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事迹材料 >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5篇

时间:2022-11-26 06:30:02 来源:思哲公文网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5篇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何金娣主要事迹  “特殊教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已流淌在我的血液中!”  与特殊教育结缘,源于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5篇

篇一: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何金娣主要事迹

  “特殊教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已流淌在我的血液中!”

  与特殊教育结缘,源于1995年,做了二十年小学语文老师、小学校长的何金娣收到一纸调令,组织上希望她到卢湾辅读学校担任校长一职。“虽然都是教育事业,但辅读学校这么特殊的教育工作,我心里还是没什么底。”可身为一个共产党员,何金娣并没有退缩,“我喜欢教育事业,组织上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应该去哪里,不懂的我可以学习,我一定要好好做事。”

  然而,并非有热情,困难就能迎刃而解。当时,国内辅读教育领域几乎是一张白纸: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面对这个特殊的教育领域,何金娣并没有退缩,当机立断,报名参加了特殊教育本科的学习,她每天都坚持去上课,除了更好更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知识,还争取和专家多多交流,实践到工作中。

  整整3年时间,何金娣陷入了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虽然已经过了最佳学习年龄期,但她仍然像一块亟待吸取养分的海绵,吮吸着知识。作为一名校长,她要处理的日常工作头绪繁杂:大到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小到每位教师、每位同学的情绪波动;不必说作为生存教育课题组的组织实施。面对种种困难,她坚持着,不言放弃。

  对于这些智障孩子,何金娣倾注了所有的情感和精力,走进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

  为了让久卧病榻的重度智障儿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她在全市第一个实现“零拒绝”,组织教师义务送教上门,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为了让智障儿童能拥有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她带领她的同事们潜心

  钻研,其中的54册校本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向全国发行,被全国有近250所辅读学校所使用,共发行三十万多册。

  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班、脑瘫训练班、职业技术培训班,一应俱全;为了使他们能充分发展和谐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一套“量身定做”的教学方案;为了让个别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教育,针对学生智力发展程度和残疾种类的不同,学校设置了包括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两大类7张课程表;为了全面了解智障学生的学习历程,促使特殊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建立了评估目标多元、评估方法多样的评估体系,实施全面、真实、综合的过程性多元化评价,在校园网建立学生个人成长平台和多元化评估系统。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以网页形式展示的个人成长档案,记载了他们的成长轨迹,承载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家长也能通过密码登陆,实际感受孩子的进步。真正实现了把教育落实到每个人,让每个学生都有弹性化人性化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为了让每个智障儿童也能够拥有尊严、幸福、健康和快乐,为他们营造一个充分、和谐、个性和多元发展的氛围,她不顾自己曾身患大病,在这片特殊教育土地上辛勤耕耘,乐此不疲……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心骨,在近14年生存教育的研究中,何金娣校长引领学校先后开展了《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度以上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和《中重度智障儿童多元化评价系统的研究》四个统领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何金娣编著或主编的《中度弱智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残障儿童心理生理教育干预案例的研究》、《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实践研究》等七本专著出版发行,共计200多万字。成果曾多次获得上海市最权威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教育部优秀研究成果奖等,学校也获得了全国特殊教

  育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几十次专题报道学校生存教育研究成果。

  “我要将阳光播撒入每一个家庭,让社会充满和谐的音符!”

  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呆了那么多年,何金娣感触颇深。天下所有的父母长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但是有部分不幸的家庭拥有了这些不幸的孩子,这些孩子们让父母长辈们伤心极了,很多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布满了阴翳,害怕面对未来,对生活丧失了信心。父母们的消极情绪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与日俱增,甚至有一些可怜的人们终日以泪洗面。

  何金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也为孩子们的缺陷而觉得遗憾,为父母长辈们没得到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而感到惋惜。但是这些孩子们也都是很善良很可爱的,何金娣觉得打消父母们的消极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她开始关注起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她和他们聊天谈心,邀请他们来参加学校互动,还组建了学生家长委员会。

  一开始,配合的家长非常少,他们不怎么愿意接受学校的家长访问邀请,甚至有个别家长潜意识中不由自主地躲避和孩子有关的事情。何金娣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的孩子一定会进步,我们会科学地,因材施教地对他进行培养,他们一定会成为很好的孩子。”

