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800字3篇

时间:2023-05-02 02:55:01 来源:思哲公文网

篇一: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800字

  

  066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位智库专家为党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社会建设◎李实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资深教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出现新变化。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是持续扩大,后是在高位上波动的过程。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2003年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73,到2008年上升为0.491,随后出现了缓慢下降,到2015年下降为0.464,而最近几年又有所回升,2020年回到了大约0.47。在现有经济格局和公共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差距的高位波动将会是未来的一个长期态势。这种收入分配状况在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负面影响变得愈发严重。它带来了消费需求不足和内需不足,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带来了社会阶层越来越分化,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降低了民众对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认同感。这些负面作用最终会影响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甚至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不合理问题已是当前发展阶段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共同富裕社会建设放在一个突出位置。实现共同富裕开始从观念到行动的进程。面对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我们必须寻求更加有效的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手段,不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如何进一步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解决一些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明显地缩小收入差距?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2021年第4期首先,以更大力度贯彻“提低、扩中、调高”的方针。中国虽然已成为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在发展顺利的情况下,不久将会成为高收入国家,但是仍具有发展中大国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低收入人群是社会的主体人口。根据有关机构的测算,到2019年中国低收入人口比例仍在60%以上,而中等收入人口为30%左右。因此,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使他们的收入能够更快地增长,应该成为未来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低”也有助于“扩中”,这是因为一部分低收入人口收入提高后,可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从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其次,“提低”要有一套政策体系。考虑到低收入人群具有不同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收入需要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做到政策的精准性。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中的农民工群体,提高其收入的更加有效的办法是赋予他们平等的权利——平等的就业权利,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利,其随迁子女平等地享受所在地教育的权利,等等。对于农村中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员,增加对他们的转移支付;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则应保障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其劳动技能。总之,对于一个庞大的低收入群体,任何单一的政策措施都不会起到预期的作用,需要一套系统而又有差异性的政策体系才能发挥作用。再次,应该看到居民财产分配差距对收入分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位智库专家为党067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有助于缩小财产差距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让“无产者”拥有财产,提高他们的财产性收入。这些人群主要是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和城市中的低收入家庭。解决农村居民的财产问题的出路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真正获得土地所有权,从而获得更多的土地收益;而解决城市中“无产户”问题的办法则是为他们提供更加优惠的购房补贴,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房产。另一方面,采用房地产税和遗产税来遏制房产分配过度集中的过程。从过去居民财产积累和分布的变动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居民财产差距扩大趋势仍将持续下去,对此我们还缺少相应的调节手段,而房产税和遗产税是可以选择的政策手段,也是被许多国家所采用的调节财产差距的通用措施。最后,从长期考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和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等化。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初次分配中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是个人发展能力的差异,而个人能力的差异又是来自于其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根据CHIP调查数据计算的结果显示,在过去10年中人力资本(包括个人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态)对个人收入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缩小个人之间人力资本投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使得低收入人群成长为中等收入人群。从一些统计数据上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义务教育的公共投资均等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步,教育经费与经济基本上保持了同步增长,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经费的差距有所缩小。然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如高中教育,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别仍然很大。另外,学前教育是个人能力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在许多地区并没有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一些农村地区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学前儿童没有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没有太多的选择,唯一的选择是加大对包括教育在内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尽快实现人力资本公共投资的均等化。总之,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会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同时也有机遇和希望。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公共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体系的建设,加大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我们一定能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中国经济的世界意义与世界表述◎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从2021年开始,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新征程里有两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GDP总量或城乡居民收入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二是到2049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这两个目标时强调,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从经济学的角度谈一谈为什么会出现百年未有之大2021年第4期

  |CHINAPOLICYREVIEW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二: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800字

  

  缩小收入差距走向共同富裕

  缩小收入差距

  走向共同富裕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连续出现富士康13位员工自杀、底层民众闯入幼儿园滥杀无辜、本田汽车工人罢工、富人移民潮再现等事件,凸显了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的严重性。这印证了小平同志17年前的担忧:“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如何认识我国的贫富差距?今后该走什么道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贫富差距拉大,到了需要遏制的转折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关注贫富分化问题。经过十多年的累积,这一问题越来越尖锐。新华社经过大范围调查后认为,中国贫富差距已经逼近“红线”,社会各界普遍担忧。

  (一)与国际对比,我国贫富差距是否过大?

