整。

  

篇九: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5.04•【字号】鄂政办发〔2018〕19号•【施行日期】2018.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邮政

  正文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鄂政办发〔2018〕1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

  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73号)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着力营造物流业良好发展环境,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物流运营主体活力(一)提高跨省大件运输通行效率。切实做好跨省大件运输并联许可全国联网相关工作,实现“起运地受理、途经省联批,起运省发证、途经省互认”工作目

  标,确保一地办证、全线通行。(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二)优化城市道路通行秩序。通过实施依法治理提升、交通组织提升、交通

  建设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和交通文明提升等五大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通行秩序。对运输鲜活水产品、农产品车辆的轻微交通违法行为,未影响道路通行的,给予警告放行。开展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促进皮卡车消费试点。完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政策,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协同开展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负责)

  (三)规范公路货运执法行为。优化国省干线公路超限站点布局,完善农村公路限宽限高保护设施。实行交通部门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监督消除超限超载违法行为、公安交管部门单独实施处罚记分的治超联合执法制度。落实重点货运源头监管、“一超四罚”依法追责、高速公路入口称重劝返等措施。制定公路货运处罚事项清单,明确处罚标准并向社会公开。严格货运车辆执法程序,执法人员现场执法时须持合法证件和执法监督设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回应社会关切。(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各市、州、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进一步降低物流行业市场准入门槛。继续深化企业登记“多证合一”“先照后证”和名称登记改革,扩大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应用范围。在湖北自贸区武汉、襄阳、宜昌片区及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进一步降低物流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探索开展快递领域工商登记“一照多址”改革,进一步简化快递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备案手续,完善末端网点备案制度。(省工商局负责)

  (五)深化货运通关改革。严格落实压缩货物通关时间三分之一目标。建立通关时效通报和监控制度,每月对通关时效情况予以分析通报。落实税收征管改革,推广汇总征税方式,逐步完善税收担保制度,扩大电子支付范围,推进企业自报自缴改革。在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申报等方面积极推进“单一窗口”建设,提高出入

  境交通运输工具通关效率。积极支持机场、港口等口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申报特殊商品入境指定口岸。(省公安厅、武汉海关、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口岸办负责)

  二、加大降税清费力度,切实减轻物流企业负担(六)做好收费公路通行费营改增相关工作。稳步推进我省收费公路通行费营改增工作,加强税务系统与公路收费系统对接,完善收费公路通行费发票开具服务平台和客服系统,便于运输企业获取发票和实现税款抵扣。(省交通运输厅、省国税局、省财政厅负责)(七)合理确定车辆通行收费水平。优化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分配方式,完善差异化收费政策,均衡路网交通量,提高路网整体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继续对使用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非现金支付的车辆给予通行费优惠,其中对ETC客车用户给予5%的优惠,对使用通衢卡电子支付的货车用户给予15%的优惠,使用通衢卡电子支付的货车通行部分收费标准较高、通行量较低、深度贫困地区高速公路时,通行费优惠幅度提高到20%。扩大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车辆通行费优惠范围。继续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检测体系,加强和规范检测工作,提高合法运输车辆的通行效率。(省交通运输厅、省物价局负责)(八)加强物流领域收费清理。坚持“清费减负”原则,按国家规定取消和停征提供普遍公共服务和体现一般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将涉及物流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涉企收费“一张清单”监管范围,开展物流领域收费专项检查,着力解决“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省物价局、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三、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九)加强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用地支持。加大物流业用地供应保障力度。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项目供地”的原则,依法保障物流业用地需求,指导地

  方将物流业用地优先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创新物流业用地政策。在全省推行弹性确定物流业用地出让年限,可以通过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向物流企业供应土地。物流业用地的使用者可在一年内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首期缴纳比例不得低于50%。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或直接用于物资储备、中转、配送、分销作业、运输装卸以及相应附属设施的物流用地(具有物资批发、零售等市场交易功能的用地除外),可按当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出让。对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鼓励物流项目追加投资、转型改造。对符合规划条件、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在物流企业原工业(仓储)用地范围内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多层厂房、实施厂房改造加层或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而提高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负责)

  (十)完善物流枢纽。重点推进国家物流节点城市武汉、襄阳、宜昌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依托港口、铁路站场、机场等,加快建设一批临港、临铁、临空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优先支持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货运枢纽建设。鼓励传统货运站场向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支持快递分拨中心和仓配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推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开展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加大对示范物流园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按照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支撑保障区域和产业经济发展的国家级、省级物流园区,在规划、资金和用地上给予重点保障。(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负责)

  (十一)加强重要节点集疏运设施建设。加强机场、高铁站、大型公路客运枢纽集疏运通道建设,有条件且客流量较大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轨道交通通达。重点建设主要港口核心港区铁路集疏运通道,提高铁路在港口集疏运中的比重;着力推

  进核心港区和重点港区的疏港公路建设,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高效连通;完善物流园区、大型产业园区集疏运体系,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武汉铁路局负责)

  (十二)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发展。积极申报和实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进一步策划和储备更多有潜力的多式联运示范项目,探索建立示范工程项目库,积极开展省内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铁水公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探索试点铁路驮背运输,积极拓展食品、医药等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市场。积极发挥我省甩挂运输试点企业作用,做大做强华中甩挂运输联盟。推动利用高铁网络发展快件运递服务。依托武汉天河机场等既有航空货运枢纽,探索开展覆盖国内、联通国际的陆空联运,支持发展卡车航班对接服务模式。(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邮政管理局、武汉铁路局、湖北机场集团负责)

  (十三)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支持市州县整合城市配送资源,大力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直接配送等现代化配送方式。以我省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城市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具有公益性的城市配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商贸流通、电商和物流等企业间开展合作,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搭建共同配送平台,深度整合物流资源和物流服务网络,促进城市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公共投递服务站建设,推进物流设施共享共用。加强交通运输与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部门物流设施和资源共享,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深入推进省级农村交通物流示范项目建设。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为契机,加强农村流通配送网络建设,形成县级运营中心或仓储配送中心、乡镇综合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三级配送体系,发挥乡镇商贸中心和农村金融、邮政、快递、电信、供销等服务功能,改造完善村邮站、便民服务站及乡镇快递网点,搭建城乡仓储物流配送平台,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加强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降低农产品流通成

  本。(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邮政管理局、省供销社负责)(十四)拓宽物流企业融资渠道。推动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设立现代物流发

  展投资子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方案,探索扩大与物流公司的电子化系统合作。支持物流企业通过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负责)

  四、开展物流标准化和新技术试点应用工作(十五)鼓励物流行业新技术试点应用。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和示范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互联网+仓储交易”“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大省预算内投资对省重点物流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示范物流园区和省重点物流企业物流新技术试点应用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现代物流发展促进会负责)(十六)推进物流标准化。在国家标准体系范围内,加快建立健全符合我省实际的物流标准体系。配合做好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装备、物流作业、物流管理、物流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工作。深入推进全省商贸物流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和支持物流企业进行货架、叉车、月台、配送车辆等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改造,逐步统一铁路企业与生产、物流企业共用托盘、集装箱等装载单元标准。研究制定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等方面具体适用的省级标准,适时向国家提交,力争上升为国家标准。(省质监局、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五、深化联动融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十七)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引导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供应链对接,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智慧物流服务体系。鼓励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企业,依托自身技术装备优势,发展专业化物流业务,拓展专业化营销网络。支持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企业,优化供应链业务流程,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负责)