  面对家长的躲避心理,何金娣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为孩子们搭建了属于他们的小世界,在多元化平台上为每个孩子建立了个人主页,把孩子们每次进步都放到这个主页上,即便不愿意直面残酷,但孩子们依然是他们心头难以割舍的惦念。在网上,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孩子成长的一举一动,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让他们感动地热泪盈眶。

  还有一位家长患有心脏病,家庭条件比较差,又有这么一个不健康的孩子。她觉得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无法解脱,心里越来越郁积,脾气也越来越坏,甚至觉得这个社会是那么地不公平。她经常呵斥孩子,甚至会在学校骂老师,孩子的情况也越来越糟糕。在这种痛苦的情绪中,她重病住院了。

  正在这时,何金娣带领同事们为她送去了捐款,还为这个这位重度脑瘫的学生送教上门,可谓雪中送炭。这个家庭在何金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中渐渐平和下来,不但家长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心态也慢慢好了起来。孩子也在老师们的教育下越来越进步。家长拉着何金娣的手深情地说:“何老师,如果没有你,我们家还不知成了什么样子。”何金娣用温暖的关怀,融化了患儿家长冰封的心,令他们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格外珍惜。

  渐渐的,更多的家长明白了何金娣的良苦用心,他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共识:“虽然孩子有缺陷,但是一样是最可爱的天使。”日子久了,他们生活中的阴霾渐渐散去,把更多的爱投注给孩子们。何金娣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了学校的志愿者。

  有位家长给何金娣写来了一封信:看到高年级孩子的进步,我看到了我的孩子的未来。孩子们在这里念书,感谢老师们的付出,我们也一定在工作岗位中付出更多,来回报你们,回报这个社会。

  “我要把所有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青年教师!”

  何金娣校长的思维永远是那么敏锐,她培养人才的方式很特别,给你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最大极限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了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成长,她主动担当起培养年轻的骨干教师的责任。作为上海市特殊教育名师培养基地和何金娣工作室的主持人以及华东

  师范大学的兼职导师,她以自己的睿智把基地和工作室打造成集教育科研、课程改革、信息化技术等各方优势的智囊团队,不遗余力地带教和培养上海乃至全国特殊教育中的优秀教师,进行了团队协同开发和实证研究。她以此为平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全国特殊教育界,发挥了辐射作用。她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被有关部门评价为走在全国特殊教育的前列。

  想当初,当上海市特殊教育名师培养基地申报成功后,她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她能够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传递,是要付出她多少的智慧和经历,这意味着从她本来珍贵的双休日中又要挤出时间去经营名师的培养工作。她的身体是否允许?

  8年来,她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培养了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在基地,每个骨干教师都要制定自我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开展行动研究项目,超越经验,探索创新。并要求青年骨干教师要提升做人的境界和做学问的境界。如今她带教的骨干教师都成为了教育战线上的佼佼者,基地已经成为了培养高端人才、青年教师的摇篮。她带领基地学员前往山西太原,对西部地区进行了支教;带领学员去香港大学参加国际特殊教育论坛;带领学员去欧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界展示中国特殊教育的风采……

  他所带教的几位其他省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在我校学习、培训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都感受颇深。来自甘肃酒泉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位副校长在他的培训小结中这样写道:“在我们学习的一个月里,时时震撼,处处感人。何校长以她很高的人生境界、学问境界、处世境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教育家卓然不群的风采。她的形象是立体高大的:她是一个纯净的人,公正廉洁,待人真诚;她是一个纯粹的人,对待特教事业执着、坚

  守,毫无杂念;她是一个时尚的人,生活洒脱充满阳光,思想超前与国际接轨;她是一个高尚的人,做事低调,行为世范。而她独立的精神人格和不随波逐流的清洁精神更加深深地启迪、激励着我们,我们将以此而奋然前行!”