  ——居民收入差距。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在142个国家中排第30位,只低于非洲、拉美的少数国家;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为18倍,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世行认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

  ——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之比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真实收入差距约为6倍。绝对差额由1978年的210元扩大到2009年的12022元,增长56倍。世界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小于1.6,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我国城乡差距世界最高。

  ——行业收入差距。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实际差距为5—10倍。几大垄断、国有行业职工不足全国的8%,但工资总额却占55%。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4倍扩大到2008年的15倍,远高于美国6倍的水平。

  ——地区收入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甘肃为4.2∶1,绝对差额由世纪初的4700元扩大到8720元,城市差距由7000元扩大到16000元。人均GDP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之比达13倍,远高于发达国家1.5—3倍的水平。

  ——差距的固化与代际传承。世界银行认为,当不平等长期存在并代际遗传时,就出现了“不平等陷阱”。我国出现了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二代农民工等现象,出现了“拼爹”等网络新名词。穷二代与富二代显现出马太效应,机会很不均等,成为社会重大隐忧。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我国“民富”明显逊色于“国富”和“资富”,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比例,改革开放初是24∶18∶

  56,目前变为31∶32∶37。劳动报酬与GDP之比从1983年的56.5%降至2009年的37%左右,比世界其他国家低15个百分点。相应地,企业、政府占比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个、6个百分点左右。我国企业工资占运营成本一般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左右。

  ——公共服务的差异。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只有29.2%,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教育经费不到GDP的3%,世界平均为4.8%;城镇参保率仅为60%左右,农民工仅为20%左右,农民社保更少,西方国家社保覆盖面达95%—100%;再分配调节不足,富人所交个税不到总量的10%,而美国为70%以上。

  总之,我国贫富差距的各项指标与国际上相比,都已明显偏高。

  (二)贫富差距是否合理?

  我国的贫富差距,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合理性表现在:一是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经过30年的经济高增长,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十分正常,收入差距不等于收入不公,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二是市场化的正常反映。收入分配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我国正加快向市场经济转轨,贫富差距扩大也是必然的。

  但是,当前不合理的一面更加突出:一是不规范。双轨制、外汇金融、企业上市、国企改革、煤炭、出让土地等每一次改革

  中的不完善,甚至权钱结合,都产生了一批灰色或黑色财富。二是不公正。主要是户籍、身份、地位、垄断等造成大量的机会不均等。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身份和行业。三是不到位。部分人面临“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但政府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提高工资等方面都尚有不足。部分民众对有的致富手段不服,出现了心态失衡,助长了“仇富”情绪。

  (三)贫富差距是否必须调整?

  从当前看,缩小差距成为民心所向。近10年来的各种社会调查都显示,贫富分化是首要的问题或最大的风险,也是连续8年来的“两会热点”,而且越到后来越热。今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自杀的事件影响恶劣,也敲响了警钟。今年5—7月《人民日报》几篇关于贫富差距的文章,引起很大反响,表明收入差距逐渐超出社会的承受力和容忍度,民众对公平公正有着强烈的期待。

  从长远看,差距过大将危及国家长治久安。贫富差距成为经济社会问题的一大源头。从政治上看影响到和谐,大量群体事件的背后有贫富差距的影子。从经济上看影响到扩大内需,居民收入比重低、收入差距大是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日益影响到发展后劲。从道义上看影响到公平正义,机会的不公平和结果的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将危害国家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贫富差距逐渐超过合理界限,成为民怨之根、社会矛盾之源,成为全面小康、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民族复兴之路

  的拦路虎,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措施,遏制其扩大势头,逐步转向共同富裕。

  二、转向共同富裕目标,是当前的最佳战略选择

  与我国“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对应,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在承认合理贫富差距、充分尊重财产权、保护财富创造力的基础上,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分步形成一个基尼系数0.35左右、劳动报酬占GDP的50%以上、中产阶层5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1.6倍以内、全民社会保障、各阶层和谐相处、橄榄型的共同富裕社会。

  当前提出这一共同富裕目标,既必要,也可行:

  (一)有调控能力和空间、可以实现的目标。我国30年的“先富”积累了大量财富,初步具备了支持“共富”的物力和财力。城乡二元体制、垄断收入、地区差别、企业内部分配、公共服务、不合法收入等诸多拉大差距的因素,都有很大的调节空间。基尼系数0.35这一目标高于北欧、西欧和日韩等国,相当于瑞典、美国模式的平均数,总体上处于世界中下水平。世界上基尼系数低于0.35的已有41个国家,我国基尼系数0.35的目标也并非过高要求,是一个差距合理的目标。