  (十八)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支持物流企业开展无车承运人、信用评价、交易结算、融资保险等增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探索开展智能物流配送等新的服务业态。加强物流新技术自主研发,促进食品冷链、医药、烟草、机械、汽车、干散货、危险化学品等企业使用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设备,鼓励物流企业采用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供应链管理等关键技术。加快物流企业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步伐,推广使用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公路货运车辆,提高货物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负责)

  六、打通信息互联渠道,发挥信息共享效用(十九)打通信息互联渠道。加强我省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电子口岸和大宗商品交易等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快全省道路运输四级协同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共享营运货车基本信息。在海关领域通过建立对外统一数据交换规范和标准,加强与系统内和地方政府的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实现与海关、湖北电子口岸、武汉新港委电子数据交换(EDI)平台、武汉航运交易所等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中介组织对企业和行业内物流业务信息化系统进行清理整合,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采用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技术,在物流园区、港口、综保区、出口加工区等现场推广使用实时移动办公。(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武汉新港管委会、武汉海关负责)(二十)加强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信用记录建设,交通、公安、商务、工商、海关、质检、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健全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在本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记录各类物流企业的基础信息和信用记录。针对运输、仓储、代理等不同行业和不同运输方式分别制订信用考核标准,逐步建立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信用评价机构相结合,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守信物流企业的激励,在市场监管和行业服务过程中,将企业信

  用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对诚实守信者在资质审核、资金支持、物流企业分类评估、行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支持。建立司法性、行政性、行业性、市场性惩戒互为补充的惩戒机制,对违规失信的物流企业及个体经营者,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主体的惩戒方式,实施联合惩戒,提高失信成本,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部门、省现代物流发展促进会负责)

  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优良营商环境(二十一)探索开展物流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顺应物流业创新发展趋势,积极争取国家级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深入推进物流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破除制约物流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物流领域审批事项的“单一窗口”,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促进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有关部门负责)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物流降本增效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及时发现解决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

  2018年5月4日

  

篇十: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地区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物流基础设施缺乏比较落后缺乏有效整合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物流服务供给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较低湖北地区智能物流发展的契机中国智能骨干网入驻湖北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倾斜式的支持湖北地区智能物流发展建议构建湖北地区智能物流信息系统加大湖北物流企业对自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湖北地区智能物流发展研究

  作者:晏军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4期

  摘要:智能物流是当今物流发展的关键趋势之一,湖北地区正面临智能物流发展的最佳时机,本文从湖北地区物流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入手,分析了湖北地区智能物流发展的契机,给出了湖北地区智能物流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智能物流;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湖北地区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

  湖北作为九省通衢的战略要地,其省会城市武汉地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中国三大增长级的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最适合成为中国商品和要素的集散地。作为这样的一个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会,其物流的需求量是极大的。2012年,湖北省交通运输货物126194.57万吨,同比增长14.5%;实现货物周转量4693.6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6.1%。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及周转量稳定增长,实现公路货物运输总量97136万吨,同比提升17.4%。全省推动铁水联运、公水联运、公铁联运,年集装箱运输量达95.1万标箱,居中部第一。全年完成航空旅客运输1552.58万人次,货邮运输13.98万吨。总体来看,我省的物流市场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但另一方面,我省的物流供应却呈现出了一系列的不足,制约了我省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1.物流基础设施缺乏比较落后、缺乏有效整合。在物流基础设施中,基于传统仓储、运输业务的长期发展,我省普通物流设施设备“过剩”,而滚筒输送机、仓储设备及各类物流输送系统、分拣系统等特种物流设备不足,罐式挂车、冷藏车等专用物流设备不足。并且,物流基础设施分属不同的地方、部门和行业,导致在使用过程中衔接不畅通,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

  2.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我省物流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较低,多数物流企业仅仅停留在使用POS和条形码技术的水平上,其他信息技术如RFID、GIS、GPS以及WMS、SCM等物流管理系统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只有少数企业投入应用。以武钢、神龙、中百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管理与运作能力有限,信息化管理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部分仓储、运输等物流企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物流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物流服务供给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较低。规模小导致企业在技术、设备和管理上都跟不上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无法满足顾客对时间、质量、服务、运输及保管条件上的要求。

  二、湖北地区智能物流发展的契机

  1.“中国智能骨干网”入驻湖北。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宣布联合顺丰速运、“三通一达”,也就是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等民营快递巨头以及银泰集团、复星集团、富春集团等投资财团,共同启动“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至此,智能物流一再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重点。6月24日,武汉市政府与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江夏区政府与其签署了“中国智能骨干网(武汉·江夏)”项目协议,此项目将作为“中国智能骨干网”的全国七大关键核心节点之一,辐射华中地区。“菜鸟网络”计划在汉投资60亿元-80亿元,建设基于大数据、网络金融、信息服务、云计算等技术平台的新型物流仓储基地,电子商务、创意设计及相关产业集群的办公设施及配套生活社区。湖北地区智能物流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这必将带来整个湖北地区物流的全新改变。

  2.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倾斜式的支持。去年6月14日,中国物流信息化推进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表示,湖北武汉地处中原腹地,水路、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广阔。预计2015年湖北将培育5-6个国家级的物流示范园区,新增5家以上5A级的物流企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努力将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武汉凭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条件,以及聚集物流资源的优势,武汉已经具备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国家物流中心的基础。政府在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三次人大一次会议上,已相继做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国家创新中心、先进制作也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物流业作为八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摆在了优先发展位置。

  三、湖北地区智能物流发展建议

  1.构建湖北地区智能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为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对物流信息的收集,传递与交流、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地区智能物流信息系统应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管理经验,参考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城市、乡镇间的信息传递。

  2.加大湖北物流企业对自动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与应用,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自动识别技术是以计算机、光、机、电、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技术。它通过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目前,自动识别技术主要有条码识别技术、智能卡识别技术、光字符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及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挖掘出隐含的、未知的、对决策有潜在价值的知识和规则的过程。一般分为描述型数据挖掘和预测型数据挖掘两种。人工智能就是探索研究用各种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途径,使人类的智能得以物化与延伸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门学科。它借鉴仿生学思想,用数学语言抽象描述知识,用以模仿生物体系和人类的智能机制,目前主要的方法有神经网络、进化计算和粒度计算三种。

  参考文献:[1]窦瑞华,李海军.现代城市智能物流系统的构建策略研究.电子商务,2013(04).[2]杨申燕,黎忠诚,陶君成.湖北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物流技术,2006(12).作者简介:晏军(1981-),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讲师,从事物流管理、智能物流方向的研究。

  

篇十一: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对策研究

  余启龙;蒋惠园

  【摘要】Inthispaper,basedonanintroductionoftheplanningoftheHubeiInternationalLogisticsHub,weanalyzedthenecessityofeconomicandtransportationconnectivityfor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hub.Theninconnectionwiththetypicalcasesoflogisticshubsmainlyoperatingtheairwayfreighttransportbusinessbothathomeandabroad,wedrewtheinspirationforthedevelopmentoftheHubeiInternationalLogisticsHub,thenanalyzedtheeconomicenvironment,geographicandtrafficenvironmentandpolicyenvironmentofHubeiforthedevelopmentofthehub,furtherconductedanSWOTanalysis,andattheend,proposedthecounter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oftheHubeiInternationalLogisticsHub.%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对湖北的经济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规划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经济、交通互通对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必要性.结合国内外以航空货运为主的物流枢纽典型案例,得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启示,再分析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经济环境、区位交通环境、政策环境,进一步进行SWOT分析,最后提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对策.