  “‘受’是一种享受,‘施’是更高境界的享受。”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何金娣校长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为指导,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让自己不断进步,让人生得到升华,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总说自己是幸运的,人生中有三个“百年难遇”:特奥会,奥运会,世博会,她都有幸成为了亲历者。2007年特奥会她是志愿者,带领智障孩子参与了特奥会的开场表演和比赛,2022年奥运会,她是光荣的火炬手,在党的一大会址传递火炬。2022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她更是带头投身以“世博先锋行动”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

  她精心设计“迎世博”主题活动,引导智障学生关注世博、了解世博。为了能让这群特殊孩子享有和健全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权利,她完成了一次创举——自己带着他们去世博园。近60名中重度智障学生、脑瘫、自闭症等多重残疾孩子在何校长的带领下,在家长和教师等志愿者的陪伴下分三批进入世博园。轮椅、家长、志愿者……这支特殊的参观队伍融入世博参观大军,犹如一滴水滴汇入大海,却似甘露滋润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田,也圆了他们的世博梦。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她身先士卒,带领全家,参加公交站点值守任务,在静静的职守中,传播世博精神的火种!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她又走上了位于世博园区鲁班路出入口的志愿站点。每晚六个半小时,整整

  半个月,她化身为“蓝精灵”向四方游客带来微笑与帮助。她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带动身边的人,营造支持世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共享世博的浓郁氛围。

  她被评为全国上海世博先进个人,作为代表上台领奖。她的事迹刊登在《解放日报》、《青年报》、新民网、新华网、东方网等媒体上,“志愿者工作对我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她的话深深打动了读者,也带动更多人投身志愿者活动。

  现在进入后世博时代,她继续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为准则,积极投身社会文明建设。而她的付出.必将影响更多的人认可志愿精神.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自发提高。

  

篇二: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唐

  绍忠事迹五篇

  “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党和国家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了优良的工作环境,最优的研究平台,最好的奋斗时代,要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回报党和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康绍忠在石羊河实验站临时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的发言

  1985年6月,23岁的康绍忠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那次支部大会上,康绍忠的入党介绍人,也是他的研究生导师——熊运章叮嘱他,要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信仰,爱国奉献。熊运章是一位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当年,老师在国统区求学时,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头的危险,读进步刊物,参加革命活动,秘密加入党组织。他的经历让我对和平时期入党,并且一生坚守初心有了更深刻的思考。”那时的康绍忠正值硕士毕业,老师的几句挚诚叮嘱,让他一刻不敢忘记。现在,康绍忠又这样叮嘱自己的学生。他常说:“只有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激,对农民心存感念,对土地心系感恩,对节水心有感悟,才能在农业科学道路上刻苦钻研、奋发进取。”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缺水,有着难以言说的感知。

  1995年,时任西北农业大学教授的康绍忠来到甘肃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带调研。一到当地,眼前的景象就给了康绍忠“当头一击”:土地龟裂、水干沙起,到处都在喊“渴”。在民勤东渠乡大号三社,因为没有水,很多人远走他乡,原来134口人的村子只剩下21口人。

  细致考察后,康绍忠发现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上中游灌溉面积无序扩大、不科学的农业用水等原因,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结果导致下游用水紧张、难以为继。

  康绍忠深切感到,农业科学用水在这里太重要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想法在他心中越发坚定:必须为这里做些事,“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从零起步,康绍忠在这片土地上建起实验站,带领团队系统揭示了流域内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开发了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技术。

  为了获取准确可靠的资料,康绍忠和团队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夏天时常冒着高温、顶着烈日观测,汗水湿透了衣服,蚊虫不停叮咬,根本无暇顾及。“渴了就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就啃上几口自带的干粮”。

  科技引导+务实苦干,终于在15年后的2010年,青土湖碧波重现。湖水荡漾、野鸭成群、水草丰美,康绍忠“还西北旱区一片绿洲”的梦想实现了!

  “得益于党和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经过多年系统治理,我们最终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益、水资源节约、生态环境改善等多个目标。”康绍忠说。

  在康绍忠这个“领头雁”带领下,石羊河试验站临时党支部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在科研一线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现在,实验站已培养35位教授、29位副教授,石羊河节水技术也走向全国,在甘肃、新疆、陕西、山西等地累计推广示范2338.54万亩,节水17.4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21.27亿元。

  “农学专业面向‘三农’,实践内容多,研究耗时长”。如今,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康绍忠依然奔波在西北旱区一线,从石羊河到阿拉尔,再到黑河流域,都是他的主战场。

  康绍忠(1962.11.16-)农业水土工程科技专家。湖南省桃源县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90年获西北农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被英国Lancaste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带领科研团队从事旱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研究,发展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理论与作物耗水计算方法,提

