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玄奘之路》观后感4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2-12-02 02:25: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玄奘之路》观后感4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玄奘之路》观后感4篇(范文推荐)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小编为您带来了4篇《《玄奘之路》观后感》,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

当得知我们需要写《玄奘之路》观后感时,我脑海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埋有玄奘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的问题。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为了让环境更优美。虽然后来相关部门再次出面澄清涉及拆迁的仅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建建筑,但这其中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文物遗产,并不仅仅是建筑物,其中还蕴含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人的气息与精神,它是承载了长久的人类活动才能有今天的风貌。当地忽视众僧诉求,单方面进行规划与拆迁,高举申遗的牌子,而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遗产,可这样保护下来的遗产是否还存在遗产本该有的样子了呢?当今,申遗层出不穷,各地千方百计挤进申遗的队伍,打着保护文物的牌子,可申请成功之后就将其当成获取利益的最佳手段。申遗并没有错,可倘若其目的不在保护而在开发,就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了。当文物遗产仅仅只作为供人们参观的“文物遗产”,我想这遗产也就失去它的意义了吧。

再说说看《玄奘之路》的一些感想。

其实,看完这十二集的记录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玄奘的坚韧、执着和信念,而是佛学给我带来的震撼。之前对佛学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仅仅是很浅薄的一些认识,加上遭遇过很多愚昧的信徒,我甚至将其归为迷信。可当看了纪录片,佛学给我的感觉唯有用震撼来形容。尤其当看到玄奘在各地为人们讲经,人们虔诚的样子;那时的人们对佛学尊敬与信仰,特别是高昌王、西突厥可汗等等对佛学的尊崇对高僧的敬重;那烂陀弥漫的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以及当戒贤法师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时大殿的情景,都使我震撼不已。当众僧一起诵念经文,空旷的大殿回荡低沉的钟声,都使我内心感到特别平静与开阔。为此,我特意找出很早之前听过的王菲一首《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次听了几遍。

爱因斯坦说,“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话,我愿意成为一名佛教徒”。

或许只是因为我并未深入了解佛学,此时的看法依旧浅薄。但不可否认,它确有让人内心平静的力量。在这如此浮躁的世界,能为自己内心找一片净土,就是幸福的了吧。

《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篇二

这两天晚上看电视,发现北京台有个《光阴》栏目在播“玄奘之路”。由于本来我对这些就有点兴趣,我看了下去。

就看了两集,怎么说呢?

三藏法师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实在艰辛,我看到的是路途中即使遭遇险情磨难依然坚忍不拔的他,对佛法绝对的热忱与信念,使得他的各种情绪显得异常动人:在看到佛法衰落时他的悲伤,在看到佛祖释迦摩尼佛像时他的脆弱,站在菩提树下虔诚膜拜时他的信仰,在那烂陀拜戒贤法师为师时他的喜悦,似乎都是太过浓重的情感,他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信仰真是很神奇的东西。一个人能爱它信它到狂热的地步!他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甚至不惧舍弃生命,也要追求到自己信仰的。在我心里,这是非常感动我的一种品质。为了一件东西,可以牺牲一切,可以心甘情愿放弃一切,这是绝对虔诚绝对忠心而德高的信徒。

不管信仰什么,有信仰都是幸福的。。拥有自己认可的认知,有明确而真实的目标,有甘愿花费余生为之奋斗为之探索的未来,可还有什么不安?这样的我们有自己在意的事,世间各种情态,每个人都有可依托走下去的支撑。这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多么真实的存在啊!

《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篇三

一座座寺院奏起一声声梵音,一点点翰墨回城一部部佛经。烟雨浩渺,佛号经声,法像莲座,宝相庄严。在这万千宝刹,无尽伽蓝间,似有一位虔诚的僧人,迈着小而坚定的步伐,向璀璨的西方缓缓行去。他,就是玄奘。

当他第一次肃穆庄严地走向净土寺时,心中一定早已明了他一生的道路。稚气未脱的脸上却镶着一双坚定不移的眼睛。当他第一次向着宏大精妙的佛像行礼时,冥冥之中一定有着一盏明灯,引领着他一步又一步行在佛法的大道上。他十分清楚自己将走向哪里,追寻什么。他知道自己将在一座又一座宝刹伽蓝间穿梭往返,将佛法弘扬远大。