  【期刊名称】《物流技术》

  【年(卷),期】2018(037)001

  【总页数】6页(P14-18,41)

  【关键词】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环境;SWOT分析;发展对策

  【作者】余启龙;蒋惠园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湖北武汉43006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59.27

  1引言当前社会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中国新经济增长也推动了现代物流中高端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高端快递业正成为推动航空货运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市场将更加广阔,物流业国际业务发展面临新机遇。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境内,是依托鄂州顺丰货运机场建设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化现代化物流核心枢纽。该项目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基石,对促进湖北综合交通发展、提升国际物流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开放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2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规划分析2.1规划情况2016年4月,经国家民航局正式批复,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选址鄂州燕矶。鄂州机场将作为顺丰公司的核心基地,规划范围18.5km2,一期占地14.41km2,一次性建设两条长3600m、宽45m、间距1900m的4E级远距跑道,并预留第三跑道。机场预计于2020年建成,2025年实现年货邮吞吐量266万t,远期2045年将达到765万t。依托鄂州机场规划建设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航空物流

  枢纽。在枢纽机场的带动下,将进一步规划机场与高速公路、京九铁路、武黄城际铁路、长江黄金水道等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凸显湖北的多式联运优势,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发展国际物流核心枢纽。2.2经济和交通互联互通的必要性推动鄂东城市群在经济和交通上互通,对实现规划,发展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具有必要性。(1)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需要提高经济的开放水平。加强鄂东城市群在经济上的互通,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促进国际贸易发展[1],为物流核心枢纽带来充足的国际物流市场。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带动产业一体化发展,吸引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及航空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周边大量聚集,形成以临空产业为基础、关联产业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提供保障。(2)湖北发展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需要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强鄂东城市群在交通上互通可以促进区域各运输方式的协同发展,实现运输的无缝衔接,有助于构建多式联运交通体系,加快货物集散、中转速度,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国际物流枢纽发展。3国内外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经验启示3.1国内外物流核心枢纽发展案例(1)国外典型航空物流枢纽—美国孟菲斯机场枢纽。美国孟菲斯国际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物流基地,孟菲斯位于美国中南部,处在南北水上大通道的咽喉位置,同时有州际高速交汇,铁路贯穿,使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交通条件。孟菲斯机场与美国联邦快递合作,联邦快递提供“快递+航空物流”业务,保障孟菲斯国际机场货源充足。孟菲斯打造航空城,集聚临空性高的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物流业,扩展航空运输的腹地资源,同时,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提升多式联运水平,

  使孟菲斯国际机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大型货运枢纽[2]。(2)国内典型航空物流枢纽—香港国际机场枢纽。香港国际机场位于我国珠三角地区,凭借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近年来,它的航空货运量一直保持在全球航空货运机场中的第一位。高新技术等高端物流产业在该地区发展迅速,对航空物流需求较大,为香港国际机场提供了广阔的腹地资源。香港国际机场利用先进的航空运输系统和电子信息平台,实现了货物的高效通关和“一站式”运输服务。香港机场拥有两层货运服务,设有货运中心、海运码头、机场空运中心及商贸港物流中心等功能区,完善的货运基础设施,提高了物流效率[3]。丰富的腹地资源、先进的运输系统及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的货运设施是香港国际机场枢纽发展的特点。3.2国内外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启示根据以上以航空机场为核心发展物流枢纽的典型案例,可以得出对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启示:(1)多种运输模式协同发展。多种运输模式形成的便捷、迅速的转运系统,是孟菲斯机场对货主及物流商的重要吸引力。湖北的“公铁水”联运已初具规模。航空货运机场建成后将拥有优越的航空运输优势,航空运输与已有的公路、铁路、水路运输协同发展,形成“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交通运输网络,将有力地促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2)发展高端物流产业。美国孟菲斯和香港都是依托航空运输聚集相关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以保障空港货源充足,为空港经济提供动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作为顺丰基地,尤其需要发展高端物流产业,如航空物流、电子信息、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等产业,再利用这些产业的合作扩展枢纽的经济腹地,更好地保障核心枢纽的航空货源。(3)加强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先进的运输系统和信息平台帮助香港国际机场枢纽实现货物高效通关。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为保证物流的高效运作,需

  要加快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实现枢纽与物流园区以及各物流企业之间有效的信息联结;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及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公共平台可以整合物流信息,提供其它延伸服务,更好地提升物流枢纽的运输服务水平。4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环境分析4.1经济环境湖北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6年湖北GDP总量首次迈入3万亿元大关,实现生产总值32297.91亿元,同比增长8.1%,快于全国1.4个百分点。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03.88亿元,增长13.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49.22亿元,增长11.8%;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成长,全年实现增加值5574.54亿元,增长13.9%。湖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商贸流通基地,拥有汽车、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支柱产业和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湖北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将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国际物流枢纽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量。鄂州作为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所在地,虽然经济总量不高,但是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电子商务销售增势明显。首先,鄂州拥有深厚的物流产业承载基础。葛店开发区中部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已成规模,亚马逊、唯品会和苏宁云商等知名电商企业及南山集团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大仓储”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逐步夯实。其次,围绕在建的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鄂州将建设平台物流园、生物医药园、跨境电商园,形成航空物流聚集产业核心地带。鄂州可与武汉市建立物流产业方面的合作,扩展经济腹地,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湖北省及鄂州市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物流业市场尤其是航空物流需求的持续扩大,给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4.2区位交通环境湖北地处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是我国中部地区的战略支点和交通枢纽。其中,湖

  北武汉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和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干线的交汇处,具有面向全国的市场辐射能力。同时在国际运输上的地位也很突出。武汉与东北亚、南亚、东南亚国际运输通道相连接,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武汉开通至东盟四国航线,逐渐成为中部省市内外贸集装箱的目的地和中转地。作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建设地,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紧邻武汉东湖开发区,多条通道直达武汉。公路方面,沪蓉、京珠、大广、汉鄂四条高速呈“井”字分布;铁路方面,京九武九铁路、武鄂黄城际铁路穿越境内;水路方面,紧邻黄金水道,长江航道鄂州段全长80.1km,沿岸五大港口,单体通航达到万吨[4];航空方面,正在建设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货运机场。要突出这些区位交通优势,可以推进与武汉和跨区域间的交通互联互通,将便捷的地面运输与航空运输对接,可实现“公铁水空”立体化运输体系,加快国际货物的集散,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4.3政策环境国家顶层战略辐射武汉城市圈,为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辐射武汉城市圈,有利于加强物流产业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优秀技术和人才引进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水平,随着该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内部及与国内、国外地区的经济往来,打造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政策先行先试的桥头堡,鄂州可借“创新驱动”东风,重点关注物流发展模式创新。另外,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对中部地区的物流发展方向提出指导意见,促使中部地区抢抓物流枢纽发展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形成区域物流格局。不过与武汉相比,鄂州享受的扶持政策力度还不够,比如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政策和湖北自贸区政策都是针