  出了旱区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标与灌溉制度,创建了基于作物生命需水信息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新技术,建立了生态脆弱区流域尺度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应用模式。先后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一、二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SCI收录9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0部,指导的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常委会主任等职。他带领团队扎根西北旱区三十余年,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攻克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难题,并驻守育人一线担任班主任等,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成效卓著。对促进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区域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贡献突出。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并获ICID国

  康绍忠,男,汉族,1962年1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坚守在农业科学教学一线,组织全国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课程体系建设,创建了野外综合实训平台,创新“四融合”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他创建了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体系和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建立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促进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他长期坚持帮扶西北旱区边远农村教育,资助建设7所希望小学。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际农业节水杰出成就奖。

  康绍忠,男,1962年11月生,湖南桃源人。农业水土工程学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著和合著学术著作与教材1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6篇、EI收录150篇,SCI引用5000余次,H指数(WebofScience)45。曾获2006年度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科技著作三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当届唯一的特等奖),

  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提名奖1人。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入选首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首批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0年被英国Lancaste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学历与工作经历1982年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和1990年原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分别获农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8-11月在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ARO)水土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研究,1999年10月-2000年5月在澳大利亚CSIRO水土研究所和维多利亚州持续灌溉农业研究所合作研究,1996年7-9月、2002年1-3月和2003年1-3月在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合作研究。

  1985年7月在西北农业大学参加工作,1993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7月调入中国农业大学。曾任西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西北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所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旱区农

  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农业水土工程/旱区农业节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研项目与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40余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和青年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1”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及其它部省攻关与基金和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其中从1989年开始先后主持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研究成果发展了旱区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碳循环理论与作物耗水计算方法,提出了旱区主要作物的需水指标与灌溉制度,创建了基于生命需水信息的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了河西走廊主要作物水肥药一体化调控综合技术模式,创立了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理论及应用模式。相关研究成果被编入美国著名大学土壤学教材《TheNatureandPropertiesofSoils》(第14版)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生理学(第7版)》以及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组织编写的介绍全世界最先进灌溉农业节水技术的《InnovativeTechnologiesandManagementforWaterSavinginIrrigatedAgriculture》,并被国家发改委、科

  技部、水利部、建设部、农业部等5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并获专利12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主笔完成的战略咨询成果“关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发展适水农业的建议”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2006年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主著和合著学术著作与教材16部,其中《西北旱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规律及其节水调控模式—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农业水土工程专论》、《中国节水农业》、《中国北方主要作物需水量与耗水管理》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海河流域农田水循环过程与农业高效用水机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分别获1992年水利部首届优秀水利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和1996年首届中华农业科教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西北地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持续利用》获2001年度国家优秀科技著作三等奖,《西北旱区流域尺度水资源转化规律及其节水调控模式—以石羊河流域为例》201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三个一百”原创性图书出版工程。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6篇、EI收录150篇,SCI引用5000余次,H指数(WebofScience)45;

  发表在《JournalofHydrology》上的“AnalysisofimpactsofclimatevariabilityandhumanactivityonstreamflowforariverbasininaridregionofnorthwestChina”等5篇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发表在《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上的“ImprovingagriculturalwaterproductivitytoensurefoodsecurityinChinaunderchangingenvironment:Fromresearchtopractice”一文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曾连续5年入选Elsevier“2014、2015、2016、2017、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人才培养从1992年开始先后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2人、博士研究生75人,工程硕士4人;指导博士后6人、访问学者3人。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提名奖1人、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培养的博硕士研究生已有39人晋升为教授、研究员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为博硕士研究生系统主讲过《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科学研究方法》、《水文学及水资源专论》、《农业水土工程专论》、《土壤水动力学》、《生态水文学》、《灌溉原理及其应用》、《农业水文学》等课程。为本科生主讲过《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农田水利学》、《土壤与水》等课程,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和URP100余人次。先后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当届唯一的特等奖)。学科建设发起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并任第一、二、三届主任;创建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起成立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创建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领导建设了“农业高效用水”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起成立全国农业高校水利土木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并任主任;组织了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ater-savingAgricultureandSustainableUseofWaterandLandResourcesinAridandSemiaridAreas,ImprovingWaterUseEfficiencyinAgriculture—fromMoleculartoRegionalScale,WaterandFoodSecurityunderChangingEnvironments,HydrologicalProcessesinAgro-ecosystemsandSustainableWaterResourcesManagementinAridLandunderChangingEnvironments,ResponsesandAdaptationsofPlantsandEcosystemstoChangingEnviroments,Agro-hydrologicalModelandPrecisionWaterManagement以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至八次学术年会和石羊河论坛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为GuestEditor主编了《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节水农业专辑(2004年第55卷407期,OxfordUniversityPress,2018年IF=5.354)和《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变化环境下农业水生产力提升专辑(2017年第179卷,Elsevier,2018年IF=3.182)。主持全国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

