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

【党办讲话】在省委第3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讲话,,李强12月29日(范文推荐)

时间:2023-08-10 19:40:06 来源:思哲公文网

在省委第3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的讲话李强(2016年12月29日)刚才,8位县(市、区)书记作了很好的发言,紧紧围绕富民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既谈情况也谈思路,既说问题也说对策,既讲感受也讲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办讲话】在省委第3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讲话,,李强12月29日(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党办讲话】在省委第3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讲话,,李强12月29日(范文推荐)

在省委第3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的讲话


李  强

20161229日)


刚才,8位县(市、区)书记作了很好的发言,紧紧围绕富民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既谈情况也谈思路,既说问题也说对策,既讲感受也讲思考,既有案例也有故事,很生动,很有温度,也很接地气,听了很受启发,感到大家对做好富民这张答卷有决心、有信心,思路清晰、举措扎实。再过两天就进入新的一年了,这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把富民作为主题,主要是考虑省党代会提出这一重大课题后,需要全省上下特别是市县基层来迅速破这个题、认真解这个题,在明年、也是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更好地加以安排和体现,从头抓紧做好富民这张份量重、分值高的答卷。下面,我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聚焦富民关键在行动力

省党代会提出“聚焦富民”,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泛认同。说明这确实是民心所盼,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我们最应该干、必须干好的事情。党代会上,群众关心我们说了些什么;党代会之后,关注我们做了些什么;几年以后,评价我们做成了什么。老百姓的钱袋子能不能鼓起来?获得感是不是大大增强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没有全面提高?到时候都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说话,都要让人民群众来评判。“聚焦富民”的工作要求我们已经提出来了,现在关键要看大家的行动力。

第一,不能坐而论道,要起而寻策。人心思富,可以说是各个时代民众的共同期盼。从这个角度讲,富民是个再直白不过的问题。现在我们讲富民,不是再去清谈为什么、要不要之类的问题,而是考虑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不是再去提多少口号、搬多少概念,而是要去身体力行、寻找对策。比如,如何把力量集中起来,心往富民想,劲往富民使;如何把资源集中起来,优先向富民产业聚集、向富民项目倾斜、向富民平台投放;如何把政策集中起来,形成集成效应,释放更多红利,等等,都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第二,不能层层传声,要层层使招。省级层面重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省委、省政府已经制定落实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有关意见,省各相关部门主要是根据职能抓好政策设计、制度供给,大量的具体工作还是要靠市县特别是县级层面来落实。同样的部署要求,在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差距就在落实的速度、执行的力度上。聚焦富民,不能搞成层层开会、层层表态、最后层层不落实。要逐级压实责任,立足自身实际,制定具体方案,使出实招硬招,汇聚富民惠民的“三十六计”,通过几年的扎实努力,取得大突破、见到大成效。

第三,不能按部就班,要积极作为。富民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富民的内涵十分丰富,标准水涨船高,但也不能顺其自然、无所作为,把富民看成是纯结果性的东西,被动等待年底的统计数字。在富民的具体工作上,我们的思路举措是不是创新有效?攻坚克难的力度是不是精准到位?政策落实是不是抵达“最后一米”?结果都是大不一样的。要咬定富民目标,短期能解决的事情要马上办、不拖拉,需长期做的事情要积极创造条件、从眼前开始积累,要一件事情接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实现富民成效由量变到质变。

二、推动富民要把握好基本路径

从全省面上看,推动富民具有共性规律,面临共性任务,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条基本路径:

1.把创造财富作为最大源泉。我们讲富民,前提是要有新的财富创造出来。这说白了是个经济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富民。就一个地方而言,就是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把“蛋糕”做大,夯实物质基础;就个人而言,就是要参与经济活动,勤劳致富、积累财富。打好富民主攻仗,要与经济发展、经济活动联系起来,突出“高效”“特色”两大关键,做好产业富民这篇大文章。

“高效”,就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富民效应,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富民成果。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改善民生,抓经济发展必须强化富民导向,让发展更有温度,更能藏富于民。我们讲富民问题,背后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影响收入水平。产业层次越高,收入也就越高;产业层次越低,收入也就越低。总体上看,我省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从整体上提升产业层次,依托新经济、新就业创造收入的新增长点。

“特色”,就是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富民优势。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往往也是富民产业,具有“土、特、长、久”的特点,有的虽然对GDP、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但在带动群众致富上作用明显。这里,我还是要强调,发展特色产业,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要什么、有什么、做什么”。有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算高,但生态环境很好,就要发挥好生态优势,围绕生态打造产业链,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走出生态富民的路子,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的地方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农业发展条件好,农业搞好了,照样是个“大金矿”,可以赚大钱,关键是要善于发展现代农业,包括提供优质优价的特色农产品、发展创意农业甚至是“种风景”。总之,要充分利用各地基础和优势,挖掘百姓增收致富的潜力,走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富民路子。