  对武汉,而鄂州紧邻武汉,如果能扩展这些政策的扶持范围,使其惠及鄂州,这些战略将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提供巨大的政策支持。4.4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SWOT分析对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环境的进一步分析可用SWOT模型法。(1)优势。从区位交通环境分析可知,湖北的区位交通优势突出,属于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内部优势之一。此外,科教人才也是其优势。湖北武汉高校资源丰富,凭借科教优势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物流人才留鄂工作,支撑物流产业的发展,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2)劣势。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也存在阻碍发展的劣势:①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湖北对外开放渠道不畅、平台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不完善,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等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力度不够,影响枢纽的国际物流水平和要素集聚能力。②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足。湖北具有便利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但各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够,难以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和货运的“无缝衔接”,严重影响物流枢纽的货物集散和运输效率。③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针对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还不完善,尚未建立现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枢纽的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5]。(3)机遇。从经济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分析中可知,湖北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产业增长迅速,带动航空经济发展。同时,湖北特别是武汉城市圈也享受着国家顶层战略辐射和政策支持。这些都为发展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4)挑战。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在享有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威胁,主要体现在武汉对鄂州货运机场物流市场方面的威胁。鄂州货运机场的营运是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基础,武汉拥有雄厚的运输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

  公铁水联运体系再加上武汉天河机场的航空货运能力,可以吸引部分物流货源在武汉进行转运,对鄂州货运机场的物流市场造成较大影响。此外,湖北(武汉)自贸区的正式设立,使得武汉对外开放环境优于鄂州,不利于鄂州机场吸引投资和国际贸易。这些无疑会对鄂州的发展造成威胁,进而影响国际物流枢纽的发展,但如果湖北能推动鄂州与武汉对接,加强武鄂交通互通,实现协同发展,扩展自贸区范围,使鄂州也享受自贸区政策,这些挑战也会转变成发展国际物流枢纽的机遇。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的SWOT模型见表1。表1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SWOT模型S优势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区位交通优势突出、科教人才优势明显O机会W劣势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不足、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WO战略经济、产业基础良好,国家顶层战略优势认清存在的劣势,依托国家战略,加快鄂州与武汉对接,改善不足T威胁武汉在物流市场、贸易投资等方面对鄂州机场发展形成威胁SO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利用良好的经济、产业基础,依托国家战略、抓住政策优势,更好地促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ST战略突出自身优势和条件基础上,明晰威胁,将威胁转变成机遇,促进发展WT战略对外部竞争和自身劣势采取收缩或合并策略根据以上SWOT分析,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可采取SO战略、WO战略、ST战略相结合。SO战略是一种最理想的战略,是处在最为顺利的情况下乐于采取的战略。WO战略代表研究对象存在着劣势,希望通过抓住机会弥补劣势,故而在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枢纽时可以采用。由于武汉对鄂州来说既有威胁也有机遇,威胁可以转化为机遇,故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也可以采用ST战略。结合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实际情况,其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机遇,利用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和科教人才优势,为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创造优势条件。湖北需要在具备基础优势的同时,抓住经济产业和国家顶层战略辐射带来的巨大机遇,也可以通过推动鄂州与武汉对接,创造协同发展的机遇,弥补劣势,促进湖北国际物流

  核心枢纽的发展。5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对策5.1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1)扩展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自贸区等政策扶持范围。鄂州紧邻武汉,部分针对武汉的优惠政策可扩大优惠范围,惠及鄂州。建议湖北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政策扩展到鄂州,推动鄂州三江港与武汉新港对接,加快建成武汉新港南岸核心港区;建议扩展自贸区范围,使鄂州享受自贸区政策,推行自贸区体制机制,提高鄂州机场国际贸易水平。以此促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2)打造“一关三检”服务体系。为了促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建议以该项目为契机,向国家发改委、海关和商务等部门申请在“一关三检”服务体系方面给予鄂州更多支持。依托航空货运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度最高、口岸类型最全、通关速度最快、集散能力最强、相关政策最优惠、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最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口岸,形成集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分拨转运、交易展示、仓储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物流综合体;建设“关企互动”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口岸示范区,推动“一站式”大通关建设,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大通关协助机制。5.2推进与区域经济互联(1)增强经济辐射效应。建议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逐步向全省、全国以及国际扩展经济腹地。在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专用汽车、钢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上,加强鄂州和武汉的协同发展,开展产业合作,向全省范围增强经济辐射;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物流产业上,加强与其它经济区的合作,向全国范围增强经济辐射;以“一带一路”通关一体化实施为契机,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逐步向国际范围增强经济辐射。(2)创建临空经济区。以鄂州货运机场为核心,创建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国家

  级航空经济示范区。突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实现国外和沿海地区向中部的产业转移;促进物流业与商贸业的协同发展,在内陆地区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大开放格局;借鉴自贸区及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成熟的创新制度措施和成功经验,培育“口岸经济”新增长极,推动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5.3建设互通的交通网络(1)发展多式联运。以武鄂为中心,规划省内交通互通,发展多式联运的能力。在鄂州机场周边区域规划鄂州长江公铁大桥、京九武九铁路联络线、武九客专与武杭高铁联络线、大广高速与福银高速、沪渝高速连接线;同步建设武鄂黄黄城际铁路环线,打通江北的京九高铁、武杭高铁与江南的武九高铁的横向联接;加快推进鄂州三江港与武汉新港的对接。通过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机场的“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协同配合”,协调各运输方式发展规划,做好它们之间的衔接,形成区域“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做好货运的“无缝衔接”。(2)推动跨区域交通互通。加快构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全国各大经济区及“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的交通互联互通。形成以武鄂为核心的面向邻近区域中心城市的公路网;面向周边城市群的铁路网;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全国重要经济区的航空网;面向中西部、沟通沿江沿海、“一带一路”国家的航运网。加快提升交通开放水平,支撑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5.4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1)创新物流信息平台理念。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是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而航空物流属于现代服务行业,需要以创新的理念、思维,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完善信息服务。首先,建立航空物流信息系统,为空运货物提供信息跟踪、网上支付运费等信息化延伸服务;其次,建设多式联运公共信息与交易平台,实现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节点的信息发布、运力在线交易、物流路线优化、多式联运解决方案、政府监管、政策发布等功能,提高湖北国际物流枢纽的信

  息化管理水平。(2)打造“一城三港”物流发展模式。在发展多式联运的基础上,助力鄂州建空港、陆港、江港三种类型的开放口岸。港口口岸主要依托三江港申报国家二类对外开放口岸;航空口岸主要依托顺丰货运机场申报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陆地口岸主要是依托三江铁路货运站申报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打造“一城三港”物流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发展。6总结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对提升鄂东城市群的定位、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湖北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在经济产业、区位交通、国家政策方面具有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实现其发展成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化现代化物流枢纽的目标。本文在分析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发展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在政策扶持、经济、交通互通、创新发展模式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王玉主.区域一体化视野中的互联互通经济学[J].学术前沿,2015,3(5):17-29.[2]周扬.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航空物流发展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5):23-25.[3]李楠.香港机场货运发展对广州白云机场发展的启示[J].港口经济,2014,(7):46-49.[4]左剑君.鄂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4,21(10):44-46.[5]王振.顺丰航空货运枢纽建设背景下鄂州产业发展探究[J].当代经济,2016,(12):22-24.