  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和核心课程指南编写;多次主持和参与全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编写,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编写,多次参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战略咨询研究,2004年8月获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办公室颁发的“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做出重要贡献者”荣誉证书。荣誉奖励先后获中国水利学会首届优秀中青年水利科技工作者(1989)、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990)、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与奖励(1993,1998)、陕西省首届科技新星(1995)、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1997)等荣誉和奖励;首批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1996)、陕西省“三五人才规划”第一层次人选(1996)、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6)等;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7年领导的团队被中国科学院授予“优秀科研团队”称号,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被评为水利部模范教师,2001年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中国科协首届“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004年在CIGR国际农业工程大会上被授予“东方红—中国一拖工业奖”,2005年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科技发展贡献奖;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被授予“第十四届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篇三: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事迹个人学习心得感悟2022

  内容摘要:2022年共计推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其中既包括抗疫中表现突出的钟南山、张伯礼,也有各级各类

  2022年共计推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其中既包括抗疫中表现突出的钟南山、张伯礼,也有各级各类教育行业的教师。你有什么学习心得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事迹个人学习心得感悟5篇2022,供大家学习。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一一题记

  2022年的春节,祖国大地一片肃杀与冰冻,天空乌云密布,没有往年热闹的气氛,也没有大人的快乐笑容。手机上不断变化的数字让我不寒而栗,我一直关注着新闻,也一直关注着他一一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钟南山!

  他两鬓斑白,镜片后一双坚毅的眼神和一张刚毅的脸庞,让人肃然起敬。谁又能想象到,他已经年过八旬了

  本来按照退休原则,他已经不必再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了,但他却向死而生,在得知疫情的第一时间义无反顾地赶往湖北武汉。十七年前,他奋战在抗击非典最前线,十七年后,他再战防疫最前线。

  你瞧,他坐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时,累得忍不住开始闭目养神了,尽管是打瞌睡时,他也是双眉紧锁,好像在思索着该如何打赢这场“防疫战争”。

  他再三提醒: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是,一月十八日晚,八十四岁的他仍然二话不说奔向了防疫第一线。其实,他也是为人夫父,也有温馨美好的小家,也有亲人,但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有国才有家!他在大局面前无一丝私心,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他最爱的祖国。身临一线,他也十分担忧,但一旦祖国有需要,他仍会全力以赴地冲到抗疫最前线,无惧各种风险。

  钟南山,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在防疫前线像座大山一样屹立不倒,时刻警示着我们一一中国人绝不能在疫情面前卑躬屈膝,疫情迟早要被我们中国人所打败!

  钟南山,他像一棵苍天大树抵挡住疫情的猖狂袭击,牢牢地控制住了疫情的发展,庇护了我们,免遭病毒的袭击。他不正像“保护神”一样保护着我们吗

  钟南山,他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前方的路,使我们美丽又伟大的祖国不再完全被病毒肆虐,同时也照亮了我们每个人心底那一片善良、勇敢、坚强的天地。

  钟南山院士,他既是院士,也是战士,同样是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更是我心目中的好榜样,我十分敬佩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钟南山院士难道不像春蚕一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吗让我们牢记这场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一一钟南山院士吧!

  在这次疫情之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我们之所以会这样相信他,是因为在17年前的那场SARS战役中,他就是中流砥柱!

  17年后,已经84岁高龄的钟老又一次站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很多人都说钟南山是个英雄,但是作为英雄钟老这一辈子都做了什么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样的英雄人物呢

  老一辈中国的科研英雄,从之前的邓稼先到现在的的袁隆平、钟南山,年轻一辈的科研人员他们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品质,在新的时代他们能不能成为这样名留青史的英雄呢

  钟老这一辈子很有传奇性,像网上流传很广的那些钟老年轻时候的事迹,他曾是个体育健将,曾经荣获过全运会400米栏冠军,虽然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足以拿来自豪一辈子的成就了,但是对于钟老来说,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钟老的绝大部分成就都在医学领域的,钟老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性哮喘这个概念,这个观点后来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编写到哮喘全球防治战略采用;另外钟老还系统的分析了我国慢性咳嗽病因,他阐述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食道神经炎症机制,再就是证实了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中有60%存在着蛋白营养不良问题,然后他又提出并补充了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等等,我知道大家一定对这些一头雾水,不过没关系,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咱们外行也没有必要了解,其实我们从其他角度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钟老的贡献,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而且他还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还有就是863计划、十一五科技攻关等等这类水平的10来项重大科研项目!