2.把创业富民作为最大潜力。在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是主要支柱,但短期再实现大幅增加难度不小;转移性收入是既有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不宜增长过快;财产性收入由于基数小、占比少,目前拉动富民的空间也不大;只有经营性收入可以靠推动创业创新得到较快增长。与广东、浙江等省相比,我们主要就差在经营性收入这一块。差距就是空间。要紧紧抓住创业富民这个“牛鼻子”,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创业,持续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

首先,要抓创业“风口”。进入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蓬勃兴起,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慧眼、创意和能力,到处都是创业的“风口”。比如,“互联网+”的“风口”。“互联网+”的本质是重构供需,加号后面可以是任何行业,传统的也好,新兴的也好,这里面是可以随意想象的创业空间。随着大数据、5G网络、用户市场的全面到来,互联网创业正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比如,新消费需求的“风口”。90后、00后这些“新新人类”个性化、小众化的消费价值取向深刻改变着未来产品和服务模式,正在带来巨大的创业红利。老龄化趋势里面也同样蕴藏着万亿级市场机会。作为党委政府,就是要打造富有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帮助引导更多的人顺应趋势、找准“风口”,主动创业、创造财富、成就梦想。

其次,要抓重点群体。推动创业富民,要突出重点群体的示范带动,使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大军中来。就我们江苏而言,能不能加快培育这么四支创业“生力军”:一支是大学毕业生,江苏是全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省份,本专科在校生171.6万人、研究生15.6万人,南京每10人中就有1个在校大学生,他们年轻,有闯劲有知识,是最富活力的潜在创业群体。一支是留学归国人员,我省转型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强烈,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业,来江苏工作的超过8万人,他们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型业态领域的主要创业群体。一支是科研人员,江苏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在全国也是最多的,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20.3万人,其中研发人员74.6万人,很多科技成果亟待转化,广大科研人员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优秀创业群体。一支是返乡农民工,近年来,我省特别是苏北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在1800多万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已经有超过一半选择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对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规模庞大的农村创业群体。要着力推动以上四类重点群体创业,把现有的创业政策落实好,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力求政策支持与创业需求精准对接。

第三,要抓创业培训。不少基层群众反映,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创业技能,不会创业也不敢创业。即便是一些高学历人员,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创业实际也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推动创业富民,必须抓好创业培训,帮助增强创业能力。要把群众创业需求搞清楚,开发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阶段创业的培训项目,真正把创业培训工作抓到点子上,也可以考虑在一些大学办创业学院,让大学生毕业前再到创业学院学习一段时间,掌握创业知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创业的能力和条件,对面广量大的就业群体,也要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扩大覆盖面,提高适岗能力,提高收入水平。

第四,要抓创业氛围。在信息时代地球是“平的”,创业也不一定非得走南闯北地跑,关键还是要想办法把创业氛围营造得更加浓厚。要让群众的心热起来,大力弘扬创业文化,宣传褒奖创业典型,引导更多群众追寻商机、创业致富;让群众的视野更加开阔,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引导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走出封闭、眼睛向外,多感受外界的新变化,多利用信息技术的新平台,多发现创业致富的新门路;让群众的创业能力更高,强化政策配套、能力培训、环境营造,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让群众敢创业、能创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把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公共服务是一种“隐性财富”,如果一个地方的居民收入不算太高,但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得好,就可以减少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提高收入的含金量。要把公共服务作为富民的重要内容,增加服务供给、创新提供方式,提升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这一要求。要抓紧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明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上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水平,推动服务内容由“碎片化”转向“整体性”,服务方式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努力实现布局优化、普惠可及。特别是要加大对苏北农村等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努力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数量合理、质量相近、方便可及性大致相同。对那些非基本公共服务,还是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用市场化办法推进,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

二是解决好民生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就是我们应当注意解决的问题。教育问题备受各界关注,特别是基础教育更要公平,在一个县域范围,不要人为把个别学校搞得“高大上”,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受到良好教育。医疗卫生关系群众健康,我省作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这项工作正在推进,各地要抓好落实,特别是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真正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时有发生的雾霾天气,一些地方的化工污染、化工安全,部分城乡的黑臭河塘、垃圾成堆,老百姓对此反映强烈,这些问题也都是中央环保督察组给我们点出的问题,各地要认真加强整改,全力打好攻坚战。所有这些都与富民密切相关,每项任务都是沉甸甸的,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好。

三是织密社会保障网络。这对于富民惠民有兜底的功能,实际上是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要提升标准,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标准,通过法律强制和利益引导相结合、完善政策和工作推进相结合,实现各类法定对象应保尽保。要完善制度,打破“双轨制”,逐步把城乡之间的医保、养老、低保和困难救助统筹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城乡制度上的差异,逐步缩小待遇标准上的差距。