  

篇十二: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胡琴;张利分【摘要】在阐述湖北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发展中存在外部环境不完善、供需失衡、服务水平不高和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了应提升物流发展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等建议.【期刊名称】《物流科技》【年(卷),期】2010(033)004【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作者】胡琴;张利分【作者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在产业选择方面,大多偏重于高科技、生产、制造、对外贸易、商业流通类型的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现代物流已经广泛地纳入到各个区域发展的思路之中。物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具有很好

  的发展前景,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湖北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1.1区位优势从地理区位上看,湖北位于长江、汉江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地处大陆腹地中心。东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最高、具有较强的开放和技术优势的地区,西接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的西部大开发地区。位于东部技术产业密集区和西部资源密集区接合部的湖北省,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扮演了天然的信息流、产品、物流、资金流等经济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的汇集地和扩散中心的角色,战略位置显著。从经济区位上看,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京广沿线经济带的交接点上,对周边经济区形成强大的辐射与吸纳力,极易产生扩散与积聚的经济传导效应。同时,它又是连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与环渤海以及西部经济区的中部节点,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和龙头。1.2交通运输优势湖北“九省通衢”,建国后,湖北省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武汉、襄樊已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在全国航空网中,武汉具有较高的地位,是重要的航空港之一。长江横贯全省,使湖北与沿江省、市紧密相联,武汉是国家重要的内陆港口,在水陆联运中具有突出的作用。通过省境的八条国道和两条国道主干线使湖北成为国家公路网的重要枢纽节点,国家西部开发大通道的沪蓉、银武高速公路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使湖北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1)公路运输截止2008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1883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19公里,一级公路1566公里,二级公路16043公里,三四级公路133337公里,等级

  公路占总里程的81.6%,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01.3公里。全省依托逐步建成的高速公路和长江水道,大力调整运输结构,整顿运输市场,开拓新型运输方式,发展高速客运、快速货运、水陆联运,水陆运输总量大幅增长。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京港澳(原京珠)、沪蓉国道干线为主轴,以连接省“大三角”经济区及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2)水路运输湖北省水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水路运输的资源优势。截止2007年底,全省通航河流229条,内河通航里程8385公里,其中一级航道269公里、二级航道769公里。全省共有港口51个,生产性泊位2058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为9028万吨、客运为727万人次。有3个主枢纽港:武汉、宜昌、襄樊。全省拥有客货运输船舶5241艘,341万吨、3.7万客位,98万千瓦。内河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15442万吨,同比增长6.1%。(3)航空运输全省民航系统拥有1个行业管理机构,5个民用机场(天河、宜昌三峡、沙市、恩施和襄樊)和多家航空公司。其中,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航空港,设计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辐射国际国内的航线有158条,可直达国内外60个大中城市。(4)铁路运输目前,基本形成以四条贯穿湖北境内的铁路干线为主的铁路网,分别是:京广、京九、焦柳、汉渝。京广线纵贯湖北省东部,其货流以煤炭、钢铁及其制品、木材、粮食、矿石、建材等为主;焦枝线和枝柳线经省境西部,汉丹和襄渝线横贯湖北省中部和西北部。横穿鄂西/北山区的襄渝线的襄樊—达县段是中国第3条电气化铁路。据国家初步规划,到2020年前将再建一条京—汉—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并建设18个包括武汉在内的集装箱枢纽站。1.3需求特点湖北地处我国的中部,连接着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湖北与西部的一些省份的联系更加紧密,许多西部地区的原材料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品的运输都要经过湖北;同时,湖北的产品也可以更多地销往西部地区,这都将极大地刺激社会经济对运输业的需求,为湖北交通运输业发展物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湖北的对外经济交流更加频繁,进出口贸易大大增加,这对湖北物流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第一产业中,湖北农业逐步向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带。这要求在为农业提供服务中,应大力发展公路运输,这样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同时也有利于公路沿线农业带进一步的发展。在第二产业中,湖北拥有汽车工业、机电工业、冶金工业、化工业、轻纺业、建材和建筑业等经济支柱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特别是“中国光谷”落户武汉以后,更加促进了武汉和湖北高新技术业的发展。汽车工业、机电工业等经济支柱产业属于传统产业,对物流业的需求主要是向成组化和集装箱运输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将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将带来货物运输结构的重大变化,传统大宗货物在货运量中所占比重下降,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运输需求快速增长,这要求提供综合的物流服务。1.4政策支持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明确了现代物流业的地位。2007年3月19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我国已把大力发展物流业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经济工作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引导,许多地方政府已将物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广东省已将发展物流业作为经

  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山东、天津和上海等地方政府也都把发展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建设。2湖北省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湖北的现代物流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2.1外部环境条件不够完善湖北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对其发展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有好的短期、长期物流业发展规划、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适合物流业发展的配套设施、有利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等等。目前,湖北物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并未达到这一要求。例如物流管理政出多门,城市和物流的规划还有待进一步合理;港口、航道及其它运输资源未得到整合和充分利用;标准化建设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都不到位;尚未完全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湖北的准备,从而不能扩大物流需求,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等。2.2物流供需仍存在失衡现象从物流供给方面来看,湖北虽拥有一批物流龙头企业,供给资源相对丰富。从需求方面看,湖北省的物流需求仍处于传统产业结构的分割之中,市场总体需求相对不足。具体看湖北城市圈的城市产业构成,会发现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首位度过高,城市圈出现断层结构,不利于区域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物流供给虽然较充足,但整体上仍存在“小、散、乱”的状况,提供的也只是低层次的物流服务,特别缺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就导致很多大企业的物流成本高居不下,处于竞争劣势,不利于湖北物流的快速发展。2.3物流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物流服务的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

  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二是受传统思想束缚,企业自行负责物流,专业化程度不高;而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又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2.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难以保障技术支撑湖北省物流行业尚处在初级阶段,物流业专业人才十分短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统计,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目前物流行业内最缺的三种人才是:物流规划人员、物流外向型国际人才、物流研究人员。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40万人,而目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随着湖北省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3湖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3.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物流发展环境结合中部崛起对湖北物流业提出的发展要求,将物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明确湖北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制定适合湖北实际的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并按需要投资建设新的物流设施,避免重复建设而再次出现小、散、乱的局面。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建立政府部门和地区间的协调管理机构。由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成立物流发展专门小组,统一制定物流业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争取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充分利用武汉“1+8”城市圈建设的有利条件,争取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争取国家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的支持,以扩大中部的商贸物流等;对现有的不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进行适当修改,并就物流企业的融资、税费减免、土地使用等出台一系列鼓励物流业发展的新措施和政策。此外,政府还应该大力改善包括对外商投资者的政策和法规、市场条件等在内的投资软环