  所谓的973计划呢,就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这个项目的定位就是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你看这个定位,就知道这个项目的分量了!

  另外呢,还有863计划;863计划呢,其实就是80年代的时候,美国正在跟苏联打冷战,然后提出了一个星球大战计划,可能很多朋友也听说过,咱们国内的几位老科学家也向国家提出建议,要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然后当时是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然后就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863计划,不过无论是973计划还是863计划,在16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计划取代这些,那就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时期就要有新的要求啊。

  所以钟老承担的课题项目都是这个级别的,另外钟老还主持了十一五科技攻关,这个是属于国家的5年规划项目,说起这个5年规划的历史还挺悠久的,从1953年开始第1个5年规划到现在,16年到20年属于第十三五规划,马上咱们要开始十四五了,咱们这个5年规划当年也是学那个苏联老大哥的,当年学习这个5年规划的国家还挺多,但是现在呢,据我所知好像也只有咱们,我觉得这也是咱们国家的一大优势,因为可以制定长期国家战略。

  那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钟南山这样的人呢答案就是父亲也是英雄,终老的父亲是谁呢他的父亲叫做钟世藩,是中国最早的那一批儿科医学专家,在1930年的时候毕业于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后来又在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1949年的时候受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顾问,你看在当时那个时代他就是中国最顶尖的医学家了!

  但是钟南山的父亲也就是这位钟世藩不仅仅是一位医学泰斗,1949年建国前期的钟世藩是当时广州中央医院的院长,国民党败退___的时候,要求钟世藩把广州中央医院的钱全都带走,全家一起去___,钟世藩当时断然的拒绝,所以你看,钟南山钟老今天的所作所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家门的家风就在这儿呢,咱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话嘛,老子英雄儿好汉!

  

篇四: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2022年时代楷模事迹学习心得

  2022时代楷模事迹心得1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出生,辽宁岫岩人,云

  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

  心系山区,不忘教育初心。从2001年3月起,张桂梅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民族中学里不仅女生很少,有的还会时不时从课堂上“消失”,经过多次家访,她终于找到了女孩从课堂上“消失”的原因:“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很多女孩上到中学,就因为经济负担而辍学”,她们中的不少人早早被定下了婚姻,或是在家务农,或是外出务工。于是,张建梅萌生了“建一所免费的女子学校”的想法,于是她开始筹备为这些孩子建一所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的女子高中,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女孩有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

  心系女中,牢记教育使命。2022年,在张建梅的努力下,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建成。办学12年来,张建梅走过长达11万公里的家访,翻过的大山更是不计其数,白天她是校长晚上她是保安,长时间的高强度劳作,使得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肺气肿小脑萎缩等/16种疾病纷纷缠上了她,可张桂梅依旧坚守岗位。在2022年的高考中,全校118名毕业生的一本上线率高达40.67%,位居丽江市所有高中排行榜的首位,在12年间先后让1600多名来自大山的女孩走出大山圆梦大学。

  没有家庭无车无房一身病痛……张桂梅用“蜡炬成灰泪始干”般的执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我们要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岗位职责,果敢应对挑战善

  于攻坚克难,自觉在党的领导下埋头苦干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时代楷模事迹心得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就将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奋

  斗目标,将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将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要的扶贫方略,对于引领各地尽快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自党执政以来,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便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的急事难事放在心上。只要有需要地地方,就有高高飘扬的党旗;只要有困难的事情,总有党员干部挥洒热血的身影。扶贫攻坚,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福祉的发展工程和民心工程,任重而道远,是一场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持久战。广大扶贫干部作为引领地区摆脱贫困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始终坚定脱贫决心,将扶贫攻坚工作放在首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怕苦累、不畏辛劳,在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的精准扶贫措施中发挥着充分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先锋作用。湖南省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便是万千用心用情扶贫干部中的一份子,2022年11月29日,因多日劳累,他突然倒下,年仅56岁,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终结在他用尽心血的扶贫岗位上。这期间,他走访了54个贫困村;为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黄诗燕不放过每一次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机会;为了推动黄桃产业发展,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黄诗燕带头缩减公务开支……这一切的一切,都饱含着他对贫困群众的深切关怀,都倾注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意。