他一遍又一遍深究钻研,确实感理论不精,翻译不确。他决心独自踏上去往那烂陀寺的路,为大唐的佛教做出贡献。他带着行囊,牵一匹瘦小的枣红马,独自一人行至神秘的西域。他曾受到热情款待,被敬为上宾,奉为圣师;他曾受尽捉捕打劫,终逃过一劫,死里逃生。他曾在炙热荒凉的沙漠中迷失方向;他曾在冰封千里的雪山上受尽严寒。他曾费尽心思从国王的领域脱身,他曾虔诚念佛自野人的地盘出逃。万般艰险,几次诱惑,都没能使这位虔诚的僧人停下西行的脚步。西行路上,远眺西方,他看到的是光辉闪烁下的佛法真言,是风沙掩映下的西行大道。他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理,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照亮西行之路。

在那烂陀寺,他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他师从名门,刻苦学习。他漫步过一座座高大的佛像,他游行至一处处绝美的佛地。他与高手切磋辩经,为弟子谈佛讲学。他的博学为他赢得了无上的荣誉。他常常眺望东土大唐的方向。他知道这里远不是他的终点。取得真经,弘扬佛法,造福大唐,才是他最初的心愿。

又一次辗转,他回到了故土。帝王与他以权力,金钱,劝他还俗。但他一次又一次拒绝。他心中只有最纯粹的佛法。在弘福寺,他组织译经。在晨光熹微的黎明,在薄雾初开的上午,在日上三竿的午后,在月下梢头的傍晚,他都安定祥和的端坐桌前,就着一盏荧荧的灯,小心翼翼地阅览着一片片贝叶经。他用翰墨书下千古最深的佛法,他用明灯照亮未来长远的大道。他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佛法之路。一个个深夜,他挥毫谱下佛法最美的华章。

无数次面对着明灭灯光下古奥闪烁的梵文符号,他的精力终于耗尽。那是他最后一次礼佛。他向面容端庄的佛深深一拜。他心境沉静,平静如一,一如当初第一次礼佛的虔诚少年。那一刻,他心中一定有了些什么,却又在转头的一瞬间叹息一声,尽皆放下。在青灯古佛间行走了一生的他,最终在奇妙美丽的梦境中去往西方。在生命的最后,玄奘相信,他能够成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玄奘,走在自己的玄奘之路上。虽然成功的目标似乎十分遥远,只要心志坚毅,一定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有些人,可能在净土寺安于现状;有些人,可能在西行路畏难而退;有些人,可能在那烂陀洋洋自得;有些人,可能在为官场上勾心斗角……万般艰险诱惑,只有守住本真,方能成佛。

下一座宝刹,下一顶伽蓝,在远方等着我们。

《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篇四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进行着思考和生活,缺乏幻想和想象。我看东西经常会把故事情节与现实或历史对照起来读,也正因此春节期间看到央视在播《玄奘之路》的记录片时,激起了我极大的热情,毕竟《西游记》是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经典,通过与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联系,再看《西游记》或许能给自己一些现实的启发。

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和其弟子所著的《三藏法师传》是本部纪录片所依据的重要史实资料。看这部片子,更多是被历史人物信仰驱使下的坚持所打动,不仅经受八百里大漠和雪山等险恶自然环境的考验,而且要与不同民族、身份和信仰的人交流沟通取得支持。

《西游记》中的一些传说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不谋而合,白马驮经、经书落水的故事情节,石磐陀与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玄奘西游所行记录不仅启发了吴承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中外学术和历史界,带给后人巨大的精神感召。

玄奘沿古丝绸之路踏上西行求经的道路,他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描绘历史地理的能手”,是探险家,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文化使者,在“输送财富”的丝绸之路上“传播信仰”。古印度的历史因玄奘的记录得以重建,同时《大唐西域记》更加坚定了唐太宗重建丝绸之路新秩序的信念。

一个僧人不仅在弘扬佛学事业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而且对国家、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感谢《西游记》,是它让我们有了与真实历史人物接触的冲动。

而同时,当看到英国考古学者斯坦因自称是玄奘在天之灵,欺骗看守墩煌的王圆箓掠走莫高窟大量珍贵文物时,内心一阵悲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精神支柱。看今日中国之传统文化,反而在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地方得到了好的继承,我们身边好多传统和手工技艺等在逐渐丢失,如果这是经济社会转型必经之痛的话,我们希望这种阵痛之后是传统文化受尊崇。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一个个像玄奘一样的坚守着。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篇《《玄奘之路》观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小编的价值所在。

推荐访问:之路 观后感 玄奘 《玄奘之路》观后感4篇 《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玄奘之路》纪录片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