  境建设,以吸引国际和国内的知名物流企业来鄂发展物流业务。3.2打造区域物流集群,增强物流企业竞争力随着中部崛起,具有一定优势的农业、能源和原材料、钢铁、汽车、建材等湖北优势产业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形成多个产业带,产生大量的物流需求。这就需要在这些区域内有规划地建立物流园区,以满足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在完善的物流业发展环境基础上,应以地理位置和行业特点为依据,进一步加大合理规划力度。如武汉的高桥物流园区凭借武汉便利的交通、中心区位优势和东西湖开发区较大的物流需求,成为湖北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的典范。政府可以借鉴高桥物流园区的经验,有规划地建设一些物流园区,让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进驻园区,通过周边产业带的发展带动物流企业和特色专业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依托武汉“1+8”城市圈建设,打造3个主要物流圈,并以这3点为中心,促进湖北物流产业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3.3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多途径培养和吸纳人才现代物流的竞争是物流技术的较量,而物流技术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现代物流业需要的是精通外贸流程、国际及国内法规和政策、信息技术、营销管理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政府应当鼓励相关部门、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协会,与大专院校联合实施物流人才培训工程,按照市场需求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并以此带动物流专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可以采取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同时建立新的机制来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民间团体和行业协会等组织有计划地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引导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资质证书教育,特别是逐步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制定物流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为人才引进创造条件。鼓励部门和企业积极从国外

  引进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现代物流工程技术人员,在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上实行一定的倾斜。引导物流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共同投资物流技术开发项目,使物流产业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相关文献】

  [1]郭新力,李焯章,司晓华,等.论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区位优势[J].商业时代,2006(10):8487.[2]朱汉民,何祎男.面向中部崛起的湖北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9):69-71.[3]吴静,胡大华,刘传勇.湖北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8(3):129-131.[4]宋雪.湖北省物流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7(11):23-24.

  

篇十三:湖北省物流工作

 基于市场导向的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构建

  刘明菲;赵静静;陶君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其中农业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支持作用.然而,由于农副产品具有易腐烂、不易保鲜等特点,因而其运输要求较高.从全国来看,湖北省冷链物流相对落后,无法真正实现"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因此农副产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浪费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期刊名称】《交通企业管理》

  【年(卷),期】2011(026)001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刘明菲;赵静静;陶君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其中农业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支持作用。然而,由于农副产品具有易腐烂、不易保鲜等特点,因而其运输要求较高。从全国来看,湖北省冷链物流相对落后,无法真正实现“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因此农副产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浪费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构建完善高效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对提高食品安全、降低流通损耗、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是指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

  的低温控制环境中,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湖北省是农业大省,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畜禽、水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淡水水产品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粮、棉、油、猪、禽、蛋、菜、果、茶、中药材、食用菌、魔芋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08年湖北省农业产值已达到1780亿元,湖北省农副产品产值约占农产品产值的73.2%,其中果蔬约占26.2%,畜禽约占34.3%,水产约占12.7%。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对2003—2008年湖北省以及湖北三大圈(武汉城市物流圈、“荆荆宜”物流圈、“襄十随”物流圈)的农业产值和农产品货物周转量的数据进行拟合,可以得到农产品货物周转量的拟合曲线,由此可以预测“十二五”期间农产品的货物周转量。预测结果显示,三大物流圈农副产品货运周转量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年农产品货物周转量增长率将分别保持在5.4%~7.4%、5.5%~7.5%和5.5%~7.6%之间。三大物流圈中武汉城市圈的农产品货物周转量最高,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最大,其次是荆荆宜物流圈,相对少的是襄十随物流圈。以上数据显示,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很大,且处于持续上升中。湖北省的主要冷链资源集中于武汉城市圈,而武汉城市圈的主要冷链资源集中于武汉市区,已建和在建的冷链资源总量达到20万吨。有数据显示,国内冷藏冷冻食品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目前,武汉的冷库市场除白沙洲市场的近10万吨外,还有万吨冷储、武汉肉联、山绿集团、东西湖3万吨冷库等,容量总量已突破20万吨,并有40万吨的冷库在建中。总体来说,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供给资源仍然相当缺乏,仅“高温冷库”一项的需求缺口就高达5万吨。湖北省农副产品对冷链物流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然而目前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缺乏,冷链物流的供应远不能满足冷链物流需求,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农副产业的发展,这

  将成为制约湖北省农副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从供需状况可以看出,湖北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正在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缺乏现代冷链物流理念。无论是农户还是企业,对冷链物流的过程、标准、技术的认知都相对不足,对全程冷链和第三方冷链物流等先进的管理思想缺乏认识,农副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难以实现。(2)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湖北省冷链物流尚无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可供参考执行,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制定了一些标准。建立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是规范冷链物流市场的前提和保障,湖北省亟待建立适合于本地区的冷链标准化体系。(3)冷链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体统一协调规划。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是一个复杂的供应链系统,涉及主体较多。由于湖北省内农副产品资源分散、分布不均,加上冷链物流资源社会分布不合理,供应链整体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部分冷链资源存在失衡,上下游严重脱节,造成农副产品的大量损耗和冷链物流资源的浪费。(4)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湖北农副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装备落后。现有通用型冷库较多,专用库不足,物流技术也相对滞后。此外,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不够,难以形成航空、内河、公路和铁路物流网的“无缝对接”。(5)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湖北省物流信息化建设落后,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县级以上政府信息网络较健全,信息量较大,但缺乏能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网络平台,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市场之间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缺乏联系和沟通,缺乏对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发布能力。(6)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缓慢。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因其专业性、规模性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但湖北省冷链物流产业还比较薄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少

  且分散,缺乏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服务体系的运作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降低冷链物流整体成本。由于农副产品自身的产品特点,在物流过程中易造成较大的损耗,同时其对物流基础设施、运输仓储设备、物流技术、物流管理及人员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因而造成冷链物流整体成本较高。构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先进的物流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物流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降低物流过程中的产品损耗,提高物流效率,最终实现整体冷链物流成本的降低,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第二,市场导向的冷链服务最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新鲜、安全、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引入先进物流设备和技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提高冷链物流管理水平和绩效等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且复杂的有机整体,各子功能间要相互配合和协调,在保证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各子系统的最大效益。二是统筹兼顾原则。湖北省农副产品的分布有着很明显的地理区位依赖性,同时冷链物流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在构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时应注重统筹兼顾,合理均衡发展。第三,资源整合原则。湖北省现有的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且不均衡、管理水平低,需要依托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来对冷链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生产性服务业地位已经决定了其在提升农副产业竞争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而这种战略支撑作用要通过完善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来实现。该体系应由多种要素构成,构成要素的数量、结构集成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服务水平的高低。研究表明,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可概括为“一个主体、两