  正是因为如黄诗燕这样尽心尽力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也相信,只要我我们坚定党的领导,只要我们团结一心,那最后的胜利将永远的都是我们的,最美好的生活都将如期而至。

  2022时代楷模事迹心得32022年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张桂梅不断收到学生发来的喜讯,又

  一批大山里的女孩子考上大学了。

  12年来,她全力推动发展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已经有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走进大学,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半生坎坷半生贡献,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带进大山,她坚信,帮助一个女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

  9月4日,张桂梅当选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她谦虚地说:“我个人获得的荣誉,是由后面无数的无名英雄支撑的,荣誉是全县人民的。”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说‘同学们,请坐’”

  1957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满族家庭。17岁那年,她随支援边疆建设的姐姐来到云南,后来同丈夫一起在大理喜洲镇一中工作,那是她人生中最平和喜乐的一段时光。

  幸福的日子很短暂,1996年,丈夫患胃癌去世,这个打击几乎使张桂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一年后,她决定离开令她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地方。华坪——这座小县城接纳了她。

  张桂梅先是在华坪中心中学任教。正当她全身心投入工作以抚平心中的伤痛时,厄运再次降临。

  1997年4月,她感觉腹部疼痛,肚子也越来越大,像怀上了5个月的娃娃。到医院检查发现:肿瘤,需要手术。

  “老天怎么就对我这样不公平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难道还不允许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吗”张桂梅整整哭了一夜,但哭过以后,她决定,这病先不治了——马上要中考的学生更重要。

  第二天,她一边吃止痛药,一边像常人一样工作,直到3个多月后把学生送进了中考考场,才向学校说明病情,住院切除了重达两公斤的肿瘤。

  常人无法想象她是怎样熬过疼痛这一关的——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位,肠子粘连贴在了子宫后壁上。医生要求张桂梅休息调养半年后才能工作,但术后24天,她就匆匆赶回华坪,来到新成立的民族中学任教。

  不幸的是,不久后,她未痊愈的身体再次出现病症,肿瘤以极快的速度生长。学生们知道老师的病情后,哭着说:“是我们把你累病的。”而张桂梅心里清楚,是学生一直支撑着她站在讲台上,给了她生命的火光,“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说‘同学们,请坐’。”

  

篇五: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10篇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1也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工程改造,原本以为只要一两万翻新

  教学楼的张鹏程越掏越多,五六万,十几万的往里砸,后来没钱时,他还把自家建房子的钱拿了出来。

  这时候妻子也算看出了事情的严重性,她虽然心疼多年打拼的积蓄被用在了别处,但也明白丈夫对于学校寄托的深厚情感,于是也就没有多加阻拦。

  直到现在,张鹏程老家的房子都还只是一个泥坯房,算村里数得上的“破房子”了。在楼顶上铺防雨层,教学楼里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的现象得以解决。花5000多元拉50多米的水管为学校接上自来水,学校学生有了干净的水源。教室内外的墙面整体粉刷,操场下雨积水的路面被翻新硬化,一个崭新的、漂亮的新小学出现在全村人的眼里。

  下雨天,看着本村小孩在爷爷奶奶的护送下前往别村上幼儿园,脚下一打滑,爷孙就此摔倒在地。这样揪心的场景让张鹏程萌生了建立本村幼儿园的想法。于是在上级领导的批准下,小学附近的一栋废弃大楼被栅栏围起,全村村民一起参与改造,就这样,二郎庙村幼儿园挂牌落成。为了能让村里的留守儿童生活有