  (二)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目标。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政策制定者往往会忽视增进公平所带来的长期效益,增进公平意味着经济效率高、冲突减少、信任增加、制度更合理、动态效益增大,即越是注重公平越能提高效率。我国还

  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借鉴前30年渐进、增量改革的经验,既要积极推进,也要防微杜渐。政策选择既要创造机会均等,也要改善结果不平等;既要“扩中”和“扶贫”,也要适度“劫富”;既要“增收”,增加就业和工资,也要“减支”,通过社保与公用事业来减少低收入者开支。调节财富可以“先动财富增量、后动财富存量”、“先动机会不公平、后动结果不公平”,“先动社保福利、后动税收调节”,减少政策阻力,平缓、有序推进,用40年左右的时间,将基尼系数稳定在0.35左右。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目标。明确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性、方向性的发展目标,写入“十二五”规划。将工资增长、基尼系数、社保水平、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完善基尼系数、财产、劳动报酬等指标的统计体系,加强对贫富差距的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深化体制改革,保障机会公平。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保、农民工变市民、地产及林权改革等多种措施,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垄断行业可采取征收资源附加税、限制过高工资与福利、向财政上缴超额利润、鼓励竞争等措施。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红,推动国企收益向居民转移。建设阳光政府和有限政府,减少腐败收入。把收入分配纳入法制化轨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改善三次收入分配,促进结果的基本公平。建设中产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增加财富总量与提低、扩中、调高并举。初次分配的关键是“强化制度保障,提高增收能力”。着力提高劳动报酬比重,采取工资与GDP同步增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创业创收、提高劳动者的集体话语权等途径,保障工人利益。二次分配要“向富人合理增收、让穷人大幅减支”。提高对富人所得税的征管效率,适时、分步地开征遗产税、房产税、物业税和资本利得税等。加大转移支付和民生投入力度,克服财政中的“公共服务缺位、经济建设越位”现象,适时补足养老、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欠账,使低收入者的生活更有希望。三次分配重在“扩大社会空间,建设公民社会”。放开、鼓励和扩大三次分配,对公益捐赠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国民的界限,让更多社会管理功能回归民间社会,让更多社会组织成为政府与国民之间的缓冲带。

篇三: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800字

  

  共同富裕心得体会800字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基础是富裕,关键是共享,重点是缩小差距。下面从共同富裕的内涵、主体和路径三个维度谈—谈。

  从共同富裕的内涵看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富裕。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普遍向往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美好愿景。从内涵看,共同富裕并非“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品质更优的生活水平,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故此,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指出,“我们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实现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现在采取试点示范的方式,推进共同富裕,可谓正当时。2021年6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支持浙江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开全国之先河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础是什么?当然是富裕。浙江是全国唯一一个所有设区市居民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96,远低于全国的2。56。通过浙江的探索,最终将惠及全国人民。

  从共同富裕的主体看共享优质教育对共同富裕的意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共享优质教育。人的幸福生活有三个层次:一是温饱的层次,一个是有尊严的生活层次,第三个是有

  理想的生活层次。无论哪种生活层次,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先说义务教育。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97%以上的县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但这个均衡发展是县域内的,如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到省域层次,并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树立教育公平的新标杆,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最深厚的基础。再说职业教育。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虽然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离人民群众把职业教育作为自愿和乐意的选择还有一定距离。改变这种现象的关键是要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使职业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民众乐意选择的教育类型。接着说高等教育。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建立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平衡教育的国家属性与个人属性,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内在潜力、创造力调动起来,建立起一个自主的学术和人才的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支撑。

  从共同富裕的路径看如何在共同奋斗中缩小差距。在我国,共同富裕是涉及逾14亿人口的伟大事业。要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上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树立“创新致富、勤劳致富、先富帮后富”理念,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增收致富,鼓励后发地区在深挖潜力、增强动力、释放创新活力中跨越发展,通过自身努力和相互帮助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同时,共同富裕是一场以缩

  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社会变革中,只有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另外,要特别注意“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是有多大本事出多大力;量力而行,就是吃饭穿衣量家当,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做超越阶段和能力的事情。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低层次共同富裕向高层次共同富裕迈进。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全面小康建设,我们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实现共同富裕,将是一场新的赶考之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推荐访问: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800字 缩小 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