4.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打好脱贫攻坚战再次提出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也已经作出部署,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更有力、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实施脱贫攻坚,核心要求就是“精准”二字。“精准”如何体现,我觉得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找准产业。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一些地方产业扶贫看似热闹,贫困户融不进去,只能“站在一边看”,这说到底是没有找准产业,结果只能是“帮富不帮穷”。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引导贫困群众选择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接地气、门槛低的项目,大一点还是小一点、是不是传统产业,都不要紧,关键是能够让贫困户广泛参与,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千万不能强行移植其他地方的产业,也不能过度追求高端化。二是对准人头。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多样、需求多元,不能一刀切,搞大水漫灌。对每个贫困户都要摸清致贫原因是什么、需要什么帮助、想搞什么、能搞什么,在此基础上因户施策,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扶贫项目,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实现稳定持续长效脱贫。对那些确实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贫困户,要把低保、救助等兜底的政策和资金,精准地落实到他们头上,保障其基本生活。

12月下旬开始,中央要对各省区市首战之年脱贫攻坚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江苏脱贫标准比全国高,话说出去了,就要坚决做到。这个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数字脱贫。不能搞“垒大户”“堆盆景”,更不能在数字上“注水”,贫困户“假脱贫”“被脱贫”。这些都是弄虚作假的行为,要坚决杜绝,一旦发现必须严肃处理。一种是超越实际。各地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层层加码,该给的东西要给,不该给的东西不要给,不要养懒汉,不要搞到力所不及、力不从心。

5.把深化改革作为最大红利。富民上遇到的很多难题,大都源于体制机制的障碍。要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增强改革的富民惠民效应。富民方面需要创新的制度有很多,这里,我重点讲三个方面改革。

一是商事制度改革,事关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省新注册市场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又新增90多万户,累计达到665万户,算起来,全省每12人中就有一个小老板。这表明,作为老百姓创业致富的“第一道门”,商事制度改革释放出的活力和潜力是非常大的。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强证照整合,特别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更加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现在,新设立的小微企业日益成为创业富民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表明,企业成立的前五年是最困难时期。要从放开、减负、解难、引导、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让群众的创业成本降得更低、创业资金对接得更好。

二是农村综合改革,事关农民增收致富。我省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还很低,要加快深化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改革,盘活还处在“休眠”状态的农民土地权益,把死的资产变成活的财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经营权有偿流转,让农民从承包地上获得更大收益,同时积极探索农民“带权进城”制度,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加大宅基地空间置换改革力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各项权能的实现形式。农村改革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积极稳妥、防范风险,不能“抢跑越线”。

三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关缩小收入差距。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就需要在增加收入总量的同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相对公平。最近,国务院连续印发了多个文件,包括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改革,还包括转移支付、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农民增收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要加大这些重大政策的落实力度,缩小地区、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三、实现富民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

富民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就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各级党委政府要做过细工作。实现富民,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要强化市县的主体责任、乡镇的直接责任、村居的具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责任体系,确保富民措施落到实处。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富民的路径和办法也不尽相同,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首先把情况摸清楚,我的想法是,年后各地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各级机关干部开展大走访活动,进村入户、入企,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特别是农村,要逐户调查摸底,每户的人口状况、从业情况、技能水准、收入水平如何,群众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有什么门路、需要什么帮助等情况,要建立详细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把问题分析透、对策想明白,比如居民收入不高是缺乏技能、没有门路还是不掌握信息,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是产业资源问题、基础设施条件问题还是带头人的问题,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富民优势是重视不够还是办法不多,都要透彻分析、精准把脉,深入研究思考、找到管用之策。实现富民,完善机制至关重要。要健全干部考核机制,把富民作为干部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让老百姓来评判,把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抓富民、促增收上,同时要健全投入保障机制,财政资金要更多对创业培训、平台搭建、公共服务等给予倾斜。

社会各方面要协同发力。实现富民光靠党委政府不行,还要汇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协同效应。目前,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还占大头,企业在发展成长、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要尽可能逐步提高职工劳动报酬、福利待遇,这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向心力,又体现企业的富民责任。江苏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偏低,企业分红比例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要鼓励企业适当扩大分红比例,实现企业发展与富民增收的双赢。这些年,不少企事业单位包括机关与一些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对于企业扶贫帮困来说,关键是要把多重力量匹配好、多重生产要素组合好,建立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体,让企业有干劲,让贫困人口能增收。

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释放创造活力。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美好生活最终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创造。我们讲要增加居民收入,但那必须是基于劳动和创造的所得;我们讲要让公共服务普惠于民,但不可能是高福利的模式;我们讲要扶贫帮困,但也不会去养懒汉。因此,我们在满腔热忱、真心实意做好富民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广大民众认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激发他们用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致富奔小康的内在动力。说到底,富民的主体还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个细胞有活力,社会肌体才能有力量。要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与党委政府正在加强的推动力形成同频共振,千万不能此消彼长,甚至让人有“躺在政府身上等着富”的错觉。

总之,聚焦富民,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希望大家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务实行动、创新举措,创造过硬的富民成果,交出让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推荐访问:党办 讲话 讲坛 【党办讲话】在省委第3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讲话 李强12月29日