  保障,张鹏程还操心起了他们的吃饭问题。每周两次凌晨三点起床去农贸市场买便宜蔬菜,周末还要化身大厨,为学生们做饭。看着这个满头白发的校长,有谁能想到,他还是位80后青壮年人。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2出身于教育世家的苏东青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多次参加潮州市、湘桥区语文“教学比武”,均获一等奖;多次为潮州全市小学校长、老师上示范课,为潮州开展多项教育实验提供经验和案例,先后参与三套影响较为广泛的教材编写。回顾近30年的教育历程,苏东青坦言:“最让我感怀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古谚语。”她至今犹记得自己毕业不久教的一名学生——由于自小父母离婚,这名学生变得敏感而自卑,为了让她变得自信开朗,苏东青带着喜欢舞蹈的她进学校的舞蹈队,教她跳舞。了解到她因家庭经济困难买不起舞鞋和绸带,苏东青便悄悄给她买来并帮她穿上,让她开开心心地和同学们一起上台表演。苏东青还经常与她聊天,一步一步帮助她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如今,任教多年的苏东青被学生们称为“孩子王”。曾经有学生对苏东青说:“您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姐姐。”这句话让苏东青深感当一名“孩子王”的价值所在,也让她更加坚定

  要当一辈子“孩子王”的信念。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3郭晓芳将传统书画与品德德育融合,《人民日报》以“播下

  一颗真善美的种子”为题进行专访报道,“书道习得”活动也作为优秀案例获得了表彰。[9]郭晓芳老师魅力背后则是鲜为人知的自律、执着和艰辛,严寒酷暑笔不辍,夜半三更仍挑灯。其创先开展“书道习得”活动,主编《中华传统蒙学经典丛书》,融合传统书画与现代德育取得显著成效,《人民日报》以“播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为题进行专访报道,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将其作为立德树人典范全面推广。

  2019年担任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教育厅主办的“我是接班人”湖南省网络大课堂首席名师兼总班主任,承担“我是接班人”的主体工作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11月执教的《我和我的祖国》恰逢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20年3月执教《劳动最光荣》《劳动慧向未来》受中宣部“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推荐与教育部官网点名推介。2020年1月疫情爆发以来,郭晓芳同志自大年初三开始加班加点、三个月全程无休,策划、制作、播《在战“疫”中成长》系列课程,不间断组织省级线上教学,成为教育系统抗

  “疫”最美“逆行者”。郭晓芳老师坚持义务为宁乡偏远山区山林、苏家、白沙三所

  学生的学生每周上美术课。韶山、怀化、湘西等偏远山区的孩子也都共享过她的美术网络大课堂。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4对于每一个考生,高考都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从当年的高考数学状元,到如今的中国工程院老院士,40年弹指一挥间,再回忆起自己的高考,陈政清仍有着无限感慨。1966年高中毕业,1977年参加高考。为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老三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足足等待了漫长的11年。1977年10月21日,媒体公布恢复高考。而在这之前,陈政清已经略微提前获知了“小道消息”。他清淅地记得,自己很少出远门的母亲,赶上一天的路,从湘潭老家来到了自己下乡的岳阳市钱粮湖农场,只为告诉他:“出大事了,不过不是家里,是国家!国家准备恢复高考了!”听到消息的陈政清,有一种太想相信又不敢相信的感觉。“估计我们‘老三届’最有体会。”他说。时间回溯到1966年6月13日,国家决定高考推迟半年进行。正信心满满准备报考的陈政清傻了眼。1968年,陈政清到

  岳阳市钱粮湖农场当知青。高中毕业后经过了11年,终于等到了高考机会,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最能表达这位“老三届”当时的心情。

  “大的历史背景下,我谈不上坎坷,只是大学求学路比较漫长而已。一路走来,环境在变,身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对科学这件事情的兴趣。无论有条件还是没有条件,我都坚持看书学习。经过11年准备,高考不会有问题。”陈政清很自信。

  那是陈政清到钱粮湖农场的第三年。他被“提拔”到一所分场中学当教师,数物化等课程都由他教。利用教书的“便利”,他阅读了大量书籍,自学完成了大学高等数学等课程。

  高考前,一边当高考补习班教师,一边自己复习的陈政清。在一个多月后的冬天,以30岁“高龄”,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进了考场。

  “语文题的难度,还不及现在的初中考题。第一题是把一句拼音写成汉字,就是一句话:‘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作文题是《心中有话向党说》。”陈政清记得很清晰。

  那年的数学考题,“理工学霸”的陈政清基本没有太清晰的印象。依稀记得最后一道附加题,是颇有难度的高等数学题,并且基本没人做出来。

  

推荐访问: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教书育人 楷模 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