  个体系、三种模式、四个平台”。一个主体,指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主体。冷链物流企业是现代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主体。企业应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未来,同时政府也应给予相应的重视和扶持,维持其主体地位。两个体系,指政策监管体系和冷链物流网络节点体系。(1)政策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法规的颁布、相关标准的制定、物流过程监管等政策体系和产业整体规划、投资、税收等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2)冷链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实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式联运相结合;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联合湖北省内大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集散中心、交易批发市场等网络节点,实现农副产品物流供需信息网络化。三种模式,即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冷链物流模式、“农户+基地+企业”的物流冷链模式和“配送+连锁”的冷链物流模式。(1)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冷链物流模式。该模式是以农副产品批发中心为依托,根据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形成区域主导产品,建立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沟通连接产运销商户,为其提供一个交易平台。襄十随物流圈应在现有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型的流通模式,打造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增强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聚集及辐射功能,逐渐将本区发展成为湖北省内高山菜、柑橘、生猪的生产和批发中心以及全国性的食用菌批发交易中心。(2)“农户+基地+企业”的物流冷链模式。该模式是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导,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农副产品供应链上的一环,它促进了农产品生产者或基地、流通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的有机接合;通过基地组织的服务,走一体化的路子,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物流模式。荆荆宜物流圈应在现有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主导型的流通模式,构建农产品流通链,逐渐将该区发展成为湖北省的山羊、水产品、

  魔芋、高山无公害蔬菜、板栗的生产和批发中心。(3)“配送+连锁”的冷链物流模式。该模式是以连锁超市为主导的一种典型的“物流联盟”的模式。连锁超市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者,构建了农产品交易的物流平台、信息平台、销售平台以及客户数据库等基础平台,以与专业的物流企业或配送中心联盟合作为基础,通过与生产者签订合同的方式,连接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及最终消费者,从农产品生产地到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分配到各大连锁超市或卖场的物流模式。武汉城市圈物流圈应在现有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使圈内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地连接起来,实现大型连锁超市对农产品整条供应链进行信息流和物流的整合,从而发展成为湖北省最重要的并对周边省份发挥辐射作用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分拨中心和最主要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四个平台,是指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运营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1)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平台是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硬件基础和条件,包括低温仓库、冷藏车和公路、铁路、机场、配送中心及交易批发市场等。以该平台为支撑,形成支持农副产品生产、集散、加工、销售等综合发展的基础设施系统。(2)物流信息平台包括公共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专用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冷链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信息平台。有效地建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信息流、商流和物流一体化,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3)运营平台是对运营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系统平台,主要包括组织系统、运行系统、评价系统和改进系统等。(4)技术支撑平台是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科技化、现代化的科技支持条件,主要包括公共科技服务系统、重点研究中心等。政府应在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整体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颁布、行

  业标准制定、先进技术指导及质量监管等方面发挥调控作用,同时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及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如补贴、税收、贷款优惠等),以扶持企业的发展壮大。政府部门应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副产品交易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建立农业生产科技和新产品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规划组织一条龙的信息交流和服务体系;开展信息收集、筛选、网上信息发布、市场预测预报等服务,使得信息服务平台真正为民服务、为民创收。第三方物流企业专门从事物流工作,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物流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整体社会效益。目前湖北省内从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比较弱、散,政府应当从政策、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扶持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促进其发展壮大。农副产品物流运输、保质保鲜的要求都很高,标准化的生产运输体系有助于冷链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构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应加强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好货源基地建设。同时,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机制,对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全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管,为农产品创造健康的流通环境。要完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法规,加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管理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使整个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有序运行。

  

篇十四:湖北省物流工作

 基于中部六省的湖北冷链物流发展剖析

  傅翰祺;陈星念;郭佩春【摘要】以中部六省发展态势为依归,通过数据化分析,梳理了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的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推动湖北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期刊名称】《物流技术》【年(卷),期】2019(038)005【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中部六省;冷链物流;湖北【作者】傅翰祺;陈星念;郭佩春【作者单位】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冷链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59.27

  1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点产业不断转变,互联网与创新营运的商业模式成为主流。物流业作为经济流通的实体支撑,也乘着转型的锲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推动下,冷链等物流细分市场相

  对于总体经济发展而言,呈现逆势成长的态势,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网购、生鲜电商以及蔬果宅配等新型零售模式冲击传统冷链市场,冷链产业链从供给到需求结构正在快速变化。当前冷链需求市场追求高品质、具个性化商品、更便捷的收发货以及高附加价值的冷链服务。但是供给端并没有适时地转变,以至于在消费体验上产生极大的落差。此外,冷链发展也呈现沿岸热、中部冷的不对称发展。本文以冷链物流行业为主体对象,比对中部六省发展态势,分析湖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态势,同时针对其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点进行梳理,为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相关建议。2基于中部六省数据化分析依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湖北省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6523亿元,增长率为7.8%。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湖北省自2012年反超湖南省后,近年来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二,但与排名第一的河南省仍有不小的差距(见表1)。近两年湖北省生产总值维持稳定成长,伴随着省内持续建设与规划投资的进展,在中部地区取得较佳的发展成绩。而在进出口贸易部分,2017年河南省7.76百亿美元在中部六省中大幅领先其他五省,湖北省4.63百亿美元在进出口贸易部分表现持平如图1所示。货运量方面,湖北省虽仅超越江西省,然而货运周转量却能一改前一年度落后的情况,在中部六省当中攀升到第三,如图2所示。此外,湖北省2018年月物流景气指数皆高于全国平均,意味着湖北省物流行业呈现正向利多成长。表1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比较资料来源:中部六省统计局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87.88.08.58.97.0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7002.1629550.1928902.2122005.6316723.7812766.49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0471.7932665.3831551.3724407.6218499.0013050.41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18.18.08.79.04.52017年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4988.1636522.9534590.627518.720818.514973.5图1中部六省201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较图2中部六省货运量与货运周转量比较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湖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其位于我国中部腹地,省内有长江流通,多条重要高速干道交汇,更有天河机场以及已获批准建设的全球第三大顺丰货运机场,整体流通优势强。湖北省也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产、水产、畜牧等产品。整个冷链市场以农产品为主导,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基础,区域性批发市场为依附,综合性冷链企业为发展中心,发展出多样化以及多元化的样貌。公开数据显示,湖北省2017年农业产值为3094.01亿元,占湖北省生产总值8.5%。其中蔬菜产量约4001.7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1%,冷链配送率为9.1%;水果产量649.7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27%,冷链配送率为14.6%;生猪出栏4223.61万头,冷链配送率为18.9%;水产品产量470.8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6.5%,冷链配送率为24.2%。近年来随着消费意识的改变,消费者对生鲜食品与农副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湖北省在面临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对于整体冷链的可溯源性以及安全性进行强化提升。根据中冷联盟2018年统计数据(见表2),湖北省2018年冷链企业数量为49间(成长比13.95%)、冷链仓库容量为1257928t(成长比28.32%)、冷藏车辆为776辆(成长比40.58%)。在中部六省当中,虽然整体排名维持在中段,但从数据显示,冷链仓库容量相较排名第一的河南省(2521600t)只有一半不到;而冷藏运输车辆也远不及河南(6326辆)与山西(1360辆),在冷链运力与储力能力上有待提升。相较去年数据,湖北省内冷链车辆稳定成长,而冷库容量成长减缓,显示其冷链物流发展已逐渐转换为流通配送为主体,然而冷链相关企业成长在中部六省中垫底。

  表2中部六省冷链物流数据比较资料来源:中冷联盟地区湖北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2018年冷链企业数量4965653951202018年库容量(t)12579282521600171390010791818103007365502018年冷藏车数量7.7663.266.5813.62.966.72冷链企业数量成长比13.95%85.71%91.18%44.44%104.00%17.65%库容量(t)成长比28.32%27.06%73.16%106.41%35.90%18.88%冷藏车数量成长比40.58%14.73%37.66%45.14%87.34%9.45%3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湖北省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优势,除水陆交通汇集外,航空货运也有多项利好因子。湖北省除了现有的天河机场外,2017年开始打造顺丰国际机场(含园区),使武汉依托鄂州成为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全国第四个拥有两个大型运输机场的城市。整体年货运吞吐量预计到2025年达到245万t,而在2045年达到765.2万t。湖北省是物流大省,冷链物流需求极高,随着省内经济高速运行与快速发展,对冷链物流的提档升级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但湖北省在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问题:(1)农业冷链发展不对称。湖北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然而不足与过剩同时存在,省内物流设施过于集中于部份区域,整体建设区域不平衡。几个重点物流汇集城市点常见扎堆发展以及同性质行业共同竞争,例如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等三个城市拥有占全省比例超过4成的冷库企业,使得整体供给与需求失衡。此外,城市冷库与农村冷库发展不协调,农产品冷链供给端冷库需求大,相应的设施却极度缺乏。尤其是在交通不便、偏远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冷库建设呈现滞后的现象。另一方面,所建设的冷库类型与结构也与市场需求脱钩。目前省内肉食冷库多,鲜食蔬菜水果冷库少;市场上大多为自用型冷库,能提供第三方综合服务型冷库少,不利于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2)运营不规范,冷链专业人才不足。湖北省冷链物流的整体运行有待明确的规范和监督,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有待更新。目前虽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所推行的冷链运营标准,但整体运作流程规范过于笼统,许多环节的运行机制还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性作业流程。另外冷链运营机构没有统一的规范监督部门,对于目前小散乱的省内冷链企业而言,要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管难度极高。目前的冷链物流运营人员大多是由传统普通物流业转行而来,缺少专业冷链知识与培训,使得其对冷链物流的特性不熟悉,导致相关的专业化操作流程不规范,进而严重影响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增加了服务成本。湖北省虽拥有众多大学,但是目前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不到10所,针对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从事冷链物流工作的人才不仅需要先进的运营管理知识,同时更需要跨领域学科的结合信息科技与行销统计。如果仅按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就会形成企业找不到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窘境。(3)冷链物流资源不均匀。湖北省内冷链基础建设呈现城市热、农村与偏远地区冷的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区域由于需求的增加而对于冷链建设大量投入,拥有为数众多的冷库与冷藏运输车;但是在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则常发生因为缺少冷库与冷藏车而造成的冷链断链问题。此外全省目前拥有低温冷藏库的企业有229家,拥有高温冷藏库的企业仅有152家。很明显,当前的冷库分布与功能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另外,由于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设计,导致湖北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不合理。(4)冷链行业缺乏整合且主体性不强。湖北省多数冷链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都比较单一,目前能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冷链物流企业仍属少数。许多企业仅在原有的常温物流功能上,添加了冷库与冷藏运输车辆,并非全程提供冷链完整配套服务。同时在整体运输价值链中,冷链增值服务以及增值商品极度缺乏,导致企业增加冷链物流服务后,带来的仅是物流成本增加,而非整体价值提升。从信息对接与需求

  调配方面来看,产品与对应服务间的协调出现断层,常有冷库闲置或是容量短缺的极端现象。而从产业群聚影响来看,湖北省内缺少能带动整体冷链运行规范与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4湖北省冷链物流发展建议(1)积极推动湖北省农产品冷链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水平。有鉴于台湾地区农业形态与湖北省相同,皆以小农生产为主体,近年来也成功打造精致农业。建议可搭配国家对台政策,引进台湾先进冷链物流技术与农业转型经验,协助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打造新品牌。从科技化、企业化、自由化多方着手打造示范园区,以新思维与新作法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营造优良经营环境,在示范区内创造平台提供充足的原料与便捷的行政作业,不但可以提高产业整体价值,更希望能创造出新的经营模式、开拓新市场。(2)成立冷链培育中心,训练复合型人才。现代冷链着重于服务,而优质服务要素之一在于人才培育。建议充分发挥湖北省教育资源优势,增强冷链物流相关企业与科研高校单位的合作,建立基于冷链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培训和研究基地,培养能充分实践冷链相关理论知识的专精人才。并结合新型生鲜零售模式与互联网大数据,重点培育有远见、能实干的复合型冷链人才。同时招集各专业领域专家与学者,藉由产官学研四方面合作,定期举办冷链物流企业讲堂,从运营实务、服务品质、信息管理与绿色能源等四大实务需求面进行培训,邀请国内各领域优秀业者进行个案分享,期望由此作为出发点,强化省内冷链企业运营能力,并为企业提供人才再进修、运营再提升的双重功效。(3)辅导现有业者转型为区域型流通仓,加强流通功能。紧抓现有的供给分布,并辅以个区域需求消费特性,针对湖北省农特产品、生鲜电商以及医药冷链等三大类别,对全省冷链资源进行系统化全局配置和空间布局,破除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矛盾,提升冷链产业全区服务辐射能力,发展冷链产业链经济。在基础建设方面,基

  于信息互联互通的目标,推动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强化物流在干支线之间的流通,组建一体化的共同配送模式。同时应新型生鲜电商零售的蹶起与外送外卖服务的热潮,以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为基础,鼓励邮政体系、商超冷链物流、冷链企业、第三方快递物流等多方参与协作,开展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服务模式,实现多方协作下的共同配送。(4)打造冷链当地化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湖北省整体冷链发展必须由中央扶持与外力助援的态势转换为多点开花、草根茁壮,从支持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向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转变。在全省冷库建设方面,既要扶持冷库龙头企业,也要扶持民营第三方冷链企业,特别是“草根”型企业的发展。“草根”型企业是指各区域当地的农业开发与第三方冷链服务性公司。它们熟悉本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积累了大量市场开拓的经验,抓住了目前农业发展的机遇,将现代营销管理引入产地冷链市场建设,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展功能,内连田头,外连需求,成为当地冷链经济发展支柱。同时也必须打造当地化品牌,从根本上强化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与定位。另一方面,冷链物流应建立通用的信用评价体系,并且由政府单位牵头建立共享冷链物流大数据联合中心,将省内冷链物流运行数据透明化。同时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监管与监督,农业部门、商务厅、省发改委、食品安全等部门应采用定期抽检和随机抽检相结合的方法,对冷链企业配送过程中的流程、温度、操作规范等进行安全监管。制定行业规范,落实冷链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加强协调监管力度。[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FriedHO,LovellCAK,SchmidtSS,YaisawarngS.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effectsandstatisticalnoise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2002,(17):157-174.[2]KirkwoodJ,WaltonS.Howecopreneurs’greenvaluesaffecttheirinternationalengagementinsupplychainmanagement[J].JournalofInternationalEntrepreneurship,2010,8(2):200-217.[3]方凯,钟涨宝,王厚俊,等.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我国冷链物流企业效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6):45-53.[4]薛湖.基于绿色供应链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5]刘倩晨.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推荐访问:湖北省物流工作 湖北省 物流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